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

各章小节

绪论小结(27-33)

学前教育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2、从狭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岁-6、7岁)。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实践。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初创和发展四个阶段。在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学尚未独立,相关思想主要散见于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各种著作之中。16-18世纪初期,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学前教育思想更加系统、完整。这一时期涌现的哲学家、教育家主要有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20世纪中叶以来,相邻学科的发展丰富了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水平,学前教育学进入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学前教育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一般、典型的研究内容应包括: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儿童与教师、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包括:

1、有利于学前教育学习者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2、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

3、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小结(35-61)

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历史上存在三大教育起源理论: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现代教育史学认为,前两种起源理论是不科学的,在劳动起源说的基础上,现代教育史学提出了教育起源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论断。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公育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结构简单,学校尚未产生,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对儿童实施公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学校教育产生,原始儿童公育消失,学前教育由家庭承担。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持其特权的地位,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学前家庭教育的发展。随着学前教育实践的丰富,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开始萌芽、发展。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丰富了西方古代学前教育理论。但是中世纪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比较缓慢和落后,一些不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如性恶论、预成论流行,对学前儿童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进入到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大工业生的发展,学前社会机构教育产生,并迅速发展到世界各地。学前教育思想也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提出了近代的学前家庭教育新观念和思想,福禄贝尔则创立幼儿园教育的同时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思想,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独立。

现代社会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种学前教育,随着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化社会转变,早期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学前机构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学前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提出了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心理学的发展促使学前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弗洛伊德、艾里克

森、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我国的学前教育于清末时从国外引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属于现代学派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也在探索和形成中。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描绘了2010年以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蓝图,其中也包括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学前教育目标和任务,新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在行动。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63-79)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

2、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4、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5、学前教育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学前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学前教育的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的学前教育内容;

5、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学前教育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1、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方法的使用;

4、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学前教育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3、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

4、学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流动性等。这些基本特征与学前教育是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在:

1、人口数量与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2、人口质量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3、人口布局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4、人口流动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5、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81-99)

儿童是指0-18岁的个体。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至18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1、方向性与顺序性;

2、连续性与阶段性;

3、整体性;

4、个体差异性。

儿童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可以说,客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主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

遗传素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表现为:

1、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奠定了个体差异性的最初基础;

3、对不同发展方面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

3、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从胎儿时期开始;

4、教育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主观因素指儿童所有的内部心理因素,由主观因素构成心理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依存的动态过程。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学前教育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2、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3、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

2、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

3、发展适宜是决定学前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101-137)

学前教育目标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做了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要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就要:

1、处理好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2、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该目标充分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应了解目标实现的途径、教师在教育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以及目标贯彻应注意的问题。

学前儿童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并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的锻炼,着重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学前儿童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起点,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身体的适应能力、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以及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心情。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是:

1、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发育与机能协调发展;

2、促进体能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基本活动技能;

3、培养积极情绪,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4、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习惯;

5、进行安全教育,培养适应能力。

常见的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基本体操、基本动作练习、体育游戏、各类运动器械锻炼、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利用环境因素锻炼等。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要坚持以下原则:经常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兴趣性与实效性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

学前儿童智育,就是按照学前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增进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认识活动兴趣和习惯,发展智力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前儿童智育的意义体现在:

1、从社会发展价值看,智育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

2、从个体发展价值看,智育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

3、从智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看,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

学前儿童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学前儿童智育的任务与内容主要包括:

1、引导学前儿童获得生活中易懂的和简单的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2、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

3、培养正确运用感官的基本能力。

4、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5、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

6、培养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7、培养学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前儿童智育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教师的引导与学前儿童的探索相结合。

3、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学前儿童德育是年青一代德育的最初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对学前儿童进行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

1、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帮助学前儿童适应社会生活。

3、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德育的基本任务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有性格。”

学前儿童德育的具体内容有:文明礼貌教育,友爱教育,集体生活教育,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培养学前儿童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促进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情感的萌发。

在学前儿童德育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规范”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3、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前儿童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学前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前儿童美育塑造学前儿童完美的人格,形成学前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学前儿童的有效手段。学前儿童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学前儿童美育的内容包括:大自然中的审美教育、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学前儿童美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1、尊重学前儿童审美兴趣,注意个体差异。

2、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形象性。

3、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情感性。

4、重视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人格。

5、重视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学前教育小结(141-16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由家长,即由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家庭教育的全面性、家庭教育的稳定持久性和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家长的素质

(1)家长的文化素质。(2)家长的道德素质。

2、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它包括:家长的儿童观、人才观、亲子观和教育观等内容。

3、家庭结构类型。

4、家庭物质环境。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

2、严慈相济原则。

3、正面教育原则。

4、一贯一致原则。

5、科学适度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法。

2、游戏体验法。

3、正面说理法。

4、赏识激励法。

5、自然后果法。

托幼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是:

1、通过做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托幼机构的工作任务、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

2、通过做家长工作,让家长了解托幼机构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通过做家长工作,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组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目的是:

1、指导家长提高育儿水平。

2、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3、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环境。

4、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家长主体原则、双向互动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等。

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如家长学校、亲子园、家庭教育咨询站、家庭教育网站等。

社区教育就是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过程。

社区学前教育,是以社区范围内的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保教活动过程。

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送教上门、游戏小组、假日活动、社区玩具站等多种方式。社区和幼儿园合作开办亲子园、家长学校、保姆学校、爷爷奶奶班等向对儿童有直接影响的成员进行培训,免费发放学习材料,以学前儿童为主题,以家庭为基础,开展讲座与咨询服务,向家长讲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长对科学育儿的认识等。

社区学前教育的形式如下:

(1)以幼儿园(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学前教育。

(2)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学前教育。

(3)非正规学前教育——北京四环游戏小组。

第六章幼儿园教育(164-209)

幼儿园是3至6周岁的幼儿学习、生活、娱乐及保教的场所,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年龄特征,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机构。

幼儿园具有双重性质:教育性和福利性。

幼儿园的任务是:

1、幼儿园作为学制教育的基础阶段,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一样,担负着保育、教育幼儿,使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2、幼儿园是一种社会公共育儿机构,担负着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所没有的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

幼儿园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幼儿园教育总目标、教育领域分类目标、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学段(年龄阶段)目标、单元主题教育目标、教育活动目标;还可以划分为: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育目标、一个幼儿园教育目标、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每个幼儿个体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原则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同时具备的自身的特点为:

1、保教结合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4、坚持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的原则。

5、充分利用同伴、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

幼儿园教育活动按照特征,可以分为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教育活动;按照教育内容,可以分为分学科式教学活动、综合主题式活动(或称单元式主体活动)、按领域分类的活动;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接受式学习活动、体验式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活动、合作式学习活动。幼儿园教育还有全园活动、亲子活动等组织形式。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其他类型活动等形式。

学前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前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和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检测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从不同的角度,幼儿园教育评价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评价设计的系统性程度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根据评价的范围可以分为整体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儿童发展评价、教师工作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可以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式可以分为质的评价、量化评价、混合型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式分类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价。

幼儿园教育评价有鉴定、诊断、改进、激励和导向功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绝对评价法和相对评价法、分解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与他人评价法、量化评价法和质的评价法。

当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念有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标准的个体化等特点,评价涉及越来越多的相关领域,评价机构趋于多样化,评价与研究相结合,评价方法技术不断革新,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重视评价的动态过程和反馈与前馈作用。

第七章幼儿园教师小结(213-232)

教师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教师角色是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难以计数的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肩负着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在幼儿园这种集体教育机构向3-6岁的幼儿进行专门的保育与教育工作。

幼儿园教师的一般角色定位是:

1、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养护者。

2、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性环境的创设者。

3、幼儿园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4、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榜样示范者。

5、幼儿园教师是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6、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三种具体角色: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幼儿园教师角色与幼儿父母角色在功能范围、关爱程度、理性、自发性、偏爱性和责任范围上均存在

明显的差异。

幼儿园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幼稚性。

2、劳动任务的全面性的细致性。

3、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4、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5、劳动成效的长期性和潜在性。

幼儿园教师应切实履行职责,享有合法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

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教师享有的权利是: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是: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是幼儿园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整体要求。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成: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标准呈现出规范化、体系化、阶梯化的发展趋势,由职前专业准备标准、职业准入标准、合格教师标准构成。其中,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准入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专业”的发展,也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师职业的历史演变、专业化进程,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谈的,后者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谈的。幼儿园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专业性不断增强的历程,即通过接受专业培养、培训和自身的主动学习,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专业新手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外控式的培养培训和内驱式的自主发展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基本途径。自主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自主发展的意识与动机。

2、自主发展的规划。

3、自主发展的行动。

第八章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小结(235-250)

幼儿的教育最早是从家庭开始的,近年来,社区教育也开始进入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幼儿步入正规的托幼机构以后,托幼机构教育要想发挥出主导作用,就需要和家庭、社区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学前教育的合作主要指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合作。

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为托幼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家庭与托幼机构通过集体方式与个别方式进行合作。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通过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托幼事业、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展联合教育活动,发动专业力量,指导非正规托幼组织的活动,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开办多种社区活动等方式进行。社区与家庭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的合作等。

学前教育的衔接包括两个阶段,即家庭与幼儿园的衔接(简称“家园衔接”)和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简称“幼小衔接”)。为了使幼儿顺利地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的生活,为以后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需要家长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如生活方面的训练(包括调整作息时间、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学习物品和生活物品的准备以及心理方面的指导工作(包括家长了解幼儿园、带幼儿到幼儿园参观、消除幼儿的恐惧感、多给孩子提供亲近教师和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等。)

为了使幼儿能够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应采取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本领,邀请家长及幼儿到幼儿园参观,提早进行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为初入园的幼儿进行环境布置,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做好卫生工作等方式来帮助家长共同做好家园衔接工作。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办学性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儿童主导活动不同、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也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幼小衔接形式化,幼小衔接时间不充足,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等,则需要幼儿园和小学针对幼小衔接分别做好各自的工作。

幼儿园需要开展的工作有: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加强幼儿园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

小学针对幼小衔接需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经验、小学教师应多研究学前教育学及其心理学,了解幼儿年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特点;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互访活动,了解入学儿童教学的特点。

除了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做好各自的工作之外,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增强幼儿的信心、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培养幼儿的自现能力、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

绪论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从狭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岁——6、7岁)。(即学前教育的对象包括婴儿和幼儿。)

一、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学前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另外,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共有12个学科门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