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章小节

绪论小结(27-33)

学前教育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2、从狭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岁-6、7岁)。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实践。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初创和发展四个阶段。在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学尚未独立,相关思想主要散见于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各种著作之中。16-18世纪初期,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学前教育思想更加系统、完整。这一时期涌现的哲学家、教育家主要有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20世纪中叶以来,相邻学科的发展丰富了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水平,学前教育学进入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学前教育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典型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儿童与教师、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包括:

1、有利于学前教育学习者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2、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

3、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小结(35-61)

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历史上存在三大教育起源理论: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现代教育史学认为,前两种起源理论是不科学的,在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现代教育史学提出了教育起源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论断。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公育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结构简单,学校尚未产生,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对儿童实施公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学校教育产生,原始儿童公育消失,学前教育由家庭承担。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持其特权的地位,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学前家庭教育的发展。随着学前教育实践的丰富,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开始萌芽、发展。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丰富了西方古代学前教育理论。但是中世纪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比较缓慢和落后,一些不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如性恶论、预成论流行,对学前儿童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进入到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大工业生的发展,学前社会机构教育产生,并迅速发展到世界各地。学前教育思想也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提出了近代的学前家庭教育新观念和思想,福禄贝尔则创立幼儿园教育的同时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思想,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独立。

现代社会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种学前教育,随着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化社会转变,早期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学前机构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学前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提出了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心理学的发展促使学前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弗洛伊德、艾里克

森、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我国的学前教育于清末时从国外引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属于现代学派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也在探索和形成中。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描绘了2010年以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其中也包括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学前教育目标和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在行动。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63-79)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

2、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4、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5、学前教育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学前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学前教育的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的学前教育内容;

5、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学前教育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1、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方法的使用;

4、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学前教育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3、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

4、学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流动性等。这些基本特征与学前教育是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

1、人口数量与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2、人口质量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3、人口布局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4、人口流动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5、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81-99)

儿童是指0-18岁的个体。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至18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1、方向性与顺序性;

2、连续性与阶段性;

3、整体性;

4、个体差异性。

儿童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可以说,客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主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