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合集下载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及其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及其分析
款利率 ,企业便可以较为简单 的得到商业银行的融 资, 同时减少居民银行存款的积极性 , 把剩余收入投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 ,代理财政金库是它 的重要职能, 因此 , 一切财政收支都要经由中央银行 的账户实现。财政收入过程意味着货币从商业银行
账户流人中央银行账户; 财政支出过程则意味着货
少 平 以 17 9 8年— — l9 94年 为 样 本 , 用 Gagr 运 rne
由于我国货 币供应量这个 中介 目标没有得到较好的
实现 。 因此 本文 用理论 和实证 两 种方法 来 重新分 析 影
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在实证分析中尝试采用货币 检验进行 实证研究 , 验证 了 中国通货 膨胀形 成 的 供应量的多元 回归方程 ,探寻主要影响货币供应量 基本原 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李谓文(0 8 ) 2 0 年 认 的相关 因素 ,对一些没有达到效果的相关变量进行 为 :货币经济 的稳定运行在 于货币供应与需求 的 分析。 最后 , 为如何控制好货币供应量以及物价提出 是 否均衡。根据货 币供给学派的理论 以及相关 的 政 策建 议 。 实证 检验, 币需求在 长期角度处 于稳定状态, 货 因 此货 币供应 的过量 或不 足就会 导致通货膨胀或通

现以 20 年 l 月的数据为例 , 08 2 其他月份类似。 被动供应出货币。近年来 , 我国大力吸引外 2 0 年 1 月央行分别对中小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 备增加 , 08 2 商投资 , 鼓励企业 出1 , : 这将引起 国际收支顺差 , 1 在 机构调整了两次存款准备金率( 如表 3 1。 一)
表 3 12 0 — :0 8年 1 2月央行调整的准备金率
人民币不可 自由兑换和人 民币有管理 的浮动下 , 为

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相关分析

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相关分析

超额准备金率变动有关分析所有的银行都要将一部分资金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中,准备金就是这些存款与银行实际持有的通货之和。

银行出于两个原因,需要保持没有任何利息的准备金。

第一,银行根据法定准备金制度的规定,需要保有一定的准备金,这就是法定准备金。

银行所持有的其他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被称为超额准备金,因为在所有银行资产中,它的流动性最强,一旦储户直接提款,或是就银行账户签发支票,银行都可以将其用于履行其支付义务。

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须对其吸收的存款持有若干准备金,其数量首先受法定准备率的限制。

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其资产流动性、风险性等,因而所持有的实际准备一般会与法定准备存在一定差额,由此产生超额准备。

超额准备金一般包括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

借入准备是商业银行由于准备不足向拥有超额准备的银行借入的货币资金。

超额准备中扣除借入准备,即为非借入准备,又称自有准备。

超额准备增加,往往意味银行潜在放款能力增强,若这一部分货币资金不予运用,则意味利息的损失。

同时银行为了预防意外的大额提现等现象发生,又不能使超额准备为零,这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金融机构保有的超额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密切相关,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直接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性,而货币乘数稳定是我国货币供应量发挥作用机制的必要条件。

一、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保持5%-7%的超额准备金率。

1998年我国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超额准备金率作出具体规定,金融机构可根据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等因素自行决定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出现较大变动,而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其变动情况如图1、表1:注: (1)资料来源,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与对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进行整理计算所得;(2)数据时间跨度为1999 年--2008年第三季度;(3)人民银行每季公布的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其中金融机构包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三类。

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

浅析我国是怎么样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专业:市场营销班级: 0902学生姓名: 黄姿超学号: 0912050232指导教师:肖文兴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教务部制2011年6 月28 日1定义 (3)2目的 (3)3当前国内现状 (3)3.1物价快速上涨,决定央行要有政策出台 (3)3.2存准率成为最后可选工具 (4)3.3外汇占款是存准率上调的直接动因 (4)3.4存准率还要上调几次? (5)4总结 (5)1定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放贷出去,必须按照法定比率留存一部分作为随时应付存款人提款的准备金。

2目的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

中央银行控制着商业银行准备率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

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

3当前国内现状市场“热盼”加息,却以来一次法定准备金上调,这并不意外,也与加息预期不矛盾,因为加息是应该动作,而存准率是最可能的动作。

加息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只要经济放缓,政策出台的难度就非常大。

利率难以上调决定了央票利率也难以上调,加大公开市场力度的可能性就不大,本周公开市场操作1年期央票仅发行10亿元,再次跌入地量。

利率难以上调,公开市场回收资金规模难以扩大,存准率上调成为近期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对于此次存准率上调,点评如下:3.1物价快速上涨,决定央行要有政策出台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下34个月以来新高,与市场预期一致。

CPI涨幅虽高,但与2008上半年超过8%的增幅仍有一定距离,最让人担心的是,5月份非食品价格涨幅再次攀升,同比增速高达2.9%,这是2008年上半年难以企及的,当时非食品价格最高也仅为2.1%。

货币乘数通俗理解

货币乘数通俗理解

货币乘数通俗理解一、货币乘数的定义货币乘数是指在银行体系中,由于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创造货币,而这些新增的货币又可以被其他银行借出去,从而形成了一种多重放大效应。

具体来说,当一个银行将100元作为存款时,根据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它需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准备金,比如20元。

那么这个银行实际上只能用80元来进行贷款。

如果这80元被借走后又存入了另一个银行,那么这个银行同样需要留下20%的准备金(即16元),剩下的64元可以继续贷出去。

这样不断循环下去,最终总共能够创造出多少新的货币就是原始存款数目与货币乘数之积。

二、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货币乘数通常用M表示,其计算公式为:M=1/rr(其中rr代表准备金率)。

该公式表明,在给定准备金率的情况下,每增加1单位存款所能创造出来的新货币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三、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1.准备金率准备金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可以留下的存款就越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货币。

相反,如果准备金率过高,那么银行能够创造出来的新货币数量就会降低。

2.存款人对于存款的保持时间如果存款人将钱存在银行中的时间越长,那么银行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利用这些钱进行贷款,并且也有更多的机会将这些贷款再次借出去。

因此,存款人对于存款的保持时间也是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一个因素。

3.银行间互相借贷当一个银行需要更多资金时,它可以通过向其他银行借贷来获取所需资金。

这样一来,整个系统中可用于贷款创造的资金量就会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乘数增大。

四、货币乘数与经济政策货币乘数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很大影响。

例如,在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抑制银行创造新货币的能力,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相反,在经济萧条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准备金率来刺激银行放贷,从而促进经济复苏。

五、货币乘数的局限性尽管货币乘数在理论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概念,但其实际效果却受到了很多限制。

首先,货币乘数假设银行会将所有可用资金都用于贷款创造,但实际上银行也可能会选择将一部分资金留存为备用资金。

我国货币乘数分析

我国货币乘数分析

我国货币乘数分析一、货币乘数原理及模型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比率,表示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的倍数扩大的关系。

它是中央银行有效控制和预测货币供应量的重要依据。

根据货币供应量界定层次①的不同,货币乘数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狭义货币乘数(K1)和广义货币乘数(K2),其中狭义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②(B)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之比,而广义货币乘数则是基础货币( B)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之比。

广义货币乘数公式推导如下:K■ = ■ = ■=■=■其中,其中R和E分别为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 G 为中央银行存款(包括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以及邮政储蓄存款), r为金融机构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 e为备付金率,g为中央银行存款比率,h为现金漏损比率。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并且由于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将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即R + E),因此直接采用下式计算出广义货币乘数后推算出D、h、e、g。

K■ = ■ = ■D = M■- M■e = ■ - r二、我国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看, M■可以大体反映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情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总体体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监测目标,因此,本文计算的货币乘数分析以M■计算出的广义货币乘数K■为主,以M■计算出的狭义货币乘数K1为辅。

首先将给出我国货币乘数的统计资料,接下来通过对影响货币乘数的三大主要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最后综合比较了这些因素对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效应,指出我国货币乘数的剧烈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h = ■g = ■- r - e - h从而得到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118组数据,并求得对应的K1 、K■,如下图所示,其中2001年9月和2001年11月的统计数据缺失。

应用Eviews对它们进行回归得到K■= 6.52 - 10.01r - 6.39g - 15.21h + 0.25e可以得知,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中央银行存款率都是负相关的。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应分析【范本模板】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摘要】: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给量。

一方面,准备金政策因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引起货币乘数成倍的缩小或扩大,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达到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的目的,成为我国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由于央行不得不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的稳定,使得外汇占款下降,然而在对冲市场的流动性方面,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因其法律强制性,在不震动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就能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取得更好的政策效应。

所以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长期处于主要的地位,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是我国以前、现在和以后不可缺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政策效应198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同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一同成为了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国从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频繁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当时针对市场上物价上涨、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等矛盾.2015年共调整了5次存款准备金率,现行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6.5%,中小型金融机构是13%。

2016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从2016年3月1 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维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富裕,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变革营造合适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常用的对冲工具。

央行降准符合预期,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资本流出需要降准来对冲;另外,从中国经济基本面看,经济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1.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涵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降低的影响

准备金率降低的影响

准备⾦率降低的影响
存款准备⾦率与商业银⾏的信⽤扩张能⼒、货币乘数息息相关,甚⾄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那么⼤家知道准备⾦率降低的影响吗?在此,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存款准备⾦率相关⽅⾯的法律知识,欢迎⼤家阅读,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

⼀、准备⾦率降低的影响
存款准备⾦率下调,直接的影响是市场上的资⾦量⽴即增加了。

按⽬前的数据,存款准备⾦率下调每降低⼀个百分点,就会释放出⼤约⼀万亿元的货币参与流通,企业融资就更容易。

存款准备⾦率下调,意味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倾向刺激经济、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发出了。

⼆、相关因素
⼀般地,存款准备⾦率上升,会使得利率被迫上升,这是实⾏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

存款准备⾦率是针对银⾏等⾦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如你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但是⼤家要注意的是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股票市场⽕热,物价上涨存在压⼒等现象,央⾏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为。

⼤家如果需要法律⽅⾯的帮助,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店铺会给你最专业的答复。

货币乘数K的名词解释

货币乘数K的名词解释

货币乘数K的名词解释货币乘数K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概念,用于描述货币供应对经济体系总体货币量的影响程度。

它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指标,用于衡量金融政策的效果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乘数K可以理解为一个决定货币多头子层次的系数。

它描述了金融机构通过货币供应扩张(或收缩)所引发的整个经济体系货币存量的变化。

K的大小取决于货币机构和公众对存款的借贷行为。

在解读货币乘数K时,我们需要先了解货币供应的构成。

货币供应是以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观察的,包括中央银行(央行)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

而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应的规模。

货币乘数K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表示:K = 1 / c + 1 / r其中c代表公众持有现金的比例,r代表存款准备金率。

解析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乘数K与公众持有现金比例和存款准备金率呈反比关系。

当公众倾向于持有更多的现金时,K的值较小,货币供应的扩张效果相对较弱。

相反,如果公众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存入银行,K的值较大,货币供应的扩张效果相对较强。

公众持有现金比例c是指公众将收入转化为现金的比例。

当公众持有现金比例较高时,他们会选择将现金存入银行的几率较小。

这就减少了银行系统可以用于贷款创造新存款的资金。

因此,持有现金比例的增加将减小货币乘数K。

存款准备金率r是指商业银行需要按照法定要求保留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

当存款准备金率较高时,商业银行将需要将更多的存款留在中央银行,而无法用于贷款创造新存款。

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增加将减小货币乘数K。

货币乘数K的变化对经济体系的货币供应和货币创造产生重要影响。

当货币乘数K较大时(即公众倾向于将更多资金存入银行),货币供应的扩张效果较明显,从而对经济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

相反,当货币乘数K较小时(即公众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货币供应的扩张效果较弱,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较小。

了解货币乘数K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货币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本文采用2003~2008年的季度数据,借助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函数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2003年以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有长期稳定关系,而在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央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增减的倍数,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使货币供应量倍数扩张或收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函数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试图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

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 (一)货币乘数m1、m2的计算公式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之比,即MS/B。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3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C);M1(狭义货币)= M0 +活期存款(D);M2(广义货币)=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我国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它存款实行统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以本文将其合并简称为定期存款T)。基础货币(B)=流通中的现金(C)+银行准备金(R),其中R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Rd)和超额准备金(Re),通货比率k=C/D,定期存款比率t=T/D,据此则有狭义、广义货币乘数m1、m2的计算公式:

m1=M1/B=(C + D)/(C + R)=(1+k)/[k+(rd+re)(1+t)] m2=M2/B=(C+D+T)/(C+R)=(1+k+t)/[k+(rd+re)(1 + t)] (二)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本文选取自2003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逐季数据资料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原始资料M0、M1、M2、T、R、D、re、rd从中国人民银行网上资料《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获得,k、t通过计算获得。 1.长期效应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先对货币乘数m1、m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进行季节性处理,消除季节趋势,然后对季节处理后的数据分别取自然对数,防止异方差,经单位根检验,均为一阶单根(结果略)。

由于时间序列LNM1、LNRE、LNRD、LNK、LNT和LNM2、LNRE、LNRD、LNK、LNT的单整阶数相同,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1995)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货币乘数m1、m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率rd、现金比率k、定期存款比率t进行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在进行协整检验以前,必须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用赤池(Akaike)信息准则(AIC)或用施瓦茨(Schwartz)准则(S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选择k值的原则是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的值或SC的值达到最小。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和实际经济意义确定m1滞后期为2,m2滞后期为3,则VAR模型为VAR(2)和VAR(3),最后确定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为m1滞后2期、m2滞后3期有常数项。

LNM1、LNRE、LNRD 之间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过程略)显示变量之间在5%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1,-0.114699,0.286404),因此三者之间长期关系为:LNM1=0.114699LNRD-0.286404LNRE+1.650531

(0.03426) (0.02374) Log likelihood(最大似然比):118.0991 LNM1、LNK、LNT之间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过程略)显示变量之间在5%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1,0.155929,0.705477),因此三者之间长期关系为:LNM1=-0.155929LNT-0.705477LNK-0.738950

(0.09678) (0.02213) Log likelihood(最大似然比):164.4323 LNM2、LNRE、LNRD之间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过程略)显示变量之间在5%至多有两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1,-0.011207,0.173618),因此三者之间长期关系为:LNM2=0.011207LNRD-0.173618LNRE+1.733206

(0.00923) (0.01323) Log likelihood(最大似然比):152.8162 LNM2、LNK、LNT之间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过程略)显示变量之间在5%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向量为:(1,0.749477,-3.883607),因此:三者之间长期关系为:LNM2=-0.749477LNK + 3.883607LNT- 2.442120

(0.03292)(0.29148) Log likelihood(最大似然比):196.7806 从LNM1、LNRE、LNRD、LNK、LNT之间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对狭义货币乘数m1的贡献率较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调整1%,就会引起狭义货币乘数m1变动11.47%;从LNM2、LNRE、LNRD、LNK、LNT之间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对广义货币乘数m2的贡献率较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调整1%,广义货币乘数仅变动1.12%。而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对货币乘数的贡献率都远远大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短期效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Joha- nsen协整检验,可以看出法定存款准金率的变动长期内无论对狭义货币乘数还是广义货币乘数都有影响,我国从2006年开始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一段时期内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依然过剩,为进一步研究re、rd、k、t和m1、m2之间的因果关系,再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短期效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从图1中可以看出,狭义货币乘数m1对其自身微小变动引起的波动滞后5期达到最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的微小波动对m1的冲击在当前几乎没有反应,5期后才逐渐增大,到8期后才达到最大,随后又开始下降;超额准备金率re的微小波动对m2的冲击开始不显现,到7期达到正影响最大;现金比率k在5期后达到最大,之后转为负影响;定期存款比率t在2期后达到最大,8期后转为负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义货币乘数m2对其自身微小变动引起的波动滞后3期达到最大,之后开始递减,至6期为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的微小波动对m2的冲击在当前几乎没有反应,4期后才逐渐增大,到8期后才达到最大,随后又开始下降;超额准备金率re的微小波动对m2的冲击开始不显现,到6期达到正影响最大;现金比率k在2期后达到最大,6期后转为负影响;定期存款比率t在4期后达到最大,7期后转为负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在影响狭义货币乘数m1、广义货币乘数m2时,时滞期都是最长,这是因为当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为了赢利可降低超额准备金率,加之央行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使得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收效。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1表明在至少95%的置信水平下,rd不是货币乘数m1、m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不会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动,但K、re、t是m1、m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长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有长期稳定关系,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动,对狭义货币乘 数的效应大,但对广义货币乘数的效应较小;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针对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央行在特定时期的政策意图:

可降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成本。由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过多,中央银行只能被动接受以外汇占款形式增加的基础货币,靠发行央行票据的公开市场操作使央行的财务成本不断增加,以2007年末为例,央行发行债券余额为34469亿元,若以一年期2.79%来计算,央行需支付利息961.69亿元,且每发行1元的票据,仅能收回0.3元的市场流动性。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1年期分别为1.89%和0.99%,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变动1%就可冻结1700亿元资金,可迅速减少基础货币投放。

可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与渐进式增长的基础货币相匹配。由于日均结汇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在30亿元左右(以2007年为例),而一次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的超额准备金为1700亿元,仅相当于两个月的结汇投放量,两个月后市场流动性又会故态复萌,因此,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可对冲基础货币的渐进式增长。

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通过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告示效应,使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产生适应性预期,平衡资金使用计划,从而形成合作博弈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学彬.我国近期货币乘数变动态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1998

2.张坤,孟祥赫.我国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财经界,2008 3.张桥云,杜世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小波分析及动态模拟.统计与决策,20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