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药治疗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曾遭遇过胃肠道功能紊乱带来的困扰,如胃胀、胃痛、腹泻、便秘等。
胃肠道功能紊乱并非一种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但却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感染等有关。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主要依靠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这些症状往往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
体格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会有腹部压痛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钡餐造影、胃镜、肠镜等,可直观地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变。
在治疗方面,西医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腹痛、腹胀明显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解痉药如山莨菪碱;对于腹泻的患者,会给予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对于便秘的患者,则可能使用通便药如乳果糖。
此外,还会使用调节胃肠道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同时,对于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等,可能会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属于“胃脘痛”“痞满”“泄泻”“便秘”等范畴。
其病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胃虚弱等有关。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饮食、睡眠、情志等情况;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治疗方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菌群失调性肠炎26例临床观察

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菌群失调性肠炎26例临床观察作者:刘辉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6期关键词:菌群失调性肠炎;参苓白术散;四逆散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53-02菌群失调性肠炎是以反复出现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
随着各种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使用抗生素进行原发病治疗的同时,抗生素产生的各种副作用也不断增多,尤其是所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日益增多。
近年来,本科采用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菌群失调性肠炎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病一般出现于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或出现在停药后1~2 w,多数发生于开始使用抗菌素治疗的4~9 d,所有病例均有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出现非特异性腹泻病史。
本组26例,男11例,女15例;30岁以下2例,30~50岁8例,50岁以上16例,平均年龄51岁;病程最长1个月,最短3 d,平均7 d。
1.2 症状与体征临床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泄泻次数多少不等,一般每天5~6次左右,呈蛋花样,偶尔可见呈水样大便或血便,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甚至剧烈腹痛,也有少数患者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呃逆和里急后重等不同症状。
腹部体检可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严重者可并发休克或胃肠出血。
1.3 辅助检查粪便检查可见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电子结肠镜检查可发现早期或治疗及时无典型表现,肠黏膜正常或轻度充血、水肿,部分患者可见有灰黄或灰白斑状伪膜。
2 治疗方法确诊为本病后立即停止正在使用的抗生素,改用中西药联合治疗,以中药为主,根据患者病情实际进行补液和对症治疗,必要时可考虑给予成份输血或人血白蛋白。
中医治疗以健脾祛湿、分清利浊为主,调和肠胃,扶正与祛邪兼顾,采用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基本方药:柴胡、白芍、枳实、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砂仁、甘草。
参苓白术散干预危重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初步观察

参苓白术散干预危重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初步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参苓白术散对危重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作用,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
年3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住院病人中符合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剔除标准等选取符合研究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本次观察过程中符合研究方案的患者共28例,每组各14例,观察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疗程为5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日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泻主症积分,肠道菌群
的变化等情况,综合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每日大便次数均有下降,观察组于治疗第2天起大便次数次数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第4天起大便次数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加用中药治疗组在减少患者大便次数方面起效快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2.治疗后两组腹泻主症积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于治疗第3天起腹泻主症积分改善优于治疗前,而对照组在治疗第4天起腹泻主症积分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起效快于对照组,表明联合使用中药治疗在改善腹泻主症积分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有优势。
3.治疗后两组患者大便杆球菌比例均有恢复,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相当。
结论: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联合使用参苓白术散有助于改善危重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症状,参苓白术散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效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胃部不适、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
长期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胃肠道疾病,甚至导致胃癌等恶性疾病的发生。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肠病,中医药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有效性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津液不足、湿热内蕴等原因所致。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湿热内蕴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常见病因,湿热内蕴会损伤脾胃,阻碍津液运化,从而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关键是要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疏暑燥湿,恢复脾胃功能,清除湿热内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1.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治肝郁脾胃不和、湿热内蕴等病证。
小柴胡汤的组成包括柴胡、黄芩、半夏、干姜、人参等多味药物,具有和解肝气、调理脾胃、清除湿热的功效。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可以缓解胃部不适、上腹疼痛等症状,恢复脾胃功能。
2. 苍术五花汤苍术五花汤是治疗湿热内蕴型胃肠病的经典方剂,由苍术、白芍、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
苍术五花汤有燥湿化湿、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脾胃湿热证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患者。
3. 三仙胃康丸三仙胃康丸是现代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常用方剂,由黄连、苍术、木香、厚朴等药物组成。
三仙胃康丸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祛湿燥湿的功效,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疗效显著。
1. 缓解胃部不适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可以有效缓解胃部不适、上腹疼痛等症状。
通过调理脾胃、清除湿热内蕴,中医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胃肠道正常功能,减轻症状。
2. 提高治愈率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肠病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

《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一、引言腹膜透析是一种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而脾虚瘀浊证是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加味参苓白术散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符合脾虚瘀浊证诊断标准的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变化情况。
三、加味参苓白术散的组成与作用机制加味参苓白术散主要由人参、茯苓、白术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利湿化瘀等功效。
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等。
对于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加味参苓白术散可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有助于缓解病情。
四、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胃肠功能的干预作用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服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后,胃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食欲增加、腹胀减轻、大便通畅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及胃肠功能相关指标,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的胃肠功能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五、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服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后,肠道菌群得到明显调节。
有益菌群数量增加,有害菌群数量减少,从而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这表明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六、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味参苓白术散对腹膜透析脾虚瘀浊证患者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通过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代谢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草药作为一种潜在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就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够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丰度和功能,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索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机制,并结合临床实践,从而为中药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引言:肠道菌群是一种由不同种类的细菌、真菌和古菌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和免疫调节功能。
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肠道炎症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肠道异常菌群。
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中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调节人体内环境和维护健康的作用。
近年来,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研究的综合分析,评估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其潜在机制和应用前景。
1. 中药对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1.1 中药干预菌群组成的实验研究不同的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方面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能够显著增加有益菌群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
然而,有些中药可能会增加有害菌群的数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选择中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2 中药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菌群多样性是衡量菌群健康和稳定的指标之一。
中药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些实验表明,中药能够显著提高菌群的多样性指数,从而增强菌群的稳定性和功能。
然而,其他研究则显示,中药可能对菌群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不同的中药和菌群群落来说,其调节多样性的机制可能不同。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及与其相关的糖尿病(T2DM)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痰湿内阻型是肥胖T2DM的常见证型之一,治疗方法主要以健脾化痰、清热解毒等为主。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糖尿病的治疗与调控亦被逐渐发现。
连陈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被认为具有化痰消食、清泄痰火的作用。
本研究基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了连陈汤在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方法1. 试验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患者进行连陈汤治疗。
同时,选取同类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2. 试验对象选择符合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并排除其他类型糖尿病及严重并发症患者。
3. 肠道菌群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受试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
三、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机制探讨连陈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其成分包括黄连、陈皮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消食的作用。
其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 的机制可能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达到降低血糖、改善糖代谢的目的。
四、临床疗效分析1. 血糖指标改善经过连陈汤治疗,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
2. 肠道菌群变化连陈汤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肠道有益菌群数量增加,有害菌群数量减少,肠道菌群结构趋于合理化。
与对照组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显著(P<0.05)。
3. 安全性评价连陈汤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连陈汤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连陈汤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糖、改善糖代谢。
附子理中汤干预广谱抗生素治疗脓毒症时药物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22年2月第31卷第2期 JETCM. Feb. 2022, Vol. 31,No.2
287
附子理中汤干预广谱抗生素治疗脓毒症时药物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疗效观察4
张 庆 蔡阳平5刘红栓 李 硕 吴京秦 寇 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北京
101100)
中图分类号:R630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4-745X(2022)02-0287-04
doi:
10.3369/j.issn.l004-745X.2222.02.022
【摘要
】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干预广谱抗生素在治疗脓毒症时药物性肠道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相关腹泻
(ADD)等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脓毒症且使用广谱抗生素药物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脓毒症3.0常 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附子理中汤口服,疗程均为7?记录第0、3、
5、
7天患者粪便杆球比变化
趋势,治疗前后腹泻、二重感染发生率、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GI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J )评
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
结果
治疗后两组杆球比值、腹泻率、艰难梭状芽抱杆菌检测阳性率相当
(!>
0.05),治疗组在第7天粪便杆球比值小于203、对照组在第5天粪便杆球比值小于2.33、治疗后两组AGI分
级,
APACHE J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SOFA评分相当(!>0.05)。结论 附子理中汤
具有辅助降低广谱抗生素治疗脓毒症时药物所致肠道菌群失调、ADD发生风险的作用,可能具有保护胃肠受
损的临床疗效7
【关键词】抗生素相关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温阳健脾附子理中汤
Effect of Fuzi Lizhong Decociton on Unbalanced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 Caused by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 foo Secsit Zhang Qing, Cai Yangping, Liu Hongshuan, Li Shuo, Wu Jingqin, Kou Nan. Tongzho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 近年来 ,随着微 生态 学和现代分子生物检测技术 的发 展 ,肠道菌群逐渐成 为国 内外各 学科研究者 们
眼中探 索研究的“香饽饽 ”,同时益 生菌 、肠道微 生态 、微 生态 制剂及 肠道 健康 等也都 成为 眼下 流行 的热 门词汇 。
肠 道菌群不仅种类繁多 、数量庞大 ,而且作 用强 大 ,可 以影 响人 的代 谢 、免疫 和营养等 功能 ,临床 中许 多常见疾 病
世 界 中 西 医结 合杂 志 2018年第 13卷 第 6期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V01.13。N0.6
·879 ·
· 综 述 ·
肠 道 菌群 失 调 的 中医药 治 疗
陈 亚琳 余 丹丹 潘研 吕久 省 燕树 勋
中药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就关 于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 的相关研究 作一概述 。
【关键词 】 肠 道菌群 ;菌群失调 ;中医药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Q939.121;R242
【文献标识码 】A
众 所周 知 ,肠 道作 为人 体 最 大 的消 化 吸 收 和排 泄 器 官 ,一 生要 处 理 相 当于 12头 大 象 重 量 的食 物 , 而且 人 体 约 99% 的营 养 素 和 90% 的毒 素 要 在 此 吸 收和 排 出。 当 然 ,除 了肠 道 本 身 ,肠 道 内还 生 存 着 数 百 万亿 的微 生 物 ,以细 菌 为 主 ,种类 繁 多 ,这 就 是 肠 道 菌群 … 。肠 道 菌群 在 人 体 内分工 明确 ,配 合 默 契 ,各 司其 职 ,共 同分 解 食 物 成 分 、代 谢 药 物 、合 成 维生素和氨基酸 、调节脂肪存储 、对 抗病原体及促 进 免 疫 系 统 发 育 等 ,形 成 了 一 个 动 态 的 平 稳 的 环 境 。时 时刻 刻 都 处 于工 作 状 态 的肠 道 系 统 会 受 到 许多 因素 的影 响 ,如 饮 食 、情 绪 、药 物 、疾 病 和 不 健 康的生活方式等 ,一旦这种 多样 的、具有活性 的微 生态 状 态被 打破 ,多 种 胃肠 道及 肠 外 疾 病 便 可 能 出 现 ,可 引起 相 应 临 床 症 状 就 称 之 为 肠 道 菌 群 失 调 症 。然 而一提 到 “失调 ”,我们 不 禁 想起 了 中 医治 疗 的特 色 。中医 学 “天 人合 一 ”思 想 同 时 强 调 机 体 与 内部 环境 的关 系 ,同时微生态学 所指 的平衡 与失衡 又 与 中医学 的五行 学说 和阴阳学说很 是相 似 ,所 以近些 年许多学者从单味中药 、复方 中药等不同层面开展了 一 系列相关研究 ,并取得 了一 定成果 。
没有 固定的病名 ,而是根据其 临床表现 ,多将本病 归 属于 “泄 泻 ”范 畴 J。 中 医界 普 遍 认 为 泄 泻 主 因 脾 虚湿 盛所 致 ,病 机 归 于 脾 胃运 化 功 能 失 调 ,肠 道 分 清泌 浊 、传 导 功 能 失 司 。寒 湿泻 、湿热 泻 、伤食 泻 和脾 胃虚 弱证 、肾 阳 虚 衰 证 等 是 泄 泻 常 见 的证 型 , 遣 方用 药上 以运 脾祛 湿为 主 。 1.1 单味 药 1.1.1 补 益类 中药 补 益 类 药 物 以补 益 气 血 阴 阳 为 主要 作 用 ,常 用 于 治 疗 虚 证 的 药 物 。而 泄 泻 13 久 ,常 见面 色 萎 黄 、少 气 懒 言 、脉 象 虚 弱 等 表 现 ,此 时多采 用补 益类 药 物 治 疗 。 同 时多 个 研 究证 实 ,多 种 补益 类 中药多 含 有糖 类 成 分 ,可起 到 类 似 于 益 生 元 的调 节肠 道菌 群 的作用 。
鄢伟伦等 先使用不同剂 量白术对小 鼠灌 胃, 之 后观 察前 后微 生 物 菌 群 的 变化 ,发 现 白术 高 剂 量 组 小 鼠肠 道菌群 中双 歧 杆 菌 和乳 杆 菌 增 加 ,而 且 肠 杆 菌数 量 也 明显 减 少 。苏 亚 娟 等 实 验 研 究 发 现 纳米锁 阳 可 以 通 过 扶 植 双 歧 杆 菌 、乳 杆 菌 生 长 繁 殖 ,起 到 调 整 菌 群 失 调 、改 善 免 疫 功 能 的 作 用 。曹 俊敏 等 实 验观 察发 现 中药 茯苓 、当归 、白术 、三 补 可 以提高 双 歧 杆 菌 的 黏 附 性 ,其 中尤 以 白术 、三 补 的效果 为 佳 。施 中 凯 等 利 用 细 菌 定 量 方法 分 析 经纳 米 中药 女 贞 子 治 疗 的使 用 氢 化 可 的松 造 成 肠 道菌 群失 调模 型 的小 鼠肠 道 细 菌 ,发 现 中药 纳 米 组 小 鼠肠 道 菌 群 得 到 恢 复 ,细 菌 易位 量 也 显 著 减 少 。 宋克 玉等 研究 证 实党 参 、茯 苓 、白术 、白芍 和 陈皮 五昧 中药 制 成 的复 方 合剂 可 以 明显 促 进 肠 道 益 生 菌乳 杆菌 、双歧 杆 菌 的增 殖 ,并 抑 制肠 球菌 的增殖 。
1 中药对 肠道 菌群 的影 响
对 于肠 道菌 群 失 调 症这 个 疾 病 名 称 ,中 医 自古
DOI:10.13935/j.cnki.sjzx.180637 基金项 目:河南 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 团队支持计划 (2016XCXTDO1) 作者单位 :河南 中医药 大学第 一附属 医院 内分泌科 二病 区 ,河南 郑 卅l 450002 通讯作者 :燕树勋 ,Email:ysx982001@163.corn
都 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比如肠易激综合征 、肥胖 、糖 尿病等 ,所 以对 于人体来说 ,维持 肠道菌群 处于平衡状 态 ,是
保证机 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加之 ,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症 ,由于大家都普遍认 为“西药伤肝 ”、“是药三分毒 ”,所 以大
多选择 通过中药调节肠道 ,这就促进 了近年来 中医药在 治疗 肠道菌群方 面的探索 及发展 。现在 从单味 中药 、复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