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教授慢咽汤治验

合集下载

陈学忠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

陈学忠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

陈学忠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作者:杨霞陈学忠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06期关键词:陈学忠;冠心病心绞痛;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04-02陈学忠教授系四川省名中医,从事科研、临床30余年,学验俱丰,擅治内科诸症,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颇有心得。

笔者有幸从师侍诊,现将导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介绍如下。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

一般认为本病是因为正气亏虚,寒凝、痰浊、气滞、瘀血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小则少饮,不病喘渴;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历代中医界不同学派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的认识,从古至今都存在很大差异。

目前普遍认为其主要证型有:寒凝心脉型、痰湿阻滞型、心脉瘀阻型等,而陈学忠老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以心肾亏虚、血络瘀阻型为主要病机,从补益心肾、活血化瘀论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病因病机陈教授潜心研究心血管疾病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此时正值肾气渐衰之时。

《内经》曰:“女子……七七任脉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五八肾气衰……”。

中年以后肾精亏虚、肾气渐衰,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可见该病的发生与肾虚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张景岳认为:“五脏之阴,非肾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肾不能发。

”说明五脏精气的盛与衰,与肾之精气充盈与否有着密切关系。

《景岳全书》中指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由乎肾。

”心肾同属少阴,心的诸般功能有赖于肾气温煦与滋养。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

肾阳隆盛,则心阳振奋,鼓动有力,血可畅行。

若肾气亏虚,肾阳不能蒸腾,不能温煦心阳,则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血运迟缓,闭塞胸阳,发为胸痹。

慢性咽喉炎的中医治验 名老中医夏远录医案医语选

慢性咽喉炎的中医治验 名老中医夏远录医案医语选

慢性咽喉炎的中医治验
湖南名老中医夏远录医案医语选
【医语】古人言:“病非不治,非其治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疑难病症,疗效欠佳者,非其治也。

故清名医叶桂言,学医“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始可籍技济世”,中医易学难精,把握精髓不易。

【医案】颜某,女,48岁。

2014年2月28日,自叙患慢性咽喉炎、咽痛、咽痒、咳嗽反复发作2年半,服中西药治疗多次,至今未愈。

夏远录教授见其面色淡白晦滞,察其舌苔白润,切其脉沉细无力。

系少阴肾经挟咽上循,诊断其少阴虚寒。

遂予方:附片、麻黄、北细辛、生半夏、干姜、桔梗、桃仁、灸甘草。

药后第4天复诊,讲述咽喉已不痛不痒,亦不咳了,只是咽部还有点不适的感觉。

于是依原方去麻黄,加僵蚕,再服3剂。

诸症消失而治愈!。

医案一四六:效如桴鼓——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案

医案一四六:效如桴鼓——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案

医案一四六:效如桴鼓——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案医案一四六关键词: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银翘散;咽痛;发热陈某,男,31岁。

初诊日期:2018年06月26日。

主诉:反复咽痛2年余,再发3天。

现病史:近2年患者因做配音工作,说话较多,反复咽痛,喑哑,对症服用抗生素及解毒利咽类中成药可好转,但间隔半月或一月又反复。

近3天咽痛再发,伴有低热,最高体温37.8℃,服用头孢类及清热解毒中成药效果不佳,影响配音工作,遂来诊。

刻下症:咽干咽痛,干痛如裂,夜间痛醒,不欲饮水及进食,低热,喑哑,可咯出少量粘痰,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查体见扁桃体红肿,II°肿大,上可见少量脓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嗌干,善噫,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此风邪乘心也,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笔者临床体会到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的方证是:咽干咽痛,咽部有粘痰,扁桃体肿大,发热。

本案患者咽干咽痛,干痛如裂,低热,喑哑,可咯出少量粘痰,符合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的方证,故辨证为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证。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急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及“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

”笔者临床体会到银翘散的方证是:发热,咽痛,咽红,咽干,口渴,鼻塞,流黄涕,不恶寒或怕热。

本案患者低热,咽干咽痛,干痛如裂,扁桃体红肿,符合银翘散的方证,故辨证为银翘散证。

诊断:喉痹病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证;银翘散证。

治疗: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合银翘散。

黄连5g,黄芩9g,麦冬10g,桔梗10g,生甘草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竹叶10g,荆芥6g,牛蒡子10g,淡豆豉15g,薄荷6g,芦根20g,射干6g,生姜6g,大枣9g。

名老中医经验集---干祖望中医耳鼻咽喉口腔医理医论医方医案

名老中医经验集---干祖望中医耳鼻咽喉口腔医理医论医方医案

名老中医经验集---干祖望中医耳鼻咽喉口腔医理医论医方医案当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开拓者干祖望编者按:干祖望,上海金山人,是当今我国著名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1972年奉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经干氏20多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将其建设成“全国中医重点学科”。

在此期间干氏还亲自带徒70多名,现均已成为各地的中医耳鼻咽喉科的骨干力量,由于干氏在教学、医疗工作中的杰出贡献,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重点介绍干氏在创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七个方面的贡献,以及在发扬中医学中,善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四个问题的发挥。

临证特色则重点反映干氏重视医案,强调查诊、问诊,尤其对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四个要点阐述精彩。

名案评析精选干氏14个案例,分别应证他诊治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辨证思路和用方特点。

医论医话则记录干氏的振兴中医学术的战略观点,以及他临证、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想法和看法,本文最后收录其经验方五首是他毕生临证经验结晶。

总之,细读全文,对于当今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干祖望的学术经验会有深刻认识。

这对中医药工作者,尤其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工作者,定会大有收益。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始海势联短述》干祖望,男,汉族。

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1912年9月—2015年7月2日),5岁进南社四子(邵力子、柳亚子、姚石子、姚蓬子)之一姚石子家塾读书直至18岁,在此14年中干氏熟读了从《三字经》至《四书》、《五经》的古典文学著作,为以后深钻中医医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干氏18岁至22岁从浙江嘉善县西塘大名医钟道生习岐黄术。

钟氏擅长喉、外科,干氏尽得其传。

22岁至40岁干氏在金山、松江两县开业行医,40岁至45岁在松江县城厢第四联合诊所工作。

1956年,干氏45岁之际调入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担任整理中医古典文献的工作。

『古方新解』半夏厚朴清咽汤治慢性咽炎

『古方新解』半夏厚朴清咽汤治慢性咽炎

『古方新解』半夏厚朴清咽汤治慢性咽炎方药组成:法半夏15克,苏梗9克,炒僵蚕9克,石菖蒲9克,生姜3片,厚朴15克,蝉衣9克,泡参30克,麦冬1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

本方为笔者老师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以《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去茯苓加蝉衣、僵蚕、泡参、石菖蒲、麦冬而成,是石氏治疗慢性咽炎之专用处方。

咽中如有物阻,咯之难出,吞咽难下,吭喀之声不断,经久难愈,所谓梅核气者,仲景立半夏厚朴汤以治。

石恩骏认为,慢性咽炎之典型表现者即梅核气,其病理虽为痰结气郁,其病因则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客邪,用药过于寒凉,肺失宣降,水液凝集为痰,聚于咽喉部,虽然气滞痰凝,然局部炎症常年难清,每有外邪感染,轻则诸症加重,重则咽部红肿焮痛又起,反复发作,经年难愈。

半夏厚朴汤多为辛温苦燥之品,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然临床所见,凡慢性咽炎痰气怫郁之外,多少总有热毒蕴结其中,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总觉半夏厚朴汤不甚相宜。

故石恩骏取半夏厚朴汤化痰散结之药力,原方中茯苓虽可化痰,然淡渗不利咽喉之干燥,故去之;紫苏之梗较其叶,行脾肺气滞痰结之力稍强故易之;所加僵蚕、蝉衣轻浮升阳之气直达上焦,透散咽喉部郁热之毒,辟怫郁不正之气,然僵蚕必须酒炒去其腥秽;石菖蒲最善清热毒痰结之肿;麦冬、泡参益肺气而养阴津,清肺火以利痰热。

若新感风热较盛,咽红肿疼痛,可加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射干、元参、生甘草;若咳嗽咽痒痰多,加桔梗、杏仁、前胡;若发音嘶哑者,有声带息肉或声带水肿,痰结甚重,法半夏可用至30克,并加大贝、夏枯草以清热散结消肿;若舌淡苔白腻,湿痰重也,需加法半夏、厚朴量,更加茯苓以运湿痰。

部分慢性咽炎患者面色不华,困倦多寐,少气纳呆,脉细无力,属脾虚气陷,痰气郁阻,本方合补中益气汤。

少数病例,阴寒在里,寒凝痰滞,会厌痹阻,咽肿而泛白,畏寒肢冷,舌淡紫有齿痕,脉微细弦,可以本方合阳和汤温经散寒,祛痰解毒。

本方之要,为痰气郁结病理,若咽干颧红,舌红少苔,阴津明显耗伤者,本方不宜。

陈小宁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浅谈

陈小宁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浅谈

陈小宁补脾法治疗慢性咽炎经验浅谈张慕然 陈小宁关键词:陈小宁;慢性咽炎;补脾法;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76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06-02作者简介:张慕然,女,主任中医师,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扬州 225009) ;陈小宁,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陈小宁,E-mail:慢性咽炎主要指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急性咽炎迁延不愈所致[1]。

临床表现以咽喉干燥疼痛,多言后加重、咽部异物感、粘痰附着感、喜清嗓、咽痒咳嗽等多见。

慢性咽炎属于中医的喉痹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五十二病方》 中就有描述[2]。

陈小宁教授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助组组长,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委员,师从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从事耳鼻喉科临床科研30多年,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笔者有幸跟随陈教授临证,获益匪浅,现将其诊治慢性咽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循经上犯咽喉是其主因。

此外劳伤损气,肺怯金亏,咽喉失于滋养;或肾虚火旺,燥津灼液,无以上濡咽喉均可导致该病[3]。

长期以来滋阴降火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中即有“咽喉干燥,病在土脾”的论述,但是从脾论治咽喉的方法一直未被重视[4]。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挖掘了这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陈小宁教授继承并发扬了干老的治疗理念,并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细化、升华,显著提高了慢性咽炎的治疗效果。

咽喉者,水谷之道路,呼吸之门户,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咽需液养,喉赖津濡。

脾主运化,为精微生化之根本。

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精微生化乏源,则无以上濡咽喉,咽喉失润,津枯而为病。

脾虚型慢性咽炎患者,除了常见的咽干咽痛、咽痒、异物感、喜清嗓等症状外,还常有以下症状。

国医大师:我父亲为母亲求来的梅核气方

国医大师:我父亲为母亲求来的梅核气方

国医大师:我父亲为母亲求来的梅核气方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9秒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李老:多年来,我学习中医可以说从四个方面获益。

一、家传医术;二、认真自学;三、勤求古训;四、博采众长。

我父亲叫李景唐,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为什么学医,得从我父亲说起,《洛宁县志》关于他的事迹多有记载。

郭文:这称得上是师带徒吗?我们想知道您父亲更多的情况。

李老:也是师带徒的形式,不过是跟父亲学习。

我祖父叫李世杰,经商。

我父亲李景唐在当时洛宁全县“三堂”中是名气最大的,另外“二堂”指的是张玉堂和李绍堂。

我父亲生于1889年,病逝于1949年。

他幼年好学,深研岐黄,医技精,是洛宁县唯一考上开封大学堂的学生。

当时学校管吃管住,每年给五十两银子的助学金,我父亲上了三年学,毕业后,本来学校分配工作可以做官,由于我祖父有病,加上军阀混战,袁世凯在北京称帝,我父亲不愿做官。

他考虑到“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开始立志自学中医,他一边钻研医学经典,详义通理,一边向当地的名医拜访求教。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由于他文化底子厚,所以学起中医经典来得心应手。

听我父亲讲,我母亲患了梅核气(慢性咽炎),喉咙干,吞咽有异物感,当时没有仪器检查,担心是食道癌的前期。

我父亲对治疗该病没有经验,开药无效。

离我家五公里远的西至村有一个医生叫孙之道,治疗该病有名气,旧社会医生较保守,不向外传。

我父亲备了厚礼登门拜访,二人见面很投机,当晩在他家住,第二天仍要挽留,我父亲讲,我母亲得了梅核气,要回去找医生给我母亲治病。

孙之道听后说他能治,于是就开了方。

这个方子传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医好病人无数。

郭文:梅核气很难治,您是如何治疗的?慢性咽炎属中医的梅核气病,多发于中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

该病自觉咽喉有异物感,如梅核或痰块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部拘紧、干燥,有时隐痛,伴有胸闷气短等症,每因情志不舒、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伤胃或语言过多而症状加重。

中医学对本病发现较早,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陈学忠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

陈学忠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

陈学忠主任医师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杨粤峰;苏凯【摘要】陈学忠主任医师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及多年临床总结,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郁证、失眠、胸痛、灯笼病等症,取得良好疗效.在使用该方时首辨有无瘀证,次辨血瘀原因及兼症,分别予行气活血、补益活血、温经活血、祛风活血及化痰活血之法,在活血同时重视气血阴阳以平为期.【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6【总页数】2页(P119-120)【关键词】血府逐瘀汤;应用;失眠;胸痛;郁证;灯笼病【作者】杨粤峰;苏凯【作者单位】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陈学忠是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

陈老师擅长运用气血理论治疗各种病症,效果颇佳。

笔者随师学习,所获颇丰,现举血府逐瘀汤临床验案几则,以飨读者。

1 验案举隅1.1 失眠案刘某,男,68岁,退休。

2009年5月初诊,患失眠5年。

5年前因情绪受刺激后开始出现失眠,伴多梦,口干,便干,烦躁不安。

先后在多家医院求诊,经心理治疗及中西药治疗均效不佳。

目前服用西药“劳拉”,能每日间断入睡2~4小时。

查舌质淡,边有瘀点,苔白,脉细。

陈老师结合舌脉症征,四诊合参,辨其为瘀血内阻,气机郁滞,气血失和。

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处方:生地黄30g,桃仁12g,红花10g,枳壳15g,赤芍 15g,柴胡 15g,甘草 6g,桔梗15g,川芎15g,郁金 15g,川牛膝 18g,黄连 10g,肉桂 3g。

经服上方1周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每日能保证4h以上睡眠时间,并觉口干,便干,烦躁不安等症明显缓解。

且自行停服“劳拉”。

但仍诉偶有心胸烦乱表现。

守方续服后上症缓解。

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每日入睡6h左右。

按:陈老师擅长以气血动态辨治失眠,认为失眠患者都存在瘀血的病理特征;反过来瘀血又是致病因素,血碍气行,气血失和,进而致阴阳失调,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相互影响造成失眠的迁延不愈,形成恶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学忠教授慢咽汤治验
阳某,女,43岁。

初诊:2013年7月26日。

主诉:咽痒、咽干、咽部异物感一年,加重1周。

刻诊:咽喉不适,咽痒咽干,喉中有粘痰不易咯出,咽部异物感,梗阻不适。

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不肿大,食纳可,夜眠可,大便正常,夜尿2次每夜,舌体略胖大,舌淡瘀暗,薄白苔,脉弱。

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咽炎。

中医辨证属:阳虚寒凝,血脉痹阻,痹阻咽喉之证。

治当温阳活血利咽。

予以慢咽汤加味。

桂枝12g 五味子12g 干姜15g 青果30g 桔梗15g 细辛10g 当归10g 射干10g 板蓝根30g 炙甘草10g 3剂,每天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

二诊:2013年7月30日。

患者自诉3剂后咽痒好转,但仍感梗阻,夜间下肢冷,仍有粘痰梗阻于喉,不易咯出。

继续在原方上加减治疗。

桂枝15g 细辛10g 当归20g 干姜15g 青果30g 五味子12g 桔梗15g 射干10g 板蓝根30g 法半夏15g 化橘红15g 炙甘草10g 3剂。

后追访,基本痊愈,未再作。

按:此为中年女性,病程较长。

《素问。

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患者舌体略胖大,质淡偏瘀暗,薄白苔,脉弱系阳虚寒凝血瘀之象,咽喉为肺之门户,阳虚无以化津,咽喉失于濡养,则咽喉不适,寒凝痹阻,痹阻咽喉则声音嘶哑,故本病病位在肺,病机为阳虚寒凝,血脉瘀阻,痹阻咽喉,属本虚标实。

此证所用慢咽汤为我科陈学忠教授自拟方剂:桂枝、细辛、干姜温阳散寒,五味子收敛肺气,青果利咽喉,桔梗宣肺利咽,当归、牡丹皮活血散瘀,炙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温养活血利咽之效。

得效后章法不变,续服以巩固疗效。

临证备要:慢性咽炎属祖国医学喉痹范畴。

常称“虚火喉痹”然“虚火”之理解多有差异。

今人每见此证多认为肺肾阴虚,阴液不能上达,咽喉失于濡养,而发为喉痹。

而我院陆干甫老中医经多年临证总结,认为此处“虚火”多为无根浮游之火,它既不是气虚,也不是阴虚,而是阳不化阴所致。

咽喉系三阴交汇之处,其位属肺,盖阴津之敷布赖阳气之升发。

临证之时不能一见咽喉不适,声音嘶哑,则谓之阴虚,投以玄参、麦冬之属,患者虽可短时取效,然损伤阳气,反复迁延难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