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一、长庆气田(靖边)长庆气田上古生界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表2),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表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划分石炭系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下而上划分为本2、本1两段。
本2段为陆表海型泻湖相铁铝质沉积的铝土质岩;本1段以台地潮下灰岩和泻湖潮坪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并发育了泥炭坪环境,为砂岩夹有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度一般60m~80m,主要为一套清水和浑水交互出现的陆表海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太2、太1两段。
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生物灰岩透镜体;上部太1段以灰岩为主夹薄煤层,局部地区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灰岩。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厚度约90m~120m,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山2、山1两段。
山2段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岩性主要是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山1段岩性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泥质岩。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厚度一般140~170m,为一套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8、盒7、盒6、盒5四个层段。
岩性以含砾粗砂岩、中砂岩及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为主,夹泥岩。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厚度约60m左右,以河流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4、盒3、盒2、盒1四个层段。
岩性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交互沉积。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厚度约240m左右,分布稳定,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
二、榆林气田表2 榆林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⑴中石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
自上而下分布为本1、本2两段。
本2段为一套海相—泻湖边缘沉积的铁铝岩,属风化壳之上的坡积、残积物再沉积而成,一般厚度4m~12m。
本1段为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厚度一般10m~20m。
⑵上石炭统太原组:是以清水和浑水混合沉积为特点的陆表海沉积,厚度一般60m~80m。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其对物性的控制研究

・
6 2 ・
长江大学学报 ( 自科版) 2 0 1 4 年1 月号石油中旬刊 第 l 1 卷 第2 期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E d i t ) J a n . 2 0 1 4 .Vo 1 . 1 1 No . 2
要分 布在 0 . 0 1 ~0 . 5 mD。平 均 0 . 3 6 mD,
,杂 肇 主要 为泥 质 ,胶 结 物 主 要 为铁 云
牛矿物 以高伊利 石 、高 云石 、低 f 1 石 英 、低方
解 石 、低 高岭石 含量 为 主要特 征 “ 。 陔区储层 孔 隙 度 主要 分 布 在 6 ~1 0 。平均 6 . 2 4 ;渗 透 率 主
[ 关键 词 ]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 太 原 组 ; 岩 石 学 特 征 ; 物 性 [ 中图分类号]T E l 2 1 . 3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 l 6 7 3 1 4 0 9( 2 O 1 4 )0 2 —0 0 6 2— 0 3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2 . 2 成 分 特 征
V I l :
l \
地质分层

伽马值变小 双八幅度差增大
苗52-28井环河组和华池组曲线响应对比图
3 .2
侏罗系 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在本地区很少见。
安定组:高伽马、高电阻、低声波时差。
直罗组:以大井眼为主要特征,声波时差 值也随之增大。
在晚三叠世末期,由于印支运动使盆地整 体抬升,沉积了侏罗系延安组的一套河流- 沼泽相煤系地层。所以煤层为延安组的主要 标志。(但很多区块无煤层,例如陕北的安 塞、志丹、靖边的一些区块)
Y4+5:为一段电阻率高的块状泥岩,部分井含有煤层,厚度1-2米。
大块泥岩
西井延4+5曲线响应特征图
Y7、 Y6:在其砂体顶部发育一个煤层, 厚度2-4米。 Y8: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大,为明显的增 阻侵入,微电极“中”、“均”、“正”。
双八曲线为增阻侵入特征 微电极“中”“均”“正”
西井延8曲线响应特征图
三 中生界地质分层及其曲线特征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过程中,遵循先寻找 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 再对小段,旋回控制,参考厚度等原则。鄂 尔多斯盆地的中生界包括三系、七统、十四 组。以下将依次对它们从地质特点和测井曲 线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 .1
白垩系
上白垩统及下白垩统的泾川组和罗汉洞组 在大多数地区很少见。 环河组和华池组均为砂泥岩互层。 环河组:以高伽马和高电阻率为特征。 华池组和环河组的区别在于:华池组双八 曲线幅度差更大且自然伽马值较低。 洛河宜君组:以纯砂岩为主。
丹井延长组K8、K9标志层曲线响应特征图
丹井延长组K1、K2、K3标志层曲线响应特征图
纸坊组与延长组以自然电位幅度最大为分界。纸坊组、和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岩性岩相类型识别及其应用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岩性岩相类型识别及其应用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区域。
其中,长7层是其中一层重要的致密油层系,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该层次的岩性岩相类型识别及其应用是方案设计与生产优化的基础。
长7层位于盆地东部,厚度约为40米,主要由灰色石英砂岩、灰黑色泥质岩和灰色粉沙岩组成。
在该层中,发育有石蜡状致密油。
在该区域进行岩性岩相类型识别时,一般采用微观特征描述和地层古生物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长7层中,主要存在三种岩相类型,分别为粉砂质灰岩相、细粒粉砂岩相和泥页岩相。
其中粉砂质灰岩相的石英砂粒度较细,平均为0.16mm,岩石结构为细粒、均匀,沟壑砂岩结构为2-4层。
细粒粉砂岩相的岩性主要为低-中致密、介于中砂岩和细砂岩之间,其石英砂平均粒度为0.18mm,具有较强的成岩作用,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长石。
泥页岩相的颜色以灰色-黑色为主,主要由粘土、石英和钠长石组成,泥页岩具有良好的条带结构,且泥层中含水量较高,导致岩石中油的含量较低。
对岩性岩相类型进行识别后,可以应用于方案设计和生产优化。
根据岩相类型的不同特征,可以采用不同的钻井技术、完井方式和产能提升技术。
例如,在粉砂质灰岩相发育的区域中,应采用磨砂片式钻头进行钻井,以实现高效率钻井和准确下钻;在细粒粉砂岩相的区域中,应选择良好的钻头设计,减少钻井时的侵入;在泥页岩相的区域,应根据不同的岩石水平预测石油含量,选择高度灵敏的探测仪器进行评价,实现最大化收益。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岩性岩相类型识别及其应用是实现高效率钻井和最大化收益的关键技术之一。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分类识别,并根据差异性特征所提供的钻井技术及生产优化方案,才能更好地实现长7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苏东地区下古生界马五5亚段白云岩成因及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苏东地区下古生界马五5亚段白云岩成因及特征宋磊;宁正福;丁冠阳【摘要】为研究苏东地区下古生界马五5亚段主力含气储层白云岩成因及特征,利用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白云岩岩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典型的白云石化特征:马五s亚段白云岩可分为准同生型白云岩、回流渗透型白云岩和深埋藏型白云岩3种类型;白云岩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可见部分非组构性溶孔和少量的膏模孔,偶见残余粒间孔;阴极发光可见泥微晶砂砾屑白云岩发光特征,说明研究区发育泥质砂砾白云岩;准同生型白云岩有序度不高,平均仅为0.443,回流渗透型白云岩具有中等有序度,平均为0.574,深埋藏型白云岩有序度高达1;白云石成分简单,经电镜分析认为Ca2+和Mg2+配置接近化学计量表达式CaMg(CO3)2的理想状态,证实X衍射所测白云岩有序度的准确性,主要微量离子特征表明回流渗透型白云岩主要发育在海水成岩介质中.%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dolomite in the main gas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Paleozonic submember Ma55 in the Sudong region,methods such as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cathodoluminescence and trace elements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olomite samp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er Paleozoic submember Ma55 in the Sudong reg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dolomitization,which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dolomite:penecontemporary dolomite,reflux seepage dolomite and buried dolomite in submember Ma55 of the Majiagou Formation.The originalintergranular pores developed well in the dolomite reservoirs,and they are dominated by intercrystal pores and suintercrystal dissolvedpores.Occasionally,some non-constitutive dissolution pores,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a small amount of paste pores were observed.Cathodoluminescenc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presence of light-emitting micrite dolomite (containing sand-gravel clastics)indi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ddy gravel dolomite in the study area.The X-ray diffra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der degree of penecontemporary dolomite is not high,average 0.443,and reflux seepage dolomite has a high degree of order,average 0.574.The ordered degree of buried dolomite is as high as 1.The dolomite composition is simple,and the ratio of Ca2+and Mg2+ is close to the stoichiometric CaMg (CO3)2,which verifies the accuracy of the order degree of dolomite obtained by X-ray diffraction.And the main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reflow infiltration dolomite mainly occurs in seawater diagenetic medium.【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7(024)005【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准同生型白云岩;回流渗透型白云岩;白云石化;有序度;下古生界;苏东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宋磊;宁正福;丁冠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Key words:penecontemporary dolomite;reflux seepage dolomite;dolomitization;order degree;Lower Paleozoic;Sudong re⁃gion;Ordos Basin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量丰富[1-2],探讨储层成因是非常规气藏的研究热点[3-5],目前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6-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建模

s n i v o r s r or p r mee s i c e td t r u h s imi t i u e o t z t n a d s imi i v rin Ne t e st e t e e i a a tr s r a e h o g e s c at b t p i ai n es c n eso . i v r mi o x,
ae f l n e r td i e e v i d ln .A e e org o o y d tba e i rtc e t d b s d o e lgc r s a c r ul i tg a e n r s r ormo ei g y r s r i e lg aa s sf s r ae a e n g o o i e e r h v i r s t nd i s d t u n i h ro ig oo i n wld e e ul a s u e o q a tf t e p i r e lg c k o e g .Th n,adaa s fs imi o ta n swhc r s y e tba e o es c c nsr i t ih a e
张 永贵, 振峰 刘
( 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北京 10 8 ) 00 3 摘要 : 鄂尔 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 密砂岩气藏普遍具有 岩性致 密、 低孔 、 低渗 的地质特 征, 其地 球物理 异常往往 较为微 弱, 先验地质模型特征模糊 、 地球 物理 数据体 约束性差, 从而导致最终构建的储 层地 质模 型不 能充分体现致 密砂岩 气藏储
Zh n ng ui Li e f n a g Yo g , u Zh n e g
( I P CE poai n r utnRsac stt, ei 0 0 3 C i ) SNO E x l t na dP o c o e r I tue B in 10 8 ,hn r o d i e h ni jg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坊组(T2Z)一般厚度为280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灰绿色泥岩间互。
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
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
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
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
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
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
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
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
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
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
依此也可反映出区内受当初胡侵湖退作用影响形成三角洲相沉积在岩性剖面上的组合变化规律。
榆林、子洲一带下石盒子组均见到灰白色中砂质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含量10-18%,正常约占长石含量的三分之二。
因泥化作用,多数颗粒表面风化为黄褐色雾状。
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且普遍有长石粒内孔。
下石盒子每套储盖组合一般都是由总厚度5-35米的一至三个砂层,其上封盖20-60米左右的泥质岩组成。
盒7、盒8砂岩发育,厚度大,泥岩薄。
砂岩为浅灰色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
粒度以中-粗粒、不等粒为主,自上而下变粗(中-北部盒8普遍含砾石),由北向南变细。
尤其盒8砂岩(骆驼脖砂岩)属较典型的泛滥刑网状河、曲流河交互沉积。
由于河身不固定,河道弯度小,侧向迁移速度快,堆积充填快,砂体往往为多期叠加,大面积分布。
进入盒7,河道萎缩、迁移、汛期减弱,砂岩厚度变薄(一般小于15米),边滩、心滩砂岩不发育,天然堤,决口扇砂体,厚度5米左右。
盒7级以上砂岩为透镜状零星分布,复合连片性差,(常为低成熟度的细-中粒岩屑砂岩,杂基含量高,物性差。
孔隙度一般小于6%,渗透率小于×10-3μm2。
只有盒7一些厚度大的心滩、边滩砂岩中,孔隙度可达%(陕123井)。
石盒子组普见被方解石和高岭石交代的碎屑,它们是因长石和岩屑相应不稳定而被交代的缘故。
山西组(P1s)一般厚90-120m,该组有湖泊沼泽相、湖成三角洲平原相两大沉积体系。
根据沉积的韵律及岩性组合序列依次分为山1、山2上下两段:上段山1层厚40-50m,由分流河道相岩屑砂岩与灰绿色泥岩及灰黑色泥岩组成:砂层,一般厚度2-10m,主要岩性为灰色或浅灰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在山西组中含量占8-22%,除燧石、多晶石英岩外,主要是凝灰质火山碎屑岩、千枚岩、粉砂岩或泥岩,柔性浅变质岩经压实的塑性变形尤为突出,具结构成熟度低,成份成熟度高的特点。
砂岩中白云母和绢云母的含量明显增加,中性交错层理发育,普见碳屑。
伊利石和绢云母孔隙式交结为主,伊利石晶体多为毛发状、纤维状。
蚀变矿物绢云母在山西组砂岩中常见粘土矿物,含量在2-5%左右,大多成密集的鳞片状,石英次生加大普遍,再生-孔隙是胶结,高龄石含量3-8%,岩石较石盒子组致密,但高岭石晶间孔仍为砂层理想的储集空间。
下段山2层以湖沼相煤系地层为主。
砂岩加煤线及暗色泥岩,由于砂岩(北砂沟砂岩)中富含高岭石、白云母及岩屑、炭屑组分,所以易于与下伏的太原组滨海相纯石英砂岩区别;同时山2电测曲线反映的高时差、大井径及低密度也与山1的平缓曲线易于划分;与石盒子组相比,双侧向电阻率值增高,煤层对应,声波曲线呈尖峰状,自然伽玛呈锯齿状起伏。
由于沉积物原来自盆地北部,上下部的各类砂体均呈北东-西南向条带状、透镜状分布。
岩性主要为粗-中粒石英砂岩,厚度5-30米以上。
前缘砂石经过河流、波浪、潮汐反复作用后形成的,具有质地纯,分选好,岩屑少、成熟度高的特点,高龄石大多分布于孔隙之中,以集合体形成出现,呈蠕虫状,书页状及手风琴状,晶形发育较好,呈典型的假六方片状。
其发育的晶间孔和高龄石被溶流失后形成的粒间孔是气层的主要储集空间。
有较好的储集物性。
孔隙度一般5-8%左右,最高者达13%(陕67井山2分流河道砂岩)渗透率〉×10-3μm2。
山西组低孔低渗的原因一是储集砂岩高岩屑、高杂基,粘土孔隙充填和混粒结构为主,二是埋藏深度大,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强烈,而溶蚀作用微弱。
山西组砂岩一般孔径很小,平均,喉道窄,平均喉道宽,裂缝少,一般为构造应力缝和层理缝,长1000-10um不等。
太原组(P1t)太原组一般厚60-80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沉积环境为连续演化,使在本溪组沉积背景下的水退式海陆交互相沉积,陆标浅海控制着该组地层的沉积和发展。
(2000年,长庆油田已将长庆石油勘探局划分的原太2地层划为本1地层此层的标志层很多,有:东大窑灰岩、七里沟砂岩、斜道灰岩、毛儿沟灰岩、庙沟灰岩。
还有油田现已划分为本1段的9#煤层、吴家峪灰岩、晋祠砂岩。
长庆石油勘探局根据沉积组合韵律及岩性、电性变化原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太1,为区域海侵形成的含生屑灰岩继海退形成的泥岩及薄煤层,并且灰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四个次级旋回,层内还有火山灰、玻屑凝灰岩:下段太2以砂岩为主,岩性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夹有少量灰岩,底部夹有3-5m的可采煤层,其煤层则是与下伏本溪组分界的标志层。
太1与太2区别是以薄层凝灰岩作太1底,最厚的第一个煤层作太2的顶部,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灰岩及煤层为高阻值。
太原组砂岩极不发育,砂岩层厚2-7m,石英的含量一般均在90%以上。
硅质在生式胶结为主是其主要特点。
另一特征是碎屑间普见铁白云石充填,局部见有球粒状、放射状或麻绳装分布的自形晶菱铁矿,显然是交代成因所致。
太原组灰岩主要为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
少数为微晶生物碎屑岩。
填隙物全为低能藻泥晶方解石基质,未见亮晶方解石胶结。
灰岩富含陆源碎屑和有机质。
粒屑成分主要为生物碎屑,其次是棱角-半棱角状的砾屑和砂屑。
海相生物化石属种繁多,含量10-50%。
经统计各灰岩中生物化石丰富,有蜓、有孔虫、苔藓虫、腕足、腹足、瓣鳃、三叶虫、棘皮、介形虫、牙形刺及藻类等。
这些化石除苔藓虫外,都经过位移,这反映了海水具有双向流动潮汐作用的性质:二是长条状骨胳(如海百合茎),定向排列,这反映沉积时水体有一定动荡条件。
上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C2b)本溪组地层厚度10-40m,自东向西超覆于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之上。
岩性复杂,主要为泥质岩夹煤层、生物灰岩、铝土岩等。
仅在局部地区岩奥陶系风化壳古侵蚀低凹带及沟槽沉积各类海退、潮汐砂丘、砂咀、砂坝,直接覆盖于风化面上,并沿古沟槽分布。
本溪组在盆底内根据沉积序列及岩性电性组合变化规律由上而下可分为本1和本2两段。
(2000年,长庆石油已将长庆石油勘探局划分的原本1、本2地层划为本2地层)底部本2段为铁铝质泥岩与奥陶系区分,测井曲线呈明显低阻和高自然伽玛值;上部本1段为一套局部夹生物灰岩及煤线的砂岩,表明是海路频繁交互背景下的填平补齐快速沉积的产物。
本溪组砂层主要由网状河,低弯度曲流河沉积的条带状、网状心滩、边滩、天然堤、决口山砂体组成。
砂岩由河控、海浪双重作用性成,多为分选好的中-细粒石英砂石,铁白云石胶结。
但沉积层序差,各井之间不易对比,厚度3-34米之间,孔隙度%之间,渗透率。
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O1m)马家沟组内马五段以上地层被剥蚀,钻井中钻遇的地层为:马五段中部地区马五段分布较广,厚度为180-210米,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褐灰色的泥晶-细粉晶白云岩、白云岩累积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 ,并构成本区主要产气层的储集岩。
次为深灰色次生粉晶灰岩。
其特点是:①白云石结构细,以细粉晶为主,泥晶为次。
晶粒一般小于5微米,但大小均匀;②普遍发育水平纹层、鸟眼、干裂和膏盐晶体或假晶,表明原始沉积物形成于潮上坪、蒸发泻湖环境;③在剖面上同石膏岩盐、云质膏岩盐共生或互层;④晶体形态以他形为主,其它还有陡斜菱面体晶形、(俗称麦粒状)长条状-叶片状晶体。
(俗称刃状)有与泥-细粉晶白云岩组成藻团粒、砂屑和粒,仍然保留颗粒的内部结构。
从而表明白云化石在沉积期或稍候的准同生期形成的。
马五11储层:岩性为灰色、褐灰色泥晶、细粉晶白云岩,局部夹薄层粒云岩及角砾状云岩,厚度约米。
位于风化壳顶部,溶蚀淋滤缝、成岩收缩缝(破裂缝)较发育,溶蚀孔不发育,仅在局部地区(陕参1井、陕12井、陕21井)发育溶蚀针孔。
由于上覆石炭系的沉积,使其各类缝孔多被泥质、黄铁矿严重充填,加之纵向上风化剥蚀,横向上侵蚀沟槽切割,造成储层厚度变化大,连片性差,储集物性差。
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
马五12储层:岩性为浅灰色、灰色泥-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局部夹砂屑云岩。
储层分上、下两层。
上层厚米,储集空间主要以溶蚀孔洞为主,伴少量溶蚀针孔,个别地区储层上下部发育层间缝,不规则的微裂缝、角砾缝、构造缝。
该层溶孔直径一般大于2毫米,孔洞多为孤立分布,且分布不均。
在区域上缝洞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溶蚀孔洞的发育差异大,占岩芯柱面,(%不等。
孔洞少部分被淡水白云石半充填,大部分白云石、方解石、泥质、硅质、黄铁矿全充填。
孔隙度最大%(陕121井),一般,渗透率最大×10-3μm2,一般小于1×10-3μm2。
下层厚米,主要为层间缝、成岩收缩缝,溶蚀孔洞发育极差。
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小于1×10-3μ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