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解决的十大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解决的十大难题

高效课堂是一个新生事物,按马克思主义所说,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有人怀疑、有人质疑、甚至有人反对,就算接受了高效课堂,准备践行高效课堂的人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常说,高效课堂改革有四个阶段: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这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综合景弘中学课堂改革过程中遇到过或正在摸索解决的问题,我们罗列出来,不是让大家以为高效课堂是一个多么难做的事情,多么高深的事情,而是坚信“凡事问题,都是机会”,以便所有有志于打造高效课堂,改变师生生存状态的同仁,一起“搂抱发展、共同成长”。

一、教师观念明白容易内化难

有人说,课改就是教师观念的改变,因为高效课堂真正的操作执行者还是老师。但是,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和主角,占领了教师的地盘,抢夺了教师的专权,挑战了教师的能力,对于老师们而言,很多时候明白道理容易,真正内化为自身理解和行动就比较难。

高效课堂让教师走下了神坛,对于教师而言,有着否定自我的痛苦感,他们要么就是传统课堂的老手,甚至是传统课堂的得益者,要么就是饱受传统课堂的受教育者,未曾品尝过高效课堂的滋味。要让这些老师明白什么是高效课堂,体会高效课堂的妙处,需要校长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恒心。

除了传统的习惯让老师们难以真正转变之外,更重要的是高效课堂对老师们而言是一种多方面的挑战。

(一)、挑战了老师整合教材的能力。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必须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整合本册书的内容,整合教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能力等。

(二)、挑战了老师一直以来的安逸。传统教学的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教过一两次,基本上就可以了然于心,甚至可以达到不备课、不带教案也上得了课。因为整节课只需要老师讲得清、讲得完就可以了。但是,高效课堂确不允许这样做,它要求老师们达到一课一学案,要求老师们必须对学情进行预设,要求老师们能应对得了课堂随时发生的“意外”。每一个届学生、每一个班的学生、每一节课都不一样,迫使老师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预备更多的方案。

(三)、挑战了老师的安全感。基本上除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外,教室都是封闭的,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主掌大局,高高在上,自己觉得怎么讲好就怎么讲,把教学内容在45分钟讲完就是一堂“好”课。但是,高效课堂却对老师发出了威胁:一方面,学生随时会提出问题、随时会发生问题,老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高效课堂是开放的课堂,除了接受学生的考验外,还要随时接受验评组、巡课组的考评,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都要上好,把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

老师们在操作高效课堂的时候,引发否定自我的痛苦感,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同时,传统师生关系的本质还是师道尊严,而高效课堂把学生当成“主人”,相对而言,教师就成了“助手”、“仆人”,或者说成了“首席学生”。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各种途径让老师有机会接受高效观念的洗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老师们明白什么是高效课堂,为什么要推行高效课堂;感受高效课堂的“震撼”,让他们观摩优秀的课堂,体会学生那种踊跃、大胆、自信、欢乐;加强老师们的学习习惯,浓厚老师们的研讨氛围,让老师们在学中做,做中学。

二、学生新规范要求容易养成难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变“懒”了,过去基本上只要被动接受,反复被强调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因此,循环着上课听——听完以后把老师讲做的练,不听讲不练习,不听懂练不出,老师讲得不好学生练不出来。

现在,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习的方法和内容,让学生先把60%-70%的内容先自己弄明白,然后把20%左右的跟同学讨论出来,老师则组织学生集中解决那剩下的20%-10%的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学生要将过去钉在桌椅上的身体运动起来,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学生要从过去的观众、乘客、打酱油的,变成演员、驾驶员、当事人,要重建一种新的课堂秩序,要克服人类最大的弱点“惰性”。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课堂规范让学生受到挑战。没有机会打瞌睡,因为时刻都有同学和组长在监督;展示要站在聚焦处,面向全体同学,声音要洪亮,还要脱稿和肢体语言;板书要工整美观,使用双色笔……

规范坚持到一定程度就能变成习惯。这一过程需要培训,昌乐二中赵校长说:“没有经过培训的课不准上”。学生的规范变习惯,需要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需要老师采用合适的评价,关键在老师。

三、集体备课组织容易奏效难

传统备课也有集体备课,不是没有做得好的,但往往是这个人备一节,那个人备一节,凑在一起一个备课全学期的任务就完成了,最后到了上课,你拿我的,我拿你的,应付了学校的检查。这种所谓的集体备课比“单独备课”危害更为严重,

单独备课可能好歹还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准备,而这样的集体备课往往造成打“无准备之战”,仓促上阵,敷衍了事。

当然,高效课堂也要提防类似的情况出现。集体备课不仅仅是备课组的全体成员集中坐在一起就是集体备课,更应该是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所以我们将其理解为“集智备课”更符合目的。“集”是集体、集中、集合,“智”是每个成员的智慧,不是备课组长个人的一家之言,也不是少数几个“强势者”的表现。每个人都对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初备,然后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取舍,把最终的精华集合在一起,打造共同的智慧的结晶。

学校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要求,同时安排课程开发中心、年级部进行巡查,严格备课纪律,检查备课成果。

四、导学案建设编写容易保质难

导学案是我们学校三大抓手之一。如果说课堂有问题,那么60%以上的问题出在导学案上。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

认识导学案,就从它的字面进行最初的理解。“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目前,我校的导学案已经几变,每一变都上升一个层次,但我们依然还在探究,怎样让导学案的学法指导更有“导”的作用,怎样让学生看到导学案更有“学”的兴趣与欲望。我们常就导学案的建设问题编写成专题,让全校老师研讨;也坚持“要什么就评什么”,把导学案的评价纳入对备课组、年级组的考核,实行一课一案,验评组、巡课组把对导学案的检查纳入到每一节课的评价。当然,和前面所讲的“集智备课”的管理也是紧密相连的。

为了避免“重编轻用”,使花费了大量精力编写出的导学案变成一张临时车票,教务处加大对导学案使用情况的检查。导学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五、学习小组建立容易建设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操作最关键的部分。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天卉中学校长胡志民说:“高效课堂只要一天不停,学习小组建设也不能停止。”

学习小组建设包括建立和建设两个部分。建立就是组建,这比较容易,按照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等因素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编,然后选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