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材介绍文件
【推荐下载】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藏药绿绒藁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绿绒藁;藏药;生物碱;黄酮;挥发油;综述 绿绒藁是著名的高山欣赏植物,也是藏医传统药用植物,具有多种疗效。
在藏医古籍《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中都有关于绿绒藁的记载[1]。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绿绒藁所含的生物碱,国内则从80年代末才开始研究,至今有关绿绒藁的研究报道已不少,但多不系统全面。
笔者旨在归纳总结藏药绿绒藁的研究现状,并进行评述性的展望,希望能为合理开发、保护、研究和利用绿绒藁提供参考。
1 来源与产地 绿绒藁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绿绒藁属(Meconopsis Vig.)植物的统称。
本属共49种,1种产于西欧,其余48种大部分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包括中国、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
我国有38种,集中分布于云南、西藏、四川、甘肃等青藏高原地区[2-3]。
据报道,本属17种植物有药用价值,尤其以全缘绿绒藁M.integrifolia(Maxim.) Franch.、五脉绿绒藁M.quintuplinervia Regel.、总状绿绒藁M.racemosa Maxim.、红花绿绒藁M.punicea Maxim.、多刺绿绒藁M.horridula Hook.f.et Thoms.、川西绿绒藁M.henrici Burn.et Franch.最为常用[1,4-5]。
2 药用部位及用途 公元8世纪的藏医古籍《月王药诊》中就记载了欧贝、刺儿恩的应用方法。
现在公认的观点是, 欧贝从来源上主要指五脉、全缘、红花、长叶绿绒藁; 刺儿恩主要指总状、多刺绿绒藁。
据《藏药志》记载, 欧贝全草入药,性凉,味甘、涩,具清热解毒、止痛、消炎、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疗头痛、肝肺热、皮肤病、肺炎、肝炎、水肿症;而以花入药解热效果好,并能治血热和血旺。
关于藏药材帕里嘎及其代用品甲地然果的药效对比

关于藏药材帕里嘎的代用品甲地然果的申报材料一、综述材料我公司收到《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4】379号,详见附件)的通知后,我公司领导对该通知予以了高度重视,当即组织专家进行议会商讨。
我公司专家认真查阅古籍并进行讨论,证明我公司生产的二十五味绿绒蒿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两个批号)、二十五味竺黄散、九味牛黄丸、七味红花殊丸中含有木香马兜铃的药材应为藏药材帕里嘎。
为此院领导组织药厂的相关领导及专家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首先查明了含有“帕里嘎”、(木香马兜铃)药材的成药,按照通知要求如实地汇报了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
根据上级通知的有关资料中,证实了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毒害作用,为了人民的用药安全,进一步证实藏药厂目前正在使用的“帕里嘎”、(木香马兜铃)药材中是否含有木香马兜铃酸成份是棘手的任务。
为此按照院领导的安排,藏药厂药材供应科负责同志提供了目前藏药厂作为“帕里嘎”、(木香马兜铃)入药的药材样品。
研究所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39页马兜铃项下的鉴别方法及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药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试验结果证实了目前藏药厂使用的“帕里嘎”(木香马兜铃)药材中确实含马兜铃酸成份(详细的试验资料附后面)。
根据试验结果,院领导召集了全区藏医药专家,藏药厂领导及相关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宣布了木香马兜铃酸对肾脏的毒害,并对含有马兜铃酸的帕里嘎(木香马兜铃)药材的代用品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参加会议的专家)姓名职称所在单位职务备注占堆主任医师区藏医院藏医院院长次仁巴珠主任医师区藏医院藏医院院长格桑平措主任医师山南藏医院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主任医师日喀则藏医院班丹登增主任医师区藏医院丹增平措主任药师区藏药厂区藏药厂专家伦珠丹塔主任医师区藏医院洛桑益尼副主任医师区藏医院洛桑多吉副主任药师区藏药厂区藏药厂厂长尼玛顿珠副主任医师区藏医院格桑巴珠副主任药师区藏医院区藏医院研究所德吉副主任药师区藏医院区藏医院研究所副所长旺久藏药剂师区藏药厂色珍药剂师区藏药厂上述专家根据藏医药理论及《四部医典》等诸多著作中的记载,结合藏医药六味、八性、十七效的配药原则,实践经验所证明,帕里嘎与甲地然果(椭圆叶花锚Halenia euiptica D.Don)的性味,功能均相同。
西藏林芝特产----西藏贝母

西藏林芝特产----西藏贝母
简介
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秦巴山区,甘肃等地。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
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
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
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食材功效: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
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
归肺、心经。
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医疗机构制剂藏药材及其炮制方法指南(2019年版)》的通知

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医疗机构制剂藏药材及其炮制方法指南(2019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19.10.28•【字号】青药监药注通〔2019〕59号•【施行日期】2019.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青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青海省医疗机构制剂藏药材及其炮制方法指南(2019年版)》的通知青药监药注通〔2019〕59号各市、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全省各医疗机构,省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全省中藏医药发展大会精神,以及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2018年第19号)要求,切实做好全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民族药制剂备案工作,确保医疗机构藏药制剂质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制了《青海省医疗机构制剂藏药材及其炮制方法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2019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并就做好《指南(2019年版)》宣贯,加强制剂注册、备案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有关要求如下:一、加强宣贯。
各市、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深入宣贯《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的同时,加强医疗机构制剂监督管理政策法规以及《指南(2019年版)》宣传落实,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制剂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并督促、指导其严格落实,确保制剂安全、有效、可及。
二、认真执行。
《指南(2019年版)》共收载了415种藏药材,并对其藏汉名称、执行标准、前处理、炮制方法等相关内容作了规范统一,对制剂质量提升有很大帮助指导作用。
请各医疗机构认真研究学习,并在制剂注册、备案,配制生产中严格执行。
三、加强沟通。
《指南(2019年版)》编制,参照了《中国药典》《卫生部部颁标准(藏药)》(1995年)等国家标准、《中国藏药》《中华藏本草》《藏药志》等著作文献、《六省区藏药标准》以及四川、西藏、青海等省区地方标准。
中药学_藏丁香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 洗。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相关疾病症状: 跌打、跌打损伤、利湿、利湿消肿、强筋、 强筋壮骨、肾虚腰痛、湿疹、水肿、消肿、 腰痛、营养不良。
谢谢!1m。 枝常扭曲。叶3-4对集生于短缩的枝顶; 托叶卵形,长宽6-7mm;叶片纸质,椭圆 状卵形至披针形,长8-15cm,宽3.55.5cm,先端尖,基部渐狭为长2-3mm的短 柄,上面散生短柔毛,下面仅脉上有毛, 侧脉16-18对,紧靠叶缘形成边脉。聚伞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原始形态:
花序疏散,顶生,3歧分枝;苞片为有长 柄的大型叶状;花大,白色;花梗长23mm;萼筒倒圆锥状,长3mm,裂片5,线 形,长8mm,果时反折;花冠白色,花冠 筒长5-7m,裂片5;雄蕊内藏;柱头2裂。 蒴果倒圆锥形,长1.5-2.2cm,直径6mm, 褐色,被柔毛,有脉纹,室间开裂为2果 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药材基源: 为茜草科植物石丁香的全株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menopogon perasiticus Wall.[Hy-menopogon perasiticus Wall.var.longiflorus How]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碎晒 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原始形态: 种子多,叠生,种皮向二端延伸成尾状。 花期6-7月。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生态环境: 生于林中或树干上、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性味: 微苦;涩;平。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藏丁香
功能主治: 强筋壮骨;利湿消肿。主肾虚腰痛;营养 不良性水肿;湿疹;跌打损伤。
西藏中药——精选推荐

川西藏东分割高原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年均气温在5一100C之间,一般山地气温低,谷地气温高;降水量在400一1000毫米之间,南部多,北部少,通常由西向东递减。
从谷底到山顶,高差巨大,形成显著的垂直变化,本区江河众多,水系密集,地表切割强烈。
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山岭和河谷高差悬殊,谷地海拔大都为2500一4000米,两侧山脉高度在海拔5000米以上,并有现代冰川分布,降水量丰富,动物性药材28种,如鹿茸、熊骨、猴骨、麝香、牛黄和羌活鱼等。
本区栽培药材主要的有当归、党参、天麻、川贝母、牡丹皮、黄草、川牛膝、膜荚黄芪、秦艽及羌活等。
本区多高山峡谷,地形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因而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也十分典型。
海拔2250一2700米的干旱河谷灌丛和山地草丛上分布有蒲公英,苍耳、千里光、益母草、四川牡丹、柔毛石韦、甘青锦鸡儿、西藏忍冬、中华槲蕨、刺黄花、海金沙、商陆、杏仁、合欢、续断及仙茅等。
海拔2700一3200米的河谷、中山地带植被为低山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灌丛,分布的药用植物有羌活、宽叶羌活、匙叶甘松、金铁锁、岩白菜、川黄芩、细辛、珠子七、蒙自藜芦、长柄唐松草、川藏沙参、川赤芍、独蒜兰、鹿含草、羊齿天冬、沙棘、狭叶红景天、菱叶红景天、藓状马先蒿、松萝、八角莲、石斛、黄连、天麻和仙茅等,海拔3200一4000米的阳坡、半阳坡上为落叶阔叶林。
高山栎类林和亚高山草甸,阴坡、半阴坡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有麻花秦艽、红毛五加、暗紫贝母、羌活、脉花党参、伏毛铁棒锤、法罗海(阿坝当归)、单穗升麻、药用大黄、膜荚黄芪、多花黄芪、云南红景天、川赤芍、甘青青兰、独一味、鹿蹄草、仙茅、手掌参、胡黄连、茯苓、石斜、七叶一枝花,多种柴胡、细花滇紫草、软紫草、藏糙苏、丹参(甘西鼠尾)、天仙子、刺参、多种党参、鸡蛋参、佛手参、多种天南星及款冬花等。
海拔4000一5000米的地带为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及高山流石滩植被,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有冬虫夏草、红景天、大鳞红景天、长鞭红景天、水母雪莲花、毛头雪莲花、灰毛雪莲花、绵头雪莲花、猩红红景天、狭叶红景天、雪茶、棱砂贝母、珠芽蓼、雪灵芝、杜鹃属多种、小檗、秦艽、胡黄连、丛菔、瑞香狼毒、羌活、绿绒蒿、角茴香、西藏麻黄、小叶瓶尔小草、船形乌头、拟耧斗菜、卷叶贝母和甘肃贝母等。
藏红花简介

藏红花简介目录•1拼音•2出处•3拼音名•4藏红花的别名•5来源•6原形态•7生境分布•8性状•9化学成份•10藏红花的药理作用•11炮制•12性味•13归经•14功能主治•15藏红花的用法用量•16注意•17附方•18各家论述•19摘录•附:o1用到中药藏红花的方剂o2用到中药藏红花的中成药o3古籍中的藏红花1拼音cáng hóng huā2出处《纲目拾遗》3拼音名Zànɡ Hónɡ Huā4藏红花的别名撒法即(《医林集要》)5来源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花柱的上部及柱头。
9~10月选晴天早晨采收花朵,摘下柱头,烘干,即为干红花。
若再加工,使油润光亮,则为湿红花。
以干红花品质较佳。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
6原形态番红花(《品汇精要》),又名:洎夫兰(《饮膳正要》),撒馥兰(《品汇精要》)。
多年生草本。
地下鳞茎呈球状,外被褐色膜质鳞叶。
叶9~15片,白鳞茎生出,无柄,叶片窄长线形,长15~20厘米,宽2~3厘米,叶缘反卷,具细毛,基部由4~5片广阔鳞片包围。
花顶生,直径2.5~3厘米;花被6片,倒卵圆形,淡紫色,花筒长4~6厘米,细管状;雄蕊3枚,花药大,基部箭形;雌蕊3,心皮合生,子房下位,花柱细长,黄色,顶端三深裂,伸出花筒外部,下垂,深红色,柱头顶端略膨大,有一开口呈漏斗状。
蒴果,长形,具三钝棱,长约3厘米,宽约1.5厘米,当果实成熟时始伸达地上。
种子多数,圆球形,种皮革质。
花期11月上旬至中旬。
7生境分布分布南欧各国及伊朗等地。
我国有少量栽培。
8性状①湿红花柱头红棕色,有油润光泽,细长线形,长约3厘米,基部较窄,向顶端逐渐变宽,内方有一短裂缝,顶端边缘为不整齐的齿状。
柱头常单独存在,有时三个柱头与一短花柱相联。
花柱橙黄色。
浸于水中时,柱头即扩大膨胀,呈长喇叭状,水被染成黄色。
气香甜,味苦。
以滋润而有光泽、色红、黄丝少者为佳。
②干红花为弯曲的细丝状,暗红棕色,带有黄棕色部分。
藏药“蒂达”的基原、药性及功效的考证

藏药“蒂达”的基原、药性及功效的考证藏药“蒂达”基原复杂,混用、替代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
该文通过查阅藏医药经典著作,结合藏医临床访谈和现代文献,明确了藏药“蒂达”的基原物种、药性以及临床效果。
经考证,“蒂达”包括龙胆科獐牙菜属Swertia、扁蕾属Gentianopsis、花锚属Halenia、肋柱花属Lomatogonium、喉毛花属Comastoma,以及虎耳草科虎耳草属Hedyotis和十字花科糖芥属Erysimum的部分植物,药性以苦、寒为主,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病、肝胆疾病。
藏药“蒂达”的研究,应在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进行本草考证、鉴定、药效学等现代研究,从而达到保障藏药“蒂达”的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可控性的目的。
标签:藏药;蒂达;基原;功效;临床应用[Abstract]Tibetan medicine “Dida” isoccasionally misused due to its complex origins,which ultimately affects its clinical efficacy. The accurate name,origin,property,and efficacy of “Dida”are highly important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by viewing the classic Tibetan medicine and modern literature,and combin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ibetan medicine,the origins,prop erties and the clinic effects of “Dida” were defined. “Dida” originated from multiple plant species of Swertia,Gentianopsis,Halenia,Lomatogonium,Comastoma(Gentianaceae),Hedyotis (Saxifragaceae)and Erysimum (Cruciferae).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Dida” is mainly bitter and cold. It has been commonly used to treat febrile diseases and hepatic and gall diseases.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relevant herbalogical study,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ida” should be taken based on the Tibetan medicine theor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Thus the medicine can be better used and ensure its safety and quality simultaneously.[Key words]Tibetan medicine;“Dida”;origin;efficacy;clinical application “蒂达”()为藏医常用藏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野生资源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他们对纯净的湖水、对雪山、对天空、对雄鹰等所有自然事物都充满了感情;他们懂得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凡天地所生
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功效,都是药师佛赐予人间的殊胜宝药;他们吃的粮食、喝的酥油茶、生病时用的藏药,无不是藏
地特产的纯天然食物和药材。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3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高寒、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等)使得产出的药
藏药资源概况:
据《西藏植物志》、《中国植被》等记载,青藏高原约有维管束植物189科1174属4385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约 2500种。
基于藏医药学的民族特点和高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藏药品种约有70~80%产自青藏高原,其中不乏在全国占有 重要地位的大宗常用中药材和贵重、特有品种,如冬虫夏草、雪莲花、胡黄连、洪连、独一味、藏茵陈、小叶莲、 绿绒蒿、金莲花、马尿泡等都是高原特产或藏医学使用的特色药物,冬虫夏草、大黄、甘松、川贝母、秦艽、羌 活、川木香、桃仁、鹿茸等品种在蕴藏量和产量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材食材比任何一种内地的有效营养成分更多、医用功效更好。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4
西藏养生源流
TibetCheezhengTibetanMedicineCo.,Ltd
守护守资守护源护资关资源爱源健关康关爱爱健健康康
.
5
藏医三大学说
五源学说 三因学说 寒热学说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6
三大学说之 五源学说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草的花及根。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2100〜
4500 米的林下,林缘、灌丛、山坡、沟边等处^分布于西藏大部分地区及靑海、 云南、甘肃西南部、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7月份采花,晾干备用,8〜9月挖根,洗去泥沙 ,去掉外皮晒干,
备用
[资源获取]林芝地区资源量约为5000吨以上
隆
赤巴 培根
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9
三大学说之
寒热学说
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10
五源、三因与寒热之间的关系
寒
热
培根
隆
赤巴
土水
风
空
.
火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11
藏医唐卡
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绘制于1300年前
风格独特,采用独一无二的藏族绘画艺术绘制 内容丰富,囊括了整个藏医药学的内容
培根病的外治法
.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19
藏药材概况
TibetCheezhengTibetanMedicineCo.,Ltd
守护守资守护源护资关资源爱源健关康关爱爱健健康康
.
20
青藏高原生态地理与藏药资源概况
生态地理状况: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形地貌最为复杂 、生态及气候变化最大 的区域 。 在气候类型上表现出明显而独特的高寒类型特征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12
生理病理树
从三棵生命树说起
.
三因
七大物质
三种排泄物
两花
三果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13
诊断树 望诊
触诊
问诊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14
治疗树 饮食
行为
治
疗
方
药物
法
外治
治疗树首先是从食品营养开始,这代表了藏医
在1300年前的理论主干和智慧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15
饮食疗法
赤巴病的饮食疗法
[异名]左木奴奴、阿奴达奴《药物鉴别明镜》,吉靑《晶珠本草》,阿妈巴
《甘露本草明镜》。
[品种考证]《晶珠本草》云:“茎方形,紫色,叶状如狗舌,花状如知羊故
《唐古特靑兰》,但略大,分白、靑两色,气味芳香,吮吸花基部甚甜,” 《甘露本草明镜》云:“根粗,外皮褐色,内皮红棕色.茎从基部分枝.密被短柔 毛。叶青绿色,厚而粗,卵状心形.似露木(螃蟹甲)的叶,叶背淡色,边缘具 疏齿。花紫色、唇形、状如鸟的嘴唇,花萼钟形,花瓣具粘性。小果黄黑色。” 藏医用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草作为吉子木保的原植物,其根园锥状,茎直立或 斜升,方形,叶丛生,三角状卵形,阔披针形,边缘具疏齿,花为轮伞花序, 二至四花,果实小坚果,与《甘露本草明镜》等书中所记載的相符,应为正品, 四川及靑海藏医用唇形科的异叶青兰.黄花鼠尾草作为吉子木保入药。
培根病的饮食疗法
隆病的治疗方法
.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16
行为(心理)疗法
赤
培根病的疗法
巴
病
的
疗
法
隆病的疗法
.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17
隆病的药物
药
物
药 物 治 疗
的 味 道 及 性
能
赤巴病的 药物
培根病的 药物 灌肠疗 法
泻下疗 法
催吐疗 法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18
隆病的外治法
赤巴病的外治法 外 治 疗 法
藏药材的质量控制特点:
古代藏医药文献十分重视对藏药材质量的鉴别。常从基源、产地、生境及性状等方面对药材进行“品/等”分级以控 制其质量。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22
主要藏药材介绍
TibetCheezhengTibetanMedicineCo.,Ltd
守护守资守护源护资关资源爱源健关康关爱爱健TibetCheezhengTibetanMedicineCo.,Ltd
守护守资守护源护资关资源爱源健关康关爱爱健健康康
.
1
藏式养生的精髓在于追求和谐,顺应自然。或许没有一个民族的人们比藏族人更懂得与自然沟通。
他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却从来没有想过“征服”自然,破坏自然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土 水 火风空
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概念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是藏医学的理论根基
.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7
五源学说
土 水 火风 空
人体也是由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人体五源失去
平衡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8
三大学说之 三因学说
据铳计:藏药材常用品种有500余种,已建立国家法定标准的藏药材品种有136种,加上《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
收载的101个藏药材品种,目前共有237种常见藏药材品种建立了质量标准
守护资源 关爱健康
.
21
藏药材的生药学特点
藏药材的分类:
藏药学据文献可查的历史有1300多年,随着药物数量的增加和对药物性能认识的积累,为便于准确认识、鉴别和使用 药物,藏医药学也逐渐开始根据药物的一些特性对药物进行归纳分类,至集藏药学之大成的《晶珠本草》(成书于18 世纪初)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较为完整的藏药分类体系。该书将藏药分为13大类,即珍宝类、石类、土类、汁液精华 类、树类、湿生草类、旱生草类、盐碱类、动物类、作物类、水类、火类、炮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