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141文档

合集下载

诗歌练习

诗歌练习

8.结合词作的具体内容, 简要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5分)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6分)
答:上片通过偏安江南的六朝君主奢侈豪 华、陈后主亡国的史实的描写,表现了词 人鲜明的 态度和强烈的爱憎之情。下片化用唐人诗 句,由咏史转入抚今,表现沧桑巨变、兴 亡之感, 抒发了作者对北宋朝廷奢侈腐化的不满和 批评。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表达了对某 些人奢靡 的批评,抒发了作者空怀台城游 贺 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 属宫娃①。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 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②。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 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 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解:①陈后主沉湎酒色,宫中宴会,令八妇人襞( bì ,折纸)彩笺作诗,十客唱和,稍慢则罚酒。② “ 回首”二句:鸳瓦,华丽建筑 物上覆盖的鸳鸯瓦;井中蛙,陈亡,后主偕二妃躲入 井中,隋军扬言欲下石,后主惊叫,隋军用绳索把他 们拉出井外。
答:对比。二、三句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 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 活,第四句与二、三句形成强 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 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 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 ,最后连做井中蛙也不得的悲惨结局,表 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5分)? (3)本诗句句写梦,句句含情。请结合 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借梦中之景抒 发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译文: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 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下了一 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 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 乡情。 【鉴赏】 《梦中作》这首诗写的是“梦境”。梦境的特征是 恍惚迷离,无须明确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 ,但作为诗,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立意、情感和审 美的特征。欧阳修的这首诗还是做到了的。 明代 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四句写了秋夜、 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正是“梦中 作”的特点。

诗歌练习166文档.doc

诗歌练习166文档.doc

一::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潇②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施(pel),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以上六种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的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口味和揣摩。

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的制高点。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FI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

(不超过80字)(6分)9.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吋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分,每点1分)(2)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 “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岀无限伤感。

联想门然,抒情真切感人。

三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唐)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附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李徳裕《背崖州城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1.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5分)2.《登崖州城作》三、四句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耍分析。

诗歌练习

诗歌练习

诗歌鉴赏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天津卷)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诗歌格律练习题

诗歌格律练习题

诗歌格律练习题诗歌,作为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塑造美感的文学形式,一直以来都拥有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要写好一首诗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到的格律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诗歌格律相关的练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

一、韵脚练习题韵脚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使得诗歌在朗诵时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性。

以下是一些韵脚练习题,供读者进行实践和尝试。

1. 押韵方式:押双韵脚请写一首八行诗,每两行押韵,且每行以不同的韵尾字作为韵脚。

例如:红日西坠海,暮云闪黄光。

鸟飞岚中别,征帆去烟阳。

2. 完全韵脚:押韵方式多样请写一首十六行诗,每行都押韵,但每四行的韵尾字须相同,与下一组四行的韵尾字不同。

例如:春花烂漫催岁东,夏日炎炎尽草葱。

秋月清辉伴长夜,冬天寒冷增伤悲。

二、节奏练习题除了韵脚外,诗歌还需要恰当的节奏来使其更具有美感。

以下是一些节奏练习题,帮助读者训练自己的写作节奏感。

1. 音节统一:每行音节相同请写一首八行诗,每行的音节数必须相同。

例如:春花烂漫,夏日炎炎。

秋月清辉,冬天寒冷。

2. 破折号使用:增加节奏变化请在一首十二行诗中恰当地使用破折号,打破原有的节奏,创造出新的节奏感。

例如:春日绽放——花朵争奇斗艳。

角落的灰尘——世界的瑕疵,注定被忽略。

三、格律规则练习题除了韵脚和节奏,还有一些特定的格律规则需要遵守。

以下是一些与格律规则相关的练习题,可以帮助读者熟练运用这些规则。

1. 五言绝句:四句连写,对仗工整写一首四句五言绝句,使得每两句之间都有意义上的呼应或对比。

请注意每句的字数须为五个。

例如:我行结束山河远,他行离别水云间。

遗憾未尽乡愁路,悲欢离合又何汛。

2. 七绝合巧:奇数句五言,偶数句七言写一首八句诗,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为五言绝句,偶数句(第二、四、六、八句)为七言绝句。

请保持整体节奏感和韵律。

例如:人世浮沉情爱多,几世情丝缠绵谱。

尘世红尘烟火苦,桃花春雨不自知。

诗歌练习341文档

诗歌练习341文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2)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答:(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答: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诗歌练习材料

诗歌练习材料

父亲
父亲七十岁了
却依然年轻
养花
种菜
在晨曦里浇水
在落日里采摘
从早到晚
都是您忙碌的身影
父亲七十岁了
却依然年轻
孙子的女朋友长啥样
今年的小麦能不能有个好收成操碎的心
散落成岁月的峥噪
父亲七十岁了
已不再年轻
头发白了
背也驼了
常常呆坐在门前
咀嚼着往事
回忆那些风雨中一路走来曾经的普通与感动
父亲七十岁了
已不再年轻
酒不喝了
烟也戒了
唯一的爱好
就是陪母亲一块散步
走在火红的夕阳里
那般快乐
那般从容
父亲
不管你老了
还是年轻
都别太累了
我只想静静地看着你
并把我写的诗
读给你听。

诗歌练习


(1)词中说“西湖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月色清幽④莲香宜人。 (2)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 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 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 繁华过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好”之所在 倒装 ,“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 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⑵向往隐逸的生活。 前两联从眼赤壁壮阔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 表达历史变迁,英雄已逝的感慨。 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渴慕渔翁驾一叶小舟在烟雨 朦胧中归去!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向往。
浪淘沙
纳兰性德
双燕又飞还,好景阑珊。东风那惜小眉弯。芳草绿波 吹不尽,只隔遥山。 花雨忆前番,粉泪偷弹。倚楼谁与 话春闲?数到今朝三月二,梦见犹难。
表达了作者春游之乐和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却无所作为的愧疚。 (2)“禽响”,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写出它们飞翔跳跃的欢快情景; “柳重”,春雨过后柳枝湿润、颜色更绿的风姿。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 唐· 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⑦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 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③陶潜, 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 ‘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6、结合诗句,简析陆鸿渐的人物形象。 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 陆鸿渐居处离城不远,沿着野径走到桑麻丛中才 能见到,篱笆边种着菊花,营造了幽僻、高雅的环 境,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西邻说陆鸿渐到山中去了,每天日斜才 能归来,借他人语言侧面描写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诗歌练习作业之优秀诗歌范文

诗歌练习作业之优秀诗歌范文鸟吟了一句怎样的诗
山风唱了一首什么歌
那些枝叶摇头晃脑
发出一阵阵惊呼——
那定是一句染绿早春的诗
那定是一首心底欢畅的歌
我常梦见一个老人
他说所有听话的孩子都能得到一份惊奇
于是我收敛了早前的顽皮
像个好孩子,在正午的格子上
不断练习,想写出一句诚恳
以取悦他的慈祥和博爱
更为了心中想过无数次的礼物
整个冬天我只做一件事
等一场雪
等着脚音踩过雪地
溯回一个堆有雪人的冬天
其实,是我的寂寞想驳接
那些漫天奔跑的笑语
和渐已生疏的小名
临近年关,诗歌似乎失语
水龙头也静默无声
水池边上的一只小鸟
不停踱步,叫声暗哑
如同我的急躁,闷闷不乐
只是风还是那么深情——
吹下几片叶子之后
转身而去,像突然想起某个邀约急匆匆赶往春天
想在嫩芽冒出之前
唱上一句万紫千红
南方无雪。

但我能想象
滴在雪花上的阳光
折射出的
透明曲线
尽管少了一些夏日的热情
却也静谧的温润可人
南方无雪。

但我能聆听
尽管在色彩单一的季节
我还是想听听——
滴在雪花上的阳光
和风说了那些暧昧
是不是有关春天的色泽。

诗歌练习 -学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解连环•孤雁 张炎①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③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号玉田,宋亡后曾隐居浙江,后北游燕赵,失意而归。②因循:迟延。③谩:通“漫”,徒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标题为“孤雁”,字里行间,无一字点明雁,却又处处写雁,并且以雁喻人。 B.“想伴侣……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以对写手法,含蓄表达孤雁凝盼思归之情。 C.词中所写孤雁与王勃《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之雁,表现的情境意蕴相近。 D.本词借描写离群孤雁抒发羁旅漂泊之愁,状物、叙事、咏怀紧密结合,情意隽永。 15.本词以“楚江空晚”开头,意蕴丰富,试分析其意境及表达效果。(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 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 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5.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题。 秋 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19.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莎衣① 宋 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④金章⑤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绶:系印纽的丝带。⑤金章:金质的官印。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绿软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15. 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 “横槊赋诗非复昔”, “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8.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注]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应是诗人的朋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 B.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海门深不见”的“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浦树远含滋”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深”和“远”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 C.尾联直抒胸臆,强烈表达惜别之情。结句“沾襟比散丝”的“散丝”即雨丝,一个“比”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情景完美结合。 D.本诗从“微雨”起,以“散丝”结,中间选取了“暮钟”、“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浓重、阴沉的压抑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15.颔联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6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山月 (南朝陈)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诗歌没有超出这一传统主题的范围,语言朴无华,艺术个性鲜明。 B. 诗歌首句既写了时间和地点,也描绘了一幅莽莽苍苍的关山图景,寄寓了客子身在边地,思念亲人的幽怨情 怀。 C. 远在羁旅中的客子与家乡高楼上的思妇同望三五之月,满怀伤离之情,两地情感同书,互相映衬,思念深重。 D. 诗中描写星旗云阵的方式与韩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地北风飞雪的方式虽不相同,却各尽其妙。 15. 有人认为,最后两句表达思妇盼归之情,也有人认为表达客子厌战之意,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① 三径初成,鹌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②,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③。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茸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②甚:为什么。云山:田园。③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诗歌结构练习题

诗歌结构练习题诗歌结构练习题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文人雅士们所钟爱的艺术形式。

然而,要写一首优秀的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需要有扎实的词汇积累和良好的写作功底外,还需要对诗歌的结构有深入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在这里,我们将提供一些诗歌结构练习题,帮助你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

练习题一:押韵与节奏选择一个主题,写一首押韵的四行诗(四行诗也被称为“四行体”),要求每两行押韵,且诗句的节奏感明显。

练习题二:对仗与意象选择一个具体的场景或物体,写一首对仗的八行诗(八行诗也被称为“八行体”),要求每两行对仗,且诗中使用生动的意象描绘。

练习题三:自由诗与意境选择一个情感或思想,写一首自由诗,要求诗歌结构自由,但要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出你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练习题四:象征与抒情选择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写一首抒情诗,要求通过对象征意象的描绘,表达出你内心深处的情感。

练习题五:叙事与抒情选择一个故事情节,写一首结合叙事和抒情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也被称为“十四行体”),要求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出你的情感。

这些练习题旨在帮助你锻炼诗歌写作的技巧和想象力。

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魅力和奥秘。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灵魂的抒发。

通过诗歌的结构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骨架,是诗歌表达的基础。

通过练习不同的诗歌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诗歌的技巧,使我们的诗歌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在写作诗歌时,我们应该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和意境营造。

通过选择合适的押韵方式和对仗结构,我们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通过运用象征意象和抒情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结构练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希望通过这些练习题,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诗歌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22.(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运用比喻:莺声像人在说
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
物的特点。(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解析: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城中”“城外”,可见构成了对比;“半黄”“积雪”是
视觉;“人语”是听觉,“药香”是嗅觉;“如”“作”又是比喻词,运用了比喻这一修
辞。
【思路点拨】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
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
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作答时,根据语句,
逐一分析即可。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
和赞美之情;(2分)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
艺术效果。(1分)
解析:前三联的景色优美,结合尾联,主体情感应该是愉悦的,对大自然是喜爱
的;而不能觅得描写景色的佳句,给人无限想象。
【思路点拨】1. 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 2. 通过所写的内容,
揣摩诗人抒发的感情, 阐发的观点态度,表现的人生志趣(或感情、道理、情趣)。
有关感情类的词:伤感、惆怅、不平、痛苦、寂寞、孤寂、愤懑、同情、怜悯、
叹息、哀怨、清高、痛恨、纯洁、超凡脱俗、怀古伤今、壮志满怀、心忧天下、
空怀报国热情而不得施展的痛苦郁闷、无人赏识的落寞伤感等等。作答时,不能
空洞地摆这些词,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说出是用什么样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感。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
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
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
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
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
翠。唯“积雪”方显“山好”。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
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
“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
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
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
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
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
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
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
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
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
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
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
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
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
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
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
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统观全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辞意之流畅,形象之鲜明,一扫宋诗枯涩冷
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称精品。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林正大
仕宦至卿相,富贵好归乡。高车驷马,都人夹道共瞻望。意气当年尤盛,荣比昔
人衣锦,昼锦以名堂【注】。海内知名士,久矣望馀光。 大丈夫,荣与贵,
视寻常。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
量。妙语勒金石,千古一欧阳。
【注】昼锦堂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
舍。欧阳修为其而写《昼锦堂记》。
(1)请说说词中的“大丈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上下两阕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词中语句具体说明。
5.(1)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
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
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
(2)①用典。如“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
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
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乡。
②类比。如“荣比昔人衣锦”一句。用当今“仕宦至卿相”的功成名就、“高车
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
③借代。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樽等礼器,词中借指史册。
④衬托。以卿相追求归乡之荣耀的行为反衬大丈夫志存高远,辅佐君王,造福百
姓,功载史册的追求。
⑤对偶。如“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
三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黄 简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
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这句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
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
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在清明时节怀人思归的情怀。上片主人公带愁醉酒,
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慨时序惊心,特殊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
下片写主人公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着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
而生,以至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团聚。
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2)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兴手法、情景交融。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
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
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
相见甚难。
(2)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的抑郁不
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