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佛教建筑

合集下载

古代印度的孔雀王朝艺术与建筑的辉煌

古代印度的孔雀王朝艺术与建筑的辉煌

古代印度的孔雀王朝艺术与建筑的辉煌古代印度是一个文明灿烂、多元丰富的国度,而孔雀王朝(公元3至6世纪)则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

在孔雀王朝的统治下,艺术和建筑经历了繁荣的时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壮丽的文化遗产。

一、艺术1. 雕刻艺术孔雀王朝的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

细节描绘准确,形象生动,表现出古代印度文化的美丽。

孔雀王朝时期的雕刻作品以神话和宗教题材为主题,例如描绘印度教神祇如梵天、毗湿奴等,以及佛教故事和传说。

2. 油画艺术孔雀王朝时期的油画以明亮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这些画作通常描绘宗教和神话故事,以及贵族和王室成员的生活场景。

油画艺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饶,以及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推崇。

二、建筑1. 寺庙建筑孔雀王朝的寺庙建筑以其壮丽和精美而闻名于世。

这些寺庙通常由巨大的石块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精细的雕刻。

其中,梅赫尔寺庙是印度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的元素,被公认为印度建筑的杰作。

2. 古城建筑孔雀王朝建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城的建筑规划和设计。

这些城市以其庞大而精密的布局、宽阔的公共空间和宏伟的建筑而著称。

例如,位于印度北部的伽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壮丽的宫殿和庙宇。

三、艺术与建筑的影响孔雀王朝的艺术与建筑不仅仅是留给当代印度的宝贵遗产,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孔雀王朝的雕刻艺术对印度传统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来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

孔雀王朝的建筑风格也对印度及周边国家的建筑产生了影响,其精美细致的雕刻和独特的构造方式被广泛采用。

总结古代印度的孔雀王朝在艺术与建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孔雀王朝时期的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样式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油画艺术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饶。

孔雀王朝的建筑作品,如宏伟的寺庙和精密的古城,堪称艺术的杰作。

这些艺术与建筑不仅是古代印度文化的闪光点,也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度寺庙发展历程

印度寺庙发展历程

印度寺庙发展历程印度是世界上宗教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其寺庙文化也是其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寺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文明时期,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演变和建设。

最早期的印度寺庙是由岩石、木材和泥土建造而成的简陋建筑,用于崇拜神灵和进行宗教仪式。

这些早期的寺庙通常是独立的独立建筑物,没有明确的规模和结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的规模和样式逐渐发展,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度寺庙建筑风格。

到了公元前3世纪,印度文明进一步繁荣,寺庙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个时期的寺庙通常由石头建造,具有宏伟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雕刻装饰。

其中最著名的是卡拉萨寺庙,它是印度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被列为世界遗产。

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佛教寺庙在印度寺庙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寺庙通常由大型围墙包围,内部有主要神殿和四至八座辅助殿堂。

这些寺庙通常建在庄严的建筑风格中,以表达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

到了公元4到8世纪,印度寺庙建筑进一步演变,在规模和装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个时期的寺庙通常有多个神殿和辅助殿堂,建筑风格复杂而华丽。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沙升达奈寺庙,其建造方式和雕刻细节表达了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

在中世纪时期,印度寺庙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和蓬勃发展。

许多王国和帝国在他们的领土内建设了宏伟的寺庙,以展示政治和宗教权威。

著名的孟买爱洛唐达寺庙和坎达里寺庙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然而,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入侵,许多印度寺庙遭到了破坏和掠夺。

一些寺庙被转化为清真寺,但很多名寺庙幸存下来,成为印度宗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近代以来,印度寺庙不断恢复和重建,以保护和传承印度独特的寺庙建筑风格和宗教信仰。

同时,许多新的寺庙也被兴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信徒需求。

总而言之,印度寺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建设。

从简陋的木材和泥土建筑到宏伟的石头建筑,印度寺庙展示了印度宗教和建筑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知识拓展:那烂陀寺

知识拓展:那烂陀寺

知识拓展:那烂陀寺那烂陀寺(NālandāVihāra),据史料记载,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

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

我国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五年。

玄奘《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传说此地原本是庵没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金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月。

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大寺,中供佛像。

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根据义净在7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匝长廊。

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

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

每一寺的四边各有九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

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

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

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寺的房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要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如明镜一般。

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得起人们践踏二三十年而不坏。

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遗忘,变成废墟。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 阿旃陀石窟的建筑与雕塑阿旃陀石窟—印度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与中国的敦煌石窟同样驰名世界。

阿旃陀在今印度德干高原马哈拉施特拉邦重镇奥兰加巴德西北约106公里。

此地临近古代商旅和香客络绎不绝的商路,叠岭连嶂,茂林掩映,清流交带,闲旷幽邃,最适宜出家僧人雨季安居,静坐罩思。

在早期王朝时代便有佛教僧人来此安居,开凿石窟。

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阿旃陀一处俯临瓦格拉河河曲的马蹄形丘陵岩壁中陆续开凿了29座石窟。

这些石窟沿着高约76米的玄武岩陡壁从东到西迤逦排列,错落相间连绵长达550米。

这些石窟包括内外全部防建筑结构和装饰浮雕,均系从天然玄武岩中雕刻出来的。

石窟的壁画尤负盛名。

随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这些石窟逐渐被废弃了,荒榛丛生,湮没无闻。

1819年,在阿旃陀一带的荒山野岭,马德拉斯军团的一队追猎猛虎的英国士兵由当地一个印度牧童领路,去探看一些“虎穴”原来是石壁上雕镂的佛像、绘制着壁画的岩洞——世界上最古的沉寂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此后英国和印度的画家们纷纷前来临摹阿旃陀壁画,阿旃陀石窟的名声逐渐传遍世界。

公元7世纪前半叶,中国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记载“摩珂刺佗国”(马哈拉施特拉)的“阿折罗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严面壑”,“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

证圣果之帧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簍”伽蓝门外南北左右,各一石像。

闻之土俗曰:此象时大声吼,地为震动。

”玄奘描述的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和雕刻题材均与阿旃陀石窟相符,而今在阿旃陀石窟第16窟门外左右果真各有一头石雕的大象,因此目前多数学者同意比定“阿折罗伽蓝”阿旃陀石窟。

遗憾的是玄奘的记载仅仅提及建筑和雕刻,对壁画却只字未提。

近代考古学家按照阿旃陀石窟群沿着幽谷岩壁从东向西排列的顺序编定为第1至第29窟,石窟的编号与开凿年代的先后无关。

阿旃陀29座石窟均系佛教石窟,在年代上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属于小乘佛教时期,包括第8、9、10、12、13诸窟,约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相当于早期安达罗王朝时代;后期属于大乘佛教时期,包括前期以外的所有诸窟,约开凿于450年至650年间,相当于笈多时代和后笈多时代。

印度乌代布尔滚陀首寺攻略

印度乌代布尔滚陀首寺攻略

印度乌代布尔滚陀首寺攻略乌代布尔滚陀首寺是位于印度北部乌代布尔市的一座佛教寺庙,也被称为乌代布尔佛塔寺。

它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佛教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的重要地点之一。

如果你计划前往乌代布尔滚陀首寺,本攻略将为你提供有关该寺庙的详尽信息和旅行指南。

一、乌代布尔滚陀首寺简介乌代布尔滚陀首寺位于印度北部,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约约1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佛教寺庙之一。

它建于公元3世纪,是佛教维吾尔尼亚王朝的国王阿舍卢顺而建造的。

这座寺庙由一系列的佛教石窟组成,壁画和雕塑都有丰富的细节和精美的工艺。

二、乌代布尔滚陀首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乌代布尔滚陀首寺作为印度佛教文化遗产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圣地,同时也见证了印度古代文明的繁荣和佛教的传播。

这个地方不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吸引了众多旅行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一睹其风采。

三、乌代布尔滚陀首寺的参观指南1. 乌代布尔滚陀首寺的开放时间:寺庙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6点对游客开放,建议尽早到达,以避免人流拥挤。

2. 票价信息:成年人的门票价格为xxx卢比,儿童和学生享受优惠价格,持有相关证件的残疾人免费。

3. 防晒和保湿:印度的夏季非常炎热,建议游客在参观时佩戴太阳镜、帽子和使用防晒霜,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中暑和脱水。

4. 衣着要求:由于乌代布尔滚陀首寺是一座宗教圣地,请穿着适当的衣物,避免暴露过多肌肤。

女性游客应该穿长裙或长裤,并携带一条披肩以便在进入内部建筑时使用。

5. 寺庙礼仪:在进入寺庙之前,请移除鞋子,并确保保持安静和尊重。

摄影是允许的,但请尊重其他人的信仰和隐私。

6. 寺庙周边设施:在寺庙附近有咖啡馆、餐厅和纪念品商店,为游客提供休息和购物的场所。

四、如何到达乌代布尔滚陀首寺1. 乌代布尔滚陀首寺位于乌代布尔市中心,从新德里乘坐火车或长途巴士前往乌代布尔。

从乌代布尔市中心乘坐出租车或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方便地抵达滚陀首寺。

印度二十四大文化遗产

印度二十四大文化遗产

印度二十四大文化遗产你了解印度吗?那个被称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的国家,印度有著名的二十四大文化遗产,下面就让小编带你见识一下吧。

印度二十四大文化遗产印度于1977年11月14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

世界遗产委员会任期:1985-1991,2001-2007,2011-2015。

截止2013年6月27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印度共计拥有30项世界遗产,遗产包括24项文化遗产,6项自然遗产。

遗产数量名列世界第7位。

1.阿旃陀石窟群 (1983年)阿旃陀石窟群,是一个位于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

阿旖陀石窟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大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7世纪期间建造。

石窟始建时,正值阿育王时代。

石窟内的壁画及雕塑被视为是佛教艺术及世界绘画艺术里的经典。

2.阿格拉古堡 (1983年)阿格拉堡,又名为阿格拉红堡,位于印度阿格拉,距离泰姬陵西北2.5公里,是印度三大红堡之一(另两座是德里红堡和法第普尔·希克利)。

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它的建造与使用历经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沙贾汗、贾汉吉尔、奥朗则布等多位皇帝。

城门和城墙为阿克巴大帝所建,结合了印度和中亚的建筑风格。

沙贾汗晚年被儿子奥朗则布囚禁于此,在八角亭上眺望泰姬陵度过8年余生。

3.埃洛拉(埃卢鲁)石窟群(1983年)埃洛拉石窟,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重镇奥郎加巴德西北约25至30公里,境内有34座的石窟,佛教石窟共12座,印度教石窟有17座,耆那教石窟有5座,全长约2公里,是公元7世纪至11世纪时期,也就是早期遮娄其王朝、罗湿陀罗拘陀王朝时期的宗教建筑,埃洛拉以雕刻著称,形式上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

其中第16窟凯拉萨神庙,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堪称建筑艺术史上的绝色,令人叹为观止。

4.泰姬·玛哈尔 (1983年)泰姬·玛哈尔,又称泰姬陵,是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最知名的古迹之一。

印尼神秘千年佛塔:婆罗浮屠

印尼神秘千年佛塔:婆罗浮屠

印尼神秘千年佛塔:婆罗浮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印度尼西亚馆以棕榈、橡木搭建,在'翠竹'的掩映中,一股热带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这个半腾空的建筑里,长约600米的回廊贯穿其中。

回廊分区展示了印尼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遗迹。

对于印尼这个自然和人文同在、年轻与古老并存的热带岛国,人们似乎很难猜透它的真实面目,一如位于展馆四楼的这个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婆罗浮屠。

原始丛林中发现的千佛塔婆罗浮屠(Borobudur)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大乘佛教佛塔遗迹,在日惹市西北40公里,它是9世纪最大型的佛教建筑物。

迄今为止,婆罗浮屠究竟由谁所造?如何建造?为何而造?甚至,它到底是塔还是庙?一直众说纷纭。

'婆罗浮屠'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丘陵上的佛塔',俗称'千佛塔',又称'印度尼西亚的金字塔'。

它在一千多年前建成,工程浩大,气势恢弘,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相媲美,合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观。

然而,这座辉煌壮丽的'千佛塔',竟然在热带丛林的石块和野草之中荒废了800多年,就像吴哥窟和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一样,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科学家与探险家们重新发现。

1811年,英国远东殖民史上著名的斯坦福.莱佛士爵士被任命为爪哇副总督,他对爪哇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莱佛士经常穿越爪哇岛,记录和当地居民的交流,并且收集爪哇古董。

1814年在巡视三宝垅的途中,他听说在Bumisegoro 村庄附近丛林的深处沉睡着一座大佛塔。

莱佛士认定它是一处鲜为人知的文化古迹,但他因公务缠身无法前往,于是派遣工程队去勘察。

莱佛士属下的工程队共计有200余人,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在丛林中开辟出一条通往婆罗浮屠的路。

沉睡了近千年的古佛塔显露真容,不过由于作业量太大,加之佛塔可能坍塌,工程队没能全部发掘它。

莱佛士1815年回国后,写成了一部印度尼西亚历史《爪哇史》,书中记载了这次发现。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 ①罗马式教堂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 柱相结合的体系,而哥特式教堂是以肋穹结构 为基础的建筑体系。②罗马式教堂建有沉重的 拱顶,稳定性取决于厚重的墙壁,而哥特式教 堂负重区域被挪到了教堂外部,在玻璃窗外修 了扶墙。③罗马式教堂窗户很小,内部昏暗, 而哥特式教堂窗户大大增加,空前规模采用彩 色玻璃画,内部充满各色光线。④罗马式教堂 强调巨大的支撑力,而哥特式教堂追求向上高 升的感觉,内部充满上升的直线。⑤罗马式教 堂内部雕刻运用幻想、变形的手法。而哥特式 教堂中的雕塑表现手法越来越写实,越来越世 俗化。
《华西里· 柏拉仁诺大教堂>>1555-1561 俄罗斯莫斯科为纪念1552年俄国 战胜外族侵路者而建,是一座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基督教教堂建筑.它的风格属 拜占廷式与俄罗斯建筑风格的结合.华丽而又浓郁的装饰风格,突出了俄国历 史上民族独立人民胜利这一伟大主题.
2.罗马式教堂:厚石墙、圆形穹隆、连拱柱廊。 意大利比萨教堂。
<<比萨教堂建筑 群>>11-13世纪 意大 利比萨
这一建筑包括教堂、洗礼堂和钟塔(即著名 的比萨斜塔).是为了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而 建.三座建筑形态各异,但统一在以连续券空廊和 古典柱式为特征的共同建筑风格上,虽然不很规 范,但仍可见古罗马的遗韵,是罗马式建筑的代表 作.
3、哥特式教堂:
存在于12世纪后期到15世纪末,由法国兴起。 特点是高直尖,即高耸、尖拱券、飞扶壁和长 立柱。 代表性的有法国夏特尔教堂、巴黎圣母院、意 大利米兰教堂、德国的科隆教堂、法国兰斯主 教堂。
巴黎圣母院 (1163——1345) 法国巴黎塞纳河 斯德岛
圣徒小教堂的阞拱和花窗
夏特尔主教堂(1194—— 1260)法国巴黎夏特尔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文明,但从规模和条件来说都比不上摩亨佐达罗。从哈拉帕发掘的陵墓
中发现,许多墓主人都戴着指环、滑石珠链、脚镯和手镯。墓里面满是铜 镜、锑棒、轻薄的汤勺、以及不同形状大小的容器与水壶。一些女性尸骨上 还戴有小珠串成的脚镯和镶嵌着珍贵宝石的束腰。在哈拉帕出土的男性躯
男子躯干 藏于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印度河谷文化
识形态。到了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出现了类似于我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由上层阶级发起的宗
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婆罗门教的一统天下,其最重要的成果便是佛教和耆那教的诞生。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几乎与我国孔子生活在同一时期,他又被称作“佛陀”,意思是“觉悟的人”, 而他的另一个名字“释迦牟尼”则是“释迦族的圣贤”的意思。他出生在今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山坡上的一个小
陀兰那 藏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 前1世纪初
后来在公元前1世纪初增加了四个雕刻华美的石门,从而奠定了窣堵波 的基本形制。
在巽伽时期,窣堵波成为佛教信仰的中心和主要建筑 形式,但因没有完整的建筑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必须转向
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桑奇大塔。
桑奇大塔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40公里处,始建 于阿育王时代。当时,阿育王在一座早期寺院遗址上建了 一座窣堵波,直径约 18 米,高约 7.6 米。在后来的岁月
第二节 佛教与佛教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它不但对印度,而且对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建筑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大力弘扬佛
法,使古印度建筑的历史成为以佛教建筑为主的历史。
一、佛教的兴起
在吠陀时代的后期,随着部落共同体向地域共同体过渡,印度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据佛经记载,在公元前6 世纪~前5世纪,印度北方出现了16个国家,历史学家称那时为“列国时代”,其中最为强大的国家是摩揭陀。印度 的宗教也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历史,最初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的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密切结合一起,成为社会的主要意
大a)
哈拉帕是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原先拉维河流域的一座城市,距离萨希
瓦尔约35公里。规模比摩亨约达罗考古遗迹要大,但是地上部分在修建拉哈 尔和木尔坦之间的铁路时被破坏。幸免于难的一些公墓则向世人揭示了当时 丰富多彩的文化。这里以农业和贸易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最早发现的印度河
干,造型完美,其写实水平和解剖的准确性,甚至要高于千年之后的希腊古
风雕刻。
二、印度文明的进化
印度河谷文明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还是其他民族,尚未有定论。而这一文明在公元前 2 千纪前半期的突然消 失,也引起了多种推测。一般认为,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从俄罗斯西部草原而来的雅利安人向南跨越兴都库什 山脉进入印度西北部,给这一文明以致命打击。原居民达罗毗荼人中的一部分被征服、同化,其他人则南下散布到
度北部,将印度与亚洲分隔开来,所以这一地区又称印度次大陆。从早期文明至公元10世纪为止,是印度古代文明
从诞生、发展并达到其全盛的时期。而自从10世纪开始,以穆斯林的侵入和建立政权为标志,印度进入了中世纪阶 段。 古代印度佛教建筑和绘画雕刻艺术一样,经历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阿育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弘扬的时代,虽然那时的建筑现已不存,但仍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圣地可以上溯
德干地区及印度南部。雅利安人带来了新的文化要素,它与当地文化结合在一起,为印度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
生命力。 早期的印度-雅利安人从事着单一而规模巨大的畜牧经济,他们信奉着一种将大自然拟人化的原始宗教。随着从 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这一宗教也不断成熟和复杂化。在公元前2千纪的头几个世纪里,雅利安人向东推进,征
1、窣堵波(Stupa) 窣堵波是印度早期主要佛塔形式,它是一种没有内部空间的半球 形建筑物,其形态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坟堆,主要功能是保存佛陀的圣 骨与遗物。窣堵波外部造型饱满,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佛陀的无所不 在。据说这种佛塔形制来源于印度早期以竹编加抹泥的半球形民居式 样。相传虔诚的阿育王曾“敕建八万四千塔”,以分散保存佛陀舍利 和佛教圣物。确切数量现在当然无从考证,但说明了当时佛塔成为佛 教信徒崇拜的中心,建造佛塔蔚成风气。 1873 年,在中央邦一个县的 村庄帕鲁德发现了一处早期窣堵波遗址。该遗址原建于公元前250年,
到那个时代,我们可从“建塔八万四千座”的传说推想当时佛教建筑兴建的盛况; 第二个高潮是贵霜王朝时期,印度建筑师和艺术家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带来的希腊化艺术以及罗马使臣带来的 罗马艺术糅合于本土艺术之中,形成了著名的犍陀罗风格,在建筑方面,可在古尔古拉的窣堵波废墟上一睹其风
采。
第三个时期是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的古典阶段,可与中国的盛唐相比美,但在时间上却早了 好几百年。笈多建筑与艺术的成就集中体现在阿旃陀石窟群中,美轮美奂的佛教造像和壁画与石窟建筑融为一体, 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气、噪音、异味、邻人骚扰和强盗入侵的城市习俗至今仍为近东地区的许多地方遵行。通常房屋正门位于后面的小
巷,对着一个宽敞的门厅,向前是一个院落,房屋的采光、通风十分良好。在城堡内还发现有大型谷仓、浴池、集 会厅等公共建筑。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浴池,修建在一个带柱廊的庭院中央,长 11 米,宽 7米,深 2.4 米。为防渗 水,砌块间作勾缝灌浆处理。据专家推测,这大浴池与宗教活动有关。
里,该塔规模逐渐扩大,到公元前 2世纪中叶时,石围栏
替代了原先的木围栏。在安达罗人统治时期又对该塔进行 了重建。安达罗人最初是阿育王帝国的臣民,后来崛起于 德干,到公元 2 世纪其势力达到定点,掌控着从东海岸到
西海岸之间许多繁华的商道与海港。那时,桑奇大塔成为
印度最宏伟壮观的佛教建筑。
桑奇大塔 印度(博帕尔) 前3世纪~公元1世纪初
外国建筑史

之古代建筑
第四章 古代印度佛教建筑
引言
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多种族的地区,人口稠密,文化来源极其复杂,居民中有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他们使 用着五六种不同的语言。与他们多样化的语言与肤色一样,印度建筑由于历史的曲折发展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古代印度文明的范围大体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及孟加拉国。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于印
址中,摩亨约达罗和哈拉帕最为重要,是当时城市文明的突出代表。
1、摩亨约达罗(Mohenjo - daro) 摩亨约达罗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由上城
和下城组成,市区周长5公里左右,下城地势较低,重要建筑物集中于上城,而上城其实就是建在高出下城十来米的
部落释迦族的首领之家,在29岁那年,他抛弃了富裕的生活离家出走,在追随婆罗门学习并经历了一段苦行生活之
后,有一天坐在一棵大树下顿悟,洞悉了人间罪恶与痛苦的秘密。之后他外出布道,行迹遍于恒河各地,直至圆 寂。虽然佛陀及其继承者们极力宣扬佛教的教义,但只是到了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佛教才真正在印度人的精神 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服了恒河东部地区,并向德干渗透。随着部落与部落联盟向王国演化,社会分出了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
利、吠舍,以及首陀罗。这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种姓制度,加深了社会各阶层的隔离。 印度-雅利安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以颂诗、祈祷文和咒语构成的四部吠陀,它们以口头文学的形式 世代流传。在公元前2千纪中期至前6世纪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吠陀被记录、整理、编订成册,这些文献包含了后来
正是阿育王使佛教变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宗教。那件举世闻名的阿育王 柱的狮子柱头,是那一时代的精神象征。狮子是佛陀的标志,四只一组的 狮子面朝世界的四个方位,表明了佛陀的训导和威力所达的广大范围。每 只狮子的脚下各有一只法轮,象征着世间最高的知识和神秘莫测的命运, 佛陀的说法使法轮转动。这件柱头的动物写实主义雕刻手法,鲜明地反映 出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艺术的有利影响,这与亚历山大在踏平了波 斯波利斯之后入侵北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曾在波斯工作,或在波斯接受 训练的希腊雕刻师可能随亚历山大的大军来到印度并定居下来,在阿育王 时代的作坊中工作。有一件在华氏城出土的柱头上雕刻着希腊爱奥尼亚式 的涡卷饰,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华氏城曾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 的都城,后来又成为笈多王朝的都城。
大窣堵波废墟 印度(阿默拉沃蒂) 约前2世纪
2、石窟建筑 如果说窣堵波是一种在平地上人工构筑的建筑形式,石窟建筑则相反,是在坚硬的岩壁上开凿出来的“建筑 物”。所以两者在构造方式和空间效果上截然相反:前者是以“加法”构造,后者以“减法”凿出;前者内部没有
桑奇大塔演示了佛教徒的宇庙观念。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主体是 一个象征着宇宙的硕大圆丘,高12.8米,直径32米,立于高4.3米的圆 形台座之上。它是一个实心的半球体,其上部建有一个粗石平台,平 台中央树立着一个三层圆盘的伞盖,分别象征着佛教三宝:佛、法、 僧。在伞盖正下方半球体的中央深处,放置着圣骨盒,它象征着宇庙 的“种子”。建筑主体之外由一圈石造围栏所环绕,划定了这神圣区 域的范围,并在象征宇庙四个方位的方向上各建一个由立柱与横梁构 成的围栏大门,叫做“陀兰那”,高 10.3米左右。在礼拜仪式中,绕 塔行进仪式是重要内容。虔诚的佛教信徒列队从东门进入圣地,按顺 时针方向行进,这一路线与太阳的运动轨迹保持一致。这些陀兰那制
印度人在宗教、哲学和文学上的丰富资源。由于这一时期没有其他记载历史的资料,而我们对这一时期的了解在很
大程度上要依赖吠陀,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吠陀时代”。大约在吠陀时代接近尾声的时候,在印度产生了激动人心 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而作为吠陀之终结的哲学著作《奥义书》,则代表了印度古人对于知识和 真理的追求。
一、早期建筑遗址
大约1万年前,在印度河流域的西面就出现了最早的村落,并不断向东推进。到公元前3500年,农业文明已遍布 印度河谷地,并于前3千纪达到了高峰,出现了发达的城市文明,同时印度人已经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了。在公元前 2300年~前2000年之间,这一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存在着十分活跃的贸易活动。在已经发掘的70个中心城市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