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法的综合论述

合集下载

从道家思想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从道家思想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只养阳而不要养阴,秋冬只养阴而不必养阳。””1意 思是说一年四季都要同时调养阴阳之气。既然如
道”。旧1所以吴昆说:(四气调神)“言顺于四时之气,
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这一切都与“道法自
此,经典原文一开始为什么要分别论述“春三月”、
“夏三月”、“秋三月”和“冬三月”?岂不是多此一 举?中医学最讲整体观念,语意的理解和词义的解 释也必须注意从整体上去把握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以
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它不是救治生命的根本。所以说“善养生者,以不 病为先”。而治未病、养生以求长寿的根本方法就 是顺应自然。《淮南子・精神训》说:“真人者,性合
于道也。”在道家思想看来,宇宙万物无不以道为最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 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
“四气调神”,顾名思义,就是说要根据一年四时之 气的不同特性来适时调整人的活动和意志,其核心 内容是强调一个“从”字,即强调人的生活起居和精
的《原道训》、《泰族训》,再到嵇康的《养生论》,到
处都可以看到道家中人对生存之道、养生之道的论
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
史》中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 念。’’…
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 温,冬食热,以养其阴,滋苗者必因其根,伐下者必枯
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王冰即和万物一起随春、夏、秋、冬而生、长、收、藏)。 《吕氏春秋・有始》:“天地万物,人之一身也,此之 谓大同。”《吕氏春秋・情欲》:“人与天地也同, ……故人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吕氏春秋 ・本生》还要求“养天之所生而勿撄(违背)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实际上就是“法天地”以“养

浅谈“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

浅谈“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
之令 , 保存 阴精 , 以备 来年 春夏 生发 。这 种养 阳 以助 生发 , 阴 以益 收藏 的养 生之 道 , 养 应遵 循 四时 阴 阳变
患儿 陈 某 , 性 , 男 4岁 8个 月 ,0 9年 1 20 2月 l 7
日初 诊 。咳嗽 1 多月 , 个 加剧 4— 5天 。患儿 1 多 个
冬养 阴 ” 由于 “ , 四时之本 、 于 阴 阳” 本 。春夏 气 候 温 热, 阳气生 发 , 体 腠 理 开 泄 , 体 阳气 随 之 外 泄不 人 人 能 内守 , 因此必 须顺 应春 夏生 发之气 而养 阳 , 阳气 使 充足 , 固护 阴气 。秋 冬气候 由凉爽渐 寒冷 , 阴精 收敛 闭藏 , 甚则 深潜 , 时 阴盛 阳衰 故养 生应顺 秋冬 收藏 此
“ 春夏 养 阳” “ 冬养 阴” 是辨 证 论治 、 体 观 、秋 , 整 念 的组成 部分 , 是三 因制 宜之 一 , 即因 时制宜 。在 中 医养 生 、 防病 、 治病 中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 体 现 中医 亦 治未 病 的重要 思想 。《 问 - 素 厥论 》日: 春夏 则 阳气 “ 多而 阴气 少 , 冬则 阴气盛 而 阳气 衰 ” 故 《 问 ・ 秋 , 素 四
阴, 以从 其 根 , 与 万物 沉 浮 于生 长 之 门 。逆其 根 , 故 则 伐 其 本 , 其 真 矣 。故 阴 阳 四时 者 , 物 之 终 始 坏 万 也, 生死之 本也 , 之则灾 害生 , 逆 从之 则苛 疾不 起 , 是
情 志 , 炼身体 等 。《 锻 内经》 处体 现 “ 时为 道 ” 处 以 的 基本 思想 。而 “ 春夏 养 阳” “ 冬养 阴” 三 因制 宜 、秋 是
JANG IJ RNA I X OU L OF RA T O T DI I NAL C NE E ME C NE H| s Dl l

段富津教授运用养阴润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验案举隅

段富津教授运用养阴润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验案举隅
而 导致 的 口干 , 进食 时 唾液缺 少 ; 因泪液不 足 而致 的 眼
现代 医学对 干燥 综 合 征 尚无 特 效 的 治疗 方 法 , 主
要 是采 用对 症 治疗 , 以缓 解症状 为 主 , 延 缓或 者控 制 因
变 态反 应所 致 的组织 器 官 的损 害 和激发 的感 染 。
润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 了较好 的临床疗效 , 总结
如下。
作者简介 : 孙丽英 ( 1 9 6 6一 ) , 女, 博 士, 教授 , 硕 士研究 生导师 , 主要 研究
方 向: 方剂 的配伍规律 和疗效客观化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1 1 修 回 日期 : 2 0 1 3—1 1— 0 2
1 养 阴润 燥 法的渊 源及 发展
对 于燥 证 的源 头 ,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黄帝 内经 , 在病 因方 面如 “ 西方 生燥 ”, “ 金 燥 受邪 , 肺病 生 焉 ” ; 在 症状
( 黑 龙 江 中医药 大学 , 黑 龙江 哈尔 滨 1 5 0 0 4 0 )

要: 干 燥综合 征 患者 主要 表现 为 因唾 液减 少导致 的 口干 以及 因泪液 明显 不足 而致 的 眼干 等 多种 症
状, 阴虚 津亏为 其主要 病 因病 机 。 自《 黄 帝 内经》 起, 张仲景 、 刘 河 间、 喻 嘉 言等 各代 医家从 燥 邪 的属 性 、 燥 邪 的侵入 途径 、 燥 证病 理 定位 、 燥证 的 症候特 点对 燥 热致 病 作 了较 详 细的 论 述。 基 于此 , 段 富津教 授 对 干燥 综合 征进 行 了深入 的研 究并有 独 到的发 挥 和创 新 。现在 对 干燥 综合 征 这一 主要侵 犯 外分 泌腺 的

吴鞠通养阴护阴法治疗糖尿病的思路探析

吴鞠通养阴护阴法治疗糖尿病的思路探析

吴鞠通养阴护阴法治疗糖尿病的思路探析索文栋周雨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〇〇〇53>通信作者:周雨桐,E-mail: ****************【摘要】吴鞠通为温病大家,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明确温病当治阴的观点,承袭仲景“存津液”的学术思想,效法 研习叶天士医案、医话,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总结应用于养阴之法。

撰写《温病条辨》,三焦辨证重养阴,在上焦、中焦以甘寒、甘凉之品为主,在下焦以咸寒重浊之品为主。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运用吴鞠通养阴之法治疗糖尿病,契合糖尿病 阴虚燥热的核心病机,并可依据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候,时时护阴,辨证施治,予以甘寒生津、酸甘化 阴、咸寒滋阴、清热养阴、泻下存阴之法。

【关键词】吴鞠通;养阴法;护阴法;糖尿病D O I:10. 16025/j. 1674-1307. 2021. 03. 018吴鞠通宗《内经》,承仲景,法叶桂,撰写 《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与叶天士卫气营血 辨证相互补充,构建温病辨治总纲。

温病之因有 温热、湿热之分,对于温热之病,吴鞠通以为“温病最善伤阴”,温为阳邪,化热化燥,最易耗 伤阴津,阴液之多寡也会影响温病的传变预后,所谓“存得一分津液,即有一分生机”。

吴鞠通为 温病巨匠,重阴护津,笔者不揣浅陋,从《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相关原文出发,探析 吴鞠通养阴之法及运用此法治疗糖尿病的思路。

1溯源吴鞠通养阴法吴翰通学有所本,渊源有自。

其研习《内经》,明悟寒、清、润等热病治疗原则,提出填补 真精、咸寒增液、甘寒生津的治法;并承袭仲景 “存津液”的学术思想,以此化裁创立诸多养阴方 剂;亦效法叶桂,承继叶氏“重胃津、滋肾液”及“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学术思想,将其用于养 阴之法中。

1.1肇始《内经》吴鞠通养阴之法肇始于《黄帝内经》。

《素 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夏养阳,秋冬养 阴”。

首言“养阴”[1],《内经博议》中言:“所谓 阴者,体魄五官百骇筋骨血肉津液皆阴也”,阴液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伤则变生疾疴, 与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灵枢•本神》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有言:“夫 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g丁甘仁养阴润燥法治疗消渴探析

g丁甘仁养阴润燥法治疗消渴探析

第12卷 第4期 2010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2No. 4Apr . ,2010规律会逐步明晰,对中医药的整体调节机制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全面。

◆参考文献[ 1 ] Jorgensen C.Dysregulation of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 ax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J Rheumatol, 1995, 22 ( 10 ): 1829-1833. [ 2 ] 孙健, 邵福灵.类风湿关节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改变[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 8 ): 738-740.[ 3 ] 孔静萍, 许桂芳, 陈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和白介素-6分泌节律研究[ J ].现代实用医学,2008, 20 ( 4 ): 270-271.[ 4 ] 田玉,邵福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27 ( 1 ):40-43.[ 5 ] Van PM, Hofland LJ, Ten AM.Neuropeptides and their receptors in the immune system[ J ].Ann Med, 1999, 31(suppl): 15-22.[ 6 ] 张晓莉, 王晓菲, 赵丽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浆中P物质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辽宁医学杂志, 2000,14 ( 2 ):85.[ 7 ] De Bellis A, Bizzarro A, Pivonello R. Prolactin and autoim-munity [ J ]. Indian J Med Res, 2005, 8 ( 1 ): 25-30.[ 8 ] Nagafuchi H, Suzuki N, Kaneko AJ, et al.Prolactin locally produced by synovium infiltrating T lymphocytes induces excessive synovial 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 ].Rheumatology, 1999, 26: 1890-1900.[ 9 ] 裘红梅, 李霞.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催乳素水平及与IL-6的关系[ 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 29 ( 3 ): 239-240. [ 10 ] 王丽,顾美华.内皮素及其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 9 ( 1 ): 138-140.[ 11 ] 王宪.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神经-免疫系统相互调节的介导物质之一[ J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 31 ( 6 ): 485-488. [ 12 ] 曹建平,张晓晨,姜志明,等.血浆内皮素-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分析[ J ].现代康复,2001, 5( 4 ): 73.[ 13 ] Cutolo M, Capellino S, Sulli A, et al. Estrogen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J ].Ann N Y Acad Sci, 2006, 1089: 538-547.[ 14 ] 裘红梅, 李霞.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分析[ J ].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 6 ): 543-544.[ 15 ] 蒋明, DAVID YU, 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70-172.[ 16 ] 陈秀芳,金晨宇,温成平.桂乌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 ( 1 ):6-8.[ 17 ] 喻建平,张艳珍,李学勇,等.健脾活血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 ( 7 ):593-595.[ 18 ] 王美娥,潘惠娟,许建阳,等.金铁锁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痛阈及其脑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J ].中国临床康复,2005, 9 ( 10 ): 96-97.[ 19 ] 刘健, 杨梅云, 范海霞.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情绪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 ( 9 ): 7-9.[ 20 ] 刘健, 范海霞, 杨梅云,等.佐剂关节炎大鼠行为、脑组织氨基酸及神经细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 J ] .中国康复,2008, 23 ( 4 ): 219-222.[ 21 ] 谢蜀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意义[ J ].医学与哲学, 1994, 8: 1-2.丁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晚清孟河四大家之一。

论老人养生保健以健骨通脉为主、益气养阴为辅

论老人养生保健以健骨通脉为主、益气养阴为辅

也就是用改变生活环境的做法进行养阴护阳。广东
夏天酷暑炎热,不这样做,热气伤害人的身体,就会 由损阴到损阳,长期如此,则伤及人的寿命。北方天 寒地冻,阴气偏重,南方多热少寒,阳气偏重。北方 之人因阴盛而阳强,身板硬朗。我见到的东北老人 七八十岁仍象南方五十多岁的老人,石级台阶一跃
可以看出,单纯强调补肾壮阳,是非常片面的做法。
次、多渠道、多环节相结合的调治,这些药物只适合 某种特定病情,并不适合养生保健。这就是很多人 明知自己身体虚损,但一吃这些补品就上火的原因。 老人保健胶囊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进行研制的,下面 试分析老人养生保健胶囊的配伍机理。
配伍药名 归经 肺、脾、心 君 十二经 肺、脾、肾 心、肺、脾、膀胱 臣 心、肺、胃 肺、心、肾 肺、肝、肾 肝、肾 肝、肾 温中益气、健脾补虚益气生血12 朴肺健脾、益肾强身
燥,当其耆艾之年,而加以焚,如之惨也《慎疾刍
言》。”“老人药饵,止用扶持,只可温平顺气,进食补 虚,中和之剂”《寿世新编》。 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也是对人体 生命规律的揭示。但这种观点因被一些人误解而产 生误导,去片面追求补阳的方法。单纯补阳的观点 是有害的,也是行不通的。这里举一个例子,当一个 人疲劳至极的时候(阳气和阴液都严重损伤),最有 效的办法就是好好睡上一觉,一觉醒来之后人体的 阴气得到休养生息,阳气也就随着阴气的恢复而恢 复了往常的旺盛。这就是阴生阳长的例子,如果因 缺少阳气而采取补阳的方法,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24
功能作用
毳羹黼
大补元气、益气生血补肺暖脾30
补脾益肺、宁心安神润养五脏24 清肺益胃、养心益阴益精强身24 敛肺益肾、养心益气 补血润肺、养阴除热 滋阴益肾、除热益智 补肝肾、强腰膝、益精髓 (阴中 求阳)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邪伏膜原证与化浊养阴法研究思路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邪伏膜原证与化浊养阴法研究思路
成果 , 存在 的疑难 问题是 有 目共 睹 的 , 但 诸如 虽然通 过临床对 照组 的检 测筛 选 了许 多有 疗效 的 中草 药 , 且证 明有 抑制 H s g的药效 , 临床 的重 复 性疗 效 BA 但 不尽人 意 , 内体外 实验 , 证 分 型缺 少统 一标 准 , 体 辨 治疗方法 的研究 显得笼 统 , 略概性论 述 过多 , 精细 的 量化分 析标准 不足 。
要途 径 。 目前 , 相关肝 病专 家 已从 免疫 、 病理 、 生化 、
病毒 学表达 及定 量 等 方面 进行 了 大量 有 益 的探 索 。
“ 乙肝 邪伏膜 原证 ” 是 在完 成 著 名肝 病 专家 蒋 士英 , “ 慢性 病毒 性 乙型肝炎 治疗 分型 ” 软课题 (9 6年正 19 式 批 文 立 项 , 江 省 中 医药 管 理 局 计 划 课 题 : 浙 第 9 0 8号 , 60 蒋士 英温病 学术 思想 特色 经验 ) 究基 础 研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R2 6 4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我 国是 慢 性 乙 型肝 炎 的高 发 区域 , 约有 3千 万
乙肝邪 伏膜 原 证是 基 于 《 帝 内经》 膜 原 ” 黄 “ 五 大论 体 系上 , 据 明代 杰 出 的 传 染 病 学 家 吴 又 可 根
《 温疫 论》 原创 精神 , 疠气 邪伏 膜 原证 的相关 组 合层 次: 、 、 、 、 因 证 脉 治 方药 的关 系焦 点上 , 合现 代临床 结 急慢性 湿热 属性 的 乙型肝 炎 发 病 特征 , 出 的一个 提 证候 学研究 模式 。 1 乙肝邪伏 膜原 证的立 论依据 乙肝 “ 伏膜 原证 ”与 化 浊养 阴法对 应 机 理研 邪 究 , 本 人 立 足于 临 床 3 是 0年 , 承 蒋 士 英 教 授 师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气养阴说黄精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气养阴说黄精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气养阴说黄精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 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

又名:懒姜、鸡头参。

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

原植物滇黄精又名节节高、仙人饭、西南黄精、德保黄精,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黄精又名乌鸦七、鸡头七、鸡头参、笔管菜、黄鸡菜、鸡头黄精、西伯利亚黄精,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多花黄精又名竹姜、南黄精、黄精姜、长叶黄精、白及黄精、姜形黄精、囊丝黄精,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贵州。

本品药材性状: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 以上,宽3~6cm,厚2~3cm。

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

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cm,直径0.5~1.5cm。

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味苦者不可药用。

本品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功能: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中医临床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白细胞减少,抗疲劳,抗病原微生物;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增强Na+-K+-ATP 酶活性,止血,凝集癌细胞作用;对心血管有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对环核苷酸含量有影响。

黄精可以调节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显著消除衰老动物体内自由基的增加,增强体内保护因素(SO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阴法的综合论述养阴法即补阴法,系中医治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就是用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药物组方,用以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八法,治法分类之一,出《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指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八种治疗大法。

阴虚证,即阴液亏损。

人体之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或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相对偏亢。

多由于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

阴虚病变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临床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咳血、消瘦或眩晕耳鸣、遗精、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等虚性兴奋,虚热、干咳等症状。

阴虚一词出自《灵枢·本神》,“故五脏主蔵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

(五脏主藏精而不泻,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可损伤,伤则精失于藏守而阴虚,不能化生阳气,阳气不能产生,生命就停止了。

)养阴法的分类:一、滋阴解表法滋阴解表法,是针对阴液不足而兼表症而设。

阴液不足,其证易趋化热,临床除有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一般表证外,多有咽干咳嗽,心烦口渴,舌苔薄干,或舌光赤,脉细数等特点。

阴液不足,汗源不充,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治必养阴以充汗源,发汗透邪以解外邪,若专事发汗,不仅邪不为汗解,反而更伤阴液,导致汗多亡阴之害。

因此,必须采用两全之法,养阴发汗并用,邪正两顾,达到解表而不伤其正,发汗而不伤阴,是本法之要旨。

临床以玉竹、地黄、麦冬、葱白、豆豉、葛根等同用。

代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加减葳蕤汤,《外台秘要》的七味葱白饮。

二、滋阴退热法滋阴退热法,是为阴虚发热而设。

阴虚发热一般多指肝肾阴虚,虚火偏亢而言。

临床以肌骨之间蒸蒸发热为特点。

这种虚热是在阴虚的基础上,因阴不制阳而产生,故必须在滋补阴精的基础上清其虚热。

常用养阴的鳖甲、生地、知母和清虚热的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等组方。

临床上常用的清骨散《证治准绳》,以鳖甲滋阴;地骨皮。

知母、黄连除阴分之热;青蒿清肝胆而散火于表,就是基于这一原则拟之方剂。

阴虚发热,虽以肝肾为主,然它脏阴虚也可见之,亦可出于心、脾、肺阴虚。

使用此法时要分清楚虚在何脏,有无兼证,然后分别选方择药。

三、滋阴降火法滋阴降火法,乃针对真阴亏损,阴虚火旺而设。

其证强中,遗精,心烦失眠,口干,咽燥,口舌糜烂,目赤耳鸣,舌红,脉细数。

法应滋养其不足之阴,直折其过旺虚火,在补养肾阴的基础上,加丹皮、知母、黄柏之类以清泻虚火,补中寓泻。

所谓“壮火之水,以制阳光”,皆此之意也。

真阴得固,虚火收敛,病有不愈者焉。

代表方如知柏地黄汤。

又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治疗阴虚火旺,唾血鲜红的滋阴降火汤,以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等滋其阴,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柏清其火,也是按照这种配伍原则组合成方的。

四、滋阴凉血法血者,属阴也。

热入血分,不仅伤阴耗液,出现口干,舌绛起刺,脉细而数;若耗血动血,可见发斑,出血,便血等血证。

此时不滋其阴则火不灭,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血停留,故当养阴凉血散瘀为法,以消除出血之因,以滋其阴伤之本,以杜绝瘀血为患。

方用《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之类。

五、养阴通络法养阴通络法,是针对阴虚痹症而设。

痹者,闭塞不通也,风寒湿三气杂至是谓痹。

邪犯经络,久则化热,热伤阴液,关节失养,以致关节疼痛,昼轻夜重,得热则甚,皮肤干燥,唇舌俱红,脉细数。

此时,若用温补,则伤津更甚,其证愈重,故宜甘寒之品,佐以通络之属,以清热复津,通痹。

可用吴恒平经验方:滋阴养液汤(生地、麦冬、玄参、石斛、当归。

海桐皮、桑枝、牛膝、杜仲、狗脊、草决明、钩藤)痛甚加乳香、没药。

此外,《滋阴论》的甘寒通络饮:生地、玄参、白芍、石斛、知母、石膏、丹皮、麦冬。

花粉、桑枝、忍冬藤、生甘草,也体现了这一配伍原则,临床可随证加减使用。

六、养阴利湿法养阴利湿法,是针对阴虚湿热,阴液损伤,或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阳化热,与水搏结热伤阴液而设。

其证以小便不利,或涩痛点滴而出,渴欲饮水,心烦不眠,或少腹胀满作痛为其特点。

此时若纯以利湿,则恐伤阴,单一清热,则湿滞不去。

养阴利湿法,取其两相兼顾,使水湿去则热消,阴液复则烦除,实为妥帖之法。

试观《伤寒论》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真阴;滑石清热利水通淋。

五药互相协同,从而体现了既养阴又利湿的特殊功效。

但应指出的是专为阴虚湿热而设,若水湿内滞,而无阴虚征象时,又非本法所宜。

盖滋阴之品,多滋腻厚味,易恋浊湿。

七、滋阴润燥法本法是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立法。

盖燥之为病,有内外之分。

外者多指秋季感受燥气,或久干无雨,气候干燥所发生的病证。

由于燥邪有温与凉之别,人体的素质又不尽相同,感邪后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差异,因此有凉燥、温燥之分。

凉燥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

温燥者,“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

”吴鞠通以杏苏散与桑杏汤,分证而治。

内燥者,则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从其发病部位来看,有上、中、下之别。

在上者,肺燥伤津也,干咳多痰,甚则咳血咯血,治宜清燥润肺,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在中者,胃燥伤阴也,易饥烦渴,甚则噎膈,治宜生津养胃,益胃汤、麦门冬汤;在下者,肾燥阴伤也,消渴咽干,津枯便秘,治宜养阴滋肾,润肠通便,六味丸、增液汤。

燥之为病,虽有内、外、上、中、下之分,但总不离《内经》所谓“燥胜则干。

”因为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燥邪之感于外者,除有发热、头痛、皮肤干涩等表症,有时还可伤及肺阴,而见咽喉燥痛、咳痰少粘稠等肺燥津伤之燥证。

临床上每以清宣燥邪的桑叶、薄荷、杭菊、牛蒡子等与清润肺燥的麦冬、南沙参、北沙参、芦根、花粉等并用。

因此,本法的配伍总以润燥、生津、养阴、清润为原则,根据具体病情,灵活配伍应用。

八、滋阴润肠法滋阴润肠法,即润肠通便法。

是针对老年、产后、阴血虚弱,导致大便秘结而设。

盖大便秘结不通,虽实热所致者居多,但津液不足,大肠传导失常时同样可引起便秘一证。

此类证候,切忌猛攻,免伤阴液,否则,变证丛生。

朱丹溪强调:“老人风人虚人津液少而秘者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如妄以峻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必变它证。

”方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润肠丸(《沈氏尊生方》)。

然二方中皆有桃仁,有祛痰行瘀之力,故孕妇便秘者慎用,或去桃仁加瓜蒌仁,并改丸为汤,方为稳妥。

九、养阴柔肝法养阴柔肝法,是针对肝阴不足,阴血亏虚而设。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苦急。

肝阴不足,常表现为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脉弦细数等证。

刚则以柔克之,急宜甘以缓之,养阴能滋其体,柔其刚,顺其性,其证可除。

《医宗金鉴》的补肝汤,《医宗己任篇》的滋水清肝饮就是最好实例。

十、养阴疏肝法养阴疏肝法,是根据阴虚肝郁而设。

盖肝主疏泄而恶抑郁,肝阴不足,郁而不舒,则咽干口燥,舌赤乏津,脉弦细,胸胁疼痛,胸腹胀满。

临床上阴虚肝郁,忌用辛温香燥之品,若用之,则更伤肝阴以致阴愈伤而郁愈甚,郁甚则胁肋疼痛尤剧。

唯以养阴柔肝,以复其受伤之阴,俾阴血充盈,则阴能涵阳,阴体则养,肝木柔和。

因此,在养阴柔肝的基础上,必须兼疏其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柳洲医话》之一贯煎便是范例。

临证时可以加白芍、玄参、甘草,以增强养阴柔肝之力。

十一、滋阴潜阳法滋阴潜阳法,是针对阴虚阳亢而设。

阴虚者,肝肾阴虚也,阳亢者,阴虚阳盛也。

盖肾藏精,乃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本。

肝藏血乃全身阴血调节之总司,不足则水不涵木,肝肾阴虚势必导致阴虚阳亢,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心烦易怒,面部烘热,肢节颤摇,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脉弦而细,舌红苔黄之证。

本证阴虚是本,阳亢是标,是其病理特点。

因此,其组方原则当用滋阴的生地、白芍、龟板、玄参、天冬与潜阳的牡蛎、龙骨等配伍,以滋其阴虚之本,制其阳亢之标,阴平阳秘,则阴虚阳亢自然平熄。

临床上常用的张锡纯镇肝熄风汤和《谦斋医学讲稿》的滋生清阳汤为常用代表方。

十二、滋阴熄风法滋阴熄风法,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风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温热病晚期,阴伤耗液,以致阴血不能养肝,导致虚风内动,筋脉拘急,手足颤动,口燥唇焦,舌绛少苔,脉细数者。

常用阿胶、地黄、白芍、鸡子黄等滋阴养血药物为主,配伍龟板、鳖甲等潜阳熄风的药物组成方剂。

常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阿胶鸡子黄汤和《温病条辨》的大、小定风珠之类。

十三、滋阴润肺法滋阴润肺法,是针对各种原因导致肺阴虚为主要表现而设。

因为肺阴虚的证型,并不是单纯的肺阴虚实际上常兼有其它脏腑阴虚。

如肺肾阴虚、肺胃阴虚等。

因此,临床既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咽干燥,又有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脉细数等证。

治疗一方面要滋阴、补肺、清热,另一方面又当止咳、化痰、止血。

大凡滋阴润肺常以天门冬、麦门冬、阿胶、生地、山药、石斛、玉竹为主;清热以地骨皮、知母、玄参、白薇之属;止咳化痰用百合、紫菀、款冬花、川贝母;止血常用白芨、三七、血余炭。

选用时要根据病理,证候,舌脉,适当配伍。

如肺肾阴虚为主的月华丸;肺胃阴虚为主的麦门冬汤等是临床常用之剂。

十四、滋养胃阴法滋养胃阴法,是针对胃阴不足而设。

胃阴不足,常见于温热病后期劫伤胃津,或平素胃阴亏虚,或医源性损伤所致。

胃阴虚,其证常见口干、口渴、咽燥、胃中灼热、舌苔干燥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临床上常以沙参、石斛、玉竹、生地、玄参、知母、梨汁、藕汁等组成方剂。

如五汁饮、益胃汤。

若胃阴不足,兼有虚热者,又宜养阴与清热配伍,如王氏清暑益气汤为其代表方。

兼夹湿热的,当养阴与清利湿热之品并用,方如甘露消毒饮之类。

这种配伍方式,虽不是典型的滋养胃阴之方,但是对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很有启迪作用。

十五、滋养脾阴法滋养脾阴法,是针对脾阴虚而设。

本法的组方原则是以甘淡之品为特点,常用茯苓、山药、薏仁、黄精、莲子、芡实、扁豆之类组成方剂。

临床上若是食后腹胀,手足烦热,口干而不欲饮,肌肉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或细数之脾阴虚者,皆可应用。

方如《苍生司命》的脾劳方(莲子、薏仁、山药、扁豆、白术、茯苓、人参、石斛)以及索延昌的滋脾饮(沙参、山药、茯苓、石斛、麦冬、白芍、莲子、陈皮、扁豆、炒山楂、炒谷芽、炙甘草),临证均可选用。

十六、滋养心阴法心阴,心的营血阴液是也。

心阴不足,当立滋养心阴,补养心血。

凡临床上出现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任何一证,兼见口燥,咽干,舌红,心烦,脉细数等,一般都是心之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的表现。

可选用生地或熟地、阿胶、麦冬、枣仁、玄参、柏子仁等组成滋养心阴之剂。

临床常用方有天王补心丹、补心汤等。

十七、滋养肝阴法滋养肝阴法,是针对肝阴虚特点而设。

肝阴是指肝的阴液、营血不足。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多呈阴虚阳亢之象,而见眩晕、头痛、胁痛,脉弦细数等证。

常以菟丝子、枸杞子、枣仁、芝麻、潼蒺藜、白芍、当归、生地等补肝血、肝阴的基础上,佐以敛肝的乌梅、五味子、木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