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性思想重构
当代具象绘画中的重构方式

水墨丹青当代具象绘画中的重构方式■ 张瀚文 西安美术学院〔摘 要〕后印象派绘画作品与西方艺术传统的客观再现有所不同,创作者在创作中突破了原有的色调,促进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间接地认证了艺术应具备特有的结构、秩序和既定的规律,绘画要与自然保持平行的关系。
本文就将重点分析当代具象绘画中的重构方式,希望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具象绘画;重构方式;重构手法二十世纪后,艺术创作中,重构手法十分盛行,彼时重构手法也应用到了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以具象重构艺术方式创建全新的画面结构形式,以期更加深入地表达情感。
同时,该种创作手法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具象重构绘画的概念阐释具象重构绘画充分发挥创作者的发散思维,实现物象之间、物象与非物象之间的融合与转化,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如分解组合、形式错位、悖理嫁接、形象置换等进行新的画面结构布置,以达到创作者艺术观念的表达。
具象重构绘画虽然会让人感觉形象与意念间相互矛盾、对立、冲突,但也证实这一感觉,可以激发欣赏者的探究欲望,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二、具象重构绘画的基本特征在了解具象重构绘画时,对具象和写实进行有效区分,并将具象绘画划分成模仿型绘画和重构型绘画两种模式。
其中,模仿型绘画又被分为再现型和表现型两种,前者属于西方古典绘画,以物象临摹为主,后者属于创作型绘画,是在物象临摹的基础上,加入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以凸显画家某种强烈情感,在表现型绘画中,物象经常会被不正常的扭曲,但这并不影响欣赏者辨识物象本来的形态,相反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探究欲望,了解画家的情感变化。
重构型绘画是结合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及意境内涵,将原本较为规整的物象或形态,以分解、重组等多种表现形式重新组合成新的形态,体现一种新的秩序美,以此展现画家想要表达的内容。
在重构型绘画中,物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将多种物象重新组合在一起,打乱原本结构形式及逻辑思维,凸显超现实主义绘画特征。
论当代小说叙事中“父权”主题的颠覆与重构

论当代小说叙事中“父权”主题的颠覆与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父权”文明为中心根基的,“父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社会权威、秩序、传统、历史的符号所指。
中国传统的父权制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维系其整体存在的超稳定的结构形态,建构了一系列“父权”制社会规则、秩序和价值准则。
即使在当代中国,“父权”意识也是深入中国人潜意识的重要结构之一。
文学创作中的“父权”主题是对父权制文明的一种知性的艺术沉思,是一种以平视的姿态对某类先验的秩序性存在和现实中的对应性存在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意味的观照和审度。
中国当代小说自然也就成为中国“父权”体系的最有效的符号载体,其创作在经历了建国初二十七年的父权主题的极度扩张,人们对现代性有了更为明确的历史目标,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更为坚定,个人的经验及其“力比多”愿望被排出了小说写作领域。
小说叙事中关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叙事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如“三红一创”和红色传奇,出现了一个“父权”主题展现的繁荣景象,强大的“父权”历史想象变成了小说叙事的一种习惯。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体系的形成,小说创作在继承由“父权”主题的基本路向上,走向”审父”“渎父”“狎父”等颠覆“父权”主题的创作路向。
到了21世纪,中国当代小说家们逐渐又树立起“父权”主题的大旗,对“父权”主题重新建构。
这样,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的“父权”主题就形成了颠覆与重构的一个过程。
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人们只是从意识形态的意义上对“父权”主题加以拒绝,而没有从现代性的意义上去理解;二是人们以为抛弃了“父权”的意识形态外衣就可解决问题,而没有思考它在现代性美学意义上的一种更为内在的和深刻的作用;三是它导致了人们对当下小说叙事的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却是以被人们意识到了的以“父权”意识形态领域的超量写作为标准的;四是当代小说家们的表达依然是一种迷恋完整性和整体性的现代性美学范式,以表达“父权”主题为荣耀。
中国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时代呈现

中国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时代呈现一、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
大致说来,中国精神包含如下交织并相通的诸多方面:1. 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中国精神包含着阳刚与阴柔两个层面。
《易传》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勤劳勇敢、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精忠报国,则是中国精神超越性的外化与具体表现。
厚德载物则蕴含着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为天人相通、民胞物与的本体观,也拓展为诸如应时守势、虚壹而静、德性修持、内圣之道以及为己之学等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样的内在性,亦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与关切,不可小视,更不可混同于西方传统的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
内在性与超越性,一阴一阳,刚柔相济,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两个层面,并塑造了中国国民的基本人格模式。
2. 中国精神的两大核心价值:和谐与中道中国精神推崇“和谐”,表现为天人间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间的社会和谐、人与自我的人格和谐,也表现为民族与国家间的政治和谐,中国传统所信奉的正是和平主义,孔子的大同理想即表达了这一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到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及其实践,均向世界明确传达出和平主义的发展观念。
当然,“和谐”是有前提的。
其一是整体的团结与合作,和谐是整体的有机化、组织化以及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因此,中国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也特别推崇集体荣誉感,在现代世界尤其表现为国家荣誉及其国家认同。
吉登斯的断裂现代性思想评述

吉登斯的断裂现代性思想评述王李娜1摘要:“断裂”是吉登斯用以描述现代性根本特征的专门词汇,而且断裂现代性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前提与基本假设,也是理解该理论的切入点。
本文主要从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制度维度以及现代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关联性入手,展开了对吉登斯基于西方社会的断裂现代性理论的介绍,并联系中国实际作了较深入的评析。
关键词:现代性断裂评述传统现代当代西方,安东尼·吉登斯是与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理论学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在社会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现代性思想”。
该思想是用前期结构化理论,对现代社会趋势和制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此思想中,吉氏不是怀疑或否定现代性本身,而是重构了以往的现代性理论体系,以回应各种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冲击和挑战,认为现代性更为积极的一面应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其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否认现代性的问题与矛盾,而是在承认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曲尽其正面积极的涵义,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他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与批判,其中的断裂的现代性的思想就是他在揭示与解释现代性问题中建构的,也是分析什么是真正的现代性的一个必要开端。
断裂的现代性思想在吉氏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有较为系统的阐述与诠释,此思想引发了社会科学界新的思考与争论,为人们认识现代性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一、断裂现代性思想(一)相关概念界定吉氏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所谓现代性指的是十七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组织的方式,它随之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社会并非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组织生长的连续过程(如经典社会学家斯宾塞、帕森斯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种社会延续性的断裂,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断裂或非延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他将自己的这一观点称之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非连续主义”的解释,这就是说“现代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

浅谈林徽因作品《九十九度中》透出的现代性摘要:林徽因的小说虽少,但她的作品熔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堪称‚京派灵魂‛。
《九十九度中》是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极具现代性,采用了现代建筑上的‚打散重构‛原理为文章的结构原理,也采用了‚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同时表达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对阿淑婚姻悲剧的愤慨和无奈。
关键词: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现代性Modernity of Lin Whei-yin with “Ninty-Nine Degree”Abstract: Lin Whei-yin’s novels are not too many,but all her works a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skills.Although in western style,they are more chinization in fact.Every work is classic and can said to be “the soul of Beijing Style”. “Nine-Nine Degree” , Lin’s magum opus of her few novels which embody modernity.It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Deconstruction”of modern architecture as the article’s structure and it also adopted technique of “Life section”contrast,modern irony and montage.At the same time,it expresse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her indignation and helplessness towards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A shu’s.Key worlds:Lin Whei-yin;Ninty-Nine Degree;Modernity目录一、引言 (1)(一)林徽因 (1)(二)现代性 (1)二、“打散重构”的结构原理 (2)三、形式上的现代性革新 (2)(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 (3)(二)现代反讽手法 (3)(三)蒙太奇手法 (4)四、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 (4)五、阿淑的婚姻悲剧 (5)六、结束语 (7)注释 (7)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引言“五四”时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是林徽因的作品却能够在那个时期成为独当一面的旗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

[ 关键词 ] 当代生态伦 理 ; 中国传统文化 ; 古代 生态伦理 思想 ; 契合 ; 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8 0 8 B 2—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99 2 1 )4— 0 3— 5 10 3 0 (0 0 0 0 7 0
观的 东西 , 被 自行 开启 者 向着 在场 而在 它 那里 聚 是 集起来的东西。被存在者所直观 , 被牵 引入存在者
综观 当代生态伦理学 的各支各派 , 非人类 中心
主义 的脉 象 E益 凸显 。非人 类 中心主义 生态 伦理 的 t 主 流论调是 : 追求 人 与 自然 和谐共 生 的 目标取 向 、 尊 重 自然 固有 价值 的价值 取 向和遵奉 敬畏 生命 的实践 取 向。 当代 生态 伦理学 把整 体性 、 非线性 、 限性 和 有 共生性 原则 奉为 圭臬 , 与 中 国传 统文 化 中的 生态 这 伦理思 想殊 途 同归 。 因此 , 掘 中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 挖 生态伦 理思 想并 使其 发 扬 光 大 , 这有 助 于 当代 生态
相互依赖 , 每个成员都有资格 占据 阳光下的一个位 置 。 … 在 观念 向度 上 , 土地 伦 理 ” ” “ 尝试 将 伦 理
观 的视 阈从着 眼于 人 与人 的关 系 、 与社 会 的关 系 人
领域盛行 。这种人与 自 、 然 事实与价值 、 科学与道德 的分离是 当代生态危机产生 的认识论 和方 法论 根 源 。 当代 生态伦 理学 的迅 速崛起 则是人 们对 近代 西
方 法和 牛顿 的机 械论 世界 图景 导致还 原主义 在科 学
伦 理学 的道德 标准 , 而 规 定 了人 类 生 态 活动 的限 从
《2024年《白蛇传·情》_戏曲电影的“吸引力”重构》范文

《《白蛇传·情》_戏曲电影的“吸引力”重构》篇一《白蛇传·情》_戏曲电影的“吸引力”重构随着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戏曲电影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革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艺术在电影的包装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白蛇传·情》这部戏曲电影的成功,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创新的手段,重新构建了戏曲电影的“吸引力”。
一、故事情节的现代性重构《白蛇传·情》以传统戏曲《白蛇传》为蓝本,但在情节上进行了现代性的重构。
电影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挖掘和对故事情节的巧妙编排,电影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故事世界。
二、视觉表现的多元化创新在视觉表现方面,《白蛇传·情》采用了先进的电影技术,将戏曲表演与现代视觉艺术相结合。
电影运用了高清画质、逼真的特效、精美的场景设计等手段,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盛宴。
此外,电影还通过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的创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音乐元素的创新性融合音乐是戏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蛇传·情》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电影在音乐上进行了创新性融合,将传统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这种音乐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电影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四、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白蛇传·情》作为一部戏曲电影,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进行了深度挖掘。
电影通过对人物性格、情感、命运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同时,电影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编排,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五、传播方式的广泛性拓展《白蛇传·情》在传播方式上也进行了广泛性拓展。
论中国自主现代性的辩证逻辑——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视角

2019年第5期63 论中国自主现代性的辩证逻辑——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视角董 波 覃世艳
摘要:中国自主现代性是如何形成的?长期以来,这个重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各持己见,但都缺少辩证思维的视角,忽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现代性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唯物辩证法在中国地位的确立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以唯物辩证法论战为视角来理解中国自主现代性显得尤为必要。论战时期,由于缺乏辩证思维,各种方案都无法实现中国自主现代性,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中国自主地走向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转型以民族自主为核心,以民众自主为路径,经过救亡启蒙和大众启蒙,以民族与民众的双重自主现代性为特征走入现代、走向现代和实现现代化。关键词:自主现代性;唯物辩证法论战;艾思奇;救亡启蒙;大众启蒙中图分类号:B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9)05—0063—09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中国现代化目标的接近完成,现代性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与西方现代性相比,中国现代性的自主性特征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现代性的自主性是如何形成的?它仅仅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产生的吗?追寻中国现代性的自主性形成的内在动因,除了经济全球化等物质维度之外,还应当有一个历史、文化或哲学的维度。哲学争鸣尤其考量一个民族文化的思想高度,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转折点,它集中表达了精英阶层对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看法,并以哲学论战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典型而适当的视域。深入历史和现实的地下通道,从自主现代性的维度发掘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新内涵与新价值,是历史沉淀之后的回顾与反思,也是新时代条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新视角。
一、何谓现代性的自主性?自主性(Autonomie)(也被翻译为“自律”)一词是康德首先提出来的,他说:“自主性是人类本性的尊严和每一种理性本性的基础”①,“是一切道德法则以及合乎这些法则的职责的独一无二的原则”②。在中国的哲学辞典中,自主性被定义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即人、人类在处理自身与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第26卷第12期 中国现代性思想重构 邱维平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对于中国而言,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发 展,也要追求思想的发展。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是推进中国向前发展的两支中坚力量,二者一样重要,绝对不容许顾此 失彼。现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搞得有声有色,现代性的思想重构也在逐渐展开。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中国现代性思 想重构展开研究,笔者首先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新模式与先前社会主义模式的区别,接着提出中国现代性思想重椅中的 民主新觉悟,然后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性思想重构中的历史传统,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思想重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灵魂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3.12—029
前言 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文化的民族 无疑是可怕的,再强大也得不到尊重。中国民族一直是一个十 分注重思想构建的民族。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有属于我们这个 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正是这些思想的存在,带领着中华民 族一步步走到今天。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发现很多传统 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脚步,甚至有些思想是腐朽 的,是违背人性的,这样的思想应该及时摒弃,留下来的都是中 国民族文化和思想中最精华、最优秀的部分。在上个世纪,我 国的思想发展曾经历了最为黑暗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人心惶 惶,很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很多优秀的思想被推翻,整 个中华民族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惶恐中。在“文化大革命”结 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思想建设 方面,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重构,提出应该构建现代性的思想。 对现代性的追求,推动了中国思想的重构和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新模式与先前社会主义模式的区别 中国走的社会主义路线,而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来看,中 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全而的社会主义是全 体中华儿女的终极追求和最终目标,也是中国拍世纪之梦。对 于当代中国而言,重构现代性的思想,首先要做的便是构建社 会主义新模式。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相比,社会主义新模式与 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的区别。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农民还是一个 庞大的群体,是社会的绝大多数。而大多数农民的生存方式, 就是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利润, 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当然,农民的生产方式大都是比较传统和 陈旧的。这种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造成了劳力、技术、知识和资 本的浪费。现代性的生产方式,应该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 性和自主性,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利润,发展经济。走市场经 济的道路,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 调控,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 的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意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在于解 放社会生产力,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得 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应该是搞阶级斗 争,也不该是搞路线斗争,不是以强权来压制人民。现代性的 社会主义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 挥人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构建一个现代性的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区别。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 [文章编号】1671—5918(2013)l2—0054一o2 [本刊网址]http://www.1lb】【b.net 走上了社会主义之路。那是一个“吃大锅饭”时代。按照社会 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而不是以一些 自给自足的小声唱为基础。先前的社会主义如同是井底之蛙, 只一味地意淫社会主义的美好,将农业社会主义理想化,站在 与资本主义敌对的一方。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与资本 主义有任何一点联系,而且认为社会主义远比资本主义要先 进,当然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对于当时的中 国而言,试图以农民小生产去消灭社会主义大生产,认为当时 的社会主义是无比先进的,能够依靠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 力去限制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先前的社 会主义是比较狭隘的,也是<共产党》宣扬中,所批判的小资产 阶级或封建的社会主义。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持续时间的区别。社会主 义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作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应该做 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 何一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道路,作为中国而言, 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当然也是探索者。也就是说,这个世 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路线是我们可以完全照搬照套的。 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探索中前行,在实践中总结,然 后不断提高和深化。就目前的中国而言,社会主义构建还远远 没有完成,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我们需要不断的创造和探 索。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正是在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中,得到 锻炼和考验。 二、中国现代性思想重构中的民主新觉悟 民主,是中华民族追求了一个世纪的梦想。实现真正的民 主,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一 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到底怎样落实民主?对于这个 问题,也一直是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民主的落实应该与现代 性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思想。 (一)民主的意义在于坚持主权在民。所谓民主,其根本意 义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里的“人民”并不是一个笼统、空泛 的口概念,而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是一个个活生 生的、具体的个人。“人民”不仅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更是由一 个又一个个体组成的。在我国宪法中,对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 国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明确规定。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 则,一切法律的制定都应该以宪法的条款为前提,宪法的规定 是民主实体化的基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与 人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别,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习俗、信仰、语 言、地域、民族等不可能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很
作者简介:邱堆平(1973一),男,福建.,EgA-,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与中国现代性思想。 收稿日期:2013一o9—18
54 第26卷第l2期 2013年12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versity VoI_26.N0.12
Dec.20l3
多时候,不能为了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损害一小部分人的 利益,因为这一小部分人同样享受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权 利。民主的落实,不仅需要制定和法律的规定,还需要人们的自 觉,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权利,彼此作为人的主体 性,民主化的-r作才能更好地推进。 (二)权力应该受到制约和监督。所有的权力都是人民赋 予掌权者的,掌权者应该对人民存有敬畏之心,对权力也存有 敬畏之心。一旦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 果,掌权者滥用权力,无所顾忌的贪污腐败,这种情况是不允许 出现的。所以,民主化另一个体现是权力受到监督和治愈,政 治结构应该科学、合理、完善的。在权力的结构上,相互之间既 是各司其职,各有各的空间,但是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制衡的 关系,还应该针对各级部门,设立相应的检查和监督机构。权 力不能高于法律,所有权力都应该是依法取得,然后依法行使。 对于掌权者而言,违反法律,应该有相应的检查和监督机构及 时发现,及时处理。当然,要做到这一切,首要的是要保障全体 公民的政治参与权。所有的中国公民,都有检举和揭发官员违 法行为的权利,这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并 且应该不断扩大人民的这些权利。另外,作为中国公民,都依 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甚至是控告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 关的权利。 (三)在民主和国家这两个层面上形成有效的中介组织。 在深入推进民主化进程,不仅要在民主和国家这两个层面上做 出努力,还应该在这两个层面间架起一座桥梁,形成一股雄厚 的中介力量。依靠这种中介力量,人民的意愿能够更好地上 传,有利于优化人民履行权利的外在环境,进而增强人民的主 人公意识,让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都拥有 政治参与的权利。在必要的时候,人民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 要保护自身权利,而且国家公职人员和国家机关的权力都受到 人民的监督,从而带着敬畏之心行驶自己的权力。 (四)有序推进政治民主化。现在的中国已经登上了世界 舞台,而世界风云瞬息万变,有很多因素都会对中国的发展产 生影响,政治民主化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根据目前中国 的实际情况,有序地推进。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民主制度 都不是在一夕之间建立起来的,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探索,一步 一个脚印的实践得来的。作为一个追求民主化的国家,更不能 以国民缺乏法治和民主的意识,而将民主化道路置之不理,或 者是推到遥远的未来。关于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有两种比较极 端的观点。首先是激进主义认为,要推进政治民主化,就应该 推倒现行体制,然后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体制。毫无疑问,这种 观点太过鲁莽,低估了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体制需要面临的阻 碍和困难,不假思索的推翻现行体制只会导致社会再次动乱, 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其次是保守主义认为,应该进一步加 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树立政府的威信,这种观点同样是一种危 险的信号,因为很有可能从权威主义走上专制主义的道路。这 两种观点同时存在,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就笔者看来,这两 种观点都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现行的政治制度,同样具备政治民主化深入发 展的空间,所以并不需要完全推翻,只需要进行相应的内部改 革,为政治民主化扫清障碍。 三、中国现代性思想重构中的历史传统的新审视 追求现代性思想,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思想,完全脱 离历史,这也是不科学的。中国在重构现代性思想的过程中, 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如何将现代性与历史性融合起来, 使二者能够有效地衔接起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思 想界。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包含 着优秀的文明和思想,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有不可取的部分。但 是由于年深日久,很多不可取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印在人们的思 想里。而就中国所追求的现代性来看,始于效法西方,然后是 学习苏联,直到当代,就逐渐与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思想结合 起来。这其中的曲曲折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 的一脉相承。所以,此时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性思想中的历 史传统。 (一)民族主义倾向。在现代性思想重构的过程中,一开始 经历了一个对传统文化严厉抨击的J 段。在此期间,很多激进 分子几乎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一味地学习西方、学习苏 联,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忽视了外来文化容 易水土不服。后来,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与先前批判传统 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走上了一条推崇传统文化的道路。于 是,在中华大地上,一时间形成了所谓“国学热”,小孩子要背 《三字经》,要学《弟子规>等传统国学的内容,很多刊物的名称 也回归传统气息,取名为<国外汉学》、<中国文化》、<原学》、 《原道》等。此外,原先备受冷落的著名的“文化遗物”也重新 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连同这些“文化遗物”所代表的文化保 守主义,也重新受到了认同。甚至是过分的赞扬和评价。与此 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下,一些文化糟粕浑水摸鱼,正沉 渣泛起。 (二)本土研究的深化。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本土研 究的热潮。具体表现是很多历史文化被翻出来,重新整理与出 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著作的研究,吸引了很多专家和 学者的注意力,纷纷在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开展。从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走出来的于丹、纪连海和易中天等人,正是因为他 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极具现代性,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十分 契合,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有很多高水准的研究机构对 我国的传统文化展开研究,很多高水准的研究著作也随之问 世。这些研究著作往往关注到了前人忽视的细节。现代人研 究采用的是现代性的方法,不再是闭门造车,更多的是需要进 行实地考察,这样的研究结果也更为真实可信,尽可能还原历 史原貌,评价也更加客观。 (三)深入思考现代性与历史性的关系。现代性与历史性 要统一起来,要衔接起来,就需要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历史性与现代性不只是存在历时性,还存在着共时性。从整个 中华民族这个范围来讲,现在是一个历史性与现代性共存的时 代。很多历史文化是刻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的,是千百年来在 有形或者无形中一代代流传下来,从而渗透在现代文化当中 的。无论现代性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渗入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 都是存在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自然而言发展的过程。所以,对 于现代性的追求,并不是完全与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划清界限, 而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摒弃糟粕,取其精华, 用传统的优秀思想武装现代化的头脑,活学活用,注重思想发 展的时代性。同时,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丰富中华民 族的思想宝库。 四、总结 当代中国正处在思想重构的浪潮中,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 有思想的民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国人思 想的建设。思想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哪一样都不能放 松。构建现代性的中国思想,是全体国人的共同目标,所有人 都在为之努力,每个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