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组合特征剖析
黑龙江省宝清县大和镇一区煤质特征分析

黑龙江省宝清县大和镇一区煤质特征分析通过整理总结出黑龙江省宝清县大和镇一区煤质的特征。
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特征;井田;煤质;地层1 井田位置井田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大和镇及八五二农场内,行政区划归宝清县八五二农场管辖。
总面积:379.59平方公里。
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32°39′00″~132°55′00″,北纬46°22′00″~46°32′00″。
2 井田地层区域地层特征及分布由老到新分述如下:2.1 下古生界跃进山群出露于本区的东部,地质体总体为北东向展布,总厚度为5887m,本群地层中产有磷、锰、石棉、大理石等矿。
2.2 上古生界中泥盆统黑台组(D2h)本组地层分布于西部,小城子、兰花顶子、青龙山至孤山一带,该组根据其岩性组合,化石面貌可分上、下两部分。
本组与青龙山组相当,总厚度2115m,推断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部:以灰岩、生物灰岩、结晶灰岩、石英砂岩为主,底部有一层砂砾岩,厚度约115m。
上部:以凝灰岩、凝灰砂岩、细砂岩、凝灰质板岩、斑点板岩、粉砂泥质板岩、长石砂岩为主,含凝灰物质,厚度约2000m。
2.3 上古生界上泥盆统老秃顶子组(D3l)分布于小城子公社以北小北沟,梨树沟以南地带,主要为一套陆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和中酸性火山熔岩,以安山岩、英安质含角砾凝灰岩、角砾岩、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砾岩向上逐渐过渡为英安岩、流纹岩夹少量的中基性火山岩等为其代表岩性,厚约786m,与下覆地层黑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4 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珍子山组(C3Z)主要分布于八五二农场小煤窑、东方红林场、迎门山、老虎林子一带,以中粒-中细粒硬砂质长石砂岩、长石质硬砂岩、变质中-细粒硬砂岩、变质细砂岩、粉砂质板岩、粉砂泥质板岩、含炭泥质板岩、泥质板岩、砂砾岩为其主要岩性。
其中夹可采煤层,煤类多为无烟煤,与下伏地层老秃顶子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华南东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沉积盆地

2011年6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1,No.3第31卷第3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June,2011DOI:10.3724/SP.J.1140.2011.03047华南东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沉积盆地姚伯初1,张莉1,韦振权1,易海1,林珍1,万玲1,王万银2,邱之云2,李春芳2(1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 2长安大学,西安710054)摘要:通过华南陆区与海域中生代岩相古地理与沉积分布特征之研究,认识到本区中生代构造发育历史经历了三叠纪到早侏罗世由于华北地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向西南方向挤压,和印支地块沿哀牢山-红河-莺歌海碰撞逢合带向东北方向挤压而使华南地块发生陆内挤压变形,以及东南部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发育历史,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伊佐奈歧(Izangi)板块(古南海板块)向华南俯冲而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发育历史,特别是在早白垩世期间,南沙地块和华南地块沿今日的洋-陆边界处发生过构造碰撞,使包括下白垩统地层在内的早先沉积发生了挤压构造变形,并向西北方向逆冲。
在此构造框架下,南海北部陆缘(包括华南陆地)沉积了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海湾相深水至浅水海湾相沉积,其东南陆缘上沉积了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在火山岛弧背后(今日华南陆上及内陆架区)发育了一系列小型弧后张裂断陷盆地,盆地内接收了陆相沉积;在火山弧前的前弧盆地内沉积了深水到浅水海相沉积。
由于早白垩世期间南沙地块和华南地块发生碰撞挤压,使此前之沉积发生了褶皱变形,并向西北方向逆冲,我们从穿过潮汕坳陷(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的前弧盆地)LF35-1-1井的地震剖面上可见此特征。
由此可见,华南大陆边缘在燕山运动时期(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不是简单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而是阿尔卑斯碰撞型大陆边缘。
关键词:挤压变形;被动边缘;活动边缘;前弧盆地;中生代中图分类号:P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1)03-0047-14 印支运动对中国大陆的构造体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胶东玲珑金矿田成矿特征和成矿作用

107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胶东玲珑金矿田成矿特征和成矿作用姜海涛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 山东 烟台 265400摘 要:胶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重要金矿产区之一,而胶东玲珑金矿田作为该地区的一个代表性矿床,吸引了广泛的地质学家和矿产学家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矿田的成矿特征和成矿作用,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本文主要探究胶东玲珑金矿田成矿特征和成矿作用。
关键词: 胶东玲珑金矿田;成矿特征;成矿作用;金矿产区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4)03-0107-3O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of Linglong gold Mine in JiaodongJIANG Hai-taoShandong Gold Mining (Linglong) Co., LTD., Yantai 265400,ChinaAbstract: Jiaodong region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gold mining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 and Jiaodong Linglong gold mining field, as a representative deposit in this region, has attracted a wide range of geologists and miners' attent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is mine field, we conducted a detailed study.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ization effect of Linglong gold mine in Jiaodong. Keywords: Jiaodong Linglong gold mining field;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function; gold mine producing area收稿日期:2023-12作者简介:姜海涛,男,生于1987年,汉族,辽宁锦州人,研究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金矿地质找矿。
东秦岭花岗伟晶岩的基本地质矿化特征_卢欣祥

第56卷 第1期2010年1月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V ol.56 N o.1Jan. 2010注:本文为河南省地质矿产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26417)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9-05-26;改回日期:2009-06-25;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卢欣祥,男,1938年生。
教授。
主要从事花岗岩及矿产资源研究。
Email:luxx1938@ 。
东秦岭花岗伟晶岩的基本地质矿化特征卢欣祥1),祝朝辉1),谷德敏1),张画眠1),吴梅1),吴艳2)1)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53;2)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郑州,450016内容提要:伟晶岩是一种特殊的火成岩类,东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花岗伟晶岩分布区和稀有金属成矿区之一,这里广泛发育各种类型花岗伟晶岩,并形成4个大的花岗伟晶岩脉密集区。
岩石化学、稀土配分和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东秦岭的花岗岩与伟晶岩具有一致或相似的特点。
其粗大的矿物组成,表明伟晶岩中富含挥发份并且是在封闭条件较好的地壳中深部形成的,是地壳深部过程的记录和区域侵蚀深度较大的标志。
各种类型的花岗伟晶岩具特征的结构、成分和矿化分带现象,反映出深部透岩浆流体的成矿作用。
东秦岭花岗伟晶岩受秦岭造山带主造山阶段的加里东期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是同一板块俯冲碰撞构造体制下由花岗岩母岩浆分异、演化的结果。
东秦岭花岗伟晶岩分布面积大、类型全、分异演化强烈、矿化普遍,是我国寻找花岗伟晶岩型稀有元素矿产、铀矿和部分宝石资源的有利地区。
关键词:花岗伟晶岩;成矿作用;板块构造;岩浆演化;东秦岭花岗伟晶岩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岩浆岩,以其粗大的晶体和特殊的矿物组合及含有丰富的稀有金属矿物原料等为特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花岗伟晶岩成为不少研究者和国家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同时,伟晶岩也是富含挥发分熔浆缓慢结晶的产物,围岩封闭条件较好,常常形成于地壳较深层位(Ackerman et al.,2007)。
Mo同位素地球化学综述

Mo同位素地球化学综述张洪求(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摘 要:随着样品纯化技术的改进以及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发展(MC-ICP-MS),使得Mo同位素可以被精确地测定。
Mo同位素作为氧化还原的敏感元素,可用来示踪各种地质过程和演化历史:古环境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和海洋Mo的循环等。
本文从Mo同位素的测试方法、自然界的分布、分馏机制和地质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系统总结M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关键词:Mo同位素;分馏机制;示踪中图分类号:P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0-0170-2A review of Mo isotope geochemistryZHANG Hong-qiu(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ample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receiving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MC-ICP-MS), Mo isotopes can be accurately determined. Mo isotopes, as sensitive elements of redox, can be used to trace various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evolutionary histories: ancient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mineral sources and ocean Mo cyc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st method of Mo isotopes,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e, the distillation mechanis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eology, and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 isotopes. Keywords: Mo isotope; fractionation mechanism; tracer近年来,随着样品纯化技术的改进以及MC-ICP-MS 的发展,其高电离率和稳定的质量分馏行为特点,使得Mo 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测量成为可能。
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摘要]本文通过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工作资料的综合,将该区岩浆岩的分布、类型、及其产出特征、形成时代、岩石化学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该区中酸性侵入岩分为扬子型和江南型岩石组合,将脉岩分为分为专属性脉岩和区域性脉岩。
将火山岩划分为两个类型的火山岩盆地,并根据这些岩浆岩特征探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 燕山期岩浆岩长江中下游构造环境1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金、多金属成矿带,而这些多金属矿的形成和分布一定程度上又与燕山期岩浆岩有关。
因此,对于该区燕山期岩浆岩特征和构造及形成环境的探讨,对指导该区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2岩浆岩的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出露较广。
主要分为中–浅成侵入岩和火山喷出岩两大类,其形成时代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阶段。
酸性侵入岩类遍布长江中下游不同的构造单元;火山岩集中于下扬子坳陷带的庐枞和繁昌两个火山构造洼地中。
2.1侵入岩。
侵入岩可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阶段和高钾钙碱性、碱性两个成岩系列,以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
根据测区燕山期侵入岩其形成背景、岩石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该区中酸性侵入岩分为扬子型和江南型岩石组合,并依等级体制、时间演化顺序划分超单元、单元和侵入体。
扬子型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下扬子坳陷带内的江北或沿江江南地区,江南型侵入岩则分布于高坦断裂以南的地区。
2.1.1扬子型超单元组合。
扬子型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一带,马鞍山—怀宁与芜湖—东至北之间。
中酸性侵入岩超单元组合是区内具有地区特色的一类岩石组合,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和较高的研究程度。
该带侵入岩包括高钾钙碱性中酸性侵入岩组合、高钠碱钙性中基性侵入岩、碱性侵入岩三类岩石组合。
高钾钙碱性中酸性岩组合主要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末(137Ma±),以铜陵地区为代表,主要岩石类型有碱长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与铜硫金等为代表的矿产密切相关;岩石富碱、高钾,基性组分中富钙,高Sr、低Mg、Cr、Ni;高钠碱钙性中基性岩侵入岩的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123 Ma±),以宁芜地区为代表,多为浅成或潜火山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主要与铁矿成矿关系密切;岩石低硅、富碱、高钠、高氧化度。
吉林省加里东运动的新证据

吉林省加里东运动的新证据聂桂娟;彭玉鲸;苑凤华;吕洋【摘要】依据伊通景家台大黑山晚奥陶世陡山头子组(原误比用石缝组)之顶界不整合面上的大黑山砾岩+火山岩(原误划属桃山组下段),于火山岩中获锆石U-Pb SHRIMP年龄为(413.4±6.6)Ma~(420.3±6.6)Ma,相邻的段家店同一地层为(415.0±6.9)Ma~(421.4±6.6)Ma;永吉张家屯生物化石定年为晚—末志留世的张家屯组底砾岩沉积覆盖的英云闪长岩获锆石U-Pb LA-ICPMS年龄(443±5)Ma;共同为吉林省加里东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新证据。
%Daheishan conglomerate+ volcanic rocks( it mistakenly was divided into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Taoshan Formation) unconformably overlay on Doushantouzi Formation (it mistakenly was contrasted with the Lower section Shifeng Formation) , late Ordovician epoch, Daheishan, Jingjiatai of Yitong County; zircon U - Pb SHRIMP from the Daheishan volcanic rocks is (413.4±6.6) Ma ~ (420.3±6.6) Ma, zircon U - Pb SHRIMP from the same straturm of adjacent Duanjiadian is (415.0±6.9) Ma ~ (421.4 ± 6.6) Ma; zircon U - Pb ICPMS from the tonalite is (443±5)Ma , the tonalite is covered by Zhangjiatun Formation basal conglomerate that is considered as late- end of Silurian epoch, according to the biological fossil dating. These provide powerful new evidences for Caledonian movement in Jilin Province.【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吉林;大黑山;张家屯;加里东运动;新证据【作者】聂桂娟;彭玉鲸;苑凤华;吕洋【作者单位】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长春 130022;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长春 130022;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长春 130022;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吉林长春 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文献检索,吉林省加里东运动的提出并有简单的论证,始于吉林省地质局1978年出版的1/20万长春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吉林省伊通县桃山早志留世笔石页岩相地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1]一文,与此同时,从板块构造研究的角度,亦指出了吉林省存在早古生代蛇绿岩套[2],实质亦承认加里东运动的存在,但均未能明确指出具体的剖面特征。
21212529_延边开山屯地区二叠纪地质体的构造属性:侵入岩及碎屑锆石证据

1000 0569/2020/036(03) 0759 8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03 08延边开山屯地区二叠纪地质体的构造属性:侵入岩及碎屑锆石证据魏敬洋1 裴福萍1,2,3 周皓1 焦骥1 王奕朋1WEIJingYang1,PEIFuPing1,2,3 ,ZHOUHao1,JIAOJi1andWANGYiPeng1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2 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613 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61 CollegeofEarthScien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1,China2 MNRKeyLaboratoryofEvaluationofMineralResourcesinNortheastAsia,Changchun130061,China3 MOEKeyLaboratoryforBiologicalEvolutionandEnvironmentinNortheastAsia,Changchun130026,China2019 08 11收稿,2019 12 30改回WeiJY,PeiFP,ZhouH,JiaoJandWangYP 2020 TectonicnatureofPermianterraneintheKaishantunarea,Yanbian:Evidencefromintrusiverocksanddetritalzircons ActaPetrologicaSinica,36(3):759-780,doi:10 18654/1000 0569/2020 03 08Abstract LA ICP MSandSIMSzirconU Pbdating,HfisotopicanalysesforthePermianintrusiverocksandstrataintheKaishantunarea,Yanbian,togetherwithwhole rockgeochemistryoftheintrusiverocks,arepresentedtoconstrainthetectonicnatureoftheKaishantunarea,andtheLatePaleozoictoEarlyMesozoicevolutionhistoryoftheYanbianarea TheagespectrumsofdetritalzirconsfrompolygenicconglomerateandlithicgraywackeintheDasuangouFormationexhibittheyoungestpopulationsat298Maand293Ma,togetherwithotherpopulationsof330Ma,366Ma,438Ma,454Maand479Ma InitialHfisotopicratiosofthePaleozoicdetritalzirconsfromtheDasuangouFormationrangefrom-1 14to+15 17 TheagespectrumsofdetritalzirconsoffeldspathicgraywackeandfeldspathicsandstonefromtheKaishantunFormationshowtheyoungestpopulationsat259Maand253Ma,togetherwithagepeaksof279Ma,456Ma,476Ma,500Maand529Ma,aswellasPaleoproterozoictoNeoproterozoic(891~1765Ma).InitialHfisotopicratiosofthePaleozoicdetritalzirconsfromtheKaishantunFormationrangefrom-5 22to+10 15 AccordingtozirconU Pbdating,thedioriteandgabbrodioriteformedintheMiddlePermian(261Ma)andtheLatePermian(256Ma),respectively Theybelongchemicallytolow Ktholeiiticandmedium Kcalc alkalineseries,andarecharacteristizedbyenrichmentinlightrareearthelementsandlargeionlithophileelements,anddepletionofheavyrareearthelementsandhighfieldstrengthelements Theprimarymagmaofthedioriteandgabbrodioritecouldbemainlyderivedfrompartialmeltingofdepletedmantlewedgemetasomatizedbysubductionfluid/melt Aboveall,theDasuangouFormationdepositedduringtheEarly MiddlePermian,andwaslocatedunderthefore arcbasinoraccretionarywedgeonthewestern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theKhankaMassif;TheKaishantunFormationdepositedduringtheEarly MiddleTriassic,withthecharacteristicsofbidirectionalprovenance(fromtheNorthChinaBlockandKhankaMassif).TheKaishantunareahadanaffinitywiththeKhankaMassifduringtheLatePaleozoic,andYanbianarea(includingKaishantunarea)wasunderanactivecontinentalmarginenvironmentduringtheEarly MiddlePermian ThefinalclosureofthePaleo AsianOceaninYanbianareaoccurredduringtheEarly MiddleTriassicKeywords Yanbianarea;Permian;Paleo AsianOcean;Intrusiverocks;Detritalzircons;ZirconU Pbchronology摘 要 本文对延边开山屯地区二叠纪侵入岩和地层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 ICP MS和SIMSU Pb年代学及Hf同位本文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7YFC0601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043)、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自主基金课题(DBY ZZ 18 02)和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01832018C037)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魏敬洋,男,1995年生,硕士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E mail:weijy18@mails.jlu.edu.cn通讯作者:裴福萍,女,1969年生,教授,从事火成岩成因研究,E mail:peifp@jlu.edu.cn素的研究,同时对侵入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以便制约开山屯地区的构造属性以及延边地区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演化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主要包括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兴凯地块及那丹哈达岭陆缘增生带等构造区域(图1-1)。
根据地质发展历史及大地构造位置,将研究区的地质演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佳木斯—兴凯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基底的形成、古亚洲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
图1-1 黑龙江省区域构造略图(据赵春荆等1996,修改)第一节佳木斯—兴凯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基底的形成黑龙江东部前寒武系基底主要分布于佳木斯—兴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内,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在前寒武纪曾有过统一的地层组成和演化(MA米什金、赵春荆等,1990;AA符鲁布列夫斯基,1994),由于后期敦密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使两地块错开,分离而位于现金位置(赵春荆等,1996);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向北与俄罗斯境内的马门地块相连,研究区内大部分被松辽盆地和张广才岭中生代盖层所掩盖,基底情况研究较差,与佳木斯—兴凯地块之间以牡丹江断裂相接触,两地块的拼合时间为志留纪末期(张兴洲等,1999)。
一、佳木斯—兴凯地块结晶基底的形成佳木斯—兴凯地块内发育有黑龙江省最老的结晶基底—麻山岩群,麻山岩群为一套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沉积岩和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以往地质工作依据该群中紫苏辉石斜长麻粒岩的Ar40\Ar39年龄(2539Ma,白景文,1987)将其时代厘定为新太古代,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吴福元等,2001;Simon A Wilde等2000、2001;宋彪等,1997;Dirsett—Bainetal,1996)证实麻山岩群原岩形成时代不早于古元古代,其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500Ma的晚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事件)。
党延松等(1993)和金山岩(1982)报道的麻粒岩和碳酸岩的Pb\Pb 年龄(2250.8±3.6Ma和2275Ma)被认为是麻山岩群的原岩成岩年龄(Simon A Wilde等2001),因此麻山岩群的形成时代最有可能为古元古代早期。
兴东岩群被传统认为是发育佳木斯地块之上,继麻山岩群之后的古元古代结晶岩底,其由一套低角闪岩相的变质沉积岩和拉斑玄武岩组成,原岩组成与麻山岩群相似,变质程度较麻山岩群低,黑龙江省地矿局(1993)和卢良兆等(1996)认为兴东群是麻山岩群在部分地区变质程度低的部分。
在兴东岩群中磷灰石透辉石岩中获得的Pb—Pb年龄2275Ma(沈阳所,1983)是迄今为止最大年龄,基本代表了原岩成岩年龄,其时代与麻山岩群时代相近,为古元古代早期。
无论两群的时代和变质作用是否相同,它们均代表了佳木斯—兴凯地块前寒武系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1:25万鸡西市幅、虎林市幅区调工作(2003)在鸡西—虎林地区划分出两套与麻山岩群、兴东岩群共生的花岗质片麻岩,认为其与麻山岩群和兴东岩群为同期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组合,这些岩石具有与麻山岩群变质岩系相同或一致的片麻理构造,并与麻山岩群共同经历了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属于佳木斯地块结晶基底的组成部分(吴福元等,2001)。
柳毛地区变质片麻状闪长岩的古老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546—1460Ma,表明该闪长岩于1400Ma左右就位,并受到了500Ma变质事件的影响(吴福元等,2001)。
中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侵位后将麻山岩群、兴东岩群变质表壳岩焊结在一起,构成了了佳木斯—兴凯地块前寒武系的固化地壳,相当于黑龙江东部的原始陆核(汪新文等,1997)。
麻山岩群和兴东岩群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活动陆缘背景,但18亿年前地热梯度高,难以形成成熟板块,其构造环境应为大陆边缘建造(Simon A Wilde等,2001),可能为大陆边缘裂陷沉积,中元古代早期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导致裂陷闭合,片麻状花岗岩就位。
Simon A Wilde、吴福元等通过麻山杂岩同位素及全球大陆再造的研究认为,佳木斯地块可能曾经位于冈瓦纳大陆边缘的华北克拉通附近,而新元古代—志留纪为古亚洲洋形成和扩张阶段基本得到了共识,古亚洲洋盆的分裂和形成导致了佳木斯、兴凯地块从华北古陆上裂解出来,并呈孤岛状游弋于古亚洲洋内(孙德有,2001;张兴洲,1999;李春昱,1982;徐公愉,1993),此后佳木斯—兴凯地块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进入到古亚洲洋构造演化阶段。
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结晶基底的形成该地块中最早地质记录为古元代东风山岩群,出露于小兴安岭一带,主要由一套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的中低级变质沉积岩组成,内含有磁铁石英岩及石墨片岩,获得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797±43Ma,反映的是变质年龄(王友勤等,1997)。
侵入东风山岩群的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844±45Ma,考虑其含铁建造特点,推测其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
与佳木斯地块的兴东岩群对比,两者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基本一致,仅火山物质相对兴东岩群少,说明两地块在古元古代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很可能共同处于华北古陆的北缘,在新元古代古亚洲洋形成后,两个地块在古亚洲洋背景下才有着各自的演化历史。
与东风山岩群伴生的侵入岩是一套花岗质片麻岩或片麻状花岗岩,其U—Pb同位素年代显示了新元古代特征,说明张广才岭地块古老基底的形成时代较佳木斯—兴凯地块晚,其不仅缺少麻山岩群结晶基底,而且东风山期大陆边缘裂陷闭合时间也较佳木斯地块兴东期裂陷闭合晚,所以张广才岭地块在新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焊结作用下,完成了结晶基底的演化。
第二节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古亚洲洋是发育在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一个巨大洋盆,新元古代—二叠纪黑龙江东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等辗转游弋于该大洋中(孙德有,2001),广泛遭受了古亚洲洋运动的改造。
新元古代—志留纪为古亚洲洋形成和扩张期,随着大洋板块的扩张,大洋内各地块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状态;晚泥盆世—二叠纪为古亚洲洋萎缩期,古亚洲洋壳开始收缩,并向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下俯冲,造成各地块之间碰撞和与南北两大板块的拼贴,最终大洋消失,因此该阶段各地块处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总体上看,古亚洲洋从裂解、扩张到闭合代表了一个大规模的构造“开”、“合”旋回。
在裂开半旋回过程中又包括两个次级开合旋回,每个旋回都以伸展、扩张、裂陷开始,以挤压造山花岗岩侵位结束,即以造山前沉积盆地的形成和造山作为一个阶段的起始了终。
因此古亚洲洋构造演化阶段,各时期的地层和侵入岩都很发育。
一、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被动大陆边缘演化全球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是以哥伦比亚超级大陆和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泛非碰撞构造事件的发生以及冈瓦纳大陆的形成为特征的,佳木斯—兴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作为亲冈瓦纳大陆的地块群先后形成了统一结晶基底(万天丰,2004)。
罗迪尼亚超级大陆在1000—800Ma 期间开始裂解,其中850—700Ma发生的全球性裂谷是引起Rodinia超级大陆分裂解体的重要地质作用(王剑,2000)。
西伯利亚与华北之间是具有明显扩张作用的洋脊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万天丰,2004)。
古亚洲洋盆于中元古代末期—新元古代在西伯利亚和华北古陆之间形成,佳木斯—兴凯地块等被相继分离,形成单独地块。
洋壳形成初期,张广才岭与与佳木斯地块之间表现陆内裂谷,形成了黑龙江岩群超镁铁岩、拉斑玄武岩与细碧质英安岩双峰式火山岩建造,而后形成大洋并进入扩张阶段,沉积了硅质页岩、泥岩和砂岩(朱群等,1995),总体上具有洋壳和裂谷绿岩盆地特征(王友勤等,1997)。
黑龙江岩群在志留纪佳木斯与张广才岭地块拼贴、碰撞时发生了高压兰片岩相和高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张兴洲等,1992),形成了一套绿片岩、石英片岩、蓝闪片岩、大理岩等组合,该岩石的构造定位时间(415—445Ma张兴洲等,1992),可能与加里东运动导致古亚洲洋收缩使张广才岭—佳木斯地块的挤压碰撞作用有关。
在其纳长片岩获得的Sm—Nd全岩等时年龄(1146Ma)和锆石U—Pb等时年龄(922Ma)代表了原岩成岩年龄,因此黑龙岩群原岩形成于中、新元古代,变质于早古生代。
新元古代—志留纪古亚洲洋总体表现扩张,佳木斯—兴凯、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总体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性质,其间受泛非期(700—500Ma)造山作用影响和古亚洲洋扩张旋回性的控制形成了两个构造开合旋回。
每次构造裂开都以洋壳扩张形成裂陷盆地接受长时间的沉积作用为主,即以张裂型或火山张裂型被动陆缘沉积为特点,使业已形成的地块侧向增生;而构造闭合半旋回则以洋壳收缩、短暂俯冲形成的活动陆缘建造为主,即以形成快速充填沉积、褶皱造山或花岗岩侵位为特征,使地块边缘发生垂向增生。
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部和佳木斯—兴凯地块东部发生第一次被动张裂,新元古代形成了张广才岭群、马家街群、黄松群浅海沉积,早期形成了酸性火山岩与中基性火山岩双峰式建造,晚期以浅海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沉积为主,构成典型火山张裂型被动大陆边缘裂谷沉积层序(宋海斌等,2002)。
早寒武世沉积了西林群和金银库组碳酸岩、陆源细碎屑岩及少许中酸性火山岩,与新元古代沉积组合构成了两个大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第二个沉积旋回晚期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及碳酸岩沉积已显示了弧后盆地迹象,表明早寒武世中晚期裂陷趋于闭合,在其后的泛非造山运动中,张广才岭和佳木斯地区广泛地遭受了挤压变质作用,被动陆缘转化成活动陆缘,麻山岩群—西林群按出露深度及板块位置不同依次遭受了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等变质作用。
泛非作用一直持续到500Ma左右,强烈的挤压导致柳毛地区(502±10Ma)深熔花岗岩(Simon A Wilde等,2001)和张广才岭地区(Rb-Sr等时线675Ma花岗闪长岩(汪新文等,1997)强立就位。
在经历了早奥陶世早中期短暂的地壳隆升之后,早中奥陶世古亚洲洋第二次扩张,张广才岭一带再次形成被动陆缘型裂陷盆地,沉积了尚志群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伴生有基性岩体侵入,代表了裂谷双峰式火山岩建造。
这个裂陷火山岩—沉积岩组合是在遭受剥蚀的陆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边缘有石英岩和石英砾岩作为底部地层不整合于古老基底之上。
中奥陶世的加里东运动使它没有最终发展成裂陷槽而结束了活动,强烈的造山运动导致古亚洲洋扩张作用减弱,裂陷盆地遭受挤压作用发生褶皱隆生,将巨厚的沉积物回返褶皱,并向中间隆起逆冲,导致深部地壳重熔上侵,形成了中晚奥陶世具有活动陆缘特点的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黑龙江地矿局,1993)。
该裂陷盆地没有形成洋壳,且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转换较快,未能保留活动陆缘沉积。
加里运动一直持续到了晚志留世,在古亚洲洋收缩作用下,佳木斯地块与张广才岭地块于晚志留世完成拼贴(张兴洲等,1992),陆陆碰撞导致黑龙江岩群发生高压变质(白景文,1989;曹从周,1989),同时宋彪等(1994)、吴福元等(2001)确定的488—409Ma的(白云母)花岗岩应与该阶段的拼贴造山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