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第四单元单元解读

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史春妍

一、单元整体解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家人”,围绕这个主题一共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课文及一个语文园地。课文文体丰富,古诗《静夜思》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充满童趣,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散文《端午粽》介绍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样式,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哪些呢?首先是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在《端午粽》和《彩虹》的课后题目中,都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三课关于读好长句子的要求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者所说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性。第9课《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为第10、第11课做好铺垫;《端午粽》一课要教会学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彩虹》这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且能够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其次是积累语言。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有常见词语的积累,如,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归类识记带月字旁的字,积累“X来X去”的词语。在《端午粽》这篇课文里,出现了“青青的、白白的”此类叠字的词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类积累。《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背诵,感受诗的韵律。最后是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比如学习了《端午粽》后,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的故事;学习了《夜色》后,搜索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语文园地里的“和大人一起读”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如下:

1.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会写28个字。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有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来X 去”,尝试说这样的词语。

4.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静夜思》《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

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6.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

7.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

8.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二、具体操作建议

1.《静夜思》教学建议

这首诗围绕着诗题“静夜思”,前两句写了静夜的景,把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景象。后两句写了“思”,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课后双线内认读的9个生字,提醒学生念准思、床的读音;朗读古诗中词语时联系古诗的语境,比如思故乡、明月光等词语时,可以边读边想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识字时,尽量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比如运用做动作的方法,“举”和“望”可以让儿童做动作理解;再比如学“思”的时候,让学生想想第三单元学过的带有心字底的字,用“部首类推”的方法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光”和“夜”是常见字,可以利用生活经验给生字组词记一记。本课要书写的有7个生字。掌握“心字底”的书写要点,独体字“心”的书写,在之前已经练习过,但作为偏旁的书写是第一次。当上面结构有长横、撇、捺等笔画时,心字底宜窄些,即上放下收;反之,心字底则写宽些,即上收下放。“乡”字的书写也有特点,两个撇折的撇相互平行,折也相互平行,整个字稳稳站立,否则就会倾斜。

学习古诗,重在反复朗读。首先,字音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在朗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其次,读出诗歌的节奏,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第一、第二、第四行最后一个字都是押“ɑng”韵。在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后是熟读成诵,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描绘的景象留在学生的脑海。每一次的朗读都有具体的指向,都有明确的目标,让诗歌的朗读有层次、有梯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致了解古诗内容即可,不必字字落实。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像,初步体会诗人看到了月亮,想起了家乡。诗中的“疑”,可联系诗句理解;“霜”,可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巩固学习。课后要求朗读、背诵,都应避免枯燥和机械,可以配上音乐,或者在创设的情境中诵读。

2.《夜色》教学建议

《夜色》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本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战胜了对黑夜的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第一小节用具体事例描述“我”的怕黑,两个事例都用了“一……就……”的句式,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第二节讲“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发现夜色的美好,诗歌生动、活泼地写出孩子眼中的夜色。

本单元的重点是“读好长句子”,虽然课后习题中没有这个要求,但是课文的1、2节中都出现了较长的句子,需要进行指导和练习,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长句子的意思。这首儿童诗还有一个语言特点,就是在每小节的最后都用上了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生字教学可以联系生活识字,出示图片识字,运用字理识字,借助动作识字。比如“色”、“敢”、“看”结合字理和具体的情境学习。本课要书写的7个生字,先归类再练习,让学生自主发现,“色、爸、笑”是上下结构的字,“晚、外”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发现上小下大,上大下小、左窄右宽的字形结构特点,并练习书写。关注“色、爸、晚”中的竖弯钩,要写稳。

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练习和朗读诗歌要整合起来,不要割裂开来,体现教学的整体性。针对诗歌内容,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围绕“我”前后的不同这一线索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抓住关键词“胆子很小很小”展开教学,通过“不敢”、“乱跳”等词语想象画面,品读语句,做做动作感受“我”的胆小。在交流中融合朗读,在情境中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个怕黑的小主人公。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则可以围绕“微笑”一词,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带领学生通过看图片、想象等教学手段感受我变得“勇敢”起来。结合朗读,体验“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变得勇敢,发现了夜色中许多美好的事物。这样引领,学生就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和朗读的练习有机整合在一起了。儿童诗的语言生动、简练,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两个省略号设计提问:“你害怕看见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设计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发挥联想填补空白,欣然走进儿童诗的意境,走进富有创造性的对话空间。“读一读,记一记”是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字的扩词积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读一读,发现每组词语的共同规律,进行积累。

3.《端午粽》教学建议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语言比较形象,

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米、豆、肉、粽”4个字通过看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识记,结合汉字的本源让学生了解它们原来都是食物。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以“作者是怎样写好它的样子”这个问题作为抓手,带领学生分别从粽子的“色、香、味”三个方面学习。文章用词很丰富,使用了叠词,第一句在描写粽子的颜色时,就使用了一连串的叠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使描述的粽子更加形象具体,因此课上要抓住这些词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鲜活生动,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归类积累和运用;接着通过“包的”、“里面”、“中间”感受作者在介绍粽子的样子时很有条理,不是杂乱无序的介绍。第一句描写的是粽子的样子,重在颜色描写,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将这样的写法迁移运用,课上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比如汤圆、饺子,就可以仿照第二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第三自然段介绍的是粽子的花样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吃过哪些馅的粽子?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介绍粽子的由来,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则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比如做“粽子代言人”,向大家介绍、推荐粽子。或者请班里了解端午节由来的学生讲一讲吃粽子的习俗。课后,结合传统节日的主题,还可以拓展一些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绘本阅读。

4.《彩虹》教学建议

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我”看到天上的彩虹后产生了三个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其爱爸爸、妈妈和哥哥的美好心愿。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以向爸爸、妈妈和哥哥询问的口吻分别呈现这三个美好愿望。语言表达非常生动,趣味性强。课文第2、3、4自然段都是用问句串起来的,尤其是每段的第2句话,都是由“如果……不就……”构成的反问句。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在朗读指导中要鼓励让学生运用前一课《端午粽》中学习的读好长句子的方法,如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加以运用巩固。同时,积累“荡来荡去、飘啊飘”等词语。

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借助字的特点识记。9 个形声字利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进

行识记,“拿”是会意字,合手为拿。认识新的偏旁“衤”,区分衣字旁和示字旁,初步了解衣字旁的字的特点。区分“座”和“坐”,了解两个字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提、洒、挑”是表示动作的词,可以通过做动作的方法来识记。

本课的理解难点是课文第2、3、4 段的第二句话,前面的三个分句分别指向几个连续的动作,比如:第 2 段的第二句分别写了“提、走、洒”三个连续的动作;第 3 段的第二句写了“拿、走”两个连续的动作;第 4 段的第二句写了“挂、坐、荡”三个动作。可以让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找一找“我”的动作,做一做这些连续动作,感受动作的连续性、承接性。最后的分句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反问句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课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如,“浇花、浇田、挑水、提、洒”等表示动作的词;“飘啊飘、荡来荡去”这样类型的词等。

5.《语文园地四》教学建议

园地四安排“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五个板块的内容。

(1)识字加油站

8个词语均与人的身体部位有关,双线内共有8个生字,其中“脖、臂、肚、腿、脚”这五个生字都有相同的部首“肉月旁”,教学时可以进行归类识字,了解“肉月旁”所代表的的意义,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部位,加深对生字的记忆;词语旁边的两个小朋友和对话框是在提示我们在教学时宜采用游戏识字的方法,课上可以带领学生玩“我来说,你来指”的小游戏,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2)字词句运用

这一板块”安排了“读一读”,三行轻声词都是最常见的类型,第一行是后缀为“子”的轻声词,第二行是叠词轻声词,第三行是其它类型的轻声词。教学中,可以采用“摘苹果”的游戏来读,并且发现规律,再出示课本之外的一些轻声词拓展练习。

(3)书写提示

揭示了有“点”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右上方,后写点”。先了解“点”的书写规则。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另外会写的带有“点”的字,和同伴互相交流,印证这个规则。提示“一看二写三对照”的书写习惯,学生自主练写生字。写完后,教师评讲学生的书写作品,先看笔顺有没有写对,然后看关键笔画有没有写正确。如“主”,点和竖都要在竖中线上。

(4)日积月累

《寻隐者不遇》是贾岛的诗作,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隐者的无限仰慕之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大致了解诗意,想象着画面,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5)和大人一起读

《妞妞赶牛》是一首妙趣横生的绕口令,读来朗朗上口。在把绕口令读正确、流利之后,大致了解意思,课上可以通过轮读、拍手读等多样的方式享受阅读的快乐,课后鼓励亲子阅读,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再找一些其它的绕口令朗读,组织班级绕口令大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