欧洲中世纪音乐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史各时期特点及其代表作

西方音乐史各时期特点及其代表作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舒伯特、门德尔松、 肖邦、李斯特、比才等。
感谢观赏
添加副标题
谢谢同学们一学期以来的配合和支持,预祝大家期末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加油 !
202X.00.00
从具体的音乐要素上看: ① 旋律的乐句组成不受固定形式的约束,趋向不对称的自由化形态,伸缩性很大,抒情性加强。 ② 和声的结构进行了扩展,不协和和弦被更自由地运用。 ③ 常采用半音转调和远关系转调,晚期浪漫派的作品有时会给人以调性含糊不清。 ④ 力度、速度变化强烈,这些表达感情张力的元素所造成的强弱幅度的对比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 ⑤曲式结构自由多变,作曲家只注重内容和主观的表现,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严格的极富逻辑性的曲式结构。
(三)德国的众赞歌(Chorale;Kirchenlied)的特点:
① 用德语代替了拉丁文演唱 ② 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 ③ 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④ 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巴洛克音乐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分期及其含义 19世纪前后的一百年(1790~1910) 初期:19世纪10~20年代 中期:19世纪30~40年代 中后期:19世纪40~80年代 晚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含义及时间界定
浪漫(Romance)一词原出于11~12世纪用罗曼语写成的关于叙述中世纪骑士侠义气概和传奇事迹的民谣或小说。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其晚期作品还加入了悲剧因素。他的音乐中所蕴含的特质,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

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音乐
返回
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 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个僧人每天必须要做 的宗教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 诗等,在日程和进行顺序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 弥撒是基督教的圣餐仪式。弥撒一般在星期 天或特殊的宗教节日举行。
弥撒仪式中的条目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
第一节、法国“新艺术” (一)等节奏型经文歌 (二)马肖的音乐创作
第二节、14世纪意大利音乐 (一)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重要体裁 (二)兰迪尼
返回
新艺术时期
• 来源:“新艺术”由14世纪初法国天主教 徒、诗人、音乐家维特里所写的一书而引 起。
• 含义:音乐史上把1300—1450这150年称 为“新艺术”时期。它和“古艺术”相对 。
返回
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谱法
▪从8世纪开始,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 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
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neumes)。纽姆谱只能简单地提
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
▪ 继纽姆谱之后,记谱法方面出现了以“线”来显示音的相 对高度的记谱方法。
较长大的叙事体方言歌曲主要有以下三种:
返回
第三节、德国恋诗歌手
❖ 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12——14世纪德国 也开始兴起了“恋诗歌手”,成为中世纪德国世 俗音乐的代表。
❖ 恋诗歌手的主要歌曲体裁是“巴体歌曲” (bar) (一种歌曲形式 ,结构是aab,也叫 “巴歌体)
返回
第四章、中世纪乐器
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
硫特琴、竖琴、吉腾琴 维埃尔琴、雷贝克琴

中世纪音乐——精选推荐

中世纪音乐——精选推荐

第二编中世纪音乐概述中世纪音乐(the Middle Ages)属于西方音乐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分,它的时间划分大致是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基督教兴起)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新艺术”)。

公元5世纪末,由于外部蛮族的入侵(日耳曼部落——罗马帝国北部所有蛮族的总称),内部统治阶级的奢华腐败(大兴土木,沉湎于剧场和斗兽场),(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图〕(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融汇性文化,东西方),但从民间宗教组织一跃成为官方宗教的基督教并没有随之消亡,反而随着中世纪时期的开始而日渐兴盛,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由于基督教的影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各方面运作也都围绕宗教来进行。

中世纪的基督教分为两个派别,以拜占庭为主的东方教会(东正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会(天主教),我们所讨论的西方音乐史中的宗教传统是指罗马天主教,我们看一张图片,画的是基督升天,左手握着象征苦难的十字架,掌心和脚背淌着鲜血,四周的天使为他奏乐,头上是圣父上帝,圆球低下是圣灵,画面体现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思想,这是天主教教义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政治方面,教会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精神上),这使它取得了统治地位,教皇变的至高无上,他甚至比各地区和国家的国王更大一级,教权(宗教)与王权(世俗)的关系是中世纪统治上一大特点,教权的巩固则是依靠国王的力量,而王权用教会的影响确立自己的地位,因此,宗教与世俗的关系问题从基督教产生之时便已十分明确。

在文化上,教会控制着教育,一方面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以此来加强人们的宗教感,学校的课程内容基本为“七艺”就是教材上提到的:语言艺术“三艺”——语法(文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古希腊时也有“七艺”,但此“七艺”已非彼“七艺”,课程有“七艺”的叫法,内容已完全不同并完全贯穿神学思想,体现宗教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如语法,学习拉丁语,主要是为了知道阅读圣经;修辞是为了分析经书文体;逻辑是为了学习一种论战方法,目的为教会的宗教信条进行辩护;算术和天文是为了计算宗教节日、祭典的日期和占卜星象;几何是为了能绘制教堂建筑图;音乐则是为了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服务。

西方音乐欣赏PPT课件

西方音乐欣赏PPT课件

1.歌剧的诞生:意大利 2.乐器第一次达到了与声乐并驾齐驱的地步:键盘(古钢琴、管风琴)、弦乐、管乐、打击乐 3.音乐家是手艺人,地位低下,服务与教堂、宫廷、自由城市、属于雇佣关系 4.维瓦尔第(Vivaldi)(1678——1741) 小提琴协奏曲:三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四季》(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组成的套曲)
一、亨德尔(Handel)(1685——1759)德国
复调和管风琴大师 歌剧和清唱剧作品最为杰 出
清唱剧:宗教题材的歌剧,歌词多借用圣经, 无布景、化妆、演员只唱不演,不需上下舞台
《弥塞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神剧,以合唱 为中心,兼有独唱、重唱等)《哈利路亚大合唱》
二、巴赫(Bach)(1685——1750)德国
肖邦Chopin(1810——1849)
波兰 “钢琴诗人”
1.波兰舞曲(10首,又称 Polonaise)
起源于波兰,一种傲慢、庄严、列 队行进的交际舞,四分之三拍,中 速,节奏庄重如一。
2.谐谑曲(4首,Scherzo)
意为“戏谐”,原为交响曲中一乐 章体裁,肖邦将其发展为独立的钢 琴作品,具有戏剧性和对比性。
《卡门》(比才)
三、威尔第(Verdi)(1813—1901
共创作26部歌剧,是意大利抒情歌剧完美的继承者。 1.《茶花女》(La Traviata)
三幕歌剧 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戏剧改编 ①《第一幕序曲》 ②《饮酒歌》 2.《弄臣》(Rigoletto) 三幕歌剧 根据雨果的戏剧《国王取乐》改编 ①《女人善变》(公爵之歌) ②《热恋中的女人》(四重唱)
02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及音乐家
Music and musicians in the period of classicism

中世纪圣歌的种类

中世纪圣歌的种类

1、格里高利圣歌格里高利圣歌为罗马天主教教会进行礼拜仪式的音乐,根据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而命名。

旋律配有宗教性的拉丁文歌词,歌唱时无伴奏,织体形式为单声部。

它的节奏具有弹性,无拍号,但有些拍子的感觉,旋律在很小的音域范围内阶进变动。

现今保存的几千首旋律中,大多数是在公元600至1300年间创作的。

教会调式是格里高利圣歌所运用的音阶,这种运用使格里高利圣歌听起来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

教会调式由八个音构成,但它在全音与半音的构成模式上与普通的大小调式音阶不同。

中世纪时期,它同时被用于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

2、中世纪世俗音乐在可解读的记谱法中,残存最早的大量世俗歌曲,由12世纪和13世纪的法国贵族,即所谓的南方吟游诗人和北方吟游诗人创作的,其代表分别是纪尧姆四世和萨斯特兰·德·库西。

与格里高利圣歌不同的是,许多歌曲的乐谱中都清楚记录了小节以及节拍。

埃斯坦比为中世纪的舞曲,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器乐音乐体裁之一。

但在埃斯坦比的手稿中,只记载着单一的旋律线,并没有记录乐器部分的信息。

3、多声部音乐的发展:奥尔加农在公元700至900年间,修道院唱诗班中的修道士们开始在格里高利圣歌之外加入了第二条旋律线。

最初这条旋律线是即兴创作的,只是在不同的音高上重复圣歌的旋律。

这两条旋律的行进模式是一音对一音,以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平行进行。

公元900至1200年间,这种由格里高利圣歌和一条或多条附加旋律线构成的中世纪音乐——奥尔加农演变成了真正的多声部音乐,附加旋律不再严格与圣歌平行,而发展成自身独立的旋律线。

4、巴黎圣母院学派:有量节奏公元1150年后,巴黎成为多声部音乐的中心。

巴黎圣母院建造后的1170年至1200年间,作曲家在节奏上进行了创新:使用有量节奏,有确定的时值和明确定义的节拍。

这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次在记谱法中将节奏像音高一样精确地记录下来。

当时的音乐几乎没有使用三和弦,而随着中世纪社会发展,三度音程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多声部音乐越来越显得浑厚丰满。

中世纪时期的音乐

中世纪时期的音乐

中世纪世俗音乐
游吟诗 人(属 于贵族 圈子的 骑士音 乐 )
中世纪四线纽姆谱

11世纪初出现 了用一根线贯 穿纽姆符号的 线谱,接着出 现了两根、三 根,11世纪下 半叶形成了四 线谱。
六声音阶及唱名法
11世纪上半叶, 意大利本笃会修 士圭多(约997约1050)他因主 持阿雷佐地方的 唱诗班学校而被 称之为;圭多达 雷佐或阿雷佐的 圭多,他为了教 学上的便利,设 计了一套完整的 教学体系。






时间界定:中世纪中、晚期(1000—1450) 主要史实:巴黎圣母院派,法意新艺术派、游吟诗人、 爱情歌手. 织体 :多声部复调合唱、迪斯康都. 声乐体裁 :圣咏、经文歌、弥撒曲、世俗小夜曲、牧 歌、叙事歌 器乐体裁 :民族拨弦乐、管乐器流行,后改进为现代 乐队乐器 音乐理论 :圭多四线谱、唱名法、六声音阶. 音乐风格特征 :世俗音乐兴起,宗教音乐渐世俗化, 二者平行发展,后者为音乐创作源泉,前者为创作带 来生机。

仪式圣咏中有一首名 叫《施洗约翰赞美诗》 歌词共七行,前六行 每行头一个音节排列 在一 起,正好构成一 个从(ut re mi fa sol la)六个音作为音节 的唱名,后来ut因不 响亮,有人把它改为 do,但七声音阶的需要 增加了第七个唱名si, 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 的唱名体系,但在法 国仍然唱ut
中世纪时期音乐的基本特点




时间界定:中世纪初期(476—1000) 主要史实 :格列高利圣咏 织体 :单声声乐为主,9世纪出现奥尔加农 声乐体裁 :圣咏 器乐体裁 :管风琴伴奏圣咏 音乐理论 :教会调式,纽姆符号记谱法 音乐风格特征 :庄严、肃穆、神秘、稳重、 排斥人世激情、宣扬禁欲主义,教会音乐占 统治地位。

音乐论文 浅析中世纪法国世俗音乐的形成及创作特点

音乐论文 浅析中世纪法国世俗音乐的形成及创作特点

音乐论文浅析中世纪法国世俗音乐的形成及创作特点“中世纪〞一词就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他们认为自己正处于古典文化“复兴〞的时期,因而将古罗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复兴这中间长大千年的历史时期称为“中间的世纪〞。

在这个时期中,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开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的开展的进程同经济开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它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开展。

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开展的“不平衡性〞。

因此虽然欧洲中世纪时期物质生产领域开展缓慢,但在文学艺术领域确实群星闪烁。

出现了许多文学泰斗和艺术大家。

自古以来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开展就是不能分割的。

文学和艺术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

与之相对应的随着世俗国家的形成和方言的兴起,世俗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展。

不同地区国家的吟唱歌手为中世纪音乐带来了新的气息。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游吟诗人。

一、游吟诗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一〕方言的兴起促使法国世俗歌曲的产生中世纪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

在5-10世纪由于古代是结束前的连续征战,中世纪早期经济文化处于极度停滞和落后状态,到11世纪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城市兴起,贸易兴旺,世俗国家也逐步形成。

欧洲许多地区曾经属于西罗马帝国,大都是用拉丁语。

随着世俗国家的兴起,地区意识增强了各地方语言也逐步兴起。

这些语言包括拉丁语系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日耳曼语系的英语、德语等。

用这些方言创作和演唱的世俗歌曲在12-13世纪盛极一时,形成了欧洲最早的世俗音乐的传统。

法语文学一直支配着西欧,佛兰德斯国家和莱茵河流域国家接受并翻译法语文学;意大利是人选择用普罗旺斯与协作;①包括但丁的?神曲?也曾考虑使用普罗旺斯语来进行创作。

法语在世俗国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法语抒情诗歌的产生。

而这些抒情诗人本身也是音乐家,他们同时创作旋律与诗歌。

复习提纲古希腊及中世纪音乐综述

复习提纲古希腊及中世纪音乐综述

复习提纲古希腊及中世纪音乐综述古希腊和中世纪音乐是音乐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对西方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对古希腊和中世纪音乐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其发展背景、特点和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一、古希腊音乐综述1.发展背景古希腊音乐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与希腊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古希腊人崇尚美和理性思考,在音乐领域也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规范。

2.音乐特点3.音乐影响古希腊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为后世的音乐学提供了基础,尤其对和声学和调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发展背景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音乐,是欧洲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世纪音乐由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2.宗教音乐特点宗教音乐在中世纪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是教堂音乐和宗教仪式中的音乐。

宗教音乐以教会唱诗班为主,多采用拍击法演唱,注重宗教的表达和神圣的氛围。

3.世俗音乐特点中世纪世俗音乐包括民间歌曲和宫廷音乐。

民间歌曲以叙事和情感表达为主,常伴随着舞蹈。

宫廷音乐则以吟唱和器乐演奏为主,是贵族文化的象征。

4.音乐影响中世纪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音乐奠定了西方音乐的基础,尤其是音乐的记谱法和和声法的发展,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总结:古希腊音乐和中世纪音乐作为音乐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音乐注重和声学的研究,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中世纪音乐则以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为主,为音乐记谱法和和声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两个时期的音乐,不仅在技术上对后世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的特点,是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在书中,谈到中世纪以往被谈起时,大多数都被形容为落伍的,恶劣的,或者残酷的。但是细心发现下,中世纪的音乐
同样充满价值,也是高雅的,严格的。看到书前面的目录,发现后面的章节虽然未看,但是其通过题目所流露出的内容,应
该颇有文化上的价值。应该可以侧面描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当时的音乐形态以及乐器的变化。其实看看《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的文化》那本书,里面对于中世纪的人们曾有过侧面的描写,当时的人们是逐渐开始热爱古典文化,从而逐渐推广,以
此才形成了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每一个时代对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关键的。中世纪同样如此。历来人们对于中世
纪的长短看法不一,但是就算短的来说,也是700-800年的跨度,这其中也必然是几个时代的总和,其也有个渐进发展的
过程。而其中宗教元素无疑是最为浓郁的。

其实通过一些史料或者相关方面的书籍中也可以直观的感觉到。在漫长的中世纪,那是个人鬼并行的时代,一方面充满了战
争,疾病流行,欧洲的经济当时极为落后,街道上满是污浊,人们生活环境极为恶劣。死亡时刻威胁着人们。那时的人们对
于命运充满了无奈和顺从。而混乱的社会秩序,也使得当时的人们生活在一种近乎蛮荒时期的社会中,那也是个苟延残喘与
穷奢极欲并行的时代。穷人们衣不遮体,粗鄙肮脏。而富人们却可以享受到当时物质生活来说的顶级享受。但是他们同样的
缺乏灵魂,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战争好似是唯一的目标。生活的艰难,以及生命的威胁,和科技的落后,人们当时对于自
然充满敬畏,也就不难理解,在人类充分感觉到个体在世界面前的渺小感时,转而敬畏这世界的力量而相信神的存在了。从
而教会取得快速发展。而那时的宗教内容和音乐却也是联系的十分紧密。

中世纪的音乐,大多数都和宗教有关。而天主教的仪式则是关键的一点。中世纪宗教中的仪式音乐是实用性音乐。根据不同
的目的和内容以及长短的不同,其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和宗教仪式间的关系多么紧密。但是宗教仪
式和音乐之间也有一个矛盾存在,就是音乐本身在听觉上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和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留存下来的音乐中,其
本身的倾向于艺术的华丽超越了宗教仪式功能的朴素需要。
正如书中所言:在整个音乐和仪式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必要和多余、朴素和精巧之间的冲突。开始的仪式中,音乐的作用
是传达歌词。而用歌声咏颂经文的方式,在以前的犹太仪式中已经有了高度发展。犹太会堂最中心的形式就是咏颂《圣经》
经文。少数诗篇的咏唱 (Hallel赞美诗篇)也是犹太会堂礼拜的一部分,从其的谱写方式来看,有可能是应答式的歌唱,会众
应答歌者唱或者两组交替的歌唱。

第一首《哈里路亚》也就是《圣神哈里路亚》也就是副多利亚调式,A-A的音域,结束音在D上。起调勾画出这一调式较低
的四度音的轮廓并在结束前触及到吟诵音。独唱诗句的音域较宽,在八度A-A之内,并在倒数第二音节“perlustavit”(净化)
上有一个长花唱。歌中同样的对于神圣用最具有感情色彩的字眼进行最高级的赞美,而救赎渴望得到神的垂怜,依然充满其
中。其实,宗教很多时候,成为道德的力量支撑物,从而得到逐渐的强化,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中屡见不鲜。而并非因为仅
仅生活痛苦而寻求精神寄托一个原因。

看到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大意):中世纪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作品已经失传,而现在对于那个时期音乐的看法很多都是通过
偶然的方式发现的,比如抄在手稿的背面,贴在书的封面里面。读到这里真是深感惋惜,人类的智慧的体现就这么在岁月的
流淌中,损失消磨,想想真是件让人痛心的事情,天知道,古时那些带给同样的一批人们艺术享受的作品,现在有多少已经
难觅踪迹。

内容摘要: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相互影响的。中世纪世俗音乐从11世纪拉丁歌曲开始发展,继起的
是各地的方言歌曲的鼎盛,以法国游吟诗人和德国恋诗歌手为主。同时器乐也是中世纪世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时期,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是并行发展的,从早期的相互分离到后期的碰撞融合。世俗音乐不断地从宗教
音乐中汲取技术营养,在结构、织体、记谱法等方面都受到宗教音乐的深刻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的发展首先是拉丁歌曲的兴起,以孔杜克图斯和戈利亚德为代表。戈利亚德是由一群不
守规矩的修士创作的拉丁歌曲,内容以爱情和讽刺为主。《布依伦之歌》是保存戈利亚德最著名的手稿。
同时,由于欧洲各地的地方语言和方言诗歌的发展,促成了法、德、意、英的世俗歌曲的繁盛。这个过程中,除
了最早以法国《罗兰诗歌》为代表的英雄业绩歌和演唱它们的流浪艺人外,主要代表便是法国游吟诗人和德国恋
诗歌手了。

法国游吟诗人
法国游吟诗人是中世纪世俗音乐的最重要体现。由于十字军东征后骑士阶层的兴起,他们冲破宗教的束缚、
歌唱爱情。游吟诗人首先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称为“特罗巴多”,女性为“特罗巴利兹”,用奥克语创作,
盛于1130-1210年。12世纪中叶,北部出现“特罗威尔”,用奥依语,盛于1170-1240年。

这些游吟诗人大多来自骑士、贵族、封建王侯,也有少数杰出的流浪艺人。他们既是音乐家也是诗人,集谱曲与
写诗于一身。完成作品后自己演唱或雇流浪艺人演唱。题材主要以爱情为主,“宫廷之恋”尤为盛行。歌曲形式
有康佐、晨歌和田园歌,还有记功歌、辩论歌、哀歌等。北方则以叙事体歌曲为主,形式有传奇、叙事歌曲和莱
歌。他们的旋律多为带乐器伴奏即兴弹唱式的单声部作品,音域常在一个八度内,曲式为分节歌形式。总体而言,
特罗巴多的乐曲节奏自由而复杂,风格细腻柔美;特罗威尔则乐句规整、朴实率直,尤喜爱叠歌形式。

南方的特罗巴多以贝纳特(1140-1190)为代表,他的《我看见云雀扑打着翅膀》常被后人引用和模仿。北方的特罗
威尔以布吕勒(1160-1220)和亚当为代表,前者是北方最早的游吟诗人,后者则是最后和最重要的游吟诗人。

13世纪下半叶,随着骑士文化的衰落,市民阶层的涌入,标志着游吟诗人的衰退。如果想继续延伸他们的浪漫,
我们就必须转到德国的恋诗歌手。

德国恋诗歌手
12世纪末期,由于受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在德国出现了“恋诗歌手”,在宫廷和城镇中盛行。恋诗歌手是中世纪
发展的最好的游吟诗人。

由于日耳曼的民族特征,恋诗歌手相较法国最大的特点是更加“含蓄”。他们的歌曲更加抽象化,稳重、严肃,
更加理想化,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旋律是单声部的分节歌曲式。巴体歌是德国恋诗歌手喜用的分节歌形式。

瓦尔特是恋诗歌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中世纪的世俗抒情诗歌在他手里达到巅峰。代表作有《我的生命此刻充满
喜悦》。

恋诗歌手发展到14世纪由名歌手替代,其繁荣一直延续到16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利德,继而为19世纪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它地方的世俗音乐
受游吟诗人的影响,13世纪意大利出现舞蹈歌曲巴拉塔。与巴拉塔形式相近的是劳达赞歌,内容为宗教题材。
代表人物是方济各会修士雅各布内·托蒂。

12世纪中叶,在英格兰,贝纳特的带去游吟诗人的普罗旺斯抒情诗迅速发展。代表人物多为贵族。他们建立专
门的隐修院和保护机构,音乐活动异常活跃。
西班牙在13世纪流行坎蒂加的单声歌曲,一类是爱情的,一类是宗教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