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常用阅片分析

脑血管病常用阅片分析
影像学表现:CT检查可见脑沟、池、裂内高密度影提示出血。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可确诊为蛛 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止血、降低颅内压、预防再出血等治疗措施必要时手术治疗。
病例概述: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基本信息 影像学检查:CT、MR或DS等检查结果及诊断依据 病例特点: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等特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病例讨论: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讨论治疗方案及手术风险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治疗措施: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
病例讨论:该病例为典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探讨治疗 方案和预防措施。
病例概述:患者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影像学检 查方法
定义: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 术对头部进行断层扫描
目的:检测脑部血管病变、肿 瘤、感染等
优势: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结构 对出血和梗塞敏感
注意事项:孕妇和儿童需谨慎 使用
定义: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脑部进行无创性检查 优点:无辐射、无创伤、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应用范围:脑血管病、脑肿瘤、脑炎等多种疾病的诊断 检查注意事项:需去除金属物品配合医生指令进行呼吸和移动
典型病例分享与讨 论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55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CT显示右侧脑梗死 讨论: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治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手段的优缺点 病例分析:患者病情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以及预后评估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高血压病史突发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CT检查显示右侧基底节区高 密度影。
定义:数字减影血 管造影通过计算机 处理技术将血管影 像进行数字化处理 以消除骨骼和软组 织影像仅显示血管 影像

磁共振新技术DKI和IVIM在研究现状

磁共振新技术DKI和IVIM在研究现状

磁共振新技术DKI和IVIM在研究现状一、内容简述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双维弥散加权成像(DKI)和内插反转恢复变换(IVIM)是两种常见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它们在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这两种新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DKI是一种基于梯度方向的像素分布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像素点的梯度方向来描述组织结构的分布信息。

DKI在脑功能连接、脑灰质异型和白质纤维束追踪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算法的优化和硬件设备的升级,DKI在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IVIM是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图像重建方法,通过对原始图像进行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实现对图像的重建。

IVIM在脑部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由于IVIM重建过程复杂且计算量大,限制了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推广。

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IVIM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进,如采用并行计算、引入先验信息等方法,以提高IVIM的重建效率和质量。

DKI和IVIM作为磁共振成像领域的重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脑功能连接、脑结构分析和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这两种技术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背景介绍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一种新型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梯度回波成像(bMRI)。

这两种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本文将对DKI和IVIM这两种磁共振新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无创性检测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MRI已经在临床诊断、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脑静脉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脑 静 脉 系 统 , 脑 C 静 脉 成 像 ( o ue o g a h e o - 称 T c mp td tmo rp yv n g
随 着 影像 医学 的 飞 速 发 展 , 设 备 和 新 技 术 的 不 断 出 现 及 应 新 用 , 静 脉 系统 疾 病 的 检 出 率 大 为 提 高 。本 文 从 解 剖 学 、 像 脑 影 技术 、 影像 诊 断及 I 意 义 等 方 面 对脑 静 脉 系 统 疾 病 的 研 究 进 临床
展进行综述 。
1 脑 静 脉 系统 的 解 剖 研 究 脑 静 脉 和硬 膜 静 脉 窦共 同 组 成 脑 静 脉 系 统 Ⅲ 。 国 内 具 有
rp yC a h , TV)是 一 种 非 侵 袭 性 血 管 造 影 方 法 。脑 C 静 脉 成 , T 像 技术 主要 包 括 :1 精 确 静 脉 显 示延 迟 扫 描 时 间 , 用 对 比剂 () 使 智 能 跟 踪 S rpe matrp技 术 或 小 剂 量 预 注 射 软 件 测 得 个 体 化 的
间 , 减 低 了 Wii 环 相 对 于 海 绵 窦 的 对 比 剂 密 度 , 且 保 持 并 ls l 而 上矢 状 窦 在 峰 值 强 化 期 成像 , 利 于 静脉 血 栓 诊 断 [ 。在 实 际 有 6 ]
工 作 中根 据 病 变 性 质 、 点 灵 活 选 择 扫 描 方 向 有 助 于 疾 病 诊 特
断 。( ) 过 减 骨 方式 _ 实 现 D A 显示 图像 效 果 。利 用工 作 3通 7 S 站 软 件 去 除颅 骨 及 软 组 织 得 到 减 骨 的 图像 , 这样 有 利 于 显 示 临
近颅 骨及 岩 骨 而 又 受 其 影 响 的 静 脉 窦 、 绵 窦 病变 。不 足 之 处 海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进展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进展1.脑卒中的定义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血供中断或缺乏,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2.病因与发病机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血液高凝状态等。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缺氧和能量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

3.影像学诊断技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头颅CT扫描、脑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MRI)等。

3.1 头颅CT扫描头颅CT扫描可以用来鉴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显示缺血区域的程度和范围。

常见的CT表现包括脑梗死灶、脑水肿、脑血管阻塞等。

3.2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可以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病变部位。

常见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包括脑血管阻塞、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3.3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脑图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常见的MRI表现包括脑梗死灶、脑水肿、脑血管阻塞等。

4.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与预后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与预后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梗死灶体积、血流再灌注情况、脑组织损伤程度等。

早期的血管再通治疗和综合性康复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5.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 头颅CT扫描图片示例- 脑血管造影图片示例- MRI扫描图片示例6.法律名词及注释- 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血供中断或缺乏,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 血液高凝状态: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易导致血栓形成的状态。

- 炎症反应:机体对组织损伤产生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炎性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等。

- 脑梗死灶: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区域。

- 脑水肿: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细胞内外液体聚集。

- 动脉狭窄:动脉管腔变窄的病变。

- 动脉瘤:动脉壁薄弱、膨出的部分。

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进展

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进展

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进展戴琦(综述);何茜(审校)【摘要】新近研究提示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ion, LI)是与时间高度相关的高风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预后不如以往认为的乐观。

此外,大血管病变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未引起重视,不利于针对LI病因进行二级预防和早期干预。

文中主要就影像学检查在LI诊断、非腔隙性病因探究及鉴别诊断应用作一综述。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lacunar infarction is a high risk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which optimistic prognosis is not as good as previously thought.In addition, the role of macrovascular diseases has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it is not conducive to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for the etiology of lacunar infarction.This review focu-ses on application of imaging diagnosis of lacunar infarction, the etiology of non-lacunar infarct,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acunar in-farction.【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4页(P1337-1340)【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非腔隙性因素;影像学诊断【作者】戴琦(综述);何茜(审校)【作者单位】650032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放射科;650032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0 引言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ion,LI)是直径介于2~20 mm的白质区梗死,多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以及脑干,主要依据CT、MRI等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联合诊断[1]。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及白质病变相关性mri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及白质病变相关性mri研究进展

综㊀㊀述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血管病及白质病变相关性MRI研究进展王玎玲㊀综述ꎬ陈㊀翼㊀审校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㊀重庆㊀400020㊀㊀ʌ摘㊀要ɔ㊀近年来ꎬ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进展ꎬ许多新的诊断方法被临床采用ꎬ作为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病的重要环节ꎻ磁共振检查是当前阿尔茨海默病首选的检查手段ꎬ已广泛应用于临床ꎬ成为最重要的评估方法之一ꎮ随着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巨大发展ꎬ很多先进的可重复的检测技术已经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ꎬ本文将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学㊁脑血管疾病以及磁共振功能成像三个方面阐述当前研究进展ꎮʌ关键词ɔ㊀阿尔茨海默病ꎻ脑血管病ꎻ白质病变ꎻ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49.1ꎻR445.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10 ̄1802 ̄03ResearchprogressofMRIstudiesonthecorrelationbetweenalzheimer'sdiseas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andwhitematterlesionsWANGDinglingꎬCHENYiDepartmentofRadiologyꎬChongqingCross ̄redHospital(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Jiangbei)ꎬChongqing400020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Inrecentyearsꎬwiththeprogress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alzheimer'sdiseaseꎬmanynewdiagnosticmethodshavebeenadoptedclinicallyasanimportantpartofearlydetectionandtreatmentofthedisease.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isthefirstchoiceforalzheimer'sdisease.Ithasbeenwidelyusedinclinicalpracticeandhasbecomeoneofthemostim ̄portantevaluationmethods.WiththegreatdevelopmentoffunctionalMRItechnologyꎬmanyadvancedrepeatabledetectiontech ̄nologieshavebeenusedintheearlydiagnosisofalzheimer'sdisease.ʌKeywordsɔ㊀Alzheimer'sdiseaseꎻCerebrovasculardiseaseꎻWhitematterlesionsꎻMagneticresonanceimaging㊀㊀血管危险因素越来越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ꎬAD)ꎬ从早期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 ̄mentꎬMCI)转化为痴呆的危险因素ꎮ虽然AD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脑萎缩㊁代谢功能或淀粉样蛋白沉积等方面ꎬ但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ꎬCBVD)对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却很少被关注ꎮ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学(Alzheimer sdiseaseneuropathologyꎬADNP)㊁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ꎬWMH)和CBVD三者之间的关联似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神经血管组合而非神经血管通路ꎮ所以ꎬ研究CBVD在AD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是非常必要的ꎬ因为血管健康(如大脑血流量)可以通过药理学和/或行为干预来调节ꎮ1㊀AD神经病理学与WMH的MRI临床病理学研究㊀㊀AD在体内精确诊断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ꎬ部分归因于AD特异性神经病理生物标记物检测的进展ꎬ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㊁脑脊液(CSF)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分析[1]ꎮ体积丢失模式(如海马萎缩)在结构磁共振成像上被长期用来协助AD痴呆的鉴别诊断ꎬ也在AD严重程度作者简介:王玎玲(1980 ̄)ꎬ女ꎬ重庆人ꎬ毕业于川北医学院ꎬ本科学历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陈翼㊀副主任医师㊀E ̄mail:cy94158@163.com和进展的监测中扮演一个有价值的角色[2]ꎮWMH是指在磁共振T2Flair出现白质高信号ꎬ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障碍和AD临床研究的目标ꎮ但WMH伴随衰老和心血管疾病通常被认为具有血管起源[3]ꎮ国际共识指南强调了WMH的病理基础(伴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㊁微出血㊁微梗死等)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4]ꎮWMH预测认知能力会加速下降ꎬ患AD痴呆的风险会增加[5]ꎬ有研究表明WMH的潜在病理学基础是AD的一个核心特征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的患者在临床症状开始的很久以前就出现了WMH的改变ꎬ且预测了突变携带者的脑脊液淀粉样蛋白水平[6]ꎮWMH已被证明可以预测AD患者脑脊液总tau蛋白的增加和颞叶萎缩的进展[7]ꎬ甚至超越传统AD神经影像学和认知障碍生物标志物ꎮAD患者WMH的空间分布也被证明与 正常衰老 的结果不同[8]ꎬ提示WMH可能对AD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ꎮWMH与AD的关系通常归因于WMH是CBVD的标记物ꎮCBVD(如动脉硬化ꎬCAA)与AD神经病理学具有高度的共病性ꎬCBVD可能是AD的发病机制原因之一[9]ꎮ因而ꎬCBVD(以及由此产生的白质高信号)也可能是AD神经病理学(ADNP)产生的脑白质后遗症ꎬCBVD在AD患者进程中的作用究竟是否是附加的或是协同的目前仍然存在争论ꎮ2081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10期㊀JMedImagingVol.29No.102019WMH与ADNP的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探讨相对较少ꎮ有研究发现视觉评分越高的WMH与更严重的ADNP相关ꎬ顶叶白质病变与脱髓鞘和轴索丢失有密切关联(而不是缺血性损伤)ꎬ可能反映继皮质AD病理改变后的华勒氏变性ꎮMichaelL.Alosco等[10]对82例参与者的尸检样本中进行了死前WMHT2Flair容积评估ꎬ调查有无ADNP的可能性ꎬ结果显示:在控制年龄㊁APOEε4载脂蛋白携带者状态ꎬ脑容积相关因素后ꎬ更大的WMH容积与ADNP患病几率增加有关ꎻ尸检证实患有ADNP的患者中ꎬ更大的WMH病灶也相应增加患痴呆的几率以及严重程度ꎻWMH进一步增加了患CBVD的神经病理学几率(即ꎬ微梗死㊁梗死或腔隙性梗死㊁CAA)ꎬADNP+参与者比ADNP ̄参与者更可能有CBVD神经病理学改变(即小动脉硬化和CAA)ꎮ该结果为T2Flair白质高信号与ADNP的直接关系提供了临床病理学证据ꎬ这可能部分归因于CBVD神经病理学功能ꎬ如CAAꎮ这项研究提供了额外的CBVD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证据ꎮ白质高信号可能是一种AD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的重要标志ꎮ2㊀AD正常脑白质局部MRI弥散、白质高信号与认知功能的研究㊀㊀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血管因素会影响AD的发生和发展ꎬ直接或通过神经变性过程影响大脑功能[11]ꎮ据报道ꎬ颈动脉疾病也起到了相关作用ꎮ更大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mediathicknessꎬIMT)一直与AD相关ꎬ可能是脑微循环受累的标志ꎬ而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可能增加痴呆的风险ꎬ使其成为脑微栓塞和血流动力学衰竭的来源[12]ꎮ有许多DWI研究描述了在认知能力受损患者中出现正常白质(normalappearingwhitematterꎬNAWM)的水扩散率增加[13]ꎮ增加的随机水分子运动可能源于微结构屏障的退化ꎬ如膜完整性和髓磷脂的丧失或细胞密度的降低ꎮ此外ꎬ白质水分子扩散率的增加和脑白质高信号病灶都可以预测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临床进展[14]ꎮ有研究表明ꎬNAWM内的ADC值与白质高信号的严重程度有关ꎬ对白质疏松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独立于白质高信号之外的影响ꎮNAWM中的ADC值的变化也被证明先于WMH病灶的发展[15]ꎮ也有研究发现ꎬ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由于脑血流动力学受损引起的慢性低灌注损伤导致ADC值升高ꎮ在颈动脉重建后ꎬ同侧半球的水ADC值变化也被发现是部分可逆的[16]ꎮClaudiaAltamura等[17]对80例AD和血管性痴呆(ascu ̄lardementiaꎬVD)患者进行了首次认知障碍评估(所有患者都未接受过痴呆治疗)ꎬ并接受了脑MRI检查ꎬ评估局部ADCs和WMH体积ꎬ同时进行了颈部血管超声检查ꎬ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ꎮ该研究比较了AD或VD患者NAWM的区域性ADCs值ꎬ研究了ADCs与WMH病变程度㊁颈动脉硬化和认知能力的关系ꎮ结果表明:正常脑白质局部ADC值并不能区分AD和VD患者ꎮ而两组患者胼胝体膝部ADC值与WMH的严重程度相关ꎬ神经变性的影响对胼胝体压部更为显著ꎮ另一方面ꎬ颞叶ADC值与颈动脉IMT相关ꎬIMT又与WMH的严重程度相关ꎮ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物ꎬ可用来表征脑血管风险ꎬ在包括颈动脉斑块在内的其他标志物中ꎬ颈动脉IMT是唯一与正常受试者和AD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易感性相关的标志物[1]ꎮ同样ꎬ在脑微循环水平ꎬ颈动脉IMT可能比颈动脉斑块更好地反映血管退行性改变ꎮ微循环改变可能导致弥漫性低灌注和慢性缺氧ꎬ这最终也可能引发神经退行性改变ꎮ研究结果还表明ꎬ记忆㊁抽象推理和图像复制测试得分与大脑中涉及相应认知区域的NAWM的ADC值相关ꎮ3㊀AD与脑白质病变及脑萎缩相关性MRI研究㊀㊀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症)和血管疾病本身(如心脏㊁周围血管和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AD的高风险因素ꎬ并对血管病理㊁斑块和缠结病理提出一个共同的病因学的或相互协同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ꎮ血管病变也可能与淀粉样蛋白生成途径相互作用ꎬ从而加剧AD病理改变ꎬ或可能是淀粉样病变形成的最初病灶[18]ꎮ小血管疾病和低灌注缺氧也可能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和上调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和APOEε4促进淀粉样斑块的沉积ꎮ此外ꎬ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相比ꎬ同时发生的血管病理学在AD中更为普遍ꎬ并导致额外的认知障碍[19]ꎮYoshitaM等[20]研究发现ꎬWMH和认知状态之间的联系受到损伤程度和空间分布的影响ꎮ例如ꎬ侧脑室后部和胼胝体病变与MCI及AD相关ꎮ在AD中发现的WMH和萎缩模式之间有其他联系ꎬ如损伤程度与区域萎缩的关系ꎮ例如ꎬdeLeeuwFE等[21]研究发现侧脑室旁WMH的存在和进展与内侧颞叶萎缩的进展有关ꎮ病灶影响特定的通路ꎬ如内嗅皮层的传出通路和传入通路ꎮ脑白质高信号的发生机制多种多样ꎬ包括继发于神经退行性变的wallerian's变性㊁血管损伤和缺血引起ꎮ病理上ꎬ观察到的组织损伤范围从矩阵元微扰ꎬ一直到脱髓鞘和严重的轴突损失ꎮ白质病变与执行功能障碍和信息处理减少有关[22]ꎮMichelBilello等[23]的研究表明ꎬ与MCI(mildcognitiveimpairment)和CN(normalcogni ̄tion)组相比较ꎬAD患者额叶白质损害的程度显著增加ꎮ此外ꎬROI(regionofinterest)分析表明ꎬ穹窿㊁额叶和颞叶的脑白质病变与CERAD(neuropsychologicalbattery)评分下降相关ꎮ这些发现提示位于边缘系统脑白质连接通路的病变可能在预测CERAD分数下降方面特别重要ꎮ穹窿是海马的主要输出通路ꎬ与MCI和AD有关[24]ꎮ同时ꎬ从额叶GM(graymatter)与CERAD评分下降的显著关系可以看出靠近额叶灰白质边界的脑白质病变也与CERAD评分下降显著相关ꎮ与白质病变相比ꎬCERAD基线评分与影响特定灰质结构的萎缩相关ꎬ前额叶和顶枕叶皮层下的脑白质似乎与CERAD基线评分最显著相关ꎮ这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小血管疾病对于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重要性ꎮ4㊀小结与展望㊀㊀以上研究的特别优势包括具有良好特征的队列ꎬ纵向3081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10期㊀JMedImagingVol.29No.102019临床数据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很平衡ꎮ局限性在于只观察了脑白质病变的静态分布ꎬ没有在多个时间点追踪病灶损伤程度和CERAD评分ꎮ由于病例数量相对较少ꎬ没有将CERAD评分的不同组成部分关联起来ꎬ包括语言流畅度㊁命名㊁单词表即时/延迟回忆㊁建构性使用㊁建构性使用回忆以及微型心理检查(MMSE)ꎮ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ꎬDTI)可能在T2Flair脑白质高信号出现前检测到白质损伤ꎬ它似乎对ADNP的检测更敏感ꎮ比如各向异性分数的DTI指标和颞叶内侧缘㊁内侧顶叶脑白质区平均扩散率与高神经纤维缠结病理学的相关性(BraakIV ̄VI)ꎮ同时ꎬ研究正常脑白质ADC值与皮质容积测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ꎮ参考文献:[1]JackCRꎬBennettDAꎬBlennowKꎬetal.Anunbiaseddescrip ̄tiveclassificationschemeforAlzheimerdiseasebiomarkers[J].Neurologyꎬ2016ꎬ87(5):539 ̄547.[2]DuboisBꎬFeldmanHHꎬJacovaCꎬetal.Advancingresearchdi ̄agnosticcriteriaforAlzheimer sdisease:theIWG ̄2criteria[J].LancetNeurolꎬ2014ꎬ13(6):614 ̄619.[3]WoltersFJꎬZonneveldHIꎬHofmanAꎬetal.Cerebralperfusionandtheriskofdementia:apopulation ̄basedstudy[J].Circula ̄tionꎬ2017ꎬ136(60):719 ̄728.[4]WardlawJMꎬSmithEEꎬBiesselsGJꎬetal.Neuroimagingstand ̄ardsforresearchintosmallvesseldiseaseanditscontributiontoageingandneurodegeneration[J].LancetNeurolꎬ2013ꎬ12(8):822 ̄829.[5]KloppenborgRPꎬNederkoornPJꎬGeerlingsMIꎬetal.Presence ̄andprogressionof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andcognition:ameta ̄analysis[J].Neurologyꎬ2014ꎬ82(3):2127 ̄2128. [6]LeeSꎬViqarFꎬZimmermanMEꎬetal.Whitematterhyperinten ̄sitiesareacorefeatureofAlzheimer sdisease:EvidencefromthedominantlyinheritedAlzheimernetwork[J].AnnNeurolꎬ2016ꎬ79(2):92 ̄97.[7]FifordCMꎬManningENꎬBartlettJWꎬetal.Whitematterhyper ̄intensitiesareassociatedwithdisproportionateprogressivehipp ̄ocampalatrophy[J].Hippocampusꎬ2017ꎬ27(3):249 ̄256. [8]LindemerERꎬGreveDNꎬFischlBRꎬetal.RegionalstagingofwhitemattersignalabnormalitiesinagingandAlzheimer sdis ̄ease[J].NeuroimageClinꎬ2017ꎬ14(5):156 ̄165. [9]IharaMꎬPolvikoskiTMꎬHallRꎬetal.QuantificationofmyelinlossinfrontallobewhitematterinvasculardementiaꎬAlzheimersdiseaseꎬanddementiawithLewybodies[J].ActaNeuro ̄patholꎬ2010ꎬ119(5):579 ̄589.[10]MichaelLꎬMichaelAꎬLilahMꎬetal.Aclinicopathologicalin ̄vestigationof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andAlzheimer sdis ̄easeneuropathology[J].JAlzheimersDisꎬ2018ꎬ63(4):1347 ̄1360.[11]ViticchiGꎬFalsettiLꎬVernieriFꎬetal.Vascularpredictorsofcognitivedeclineinpatientswithmildcognitiveimpairment[J].NeurobiolAgingꎬ2012ꎬ33(7):1127 ̄1135.[12]BurattiLꎬBalestriniSꎬAltamuraCꎬetal.MarkersfortheriskofprogressionfrommildcognitiveimpairmenttoAlzheimer sdisease[J].JAlzheimersDisꎬ2015ꎬ45(3):883 ̄890.[13]AlvesGSꎬO DwyerLꎬJurcoaneAꎬetal.Differentpatternsofwhitematterdegenerationusingmultiplediffusionindicesandvol ̄umetricdatainmildcognitiveimpairmentandAlzheimerpatients[J].PLoSOneꎬ2012ꎬ7(4):112 ̄119.[14]KantarciKꎬPetersenRCꎬBoeveBFꎬetal.DWIpredictsfutureprogressiontoAlzheimerdiseaseinamnesticmildcognitiveim ̄pairment[J].Neurologyꎬ2005ꎬ64(5):902 ̄904.[15]deGrootMꎬVerhaarenBFꎬdeBoerRꎬetal.Changesinnor ̄mal ̄appearingwhitematterprecededevelopmentofwhitematterlesions[J].Strokeꎬ2013ꎬ44(3):1037 ̄1042.[16]Rentsch ̄GrangesVꎬAssalFꎬPereiraVMꎬetal.ADCmappingofchroniccerebralhypoperfusioninducedbycarotidarterysteno ̄sis[J].JNeuroradiolꎬ2011ꎬ38(2):232 ̄237.[17]ClaudiaAltamuraꎬFedericaScrasciaꎬCarloCosimoQuattroc ̄chibꎬetal.RegionalMRIdiffusionꎬwhite ̄matterhyperintensi ̄tiesꎬandcognitivefunctioninAlzheimer sdiseaseandvasculardementia[J].JClinNeurolꎬ2016ꎬ12(2):201 ̄208. [18]KlingMAꎬTrojanowskiJQꎬWolkDAꎬetal.Vasculardiseaseanddementias:paradigmshiftstodriveresearchinnewdirections[J].AlzheimersDementꎬ2013ꎬ9(1):76 ̄92.[19]ToledoJBꎬArnoldSEꎬRaibleKꎬetal.Contributionofcerebro ̄vasculardiseaseinautopsyconfirmedneurodegenerativediseasecasesinthenationalAlzheimer'scoordinatingcentre[J].Brainꎬ2013ꎬ136(9):2697 ̄2706.[20]YoshitaMꎬFletcherEꎬHarveyDꎬetal.Extentanddistributionof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innormalagingꎬMCIꎬandAD[J].Neurologyꎬ2006ꎬ67(6):2192 ̄2198.[21]deLeeuwFEꎬKorfEꎬBarkhofFꎬetal.WhitematterlesionsareassociatedwithprogressionofmedialtemporallobeatrophyinAlzheimerdisease[J].Strokeꎬ2006ꎬ37(6):2248 ̄2252. [22]HallerSꎬKvariEꎬHerrmannFRꎬetal.DobrainT2/FLAIR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correspondtomyelinlossinnormalaging?Aradiologic ̄neuropathologiccorrelationstudy[J].ActaNeuropathologicaCommunicationsꎬ2013ꎬ12(4):114 ̄121. [23]MichelBilelloꎬJimitDoshiꎬS.AliNabavizadehꎬetal.Correla ̄tingcognitivedeclinewithwhitematterlesionandbrainatrophyMRImeasurementsinAlzheimer sdisease[J].JAlzheimersDisꎬ2015ꎬ48(4):987 ̄994.[24]NowrangiMAꎬRosenbergPB.Thefornixinmildcognitiveim ̄pairmentandAlzheimer'sdisease[J].FrontAgingNeuroscꎬ2015ꎬ21(3):71 ̄79.(收稿日期:2019 ̄03 ̄25)4081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年第29卷第10期㊀JMedImagingVol.29No.102019。

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研究进展

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研究进展

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研究进展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脑梗死占50%~80%[1],而出血性脑梗死(hi)临床较为少见,hi亦称梗死后脑出血,是指脑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后,由于动脉再通血液从病变血管溢入脑组织,出血性脑梗死(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由fisher等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这一术语[2]。

临床上hi 并非少见,且病死率较高。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hi已由尸检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其认识也日益加深。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

现仅就hi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理hi的病理改变是在缺血坏死的脑组织中有多处点状至片状出血,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出血灶,好发于灰质(皮质、基底节、丘脑),白质出血少[3]。

可分为两型:①毛细血管型出血:发生在累及大脑皮质的周边部,在皮质或皮质下,出血灶为点片状,直径由针尖大到1cm,暗红色,边界清,均匀、弥散分布,镜下可见以一个管壁水肿的毛细血管为中心,周围有一圈红细胞,为环形出血。

多个环形出血连成不规则形出血。

毛细血管增生,呈枝芽状生长,部分扩张成圆形和囊状。

部分被挤压成裂隙状。

二者均可见管壁破裂,周围大量红细胞堆积[4~5]。

②小动脉型出血:多发生于基底节区附近,出血灶近梗死中心部,表现为血肿,多为单发、圆形,直径2~8cm,呈暗红色,与周围梗死组织边界清楚。

镜下见出血灶内大量圆形,饱满的红细胞挤压周围脑组织,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中层弹力纤维断裂,管壁破裂出血。

发生机制闭塞血管再通:动脉被栓塞后,闭塞远端的血管发生缺血性改变,继而麻痹扩张及血压下降,使栓子推向远端,或栓子破碎崩解向远端移动,阻塞于更细小的动脉分支,原被阻塞的动脉恢复正常的血循环及压力,血液可自发生缺血性改变的动脉中漏出,甚至在血压作用下使其破裂出血[6]。

侧枝循环形成:动物实验证实,良好的侧枝循环是发生hi的必要条件。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很高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研究人员正在开展大量的研究,以深入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基因研究揭示了一些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的遗传变异。

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

临床研究则帮助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疾病能够更早被发现和诊断。

药物和手术治疗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

发展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基因研究: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将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体在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易感性。

这将帮助我们开发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2. 大数据应用:随着健康信息技术的发展,收集和分析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将成为可能。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预测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并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支持。

3. 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肿瘤抑制基因在心脑血管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4. 新型治疗方法: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治疗。

这些新技术有望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能力将不断提高,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多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高勇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100053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血管病CT和MRI诊断新进展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螺旋CT的一项特殊应用,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CTA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经肘静脉以3.5ml/s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50~60ml;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术,CT值设为150HU~200H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VR)。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面显示血管。 2.头颈CTA应用现状 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CTA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CTA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82%~92%。颅内动脉的CTA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及其分支血管。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图1)。应用螺旋CT重建显示脑静脉系统,称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头颈CTA新进展-64排螺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CTA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CTA(图2); (2)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根据程度可分为级:I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II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III级,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图3)。 (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特别是在颈动脉CTA;0.6mm~0.625mm层厚的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CT值分为,富脂软板块(CT值<50HU)、纤维化斑块(CT值50~120HU)和钙化(CT值>120HU)(图4); (4)一次注药可分别完成动脉和静脉血管造影以及常规增强扫描; (5)一次注药后,实现CTA和脑灌注成像同时完成。 2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 脑CTA示基底动脉瘤

图2 头颈部动脉联合CTA容积重建; 图3 CTA MPR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与椎动脉狭窄的关系; 图4 CTA源图像显示钙化(上Δ)、纤维化(下Δ)板块及富脂软板块(↑): 4.头颈CTA限度 CTA主要的不足是由于邻近高密度结构的重叠而影响动脉的显示,如颅底骨骼、钙化和海绵窦、静脉、脉络丛的强化等。采用由足侧向头侧扫描及改变投影方向有助于减少这种影响。对颅底的某些动脉分支,三维重建之前应先删除骨结构。 二、头颈血管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是显示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的一种技术。MRA不但可对血管解剖腔简单描绘,而且可反映血流方式和速度等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因此,人们又将磁共振血管成像称磁共振血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flow imaging)。 (一)MRA检查方法 主要有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PC)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 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 )等技术,以及新近应用于临床的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DSA)。 1.时间飞越法(TOF) 流动的血流在某一时间被射频脉冲激发,而其信号在另一时间被检出,在激发和检出之间的血流位置已有改变,故称为TOF。TOF法的基础是纵向弛豫的作用。TOF法有三维成像(3DTOF)及二维成像(2DTOF)(图5,6)。 2.相位对比法(PC) TOF法的基础是纵向弛豫,而PC法的基础是流动质子的相位效应(phase effect)。当流动质子受到梯度脉冲作用而发生相位移动,如果此时再施以宽度相同极性相反的梯度脉冲,由第一次梯度脉冲引出的相位就会被第二次梯度脉冲全部取消,这一剩余相位变化是PC法MRA的基础。PC法MRA有2D、3D及电影。

图5 图6 图7 图5 时间飞越法(TOF)脑MRA搭桥术前后

图6 时间飞越法(TOF)颈动脉MRA 图7 颈动脉MR-DSA示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 3.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利用静脉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缩短血液的T1值,使MRA的血液信号显著增高。 4.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DSA) 又称快速多时相减影CE MRA (rapid multiple 3

phase contrast enhanced MRA)或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A )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快速成像序列,于注射对比剂前和后(动脉期和/或静脉期)重复采集,增强后所有原始图像以增强前采集图像为减影蒙片消除血管周围背景,应用MIP、SSS及VR等技术血管重建(图7)。 MR-DSA的优点:①只要有对比剂充盈的血管就会形成稳定的MR信号, 该技术更多反映血管形态的信息, 更接近常规X线血管造影;②成像时间短,一次成像时间只有几十秒;③成像视野大,自颈总动脉至上矢状窦或主动脉弓至Willis环的一次成像;④可以得到多时相的图像, 对静脉病变的诊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MRDSA主要的缺陷是: 由于注射造影剂的时间是由操作者控制的, 因此图像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价格较贵。 (二)临床应用 MRA对颅脑及颈部的大血管显示效果好,这是因为血流量大,没有呼吸运动伪影干扰,MRA可检出90~95%的颅内动脉瘤,但对<5mm的动脉瘤易漏诊。MRA可检出颅脑和颈部血管的硬化表现,但分辨率不及常规血管造影。动静脉畸形( arterial venous malformation,AVM ) MRA显示效果好。MRA可单独显示颅内静脉,观察静脉瘤及肿瘤对静脉的侵犯情况,显示静脉窦效果好。 胸腹MRA以显示大血管效果为佳,夹层动脉瘤MRI也能显示,但MRA显示更清楚,电影MRA动态更能显示血流情况。MRA还可显示动脉硬化、血栓及肾动脉狭窄等。MRA不受肠气干扰,对门静脉显示清楚,还可测量门腔静脉分流量。

二、脑组织缺血影像诊断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主要包括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的部位与缺血的原因有直接的关系。局部脑缺血所致的脑梗死与受累的动脉的支配区一致。梗死区的大小与有无侧枝循环、及其有效程度有关。 (一) CT扫描 常规CT:有学者将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CT表现分为三期: 1期:发病24小时之内。发病4~6小时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例CT显示局部脑沟消失。12小时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坏,此时约1/2的患者可见局部低密度病灶。 2期:发病第2天~2个月,CT具有典型改变。 (1)通常在发病24小时后,CT才能清楚显示梗死灶。在发病的第1周内,梗死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支配区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的形状不同。 (2)第2~3周:梗死区内脑水肿和占位效应逐渐消失,皮质侧枝循环建立,吞噬细胞浸润,血液循环部分逐渐恢复,平扫病灶可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此现象称为“模糊效应”,易导致漏诊。由于病灶部位的血脑屏障破坏、周围有小血管增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有环形、或脑回样强化。 (3)第4周~2个月:梗死区的边界清晰,密度均匀降低,直至接近或达到脑脊液的密度。 3期:发病2个月以后。梗死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的低密度囊腔,此期病灶无强化。伴有局限性脑萎缩,表现为病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病侧移位。 CT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是结合快速扫描技术及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能够反映组织的微循环及血流灌注情况,获得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CT灌注成像最先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的诊断,以后逐渐应用于肝、肾血流灌注及肿瘤的诊断。 4

单层扫描意味着在扫描水平外的非常小的缺血区,有被漏诊的可能。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采用横断面连续动态扫描,扫描成像范围是由探测器总宽度所决定的。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探测器宽度可达4cm,灌注扫描成像的范围显著扩大,从而有效排除了缺血区漏诊可能,大大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二)MRI检查 常规MRI:在脑梗死发病3小时,脑组织细胞内、外出现水肿,梗死区内的水份仅增加3~5%、血脑屏障尚未破坏时,MRI即能显示病灶,表现为斑点状T1加权像略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在MRI图像上,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及演变过程与CT相同,但是MRI能清楚显示脑干、小脑的脑梗死灶,无CT的“模糊效应” 和骨伪影的干扰。脑梗死的典型病灶呈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行Gd-DTPA增强扫描,显示脑梗死病灶有脑回状、或环形强化。 MRI技术新进展: 1、磁共振弥散加权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是利用MRI的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弥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是一种对水分子弥散运动敏感的成像技术。弥散快慢可用表观弥散系数图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DWI图两种方式表示。ADC图是直接反映组织弥散快慢的指标,如果弥散速度慢,ADC值低,图像黑,反之亦然。DWI图反映弥散信号强弱,如果组织弥散速度慢,其去相位时信号丢失少,信号高,呈白色。临床应用:目前DWI多用于脑缺血、脑梗死、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2、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是用来反映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其血流灌注情况、评估局部组织的活力和功能的磁共振检查技术。PWI基本原理是静脉内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立即进行快速MR扫描,获得对比剂首过兴趣区血管床的图像。由于顺磁性对比剂使脑局部T2时间缩短,致信号降低,信号降低程度与局部对比剂浓度成正比。根据脑组织信号变化过程,可以绘制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根据这个曲线变化可分析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PWI评价指标有:局部血容量(rCBV)是容量指标;局部血流量(rCBF)是流量指标;平均通过时间(MTT)是血流通过组织的速度指标。其三者关系:rCBF=rCBV/MTT。目前灌注成像主要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灌注及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 3、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及其化学位移或自旋耦合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它能提供活体上的定量化学信息,一般以数值或图谱来表达。波谱也可理解为不同频率的波在频率轴上的排列顺序。 目前原子领域中MRS检测常用原子核有:1H、31P、23Na、13C、19F等,其中以1H、31P的应用为多。1HMRS可用来检测体内许多微量代谢物,如肌酸 (Cr)、胆碱(Cho)、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乳酸(Lac)和N-乙酰天冬氨酸(NAA)等,分析组织代谢改变。正常脑的1H MRS所显示的最高波峰为NAA,并常显示相对较低的Cho和Cr波。临床应用:显示脑缺血所产生的细胞代谢变化(早期脑梗死:N-乙酰天门冬氨酸降低、乳酸升高〕和对颅内肿瘤、癫痫等疾病检测。 4、脑功能性MRI检查 脑功能性MRI ( functional MRI of the brain,fMRI) 是一项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展的以MRI研究活体脑神经细胞活动状态的崭新检查技术。它主要借助快速或超快速MRI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