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_刘丹

合集下载

宋代建盏与茶文化的的关系研究

宋代建盏与茶文化的的关系研究
效果,不但需要好的茶品,而且还需要与之匹配的优质
茶盏,所以建盏就诞生了。
建盏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衍生出的产物,对于建
盏本身而言,它经过烧制而成后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收藏价值,其中蕴含着建盏工匠们的奇妙构思和高超
技艺。一般情况下,建盏是在建窑里面进行烧制的,主
要包括乌金盏、兔毫盏、油滴盏等六大种类。对于一个
的一种基本符号,甚至能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由于建盏的设计和材料选取都别具一格,不仅
凝聚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面貌,还反映出
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核,因此,对于宋代文人雅士,无论居
家还是外出游玩,他们对于茶具的第一选择便是建盏。
而且就建盏的烧制而言,建盏匠人都有一套及其严格的
烧制标准,但凡烧制出来的外形有一点儿不完美,都会
动京关。樽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棒,研
膏浅乳,金缕鹧鸪斑”,描述了北苑的茶叶极好,而且十
分珍贵,这茶还胜过酒醉风流,解春天睡意,提神醒脑、
仅是简单的饮茶器具,还蕴藏着宋代茶文化的的金边犹如鹧鸪鸟
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观念,阐释了宋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对
的羽毛。黄庭坚是宋代词人中爱茶者的一大代表,他一
综纷杂,显现出一种稀疏淡雅的感觉,和白色茶汤形成
在意境美上和当时的民族特性与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
映衬,展现出各自的特色,给宋代建盏添加了一份特殊
一致性。建盏匠人把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融入到了里
的魅力,成为了象征着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符号。
面,也把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审美趣味、生活态度和风俗
4.
2 建盏对斗茶文化具有载体作用
4 宋代建盏与茶文化的关系
4.
1 建盏象征着宋代茶文化的基本符号

中国陶瓷与茶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关系分析

中国陶瓷与茶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关系分析
机具 ・包装
中国陶瓷与茶 文化 的共存与融合 关系分析
刘 芳
( 景德镇陶瓷大 学设计艺术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 3 3 4 0 3 )
摘 要: 在 我 国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背景下 , 供应 商不仅需要从优 化产品结构和品 质上下功 夫, 还 需要从产品的市场推 广战略
上做 文章 。 因此, 从商业化视 角下来考察 中国陶瓷与荼 文化 的共存和 融合关 系则显得十分必要 。 具体 而言。 在商业化视 角下来进行 陶瓷与茶文化 之间的结合 , 其措施 可围绕着 : 理 清二者结 合的关 系主 次 、 调研消 费者对 茶包装偏 好 、 严 格控 制包装 的成本 占比 、
作者 简介 :刘 芳 ( 1 9 8 1 一 ),女 ,湖北荆 州人 ,硕 士 ,讲 师 ,研 究方向 :传 统 陶艺与现 代 陶 艺比较 研 究。
级” 消费者, 而茶叶包 装设计也就成为提 升其整 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所 以在 茶叶包装设计开 展过 程中,如何才能有效 提升茶叶产 品的竞 争力,
统文化元素的过程 , 也 是 继 承 和 发 展 传 统 文 化 的重 要 过 程 。
பைடு நூலகம்
4 结语
如今人们更注 重健康 、 养生 , 因此多数人 的消 费行为 更趋 向于消 费 价值 和 内涵 ,所 以产 品的品质和 内涵 日益发展成为人们新 的消费要求 。
在这 一背景 下, 茶 叶 就 日益 成 为 人 们 消 费 的 主 要 对 象 ,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们
有效激 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 就 需 要 设 计 者 在 充 分 结 合 自身 对 美 学概 念
工作时 ,注重消 费文化 的融入 ,融入 消费者 的喜好 ,实现消 费者 喜好 与产 品设计 的无缝 对接 。此 外在茶 叶设计包装过 程 中,要充 分注重 生 态美学概 念的融入 。茶 叶包装 设计是对 茶叶产 品美化 的重要 表现 ,通 过结合 必要的产 品包装设 计,从而使得 消费者根 据包装 就能 了解产 品 的特点和 内涵 ,由此可见 ,茶 叶的包装就 是产 品本身 的一部 分。通 过 融入美 学理念 ,从而 让消 费者 能够直接有 效 的感 受到茶 叶的 品质 ,进 而实现茶叶品质的丰富呈现 。

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下的艺术之美

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下的艺术之美

设计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Art111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下的艺术之美曾宪锋(福建省德化县岩钰陶瓷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5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追求有了极大的提升,陶瓷文化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漫长,与茶文化也早已经结合在一起。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早已经被我们较为层次性以及系统化的了解。

在进行实际陶瓷设计的过程中,茶文化也已经融入其中,并且将茶文化纳入陶瓷文化中早已成为目前进行设计创新的重点,并且也成为陶瓷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文化与艺术等理念进行实际的融合。

本文主要依据笔者的实际经验以及相关的理论分析对当前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下的艺术之美进行一定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后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陶瓷设计;茶元素融合;艺术之美;文化创新一、引言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表达其设计理念思维,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情况。

茶文化作为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

较多的物质文化以及文化内容等方面的内容早已有了较好的结合。

在进行陶瓷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尽可能地对茶元素相关的时代特性以及茶的发展背景进行了解,并且在对陶瓷设计等有较高了解的基础上,使得茶元素的应用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

二、陶瓷设计的内涵与诉求认知陶瓷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已经和我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陶瓷设计与加工都较为成熟。

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艺者不论是在材料选择还是陶瓷工艺方面都较为整体地实现了展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系统。

当前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材料化学以及加工工艺等都实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我国陶瓷设计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在陶瓷设计本身就已经实现了较大的超越。

(一)陶瓷设计活动的基本内涵分析从实际情况分析可知,我国陶瓷艺术早已成为我国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某种程度上陶瓷艺术也能够展现我国传统文化。

唐代长沙窑书画艺术与当代茶具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探究

唐代长沙窑书画艺术与当代茶具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探究

唐代长沙窑书画艺术与当代茶具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探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与茶文化一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唐代长沙窑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将唐代长沙窑的书画艺术与当代茶具设计相结合,是否会产生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呢?本文将从唐代长沙窑、书画艺术、茶文化以及当代茶具设计等方面展开探讨,探究其可能性。

一、唐代长沙窑的书画艺术唐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长沙窑作为唐代主要的官窑之一,其青瓷的烧造工艺及呈现出的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被誉为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长沙窑的青瓷器不仅在工艺上精湛,而且在装饰上也运用了大量的书画艺术元素。

其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的图案题材广泛,通过对唐代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的绘制,展现出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

在唐代长沙窑作品中,书画艺术元素的运用非常突出。

绘制在青瓷器上的人物形象或山水画,不仅形态生动,而且线条流畅,气韵悠远,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特色。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当代茶具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茶文化也在不断与当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在此背景下,当代茶具设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茶具设计注重创新与实用,不仅在材料、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在形态、造型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当代茶具设计既传承了传统的审美理念,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当代茶具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茶壶、茶杯等茶具,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了更符合当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的茶具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在外观上别具一格,而且在功能上也更加贴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这样的设计理念使得当代茶具成为了一种集审美、实用、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在唐代长沙窑的书画艺术和当代茶具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审美理念上有着共通之处。

中国茶道茶碗的作用

中国茶道茶碗的作用

中国茶道茶碗的作用茶碗是中国茶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承载着茶道文化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茶道中,茶碗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从艺术美感、茶味提升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茶碗的作用。

一、艺术美感中国茶道强调“一盖三揖”,其中的“一盖”指的就是茶碗。

茶碗作为茶道的核心器具之一,在整个茶道仪式中,给人一种浓厚而雅致的视觉享受。

茶碗的形式、器型、釉彩等都展示着制作工艺的精湛,并且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

在中国传统茶道中,茶碗通常是小巧玲珑的,用瓷器、陶瓷等材质制成,娇小精致的外形给人以温润质感,使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美感的愉悦。

二、茶味提升在中国茶道中,茶碗对于茶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茶碗的形状和大小与茶叶的品质和水的温度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茶道讲究茶叶的韵味,而茶碗的形状和大小可以适配不同的茶叶,使茶叶能够充分散发香气。

其次,茶碗的内壁光滑,可以提升茶汤的顺滑感和口感。

茶碗的内壁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使茶汤在碗中流动时更容易与空气相接触,释放出更多的香气和味道。

此外,茶碗还可以帮助保持茶汤的温度,使茶冷得更慢,从而更好地保留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三、传统文化茶碗作为中国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艺术品,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茶碗承载着茶道哲学的思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在中国传统茶道中,茶碗的制作、使用和品饮都有严格的规范和礼仪。

通过制作和使用茶碗,人们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茶碗以其简洁纯粹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简约、淡泊的生活态度,传递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茶碗作为茶道文化的重要元素,承载了艺术美感、茶味提升和传统文化等多重作用。

茶碗不仅仅是一个器具,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

通过茶碗的赏析和品茗,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与茶道相伴的宁静与淡泊。

因此,茶碗在中国茶道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是茶道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设计中对茶文化元素的实践应用探析

陶瓷设计中对茶文化元素的实践应用探析

2020年第06期作者简介:刘为宇(1990-),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陶瓷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2020年5月8日。

针对目前的人类生活习惯与喜好行为来看,我们能够知道如今的人类更注重自然环境、绿色生态并且含有美感内涵的制作方式。

故此,要想做好符合人类生活得创新设计,就需要在了解大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新思维的研究。

不管是固定的设计艺术,还是在陶瓷设计中所要体现的理念思维,从根本来看都是多元文化艺术成熟发展的主要表现。

针对茶元素而言,更多的是生态理念、文化内涵和物质元素的发展融合的产物。

故此,正确了解茶元素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背景,可以有效的认识陶瓷设计,进而完善茶元素的应用以及整个文化机制的综合全面创新。

1茶文化发展的概述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世界文化的珍贵宝物。

茶文化和人类的风俗习惯和人类历史发展背景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而陶瓷茶具则是茶文化中的主要代表,它具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陶瓷茶具不但具备较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也具备着浓厚的精神内涵,充分呈现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变换,陶瓷茶具也因此展现出多样的风格与艺术特色,成为我国名族文化的象征。

根据对茶文化风俗的介绍和陶瓷茶具设计的解析研究,可以对我国传统茶具设计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是发现茶最早的国家,也是茶的发源,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从种茶、摘茶到品茶,任何与茶有关联的环节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特色,展现着不同时期的民俗特点和社会风采。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十分广阔,茶叶品种繁多,有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以及加工过的减肥茶、奶茶、花茶、药茶等,不但饮茶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种类的差也体现出不一样茶性特点,传递出深远的思想文化内涵。

茶叶具有颜色翠绿、味道香醇等特点。

在传统时期,人类很早就把茶看成是可以入药的材料,史书记载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尝遍世间百草,在遭受多种毒后用茶解毒。

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下的艺术之美

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下的艺术之美

2018年第08期作者简介:林松(1980-),男,黑龙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美学研究、设计学研究。

无论是具体的设计艺术,还是陶瓷设计活动中所需要具体表达的理念思维,客观上看都是多元艺术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

对于茶元素来说,其更多是物质元素、文化内容与生态理念的发展、融入产物,所以理性认知茶元素的发展背景和时代特性,从而在有效认知陶瓷设计艺术发展这一过程中,也实现茶元素的应用优化和整个机制的全面创新。

1陶瓷设计的内涵及诉求认知我国有着成熟的陶瓷设计与加工历史,陶瓷的历史已经达到了几千年之久,无论是关于陶瓷工艺的材料选择,还是其设计机制的整体展现,都实现了系统化构建。

在现代材料化学、加工工艺不断发展进中,陶瓷设计活动相对以往而言,逐渐实现了本质性优化。

1.1陶瓷设计活动的基本内涵分析陶瓷艺术是我国的伟大创造,更是发展成为我国文化的浓缩。

精美的陶瓷艺术,不仅征服了整个世界,同时也谱写了层次化的陶瓷文化。

尤其是通过系统化的对外贸易活动,从而使得陶瓷这一“东方元素”,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

然而在现代制造业成熟发展进程中,就陶瓷设计活动传承发展的历史背景看,由于其在具体传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理念的深度融入,加上时代化特性不明显,从而使得传统陶瓷设计艺术“日趋消亡”。

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为陶瓷设计艺术的时代创新和文化传递,注入新的内涵力量。

1.2陶瓷设计活动的设计诉求认知实际上在我国陶瓷产品应用过程中,其已经不在是传统、单一的功能,除了生活素材之外,还有丰富而系统化的艺术功能,因此,在利用茶元素,优化整个陶瓷设计活动时,必须注重立足以下融入点:首先,陶瓷设计活动的基础前提是生态理念的必要融入。

生态是基于当前社会大众生活诉求下的理念表达,尤其是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渴望生态理念诠释与表达,因此,诠释生态化理念,不仅能够满足大众诉求,同时也符合时代特点。

在陶瓷设计过程中,其使用的元素本身就是基于自然,所以只有诠释生态特征,才能实现整个陶瓷设计的价值传承和生态表达。

中国古代茶文化视域下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研究

中国古代茶文化视域下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研究

中国古代茶文化视域下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研究*杜燕(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西安710021)摘要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陶瓷茶具在饮茶活动中因饮茶习惯不同发生形质上的设计变化,并在品饮中产生文化升华㊂笔者以唐宋与明清4个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作为研究重点,以分析在各个时期茶文化影响下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特征及变化㊂关键词茶文化陶瓷茶具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4)02-0125-03中国古代茶文化遵循从古至今的传统哲学及审美规律,对饮茶的陶瓷器皿在形态材质方面与时代文化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建立了独特的美学系统㊂在中国古代茶文化中有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㊂ 之说,自神 农氏尝百草,得荼而解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饮茶器用的陶瓷一直以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汉代王褒‘憧约“中 烹茶尽具,酺已盖藏 我国最早对饮茶器皿的史料记载,明代许次纾‘茶疏“中也表明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而废 ㊂自商周以来,人们在烧造白陶及印文硬陶的过程中通过对土的淘洗控制,含铁量在2%左右的瓷土为原料使胎体更加光洁,可与釉面结合紧密;改良烧造条件可达到1200ħ以上的高温,致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收水分;利用浸釉法对器皿表面施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这种原始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烧成瓷器的条件,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承载㊂此时大致分为:①胎体呈白色,火候较低,吸水性较强,釉姜黄泛绿,釉层易脱落,击之无清脆声;②胎质灰白,火候较高,无吸水性,青灰色釉,釉层薄而均匀,胎釉结合紧密,击之可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釉色多以青绿为主,并有些许深绿㊁豆绿㊁黄绿㊂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器已占同时期陶瓷的一半左右,预示瓷艺始登历史舞台㊂在茶文化形成之前,饮茶器皿为酒器㊁食器共用,并无他分㊂从晋代卢琳‘四王起事“可见: 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㊂ 中 以瓦盂承茶 ㊂学术界将瓷器的出现定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由于战乱大量人口渡江南下躲避战火,南方人口增加的同时经济迅速发展,北方手工艺人的南迁带动手工业振兴,加之南方土质因素,制瓷业的兴起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浙江地区因对胎釉烧制温度和膨胀系数掌握自如,越窑㊁婺州窑青瓷的胎釉结合最好㊂西晋杜育‘荈赋“中提到 器择陶简,出自东瓯 东瓯即浙江一带,即指越窑青瓷,首次表明了文人在饮茶过程中对器物择用的偏好㊂1唐代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特征茶文化由唐兴起,唐宋与明清是我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制瓷业的巅峰时期㊂自隋唐时期北方窑兴起,在釉色上形成 南青北白 的格局,即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及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唐代茶人皮日休在‘茶瓯“中有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㊂ 从茶文化的美学角度来看,釉色与茶色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审美重点㊂唐代茶人陆羽在‘茶经“中提出 邢不如越 的审美观点,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㊂ 从釉色的视觉类比及釉色与茶色的视觉关联上进行的品评,其中也蕴含了当时文人对于如冰似玉的深层价值选择㊂玉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君子 以玉比德 ,将玉自然温润的质感与情志高洁类比,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成为高尚品德的等同点,此种审美倾向代表了当时文士阶层道德选择㊂陆羽的观点是基于其所处时代群体性的审美心理及其崇尚的㊃521㊃(陶瓷文化)2024年02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杜燕(1982-),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㊁茶文化㊂哲学意念及实用角度与时代饮茶品茗方式的适配㊂这种观念将文人道德修养及精神追求融入茶与茶器之中,使饮茶之事从日常饮品的层面提升至承载文人丰富文化内蕴的品茗文化,其中受儒家思想 以玉比徳 观念影响对 邢不如越 形成当时的文人器物审美㊂早期以煮茶为主,使汤色显红,青瓷盛茶汤可使茶色在视觉上变为绿色,因而唐人以越窑青瓷为茶瓯之上, 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㊂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㊂ 从釉色与茶色是否相宜的角度,就能明晰这一时期文人茶器的审美观,即邢不如越,寿㊁洪又排之后㊂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创立㊁形成㊁走向普及繁荣的时期㊂随着是茶叶种植区域与产量扩大㊁产量大幅提升㊁品种增多㊁专属生产形成及是茶叶市场体系形成,人们对茶的功能与品质有了进一步要求,茶品更加多元,其中有粗茶㊁末茶㊁散茶㊁饼茶,唐代饮茶习俗日益精细,所谓 精茶㊁真水㊁活火㊁妙器,四者缺一不可 ㊂盛唐以来贵用 茶笋 即茶之新芽 ,茶色以绿为珍,黄庭坚用落植霏霏雪不如 形容茶之白;袁枚用 嫩绿忍将若碗试 赞赏茶之嫩;欧阳修用 石上生茶如凤爪 描摹茶之形,而白瓷因能衬托出茶的晶莹碧翠,白居易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有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㊂ 以白瓷瓯移情与友人的友谊;李沁诗中提到 漩沫翻成碧玉池 表征白瓷与茶形成漩沫明快的对比美㊂与‘考工记“中 天时㊁地利㊁才美㊁工巧 的设计观念相吻合,共同创造出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的视觉效果,茶煮好后茶沫下沉,细轻的汤花上浮,如耀眼的积雪,其华丽灿烂亦如春花㊂越窑青瓷在盛饮新芽的饮茶风俗下也与白瓷比肩,其中蕴含不同的美学意蕴,如施肩吾在‘蜀茗词“中提到 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㊂ 体现的是茶之汤色与青瓷间调和柔和之美,顾况也在‘茶赋“中赞誉越窑青瓷 越泥似玉之瓯 ㊂2宋元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特征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华夏之民族文化,于赵宋之世造极 ㊂而茶文化则是宋代蓬勃文化丛中一支跨越精神与物质的力量㊂宋代 斗茶 文化之风盛行, 斗茶 也被称为 茗战 所谓 点茶斗试 即表现了鉴别㊁品评茶叶品质的活动,与唐代的 试茶 有一定区别㊂宋代士大夫阶层流行 蓬山点茶竹荫里 ,指将半发酵的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沫,再用沸水在茶盏里冲点,在这种饮茶形式中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㊂在宋徽宗‘大观茶论“与北宋蔡襄‘茶录“中对 点茶斗试 有详细描述及标准:首先 斗 茶叶本身品质, 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妙㊂ ;其次 斗 茶色的鉴别,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㊂ ;再次 斗 点茶技艺的高低,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绝佳㊂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相去一水两水㊂ 苏轼在‘和蒋變寄茶“中描述 金寵玉脍饭饮雪,海螯江柱初脱泉㊂临风饱食甘寝罢,一風花乳浮轻圆㊂ 点茶之法已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日常审美㊂蔡襄‘茶录“中提到 茶色白,宜黑盏㊂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㊂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㊂ 也讲到: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㊂ 在梅尧臣的‘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提到 兔毛紫盏自相称 ,及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也有 松风鸣雪兔毫霜 ,即表现建盏器壁厚度及形质特征利于保温更适于点茶操作流程,而釉色更适于水痕观察的清晰度有利于茶汤品评,于是建盏成为宋代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㊂此时具有 以玉比德 情感意义的青瓷及长于品评芽茶的白瓷不为适用㊂苏轼曾在诗中写道: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盛赞了建盏釉色的美与斗茶人技艺的高超,使得茶香媲美春瓮酿造的酒香㊂点茶法作为贡茶制度的产生而蔚然成风的品饮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美风尚,贵族士大夫阶层对精雅情趣的追随也影响到大众审美,对于黑瓷的审美趣味也随着宋代 点茶斗试 的盛行融入同时代大众审美对于茶器的选择㊂ 点茶法 是宋代饮茶形式之一,与唐代的 煎茶法 并行,常用于茶会雅集之中,其先以巨瓯冲点茶末,再分于小茶瓯中,形成 均茶 仪式, 均茶 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又称为 水丹青 ,僧福全的‘汤戏“中有: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㊂ 均茶时使用的巨瓯便是后来公道杯的雏形,小茶瓯亦成为后来的茶盅㊂宋代张扩‘均茶“中: 密云惊散阿香雪,坐客分尝雪一杯㊂ 即是对均茶仪式的体现; 煎茶法 则适用于两三知己的小聚与清谈,其在陆羽‘茶经“中就表现为一种隐逸情怀,卢仝笔下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便是其现实映射,也是宋代士大夫间政治分野体现㊂到了元代从诗中可见: 大官㊃62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文化)2024年02月汤羊厌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㊂ 代表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将茶文化融于贵族生活,也相应沿袭了对青瓷的青睐㊂从耶律楚材的诗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㊂ 及 玉屑三瓯烹嫩茶,青旗一叶碾新芽㊂ 中可见在当时主流饼茶与散茶两种青瓷都是元代茶人的爱物㊂3明代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特征茶叶入贡始于商末,宋代最盛㊂在宋代各地为了制造贡品极尽精工巧制之能,客观上使我国古代的茶叶加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贡茶的繁盛是一把双刃剑,整个宋代从强大的北宋到偏安一隅的南宋与宫廷士大夫对于过度精细奢靡的追求不无关系,从宋代茶文化即可见一斑,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诏发布禁令: 罢造龙团,唯采芽茶以进㊂ 明代团茶进贡废除改制叶茶, 听茶户唯采芽茶以进 使茶文化及品饮方式焕然一新㊂明代以 撮泡法 为主要形式,采摘后的茶叶以搓㊁揉㊁炒㊁培制成后用茶壶盛茶,再以沸水冲泡注入茶杯㊂这一时期的茶器具较之前朝有所简化,在高濂‘饮馔服食笺㊃茶泉类㊃茶器“中记载,有茶具十六器及总贮茶器有七,皆具雅名其中包括:茶壶注春 ㊁茶杯 啜香 ㊁茶匙 撩云 ㊁茶托 纳敬 等,这一散茶冲泡的饮茶风俗由明至清承袭至今,当代饮茶形式在这一时期已基本定型㊂由于饮用芽茶,对茶瓯的审美及使用选择从 宋盏贵黑 转为 明瓯尚白 ,所谓 莹白如玉,可试茶色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提强调 茶欧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 ,对于应时代而出现的各类茶品,白釉茶瓯相对最适合各类汤色的品评,时至今日全世界茶叶审评依然使用白瓷㊂4清代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形质美学特征清代康乾时期盛行盖茶碗,是对茶瓯形质的改良,明代陈师‘茶考“中提出: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㊂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㊂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㊂ 因而盖茶碗应人们饮茶习惯而出现㊂盖茶碗包括盖㊁碗㊁托部分,盖呈碟状,顶部有圈形提手,用于保温㊁拂去茶沫及使茶叶汁液充分渗出;碗为口大底小,底部有圈足;托为浅碟,中心有下陷部分,与茶碗圈足吻合便于盛放,饮茶时亦可防止烫手㊂茶盖在上为 天 ,茶托在下为 地 ,中间茶碗则为 人 ,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天是自然界万物的主宰,‘战国策㊃魏策“中云有 休祲降于天 ,‘管子㊃形势解“称 地生养万物 ,‘说文“解 人 为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㊂盖碗承载的这一先贤哲思反映出古人 天地人合一 的文化思想,体现出 天盖之㊁地载之㊁人育之 的哲学理念,三者功用各有不同形成了形式与功能上的有机统一与中国人 器以载道 的设计观念相吻合㊂茶香是茶色之外的另一评器标准,历来文人品饮,一看茶色,二闻茶香,再啜饮茶味㊂宜茶香的需求可以从现代文人对于紫砂壶的崇尚之中看出㊂紫砂壶作为一种典型的文人茶器,自明清起就伴随着泡茶法的流行成为风尚㊂紫砂质地细腻柔韧,与普通的白瓷茶具相比,因其不上釉的特性而具备一定吸水性,因而在泡茶时能够留住茶香,使用次数多了,内壁生茶苔,茶壶便自带茶香㊂用紫砂壶泡好茶,茶香四溢,茶韵自成,这是茶与器相得益彰的结果㊂嗜茶者多喜用宜兴紫砂壶,据说能够吸收茶的清香,只要往壶中倒入热水,就如同喝到了好茶㊂自明清撮泡法流行以来,紫砂壶就成为文人雅士品饮的偏好,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有言: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紫砂壶以其优良的工艺特质承载了文人温润质朴的优良品性,成为文人雅士美好人格的比拟㊂在我国茶文化中 茶 与 器 是物质更是中华民族品德美好寄予的精神力量,在古人发现利用茶与陶瓷的过程中表达人与自然㊁人与人㊁人与时代之间的理念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以物喻德,以德承道,在饮茶这项中国人日常中极为普通的生活间隙中,可窥见历史苍穹下对茶及陶瓷的审美意蕴及文化的孕育与嬗变,今天的 茶 与陶瓷 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盛世重临气脉通达,在新的时代中将以自身的美与世界碰撞出更多绚丽的火花,在更为融通的世界大环境中做到 茶润众学茶和天下 ㊂参考文献[1]王旭烽.茶文化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2]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汪冲云,汪阳坤.论茶文化影响下的瓷制茶壶演变历程[J].农业考古,2015(5):70-76.[5]程启坤.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J].中国茶叶, 2008(7):8-10.㊃721㊃(陶瓷文化)2024年02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
刘丹①
(俊亮陶瓷,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陶瓷与茶叶都是中国的名片,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茶文化的兴衰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发展,反过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又能提升茶文化的艺术感。

关键词:陶瓷艺术;茶文化;茶具
中图分类号:J5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4)06-0070-02
在漫长的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上,陶瓷艺术与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作为饮食文化当中最有特色之一的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联系更是由来已久。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饮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到唐宋两朝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明清两朝普及范围更广,平常百姓家也盛行饮茶,而且发展至今长盛不衰,传遍世界。

中国自古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茶的整个发展历史进程中,对于茶的种类,泡茶用的水,泡茶的方法乃至泡茶用的器具等都有着许多的讲究,因此产生了一门具有独特形态、功能并且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融合佛、儒、道诸派思想,自成一体,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另外,各个朝代的茶文化也有着鲜明的朝代特征。

例如,唐朝流行烹茶,宋朝流行点茶与斗茶,而到了明朝,开始流行散茶,也就是直接用水冲泡茶叶。

与茶叶一样,陶瓷也是中国的名片,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与塑造,在很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且形成了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艺特征。

陶瓷艺术和茶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沉淀,极具中华民族特色,陶瓷艺术与茶文化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两者一旦相碰撞相结合,必定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各自的艺术和文化品位。

陆羽是唐朝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茶仙、茶圣”,他的著作《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其中就研究了茶水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看作是茶文化与陶瓷艺术之间关系的最早文字记录。

1茶具文化与陶瓷艺术
在中国,长期的饮茶习惯促进了茶文化的逐渐形成与不断完善。

发展至今,品种繁多的茶具也应运而生,茶具随之也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又派生出了茶具文化。

茶具的发展是一种由粗到精、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然后又返璞归真、由繁到简的过程,同时又与整个历史时代的文化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一种极具艺术感和人文感的过程。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饮茶是一门综合艺术,想要获得饮茶的良好视觉和味觉效果以及最佳的艺术享受,饮茶所用器具的材质、造型、纹饰理所当然必须具备艺术和文化气息。

自古以来,茶具的材料选择以“瓷器为上,黄金次之”,可见,人们对陶瓷的钟爱由来已久。

正是因为茶具所包含的这些具有民族审美理念的人文特质,所以陶瓷艺术很有契机地注入到了茶具文化中,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从材质本身来看,陶瓷拥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等天然的优势,非常适合用来制作茶具;在造型方面,适宜的造型,是构成完美品性茶具的基础,装饰精美、造型独特的茶具深得人们的喜爱;而装饰纹样总是以很强的精神文化形式体现在茶具上,从茶具的装饰中最能体现时代的审美心理和艺术特征。

中国自有茶以来,茶具的装饰纹样也有着很丰富的文化积淀,有宋朝的影青刻画花纹、元朝的青花釉里红、清朝的各种彩色纹饰等等装饰形式。

2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历史上唐、宋两朝是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朝饮茶习俗的风靡促进了各类陶瓷茶具的发展,唐朝的一盏一托为一套茶具,茶具的造型非常讲究,有海棠式、莲花瓣式、荷叶式等等。

而到了宋朝,由于当时的人们偏好白色的茶,为了赏心悦目,追求最佳的视觉效果,所以黑色的陶瓷茶具很快开始流行起来,茶具的颜色从唐朝所推崇的“秘色”演变成了“黑釉”,在宋朝最流行的茶具就是黑釉盏。

在这种流行趋势的带动下,不仅南方开始大量生产黑釉,就连
第29卷第6期2014年12月
景德镇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Vol.29No.6
Dec.2014
①收稿日期:2014-09-16
作者简介:刘丹(1987-),女,江西宜春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陶瓷综合装饰。

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也都开始大量的生产起黑釉来。

另外,在宋朝的茶文化中,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汤瓶的主要作用是煎水和注汤,因为点茶注汤时汤瓶的长流很重要,所以汤瓶的基本特征为广口、长腹,管状流比唐朝时长三四倍,宋朝的茶学专家蔡襄所著的《茶录》中也提到有关汤瓶的内容:“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或以银、铁、瓷、石为之。

”显然,黄金的汤瓶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而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陶瓷汤瓶是最佳的选择。

从出土的宋代茶具来看,南北方瓷窑都有生产汤瓶,其中又数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青白瓷,汤瓶的产量最高,质量也最好。

到了明朝,斗茶和点茶已不时兴,散茶开始流行,人们通常饮用的是与现代炒出来的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开始用茶叶直接冲泡出茶水,所以出现了茶壶。

而由于散茶的出现,人们的饮茶习惯和陶瓷艺术的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宋朝的黑釉盏、汤瓶等茶具也开始逐步地淡出茶具的舞台。

明朝中期以前,陶瓷茶壶仍然是作为茶具的最佳选择,最多见的是景德镇产的青白釉茶盏,从而使景德镇成为了新的制造瓷器的中心。

而到了明朝中叶以及清朝,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介于陶与瓷之间的材料———紫砂,它不仅具有瓷的高可塑性和小颗粒的特质,还具有陶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并且紫砂中铁的含量非常高,它非常适合散茶冲泡的特点。

紫砂茶壶因为这些特有的优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逐渐流行起来,与陶瓷茶壶平分秋色,从而对当时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冲击和影响。

3陶瓷艺术对茶文化的贡献
在唐朝以前,人们通常直接用吃饭的餐具来喝茶,茶具大多由陶碗来兼用,唐朝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专用的茶具。

陶瓷制品具有材料精细、造型平稳等特点,陶瓷艺术正是以陶瓷制品特有的材质、造型和纹饰丰富着茶文化,支持着茶文化快速发展。

3.1丰富了品茶的韵味
在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以饮茶品茗为休闲娱乐之事,饮茶不仅讲究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及烹煮、冲泡的方法,而且也讲究茶具的器型和釉色,特别是釉色,喜用青、白、黄、黑,注重雅素,又喜富丽,代表了文人墨客自信和进取的风格。

饮茶时不单纯品茶,而且还要“品具”,茶与瓷溶于一体,散发出浓烈的文化韵味。

例如在唐朝,陶瓷生产过程中的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釉层均匀,制成品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如冰似玉,茶具以其冰玉银雪的釉色丰富了品茶的韵味。

另外,从陶瓷茶具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茶具的色彩、质感的艺术效果非常重视。

3.2提升了品茶的意境
还是以唐朝为例,唐朝的文化艺术追求自然天成的最佳境界,其装饰意象往往以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为原型进行艺术创造,力求达到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地步。

唐朝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佳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

茶具、茶叶、诗词构成了色香味俱全的茶文化,它已远远超过饮茶本身,而上升到了美的境界。

当时的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各种陶瓷茶具的器型、釉彩、纹饰也闪耀着茶文化的光辉,展示了茶文化的风采,表达了饮茶品茗的精神追求,提升了品茶的意境。

4古代陶瓷题记中的茶文化
陶瓷题记是指在陶瓷制品上刻画的符号、文字。

陶瓷题记是特定时代的经济、文化及民众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反映,也是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

随着历史的推进、文化的发展,陶瓷题记内容不断出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茶具在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文人雅士喜爱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因此在陶瓷工匠创造出形态多样的陶瓷茶具后,文人雅士便与陶瓷工匠合作,共同在一些陶瓷茶具上刻画茶文化题记,或寄情、或明志,给普通的茶具平添了几分艺术的韵味,使陶瓷艺术与茶文化浑然一体。

5结语
陶瓷演绎着茶的色香味,茶增添了陶瓷的神韵。

在陶瓷艺术与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一起丰富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

参考文献:
[1]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张玲霞.略谈陶瓷茶具的设计[J].景德镇陶瓷,2004,(01).
[3]李盛仙.茶具上的题文化[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5,(05).
[4]贾跃千,宝贡敏,朱建清.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J].茶叶科学,2009,(01).
·
17
·
2014年第6期刘丹: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