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作者:李艳丽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08期中学英语学习既是为了掌握这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传授一种文化,语言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1.通过渗透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语言当一种文化跨越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时,我们就称之为跨文化。

不掌握所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这门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

例如,在美国,多数人家的厕所都是在二楼,当主人对客人说“Would you like to go upstairs?”的时候,并不是在邀请客人到楼上参观,而是在暗示客人厕所在楼上,如果需要用的话,客人不必再问。

这个例子说明,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该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离不开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

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通过语言学习,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中学生对于文化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通过语言课进行的,因此英语课在完成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兼有文化教学的任务。

语言总是和文化相互依存,英语教材或其他英语材料中大量的文化内容正是学生跨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资源。

3.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跨国际人才所应有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跨文化意识是当代跨国际人才所必需的素质。

我们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例如英语国界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等。

然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是非常肤浅的,并没有教会学生将英语视为工具,去了解和形成正确的跨国际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各个模块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生活、当代社会、环境保护、自然之谜、时尚潮流、世界风俗、科学研究、人生规划、广告、体育、商业等。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试论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跨文化 交际作为一种 学说 , 最早产 生于2 0 世 纪5 O 年 代 的 美 国 目的是 帮 助 美 国 派驻 海 外 的人 员 在 面 临各 种 文 化 现 象 及 与不同文化成员交 往时做好准 备。2 0 世 纪8 O 年代起 , 德 国 在 外 语 教 学 方 面 开 展 了 跨 文 化 能 力 的 讨 论 和 研 究 。理 论 界 达 成一致 地认为外语教 学不仅是传授语 言知识 . 更 重 要 的是 培 养 学 生 应 用 外 语 进行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能 力 。具 体 表 现为 培 养 人 们 对 不 同 文 化 保 持 积 极 的 态 度 ,在 发 现 不 同 文 化 差 异 时 , 更 客 观 地 把 握 各 自的 文 化 特 征 ,提 高 适 应 不 同 文 化 冲 击 的 能 力 . 掌握 与不 同文化背景 的人沟通 时的交往技 巧 ( S c h n e i d e r ,
1 9 9 0) 。
二、 跨 文 化 能 力 培养 的模 式 我 国传 统 的 德 语 教 学 只看 重 语 言 技 能 的 培养 .而 忽 略跨
的 同事 间 、 同学问。如果仅从字面直译或跟随单词表的解释 , 汉语 和德 语 中这 两 个 代 词 可 以等 同 ,但 实 际 上 是有 很 大 差异 英语 》 教学内容, 改 变 以 往 基 础 知 识 与 职 业 英 语 分 开 的 学 科体 系 , 注 重学 生 的全程 参与 . 尽可 能地 为学 生 提供 “ 真 实
的培 养 。 1 . 文化 敏 感 能 力 的 培 养
略和技巧 , 希 望德 语 学 习 者在 现 实的跨 文 化 交 际 中 . 提 高语 言
技 能. 扫 除 交 际 障碍 , 实现 成 功 交 际 。 关键词 : 跨 文化 交 际 德 语 教 学 能 力 培 养

浅析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

浅析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

浅析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关键词: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XX摘要: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跨文化意识是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标志.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两者能够相互促进。

培养和提升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时代性、合适性;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影视鉴赏,与体验,文学作品赏析,文化专题讲座,重视非语言交际,克服并超越文化障碍、文化对比等。

XX1、引言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Eiuben,1976;aovar rter, 2021 ;Brunner,2021;胡文仲,2021,2021;关世杰,2021;贾玉新,2021;顾嘉祖,2000,2021;高永晨,2021,2021;王楠,2021)研究的热门课题。

国内学者基本上已就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达成一致,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教什么的问题,并强调了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XX随着治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的全球意识和相互交流的意愿空前高涨,都希望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21)把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的主要内容,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并要求**校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2、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文化移情是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

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文化移情探究

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文化移情探究

本 文引用高永晨 ( 2 0 0 6 年) 的陈述 : 文化全球化 , 就是 在经济 全球化 的同时 , 各 民族本土文化通过广泛 的交 流 、 渗透 和补 充 、 融 合, 不断地突破 民族本土文化各 自的地域 界限和模 式的局限性走 向世界 , 不断超越 民族本土 文化 固有 的疆 域 , 并在世界 多元文化 价值 观的评 判和取舍 中获得文化上 的认 同 , 不断地将各 民族本 土 文化 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和共有 的资源。 文化全球化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带来 了新 的转 向 , 它促使 人们 转 而从 文化全球 的角度 出发来考察不 同文化 间的交流 , 使人们 以 动态开放 观点进行跨 文化交 际研 究 。只有以积极 主动 的态度 参 与文化全球化 的进程 , 才能在跨文化交际 中既保持 自己民族 的独 立性 , 又在文 化全球化 的进程 中获 取最大 的效 益 ; 有助于在跨 文 化交 际转 型时期互 相借 鉴 , 进 而繁荣 和发 展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文
意义。 关键词 : 文化 全球化 跨文化 交际 文化移情 能力
中图分类号 : Gl 1 2
文献标 识码 :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3 . 0 5 . 0 2 0
1 概 念理解 1 . 1 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 际 互 联 网( I n t e r h e t ) ;  ̄ 化全球 化 的重要事 实根 据 。网络 的问 世和普遍 的运用使 文化全球 化 以前所 未有 的深 度和广度 向前发
化。
文化交 际的关键是跨越语 言的文化障碍 。不 同语言不仅语音 、 语 法、 词 汇和习语不 同, 更 要懂得他们的“ 心灵 之语 言” , 即了解他们 的文 化 。语言 和文化是 紧密连接 的 , 语言 是文化 的一部分 , 并对

培养跨文化意识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意识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作者:黄卫东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48期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根据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

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語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

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凡是学习过许国章英语的人决不会忘记,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占有相当的比重。

60年代至70年代,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特殊用途英语)兴起并很快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有人曾责问,学习Dickens 和Shelley等人的作品,对阅读科技文献何用之有?70年代后期,文学内容几乎从外语课中消失。

80年代,人们对文学又有了新的兴趣。

文学在外语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外语教学有了根本的不同。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教育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曲彬(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通过文化教学,对书刊、网络资源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实践可以更好地使学习者在跨文化知识能力、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行为能力以及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移情能力;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7.033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74—02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文化冲突研究”(L13DYY066)的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15—01—19作者简介:曲彬(1978—),女,山东烟台人。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一、文化差异的形成与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们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界对不同地域人类社会的隔离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和文化,进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人看重礼仪和谦卑的为人态度,将集体的利益视作高于个人的得失;而西方人更注重平等观念,不分老幼尊卑人人都有同等的地位,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和个人能力的表现被放在很高的位置。

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就更多样、更丰富了。

比如:中国人看重饮食,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对于食物的选材、烹饪都非常讲究,拥有诸多菜系和繁复的烹饪方法,并将菜肴赋予丰富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食物本身并不看重,而是将饮食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在宴会的礼仪方面特别讲究。

不同的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中西方的主要文化差异,[1]而这些差异影响着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跨文化交际敏感能力的养成

跨文化交际敏感能力的养成

跨文化交际敏感能力的养成作者:赵兴,师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8期摘要:在网络技术普及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多元文化业已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跨文化交际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超越传统的单纯语言教学,利用对比教学法、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更系统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通过适度移情,文化正负迁移的平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交际;移情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5-02进入21世纪,在通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相应地加强了文化交流和互动。

许多高校都在招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文化的碰撞和相互融合给校园文化多样性带来新的研究课题。

我们不能把多元文化背景仅仅当成一种存在。

不同的文化总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

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者Edward T.Hall提出了“文化即交际,交际即文化”的重要概念。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和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理论探讨和理论建构在一线大学英语教师中还相对缺乏,在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系统不够完善。

对于一些语言文化现象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表现出零散的特征,学生往往是无所适从。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切实体会到语言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组合,它是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敏感性,通过文化移情能力的提高,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感悟和运用能力,实现成功、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敏感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跨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敏感。

通过对跨文化敏感的引导,可以增进英语学习者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偏见。

跨文化敏感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适应、了解和欣赏文化的差异,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研究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研究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研究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英语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

文化移情能力是使英语语言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关键,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保证。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也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跨文化中文化移情理论入手,通过了解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文化移情能力;研究【中图分类号】h31科研立项:本文系2012年邢台学院校级科研专项课题《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专项编号xtxy12n16) 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这无疑给大学英语试听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新的教改形势下,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

而文化移情能力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实现学生语用能力与文化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移情1、移情与文化移情移情(empathy)最早是德国的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ker)1983在其《视觉形成感》一文中明确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随后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e lipps)引入心理学领域。

而今,移情理论已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多种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但是对于移情的定义的界定,各个领域的学者众说纷纭。

brunner(2003)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一你的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话题:教育学习 跨文化交际 风俗习惯 传统文化 文化 摘 要: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从而取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并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的高度关注,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1.文化移情能力的概念“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1991)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关于文化移情的概念,众多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Samovar & Porter (2001:284-286)认为文化移情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感情基础,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要肯定自己的积极感情并能够以积极方式驾驭自己的感情,避免对他人采取偏见和刻板化的态度;其二是认知层面,包括译解和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逻辑、意图、思维方式、批判思维,以及修辞可能性。顾嘉祖(2000:220)在界定了多种多样的移情概念后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高永晨(2005)将文化移情视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文化移情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框,摆脱原来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即在跨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上与之交际,从而保证双向沟通的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指的是说话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2008)。2.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多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样的能力系统。Ruben(贾玉新,1997:474—47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他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七种要素:一是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二是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四是移情能力;五是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六是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七是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我们进行逐项解读,就可以发现Ruben的有效七要素,归根到底即交际者要尽量站到对方的立场来进行交际,从这个意义上说,Ruben七要素下的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移情下的交际过程。文化移情能力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著名交际学Gudykunst(1984:181-183)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还是贾玉新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的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的五要素理论,都突出了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它是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任何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中就有着各具个性的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有时会出现绝然的反差和根本的对立,常常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移情。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只有遵循和熟谙文化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外语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从而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语言。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文化移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文化移情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刻苦努力,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文化移情完全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首先,要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和影视鉴赏,学习自然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增加知识,扩大视野,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学生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往往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文化相对性的规律,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传授,注意文化导入的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1996)。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使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文化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