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的叙事结构

合集下载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

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及其特征叙事时间为托马舍夫斯基所提及,被热拉尔·热奈特详加论述。

对于叙事时间,热奈特区分了“实在时间”、“被叙述时间”和“阅读时间”。

“实在时间”是故事本来存在的方式,是按时间的一维规律先后排列的事件顺序,“被叙述时间”是对底本时间的加工和变形,“阅读时间”是指读者(受众)阅读叙事的时间。

由这三种时间以及这三种时间的关系引出:持续———在场面中,被叙写的时间段与阅读时间大致相等;详细的描写可能会使阅读的时间长于事件的时间(伸长)。

概括———阅读时间可能大大短于实在时间(例如“一年过去了”),某些时间段可能会被漏掉(省略)。

次序———叙述者/人物可以描写过去的事件(倒叙、闪回),也可以描写未来的事件,人物可以预测未来的事件(预感、预期),叙述者可以知道它们(预叙、闪前)。

频率———一个事件可以被描写一次(单次叙述),可以被描写数次(重复叙述);反复发生的事件可以被描写一次(积累概叙,如“他每天看见她”),如果基本相同的各个事件每次发生时都被描写,就是同一元素或稠密元素。

为避免混淆,我们借用但并不照搬叙事理论的这些时间概念。

仔细审视电视叙事,我们认为它包含着几种时间观念:1.从客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事件的自然时序,即事件本身的时间,我们称为“实在时间”。

2.从本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经过叙事主体的处理,体现在叙事话语中的时间,我们称为“叙述时间”。

3.从主体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叙述主体讲述的时间(例如电视新闻叙事话语传播的时间长度和传播的顺序),我们称为“演述时间”。

4.从读者(受众)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读者(受众)阅读(或接受)叙事话语的时间,我们称 为“阅读时间”。

5.从主体、本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电视叙事包含着事件(事实)与叙事话语表现的时间长度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借用热奈特所用的术语来表述,称为“持续时间”。

这些时间观念就是我们称为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

实在时间实在时间或称“底本时间”、“本事时间”,是指涵括在电视叙事文本范围之内的事件的时间流程。

电视节目的叙事结构与节奏控制考核试卷

电视节目的叙事结构与节奏控制考核试卷
10.叙事视角的选择不会影响电视节目的叙事效果。()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电视节目中如何通过调整镜头时长和切换频率来控制节奏,并说明这种控制对观众体验的影响。
2.请详细描述电视节目中叙事结构的基本元素,并探讨这些元素如何相互作用以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A.镜头切换速度
B.画面色调
C.音乐节奏
D.对白速度
6.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以下哪个环节对节奏控制影响较大?()
A.剪辑
B.拍摄
C.编剧
D.灯光
7.以下哪个不是电视节目叙事节奏的分类?()
A.张力节奏
B.节拍节奏
C.情绪节奏
D.时间节奏
8.以下哪个不属于电视节目叙事结构的基本元素?()
A.情节
B.角色
10. D
11. D
12. D
13. C
14. A
15. D
16. B
17. D
18. C
19. A
20. C
二、多选题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CD
5. ABCD
6. ABCD
7. AB
8. ABC
9. ABC
10. ABCD
11. ABC
12. ABCD
13. ABCD
14. ABCD
15.以下哪个不属于电视节目中的节奏元素?()
A.音乐
B.对白
C.镜头切换
D.字幕
16.在电视节目中,以下哪种剪辑手法可以使节奏变慢?()
A.快剪辑
B.慢动作
C.跳剪
D.长镜头
17.以下哪个不是叙事结构中的时间顺序?()

电视叙事学

电视叙事学

电视叙事学是一门研究电视节目如何通过各种叙事技巧来传达信息、情感和意义的学科。

它涉及到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和接收等多个环节,包括剧本创作、导演构思、演员表演、摄影摄像、剪辑后期等。

电视叙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视节目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

叙事结构是指电视节目中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时间安排,以及人物的角色设定和关系处理等。

叙事方式则是指电视节目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视觉和声音手段来讲述故事,以及如何处理故事的主题和冲突等。

电视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受众研究两种。

文本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剧本、导演笔记、拍摄花絮等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来揭示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特点和规律。

受众研究则是通过对观众的观看行为和反馈意见进行调查和分析,来了解电视节目的叙事效果和影响力。

电视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来自于电影叙事学、戏剧叙事学、文学叙事学等多个学科。

它强调电视节目的叙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艺术层面的创新。

因此,电视叙事学不仅关注电视节目的形式特征,也关注其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电视叙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旨在通过深入研究电视节目的叙事机制,提高电视节目的艺术品质和社会影响力。

浅议电视栏目后期剪辑的蒙太奇思维和叙事结构——以《两次左拐的女童》电视专题片为例

浅议电视栏目后期剪辑的蒙太奇思维和叙事结构——以《两次左拐的女童》电视专题片为例

浅议电视栏目后期剪辑的蒙太奇思维和叙事结构——以《两次左拐的女童》电视专题片为例张 娅(作者单位:广汉市广播电视台)摘 要: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所播出的《两次左拐的女童》新闻专题片,其体现了电视专题片报道的诸多特点,从策划选题上有热点话题的性质,从叙事角度上有故事化的表现手法。

通过同期声、超时空剪辑、“话接话,话赶话”等新闻调查节目的一系列蒙太奇思维,充分运用视听结合手段来调动受众思考,把创作意图及剪辑思维贯穿于节目中,力图客观全面地讲好故事。

本文将以该专题片为例,探讨电视专题片后期剪辑的蒙太奇思维和叙事结构。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蒙太奇思维;叙事结构蒙太奇思维是在时间线、空间线、动作线等剪辑的基础上,利用电影叙事的方法进行电视画面的剪辑。

一个电视专题片故事讲得好不好、能否吸引观众,是由故事的叙事结构来决定的。

叙事结构是将一个人的动作线索和事件情节通过战略性意义的序列进行选择,以激发观众的收视情感,传达某种价值观。

电视专题片通过一定的叙事结构把人物、事件、动作、时间、空间以及事件的内涵作为叙事线索,通过蒙太奇思维剪辑成一个叙事完整的电视专题片。

1 情节线的选择能够直击受众心灵电视专题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紧扣一个焦点,综合运用镜头、细节、声音等电视符号,整合新闻信息资源,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体现“包容量大、形式手法丰富、主题鲜明”等特点的剪辑方式。

人物线的选择是电视专题片、纪实摄影、纪录片中的叙事主。

电视叙事通过人物的真实故事刺激受众的感官体验,牵动受众的心,让人们始终围绕人物的不同命运轨迹,营造强烈的戏剧色彩,增强节目的戏剧冲突,解释深刻的社会意义。

动作线不是单纯指人体的动作,而是指人物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叙事结构,故而成为影片发展的线索,能够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改变及其产生的精神观念的变化。

空间线索常被用于特定的题材影片中进行剪辑,比如:《望长城》《故宫》《颐和园》等这类人文历史景观类专题片。

电视纪录片结构意义

电视纪录片结构意义

电视纪录片结构意义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其对整体布局和段落安排的方式,根据纪录片不同的主题以及叙事方式,纪录片的结构是多元化的。

在一部纪录片中,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就如同一副人体骨架,其整体框架支撑着整部纪录片的叙事,而其服务于整部纪录片的灵魂,即电视纪录片的主题。

因此,纪录片结构的设定,往往都要依据其主题内容而确定。

如今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方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种:1.设置中心线法设置中心线法是一种在许多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叙事法则,其原因在于设置中心线法则的适应性广泛,适合表现大多数主题的结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结构方式即以主题为线索贯穿全片,展开叙事,一切纪录片中的采访,空镜,画面,音乐,细节表现皆由主题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展开,例如在《望长城》中,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采访中的细节时时透露着主题思想贯穿全片的痕迹。

此种叙事方式主题浅显易懂,线索单一,易于被观众理解,平铺直叙,使得观众可以带着明确的主题思想纵观全片。

但是,也正是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以及叙事过程的平淡,也使得使用这一类型的结构叙事方式的纪录片往往不容易出彩。

2.绘圆法与设置中心线法则类似的一种结构叙事方式,不同的在于绘圆法一般中心是一个比较具象的名词,微观的事物,并不像设置中心线法则一般围绕的中心点为一个宏观的主题思想,一个宽泛抽象的基调,无法用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体现。

绘圆法结构叙事的纪录片一般是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围绕其所要展现的事物通过不同时间与空间的根据有意安排的组接将一个平面模型三维化,塑造一个立体的形象。

例如在纪录片《狙击手》中,就通过狙击手的自述执行任务的过程,群众对于该狙击手的主观评价,将狙击手这个神秘、冷酷的名词进行了诠释,同时又通过狙击手对自身恋情的自述以及导演拍摄的狙击手细腻颇具生活品味的细节画面展现出隐藏在冷酷表装下温情的一面,打破了原本在人们印象中那种冷酷近似于机械的职业形象,让狙击手在观众心中得到了立体的诠释。

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分类和叙事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分类和叙事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分类和叙事方式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一)真实性如同新闻等其他纪实类节目一样,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

(二)纪实性纪实性同样是电视纪录片本质属性的一个方面,是一种与真实的联系,是一种风格、一种表现手法。

纪实手法,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手法。

(三)人文性纪录片关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性。

纪录片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涵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

(四)审美性纪录片必须要拍得好看。

为了纪录片拍得美,必须在纪实和造型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好的纪录片应该能够引发观众的审美思考,因此纪录片应多用开放性的叙事结构,少用封闭性的叙事结构,思考应该多隐少显,理性的内在最好用I感性的外衣来包装。

电视纪录片的分类电视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一)时事报道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如报道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道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二)历史纪录片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片。

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

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

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三)传记纪录片指记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片。

电视剧_老牛家的_战争_叙事结构分析

电视剧_老牛家的_战争_叙事结构分析

C ontemporary TVCONTEMPORARY TV26电视剧《老牛家的“战争”》是以导演余淳为首的创作团队为观众奉献的一部直击社会现实,引发观众共鸣的力作。

笔者对该剧的叙事结构做了一些分析探讨。

一部电视剧的叙事结构是整部作品的骨架和主干,是作品的存在形式,它决定着剧作的风格。

在最常见的剧情结构里,情节的衍生展开总离不开“起、承、转、合”这四大段落。

《老牛家的“战争”》叙事结构,也很好地体现了这“四字诀”。

一、起:1-6集作品以退休教师牛全胜的老伴因病去世,他依照老伴的遗愿对家庭财产进行分割而掀开故事序幕。

该剧第1-6集是起的部分。

这一部分首先点出了老牛大儿子牛志华和冯三燕两口子贪得无厌的嘴脸。

他们先是把父母留给家在农村,生活相对困难的妹妹张月梅的5万元钱以儿子向东读重点高中需择校费的名义攫为己有,进而又瞄准了老牛居住的市中心的“大二居”住房,又以向东上学路程远为借口从他们原先居住的小平房搬出来,强行挤占了进来。

接下去,他们盘算着彻底成为这套“大二居”的主人。

面对他们对家产的步步进逼,观众看到的是老牛的忍气吞声,张月梅的委屈求全以及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弟弟牛志文的低调应对。

这部分的叙述,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诸多这样的无良小辈垂涎蚕食老年人利益的现象还少见吗?所以在“起”的部分,主创者可说是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就取得了“还原生活”的艺术效果,刻画了老牛大儿子牛志华夫妇自私、贪婪的嘴脸。

不过,它不是作品的重点所在,真正有分量的角色和好戏还在后头呢。

二、承:7-15集“承”的部分由第7-15集构成。

该部分集中揭示了小儿子牛志文的真实面目。

相比于他哥哥的傻,嫂子的刁,牛志文身上最显著的特征是阴。

别看他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嗓门小,姿态低,但他毕竟与那个“从小摔成半傻”的哥哥不同。

他是一个具有研究生学历,从事保险工作的白领。

但在他那貌似沉稳,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背后却有着一颗比哥嫂更狡诈虚伪的心灵。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

第 1 页 共 7 页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 叙事模式是叙事作品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成熟稳定的叙事规范,与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习惯有密切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深层次对应。叙事模式是一套复杂多层次的规范体系,从结构层来看可分为“主结构”与“次结构”两个层面,本文试图透过中国电视剧叙事结构的“构架”与“纹理”,探讨其对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主结构 中国长篇电视剧的人物设计和情节分配首先受制于“主结构”的需要,“主结构”于故事层指电视剧的主要故事构架;于意义层则相当于李渔所言的戏剧的“主脑”,有的学者称之为“主控思想”,①剧中众多人物、情节乃至细节从根本上都受制于“主结构”的有机支配。电视剧《大宅门》紧紧扣住“大宅门”展开,“大宅门”作为一个老字号药店在特殊时代下的命运以及宅门内外人物的命运成为该剧重点表现的对象,而从中发掘文化感和历史感的厚重气息构成了其精神主旨。这是该剧在故事基础上发掘的思想内核,作为“主脑”统领起复杂的长篇叙事,使各种结构要素得到有机分配与组合。 当一部电视剧的“主脑”确定以后,于技术层面首先要维 第 2 页 共 7 页

持主线的清晰完整。在时间意识的统领下,电视剧强调整体框架的明晰性,这与中国民间说唱文学惯用的“一线穿”有相似之处。这种“一线穿”的线性结构紧密围绕主事件和主要人物编织情节,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其一,看重叙述者串联故事的功能。叙述者在古代说唱文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使过渡到书面体小说也经常留下说话者的身影。其叙述除了承担分配故事情节、承上启下的过场职能,还维持了故事的统一感。随着电视剧讲述故事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叙述被有意识有区别地加以运用,在故事、情绪、节奏等多重结构层次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二,随时间的进展自由流转。“一线穿”对于篇幅较长的电视剧而言往往不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发展与结束,而是镶嵌在时间坐标里依照时间流程与人物境遇变化来组接故事,这成为电视剧叙事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其三,采用“脱卸”技巧完成对人物和情节的衔接转合。“脱卸”是指故事中的多条线索通过相关人物、场景乃至道具相勾连,②往往由现有人物、场景等引出其他人物和场景,进而展开对其他人物或事件的讲述。在海岩剧作中经常出现这种叙事方式。《玉观音》里杨瑞与安心的故事是全剧的主要故事,通过情节进展和安心回忆的展开,逐渐又出现了安心与铁军的故事、安心与毛杰的故事,而安心的复杂命运正是通过这些故事得以完整展现。 电视剧的“主结构”还表现为一种首尾相合的环形(圆 第 3 页 共 7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