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医学地理环境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摘要】目的对近年来高原低氧影响人体生理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和个性化用药做出合理指导.方法查阅国内外41篇相关文献,从人体生理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两个方面,总结低氧环境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高原具有低氧、低气压、高寒、强辐射、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其中因高原低氧引起的缺氧对人体造成了生理压力. 大部分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参数变化主要表现为清除率( CL)显著降低,半衰期( t1/2 )和平均驻留时间( MRT)显著延长,表观分布容积( Vd )在急性缺氧组中减小.高原诱导的低压缺氧会导致细胞中氧浓度异常,影响身体的药物代谢能力和药代动力学( PK)特征.【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6页(P346-351)【关键词】高原;低氧;人体机能;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作者】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根据人体在高原环境出现的生理反应,国际上将高原划分为中度海拔(1 500~2 500 m)、高海拔(2 500~4 500 m)、特高海拔(4 500~5 500 m)、极高海拔(5 500~8 840 m)4个海拔高度,随着海拔的上升,机体出现的反应会越强烈。

通常,把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称为“医学高原”。

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功能,成为植物多样性和特有种群的主要中心,这些独有的特点为环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1]。

高原具有低氧、低气压、高寒、强辐射、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其中因高原低氧引起的缺氧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压力。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9.08.032综述与讲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刘培英㊀闻海丰㊀牛晓东㊀吕欣哲㊀冯忠军作者单位:050051㊀石家庄市ꎬ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通讯作者:冯忠军ꎬ050051㊀石家庄市ꎬ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ꎻE ̄mail:fzjdoc@163.com㊀㊀ʌ摘要ɔ㊀近年来ꎬ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ꎬ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ꎮ目前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由血尿酸异常引起的全身性疾病ꎬ但是从高尿酸血症到痛风的整个进展过程还不明了ꎬ人们试图从基因突变上寻找痛风发生的原因ꎮ本文介绍了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最近研究进展ꎬ并列举了几种可用于检测痛风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ꎬ对此做一阐述ꎮʌ关键词ɔ㊀痛风ꎻ高尿酸血症ꎻ基因突变ꎻABCG2ʌ中图分类号ɔ㊀R59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1002-7386(2019)08-1241-06Thelatestresearchprogressingoutandhyperuricemia㊀LIUPeiyingꎬWENHaifengꎬNIUXiaodongꎬetal.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ꎬTheThir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ꎬHebeiꎬShijiazhuang050051ꎬChinaʌAbstractɔ㊀Inrecentyearsꎬtheprevalenceofgoutandhyperuricemiaishigherandhigherꎬwhichhasattractedpeople smuchattention.Atpresentꎬgoutandhyperuricemiaareconsideredtobesystemicdiseasescausedbyabnormalblooduricacidꎬbutthewholeprogressfromhyperuricemiatogoutisstillunclear.Peoplearetryingtofindthecauseofgoutfromgeneticmutation.Thisarticledescribesrecentresearchprogressingoutandhyperuricemiaꎬandlistsseveralmethodsfordetectinggenemutationsofgout.ʌKeywordsɔ㊀goutꎻhyperuricemiaꎻgeneticmutationꎻABCG2㊀㊀近年来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ꎬ饮食习惯的改变ꎬ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逐年增多ꎮ在最早以前ꎬ痛风被称为 富人关节炎 ꎬ是因为肉㊁海鲜㊁啤酒这些高嘌呤食物仅有富人才经常食用ꎬ但是现在痛风已成为随处可见的常见病ꎬ引起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ꎮ痛风(gout)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中而引起的多因素全身性疾病ꎬ临床可以表现为痛风湿ꎬ痛风性关节炎ꎬ痛风性肾病等ꎬ主要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有关ꎮ高尿酸血症(HUA)是指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ꎬ非同日的两次空腹血尿酸高于正常值上线ꎬ男性>416.4μmol/Lꎬ女性>356.9μmol/Lꎮ已有研究普遍认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展的高风险因素这一观点ꎬ近期研究也证实了长期高尿酸血症患者体内存在沉默状态的MSU结晶沉积[1ꎬ2]ꎬ而MSU晶体沉积是痛风发展的重要标志ꎬ认为痛风是MSU晶体沉积诱发的炎症性反应ꎮ所以要研究痛风的发生机制ꎬ首先要了解高尿酸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ꎮ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因素很多ꎬ可分为两大原因:(1)尿酸生成过多ꎬ高嘌呤饮食或嘌呤代谢紊乱都可导致体内血清尿酸盐(SUA)水平增高ꎻ(2)尿酸排泄减少ꎬ体内尿酸通过各种尿酸转运蛋白经肾脏排泄ꎬ约占2/3ꎬ或肾外组织(主要是肠道)排泄出体外ꎬ约占1/3ꎬ任一环节ꎬ如肾功能损害或各种尿酸转运蛋白表达异常ꎬ都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ꎬSUA增高ꎮ但痛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尿酸排泄减少ꎮ1㊀尿酸代谢㊀㊀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ꎬ体内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嘌呤核苷酸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尿酸ꎬ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ꎮ当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时ꎬ清尿酸水平随之增加ꎬ长期超过正常值上线即形成高尿酸血症(注意排除饮食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一过性增高)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世界各国的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的患病率虽各有不同ꎬ但总体趋势相同ꎬ都呈上升趋势ꎬ尤其是中国和泰国等亚洲地区上升更加明显(可能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ꎬ例如英国从1997年的1.52%上升到2012年的2.49%[2ꎬ3]ꎮ现如今高尿酸已成为除高血压㊁高血脂㊁高血糖外的 第四高 ꎬ引起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ꎮ㊀㊀尿酸在体内的调节机制十分复杂ꎬ与肾功能㊁性别㊁种族等多种因素有关ꎮ肾脏是尿酸排泄和分泌的主要器官ꎬ经肾小球滤过的尿酸盐ꎬ约90%在肾近端小管重吸收[4]ꎬ再经肾小管分泌后排出体外ꎮ当肾功能受损时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ꎬ尿酸排泄自然也随之减少ꎮ除此之外ꎬ肾近端小管细胞顶端和基底外侧膜上表达许多尿酸转运蛋白ꎬ例如重吸收转运蛋白URAT1(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1)㊁GLUT9(葡萄糖转运蛋白9)ꎻ排出转运蛋白OAT1和OAT3(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㊁ABCG2等ꎬ基因突变或其他原因导致重吸收蛋白表达增多ꎬ排出蛋白表达减少ꎬ都会引起尿酸排泄减少ꎮ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可以了解到ꎬ在相同年龄阶段ꎬ男性痛风患病率高于女性ꎬ但是绝经后女性的患病率大幅度上升ꎬ可达到和男性一样的患病率ꎬ这一差异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促尿酸排泄有关[3]ꎮ此外ꎬ不同种族之间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比率也不尽相同ꎬ非裔美国人比欧洲美国人患痛风的风险高[5]ꎮ2㊀合并症㊀㊀由于尿酸微溶于水和血清ꎬ当血清尿酸过高ꎬ大于尿酸盐的溶解阈值(血清尿酸盐水平>6.8mg/dl)ꎬ就会以单钠尿酸盐(MSU)的形式析出ꎬ沉积于滑膜㊁关节及肾小管等组织ꎬ引起一系列炎性反应ꎬ导致痛风石㊁痛风性关节炎㊁痛风性肾病等痛风相关疾病[6]ꎮ毋庸置疑ꎬ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展的重要环节ꎬ但是部分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时SUA水平也可正常[7]ꎬ甚至降低ꎮ在高尿酸血症进展为痛风的过程中ꎬ存在一个特殊时期ꎬ即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ꎬ在这一时期42%的患者存在沉默的MSU晶体沉积[8]ꎮ关于这一时期的定义和临床管理ꎬ存在很大争议ꎮ有人认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不属于疾病的一部分ꎬ因为高尿酸血症患者中仅有10%~15%会发展为临床炎症阶段[2]ꎮ还有人认为虽然这个阶段没有临床表现ꎬ但是MSU晶体仍然在集聚沉积ꎬ炎性反应弱但仍存在ꎬ所以应当给予治疗[9]ꎮ关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沉默MSU沉积ꎬ还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来定义和管理这一特殊时期ꎮ㊀㊀除此之外ꎬ已有研究证明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ꎬ与高血压㊁糖尿病㊁代谢综合征㊁肾功能不全㊁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10ꎬ11]ꎮ动物模型显示轻度高尿酸血症可以引起大鼠高血压[12]ꎬ以往研究也表明血尿酸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13]ꎬ同时高血压也是痛风的风险因素[5]ꎬ所以目前高血压和痛风㊁血尿酸之间的关联机制还不十分清楚ꎮGiannopoulos等[14]回顾了近些年有关尿酸与各种常见心率失常的研究ꎬ强烈暗示SUA与常见节律紊乱呈正相关ꎬ但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种因果关系ꎮ与此相反ꎬYang等[15]未观察到尿酸盐遗传风险评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心病之间的关联ꎬ这些矛盾还需更多的观察研究来证实ꎮ㊀㊀痛风与肾功能不全的关系最为密切ꎬ一方面因为肾功能不全可以导致血尿酸升高ꎬ进一步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ꎻ另一方面MSU晶体可以沉积在肾组织(如肾髓质痛风石)ꎬ引起痛风性肾病ꎮ除了上述两点病因学上的复杂关系外ꎬ肾功能不全还影响痛风的治疗和临床管理[16]ꎬ降尿酸药物 别嘌呤醇㊁非布索坦㊁秋水仙碱等ꎬ在治疗伴有肾功能障碍的痛风患者时ꎬ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还没有明确的指南指导ꎬ降尿酸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也存在争议ꎮ比较明确的是ꎬ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s)在降低尿酸的同时可以改善肾小球滤过率[17]ꎮ㊀㊀此外ꎬ随着人们对尿酸研究的深入ꎬ最新研究表明尿酸可能是情绪功能障碍ꎬ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生物标志物[18]ꎮ同时ꎬ痛风发作与抑郁症有关联ꎬ并且抑郁症影响痛风的临床管理[19]ꎮ3㊀遗传与基因㊀㊀痛风从病因学上可分为两大方面: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ꎮ在原发性痛风中ꎬ遗传因素较为常见ꎬ而继发性痛风常为利尿剂相关性痛风[20]ꎮ在过去的十几年里ꎬ大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经确定了28个影响血清尿酸水平的基因位点ꎬ包括编码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 ̄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的基因等ꎮ需要注意的是ꎬ痛风的发展是基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ꎬ基因决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ꎬ环境可诱导易感基因的表达ꎬ但是两者之间是如何影响ꎬ从高尿酸血症到痛风又是如何发展的ꎬ详细机制还在研究中ꎮ㊀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在基因水平上的单个核苷酸发生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ꎬ在人群中的发生率>1%ꎬ但在cDNA中的特殊情况可以<1%[21]ꎬ是人类遗传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变异形式之一ꎮ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ꎬGWAS研究已发现80多个SNPs位点ꎬ其中SLC2A9㊁SCL22A12㊁ABCG2是研究最多的位点ꎮ例如Zou等[22]通过mate分析验证了SLC22A12基因rs475688与痛风易感性相关ꎬrs3825016可能和高尿酸血症易感性有关ꎻMatsuo等[23]在对日本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CkgR)rs1260326与空腹血糖减低ꎬ甘油三酯升高和血清尿酸升高有关ꎬ与血脂异常有关ꎮ本文着重介绍一下ABCG2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关系ꎮ㊀㊀ABCG2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4q22~4q23ꎬ大小为67171bpꎬ包括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ꎬ编码655个氨基酸ꎬ相对分子量为72343ꎮABCG2最早发现于1998年ꎬDoyle等[24]在乳腺癌细胞株MCF ̄7/AdVP中检测到一种跨膜转运蛋白ꎬ当时称作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ꎬ后来发现该基因为ABC转运蛋白超家族G亚家族第2成员ꎬ改名为ABCG2ꎮ至此以后ꎬ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围绕ABCG2基因SNPs与癌症和抗癌药物治疗的关系ꎬ认为ABCG2基因多态性影响转运蛋白的表达和活性ꎬ从而可能与抗癌药物疗效有关ꎮ但是孙志伟等[25]在观察结肠癌患者中伊立替康治疗疗效中ꎬ未观察到ABCG2基因突变与化疗疗效有关ꎮ随后在2008年ꎬDehghan等[26]首次宣布ABCG2的SNPrs2231142与西方人群的血清尿酸水平和痛风风险相关ꎬGWAS和meta分析证实了这一结论ꎬ至此ABCG2迎来了又一次的研究热潮ꎮ㊀㊀ABCG2出口表达于肠道和肾脏的顶端膜ꎬ发挥尿酸排泄的功能ꎮ在高尿酸血症和ABCG2基因敲除小鼠体内发现ꎬABCG2SNPs与肾外(或肾内)尿酸排泄减少有关ꎮWoodward等[27]通过定点诱变导入SNPrs2231142(Q141K)突变ꎬ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ꎬ突变型的尿酸盐转运率降低53%ꎬ更加印证了ABCG2在尿酸排泄中的重要作用ꎮ尤其在肾功能下降时ꎬ肾尿酸排泄功能随之下降ꎬ此时肾外组织ꎬ尤其是肠道ABCG2ꎬ在维持体内尿酸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ꎮ但是肾功能正常时ꎬ相对于ABCG2ꎬSLC2A9与血清尿酸水平改变显著相关[28]ꎮ㊀㊀ABCG2是一种高容量的尿酸盐转运蛋白ꎬ常见的功能变异体有无义突变Q126X和错义突变Q141[29]ꎮ通过比较5005名的日本人群列队ꎬNakayama等[29]发现在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ꎬ有53.3%的人出现ABCG2功能障碍ꎬ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为29.2%ꎮ该项研究也表明在日本人群中ꎬ约有3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因与ABCG2突变有关ꎮ同样针对日本人群ꎬYamagishi等[10]在研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与ABCG2基因rs2231142的关系中发现ꎬ等位基因T的频率是31%ꎬ高于白种人(11 ̄12%)和黑人(3%)ꎬPAR%为19%ꎬ但是日本人的平均尿酸浓度比白种人和黑人低ꎬ提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增高可能是痛风相关基因 ̄环境共同作用ꎮ其他风险因素ꎬ如年龄㊁性别㊁肥胖㊁酗酒等在上述两项研究中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别ꎮ此外类似报道有ꎬWoodward等[27]报道高加索人中rs2231142(Q141K)对痛风的PAR%为10%ꎻSon通过GWAS鉴定了ABCG2rs2054576与韩国人的高尿酸血症相关[30]ꎮ国内的相关研究有ꎬ在2009年进行中国汉族男性痛风与ABCG2rs2231142(Q141K)关联的研究[31]ꎬ2014年又进行中国汉族女性痛风患者与rs2231142风险因素的研究[32]ꎮ5㊀SNPs检测方法㊀㊀当前疾病的研究ꎬ已不仅仅局限在临床表征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ꎮ从基因水平探索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ꎬ以期实现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分子分型㊁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ꎮ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第三代分子标记ꎬ具有多态性㊁分布广㊁遗传稳定性高等特点ꎬ可以实现高通量㊁自动化检测ꎬ不仅在人类遗传疾病中受到广泛关注ꎬ还可指示疾病表征与遗传多样性的关联ꎬ也可用于植物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ꎬ畜牧业种质资源鉴定等多个方面ꎮ㊀㊀SNPs检测方法也多种多样ꎬ有实时荧光PCR法㊁测序㊁质谱㊁基因芯片㊁限制性内切酶法㊁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高分辨率溶解曲线等ꎮ其中限制性内切酶法属于传统方法ꎬ操作简单ꎬ价格实惠ꎬ但是需要待测基因片段有已知的酶切位点ꎬ否则无法实施ꎮ实时荧光PCR法是近些年来应用最广泛的方法ꎬ也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ꎬ通过荧光发光集团和猝灭集团ꎬ直观的观察待测基因有无发生突变ꎮ下面简单介绍几种SNPs检测方法ꎮ5.1㊀凝胶电泳技术㊀以凝胶电泳为基础的SNPs检测方法是一大类传统经典检测方法ꎬ其中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 ̄RFLP)㊁单链构象多态性法(PCR ̄SSCP)㊁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等ꎮ这一大类检测方法都是以凝胶电泳技术为基础ꎬ利用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和电泳迁移率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效果ꎮ以PCR ̄RFLP为例ꎬ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的特异性ꎬ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于同一段基因片段ꎬ如果该基因存在SNP位点ꎬ那么酶切后的基因片段的数量和长度不同ꎬ电泳迁移率不同ꎬ可以达到分离的效果ꎬ从而可以判断SNPs位点和数量ꎬ该方法是SNPs检测最经典的方法之一ꎮ㊀㊀这类技术操作比较简单ꎬ结果直观ꎬ不需要特殊的仪器ꎬ是比较传统的方法ꎬ但是正是由于结果判读肉眼直观ꎬ突变定位不精确ꎬ灵敏度较低ꎬ并且操作过程繁琐ꎬ耗时长ꎬ不能用于高通量分析ꎮ如前所述的PCR ̄RFLP法的前提必须是SNP位点存在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ꎬ限制了这类方法的使用ꎮ5.2㊀荧光检测技术㊀荧光检测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基因检测技术ꎬ也是在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ꎬ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ꎮ㊀㊀以荧光为基础的各种衍生技术ꎬ最基本的原理相同:某些物质被激发后ꎬ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ꎬ激发态电子会通过辐射和非辐射跃迁回到基态ꎬ辐射跃迁伴随着光子发射ꎬ产生荧光或磷光[33]ꎮ所以基于这些能发射荧光的物质ꎬ产生了荧光探针ꎬ如Taqman探针ꎻ和荧光染料ꎬ如SYBRGreenIꎮ㊀㊀Taqman探针法进行SNPs分型时ꎬ需要一对普通引物和一对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探针ꎬ每条探针的两端都标记不同报告集团和猝灭集团ꎬ利用Taqman酶5  ̄3 外切酶活性ꎬ在DNA扩增时ꎬ报告集团与猝灭集团分离ꎬ发射荧光信号ꎬ以此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ꎮ若存在突变ꎬ探针完整ꎬ荧光强度大大降低ꎮ该方法耗时短ꎬ灵敏度高ꎬ特异性强ꎬ但是需要合成特异性探针ꎬ所以成本较高ꎮ荧光染料法ꎬ以嵌合性荧光染料(SYBRGreenI)为例ꎬ可以结合在dsDNA双螺旋小沟区域ꎬ使荧光强度增强1000倍ꎬ来达到定量检测的目的ꎮ由于荧光染料不需要设计探针ꎬ通用性好ꎬ经济实惠ꎬ因此在国内外的科研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ꎮ但是荧光存在背景干扰㊁寿命短等缺点ꎮ国外文献中针对ABCG2分型所采取的方法大多是taqman探针法[20ꎬ31]ꎬ美国AppliedBiosystems(ABI)公司已有经验证的ABCG2检测试剂盒ꎮ5.3㊀测序法㊀测序法通过比对不同标本同一段基因或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直接发现SNPs位点ꎬ具有高准确度和高灵敏度ꎬ包括一代测序即Sanger测序ꎬ二代高通量测序又名为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ꎬNGS)和三代测序ꎮ㊀㊀Sanger测序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ꎬ可读取长达1kb的基因片段ꎬ准确度可达99.99%ꎬ是确定基因序列的 金标准 [21]ꎮ但是Sanger测序具有高成本㊁耗时长㊁低输出等缺点ꎬ而NGS以经济㊁省时㊁高通量的优点得到研究者的青睐ꎮ目前的NGS平台主要有罗氏公司的454焦磷酸测序㊁ABI公司的SOLID连接酶测序和Illumina公司的Solxea聚合酶合成测序ꎬ基本原理是边合成边测序[34]ꎮ三代测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ꎬ以PacBio公司的SMRT和OxfordNanoporeTechnologies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主ꎬ与前两代测序相比ꎬ三代测序的最大特点是单分子测序ꎬ测序过程无需进行PCR扩增ꎮ㊀㊀此外ꎬ还有一种简单快捷低成本的测序技术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35ꎬ36]ꎬ是一种在NG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ꎮ通过将基因组DNA进行酶切ꎬ降低待测基因的复杂性ꎬ然后对酶切片段两端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ꎬ与参考基因库比对来完成SNPs位点筛查和基因分型ꎮ该技术已成为众多植物作物研究[37-39]的分子标记技术ꎬ可同时发现和评估大量SNPs位点ꎬ评价种族表征ꎬ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ꎮ但是该技术目前较少用于人类疾病的遗传学研究ꎮ除了上诉几种测序方法外ꎬ最常用于SNPs分型的是SNaPshot法(又名小测序)ꎬ是由美国ABI公司开发ꎬ主要针对中等通量的基于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原理的SNPs分型技术ꎮ5.4㊀质谱法(MassArray)㊀MassArray技术是Sequenom公司推出的世界上领先的基因分析工具ꎬ利用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技术ꎮ该技术首先通过PCR扩增出含有SNPs位点的一段DNA(SNP位点前后各50bp左右)ꎬ然后用SAP酶去除掉PCR体系中剩余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和引物ꎬ加入一单碱基延伸引物ꎬ采用四种ddNTP替代dNTPꎬ这样ꎬ探针在SNP位点处仅延伸一个碱基ꎬ连接上的ddNTP与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对应ꎮ随后用Sequenom质谱仪检测延伸产物与未延伸引物间的分子量差异ꎬ确定该点处碱基ꎮ㊀㊀与传统的Sanger测序等方法相比ꎬ它是一种集高通量㊁高敏感性㊁高特异性及定量分析于一体的突变检测方法[40]ꎮMassArray芯片可实现对384个样本的多重检测(每个体系最多可实现40重反应)ꎬ具有所需样本少(仅需10ng)ꎻ准确度高(>95%)ꎻ检出率高(>90%)等优点ꎮ同时ꎬ该技术不受样本类型的限制ꎬ除了可以检测血液样本和组织样本外ꎬ还可以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切片ꎬ就这一点来说是难能可贵的ꎮ总的来说ꎬMassArray技术完美的整合了PCR技术的高灵敏度㊁质谱技术的高精确度和芯片技术的高通量ꎬ它可以高效简便的应用于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基因突变检测中[41]ꎮ5.5㊀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allelespecificPCRꎬKASP)㊀KASP是一种基于荧光的同源基因分型技术ꎬ最初由KBioscience开发ꎬ用于内部基因分型并最终演变为全球基准技术[41]ꎮ这项技术是基于引物末端碱基的特异匹配来实现SNPs分型以及检测InDels(insertionsanddeletionsꎬ插入和缺失):通过2个荧光探针ꎬ2个通用淬灭探针ꎬ再加多个位点特异性探针来检测多个SNPs位点ꎮ以一个SNP位点为例:首先需要设计2个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和一个通用的反向引物ꎬ与ARM ̄PCR相同ꎬ可以通过等位基因特异性正向引物区分突变型和野生型ꎬ同时与Taqman探针法一样ꎬ采用荧光探针作为指示信号ꎬ从而可以做到SNPs筛查和基因分型[42]ꎮ㊀㊀与Taqman探针法相比ꎬKASP以通用探针取代了特异性探针ꎬ大大节约了成本ꎮ同时ꎬ实现了比TaqMan更高的测定设计成功率和转化为成功的工作测定ꎮ总的来说ꎬKSAP基因分析平台具有优异的准确性和检测效果ꎬ超强的灵活性和前所未有的超低成本和技术门槛ꎬ与GBS同为农作物的常用分型方法之一[43]ꎮ目前的文献报道中ꎬKASP基因分析平台主要应用在小麦㊁玉米等[42]农作物的育种和改良中ꎬ较少的用于人类基因检测ꎮ限制其在人类疾病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KASP对待测基因的提取要求较高ꎬ所需浓度大ꎬ这一缺点有望早日解决ꎮ㊀㊀近些年来随着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ꎬ针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ꎬ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ꎮ从最初了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ꎬ到探索基因和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关联[44]ꎬ再到后来发现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㊁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其他疾病密切相关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患病率的增加ꎬ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管理也应引起患者㊁临床工作者及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16]ꎮ2018年Dalbeth等[45]利用基线血清尿酸盐浓度估计临床明显痛风事件发生率ꎬ结果表示SUA水平虽然是痛风的强烈非线性浓度依赖性预测因子ꎬ但是只有约一半的患者(SUAȡ10mg/dl)在15年内发展为临床明显痛风ꎮ这一数据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高尿酸血症到痛风ꎬ机体是如何发展的ꎬ还有哪些机制参与其中ꎬ是否有除了高尿酸血症之外的风险因素ꎬ这一些列问题还不明了ꎮ此外虽然已经确定基因突变和痛风有关ꎬ但是基因在高尿酸血症到痛风的进展中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ꎬ目前还知之甚少ꎻ关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ꎬ是否需要考虑改变以往的治疗策略等种种问题还需大量的后续研究ꎮ参考文献1㊀LioteFꎬPascartT.Fromhyperuricaemiatogout:whatarethemissinglinks.NatRevRheumatolꎬ2018ꎬ14:448 ̄449.2㊀PascartTꎬLioteF.Gout:stateoftheartafteradecadeofdevelopments.Rheumatology(Oxford)ꎬ2019ꎬ58:27 ̄44.3㊀KuoCFꎬGraingeMJꎬZhangWꎬetal.Globalepidemiologyofgout:prevalenceꎬincidenceandriskfactors.NatRevRheumatolꎬ2015ꎬ11:649 ̄662.4㊀NakanishiTꎬOhyaKꎬShimadaSꎬetal.FunctionalcooperationofURAT1(SLC22A12)andURATv1(SLC2A9)inrenalreabsorptionofurate.NephrolDialTransplantꎬ2013ꎬ28:603 ̄611.5㊀SunMꎬVazquezAIꎬReynoldsRJꎬetal.Untanglingthecomplexrelationshipsbetweenincidentgoutriskꎬserumurateꎬanditscomorbidities.ArthritisResTherꎬ2018ꎬ20:90.6㊀WoodwardOM.ABCG2:themolecularmechanismsofuratesecretionandgout:Fig1.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 ̄RenalPhysiologyꎬ2015ꎬ309:F485 ̄F488.7㊀DohertyMꎬJansenTLꎬNukiGꎬetal.Gout:whyisthiscurablediseasesoseldomcuredAnnRheumDisꎬ2012ꎬ71:1765 ̄1770.8㊀PuigJGꎬBeltranLMꎬMejia ̄ChewCꎬetal.Ultrasonographyinthediagnosisofasymptomatichyperuricemiaandgout.NucleosidesNucleotidesNucleicAcidsꎬ2016ꎬ35:517 ̄523.9㊀ScireCAꎬRossiCꎬPunziLꎬetal.Changegout:howtodealwiththis silently ̄developingkiller ineverydayclinicalpractice.CurrMedResOpinꎬ2018ꎬ34:1411 ̄1417.10㊀YamagishiKꎬTanigawaTꎬKitamuraAꎬetal.Thers2231142variantoftheABCG2geneisassociatedwithuricacidlevelsandgoutamongJapanesepeople.Rheumatologyꎬ2010ꎬ49:1461 ̄1465.11㊀FeigDIꎬKangDHꎬJohnsonRJ.Uricacidandcardiovascularrisk.NEnglJMedꎬ2008ꎬ359:1811 ̄1821.12㊀MazzaliMꎬHughesJꎬKimYGꎬetal.Elevateduricacidincreasesbloodpressureintheratbyanovelcrystal ̄independentmechanism.Hypertensionꎬ2001ꎬ38:1101 ̄1106.13㊀SundstromJꎬSullivanLꎬD AgostinoRBꎬetal.Relationsofserumuricacidtolongitudinalbloodpressuretrackingandhypertensionincidence.Hypertensionꎬ2005ꎬ45:28 ̄33.14㊀GiannopoulosGꎬAngelidisCꎬDeftereosS.Goutandarrhythmias:Insearchforcausationbeyondassociation.TrendsCardiovascMedꎬ2019ꎬ29:41 ̄47.15㊀YangQꎬKottgenAꎬDehghanAꎬetal.Multiplegeneticlociinfluenceserumuratelevelsandtheirrelationshipwithgoutandcardiovasculardiseaseriskfactors.CircCardiovascGenetꎬ2010ꎬ3:523 ̄530.16㊀PascualEꎬSiveraFꎬAndresM.ManagingGoutinthePatientwithRenalImpairment.DrugsAgingꎬ2018ꎬ35:263 ̄273.17㊀KanjiTꎬGandhiMꎬClaseCMꎬetal.Urateloweringtherapytoimproverenaloutcomesinpatientswithchronickidneydisease: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BMCNephrolꎬ2015ꎬ16:58.18㊀SimeunovicOMꎬMaasJ.Anorexianervosaanduricacidbeyondgout:Anideaworthresearching.IntJEatDisordꎬ2018ꎬ51:97 ̄101.19㊀PriorJAꎬMallenCDꎬChandratrePꎬetal.Goutcharacteristicsassociatewithdepressionꎬbutnotanxietyꎬinprimarycare:Baselinefindingsfromaprospectivecohortstudy.JointBoneSpineꎬ2016ꎬ83:553 ̄558.20㊀MitnalaSꎬPhipps ̄GreenAꎬFranklinCꎬetal.Clinicalandgeneticfeaturesofdiuretic ̄associatedgout:acase ̄controlstudy.Rheumatologyꎬ2016ꎬ55:1172 ̄1176.21㊀赵杰ꎬ游新勇ꎬ徐贞贞ꎬ等.SNP检测方法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ꎬ2018:299 ̄305.22㊀ZouYꎬDuJꎬZhuYꎬetal.AssociationsbetweentheSLC22A12geneandgoutsusceptibility:ameta ̄analysis.ClinExpRheumatolꎬ2018ꎬ36:442 ̄447.23㊀MatsuoHꎬYamamotoKꎬNakaokaHꎬetal.Genome ̄wideassociationstudyofclinicallydefinedgoutidentifiesmultiplerisklocianditsassociationwithclinicalsubtypes.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ꎬ2016ꎬ75:652 ̄659.24㊀DoyleLAꎬYangWꎬAbruzzoLVꎬetal.AmultidrugresistancetransporterfromhumanMCF ̄7breastcancercells.ProcNatlAcadSciUSAꎬ1998ꎬ95:15665 ̄15670.25㊀孙志伟ꎬ王晰程ꎬ高静ꎬ等.结直肠癌中MDR1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ꎬ2013ꎬ16:524 ̄528.26㊀DehghanAꎬKottgenAꎬYangQꎬetal.Associationofthreegeneticlociwithuricacidconcentrationandriskofgout:agenome ̄wideassociationstudy.Lancetꎬ2008ꎬ372:1953 ̄1961.27㊀WoodwardOMꎬKottgenAꎬCoreshJꎬetal.IdentificationofauratetransporterꎬABCG2ꎬwithacommonfunctionalpolymorphismcausinggout.ProcNatlAcadSciUSAꎬ2009ꎬ106:10338 ̄10342.28㊀BhatnagarVꎬRichardELꎬWuWꎬetal.AnalysisofABCG2andotheruratetransportersinuricacidhomeostasisinchronickidneydisease:potentialroleofremotesensingandsignaling.ClinicalKidneyJournalꎬ2016ꎬ9:444 ̄453.29㊀NakayamaAꎬMatsuoHꎬNakaokaHꎬetal.CommondysfunctionalvariantsofABCG2havestrongerimpactonhyperuricemiaprogressionthantypicalenvironmentalriskfactors.ScientificReportsꎬ2015ꎬ4.30㊀SonCNꎬBangSYꎬKimSHꎬetal.ABCG2PolymorphismIsAssociatedwithHyperuricemiainaStudyofaCommunity ̄BasedKoreanCohort.J(下转1250页)medicaleducationmodelsintransplantationmedicine:Acriticalreview.CurrTransplantRepꎬ2016ꎬ3:109 ̄119.19㊀LokeTꎬKriegerAꎬSableCꎬetal.Novelusesforthree ̄dimensionalprintingincongenitalheartdisease.CurrPediatrRepꎬ2016ꎬ4:28 ̄34.20㊀ChaoIꎬYoungJꎬColes ̄BlackJꎬetal.Theapplicationofthree ̄dimensionalprintingtechnologyinanaesthesia:Asystematicreview.Anaesthesiaꎬ2017ꎬ72:641 ̄650.21㊀QuintiniCꎬAucejoFꎬHashimotoKꎬetal.StateoftheartandfuturedevelopmentsforsurgicalplanninginLDLT.CurrTransplantRepꎬ2014ꎬ1:35 ̄42.22㊀MoherDꎬLiberatiAꎬTetzlaffJꎬetal.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 ̄analyses:ThePRISMAstatement.IntJSurgꎬ2010ꎬ8:336 ̄341.23㊀ZeinNNꎬHanounehIAꎬBishopPDꎬetal.Three ̄dimensionalprintofaliverforpreoperativeplanningin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on.LiverTransplꎬ2013ꎬ19:1304 ̄1310.24㊀JianYꎬHaisuTꎬChihuaFꎬetal.Clinicalapplicationsofthree ̄dimensionalvisualizationmodelofarteriessupplyingtheextrahepaticbileductforpatientswithbiliaryobstruction.AmSurgꎬ2017ꎬ83:8 ̄15.25㊀MartelliNꎬSerranoCꎬvandenBrinkHꎬetal.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3 ̄dimensionalprintinginsurgery:Asystematicreview.Surgeryꎬ2016ꎬ159:1485 ̄1500.26㊀方驰华ꎬ方兆山ꎬ范应方ꎬ等.三维可视化㊁3D打印及3D腹腔镜在肝肿瘤外科诊治中的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学报ꎬ2015ꎬ5:639 ̄645.27㊀FangCHꎬTaoHSꎬYangJꎬetal.Impactof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techniqueintheoperationplanningofcentrallylocatedhepatocellularcarcinoma.JAmCollSurgꎬ2015ꎬ220:28 ̄37.28㊀MichalskiMHꎬRossJS.Theshapeofthingstocome3Dprintinginmedicine.JAMAꎬ2014ꎬ312:2213 ̄2214.29㊀IgamiTꎬNakamuraYꎬHiroseTꎬetal.Applicationofathreedimensionalprintofaliverinhepatectomyforsmalltumorsinvisiblebyintraoperativeultrasonography:preliminaryexperience.WorldJSurgꎬ2014ꎬ38:3163 ̄3166.30㊀范应方ꎬ项楠.3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1例并文献复习.南方医科大学学报ꎬ2013ꎬ33:1856 ̄1857.31㊀项楠ꎬ方驰华ꎬ范应方ꎬ等.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3D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中华消化外科杂志ꎬ2014ꎬ13:306 ̄309.32㊀ZeinNNꎬHanounehIAꎬBishopPDꎬetal.Three ̄dimensionalprintofaliverforpreoperativeplanninginlivingdonorlivertransplantation.LiverTransplꎬ2013ꎬ19:1304 ̄1310.33㊀IgamiTꎬNakamuraYꎬHiroseTꎬetal.Applicationofathree ̄dimensionalprintofaliverinhepatectomyforsmalltumorsinvisiblebyintraoperativeultrasonography:preliminaryexperience.WorldJSurgꎬ2014ꎬ38:3163 ̄3166.34㊀TakagiKꎬNanashimaAꎬAboTꎬetal.Three ̄dimensionalprintingmodelofliverforoperativesimulationinperihilarcholangiocarcinoma.Hepatogastroenterologyꎬ2014ꎬ61:2315 ̄2316.35㊀WitowskiJSꎬPedziwiatrMꎬMajorPꎬetal.Cost ̄effectiveꎬpersonalizedꎬ3D ̄printedlivermodelforpreoperativeplanningbeforelaparoscopicliverhemihepatectomyforcolorectalcancermetastasesIntJComputAssistRadiolSurgꎬ2017ꎬ12:2047 ̄2054.36㊀OshiroYꎬMitaniJꎬOkadaTꎬetal.Anovelthree ̄dimensionalprintoflivervesselsandtumorsinhepatectomySurgeryTodayꎬ2017ꎬ47:521 ̄524.37㊀SouzakiRꎬKinoshitaYꎬIeiriSꎬetal.Three ̄dimensionallivermodelbasedonpreoperativeCTimagesasatooltoassistinsurgicalplanningforhepatoblastomainachild.PediatricSurgeryInternationalꎬ2015ꎬ31:593 ̄596.38㊀李珈萱ꎬ乌日开西 艾依提ꎬ赵梦雅ꎬetal.3D打印技术助力临床医学的发展.电脑知识与技术ꎬ2013ꎬ19:7323 ̄7326.39㊀日本筑波大学科研团队.日本研发3D打印肝脏模型方法.医药前沿ꎬ2015ꎬ24:2 ̄2.40㊀方兆山ꎬ刘星星.3D打印在肝脏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ꎬ2015ꎬ32:374 ̄378.41㊀给3D打印机填细胞美公司打出微型肝脏.新华每日电讯ꎬ2013ꎬ4:26.42㊀齐鲁石油化工编辑部.麻省理工实现4D打印技术.齐鲁石油化工ꎬ2015ꎬ43:123.43㊀方驰华ꎬ陈康ꎬ张鹏.智能化诊疗技术在普通外科中应用现状及前景.中华外科杂志ꎬ2019ꎬ57:E001.(收稿日期:2018-12-19)(上接1245页)KoreanMedSciꎬ2017ꎬ32:1451 ̄1459.31㊀SakiyamaMꎬMatsuoHꎬNakaokaHꎬetal.CommonvariantofBCAS3isassociatedwithgoutriskinJapanesepopulation:thefirstreplicationstudyaftergoutGWASinHanChinese.BMCMedGenetꎬ2018ꎬ19:96.32㊀王艳.健康教育对体检人群中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影响.河北医药ꎬ2014ꎬ36:2030 ̄2031.33㊀王浩然.荧光探针设计机理及发展方向.广州化工ꎬ2017ꎬ42:24 ̄27.34㊀ZhouXꎬRenLꎬLiYꎬetal.Thenext ̄generationsequencingtechnology:atechnologyreviewandfutureperspective.SciChinaLifeSciꎬ2010ꎬ53:44 ̄57.35㊀ElshireRJꎬGlaubitzJCꎬSunQꎬetal.Arobustꎬsimple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approachforhighdiversityspecies.PLoSOneꎬ2011ꎬ6:e19379.36㊀KimCꎬGuoHꎬKongWꎬetal.Applicationofgenotypingbysequencingtechnologytoavarietyofcropbreedingprograms.PlantScienceꎬ2016ꎬ242:14 ̄22.37㊀KupperAꎬManmathanHKꎬGiacominiDꎬetal.PopulationGeneticStructureinGlyphosate ̄Resistantand ̄SusceptiblePalmerAmaranth(Amaranthuspalmeri)PopulationsUsing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FrontPlantSciꎬ2018ꎬ9:29.38㊀DioufLꎬMagwangaROꎬGongWꎬetal.QTLmappingoffiberqualityandyield ̄relatedtraitsinanintra ̄specificuplandcottonusinggenotypebysequencing(GBS).IntJMolSciꎬ2018ꎬ19:451 ̄457.39㊀WuXꎬBlairMW.DiversityinGrainAmaranthsandrelativesdistinguishedby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FrontPlantSciꎬ2017ꎬ8:1960.40㊀李晓营ꎬ刘春霞ꎬ刘伟ꎬ等.MassArray技术在肿瘤组织突变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农垦医学ꎬ2012ꎬ34:481 ̄483.41㊀SemagnKꎬBabuRꎬHearneSꎬetal.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genotypingusingKompetitiveAlleleSpecificPCR(KASP):overviewofthe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incropimprovement.MolecularBreedingꎬ2014ꎬ33:1 ̄14.42㊀ZhaoSꎬLiAꎬLiCꎬetal.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KASPmarkerforhighthroughputdetectionofAhFAD2mutationinpeanut.ElectronicJournalofBiotechnologyꎬ2017ꎬ25:9 ̄12.43㊀ErtiroBTꎬOgugoVꎬWorkuMꎬetal.ComparisonofKompetitiveAlleleSpecificPCR(KASP)and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forqualitycontrolanalysisinmaize.BMCGenomicsꎬ2015ꎬ16:908.44㊀ChenCJꎬTsengCCꎬYenJHꎬetal.ABCG2contributestothedevelopmentofgoutandhyperuricemiainagenome ̄wideassociationstudy.SciRepꎬ2018ꎬ8:3137.45㊀DalbethNꎬPhipps ̄GreenAꎬFramptonCꎬetal.Relationshipbetweenserumurateconcentrationandclinicallyevidentincidentgout:an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analysis.AnnRheumDisꎬ2018ꎬ77:1048 ̄1052.(收稿日期:2018-12-21)。

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
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及肾功能不全是超敏反应的危险因素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12, 64: 1447-1461
降尿酸药物对比
药物名称
别嘌呤醇
用法用量
常用剂量 200300mg/天 ,3次/日
不良发应
包括胃肠道、皮疹、 肝损、骨髓抑制等。 偶有严重“别嘌呤醇 超敏反应综合征”
王德光, 郝丽, 戴宏, 等.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2, 28(2): 101-105. 阎胜利, 赵世华, 李长贵.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7): 548-552. 周弋, 齐慧, 赵根明, 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4): 351-354. 邹贵勉, 黄江燕, 车文体, 等.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27(7): 561-565.Zhu Y, Pandya
尿酸代谢
内源性尿酸 (80%) 外源性尿酸 (20%)
新生成 750mg/天
尿酸池 1200mg 60%参与代谢
每日排泄
500~1000mg 经肾脏排泄 600mg/天 肠内分解 150mg/天
肾脏排泄和重吸收尿酸
S2 S1 S3
98%近端肾小管S1段主动重吸收 40-44%S3段分泌后重吸收


高尿酸血症概况 尿酸代谢 高尿酸血症危害
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尿酸升高,痛风发病率增加
血尿酸是决定痛风发病的重要因素;当血尿酸≥ 6mg/dl,发生痛风的危险迅速 升高;血尿酸≥7mg/dl 时,痛风发生率风险比为3.65
发生痛风的相对危险
28
Roddy and Doherty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10, 12:223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治疗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治疗研究进展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July32(7)其推崇以轻扬宣透为主,如选用冬桑叶、枇杷叶、杏仁等宣降肺气;选用麦冬、柏子仁、升麻、连翘等散郁火养心神。

PCOS患者病理变化为虚实夹杂,以肾虚为本,兼夹痰、瘀,而郁贯穿于病程始末。

其治疗目前多以补肾、化痰、祛瘀为其常法,周士源教授认为:心肺居上,关乎气血,肺金郁闭,气机升降失常,心火内郁,酌伤心阴,心神失养,主不明而十二官危。

调养心肺,亦是调养气血,气血冲和,则月事以时下,阴阳和合而能有子。

参考文献:[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5-316.[2]孙鲲(译).不孕症与辅助生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8-304.[3]王冰编;戴铭,张淑贤,林怡,戴宇充点校.黄帝内经素问[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5-16.[4]傅山著.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3-64.[5]张璐著;李静芳,建一校注.张氏医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49.[6]高文柱,沈澍农主编.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12.[7]王肯堂辑.证治准绳1杂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1-104[8]韩玉芬,侯丽辉,吴效科.脏腑经络对天癸的生理调控[J].陕西中医,2007,28(11):1557-1558.[9]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Revised2003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 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J].Hum Reprod,2004,19(1):41-47.[10]陈修园著;余育元校注.女科要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2-33.[1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90-491[12]张景岳著;罗元恺点注.妇人规[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305-306[13]黄元御著;孙洽熙校注.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1.[14]赵献可著.医贯6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15]程杏轩著.医述16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75.[16]唐容川著;金香兰校注.血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03.[17]白长川,石志超,单书健.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卷·郁证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06-108[18]佐西洋,颜红.脏躁理论及抑郁症临床诊疗探讨[J].四川中医,2012,30(11):38-39.收稿日期:2020-12-29高尿酸血症(HUA)指体内嘌呤代谢障碍或尿酸排泄下降导致血清中尿酸增高的疾病,当2次不同日的空腹血状态下血清尿酸水平,男性大于7mg/dl,女性大于6mg/dL即被诊断为HUA[1]。

2022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临床研究进展(全文)痛风是由于血尿酸水平而升高导致的尿酸单钠(MSU)晶体沉积在滑液和其他身体组织中引起关节炎。

痛风发作常常伴有不可预知的疼痛、关节肿胀和红肿,以及频繁发作导致的关节损伤[1-2]。

除了自身带来的临床症状外,痛风发作往往伴随着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高尿酸血症,慢性肾脏疾病,过早死亡和许多代谢性疾病[3-4]。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含嘌呤食品的摄入量不断增加,痛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痛风治疗药物不断取得进步。

本文将简单阐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流行病学状况、痛风发病相关的机制和治疗药物的分类。

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状况目前,西方国家痛风患病率为2.7%~6.7%,发病率为每千人每年0.58 ~2.89[5-8]。

更严重的是,这些数据可能低估了痛风的真实患病率,因为可能存在诊断不足[9]。

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种痛风动物模型的成功,痛风治疗药物的发现得到了推动[1]。

不幸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痛风的方法[10]。

痛风发病率的增加和有限的痛风管理策略大大提高了门诊就诊率和住院率,导致总体经济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低的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活动受限而引起痛风的发作。

目前,痛风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11-12]。

血清尿酸(SUA)水平长期的升高或高尿酸血症一直被认为是痛风的主要病理状态[13]。

因此,减少体内尿酸一直是治疗痛风的主要手段[14-16]。

虽然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单纯的高尿酸血症不足以引起痛风[17]。

只有9%的高尿酸血症患者(7.0~8.9 mg/dL)(388~494 umol/L)在15年内发生痛风发作; 即使SUA 水平超过10 mg/dL(555 umol/L),也只有50%在15年内发生临床上明显的痛风[17-19]。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李盼【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主要就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年龄分布和性别分析、种族及地区分布、遗传等)和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饮酒、高嘌呤饮食、体育锻炼、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肾功能减退、用药史、疾病史)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更好的促进对该病的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及治疗水平.【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31)012【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作者】李盼【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北京 10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尿酸由饮食摄入和体内分解的嘌呤化合物在肝脏中产生。

正常情况下,体内尿酸产生和排泄保持平衡,凡导致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减少的因素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人体内血尿酸水平高于420 μmol/L即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常被人们所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化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善,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

高尿酸血症除了可引起痛风外,还与肾脏、内分泌代谢、心脑血管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成为威胁到人们健康的“新杀手”。

有针对性的开展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工作,了解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拟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有研究显示,婴儿出生至3天,血尿酸值增高,且波动较大;出生3天后至青年时期,血尿酸值均偏低;40岁以上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较为多发[1]。

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老年人中的常见高发病之一。

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升高,但也有研究报道,中青年人群高尿酸的发病率高于老年人[2]。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臧路平;刘志刚;吴新荣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1(30)1
【摘要】高尿酸血症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及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密切相关.按照发病机制可以分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随着蛋白质工程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和遗传学认识日益加深,新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各种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相继上市.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臧路平;刘志刚;吴新荣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学部,510010;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州51064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学部,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学
部,5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
【相关文献】
1.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刘佳;李玲
2.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J], 安雅婷;杨培树;王雅琦;孙浩
3.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波
4.高尿酸血症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J], 孟晓璐;李欣;杨宝学;周虹;;;;
5.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孙冠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
非布司他:
新型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对黄嘌呤氧化酶(XO)高度选择性抑制→ 不影响其它嘌呤、嘧啶合成和代谢→ 不良反应 ↓ 同时抑制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XO)→ 高效抑制, 具有强力降低尿酸的作用;小剂量即可发挥较高活性, 相对安全→ 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安全有效, 无需调整剂量, 且耐受性良好, 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 严重皮疹及关节疼痛
HUA的诊断标准
HUA的分型诊断
(注: 尿酸清除率Cua=尿尿酸*每分钟尿量/SUA)
多基因遗传变异,以肾小管排泄尿酸减少为主(肾小管尿酸分泌功能障碍) 急慢性肾病(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 药物: 小剂量阿司匹林,利尿剂,环孢素(抑制排泄)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酮症,乳酸中毒(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尿酸分泌)
定义: 高尿酸血症(HUA)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为420μmol/L(不分性别),超过此值可引起尿酸盐结晶析出,在关节腔和其他组织中沉积。
HUA的危害:
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 HUA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痛风等密切相关,是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别嘌呤醇:
规格(100mg) 起始剂量≤100mg/d, 中、重度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起始剂量≤ 50mg/d 每周可递增50~100mg, 一日最大量≤ 600mg 该药可导致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重症多行红斑性药疹、药物超敏综合征, 严重可导致死亡, 建议一旦出现皮疹立即停用
别嘌呤醇:
HUA的饮食建议:
鼓励食用: 蔬菜;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鸡蛋 限制食用: 牛肉、羊肉、猪肉、富含嘌呤的海鲜;调味糖、甜点、调味盐(酱油和调味汁);红酒、果酒 避免食用: 果糖饮料;动物内脏;黄酒、啤酒、白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6卷第2期 2 0 1 5年6月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FOREIGN MEDICAL SCIENCE SECTION OF MEDGEOGRAPHY V0l_36 NO.2 

Jun.2015 ・97‘ 

◇专题研究◇ 

高原医学地理环境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陆红祥 ,汪雨潇 ,罗勇军 。 (1.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军事医学地理学教研室;2.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5营; 3.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 

摘要:医学上的高原是指海拔在3 000 m以上的地区,在高原环境条件下,低氧、低气压严重威胁高原人群的健康,与 此同时,高原特殊的饮食习惯(酥油、茶叶、肉食等)对高原人群的健康也具有特殊的效应。其中,在高原地区特殊自然 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下,高原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本文就特殊高原地理环境与高尿酸血症的关 系及其研究进展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原;医学地理;高尿酸血症 中图分类号:R1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883(2015)02—0097—02 

The relationship and research progress between plateau medical geography and hyperuricemia 

LU Hong—xiang ,WANG Yu—xiao ,LUO Yong—jun ’。 (1.Department of Military Medical Geography College of High Altitude Military Medicine; 2.Battalion 5 of Cadet Brigade;3.Key Laboratory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8,China) 

ABSTRACT:Plateau in medical terms refers to the region above 3 000 m,where people’S health is threatened seri- ously by the low oxygen and low pressure.At the same time,the diet(ghee,tea,meat,etc.)has a special effect on people’S health.Due to the special natural and human geography,hyperuricemia occurs differently on plateaus.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and research progress between plateau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hyperuri— cemia. KEY WORDS:plateau;geomedicine;hyperuricemia 

高原在医学上的定义是指海拔3 000 m以上的 地区,世界上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口超过了1.4 亿,加上流动人口将达到5亿左右,因此加强对高原 人群健康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l1]。其中,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HUA)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 对高原地区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与肥胖、脂 代谢紊乱、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由于 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高原高尿酸血 症的发生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具有其特殊性,而关 于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尿酸的变化,国内较少报道 3]。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流行分布特 DOI:10.3969/J.issn.1001—8883.2015.02.003 收稿日期:2015-04—22 修回日期:2015-04—23 通信作者:罗勇军,副教授.E—mail:luoyongJun2011@gmail.com 作者简介:陆红祥(1992一),男(汉族),高原医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高原医学. 点、高原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高原环境下对高尿酸 血症的治疗和预防,现将近年来高原医学地理与高原 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流行分布特点 目前缺乏对高原高尿酸血症的全面系统的流行 病学调查资料。由于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 件多变和饮食生活习惯各异,高原高尿酸血症有其独 特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①高原HuA发病率依性别 不同而有差异。杨聪等对西藏某地的2 867名健康 体检的尿酸进行分析,发现高尿酸发病率:男性为 22.50 ,女性为4.74 ,男性在各年龄组的发病率 明显高于女性l_4]。②高原HuA发病率依暴露海拔 的不同而有差异。孙志浩等统计表明,高原地区对血 清尿酸有明显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血尿酸水 

http://gwyx.xjtu.edu.ca;E-mail:medgeography@mail.xJtu.edu.cn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第36卷 平升高,两者呈正比关系,而回内地休息后,血尿酸水 平降低,且与休息时间长短呈正比关系[5]。③高原 HUA发病率依暴露高海拔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 彭卫华等报道随着藏北高原居住时间延长,血尿酸升 高,尿酸盐排泄减少,且血尿酸升高水平(P<0.01), 比尿酸排泄减少更明显(P<0.05),提示高原缺氧在 增加尿酸生成的同时,影响肾脏功能,减少尿酸盐排 泄,使血尿酸升高_6]。④高原HUA以移居高原的汉 族最多见,但亦可有世居少数民族患病。杨永勤等对 西藏人群的调查发现各民族发病有明显差异,汉族多 于藏族(49:1),这很可能与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性有关 。 

2高原地理环境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由于高原人文地理(酥油、茶叶、肉食)和自然地 理(高寒、缺氧)的特殊性,高原地区对高尿酸血症发 生产生特殊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2.1 高原饮食习惯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高原地区 人群喜好进食茶叶,牛羊肉等富含嘌呤类食物,高嘌 呤饮食增加了外源性嘌呤的摄人,可以增加血尿酸的 水平;除此之外,西藏居民较常饮酒,大量乙醇代谢导 致血清乳酸水平升高,而乳酸可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 泄作用。Choi等对美国第3次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 进行分析发现,血尿酸水平随着啤酒和酒精饮料摄人 量的增加而升高 j。 2.2 高原低氧环境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高原缺氧 环境下,为了满足机体供氧需求,红细胞增多,血红蛋 白合成与分解速率增加,产生嘌呤代谢产物尿酸增 多,内源性细胞分解产物增多,也引起血尿酸增多 j。 低氧可使机体ATP代谢障碍,细胞Ca。 浓度增高, 激活蛋白酶A,不可逆地催化黄嘌呤脱氢酶为黄嘌呤 氧化酶,后者可催化细胞低氧状态指标的次黄嘌呤生 成尿酸 ]。高原缺氧使体内糖酵解增加,乳酸生成增 多,竞争性的抑制血尿酸的排泄,引起尿酸增高 ]。 对尿酸代谢方面,肾小球缺氧改变使肾小球血流量减 少,近曲小管分泌部位供血不足而影响尿酸分泌,使 尿酸排泄减少_9J。 2.3 高原地区其他因素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在高 原地区,寒冷、感染、体力负荷过重、剧烈运动等因素 加重缺氧情况下,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儿茶酚胺、抗利 尿激素等分泌增多,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活动增强,引起水钠潴留,同时也促进尿酸重吸收,减 少尿酸排泄[9]。移居高原的汉族居民对高原地区的 适应性较差,在高原缺氧条件下缺乏体育锻炼、出汗 少、饮水量少,导致血尿酸排泄减少有关。 3高原地区对于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目前对于高原地区的高尿酸血症治疗尚没有特 殊的治疗措施,在治疗与预防上尚需参考平原高尿酸 血症的治疗方案,主要药物有别嘌呤醇、丙磺舒等。 但是有文献报道以上两类药物在使尿中尿酸排泄量 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尿酸从尿中析出而沉积在肾小管 上,这就导致肾脏损害及尿路结石等发生,而导致病 情加重,在高原地区缺氧高寒的环境下,对肾脏的损 害更加明显口 。杨聪等对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的研 究发现采用“三低”即低嘌呤摄人、低脂肪饮食、低盐 饮食,“三多”即多饮水、多做有氧运动、多食碱性并富 含维生素B、C族的蔬菜、水果类等,“三忌”即忌酒、 忌升高尿酸的药物、忌肥胖和体重超标的运动饮食调 控法,患者的血HUA水平与运动饮食调控前有明显 降低,值得在高尿酸血症高发的高原地区推广应 用 。 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高尿酸血症受高 原低压缺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但其具体影响过程 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尚没有特异性疗法,主要推荐加强休息、控制饮食、适 度运动等控制尿酸的浓度。总之,需要更多的研究去 明确高原医学地理环境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成升魁,沈镭.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互动关系探讨 EJ].自然资源学报,2000,I5(4):297.304. [23李美花,方今女.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 医学学报,201O,33(1):74.78. [3]陈光亮,徐淑云.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1 9(10):1088.1092. [4]杨聪,吕国治,刘云祥,等.西藏林芝地区藏族健康体检人群高尿 酸血症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2009,23(6):10-11. [5]孙志浩,张仲阳,毛辉青.高原地区尿酸变化的结果分析[J].青 海医药杂志,2011,41(5):65.66. [6]彭卫华,钟玉平,马宽军,等.平原人进驻藏北高原地区不同时期 血尿酸的变化分析_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10): 597.598. [73杨永勤,谢晓娥,何芙蓉.高原地区痛风110例I临床分析[J].西 藏科技,2000,4(91):52—53. [8]Choi H K,Curhan G.Beer,liquor,and wine consumption and serum uric acid level:the thi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 amination survey_J].Arthritis Rheum,2004,51(6):1023-9. [9]崔建华,张西洲,何富文,等.移居高原健康青年血清丙二醛和尿 酸的变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1):18-20. E1o]陈代国.高尿酸血症治疗的药物选择[J].中国现代医生,2007, 2O(1):60-61. [11]杨聪,吴彦民,黄谦,等.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运动饮食 调控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o11,21(1):64—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