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配在外周其 外周血液
32
他在皮下脂肪及
内脏毛细管
红内期特点
1. 来自红外裂殖子或红内期裂殖子
2. 在红细胞内有疟色素
3. 有症状
在蚊体内发育成熟时间(25℃) 10~11d
16d
12d
-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1. 感染阶段 子孢子,裂殖子(输血时)
2. 感染途径与方式 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1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疟原虫(Plasmodium)
概述
疟原虫(malarial parasite)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 子”、“脾寒”、“瘴气”等。
疟疾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
红外期—肝细胞内裂殖体
发型和迟发型。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2 红细胞内期
• 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 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
• 基本过程:环状体 →晚期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 子→健康红细胞 ,重复上述过程几次,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 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配子体
4种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 主,并经历世代交替。 1.在人体内发育
• 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 • 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 2.在蚊体内发育
21
• 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 • 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
7
2~12 细胞核 受染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形态不规则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
虫体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疟色素集中成堆
8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百度文库
3. 配子体 (gametocyte)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不再侵 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
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18
核位于中央
雌配子体 如正常红细胞大,圆形,核小致密,核 偏位
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红细胞变化 正常或略小,可见薛氏点
大小正常,有齐氏点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四种疟原虫形态
19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20
疟原虫生活史图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2010年全球疟疾病例2.16亿,其中1.74亿病例发生在非洲,死亡人数
近70万, 其中86%疟疾死亡病例为5岁以下儿童,迄今仍居寄生虫病
的死因谱之首。
2
疟原虫(Plasmodium)
概述
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v)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P.m)
称薛氏点(Schüffner’s dots)。 3. 滋养体充满红细胞,红细胞变形
6
4. 原虫胞质大,变形,有一大空泡 5. 疟色素增多,薛氏点明显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2. 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胞质尚未分裂
一、形态
2. 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14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3. 配子体 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15
疟原虫(Plasmodium)
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
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
9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均匀分布于虫体 内,核1个。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雌配子体 •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 胞质致密,色深蓝 •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 疟色素分散
26
出丝现象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3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卵囊) • 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 的卵囊(oocyst),卵囊也称囊合子。
27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3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孢子增殖) • 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 • 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生成成千上 万的子孢子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疟疾的流行分布 3
在我国引起疟疾发病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 而卵形疟原虫罕见。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1. 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吉姆萨或瑞特染液染色 核呈紫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疟原虫消化血红蛋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1 红细胞外期
• 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 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
期裂殖体→裂殖子→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
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则
侵入红细胞内发育。
22
•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有速
28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3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子孢子形成) • 呈梭形,(10~15)µm×1µm • 主动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随血淋巴钻入蚊体组织 • 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
29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4 雌性按蚊-终宿主-虫媒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点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环形体
四种疟原虫红细胞内各期期形态特征
卵形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间日疟原虫
晚期滋养体 体较三日疟原虫大,圆形 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有6~12个裂殖子,排列一环
带状或卵圆形 裂殖子6~12个,呈菊花样排列
雄配子体 略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大疏松,
23
• 红内期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代;三日疟72小时/代;恶 性疟36~48小时/代
疟原虫(Plasmodium)
人体内发育
二、生活史
3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 雌性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仅雌、雄配子体存活 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
• 雄配子体形成雄配子(male gamete)或称小配子(microgamete)。
一、形态
3. 配子体
雄配子体 • 腊肠形,两端钝圆 •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
16
•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状,在核周围较多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环形体
四种疟原虫红细胞内各期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 较大,占RBC直径1/3,核1个
恶性疟原虫
小,占RBC直径1/5,时有2个或 2个以上的虫体在RBC中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较少呈环状,蓝色,中间为大空泡;
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呈红色,颇似戒指的红宝石。
5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晚期滋养体 1.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有空
泡 ,出现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 2. 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出现染成淡红色的小点,
晚期滋养体 不规则,有伪足、空泡
罕见伪足,空泡不明显
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有12~24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8~36个裂殖子,排
列不规则
列不规则
雄配子体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17
位于中央
雌配子体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红细胞变化 胀大,褪色,薛氏点
P.v
P.m
P.f
P.o
7d
12.5d
6d
9d




42~60 µm 12000个
48 µm 15000个
60 µm 40000个
70×50 µm 15400个
1. 来自子孢子 2. 在肝细胞无疟色素 3. 无症状
48h 16个
72h 6~12个
36~48h 8~36个
48h 6~12个
外周血液
外周血液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1. 滋养体
晚期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
12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2. 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为多个 胞质随核的分裂渐呈圆形 大量疟色素集中
13
疟原虫(Plasmodium)
37
(3)骨髓造血受抑制 (4)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 + 红细胞自身抗体 + 补体)
疟原虫(Plasmodium)
三、致病
4. 脾肿大
恶性疟病人(巨脾) (1)脾肿大、硬化:脾切面颜色变深;大
可达脐下;重量可达500~1000g; (2)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厚而变硬。
• 雌配子体逸出红细胞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雌配子
(female gamete)或称大配子。
25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3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雄配子形成)
• 雄配子体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 外伸出4~8条细丝,核分别进入细丝 内,称出丝现象,即雄配子形成。
• 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腔中游动, 即雄配子或小配子。
3. 致病阶段 红内期疟原虫
4. 人体寄生部位 肝细胞、红细胞
5. 两个宿主
• 人:中间宿主 —无性生殖(裂体生殖)
33
• 蚊:终宿主— 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6. 生殖方式 世代交替
疟原虫(Plasmodium)
三、致病
1.典型疟疾发作
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
寒战:全身颤抖 、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 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觉暖。(1~2天)
白产物)呈棕黄色。 3.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发育的三期六种
形态: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4
裂殖体:未成熟、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一) 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发育各期形态特点 1. 滋养体(trophozoite)
高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39~40℃可伴头痛、全身
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4~6小时)
34
出汗退热: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
疟原虫(Plasmodium)
三、致病
原因
• 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 疟原虫代谢产物(外源性热原质) • 裂殖子、残余和变性血约蛋白、红细胞碎片被吞噬细胞吞食,产生内源 性热原质
雄配子体
10
•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
疟原虫(Plasmodium)
一、形态
(二)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发育各期形态特点
1. 滋养体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
11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2)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 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relapse)。
36
*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都不引起复发,只有再燃;而间日疟和卵形疟 则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疟原虫(Plasmodium)
三、致病
3. 贫血
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 贫血原因: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2)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
35
• 外源性和内源性热原质共同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 非典型发作:混合感染;同种不同批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
疟原虫(Plasmodium)
三、致病
2.再燃与复发
(1)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体内残存的红内期疟 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recrudescence)。
• 蚊唾液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 • 当雌蚊刺吸人血时,可随唾液
进入人体
30
疟原虫(Plasmodium)
雌性按蚊饱餐人血
蚊体内发育
• 蚊胃腔内——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雌雄配子体 雌雄配子 合子
卵囊
• 蚊胃壁——无性生殖(孢子增殖) 卵囊 成孢子细胞 子孢子
二、生活史
四种疟原虫的发育过程的比较
红外期(速发型)发育时间 红外期迟发型子孢子 红外期裂殖体大小 红外期裂殖体数目 红外期特点 红内期发育周期 红内期裂殖子数目 红内期发育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