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文化地内涵和特征
26423546_破译古汉语活化石——《温州话辞典》传承“瓯文化”瑰宝

272021.11 |文/吴柳青 摄/王瑾华(除署名外)破译古汉语活化石——《温州话辞典》传承“瓯文化”瑰宝9月30日下午,“温州学”研究工程重要学术成果——《温州话辞典》在我市正式首发面世,这是我国第一部配套发行有声版的方言辞典。
跨越3000年的历史2019年3月,《温州话辞典》正式启动编撰工作,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担任编委会主任,浙江文史馆研究员、温州方言专家沈克成担任主编,在颜逸明、温端政、游汝杰、潘悟云、陈增杰、吴安其等著名语言学专家与涉及多专业的编辑团队的帮助下,经过收集、整理、研究、编撰、校对等多个阶段,由著名书法家林剑丹为辞典题字,历经两年多正式出版。
《温州话辞典》共收录9000余个字头(含一字多音),2800余条温州话词汇,并通过国际音标、同(近)音字来标注方音,个别字词还标出语音演变过程,能够较为完整、成体系地展现温州方言的特点与流变。
沈克成表示《温州话辞典》严格按照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分别将3500个常用字与3000个次常用字全部收录,而在生偏字方面则剔除了约200个未与温州接触过的生偏字,并额外收录了300余个温州话中特有的生偏字作为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不理解每个字头后面四个数字的意义。
对此沈克成解释这四个数字是国家于2015年规定的字序列号,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且序列号数字越小就代表这个字越常用,在《温州话辞典》中序列号8105之后的则都是温州话特有的方言字。
“这类词汇我们是非收不可,争取一个也不漏。
”沈克成表示,按我国的词汇分类法,在温州大致可以分三类词汇,一类是全国通用词汇;二类是吴语词汇;第三类是温州话特有词汇。
《温州话辞典》作为一本方言词典不收录通用词汇,主要收录的是吴语和温州特有词汇,其中对于温州特有词汇则应尽最大努力进行收录。
在编写《温州话辞典》过程中如何对词汇进行分类成为困扰沈克成与编辑团队的一大问题。
“我们编辑团队里有一个女孩是中文博士,她不是温州人,但她在编辑《温州话辞典》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瓯越文化--永嘉诗韵

永嘉诗韵历代文化名人徐霞客三游雁荡山——“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朱自清二赏梅雨潭——写就家喻户晓的《绿》。
如今梅雨潭边有一座亭,名叫“自清亭”。
陶弘景钟情楠溪江在楠溪江大箬岩景区有个景点陶公洞,这里的陶公就是指陶弘景,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隐居楠溪江时留下脍炙人口的《答谢中书书》。
市井七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温州的下层平民中出现了几位颇有名气的诗人。
他们的诗风刚健清新,多本色语,富有生活气息。
这些人中比较出名的共有七人,号称“市井七子”。
他们是:菜贩季碧山,营卒黄巢松,茶馆跑堂祝圣源,鱼贩梅方通,剃头匠计化龙,铁匠周士华,银匠张丙光,其中尤以季碧山成就最高,名气也最大。
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
因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
他们的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日常生活、山水小景的闲逸生活。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谢灵运(385-433),东晋诗人。
谢灵运世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永初三年(422年),他被贬为永嘉太守,在任一年,游遍永嘉各地,先后创作了《登江中孤屿》《登池上楼》《北亭与吏民别》等著名诗篇。
谢灵运多写山水诗,诗歌清丽自然、浑然天成,被称为“谢灵运体”,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正式诞生,所以谢灵运被称为“山水诗鼻祖”孙诒让:清代语言学家,第一个破译甲骨文的学者。
张璁:明朝嘉靖年间任朝廷首辅,世称『张阁老』。
夏承焘:词学家,被誉为"一代词宗",蜚声海内外。
有《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词集》等专著。
叶适:南宋哲学家、文学家(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出生于瑞安。
《水心文集》等传世。
刘基:字伯温,温州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与名胜相关的诗作《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瓯窑设计理念

瓯窑设计理念
瓯窑,位于中国浙江省瓯海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窑口之一。
瓯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瓯窑的设计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简约与纯粹。
瓯窑注重打破传统的繁复和造作,追求简约而纯粹的设计风格。
它的作品端庄典雅,线条流畅,形式简洁。
它在设计上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美感,通过简洁的形式来表达想象和情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2. 强调自然与生活的结合。
瓯窑的设计理念将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收集和表现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瓯窑的作品常常以花草、小鸟、鱼虫等自然元素为主题,以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来表现大自然中微妙的变化和生命的活力。
3. 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
瓯窑注重对传统陶艺的继承与发展,它在传统造型和工艺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作品具备了时代感和现代审美观。
瓯窑的设计理念强调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对于古老的技艺保持敬畏与尊重,但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大胆地进行突破与试验。
4. 追求变化与升华。
瓯窑的设计理念强调变化与升华,通过独特的造型和细致的处理手法,使作品具备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瓯窑的作品常常通过抽象和变形等手法,来突破传统的限制,使作品不仅具备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总而言之,瓯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简约、纯粹、自然和创新的追求,通过将自然与生活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追求变化与升华,瓯窑的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境界。
瓯窑的设计理念源于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传统陶艺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并将这些理念体现到作品中,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略论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

略论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瓯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存在平乐得以充分展现和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特色、遗存现状及保护传承等方面略论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
一、历史渊源西瓯文化是指距今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中部地区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西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国家建设密切相关。
其形成地区横跨今天的金华、义乌、永康、武义等地,这片土地上留存着大量的文化遗迹,充分展现了古代西瓯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平乐作为西瓯文化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展现了古代西瓯文明的璀璨光辉。
在这里可以找到大量的古代建筑、器物、文字等遗物,这些遗存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西瓯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对于研究西瓯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文化特色西瓯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在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中,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西瓯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区域性强国的发源地,其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相对独立,对于当时的政治变革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古代王国遗迹和政治文化遗物,这些遗存生动地反映了古代西瓯人民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
2. 经济生活和民俗习惯:西瓯地区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其经济生活和民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农耕工具、生产工艺品等遗物,这些遗存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西瓯人民的农耕生活和民俗习惯。
三、遗存现状平乐的西瓯文化遗存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古代城址、墓葬、文物器物等。
这些遗存在历史上曾经历过风雨飘摇,但得益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保护传承,目前保护较为完好,呈现出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从地理环境看刘基文化的瓯越根基

从地理环境看刘基文化的瓯越根基
陈胜华
【期刊名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4)004
【摘要】瓯越文化区大致属于瓯江、飞云江、敖江的三江流域.而刘基故乡南田处于飞云江流域和瓯江流域的衔接地带,与此两大流域的联系十分密切.刘基故乡及其附近区域对刘基的影响很大,是刘基文化的根基.故刘基文化的根基在瓯越.此文的论证是将刘基和温州进行联系的具有本质性意义的关键一步.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陈胜华
【作者单位】文成县刘基文化研究会,浙江,文成,3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5.5
【相关文献】
1.西瓯、骆越铜鼓文化比较 [J], 袁益梅
2.从楚越地理环境看楚文化与越文化之不同精神特质 [J], 罗齐梅
3.娘娘词与瓯越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J], 陈洁
4.刘基《郁离子》义利观对温州瓯越文化的作用 [J], 施杏姑
5.论上古时代的骆越与西瓯之关系——骆越文化研究系列之十五 [J], 谢崇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内在发展逻辑与塑造路径尝试——以瓯越文化为例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14期(总第442期)1 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内在逻辑路径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
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文化浙江”的决策部署,强调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用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建设文化厚重的城市。
这些“文化要义”都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城市文明推进进程中,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从思想认识来看,首先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认识:1.1 文化是涵养城市品格的发展路径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定位和文化传统,人们对陌生城市的最初认知,第一印象常常是独特的地方文化标记。
随着文明创建逐步走向深入,此时更注重对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打造。
高文化品位,是城市文明的高层次追求,更是打造高品位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理念,是更加关注文化与新形势下道路选择、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社会管理、秩序规范构建等重大主题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就是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城市文明的每一寸肌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城市更可持续、更有品质、更加迷人。
1.2 文化是激发文明自觉的内在动力城市文明最终成果应该体现在人的素质提升上,落到外在形式上,或是人人爱读书的“阅读文化”、或是人人随手文明的“志愿文化”、或是人人行善的慈善文化。
在当前利益关系、社会结构、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社会思想既活跃又复杂,在这样的现实形势下,更需要我们用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文化的氛围唤醒个人潜藏的道德力量,使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使文明成为群众的一种自觉。
1.3 文化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城市文明归根结底的指向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而文化涵养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交流合作,是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是延续传统地域优秀文化的风采。
说“瓯”

作者: 李学功
作者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出版物刊名: 管子学刊
页码: 107-10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瓯越文化 越之族系 瓯越文化遗址群 文明社会形态因子
摘要:先秦秦汉"瓯"之载记,实际反映出瓯人族群发展、分布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分散性特征。
商周时期,越共同体之部族、方国已经成为商周政权较为松散的朝贡体系的一环。
其方位在今浙南、闽北在内的东南临海区域,古为"越"之族系,百越之一。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瓯越文化遗址群在浙南之温州、台州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至迟在商周时期,浙南的温州、台州等地已经出现了毋庸置疑的文明社会形态的因子。
东瓯永固,踏歌长行

东瓯永固,踏歌长行瓯剧作为温州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也显示了温州人的文化创作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她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极具研究价值。
瓯剧温州社会生活音乐创新政策支撑传承一、瓯剧与温州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
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
作为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记忆的重要功能,可以部分“活现”当时社会生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东瓯地区的瓯剧亦然,其积淀着丰厚的历史记忆层,是打开温州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也是反映温州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一面镜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瓯剧可以说是温州的文化之根。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是温州地区最有影院的剧种,它流行于浙江南部以温州市辖一个县市区为中心流行区、旁及丽水、台州两市地区,原及闽北、赣动北一带地区。
瓯剧作为温州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也显示了温州人的文化创作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她所蕴含的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极具研究价值。
它在音乐腔调上,既有“曲牌体制”的高腔、昆腔,也有“板式连套体”(由李子敏先生提出,所有板式、腔句均可连接入“套”,故称之为“板式连套”)体制的乱弹腔、徽调(皮、簧);更有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调唱调,不仅其行当表演、化妆、砌末都有其独具的风格,在剧目上,更是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瓯剧有大中小型传统剧目450多个,其中84本为“正统”的传统剧目。
这84本中,属元杂剧剧本3部、明杂居1本、清传奇13本,有17本剧目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的《曲海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
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
温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对温州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温州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
因而深入开展对温州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温州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
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温州文化的内涵。
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
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
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温州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
温州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
景区面积辽阔,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2.23%;景区种类众多,有奇山秀水、滨海岛屿、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等;景区景点秀美,大龙湫、合掌峰、楠浮标滩林等景观世人称绝。
旅游资源中还包括了众多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的人文景观,有瑞安玉海楼、苍南蒲壮所二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4处省级、42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弹丸之地的老城区就有江心屿、华盖山、海坛山、松台山、郭公山、积谷山、景山、翠微山、巽山、杨府山、大球山、九山湖、龟湖、温瑞塘河、勤奋河等,一座城市的中心能有如此众多的小山和河流是十分难得的。
温州秀美的山水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积淀了丰富的山水文化。
温州是我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鼻祖,他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时,留下20余首咏赏温州山水的诗篇。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等是吟咏温州的千古名句。
之后,温州山水又遗有孟浩然、司空图、崔道融、韩愈、沈括、王十朋、朱熹、陆游、陈亮、叶适、姜夔、文天祥、徐霞客、袁枚、朱尊彝、康有为、孙诒让等人的足迹和诗文。
仅江心屿就有历代诗篇300多首,连无缘寻访温州的李白、杜甫也写下了选美江心屿的诗句。
李白诗曰“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杜甫诗曰:“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适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己就,把钓待秋风。
”江心屿可谓名副其实的“诗之岛”,文化品位极其高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秀美的山水养育一代又一代充满灵气的温州人,也容易产生超越现实,富于灵性的佛道气象。
二、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亦即海洋文明,是一种依赖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相对于大陆文化或大陆文明而言。
以工商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海洋文化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陆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大陆文化以家为本位,海洋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大陆文化重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海洋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陆文化重舍生取义,海洋文化重死里求生;大陆文化重稳定,海洋文化重进取;大陆文化社会科学理念论发达,海洋文化自然科学理论发达等。
但是并非所有沿海地区都能形成海洋文化,如果没有强烈的不同文化类型国家的商品交换的需求和可能的话。
中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然而古代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征服自然能力的薄弱以及中央集权专制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并没有孕育出海洋文化的充分条件,如齐鲁地区,虽地处滨海,其文化却是大陆文化的典范。
但是温州与少数一些沿海城市却具备了海洋文化的一些条件,如海上运输贸易,对外开放等。
温州海上运输历史悠久,《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温州的记载,谓“瓯居海中”,说明先秦时代温州对外交通必须取道海上,给人以居住海中的印象。
三国时,为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北宋时,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造船数占全国之首,可见温州海运之发达。
更难得的是,温州历史上有三次正式对外开放。
第一次对外开放为宋元时期。
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安江南后,商品贸易和对外交往便大都依赖海上,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明州(庆元)、泉州、温州是当时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由于海外商贸的繁荣,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在温州设立市舶务,用以管理海外贸易,并建待贤驿、待远驿来招待来温州的外国人。
南宋宗庆元年(1195年)罢市舶务,温州对外贸易陷于停顿。
元朝建立后,为发展海外经济文化交流,至元廿四年(1277年)在全国设立了七处市舶司,温州为其中之一,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兴盛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人周达观于1296年奉命随使赴真腊(今柬埔寨)招抚,回国后,著有《真腊风土记》,这是十三世纪柬埔寨吴哥文化极盛时期的唯一记载,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
该书中提到柬埔寨人民喜爱的温州漆盘,从中可以窥见温州当时对外交往的状况。
明初郑和下西洋后,明清两朝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温州人民受尽倭寇和海盗骚扰之苦,经济陷入停顿之中,文化趋向沉寂。
第二次对外开放为晚清时期。
1876年,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终于将他们觊觎已久的温州变成了通商口岸。
从此,棉布、棉纱、金属、煤油、火柴、西药、肥皂、鸦片等洋货,基督教、天主教、西医等洋文化以及美孚火油公司、项瑞炼乳公司等洋公司源源不断地进入温州,而温州的茶叶、瓯柑、瓯绸、明矾等地方产品也大量输出。
温州不仅经济格局在变化(如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迅速增长),而且思想观念也在变化(如出现了维新思潮)。
第三次对外开放为二十世纪末。
1984年,国务院批准温州为沿海四个开放城市之一,温州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列,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
温州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纵观温州历史,对外开放则生机盎然;闭关锁国则死气沉沉。
对外开放,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客观上都带来了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科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转变。
温州人具有开放的心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敢于冒险的性格与频繁的海外交流是分不开的。
三、移民文化传统文化对移民尤其是海外移民是十分排斥的,它强调“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恃所愿也”,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只有生存困难或富于冒险精神的人才会有勇气和决心移民。
移民,不论是迁出的,还是迁入的,相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来说,一般都是总体素质比较高的人群。
移民的流动,给本土人注入了新的血液,使社会结构逐渐从血缘宗族关系中疏离出来,使传统观念及习俗淡化。
移民远离故土,出于经济利益、精神生活和社会存在的原因,非团结不足以图生存,非互助不足以言发展,故其凝聚力十分强。
移民在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有着一种强烈的漂泊异国他乡的孤独,一种无根的感觉。
成功的移民,除了在语言适应能力外,还必须尽快在心理上部分或完全接受移居地的文化生活习惯,自觉地援用当地的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善于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故移民特别适应多元性的文化社会。
温州是一座移民型城市。
温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少有战乱,吸引了众多的外地人来此繁衍生息。
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本地人迫于生活或追求更好发展而外出经商、定居。
新石器时代,温州就有原始瓯人居住活动,但属“偏远下洲”,被中原人称为“南方蛮夷”。
春秋后期,越国强盛,越人南下东瓯,原始瓯人与越少杂居,构成了瓯越先民,共创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瓯越文化”。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移民与温州土著人杂居同化,出现土生土长的瓯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东晋至南朝中出任永嘉太守有王羲之、孙绰、谢灵运、颜延之、裴松之、丘迟等人的后裔都成了温州移民。
五代时期,福建发生王羲之乱,人口四散,大量流入温州。
如永嘉县苍坡村的李氏、芙蓉村的陈氏、溪口村的戴氏等祖先都是这时从福建迁入。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南迁,温州人口激增,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温州人口119640户,人口262710人;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上升为170035户,人口增至910657人,出现了温州历史上经济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元末,方国珍、陈友谅、朱元璋逐鹿中原,战祸频繁,道路梗阻,不少外籍在温官宦及行旅者不得返回故里,遂留温州定居。
明初,政府创设卫所制。
温州设有温州卫、磐石卫、金乡卫等,大批外籍官军来温州戌卫,其中不少成为移民。
今之苍南县金乡镇有多种方言便是移民众多的证明。
关于温州历史上移民情况,胡珠生先生在《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一文中有深入考证和详细论述。
二十世纪末,温州又上演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
据《温州日报》2001年4月11日报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市总人口为775.8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全市外出市区、县(市)以外人口为113.31万人,其中外出省外人口为69.60万人。
全市外来人口为133.97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100.72万人。
温州还有40多万人分散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定居,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温州人外出主要是以经商为主,外地人流入主要以务工为主。
劳动力的大进大出是当今温州经济格局的一大显著特点。
四、商业文化自古中国是以农为本,农业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中心的地位,但对滨海城市——温州来说,手工业和商业长期占有重要地位,温州是一座商贸型城市。
南朝永嘉太守丘迟在选美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时,同时也指出当地居民不务农业,好闲游性情,“曝背拘牛,屡空于田亩”,“耕灌不修,桑榆靡树”,“遨游廛里,酣卒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