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
泽漆汤临床证治研究总结

[15] 岳萍,高亮,陈默,等.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兔行为学及 关节软骨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含量的影响针刺研究,2016,41(3) ,35-239.[16] 何丰明.麦粒灸对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滑膜细胞功能调控 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17] 李彤,谢毅强,黄世佐,等.麦粒灸对A G A 及镇痛的实验 研究中医药学刊,2006,24(3) ,47-549.综8! 国民$%&CHINA'S NATUROPATHY,Feb. 2021, Vo 1.29 No. 4[18] 李艳,徐兰凤,刘兰英,等.赵氏N 火灸治疗痛证疗效评价 及效应机制研究$].吉林中医药,2016,36(6) ,19-622.[19] 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J ]. 中国针灸,2004,24(2) 105-107.[20] 陈盼碧,郜君,王士嘉,等.N 火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光明中医,2017,32 647649.(收稿日期:2020-06-10)泽漆汤临床证治研究总结$全力1A ,周红光123(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该文对泽漆汤的药性、煎服方法、配伍用药进行了相关解读,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总结该 方治疗肺癌咳喘的疗效。
【关键词】泽漆汤;方解;配伍;肺癌;咳喘'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 289文献标识码:ADO # 10. 19621/j . cnki . 11-3555/r . 2021. 0446泽漆汤是临床治疗咳喘症状的经方,见于《金匮要 略》“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原方为:“泽漆三斤 (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上九 味,叹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老中医杂病治验录

老中医杂病治验录一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慢性顽固性湿疹某男,45岁,腹部双下肢大面积湿疹,外观暗红色,皮损增厚瘙痒,满布粒状结节,切脉浮紧实数,舌红苔黄厚。
根据脉浮实数,舌红苔黄厚,病在太阳,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葛根黄芩黄连甘草金银花白鲜皮全蝎等患者复诊,恰逢笔者开会,找其他大夫抄方,后遇见吾,问之疗效如何,云瘙痒改善明显,皮损部位较前变薄,颜色变淡,脱屑减少。
二五味消毒饮治疗蚊虫叮咬不愈案某女,60余岁去冬因蚊虫叮咬后皮肤溃疡瘙痒,皮肤结节隆起在吾治疗一月后皮肤病消失。
今日又因蚊虫叮咬后手臂背部出现硬币大小结节,皮损部位结痂,仍持续不退,右足面大者瘙痒,脉紧数以五味消毒饮三妙散联合治疗金银花菊花蒲公英苦地丁苍术薏苡仁玄参等治疗共服药10付,全部结痂脱落。
三酸枣仁汤合生脉饮治疗失眠自汗病某女,30余岁失眠数年余,失眠入睡困难,心烦胸闷,口苦,尤苦恼者,每饭后头颈部汗出绵绵,颇为不适,切脉左软右滑数,舌红苔黄偏厚酸枣仁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酸枣仁川芎知母茯神甘草麦冬五味子党参远志药后失眠未见明显改善,但汗出已无。
四瓜蒌瞿麦丸加味治疗阴囊水肿案某男,50余岁,右侧睾丸积液,在某医院治疗,大夫提出手术治疗,患者要求先保守治疗,给与消炎药治疗后,病情尚能控制,要求出院,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手术与否患者自诉右侧睾丸坠胀,比左侧睾丸明显偏大,脉弦,舌淡苔白滑第一次给与五苓散加牛膝治疗,仍觉坠胀不适,第二次根据小便不利,腰以下有水气,瓜蒌瞿麦丸治疗,睾丸积液为腰以下,故选用该方天花粉葶苈子车前子海藻昆布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等药后坠胀无,睾丸恢复正常大小,嘱咐少吃辛辣刺激烟酒等物。
五柴桂姜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干燥综合征案某女,70余岁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口干渴,心烦,出汗恶风,脉浮数,舌淡红无苔偏干在协和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在某老医处给与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治疗后病情无缓解,上述症状加重,伴恶心食欲不振,根据其肌肉酸恶风自汗口渴,选用柴桂姜汤治疗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甘草黄芩等,药后上述症状均减轻,尤其烦恼者自汗倦怠减轻,让患者开心不少,仍有肌肉关节疼痛,恶寒,肢节疼痛,身体尪,目眩短气,以及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等关键症状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去附子防己黄芪汤治疗桂枝芍药知母干姜白术防风木防己黄芪茯苓秦艽等药后关节疼痛等改善,目前仍在治疗中。
沈舒文治疗脾胃病经验撷英_王捷虹

型增生。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胃滞 升降气机 运脾化湿
胃主纳降,脾主升运,气机的升降是胃纳脾运的重 要功能。胃病引起消化不良,不论是阳明旺邪从热化 以嘈杂、烧心、口苦、苔黄湿热易见,还是太阴虚邪从湿 化以脘腹胀满、纳差、苔腻为候,一般都有纳呆、饱满、 呃逆等脾失 健 运、胃 失 和 降 的 证 候 表 现,即 使 有 胁 肋 胀,肝气郁 或 腹 胀 满,脾 虚 失 运 都 会 影 响 到 胃 气 的 和 降。故而沈教授注重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治脾以升运 为主,治胃以和降为要,升运脾气善用四君子汤,且白 术与苍术同用,运脾尤长除湿醒脾,中满苔腻用佩兰醒 脾,白蔻仁化脾湿,苔腻选用草果化腻苔。降胃气常用 香橼、佛手、苏梗、甘松之属,并见肝气犯胃者用柴胡、 枸橘、香附、合欢皮。
胃病引起消化不良不论是阳明旺邪从热化以嘈杂烧心口苦苔黄湿热易见还是太阴虚邪从湿化以脘腹胀满纳差苔腻为候一般都有纳呆饱满呃逆等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证候表现即使有胁肋胀肝气郁或腹胀满脾虚失运都会影响到胃气的和降
李灿东运用三仁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

李灿东运用三仁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吴爱虹王洋关键词:李灿东;三仁汤;杂病;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21)04-0041-02李灿东教授系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百名杰岀青年中医”。
李师临证应用三仁汤治疗咳嗽、便秘、外感热病、耳鸣等病证,谨守病机,遵循“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原则,古方新用,推陈岀新,每获良效。
现将4则典型案例介绍如下。
1咳嗽郑某某,女,5岁,2016年2月28日初诊。
患儿咳嗽半月,痰黄质黏,喉中痰鸣,无恶寒发热,纳食欠佳,大便尚调。
舌淡红、苔白腻偏厚,脉滑。
药用:慧苡仁15g,神曲10g,杏仁、半夏、淡竹叶、紫菀、款冬花各6g,通草5g,厚朴4g,白豆蔻(后入)3g,生姜3片。
6剂。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月22日随访,患儿服3剂药后诸症皆除。
按:患儿属湿热内蕴,上犯于肺证,肺脾气虚之象不显。
故李师谨守病机,方选三仁汤加减治疗。
方中杏仁宣上,使湿热之邪从上焦肺系而岀;白豆蔻、厚朴、半夏畅中,使湿热从中焦脾胃而泻;慧苡仁渗下,通草、淡竹叶通利小便,使湿热从下焦膀胱而泄;配合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小儿脾常虚,易夹积滞,故加神曲消食祛滞,合生姜以解表邪,全方共奏化湿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李老师辨证准确,故3剂即愈。
2热疮陈某,女,24岁,2016年2月16日初诊。
患者右口角热疮1天,时痒,咽痛,无恶寒发热,腹胀时鸣,便可,舌淡红黯、苔微黄,脉滑。
西医诊断:单纯疱疹;中医诊断:热疮。
病机属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治宜清热化湿,祛风止痒。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慧苡仁30g,石斛12g,杏仁、半夏、淡竹叶、神曲各10g,白豆蔻(后入)、厚朴、通草、僵蚕各6g”剂,每日1剂,水煎服。
2月28日随访,患者诉服完6剂后诸症皆愈。
按:该患者为青年女性学生,平素学业生活压力大,肝气郁滞,肝郁乘脾,易生痰湿。
痰湿中阻,气机失畅,故见腹胀时鸣;湿郁化热,湿热交结,复感外邪,两邪相合,上犯肌表,致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故见瘙痒;风热上犯咽喉,故见咽痛。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
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
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
姜良铎教授应用升陷汤治疗杂病三则

姜良铎教授应用升陷汤治疗杂病三则康雷;杨迎霞;赵晓东【摘要】Professor JIANG Liangduo is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ian, who is working in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 is good at treating intractable diseases. Sheng xiantang is one of the prescription that often used. Sheng xiantang was derivedfrom<Yi xue zhong zhong can xi lu>, Zhang Xichun in qing dynasty,which including Huangqi, Zhimu Chaihu, Jiegeng, Shengma ifve TCM, the main treatment is subsidence of the atmosphere. The author sum up the experiences of Professor JIANG Liangduo using this prescription to treat miscellaneous disease.%升陷汤出自清末民初著名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五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大气下陷之证。
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如能够把握病机,升陷汤在内科疑难杂病中能够使患者病情缓解,扭转病势,由逆转顺。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升陷汤;杂病【作者】康雷;杨迎霞;赵晓东【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姜良铎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著名的中医临床大家,学验俱丰,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屡起沉疴。
内科杂病

内科杂病明代是内科杂病学术全面収展幵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兵特点,一是围绕金元四家与古代医学理论及医疗经验的继承和収展,所出现的不同学术流派及兵学术争鸣,主要是以薛已、张介宾、赵献可等医家所代表的温补派对刘宋素、朱丹溪医学主张所展开的论争,这种学术争鸣对内科杂病学术的収展起了很大的促迚作用。
兵事,内科杂病学家们在临证丆更为重视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使内科杂病辨证沦治水平较以前明显提高,兵丅,不少医家对内科杂病诊治的总结与医著空前增多,幵能对临证实践収挥切实的挃导作用。
明代在内科杂病学术丆所叐得的成就,使这门学术的収展趋于成熟,幵对后世内科杂病学术的収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丹溪学派传人的学术彭响朱震亨的弟子较多,而且不乏在医学丆有一定成就与影响者,因此元末明刜时丹溪学说一度颇有影响。
兵中素炙丹溪乊门的医家,有赵良仁、戴思恭、刘叏渊、王履等人。
赵良亡所著《金匮衍义》一书,恪守丹溪家法,阐释杂病立方施治的要旨,戴思恭除协助兵师整理《金匮钩玄》等医著外,自己还著有《证治要决》、《证治类方》、《推求师意》等书,对丹溪学说多有阐収,如仍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出収,更强调了“火乊为病”的危害性,及迚一步阐収“六郁乊病”的证治等,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王履治学颇多创意,敢于大胆批评前人乊说,他宗丹溪学说对东垣学说挃斥甚力,王氏在内科杂病中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对中风提出了“真中凢”和“类中风”的独特见解,对后世影响很大。
(事)温补学派的盛行及兵对内科杂病的影响薛已可谓温补学派的倡导者,他在《内科摘要·脾肺亏损咳嗽痰喘等症》中提出,“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的观点,迚一步推论说脾胃一虚则诸症蜂起。
因此,他在治病时特别注重补益脾胃乊气,同时他也探讨了肾命学说。
由于脾肾在生理病理兲系丆极为密切,薛已对于以丆虚为主者,主张“补肾不如补脾”乊说;但当肾虚为重时,则又以补肾为先。
至脾肾皆虚,则经常采用脾肾同治乊法,兼筹幵顾。
临床杂病治验4则

按
本 例 患 者 所 现 证 候 当 系脾 肾 阳虚 、 湿 内 水
聚 、 溢肌 肤所 致 ; 阳虚 衰是 本 , 阳虚 、 湿 内停 外 肾 脾 水 是 标 。先 前于 某 医 院被 误 认 为湿 热 之证 , 以苦 寒 燥 湿 清热 之 品治 之无 效 , 反致 脾 肾之 阳愈 受 损伤 , 阳气 既损 , 化 失 司 , 谷 不 运 , 饮 内停 而 泛 溢 于 四 肢 气 水 水 肌 肤 , 为 浮 肿 。真 武 汤 乃 扶 阳利 水 、 肾健 脾 之 发 温
主 以手 揉擦 眼周 , 眼圈发 黑 , 眼周皮 肤粗 糙 , 红 , 舌 苔 少, 脉沉 而弱 。西 医诊 断 : 眼轮 匝肌痉挛 症 。 中医诊 断: 目割 , 属 劳 神 过度 、 证 耗伤 精 血 、 肾不 足 、 肝 阴虚 风动 。治 宜 滋补肝 肾 , 养血 祛风 。给予 针 刺疗法 , 方
关键 词 : 肿/ 医药 疗法 ; 渴/ 医药疗 法 ; 水 中 消 中 目剖/中 医 药
疗法; 胃脘 痛 /中 医 药疗 法
剂, 可消 阴 翳 , 阳化 气 , 温 利水 渗 湿 ; 生 黄 芪 、 加 车前
子益气 行水 , 尿消 肿 ; 利 合益 母草 、 赤小 豆 、 白茅 根通
经 活 络 , 血 消 肿 ; 炒 麦 芽 濡 养 脾 土 , 护 胃气 。 行 用 顾 诸 药配伍 , 肾阳复 而 内寒 散 , 使 胃气 和而 脾 气 运 , 水
滞 血瘀 。治 宜补 气养 阴 , 肾健 脾 , 益 活血 化瘀 。给予
小 便 不利 , 于某 医 院诊 断 为 急性 肾炎 , 予苦 寒 清热 给 之 药 物 ( 体 不详 ) 疗 无 效 , 延 不 愈 。现 症 : 具 治 绵 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久病入络
【病案举例】 水肿腰痛案 真武汤加桃仁
【病机分析】 彭老认为本案的关键在于“久病入络”。
“经脉大而直,主气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络脉小而曲,主血主静”。 “经主气,络主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叶天 士)。
久病:①气虚致瘀②阴虚致瘀③气滞致瘀④寒凝致瘀
⑤痰湿致瘀
【症侯特征】 久病,反复发作,正气虚损,病势缓慢,一 般药物疗效不佳。或见舌质紫黯,脉涩等症。 或原病原证 为主兼有瘀血;或转为瘀血积聚重症。
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本病的形成,主要是肺、脾、肾 三脏功能失调而引起,其中尤以脾为要,故《素问至真要 大论》云:“太阴之胜,饮发于中”。 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
1、基本概念:①有形之痰; ②无形之痰
2、临床特征:①痰证:如咳嗽、咯痰; ②痰核、痰块凝聚 于躯体局部,成有形之粒块状物(瘰疬,结核);③指流注 于内脏和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为痰状,如关节疼痛, 肢体麻木、精神失常等病症,但总以苔腻、脉多弦滑、口渴 不欲饮水等为其基本特征
彭履祥教授杂病治验
先师彭公履祥,四川遂宁市人,原成都 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系副主任,中共成都 中医学院党委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 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委员、 常务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的中 医内科学专家。先生一身俭朴,治学严谨, 不仅中医理论造诣高深,而且临床经验丰富, 医技精湛,活人无数。学生有幸忝列门墙, 攻读《金匮要略》,并跟随先师临症治病, 在诊治内伤杂病方面,颇有心得,现择要简 介如下;
在肝。另,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舌之两侧也归 属肝胆。 张景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 为邪气。”
【临症体会】
①本案不为舌瘤表象所惑,始终抓住气郁的病 机环节
②不随意使用峻猛的软坚散结及活血化瘀的药 物。
③使用理气药应注意理气不耗气,和血而不破 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对郁证(虚证) 的治疗则应注意补益心脾。
【用药适宜】
1、用药原则:辛为主,润为辅,忌酸苦甘腻之品,正 虚需补者,宜用通补之品,攻宜缓攻。总以“辛香理气,辛 柔和血”为原则。
2、通络三法 ①辛温通络法:阴寒凝滞 归须 炮姜 肉桂 泽兰等②辛柔通补:正虚有寒 蒲黄 玄胡 当归 小茴 红花 桃仁 肉苁蓉 胡桃仁 鹿角霜等③辛泄通郁 气滞血瘀: 香附 乳香 没药 金铃子散
四、引火归源
【病案举隅】 阳虚喉痺案 肾气丸主治 【病机分析】 上热下寒 肾阳不足(下寒),
虚阳上浮(上热),故用肾气丸(养阴药中加 附子、肉桂)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阳不 浮。
【临床体验】
1、慢性咽炎 临床用肾气丸治疗慢性咽炎 的要点在于咽喉部红肿不甚(嫩红)、苔腻、 两尺脉弱。
2、不乱用苦寒药(金嗓子喉宝、西瓜霜等) 3、辨证用药①银翘马勃散 ②玄麦甘桔汤
3、慎用虫类 ①此类药多有毒,要合理掌握用量,不可 多用; ②药性多走窜峻猛,非积聚等重症不得随意用之
4、旋复花善通肝络 《本经疏证》:“通血脉” 《金 匮悬解》:“行血脉之瘀” 《温病条辨》:“善通肝络”, 《本经》:“主结气,肋下满”。
【临床运用】 久病 ——慢性病 凡慢性病患者,在原方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药物,
王节斋根据张仲景用肾气丸补而逐之治痰,提出了“病之本,水也,源于 肾”。故后世有“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
明清时代,温病学派对“湿痰”、“燥痰”、“热痰”都有新的认识。认为 湿热稽留于气分则郁而生痰,痰热浊邪,内蒙包络清窍则可出现谵语、烦乱、 神昏等危重症。故对痰的治疗采用分消上下,开泄淡渗,清热涤痰,开窍避 秽等法。
3、历代认识
《内经》无痰证 但有饮证
《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指出:“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隋唐之前详于饮而略于痰,其后详于痰而略于饮。
宋·杨仁斋《直指方》始将“痰”和“饮”一分为二,认为痰属火燥,阳 盛阴虚则水液煎熬而成痰:饮为寒湿,阴盛阳虚则水液凝聚而为饮(柯韵伯)
【主要方剂】 三仁汤加马勃 射干 黄芩 牛蒡子 等。
吴鞠通:“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 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 以重浊滋药之剂治之,愈治愈坏”。
【个人体会】
咳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现今 空气污染严重,就诊病人较为多见,临床治疗 亦颇为棘手。湿热咳嗽,属于外感范畴,但目 前有关教材均未有论述,一般外感咳嗽多归属 风寒、风热、燥邪犯肺,若按此辨证治疗,疗 效甚差。
当代以来,有人提出“痰瘀互阻”的观点,用治心血管病人,效果甚佳。
【临床运用】 ①精神病患者 ②肿瘤病人 ③心血管疾病 ④外科疾病(皮肤) ⑤妇科病证
三、郁证治气
【病案举例】 郁证舌瘤 越鞠丸主治 【病机分析】 因郁致瘤 《素问 举痛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
上”。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郁证的病位主要
③半夏厚朴汤 ④肾气丸
五、湿热咳嗽
【基本概念】 湿热咳嗽属外感咳嗽,多由湿热 病邪客于肺所致。
【病机分析】 《河间六书》:“寒、暑、燥、 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张景岳亦谓: “六气皆令人咳”。
湿热病邪多由口鼻而入,舍肺,致肺气闭 遏,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则咳。
【临床特征】 咳嗽 其声不畅,咽喉不适,苔腻 脉濡或细缓
可提高方药的活力,舒通血脉,调达气机。例如: ①慢性肝 炎 ②慢性支气管炎 ③糖尿病等皆属慢性病范畴
二、怪病多痰
【病案举例】 寒痼恶风案 阳和汤 【病机分析】 彭老认为本案主要是“寒痰凝滞骨髓”所
致。 寒痰凝滞骨髓,一方面可致阳气闭阻,卫阳不固,另
一方面则寒痰凝聚,遏而化热。 阳和汤(用治阴疽) 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痰饮学说】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
金元时期对痰饮病的认识也有新的见解,例如朱丹溪明确指出:“痰在胁下 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 竹沥不可导,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可开; 痰结核在喉中,燥不能出入,润化痰饮加咸药软坚。”这实际上是针对痰在 人体的不同部位而应当选择不同的药物。
《圣济总录》认为治痰要以宣通气脉为先。这是对张仲景“温药和之”治法 的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