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翻译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这次翻译多采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翻译的形式,即先由外国人(传教士)口译或者初译,再由中国人笔受或者润色。外方有名的翻译代表有利玛窦等,中方有名的译者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魏象乾。本时期的翻译跳出了宗教翻译的藩篱,以科技翻译为主,将翻译与爱国主义紧紧结合了起来。

一、外国方面

利玛窦(1552--1610)

1、个人简介:意大利传教士

2、主要翻译作品:(和中国人合作翻译)

《天主实录》

《几何原本》

《同文算指》

《圜容较义》

《浑盖通宪图说》等

3、翻译思想:论述了翻译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减色矣。……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龌龊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

他与徐光启合作时“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利类思在为其所译的《超性学要》的序文中说:“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加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其中,“文以地殊,言以数限”阐述了不仅文字因国家地区不同而相异,而且相关概念用语也因思想相异而不同。“反复商求”,其间必有华士参与;“加增新语”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少的。

二、中国方面

徐光启(1562--1633)

1、个人简介:

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翻译家,在西学翻译、历法改革、农田水利、练兵制器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等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2、主要翻译作品:

《几何原本》(与利玛窦合作翻译)

3、翻译思想: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也争胜)。

·“翻译”:是基础,是向介绍西方近代先进科学文化的第一步。

·“会通”:指对翻译之作的“领会”与“贯通”,也指将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学术传统的“融合”与“并蓄”。徐光启当时主要是针对历法修订。

·“超胜”:如果说“翻译”是起点,“会通”是实践,那么“超胜”才是徐光启的最高追求。继承传

统,而“不安旧学”;翻译西法,但又“志求改正”,这样才能超越前人,超越西人,这正是徐光启的伟大抱负。

李之藻(1569--1630)

1、个人简介:较早与利玛窦有学术交往的京官之一,

2、主要翻译作品:

《浑盖通宪图说》

《同文算指》

《圜容较义》

《寰有诠》

《明理探》等

3、翻译思想:创译思想

晚年,李之藻也葡萄牙传教士傅汎际合作,翻译了《寰有诠》、《明理探》两书,为我国早期介绍西方哲学的名著。《寰有诠》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部分,讲的是宇宙观。李氏为译此书,耗费了五年时间,可见其难译。

“余自癸亥归田,即从修士傅公泛际,结庐湖上,形神并式,研论本始,每举一义,辄幸得未曾有,心眼为开,遂忘年力之迈,矢佐翻译,诚不忍当吾世失之。而惟是文言夐绝,喉转棘生,屡因苦难阁笔。乃先就诸有形之类,摘取形天、土、水、气、火、所名五大有者而创译

..焉。夫佛氏愣严亦说地、水、风、火,然究竟归在真空。该惟究论实有,有无之判,含灵共晓,非必固陋为赘,各引端倪,尚俟更仆评焉。然而精义妙道,言下亦自可会,诸皆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而总之识有,足以砭空,识所有之大,足以砭自小自愚,而蝇营世福者,诚欲知天,即此可开户牖,其于景教,殆亦九鼎在列,而先尝其一脔之味者乎。是编竣,而修士于中土文言,理会者多,从此亦能渐畅其所欲言矣。于是乃取推论各理之书,而嗣译之。噫,人之好德,谁不如我,将伯之助,窃引领企焉。不然秉烛夜游之夫,而且为愚公为精卫夫,亦不自量甚也。”

李之藻在翻译时虽强调“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但他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足见其中充满创造性劳动。他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所创译的不少术语译名至今沿用。同时,李之藻还对译者的思想修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译者要祛除“浅学自奓(zha 4)”,“怠惰废学”,“党所锢习”和“恶闻胜己”四病。

杨廷筠(1557—1627)

1、个人简介:

明末著名官员。是与徐光启和李之藻并列,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的人物之一。

2、翻译思想:翻译之难

杨廷筠在为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述的《西学凡》写的序言中,提到了他对翻译的看法。

“利(玛窦)氏字海外来,独能洞会道源,实修实证,言必称昭事。当年名公硕士,皆信爱焉;然而,卒未有能尽叩其学。缘其国隔九万里,象胥绝不相通。所可译者,器象图数,有迹可揣之物;而其于精艺妙道,析牛毛、超象罔者,书虽充栋,不能尽以手口宣也。”

他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翻译最难,并进一步认识到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推厥所繇,彼中土士,学问造诣有次,不能躐等径造。极开敏者,必廿年乃成。再三考试,周德不乱,乃始听许远游。迨入中华,间关数载,又以数载习语,认字数载,通经学文,始能融汇两境,义理有所阐译,而老将至矣。而我华人,又鲜肯虚心参究与共功力者。所以后先数辈,率皆赍志以殁,而学不尽传。”

他与徐光启、李之藻一样,认为为了祖国的兴盛,必须将这些国外的先进的东西抓紧翻译进来。

王徵(1571--1644)

1、个人简介:

早年信奉佛教,24岁改信道教,后又转入基督教。没有在朝中做过较大的官。懂一点外语。我国较早学习拉丁语,并用西方语言学知识研究汉语言韵的先驱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学家。2、主要翻译作品:

《西儒耳目资》,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与邓玉函合作编译)

《崇一堂日记随笔》

3、翻译思想:翻译资用思想

王微提出了翻译资用思想,他将西方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之为“资耳目”、“资手足”、“资心”之书,认为各不可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