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平衡模型综述

水资源平衡模型综述
水资源平衡模型综述

水资源系统模拟研究综述

水资源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系统中的不同方面构成了各种水资源相关的研究分支。而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活动结合日趋紧密,从而在水资源时空分布、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产生了众多矛盾,而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在流域或区域基础之上,甚至必须考虑和相关流域或区域的关系,这使得将水文水资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具有实际意义。以集成方式进行系统模拟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必然途径。未来发展需要缩短目前宏观和微观层次研究的差距,以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在内的整个水资源系统为对象进行模拟,最终为决策者提供清晰、全面的分析成果,包括完成水量水质同步模拟并动态分析水与生态关系,以适用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规划。

目前国内应用的微观水资源模拟均是以某方面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化模型,难以综合描述整个区域或流域的各项水量转化,而宏观性模型又缺乏水动力机理,不能准确反应水资源时空分布过程。单一的专业模型以预定边界条件考虑其他相关模块,相互独立,割裂了水资源系统中存在的内在联系,不能准确模拟实际。所以能反映宏观物理过程并满足实际需求的模拟技术是研究水资源系统的必然发展趋势。而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在讨论现有的水资源系统模拟技术基础上,概括了这些方法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宏观尺度水文模型(Macro-scale hydrological model )

一个宏观尺度的水文模型是一个可以多次应用于很大的地理区域的简单模型,而不需要在流域内校准。很多宏观尺度模型是概念性的水平衡核算模型。第一个概念性基础宏观尺度模型是由等人(1989,1996)提出的。这个模型第一次被应用于亚马逊河流域,随后在赞比西河流域实施。

可变下渗能力模型(variable in?ltration capacity ,VIC)已经产生了一系列文章(Wood et al.,1992; Xu et al., 1994; Stamm et al., 1994; Nijssen etal., 1997; Abdulla and Lettenmaier, 1997a,b; Liang etal., 1996).。一些土壤水资源平衡模型已经被生态学家开发和应用于大的地理区域,对模拟植被在时空分布以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兴趣。

1.1.1 “Macro-PDM ”宏观尺度水文模型

Macro-PDM ,和所有水平衡核算模型一样,有下面的基础结构:

1-+--=t t t t t S Q AE P S (1)

式中P t , AE t , D t ,和Q t 分别是在时间间隔t 中的降水量,实际蒸发量,延迟径流量和直接径流量,所以,S t-1和S t 分别是在t 时间间隔的开始和结束是在土壤、湖泊和湿地中的储藏量。Macro-PDM 有降水和融雪、径流生成、拦截和蒸发、湖泊和湿地蒸发量和单元格内的径流路径五个部分。(详细阅读文献《A simple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the simulation of stream?ow over a large geographic domain 》P315-317)

1.2 综合水文模型系统(integrated hydrologic model system , HMS ) HMS 是特别为气象和气候模拟设计的,由四部分模型或模块组成:土壤水文模型(SHM )、地面水文模型(THM )、地下水水文模型(GHM )和渠道地下水相互作用(CGI )。如图1.

图1. HMS的框架结构

HMS参数:观测降水量、DEM、地表水文参数、次表层水文和模型平衡。(详细阅读《Assessing the response of subgrid hydrologic processes to atmospheric forcing with a hydrologic model system》P4-8)

1.3 澳大利亚水平衡模型

澳大利亚的一些显著使用和已经部分开发的水平衡模型:Boughton、代表流域模型、Monash 、SFB、Sacramento(NWS-RFS)、SIMHYD(modhydrology)、TOPOG、IHACRES、A WBM、MOSAZ、PERFECT、LASCAM、Aquacycle。(详细阅读文献《Catchment water balance modeling in Australia 1960–2004》P95-103)

1.4 月水量平衡模型

月水量平衡模型是一个水分配和平衡模型(如图2)。

图2 Wapaba模型中的水分配

(模型计算详见文献《Monthly versus daily water balance models in simulating monthly runoff》P167-168)

1.5 W ASMOD-M (Water And Snow balance MODeling system,M for macro-scale)

WASMOD-M计算积雪和融化、实际蒸发量和每个月将径流分为一个快速和一个缓慢的部分,这个模型允许雪、雨并且同时融化发生在一个月里。该模型有4-6个参数,取决于目前是否存在雪。参数包括:潜在蒸发量、积雪和融化、蒸发量、雪和快速径流和水平衡。(详见文献《Global water-balance modeling with W ASMOD-M: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P108-109)

1.6 可变时间尺度下的水平衡模型

1.6.1 平均水平衡模型(P119)

1.6.2 水平衡年际变化(P119-122)

1.6.3 动态水平衡模型(P122-124)

(详见《Water balance modeling over variable time scales based on the Budyko framework –Model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国外在水资源模拟的软件产品上具有较大优势,所开发的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了系统化集成。

F.Reitsma等提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模拟水资源实际过程的多准则模拟评价模型。Khaled Kheireldin提出了水资源系统符合面向对象技术思想的天然特点,分析了面向对象编程技术(OOP)在水资源管理模型中应用的优势。国外一些专业研究机构也推出了各种商业化的水资源规划管理软件,如MODSIM、MIKEBASIN、EMS系统、IQQM、Waterware、Riverware 等,也都以水资源系统模拟为基础。(基于规则的水资源系统模拟)

1.7 MIKE BASIN

MIKE BASIN是丹麦水利研究所(DHI) 研发的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 作为对流域的数学描述, 目的是找到每个时间步长内的静止解, 反映主要河流水系、水文时空特征、现有及规划的主要水源工程方案、各种用水户及地下水过程,并以河网模型的形式表现。其优点是适合于不同时间尺度( 年、月、日)、空间尺度( 工程点、河流到流域) 上对大量的方案进行研究",计算速度快",具有强大的数据交互、结果分析展示等功能,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较强。MIKE BASIN系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静止假设”即所计算的水资源系统中水量和水质是缓慢变化的。该系统的河网模型建立可通过DEM 生成详细的水系河网,也可在桌面上手工数字化生成概化网络!地下水的蓄水层水力模型用线性水库模型进行概化,降雨-径流模块可通过降水、蒸发等观测资料生成流域内任一断面的径流时间序列,主要采用NAM和SMAP模型。MIKE INFO是系统提供用于陆地和水系统综合分析的空间和时间数据工具,水质模块可模拟河流及水库的主要污染物运移和降解,图形用户界面GUI 及时间序列编辑器为用户提供了直观、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提高软件的操作效率。MIKE BASIN系统中水分配模拟和河网概念如图1.

图3. MIKE BASIN水分配模拟及河网模型建立

MIKE BASIN在国外的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和科学研究中应用较多,国内主要是近年来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得到一定的推广。主要特点是利用其强大的系统模拟计算功能,进行多方案比较,为优化决策服务。Ershadi等在阿富汗境内Indus河水系的Kabul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研究中,集成使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MIKE BASIN技术,模拟分析了1962~1978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中有29个分区、63个用水节点、5个供水(水库) 节点。Jφrgensen针对马来西亚Sungai Skudai 河流的过度开发及带来的严重污染,采用MIKE11和NAM进行水资源平衡,利用MIKE BASIN的水质模块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污染负荷削减。Larsen等在泰国北部湄公河支流Mun 的1965~1997 年系列水资源模拟中建立了MIKE BASIN网络模型。Macdonald采用降雨-径流模块中的NAM 模型生成了泰缅跨界河流Kok河的22 年径流系列,进行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以水质模块分析流域内BOD、TP、TN等污染物的产生、累计和运移。Storm 在美国北Carolina州境内的Cape fear流域建立基于GIS的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列为1930~1998 年,利用DEM 生成水资源系统网络,并对生成和实测径流、水库蓄泄过程等进行对比校正,模型系统为用户提供多种情景比较的友好、开放式分析工具。(以MIKE BASIN实现流域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

1.8 EMS

EMS 是由美国杨百翰大学与陆军工程兵团共同开发的软件系统,由WMS、GMS、SMS 三个子系统软件组成,可分别用于流域、地下水及地表水系统的综合模拟与分析。EMS 以GIS 平台为基础,用户可以针对不同流域定制模型,并提供各种直观结果。整个软件重视水文学和水动力学机理,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同时反映流域水资源演变状况。WMS 是对流域模拟分析的综合性模型系统,以通用的数据接口支撑多达十余种的水文模型和水力学模型,并提供多种相关的扩展功能模块供用户选用,也可以进行水质变化和泥沙传输沉积的模拟,并提供随机模拟计算以及对各类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WMS内嵌了完整的GIS 工具,可以实现流域描绘和各种结果分析,同时也可以结合其它GIS 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计算。GMS为地下水模拟模型,可以建立以GIS为支撑框架的概念化地下水模型,模拟地下水流及传输、溶解物传输等多种地下水过程,并提供风险分析模型对地下水污染程进行量化评价。SMS是地表水模拟模型,能够完成包括一维、二维、三维等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水运动过程的模拟,并可以直接调用其他水文模型完成为模型的径流输入,另外可以模拟污染物的迁移、水盐运动、泥沙运移等过程。(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1.9 IQQM

水量水质综合模拟模型(Integrated Quantity and Quality Model, IQQM)是由澳大利亚

开发的用于水资源评价以及规划管理的模拟软件。IQQM 对系统水量和水质进行同步模拟,可调用外部水文模型进行计算,将河道水量演进、水库调度计算、灌溉用水模拟、经济用水及耗排水计算、湿地及环境需水计算等模型集成组合到一起,从而实现水资源循环过程的完整水量模拟。IQQM 提供了以导水率为依据的简单计算和直接应用地下水模拟模型MODFLOW 两种使用方式进行地下水模拟。IQQM是以组件方式开发的集成软件包,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但由于其考虑的因素较多,模拟尺度较为精细,因而对资料要求也比较高,对于资料缺乏地区的应用有一定难度。IQQM最终将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河道水量模块、河道水质模块、降雨径流/污染物产生模块和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模块,尽管目前污染物产生和地下水部分还正在开发中。(IQQM--A hydrologic modelling tool for water resource and salinity management)

1.10 Waterware

Waterware 是奥地利开发的流域综合管理软件,具有流域规划、水量分配模拟、污染控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功能。软件中集成了GIS分析工具、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以面向对象数据库为支持,结合GIS直观显示分析结果。Waterware 可以从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三个方面分析流域水资源问题,社会经济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经济结构以及管理手段,环境方面包括水质模拟和污染物排放分配,技术方面包括用水效率和各类约束条件等的分析。模型以流域内的水利工程、用水节点(城市、工业区、农业灌区等)、控制性站点、河道网络为系统的主要分析对象,以水质控制约束下的经济及环境用水分配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整个系统的水量计算。作为流域规划管理的整体性分析工具,Waterware 在包括长江在内的多个流域得到了应用。(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1.11 Riverware

Riverware 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水与环境决策支持研究中心(Colorado Center for Advanced Decision Support for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CADSWES)研制的通用型流域系统模拟软件。软件采用了面向对象(OOT)和“数据中心”(Data-Centered)风格的软件设计方法,提供包括供水、航运、发电、防洪等水库群多目标分析计算方法,同时也包含随机水文分析、河道水力学计算、水质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分析等功能。对于水库群联合调度该软件提供了完全模拟(pure simulation,由用户输入推动)、基于规则的模拟(rulebased simulation,由用户输入如果-然后-或者运行政策)和优化调度(optimization,由一系列优先目标推动)三种计算方式,可以用于短期调度运行管理和中长期的调度方案制定。由于采用了先进和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和技术,Riverware 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适应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和经验定制模型,实现从模型构建到计算方法选择的完整控制。该软件在美国垦务局(the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USBR)和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he Tennessee V alley Authority ,TV A)得到了应用。(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RIVERWARE:AGENERALIZED TOOL FOR COMPLEX RIVER BASIN MODELING)

1.12 其他软件

Aquarius 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为主开发的水资源模拟模型。该模型以概化水资源系统网络为基础,采用各类用水边际效益大致均衡为经济准则进行水源的优化配置,并以非线性规划技术寻求最优解。该模型以面向对象技术构架系统,系统网络图中的各类概化后的元素均以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中的类表达,并将其设计为符合软件标准的COM 组件。模型以流域系统内相关的客观实体为建模对象,可对水库、水电站、灌区、市政以及工业用水户、各类分汇水节点以及生态景观及娱乐用水要求进行概化反映,并将其有机耦合在一个整体框架之中。ICMS(Interactive Component Modeling System)是澳大利亚研制的水资源系统管理模型。ICMS 由一系列功能组件构成,包括模型创建组件(ICMSBuilder)、模型库(Model Libraries,MDL)、方案生成(Project)、结果显示(ICMS V iews)四部

分。其主要特点是强大的交互性和方案生成的灵活性,通过组件式开发实现由用户选择系统模拟方法。其中ICMSBuilder 是系统支撑平台并提供系统网络图创建功能;MDL 是各专业模块的组合,可以由用户选择嵌入系统中使用;Project 模块在已建立的系统图和选定的计算模型方法基础上,自动生成计算方案并进行模拟计算;ICMS Views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计算结果。(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可见,以上比较成熟的水资源系统模拟软件均是在有良好科研基础上结合大量实际经验逐渐积累发展而成,具有专业覆盖面宽、综合性强、可操作性好等特点,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用户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方法。目前国外水资源方面专业软件已逐渐进入并占领国内外市场,专业化模型的集成和技术转化的工作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2 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而言,国内研究在部分领域具有一定深度并取得了研究成果,但对不同专业模块的综合和集成还存在困难,仍处于分散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阶段,在向实用性工具的转化上还存在不足。

水资源系统模拟研究源自水资源规划工作的需求,国内学者在20世纪60 年代就开始了以水库优化调度为手段的水资源分配研究,水库运行的模拟计算是早期实现水资源系统模拟的主要手段。80年代初,逐渐利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区域水资源分配、利用效率、水利工程建设次序等。以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为首的研究小组对北京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以系统工程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优化调度的系统模拟模型。冯尚友以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水资源系统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工程理论,并给出了防洪、发电、灌溉、供水以及流域规划等水资源系统所涉及的不同方面数学优化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求解方法。刘健民等采用大系统递阶分析方法建立了模拟和优化相结合的三层递阶水资源系统模拟模型,并对京津唐地区的供水规划和优化调度进行了应用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发出华北宏观经济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包括由宏观经济、水资源模拟等7个模型组成的模型库,由数据库驱动,实现了各模型间的连接与信息交换。这一阶段各种水资源系统模拟方法在水库优化调度、供水以及灌溉系统运行和防洪除涝系统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区域性水资源规划问题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当前需求进一步发展了水资源系统模拟技术方法的研究,同时在理论上也有所突破。甘泓等考虑了水系统范围大、要素多的特点,研制了可适用于巨型水资源系统动态模拟模型,王忠静等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一种交互式宏观多目标优化与方案动态模拟相结合的决策支持型规划思想和方法,用分段静态长系列模拟水资源系统的动态特性,开发出相应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赵建世等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方法开发了水资源系统整体分析模型,将水量过程和经济机制的模拟结合为整体进行分析,并采用了嵌套遗传算法实现了模型的求解。在理论方面,王浩等提出了水资源“三次平衡分析”思想,阐述了基于流域的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指出了协调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矛盾是水资源模拟模型需要解决的重要目标。(基于规则的水资源系统模拟)还有一些学者王忠静、游进军等人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提出概念化水资源系统模拟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对概化元素属性及其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功能进行描述,从而将系统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并将该设计方法构建的模型对海南岛水资源配置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了不同方案的水资源供需态势和水量平衡变化趋势,检验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概念化水资源系统及其面向对象构架设计)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模拟系统:

2.1 通用的水量平衡方程(《二十一世纪中国水资源若干问题的讨论》)

水资源确切的计算应由水量平衡的六要素方程来表示, 即年降水(P )、 年径流(R )、年蒸发(E )、 年流域湿度(Wh ),年地表径流(Rs)与年地下径流(Rg)。

采用六要素的水量平衡方程

S T E R R g s ?++++=P (2)

T E R R P g s +++= (3)

式(1) 适用于年、 季降水量的计算; 式(2) 适用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h s W R =-P 为区域渗蓄水或土壤水通量;L ET R g =+ 为区域水量支出,

T E ET += , T 为蒸腾。年平均情况ET R R P g s +=- ,R g /W h 评价流域地下补给与河道基流,ET/W h 评价抑制蒸发的潜力

六要素年水量平衡方程的应用可以作为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基础。 在这个方程中, 确定比值R g /W h 的意义在于保持地下水的补给和河流的生态基流。 控制和保持R g /W h 的合理关系, 可以避免对地区地下水的盲目超采, 以维持河流稳定的基本流量, 即生态基流; 确定ET/W h 的比值的意义在于调节土壤的湿润程度与节制无益的蒸发, 尤其是在年蒸发能力(E 0 ) 大于年降水( E 0>P ) 的地区, 为有效地夺取潜水蒸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合理地控制R g /W h 与ET/W h 两个比值实际上是保持自然的水量平衡结构,以期维持水资源可再生性达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此外, 这种思路也能较好地评价人类活动( 水资源开发利用) 所带来的影响。

2.2 流域水量平衡(《海河流域水量平衡与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流域的水量平衡问题研究有3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降雨径流平衡,即降水量与蒸发量、径流量的平衡,它是一个区域总的水量平衡关系,也是水文循环意义上的水量平衡;第二是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平衡,它是从机理上认识和描述一个区域或者流域内已经形成的水资源量收支平衡关系,即来水量(水资源量)与耗水量、排水量的平衡;第三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关系,即自然条件可以供给的水资源量与社会经济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关系之间的平衡。前两个平衡是水文科学意义上的水量平衡,而最后一个水资源供需平衡是社会经济系统的水量平衡,也就是水资源供需安全问题。它们之间意义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

区域水量平衡分析包括降雨径流平衡和供用耗排两个层次的水量平衡问题。流域的降雨径流平衡分析是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一个流域的降水是所有水量来源的根本,图2是一个区域的水量平衡图。

图4 区域水循环概念模型

流域的水量平衡方程是:

W E R P ?++= (4) 式中P 是降水量,R 是径流量,E 是蒸发量,△W 是区域内的蓄水变量。其中径流量R 包括地表径流R s 、河川基流R g 和地下潜流U g ;蒸发量E 包括水面蒸发E w 、土壤植被蒸散发ET (其中包含作物截留蒸发E z 和包气带蒸发E s )和潜水蒸发E g ;△W 包括水库调蓄变量△W k ,、地下水储存变量△W g 和土壤水储存变量△W s 。因此,流域的整个水量平衡方程可转化为:

s g k g w g g s W W W E ET E U R R P ?+?+?++++++= (5)

上式是对区域水量平衡的基本描述。但是,很多变量难以完全在实际工作中测出,例如地下潜流U g 、土壤水分变化量△W s 、地下水储存变量△W g 和各项蒸发等。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已经产生的水资源量的分配和消耗、排泄建立新的水量平衡方程。

在不考虑出入境地下水潜流变化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前提下,一个流域水资源量的供给 和消耗之间的水量平衡方程是:

Q W W Y Y W W g k +?+?++=+21'

(6) 式中,W 为流域年水资源总量,W ’为外流域来水量或引水量,对于海河流域就是引黄水量, Y 1为用水消耗,包括生产和生活用水消耗量,Y 2为非用水消耗,指维持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存在和潜水蒸发消耗的水量,△W g 为当年地下水变化,△W k 为年水库储量变化,Q 为入海水量。

2.3 分布式水文模型

王中根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 GIS/ RS 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 , 模型主要包括单元水文模型与河网汇流模型两大部分。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汇流过程可以采用单位线、等流时线、动力波、马斯京根等多种方法。本文模型计算时段为日 , 模型首先将流域离散为若干子流域 , 每一个子流域中包含唯一的一段河道 , 所有的河道连接成河网 , 基于河网拓扑结构在每段河道上利用分段马斯京根方法进行汇流演算。

2.3.1 模型主结构

考虑到模型的具体用途(面向资源管理)和时间尺度(日过程)等问题 , 采用松散耦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方式 , 即在每一个水文单元(或子流域)上建立物理概念模型来推求净

雨,再进行河网汇流演算, 最后求得出口断面流量。模型的主结构分为: ①分布式输入模块。是同GIS和RS的接口部分。为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提供空间输入数据和确定模型参数的信息; ②单元水文模型。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核心部分, 主要进行流域产流计算, 其中包含若干水文过程模拟模块; ③河网汇流模型。在每段河道上建立一维河流水模型, 进行河网汇流演算; ④图形用户界面。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调试、运行和模拟结果的图形显示提供友好的操作平台。

2.3.2 单元水文模型

单元水文模型涉及的水文过程有冠层截留、融雪、蒸散发、坡面流、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和地下水出流(基流)等。(各参数的计算阅读文献《基于GIS/ RS的流域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Ⅰ模型的原理与结构》P502-503)

2.3.3 河网汇流演算

河道汇流采用1维河流模型, 汇流演算方法采用分段马斯京根方法。(演算方程阅读文献《基于GIS/ RS的流域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Ⅰ模型的原理与结构》P504)

2.4 区域水资源平衡模型

巴特尔·巴克等人通过收集互联网免费资源(如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图)和实地考察资料(如灌溉排水田、作物数据、土壤数据以及用水部门历年水资源利用数据等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1km*1km的小网格为单元,建立了以日为时间步长的基于GIS的流域水费源平衡模型。模型可以动态模拟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及平衡并可用AreView 实现可视化。

区域水资源平衡模型HydroSplash!是荷兰Alterra研究所开发的,是以小网格地块(tile)为单元、以l=l为时问步长的模拟流域水资源动态及水资源平衡的实时水文地理(“real一time”hydrology)模拟模型。每个网格地块有特定的土地利用属性,与相邻地块有水平方向的水通世关系,垂直方向水通量用地表系统、非饱和系统和地下水系统水通量来描述。地表水、土壤水水量交换用分段线性方程来表示。(方程及示意图阅读文献《基于GIS的小流域水资源动态平衡模型初探》P2)

2.5 递阶模型(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大系统供水规划和调度优化的递阶模型)

对于复杂的系统,试图用单一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并用某一最优化技术求解,是相当困难的。目前,常用大系统递阶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美国Y·Haimes 对供水为主的水资源系统曾提出一个递阶模型,国内一些学者曾加以改进和引用。刘健民等人针对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大系统供水规划和调度问题,建立了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大系统供水规划和调度优化三级递阶模型和三层递阶模拟模型.提出模拟技术和优化方法相结合的求解方法。该模型再对供、需水模型进行协调时,采用使净效益现值极大化为目标函数。鉴于我国经济体制及资料积累的具体情况,要计算不同用水户的供水效益是有困难的。更主要的是,经济效益只是要考虑的目标之一,对于多目标问题,Haitnes模型的应用就受到限制。根据京津唐水资源系统的具体问题,提出图2所示的递阶模型。

图5. 京津唐水资源系统供水规划和调度优化递阶模型首先,将整个水资源系统分解为需水子系统和供水子系统作为递阶模型的第一级。供水子系统的输出之一—供水量即为需水子系统的输入,而需水子系统向供水子系统提出需水要求,后者据此考虑向需水子系统供水。第二级平衡协调级依关联预估法原理先预估供水变量q t,它是库群调度函数(图)、配水规则及需水过程的函数。供、需水子系统分别运行得到的有关信息反馈给协调级,后者再按要求的目标修改配水系数和用户供水权重等以调整q t,,如此反复迭代,直至协调级的目标被优化为止。因此,预估关联变量仇是本模型的协调变量。第三级是规划决策级。

(需水模型、供水模型、平衡协调级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仔细阅读文献《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大系统供水规划和调度优化的递阶模型》P100-103)

2.6 基于广义ET的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模拟模型

基于广义ET的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模拟模型(WQQCM)由分布式水文模型SWA T 子模型、地下水模型Modflow子模型和人工水平衡模型A WB子模型耦合组成。其中SWA T 模型和MODFLOW模型是综合模拟模型的基础,刻画“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过程及各时段水循环转化通量,而人工水平衡A WB模型在供用水边界条件下对区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控制着区域水资源的迁移转化,是人工水循环的描述,也是实现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通过SWA T模型和MODFLOW模型为A WB模型实时提供时段的水资源边界情况,并对AWB 模型调控人工供用耗排情况后的区域水循环响应,从而达到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及合理利用。

图6 基于广义ET的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模拟模型构架WQQCM模型的数据传输及耦合机理:(1)由SWA T模型计算模拟区域水文循环,经校验后,得到区域的地表水文循环参数;并可输出各水文响应单元上的降雨量、产水量、河网水量、浅水ET、土壤ET、植被ET以及地下水的补给量;(2)由MODFLOW模型模拟区域地下水运动,经过校验,确定适合该区域的地下水各参数值;(3)以前面1~2步模型提供的时段供水工程(地表水、地下水)可供水量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各行业用水结构及定额,由A WB模型模拟并优化不同方案情景的人工侧支的供、用、耗、排的时空过程;(4)将A WB模型的人工取用水及排水的数据输入到SWA T模型,由SWA T模型模拟计算各种情景下的水文循环;(5)将A WB 模型的地下水开采时空数据和上一步SWA T模型得到的各子流域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包括降雨、灌溉、河道、水库等入渗量)输入校正好的MODFLOW模型中,由MODFLOW模型模拟不同情景方案的地下水运动和变化。(基于广义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研究Ⅱ:模型)(模型目标函数、模型在然水循环方面、人工水循环方面及控制性方面的约束条件请仔细阅读文献《基于广义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研究Ⅱ:模型》P1154-1157)

2.7 分层水资源网络

王忠静、游进军等人采用分层网络对各类水量关系作深入描述。分层水资源网络方法基于概化水资源系统框架定义,将系统水量运动和转化划分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通过数学描述关系离散物理过程不可分割的不同水源运动轨迹,以相关概化元素为承载体将不同类别的水源分解到不同层次的网络上,并按照物理基础建立各层网络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对各层网络水量过程的描述,即可把握不同类别水源和系统总体水量的状态。

2.7.1 分层网络划分与水量平衡关系

2.7.1.1划分原则

从水源运动转化过程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水源总是通过不同的水力关系传输,可以将各类水源的运动关系分别定义为该水源的网络层,相应水力关系就是建立该类水源运动层的基础。不同网络层的水源通过单元、节点等对象可以完成水源属性的转换,这些对象成为

能调蓄和转化水量的枢纽,对不同水源的平衡关系有重要影响。图4为分层水源网络及其转化关系的示意图。

图7 分层水资源网络及其水源转化关系示意

2.7.1.2 本地径流及河网水网络层

2.7.1.3 地表水网络层

2.7.1.4 污水网络层

2.7.1.5 外调水网络层

2.7.1.6 地下水网络层

2.7.1.7 网络层之间的水量关系

(各网络层的水量平衡关系仔细阅读文献《分层水资源网络及其应用》P725-728)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简述中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趋势/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 第二章水循环及水资源形成 3、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5、简述地表水资源的类型与形成 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永久积雪。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江、河、湖、水库等蒸发)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汇入河槽形成河流水,在洼地形成湖泊或沼泽。固体降水长期积累演化成冰川。 6、地下水运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迟缓的流速/层流与湍流/非稳定、缓变流运动达西定律v=KJ(雷诺数<1-10)谢才公式 第三章水循环量的计算与评价 1、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2、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A.算术平均值法。X=ΣXi/n适用于计算区域内各雨量取样站点分布均匀、且密度较大时;B.泰森多边形法。适用于当流域内的雨量和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时,为了计算流域平均降水量,就假定流域个点降水量可由与其距离最近的雨量站的雨量代表;C.等雨量线法。适用于在较大流域和区域内,如地形起伏,降水量影响显著,且有足够的雨量站时,可用等雨量线法推求区域平均降雨量。(区域降水量资源的计算)W=1000FX,F区域面积,X区域平均降水量 3、地下水地表水资源量如何计算?P50 5、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为什么有重复计算问题? 在分别计算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时,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那一部分会都计算到,从而产生了重复计算问题。所以,在进行水资源总量评价时,要去掉重复计算的水资源量部分。 6、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评价? 7、水资源总量评价方法有哪些? 1)按地表水地下水总和:总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重复量。2)按补给条件:总资源量=地表地下径流净补给+降水的径流补给+水资源地区初始储存量(地下水)。3)简单对比法4)典型年法5)开采试验法 8.典型年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水资源平衡分析

一、水资源平衡分析 1、某土地整理项目采用井灌,项目区总灌溉面积1500h㎡,区内人口1.5万,大小牲畜2.5万头,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管该后,冬小麦种植面积1200h㎡,夏玉米种植面积1150 h㎡,棉花150h㎡,另外种植部分蔬菜。水源以浅层地下水为主,灌区周边主要承受北部边界地下水补给,南部边界有少量排出,东部边界无地下水补给和排出,南北部边界长Lns=5.2㎞,北界水力坡度Jn=0.005,南界水力坡度Js=0.0015,东西边各长Lew=3㎞;地下水埋深大于8m;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P=650mm;灌区范围内为沙壤土,含水层厚度h含=25m,渗透系数K=30m/d。试在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下对该井灌区进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与计算。 解:根据已知条件、前面所述表格及公式计算如下: (1)可供水量计算 1.降雨入渗补给量W1 根据项目区范围内土质及地下水埋深,降雨入渗补给系数K取 0.15,补给面积A=5.2×3=15.6k㎡,其计算过程如下: W1=0.001KPA =0.001×0.15×650×15.6×106 =121.68(万m3)

2.侧向补给量W2 W2=365Kh含Lns(Jn-Js) =365×25×30×5200×(0.005-0.0015) =498.23(万m3) 3.灌溉回归补给量W3 地下水埋深大于8米,可忽略不计。 因此,可供水量为W供=W1+W2+W3 =619.91(万m3) (2)需水量计算。由《中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查得该井灌区所在区域在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下冬小麦、夏玉米、棉 花的净灌溉定额分别为300mm、55mm、165mm,蔬菜净灌溉定额 每年按800mm计算。 1.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算得灌溉用水量表 作物面积(hm2)净灌溉定额(mm)灌溉用水量(万m2)冬小麦 1200 300 400.00 夏玉米 1150 55 70.28 棉花 250 165 45.83 蔬菜 50 800 44.44 合计 560.55 2.工业用水。该项目区无工业,所以为0. 3.居民生活及家畜家禽用水。生活用水按人均日用水量40L,大小 牲畜日用水量平均35L,则居民生活及家畜家禽用水53.8万m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15分) 1. 广义水资源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是在河心设置_____________,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 3. 凿井过程中,向井内灌注泥浆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冷却钻头。 4.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由缆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牵引设备及安全装置 组成。 6. 海水取水构筑物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 7. 地下水源卫生防护时,在单井或井群_____________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 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毒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等。 8. 井群干扰的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每题2分,共计10分) 1. 管井过滤器的适宜长度不宜超过_____________米。 (A)20 (B)25 (C) 30 (D)35 2.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管冲洗时,在洪水位时利用____________冲洗,枯水位利 用_________冲洗。 (A)正向,正向(B)正向,反向(C)反向,正向(D)反向,反向3. 对含沙量比较高的河流,采用斗槽式取水构筑物时,斗槽形式不可采用___________。(A)顺流式(B)逆流式(C)双向式(D)侧坝进水逆流式 4. 对于埋藏深度小于2m,厚度小于6m的含水层地下水,宜采用___________。 (A)大口井(B)辐射井(C)复合井(D)渗渠 5. 某城镇设计用水量1200m3/d,采用管井取地下水,已知每个管井出水量100 m3/d, 备用井数为10%-15%,设计最少的管井数为___________。 (A)12 (B)13 (C)11 (D)14 三、问答(共计55分) 1.湖泊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应注意什么?( 6分)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材料

大学城市科技学院Urban technological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姓名:唯薇 学号:13252208 年级专业:13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指导老师:孟靖华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的概念: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水资源的特性:a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具有的流动性,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b 储量有有限性。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但世界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8%;c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我国总体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步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d 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被人类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生产e利害两重性。水资源即可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 第二章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水圈全部的水体总储量1 3.86×108km3.人类可利用的水只有0.1*108km3,占淡水总量的30.4%,主要分布在600m深度以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3.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行着,通常把自然水的这种运动成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4.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根据其循环途径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5参与全球动态平衡的循环水量为0.0057*108km3,仅占全球水储量的0.049%。 6.更替周期: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的时间,T=Q(t)/q(t)——(Q(t)某一时刻水体储存的水量,q(t)单位时间水体中参与循环的水量) 7.水量平衡:地球上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进入的水量与输出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8.全球水量平衡方程:E=P,冀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E等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P.对于闭合流域:P=R+E(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蒸发量) 9.流域: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分水线:当地向两侧倾斜,使降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中心,这一地形上的脊线起分水的作用,即为分水线。 10全球水资源的利用量总体上为0.324*104km3,其中69%用于农业,23%用于工业,8%用于居民生活。 11.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为1788k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国水主要分为两大类:地下水,地表水。我国水资源特征主要表现为时空变化大,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地下水资源总的分布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12全国总用水量为556.6km3,农业用水392.0km3(70.4%),工业用水112.1km3(20.2%),生活用水52.5km3(9.4%) 13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速度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开采过量,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

水资源平衡分析报告

水资源平衡分析 国家投资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了提高耕地质量,绝大多数都规划了灌溉工程。为此,这样的项目区地形图灌区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平衡分析。 灌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包含着水质、水量和水位等方面内容,水位的来用水平衡分析比较简单,经过对地形与取用水位相互关系的分析,结合取水工程的设置,划定出自流区和扬水区(扬程大小)即可。这里侧重讨论水量平衡分析的内容。 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是根据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的,这两个过程是逐年变化的,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先确定用哪个年份的水源来水过程和灌区用水过程进行平衡计算,这个特定的水文年份叫设计典型年,简称设计年,而设计年又是根据灌溉设计标准确定的。 一、灌溉设计标准 选择设计年所依据的标准称为灌溉设计标准。它综合反映了水源对灌区用水的保证程度,关系到灌溉工程的规模、投资和效益。 国标(GB50288-99)规定,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 (一)灌溉设计保证率 1.定义: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用得到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它综合反映了用水和

来水两方面的情况。 将多年(长系列)的年灌溉用水量按大小顺序排列,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并绘制年灌溉用水量频率曲线,在此曲线上选用的频率值即为灌溉设计保证率值。 如灌溉设计保证率P=80%,则表示频率P=80%对应的灌溉用水量出现的机会为P=80%,意味着每百年中有80年这样的年灌溉用水量可以得到保证,只有20年供水不足或中断,换一种说法(用重现期的语言)就是相当于平均每五年出现一次(五年一遇)供水不足或中断的情况。 2.灌溉用水保证率的确定 ①国标(GB50288-99)规定: 注:1、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3)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上网、调查等方式学会调查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水被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节约用水及防止水污染;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1)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工具 [创设学习情景] 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水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引入新课] 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过渡]首先看看我们目前水资源是一个什么现状。 [投影资料] 地球上水的总量估计有1.39×1018m3,其中有96.5%是海水,2.15%是冰山和冰川,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水总量的0.65%左右。土壤和地下岩石中也含有水,大气中存在着大量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也饱含着水分,大多数细胞原生质中含水分约80%。如人的

体重有2/3是水分,鱼体含水70%~80%,黄瓜的重量中水分竟占95%。 [讲解]水在地球上以海洋、湖泊、河流等形式存在。另外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也是水存在的主要形式,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思考: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湖泊还是河流? 介绍 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请看表格。 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所含主要化学元素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答案(DOC)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知识分享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 结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Urban technological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姓名:陈唯薇 学号: 13252208 年级专业:13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指导老师:孟靖华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的概念: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水资源的特性:a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具有的流动性,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b 储量有有限性。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但世界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8%;c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我国总体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步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d 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被人类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生产e利害两重性。水资源即可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 第二章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水圈内全部的水体总储量1 3.86×108km3.人类可利用的水只有0.1*108km3,占淡水总量的30.4%,主要分布在600m深度以内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 3.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行着,通常把自然水的这种运动成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4.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根据其循环途径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5参与全球动态平衡的循环水量为0.0057*108km3,仅占全球水储量的0.049%。 6.更替周期: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的时间, T=Q(t)/q(t)——(Q(t)某一时刻水体储存的水量,q(t)单位时间内水体中参与循环的水量) 7.水量平衡:地球上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8.全球水量平衡方程:E=P,冀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E等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P.对于闭合流域:P=R+E(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蒸发量) 9.流域: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分水线:当地向两侧倾斜,使降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中心,这一地形上的脊线起分水的作用,即为分水线。 10全球水资源的利用量总体上为0.324*104km3,其中69%用于农业,23%用于工业,8%用于居民生活。 11.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为1788k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国水主要分为两大类:地下水,地表水。我国水资源特征主要表现为时空变化大,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地下水资源总的分布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

浅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摘要:在当今资源紧张的大背景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基础性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它不仅是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更是一种支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不可代替的重要自然资源,然而,从近几年我国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来看,有限的水资源要想得到充分的利用,必须处理好供需之间的平衡问题,这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做基本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关键字:水资源供需平衡充分利用 一、基本概述 所谓水资源供需平衡就是指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水量间的关系,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则指的是,在一定的行政、经济(流域)范围内,各个时期的需水量总和与供水量总和的供求关系分析。它是在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以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国土整治规划为依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测算今后各个时期的用水量和需水量,制定综合平衡、供需协调的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 具体来讲,水资源的可供给量与其开发的程度和技术水平有关;而实际需水量与工业发展程度、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水平以及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等有关。因此,在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水量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供需关系基本表现出3种情况:①供大于需。这说明可利用的水资源还有一定的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力;②供等于需。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供需状态,说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同一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③供小于需。说明水资源量的短缺,需进一步寻求增加供应量的方法,及时采取开源节流等措施,以缓解供需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水资源供需之间的平衡只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是始终存在的,如果想要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我们就需不断研究分析、变动调整供需关系,为制定水资源宏观决策及合理分配与调度奠定基础。 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一个问题,它不仅要研究供水量与需水量,而且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有用一定的原则做引导。 ⑴流域和地区相结合 通常在研究水资源时都是以流域为基本研究对象的,这也是研究可供水量的起点。而需水量的研究则是要结合所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地区分布特点。然而,我国的经济或行政区域通常与流域分布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时,要将两者尽可能的统一,划好分区,把小区和大区,区域和流域结合起来。实际上,我国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就已经做到过这一点。在进行具体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时,要结合以前水资源评价时的经验,使两者充分衔接。如果牵涉到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则更是要注意大小区域的结合,流域与地区的结合。 ⑵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最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总结

第一章 1简述水资源含义、分类及特征 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按存在形式: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特性:①资源的循环性;②储量的有限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④利用的多样性;⑤利害的两重性。 中国水资源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 尖锐;地下水开采过量,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统筹规。 第二章 1简述地球上的水循环与其作用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能量交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的作用:水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水体的更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水源,同时在全球起到热量传递等重要作用。 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指水灾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以后,一 部分飘移到大陆上空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到地面。降落到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通过江河汇流入海洋;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又以地下径流或泉流的形式慢慢地注入江河或海洋。 小循环: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包括江、河、湖、水库等水面蒸发、潜水蒸发、陆面蒸发及植物蒸腾等)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海洋本身的水循环主要是海洋通过蒸发成水蒸 气而上升,然后再以降水的方式降落到海洋中。 作用:(1)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 (2)对地球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 (3)水的不断循环和更新为淡水资源的不断再生提供条件,为人类和生物的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2 ?简述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特征 (1)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 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东南部丰水,西北部属少水、缺水带。 (2)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南方高于北方,地下水丰富程度东南向西北递减。 (二)时间分布特征 时间分布很不均匀:(1)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发生。(2)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 (3)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 3?简述中国水资源的面临主要问题(五个大点) (1 )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试卷A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试卷 (A卷)成绩 课程性质:(必修)使用范围:(本科) 考试时间:2010年5月日考试方式:(闭卷) 学号年级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15分) 1. 广义水资源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是在河心设置_____________,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 3. 凿井过程中,向井内灌注泥浆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冷却钻头。 4.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由缆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牵引设备及安全装置 组成。 6. 海水取水构筑物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 7. 地下水源卫生防护时,在单井或井群_____________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 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毒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等。 8. 井群干扰的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每题2分,共计10分) 1. 管井过滤器的适宜长度不宜超过_____________米。 (A)20 (B)25 (C) 30 (D)35

2.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管冲洗时,在洪水位时利用____________冲洗,枯水位利 用_________冲洗。 (A)正向,正向(B)正向,反向(C)反向,正向(D)反向,反向 3. 对含沙量比较高的河流,采用斗槽式取水构筑物时,斗槽的形式不可采用 ___________。 (A)顺流式(B)逆流式(C)双向式(D)侧坝进水逆流式 4. 对于埋藏深度小于2m,厚度小于6m的含水层地下水,宜采用___________。(A)大口井(B)辐射井(C)复合井(D)渗渠 5. 某城镇设计用水量1200m3/d,采用管井取地下水,已知每个管井出水量100 m3/d, 备用井数为10%-15%,设计最少的管井数为___________。 (A)12 (B)13 (C)11 (D)14 三、问答(共计55分) 1.湖泊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应注意什么?( 6分) 2. 井群系统可分为哪几种?分别适用什么条件?( 6分) 3.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有何特点,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 6分)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总结

第一章 1.简述水资源含义、分类及特征 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按存在形式: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特性:①资源的循环性;②储量的有限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④利用的多样性;⑤利害的两重性。 中国水资源面临哪些主要问题: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地下水开采过量,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统筹规。 第二章 1.简述地球上的水循环与其作用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能量交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的作用:水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水体的更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水源,同时在全球起到热量传递等重要作用。 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指水灾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以后,一部分飘移到大陆上空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到地面。降落到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通过江河汇流入海洋;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又以地下径流或泉流的形式慢慢地注入江河或海洋。 小循环: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包括江、河、湖、水库等水面蒸发、潜水蒸发、陆面蒸发及植物蒸腾等)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海洋本身的水循环主要是海洋通过蒸发成水蒸气而上升,然后再以降水的方式降落到海洋中。 作用:(1)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 (2)对地球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 (3)水的不断循环和更新为淡水资源的不断再生提供条件,为人类和生物的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2.简述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特征 (1)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 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东南部丰水,西北部属少水、缺水带。 (2)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南方高于北方,地下水丰富程度东南向西北递减。 (二)时间分布特征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总结

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Urban technological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姓名:唯薇 学号:13252208 年级专业:13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指导老师:孟靖华

第一章绪论 1、水资源的概念: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水资源的特性:a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具有的流动性,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b 储量有有限性。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但世界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8%;c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我国总体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步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d 利用的多样性。水资源被人类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生产e利害两重性。水资源即可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 第二章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水圈全部的水体总储量1 3.86×108km3.人类可利用的水只有0.1*108km3,占淡水总量的30.4%,主要分布在600m深度以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 3.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行着,通常把自然水的这种运动成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4.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根据其循环途径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5参与全球动态平衡的循环水量为0.0057*108km3,仅占全球水储量的0.049%。 6.更替周期: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的时间,T=Q(t)/q(t)——(Q(t)某一时刻水体储存的水量,q(t)单位时间水体中参与循环的水量) 7.水量平衡:地球上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进入的水量与输出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8.全球水量平衡方程:E=P,冀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E等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P.对于闭合流域:P=R+E(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蒸发量) 9.流域: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供需平衡分析

(2015届) 菏泽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与供需平衡分析 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 学生姓名: 班级:水文一班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副教授 2015年6月

摘要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节水灌溉项目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项目区的水资源状况及供水保证率的分析评价,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它是节水灌溉项目前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概念、内容及一般原则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菏泽市的水资源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内容可以分为: 1.从分析的范围考虑,可划分为:(1)计算单元的供需分析;(2)菏泽市整个区域的供需分析;(3)菏泽市河流流域的供需分析 2.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可划分为:(1)菏泽市现状的供需分析;(2)菏泽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供需分析 3.从供需分析的深度,可划分为:(1)菏泽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一次供需分析;(2)菏泽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二次供需分析 4.按用水性质,可划分为:(1)河道外用水的供需分;(2)河道内用水的供需分分析 在对菏泽市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后,分析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编制节水灌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还进行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学习,并设计了一个模型,增进了自己对水资源优化的认识。 关键词: 供需平衡分析,菏泽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 研究范围、水资源分区及水平年 (1)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 第2章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3) 2.1 自然地理概况 (3)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2.3 水资源量分析 (4) 2.3.1 降水量 (4) 2.3.2 地表水资源量 (4) 2.3.3 地下水资源量 (5) 2.3.4 水资源总量 (5) 2.3.5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5) 2.3.6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7) 2.3.7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8)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环境质量 (10) 2.4.1 地表水开发利用情况 (10) 2.4.2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26) 2.4.3 现状供水工程情况及实际用水量 (27) 2.4.4 水环境质量 (29) 第3章水资源供需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30) 3.1 供水预测 (30) 3.2 需水预测 (31) 3.2.1生产需水预测 (31) 3.2.3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0) 3.2.2 总需水量预测成果 (43) 3.3 供需平衡分析 (45) 3.3.1 分析原则与方法 (45) 3.3.2现状供需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3规划年供需分析 (46) 第4章水资源优化配置 (48) 4.1 水资源优化配置概述 (48)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由于地面下沉的危害性是在经历漫长的过程后才被人们觉察出来的,其灾害不像洪水暴发来得急促,也不像沙漠化那样一目了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一旦地面下沉到与海平面近乎同一水平线上的时候,那将是比黄河、长江的洪涝灾害,比草原沙漠化的灾害更为严重。 城市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增大,而污水处理能力则严重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河道水系严重破坏,河水的自然流动速率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导致水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诚然,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苏州水资源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依然要积极努力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以下提出一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这一思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还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证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加强水资源保护,

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保护水资源

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保护水资源) 篇一: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总结-保护水资源我们在行动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总结-保护水资源我们在行动 XX年7月7日至10日,台州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水资源保护调研队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分别对台州的母亲河永宁江,台州的大水缸长潭水库的水资源状况及周边的非法农家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调研。 7月7号上午,顶着炎炎烈日,调研队来到黄岩永宁江公园,展开对永宁江水污染的调研活动。中午,在听取黄岩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王金熙有关永宁江水污染情况的报告后,队长带领队员们对永宁江工业污染较严重的河段再度进行调研。发现在一些污水排放口,水体富营养化相当严重,水葫芦非常茂盛,周围也浮着不少白色垃圾。尤其在个个桥墩下面生活垃圾、水葫芦等随处可见。 7月8日至9日,调研队以长潭村为此次水资源保护的基点,开始了连续2天的水资源保护宣传,开展水质调研及对非法农家乐对水库水质污染情况调研活动。我们兵分两路分别走访遍了长潭水库上游的上垟,宁溪等几个乡镇,对当地进行水源保护问卷调研,调查当地人对长潭水库的看法及长潭水库对当地人的影响。在村民们积极配合下我们了解到

水库边缘水质污染大多由于沿岸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大量蔬菜水果种植中残留的农药进入水体,以及白色垃圾等随处乱丢等行为造成的。大家将相关情况上传到网络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期间,队员们有幸能与浙江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一同参观长潭水库纪念馆,感受到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长潭精神,决心要更加努力地为黄岩的水资源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9号晚,调研队在永宁江公园广场上举办了一场水资源保护公益宣传晚会,通过与在场市民的互动,宣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赢得了在场市民的好评。 7月10日,调研队应邀协助黄岩环保志愿者协会举办了台州防台风日的活动。宣传防台风的相关知识,以保障台州人民在这台风即将来临之际,能做好充分的安全措施。 活动的结束也为我们暑期的水资源调研工作画上了句号,但我们对水资源的保护行动仍在继续。虽然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人人尽自己绵薄之力,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队伍中来,水污染将离我们越来越远。保护水资源,你我一起行动。 篇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一(17)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