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内部资料五:汉语助词介词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语09年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文章五:汉语助词、介词教学

北语09年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文章五:汉语助词、介词教学

主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五

内容: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第五周大家还是学习第二章《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的学习。

下面给同学们概括和总结这一章的内容,以便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由于本门课程没有教材,只有课件,所以基于此种考虑我把辅导材料写得详细,就是尽量提供给同学们一个详尽的知识体系,如果同学们觉得太多,可以自己把条条框框总结出来。如果同学们对我此种考虑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课程论坛中给我留言,谢谢!)

第二章为《汉语部分词类及其教学》,一共九节,下面是第七、八节的内容。

第七节汉语部分助词及其教学

第八节汉语介词及其教学

第七节汉语部分助词及其教学

本节讲解内容:

一、助词“了”及其教学

二、动态助词“着”及其教学

三、动态助词“过”及其教学

一、助词“了”及其教学

“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一般文章里所使用的虚词总数占总用词数量的20%~30%,而“了”就占了2%~4%),高度虚化,用法复杂,加上目前研究的不够(不是指研究的数量不够,而是指能转化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不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留学生在“了”的使用上偏误率极高,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可以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顽疾,以致陆俭明先生(1980年)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在虚词教学中还有不少难题,这里只讲一个,那就是‘的’、‘了’这两个最常用、最普通的副词,我们至今还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行之有效的讲法。”……“这两个虚词对外国学生来说,可称得上是汉语学习中难点中的难点”。

在话语中使用频率越高,越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最普通的词,而正是这样的词,其用法往往是最复杂的,因而也是最不易为留学生所掌握的。根据陆俭明先生(1980年),“外国学生由于虚词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病句要占语法错误的病句总数的65%。……在这65%中,属于‘了’字使用不当的就有12%强。”有的学生在作业、文章或说话中,凡是叙述过去发生的情况时,都用上“了”,造成说话合作文通篇都是“了”。比如:(一)“了1”、“了2”的出现顺序问题

现代汉语的“了”,经过语法学界数十年的努力,一般认为可以分成两个“了”。一是用于句尾表示情状改变的的“了2”;一是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体的“了1”。我们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一般是先出现完成体的“了1”,再出现表示变化的“了2”。但根据邓守信(1999年)统计和调查发现,母语为英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较早习得“了2”,经过较长时间后才习得“了1”。因此邓守信提出,在实际教学中,“了2”应先于“了1”出现,而且由于其容易学,应尽可能早出现;“了1”应在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基本动词和类似“昨天、上个星期、今天早上”等时间词语后才教。这种结论是在语料库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的,所以很有说服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了2”可以表示性质的变化,形态、行为、事情的开始;可以用在动词后边,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的后边,在很多时候还有成句的作用,跟“了1”相比,“了2”的结构、功能都要广得多,按道理也应该先于“了1”出现。(二)动态助词“了1”的功能和用法动态助词“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

或实现。由于“了1”表示完成,与英语的完成时态有某些相近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学生经常受母语的影响而用错。“了1”虽然表示完成,但受使用环境及说话人主观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完成也不用“了1”。留学生对“了1”感到非常困惑。此外,对“了1”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至今我们尚未完全揭示出“了1”的规律。因此,“了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发现,现在我们仍不能用简单的规则告诉学生到底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了1’,所以我们只能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告诉学生在那种情况下不能使用“了1”。当然,我们也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可是在目前研究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概括地告诉学生使用“了1”的总体情况,然后再加以细规则的限制,下面分别简单介绍如下。

总体上说,“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但在下列情况之下不能使用“了1”。

1、多次性,反复性经常性动作行为后不可。如:

*他从上大学开始,一直学了汉语。

*我每年都在上海过了很长时间。

“了1”之所以不能用于表示经常性、一贯性、反复性的动作行为后,是因为“了1”的本质是要表现一种“变化”,不是一种稳定不变的情况。而经常性反复性的动作行为虽然是在时间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动态现象,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变化,不改变。二者互相抵触。

2、不表示具体动作,没有完成意义的动词不可。如:

*现在他很想念了陆地上的生活。

*我去年就盼望了来北京。

*刚开始在北京生活,我感觉了很难。

“想念”、“盼望”、“感觉”都是表示人的一种带有经常性或持久性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的行为动作动词,后边不应该带动态助词“了1”。

3、带宾语从句的动词后不可。如: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很喜欢中国。

*我发誓了我一定要学好汉语。

*我决定了暑假去旅游。

句中“发现”、“决定”、“发誓”等后面都带了小句宾语。按照汉语的规则,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后面不能用助词“了1”。

4、兼语句中前一动词后不可。如:

*他请求了我原谅他。

*去年公司派了我去上海出差。

*我们都劝了她不要再等了。

兼语句中前一动词后一般不应该带动态助词“了1”。

5、连动句中后一动词表示前一动词的目的时,前一动词后不可。

如:

*昨天朋友来了看望我。

*他去了火车站买票。*我们已经想了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6、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行为方式时前一动词后不应该用“了1”。如:

*老师笑了介绍自己。

*他指了墙上的照片告诉我们,那就是他爸爸。

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伴随状态,并不表示前一动作结束后再出现后一动作,这时应该用“着”而不用“了1”。

7、否定副词”没”和”了1”不同现,即“没+动词+了”是错误的。如:

*早上我没吃饭了.

*过去我没去过了上海。

但如果否定副词“没有”前面如出现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即“时间段+没+动词+了”则是正确的。如:

我三天没吃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