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水墨画艺术风格及特点
水墨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水墨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水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
水墨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首先,水墨文化的概念是指通过水墨绘画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
水墨作为一种绘画媒介,主要使用水、墨、纸和毛笔等工具来表现形象、意境和气韵。
水墨文化可以涵盖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融合了绘画、音乐、诗词、哲学等多种艺术与思想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系统。
其次,水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水墨绘画的最大特点是以线条、墨色、水墨渲染、气韵生动等为表现手法,追求笔墨之间的韵律美和意境的抒发。
在水墨绘画中,注重写意和境界,强调“神似”而非“形似”,追求通过简练、意境化的笔触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水墨艺术强调“意境胜物象”,通过笔墨的运用和空白的处理来表达世界的美和人生的哲理。
水墨作品常常注重审美的深度和内涵,强调艺术与自然、人生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水墨文化的特点还包括追求自由、开放、含蓄和超越,强调个性与精神的表达。
水墨艺术家常常强调自由发挥创造力,通过意境的超越和形式的突破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水墨绘画追求笔墨的凝练和用笔的自由,强调对艺术的个人态度和审美追求。
水墨艺术鼓励艺术家自由发挥,创造独立的艺术形式和样式。
同时,水墨文化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古人智慧融入当代艺术实践中,使水墨文化与时俱进。
此外,水墨文化还强调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观察与思考,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
水墨绘画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绘,抒发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水墨艺术引导人们去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并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些思考的结果。
水墨艺术家常常通过抒发墨色和构图来表达自然万物的韵律美和人生的生命力。
水墨文化的美学追求超越现实世界,将人们带入精神与情感共鸣的境界。
探析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情感与形式

探析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情感与形式摘要从绘画艺术的功能角度来讲,其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人的主观情感。
通过情感的表达显现出绘画作品的感染力,从而形成绘画艺术的生命。
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它通过视觉艺术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引起欣赏者情感的艺术审美。
关键词:绘画作品视觉艺术水墨人物画感染力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情感对于绘画艺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由于绘画艺术的宗旨就是关于人类情感的描写。
它能够使绘画作品拥有非凡的感染力,而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更是以写实主义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并体现出当前文化语境,画家通过对水墨人物画内在情感敏锐而深刻的体验进行创作,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水墨人物画艺术发展的规律,从而描绘出更加富有情感、并生动具体的水墨艺术形象。
一当代文化语境对水墨人物画所起的作用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画表现形式之一与时代语境紧紧相连,更注重情感寄托和价值意义。
当代文化语境变化对中国水墨人物画欣赏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一部分欣赏者单纯从欣赏视角在欣赏水墨人物画时得以美的享受和心灵愉悦,也有一部分欣赏者只是为了消费,他们对这些水墨人物画的观赏不会从深入进行挖掘和体味,只是简单地在绘画表面上获得暂短的感性刺激和享乐,当然还有的欣赏者只是为了投资,他们在选择水墨人物画作品时,只在乎作品投资价值,完全不会考虑作品的审美意义。
而对于中国水墨人物画来说,其创作的完整性在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紧密结合,如我们看到一幅水墨人物画作品时,一般都要对其进行品头论足,寻找作品的精妙之处,当然也会发现其中的缺陷,以此生出许多潜在的艺术情趣,至此,一幅绘画才算真正创作完成。
而正如我们上面所论述的一样,由于欣赏者的角度不同,具有极高意象化和符号化艺术形式的水墨画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所以,突出水墨人物画的情感表现,以真正体现出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绘画者对生活保有独特的敏感度,体现出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注重写实与传统文人画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使情感表现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发展。
浅谈吴冠中的当代水墨画艺术

浅谈吴冠中的当代水墨画艺术作者:张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期摘要:吴冠中,对于现在艺术界人们来说,已不再是什么陌生的名字,他的作品虽为现代人们所熟知的东西, 却又是被大多数现代人们所不能理解的。
大学本科时期我只在画册中欣赏过他的作品,而不久前我有幸在西安美术馆见到了吴冠中先生的真迹,这是第一次,记得,面对作品的那一刻,就便引发了我一连串的心情,从惊到恐至叹!片刻的思索,它有着理所当然或是顺其自然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就着片刻的思索,向吴冠中先生的当代水墨画艺术做更多的了解和学习。
吴冠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观点有如下三个:一是“形式美”,一是“风筝不断线”,一是“笔墨等于零”。
要谈他的水墨画艺术作品和艺术观点,也应从具体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水墨画的“笔墨”价值取向,二是水墨艺术品“美的尺度”,三是水墨艺术创作的“基石”。
关键词:吴冠中;水墨画;水墨艺术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032-01从吴冠中的水墨画艺术作品来谈,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主要的表现题材,吴冠中走遍中国,搜尽奇峰,在这一题材上独创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作品中有“吴氏山水”招牌式的繁密的曲线,也有用侧锋横笔的块面构成来表现山势的奇崛。
从他的水墨画笔墨价值取向来谈,我们都知道在当代,吴冠中与张仃之间的“笔墨”之争几乎家喻户晓,其实它不仅是个人的观点,还是两种审美观念,思想认识的对抗与交锋。
主张“笔墨等于零”的吴冠中,就其本意而言,无非是强调不要受传统笔墨成规的局限而大胆创造,也许这种说法还有利于画种的融合和新画法的探索。
但由于吴氏缺乏对中国画笔墨上述三个层面的深入领会,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表现手法和不反映历史选择与文化积淀的媒材工具,故在需要进行学理探讨时,便用批评“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来回避,这种做法固然聪明,却也或多或少地反应了史论修养的有欠宏富。
得于自然,情倾自然——浅析中国当代水墨画

卷 中 , 们 可 以看 到 画 家们是 “ 师 造 化 , 我 外 中得 心 源” 力 求 表现 出空 间意 境 。 在 绘 画 中寻 求 灵感 , 传统 中 国绘 画 中去 追 求 新 的 视 觉 , 在 语 言 , 放 弃 传 统 画 法 的 写 意情 趣 , 平 添技 法 的 高腔 雅 韵 , 兼 收 并 揽 中追 新 求 变 , 构 建 一 种 贴近 现 代 审 美取 向 的 水墨 画式 。 不 又 在 去
也 曾在 欣 赏袁 武 大 师 的《 亥下 歌 图》 , 大 师那 霸气 十足 、 时 被 极 具 张 力 和感 染 力 的笔 墨 所 震 撼 ,被他 那 融 人 在 自然 景 物 中的 个 人 情 意 所 感 动 ; 那 泼 墨 与 工 笔 , 骨 与 双 钩 , 重 的 色 彩 与 他 莫 浓 素 净 的 水 墨 , 黑 与 白 、 与 无 、 与 实 , 与 薄 , 表 现 得 淋 漓 把 有 虚 厚 都
【 关键词 】 国古代 ; 在 水墨画 ; 赏析 【 中图分类号 】2 27 【 J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 1 7 (0 00 — 0 4 0 1 7 — 2 02 1 )3 0 1 — 1
然 的 山谷 之 光 , 是 取 了 自然 之 境 , 了 自然 之情 。 都 倾
从 当代 的水 墨 画 卷 中 , 们 可 以看 到 画 家 们 是 “ 师 造 化 , 我 外 中 得 心 源 ”力 求 表 现 出空 间 意 境 。 多 画 面 看似 率 性 而随 意 , , 很 却
蕴 含着 很 坚 实 的绘 画 功 力 和 丰 富 的 生 活 经验 。 “ ‘ 历 罗列 胸 把 历 中 ’ 自然 万 象 酝 酿 熔 铸 , 于 纸 上 , 随意 转 , 从 境 生 , 形 的 展 笔 墨 使
以俗为雅,以趣化俗-李津当代水墨画作品解读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有“美食艺术家”之称的当代水墨画家李津,以传统的水墨艺术语言表现了当代大众的日常生活,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表现自己的生活。
其作品既遵循传统又打破传统,将看似随处可见的世俗之人、之物、之事描绘得鲜活生动,将前人拒之门外的人间烟火、家长里短深化为一种审美情趣,独具意蕴。
“雅俗古今之分,不过时代之差,其间固无界限也”,这句话用来形容李津的作品十分恰当。
他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市井之气、民俗之气与古代文人以山水、花鸟为主的高雅隽永是相去甚远的。
李津的画作皆从寻常世俗取材,继而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日日不离、餐餐必用的杯、碗、盆、碟、筷,普通餐桌上的大葱、萝卜、白菜、鲶鱼,可供果腹的小吃、点心、烤串儿,就连汉堡、腊肉、烧猪、盆栽也一一被收入画中。
他描绘“俗”而不“以俗为俗”,这里的“俗”并非庸俗,而是其艺术主题的表层特征。
然正如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徐渭所说“越俗越雅”“越俗、越家常、越警醒”。
李津的作品如《食物》《饱食终日》《半是悲哀半是愁》“出俗而入雅”,展现出一种难得的本色,平实而动人,内含一种独特的东方精神。
“作画宜癖,作画宜痴,作画宜贫,作画宜迂”,李津对于美食与男女的癖、痴、贫是一种物我精神的交流冥合,是一种对生命本能的专注。
他借由世俗的主题表达个人的生活乐趣和原始的需求共性。
他将那些原本很俗却很真实的琐细之物移入纸上,描绘了生命的勃勃生趣,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
如其初次尝试创作的30多米水墨长卷《今日盛宴》,是在美食和文化的结合与碰撞下途经十余城市创作的作品。
这类以美食为主题的水墨画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来自美食的诱惑,食物的热气、香气仿佛自纸上腾腾而起。
观者观赏画作时好像整个感官系统都需要被调动而开始运转,视觉、嗅觉、味觉通通活跃起来。
那些原本很难“登堂入室”的食物全都成了画家笔下的材料,非但没有让人感到俗不可耐,反而有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可谓“色、香、味”与“真、性、情”兼具。
姚俊甫简析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姚俊甫简析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是一种拥有全新立意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我国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必然结果。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今天早已具备一套完善的体系,传承和创新、取长和补短是我国山水画独有的一种发展意识。
文章借鉴了西方的构成形式艺术对当代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在构图里的艺术表现和这种表现对创作山水画的含义,进而研究新的表现手法,从中传承、创新、取长补短,融合新工艺、新材料、新理念与新思想,进而丰富与创新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不论是想表达世间万物,还是想表现作者的内心思想,经营山水画构成形式都是能够让画作品具备艺术欣赏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创作山水画时研究构成形式是进行视觉传达艺术不可缺少的命题。
我国当代山水画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艺术类别,分析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在创造中的艺术表现以及特性,对目前正处于转型当中的中国当代山水画发展与创新赋予了重要的意义与思想。
一、当代中国山水画构成形式的影响与特点西方构成主义思想的起源是20世纪初的俄国前卫艺术的构成主义及其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倡的构成主义。
在此之后,构成艺术的思想潮流便影响深远,且渐渐地发展变成一门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派别。
虽然构成形式思想来源国外,但是很早便在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构成形式对营造节奏与把控韵律、整合重组形体与外形、有序排列、重复渐变等方面都具有详细的表现形式。
这种方法解脱了传统创作观念的枷锁,在将其运用于中国山水画当中的创作时,不仅可以丰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思想表达,而且能够推进艺术的创作方式规则。
与此同时,还具备了多变与统一性,而且这两种艺术特点会进行互相转换、相辅相成,而这跟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倡导的“虚实结合”、“相生相长”、“聚散开合”等主要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创作中国山水画前要讲求经营的摆放位置,就是指事先排好构图形式。
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融合

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与现代水墨融合【摘要】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并经过漫长的发展至今。
传统水墨画表现技法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墨色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水墨画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西方艺术元素并与传统技法融合。
这种融合为水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展现出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本文通过概述传统水墨画表现技法,探讨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以及传统技法对现代水墨画的启示,展示了中国水墨画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重要性。
展望中国水墨画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特价值,强调对水墨画表现技法的传承与创新,为水墨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现代水墨融合、艺术发展、传统与现代、独特价值、创新与传承1. 引言1.1 水墨画的起源与发展水墨画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
水墨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岩画和殷商时期的bronze 犍,但正式形成并独立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则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以后,水墨画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水墨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画之魂”。
水墨画通过运用水和墨的特殊质地和表现力,以及纸的吸墨性和质感,使画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水墨画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技法,如点、线、墨、韵等,这些技法在水墨画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现代水墨艺术在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融合了西方艺术元素,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使水墨画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之一,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1.2 水墨画传统表现技法的特点1. 墨色运用:水墨画以黑白灰墨色为主,通过变化浓淡、干湿、浑浊、透明等表现方式,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墨色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含蓄内敛、沉静悠远的特点。
浅谈当代水墨画中意象形态抽象性水墨画的比较和分析

142丨学术平台丨设计艺术与理论意象,属于符号学和美学的范畴。
符号学的属性,是感觉和外观的统一,来自人类的经验,通过人为或非人为给出一些建议以及符号的形式。
“意”和“象”是艺术意象的统一体,并且兼具造像和示意的功能,因此它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最小的审美个体。
意像形态学是介于具象和抽象的一种形式,图像形式的抽象水墨画的图像是画家的“意”和“象”的内容交流的状态,但这里的“象”以不是原本的“象”,而画家的眼中的“象”通过抽象思维成为胸中之“象”,最后实施为落实画面中之“象”,然后结合为画家的“示意”,从而组合成意象抽象水墨画的形式,抽象可以反映在画家的抽象思维、对绘画的抽象元素的夸张和变形,但应该都基于图像形态学之上。
中国画对抽象性元素形态的加强的表现。
中国绘画吸收西方现代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希望中国传统艺术有所提高。
中国画家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汉代的画像石中,重新发现奇异的原始巫术文化与充满幻想的精神世界,增长了其形状的抽象性,与现代西方艺术原始图像有一些相似之处。
所以他们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和加强抽象因素,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启蒙,创建了一个新的类别的水墨画。
当代水墨画的进化过程中将抽象绘画风格和艺术理想紧密结合的是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吴冠中先生。
他的著名论文《笔墨等于零》,使中国绘画的“水墨”讨论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争议。
从吴冠中的水墨画作品来看,是以林风眠“彩墨”之路出发的,但与此同时,他在林风眠水墨研究中表达了借鉴西方抽象绘画,使画面增加了更多的抽象因素的观点,其风格和林风眠有一些差异。
如他的水墨人体《三美图》和林风眠水墨人体“花丛裸女”,这两幅作品中,裸女形象表达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后续的背景差异表达:《花丛裸女》图,裸体女人身后背景自然意象表达,其形象可以区分,而《三美图》图中,裸体女人的背景是一些流畅的线条和兼容墨水和颜色,表面上看,观众可以自由想象的背景形象。
吴冠中的绘画由西方现代建构主义的概念和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相并从,他的水墨画没有传统文人画的影响,但他使用传统水墨画材料代表心灵世界,在构图中传达的形象包含了中国画独特的东方魅力,展示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当代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摘要:当代中国水墨画以其灵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空间,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舞台。
表达着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震撼,这是艺术家对内心深处的一种诠释。
运用灵动的水墨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灵感与冲动。
当代水墨画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去深思,需要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去开拓,需要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去传承。
关键词:当代水墨艺术风格艺术特点水墨画家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引言水墨艺术和当代绘画的接轨,战后到后现代,已经拥有一段探索的经验。
当代水墨的发展,形式的融合,东方笔墨和西方构成的搭桥,为中国水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具象水墨和抽象水墨成为当代水墨的两种表现形式。
多种艺术风格也随之出现,像立体派风格、超现实风格、黑的象征风以及水墨的概念延伸,使中国水墨画的前景更加宽广。
当代中国水墨画画家及其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水墨画的发展前景是充满坎坷和光明的。
一当代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当代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风格,经过前人的总结和推敲,根据画面效果,大致可以分为:立体派风格、超现实风格、黑的象征风和水墨的概念延伸。
1 立体派风格20世纪90年代,逐渐出现一种形式风貌,是结合立体、变形、拼贴等效果产生的异化山水。
针对传统而言,这种风格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变形主义画家,如陈洪绶、崔子忠等人的作品。
就现代角度,是萃取了几何、立体和压缩的拼贴手法,图形化了的山水透视观以及三环法。
虽然个人面貌不同,但是林容生、林天行、许俊等人之作,都重新组合了传统的图像符号。
西方立体派的造形是化整为零,把一个完整的物象解构成不同的切面组合,但是这些立体变异的山水画家,把几何元素一一归回到山水片段里面,运用符号表征布局内容,在矫饰与通俗中各放异彩。
2 超现实风格水墨现代化的过程,起先摄取了超现实主义的自动技法,而对于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心理意识范围,则是难以开发,原因之一是传统水墨精神的“内在真实”,是属于俗念被掏空以后的净化真空,中国传统画家生活上可以放浪形骸,但提笔创作时个个飘逸出尘。
水墨艺术家的潜意识或者心里探讨,对评述者是一种挑战,对绝大多数的阅读者而言,则属于避讳讨论,觉得不应该用西方理论套用在中国绘画精神上。
水墨艺术家在“人性”的规避或者隐晦表现的,要么是含蓄,要么是压抑,但是忍不住精神“出轨”的作品,抑或是挑衅了观者的解读能力。
水墨走造境,造境同样是一种虚拟,当代水墨山水题材里面,具“超现实”者居多,但是作品能用来探索艺术家潜意识状态的作品,还是很有限的。
3 黑的象征风以“黑”作为一个象征、抽象、极限的表达语言。
在90年代,诸多新水墨创作里出现了很多。
例如,杨诘苍的极限主义之黑,他运用中药媒材入画,让画面黑出森严霸气;刘子建无序漂浮之黑的表达,让他的画面黑出混乱的心虚之情;张羽的灵光系列,使他的绘画对象展现在画面上的是如何走向几何墨象,让远古的记忆和宇宙黑洞连上线。
艺术家们运用水墨在竭力表达自己对“黑”的理解,让“黑”成为更加能够表现艺术家本意的媒介,从而不断发扬中国文化里面的“黑”道玄思,对水墨材质和象征个性,是枯笔焦墨、浓墨氤氲等情感的再次诠释和最好的表达,也是一条表现艺术家内心活动和创作灵感的路线。
4 水墨的概念延伸从抽象水墨到浮雕皴,再到引雕塑入画,还有装置水墨的出现,均说明“水墨”原有定义的瓦解,“水墨”在当下所代表的意义,也变成了一种“属于中国的感觉”。
尽管保守派的传统水墨支持者可能不喜欢,但是,艺术家不再把水墨的表现领域限定在山水、人物、花鸟,而是以另一颗更大的野心,运用水墨来表达文化的感觉。
在尝试和世界现代文化链接外,水墨界也产生了另一种思考趋势,即独立水墨领域,并将其看作是东方特种的文化产品,并企图摆脱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之干扰,放弃接轨与参与。
这种“独立宣言”很明显反诘了中西合璧的“统一论”者。
但是,将水墨置于自主化思考范围,却无法规避当代文化艺术,其本身已经参杂了交相渗透的文化因素。
出现三种水墨异论:“纯种水墨论”即复兴水墨传统精神;“混种水墨论”即游走于形式主义、装饰主义、虚无主义,点、线、面、肌理等符号的转译、表征;“异种水墨论”即视水墨为一种材质、一种概念、一种工具、一种文化的感觉,可以在单纯纸与墨上大做文章,也可以与多媒材拼造结合。
无论纯种水墨,还是混种水墨,抑或是异种水墨,水墨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反而证明了它拥有未来的舞台。
虽然艺术已经被判过无数死刑,但是艺术还是活着,水墨的存亡和其它当代媒材一样,在等待穷途末路的转机,相对于其它材质的文化历史背景,水墨曾经拥有过的辉煌,代表着文化的根源性,假如根性深厚,根本难动,就表示已经不符合时代人文所需,同样,也不意味着其文化价值的消亡。
二当代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对大量当代中国水墨画的研究,我们从画面效果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艺术特点:1 运用水墨作为语言来表达情绪在水墨再次被激发为诉说状态时,则包含着强烈的表现性,它是在都市化焦虑的情绪下,古典优雅的水墨语言系统被重新激活,因此进入到一个流动的状态。
水墨作为语言的被激活,情绪的被发现,这样的关系注定使90年代的艺术家,需要在特定的状态之中,创造出新的绘画境界。
周京新就是这一时期做得比较有影响力的画家如周京新等,下面就对周京新的绘画做一下简单的论述。
周京新,1959年生,198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是具有双重性格的组合,他横跨工笔和写意、都市和乡村、当下感和历史性的对照和叠合。
90年代之后,他的绘画体现出的最大变化就是在心理上,对文人绘画的对抗性逆反,他参照的是西方雕塑大师的作品:在罗丹的青铜像面前,勾勾描描的小巧人物显得那么苍白无物;在德加的优美造形面前,任意胡为的支形解体显得那么无聊做作。
拿西方的雕塑来比较中国画的方式特征,在理论上就是荒谬的。
但是,这种比较,如果对于画家的创作起到心理上的激励作用,就是有效的。
在他这里,大师的雕塑转化为一种尺度,成为他创作中渴求的方式。
他在西方雕塑中,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写”,也就是书法带来的书写性:在罗丹的青铜像和彼得森的木雕人物上,我分明能感受到一股流动的“写”势,它们时而曲直聚散,浮游欲滴;时而浸肌透骨,起落张弛,像水墨写意笔路的变化似的,有经营之迹,也有偶然之痕;有“笔到”之形,也有“意到”之趣。
在雕塑上投射进书写的感觉,实际上意味着在两个艺术表现门类之间的重叠。
由此,激发了一个新的概念,也可看做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念——水墨雕塑。
顾名思义,它是在用水墨的材质,试图获得雕塑的体积感、空间感和质量感。
周京新的“水墨雕塑”的确是将材质感发挥到了某种极致,但不是在雕塑的范畴中,而是在水墨接触宣纸的一刹那,产生的释放力量和爆炸的效果。
也可以说,他将水墨与宣纸作为矛盾的极致,作出前所未有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变化为一个新的境地,把表现对象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真实地暴露出来。
然而,他的“水墨雕塑”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水墨雕塑”这个概念象征性大于它的真实性。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完全以雕塑性来支撑水墨。
2 运用水墨肌理激发样式成为符号强调水墨与宣纸冲撞结果的感受力,激发出所特有的样式,成为特定的符号表述系统,是90年代中国绘画突显出来的趋向。
围绕着这一点的艺术家,会不自觉地呈现出某种理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把区域性的特征,组成了更加广义的归纳,上升到新的语言符号系统之中,用来表述更加广阔的意蕴。
这种超越个别的一般性归纳,使艺术家的心胸变得更加宽广。
对艺术的理念建筑是对于情绪化的逾越和理性的提升,然而,这种理性化的思考并不是僵硬概念之间的碰撞,却是向视觉性做出的切实承诺。
画家刘进安,1955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他绘画中的形式是充满理念和理念表现在对于画面那过于明确地分布和筹划,但是,表现性是在一定范围内情绪的张扬,与此同时,带来了荒诞的夸张和变形,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各种思潮和样式冲击的结果。
让它作为中国画这个概念进行不同程度的冲击,倒不是太困难。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刘进安在“水墨、肌理、样式、符号”的递进关系中,水墨依然是在“元单位”层面上,即所有的问题,都在围绕着水墨这个基本材质来展开的,而且在水墨投影式的起伏中,显现出类似泥团的体积感和团块感。
由“肌理”的营造导致“样式”的成立,最后凝结在符号化的层面上,我们可以在刘进安的绘画中,感受到这一切。
3 水墨形态成为感受中的意象把水墨当做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形态,首先意味着将尊重作为前提,其次是遵循其中的美学原则。
水墨形态的涵义,也包括了对书法意义的用笔,运用更为生动和细致的连接,至于墨色的变化,广义的表现力必不可少。
也就是这样,水墨形态就有了可能实践它的某些美学原则。
表现对象意象化程度的把握也就自然而然了。
虽然,抽象的形式可以体现笔墨情趣的自足性,但很有可能失去了“集体视觉意志”的框架。
然而,一旦失去一种受众的心理期待和认可,笔墨也就很自然地失去了存在的视觉依凭,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和盲目横行。
但是,过于具象的变现过程,就会使笔墨陷入从属的媒介地位,便相应的失去它独立的审美价值。
所以,意象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原则的重要心里制约。
“有我便俗,无我便杂”。
也就说明了,意象感觉在水墨形态中的放肆程度。
范扬,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
他在90年代,对中国画的山水做了最大可能的转向。
在这个转折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范扬的回归性,向着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深层境界和表现形式进行双向推进。
于是,便有了范扬的“古典山水”概念。
而我们在他的“山水”前面加“水墨”,是因为这些“山水画”与一般概念的“中国画”山水有很大的区别,也与他本人的古典山水拉开了距离。
当然,他在新的绘画方式中,自己的感觉已经寻找到了相应的意向形式,但是要走向更为必然的途径,还需要面临更为必然的困难。
总之,通过以上对当代中国水墨画粗陋的分析,越发觉得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水墨的灵动性,很难用语言准确的表述出来。
艺术本身就是微妙和神圣的,需要艺术家不断的探寻与研究,水墨画艺术的发展道路也是漫长而又曲折的。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使水墨艺术呈现出千次百态的美丽。
水墨艺术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使得我们的表达方式在完善,表达效果在突显,视觉冲击力也在加强。
内性的冲动,运用水墨诉诸于宣纸之上,运用技法表达所需要的效果,表现出内心的冲动。
同时,将新的精神境界呈现在观者面前,满足心灵的感应与交流。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永远是不可分离的。
传统的运用和创新,昭示着艺术的不断向前。
寻求更多能够完成自己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让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
同时,他需要更多的艺术家去努力、去追求、去奋斗,希望艺术之花长青,希望艺术永远充满蓬勃的精神面貌,兼容并包,让艺术这个玄妙的精神食粮,给予人类审美需求的博大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