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蔬菜嫁接机的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蔬菜嫁接机的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06-03-14
基金项目:200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0551028);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攻关项目(GC05B703);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LC05C12);2004年度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辜松(1963-),男,广东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园艺生产设备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辜松,江林斌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30)
摘要:嫁接机是工厂化嫁接育苗生产的关键设备,使用嫁接机可以提高嫁接作业生产率和嫁接苗成活率、
并降低作业难度。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嫁接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典型机型的性能特点,并对各种类型的嫁接机进行了性能和价格分析。
关键词:蔬菜嫁接;嫁接机;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S233.74
文献标识码:A
嫁接技术2000多年前发源于我国,日本于1925年开始将其用于瓜类蔬菜栽培生产,80年代,蔬菜嫁接栽培技术遍及日本、中国和欧美各国[1-2]。蔬菜嫁接技术性非常强,手工嫁接育苗存在作业率低、嫁接苗成活率不高、出苗不均匀等问题,这种状况制约了蔬菜嫁接育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采用嫁接机进行机械化嫁接可提高生产率、降低嫁接作业难度、提高嫁接苗的成活率、保证嫁接苗生长一致,有利于生产管理和规模化生产。
1蔬菜嫁接方法介绍
靠接法是在砧木和接穗的胚轴上对应切成舌
形,将两切口相互插靠到一起,再用嫁接夹固定,待伤口愈合后去掉嫁接夹,并断掉接穗的根,此法由于愈合期保留接穗的根,成活率高,但是作业繁琐(见图1A)
。插接法是在砧木上用打孔签打孔,将接穗去根并切成楔形,再将接穗插入砧木中,对于成熟的嫁接人员不需夹持物固定嫁接苗,该方法作业简单、应用面广泛(见图1B)
。贴接法是将砧木和接穗都削成斜面,然后将两个斜面贴靠在一起,再用嫁接夹固定,此方法作业较简单,是机械嫁接机采用最多的方式(见图1C)
。劈接法是在砧木上开楔形槽,将接穗切削成相应的楔形插入砧木的槽中,用嫁接夹固定,由于需要在砧木上开通槽,瓜科砧木都有随腔而不适用,此法一般用于茄科蔬菜(见图1D)
。套管法是在贴接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该法将嫁接夹改为塑料套管,并且砧木和接穗的接触面也可切削成V形
(见图1E)。平接法主要用在自动化嫁接机上,该法将砧木和接穗平切,固定物不是可重复利用的嫁接夹或套管,而是喷涂一种生物胶粘和砧木和接穗,嫁接苗成活后不需去除,这种方法作业速度快,但生物固定胶成本较高(见图1F)
。针接法是对夹持物进行了改进,采用针形物固定对接在一起的砧木和接穗,嫁接苗成活后不去除针形物,该法作业速度快,但针形物不重复使用,与嫁接夹相比成本较高(见图1G)
。2国外嫁接机技术先进国家的发展现状
日本最早开展蔬菜嫁接机的研发,之后韩国也相继开展了研究,其他国家还没有研究成果报道。
第38卷第6期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8(6):847 ̄851
2007年12月Journalof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
Dec.2007
文章编号
1005-9369(2007)06-0847-
05
2.1日本嫁接机的研究与开发
1986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生研机构)组织多家公司参与,率先开始研制嫁接机。1987年研制出半自动形式1号试验样机G871,上砧木和接穗苗由人工完成,其余由机械完成。该机采用贴接嫁接法,适用于瓜科蔬菜的嫁接作业,其嫁接成功率为78%~85%。
1989年在1号机的基础上又研制出半自动形式2号试验样机G892。为方便连续作业,该机采用圆盘输送砧木、接穗,一次可上盘20套砧木苗、接穗苗和嫁接夹。在不计向圆盘输送机构上放置砧木苗、接穗苗和嫁接夹的时间条件下,3s完成一株苗的嫁接作业,其嫁接成功率达到了90%~98%。
1991年又研制出全自动式的3号试验样机G913。3号机所用砧木和接穗苗采用营养钵育苗,嫁接时分别将砧木和接穗营养钵置于8穴×6穴的专用穴盘中,输送皮带移动穴盘自动上苗;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苗钵位置和秧苗叶片方向,自动夹持、切削、对接和上嫁接夹。该机的嫁接成功率达90%以上。
1994年日本井关公司同日本生研机构协作推出了商品化GR800B型半自动瓜科嫁接机以及GR800T型半自动茄科嫁接机(见图2A)。该机采用贴接法、单株作业形式,作业时1人上接穗苗、1人上砧木苗,生产率可达800株・h-1,嫁接成功率为95%。另外日本村田种苗公司也根据自身育苗生产需要,开发研制出采用专用嫁接夹的半自动嫁接机,该机同井关公司嫁接机的工作原理类似(见图2B),可进行黄瓜和番茄的嫁接作业,生产率为600~700株・h-1。
三菱公司根据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JA)的嫁接苗生产模式开发出MGM600型全自动嫁接机(见图2C)。该嫁接机采用套管法,砧木和接穗以单列形式送入嫁接机,切削后的砧木和接穗压合在一起后,使用专用弹性透明套管固定,嫁接苗成活后套管自动脱落。该机适用于茄科蔬菜,生产率可达600株・h-1[3]。
1990年日本TGR研究所以大规模育苗生产系统为目标研制全自动嫁接机,1993年开发出商品化茄科用KGM0128型嫁接机(见图2D),1995年用于瓜科嫁接作业的嫁接机问世,目前小松公司负责经营销售。该嫁接机以穴盘为单位输送砧木和接穗苗,作业时砧木和接穗夹板分别一次夹持1列砧木和接穗进行整列切削整列对接;之后相继在对接处喷涂生物粘接剂和固化剂,1s左右粘接剂即可固化,单株苗用粘接剂的成本为人民币7分左右。该机采用平接法,生产率为1000株・h-1,嫁接成功率达97%。
日本洋马公司同生研机构协作,1993年开始研制全自动式嫁接机,1994年末AG1000型全自动嫁接机开始上市销售(见图2E)。该机也采用贴接法,以穴盘为单位输送砧木和接穗苗,切削后的砧木和接穗采用普通嫁接夹固定,嫁接成功率到达97%,但该机只适合于茄科蔬菜嫁接作业,生产率为1000株・h-1。
为降低大型嫁接机的造价,洋马公司于2003年推出了体积较小,操作方便的T600型半自动化瓜科嫁接机(见图2F)。该机采用套管法,砧木和接穗切成V型,操作人员分别将去土砧木和接穗以单株形式送到嫁接机上,嫁接机自动完成砧木和接穗的切削、对接和上套管作业。该机生产率可达600株・h-1,嫁接成功率为98%。
图2日本主要商业化和实用化嫁接机
Fig.2ThepopulargraftingrobotsusedinJapan
・848・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3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