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合集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劳动描写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劳动描写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
革命要求劳动描写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二,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2)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个体劳动者即是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小资产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范畴,它与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劳动者,后者是剥削者。

他们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也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3)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两面性。

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气,在革命中很容易发生动摇和妥协。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其两面性,而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对他们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

一方
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在不同革命阶段的不同革命要求,对他们实行团结和联合的政策,和他们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动摇性、妥协性,必须采取适当批评和斗争,以便尽可能地坚定其革命性,克服其动摇性,以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

总之,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保护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

北方民族大学复试参考用书

北方民族大学复试参考用书
王引萍主编《明清近代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上、中、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增订4版,2007年6月版。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初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运筹学》(第四版),甘应爱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数学一参照国家统考大纲
复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郑人杰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050101文艺学
初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与写作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
《文学概论》童庆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文学基础综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婕主编《先秦两汉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复试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
左宏阁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维民 郭艳华主编《宋辽金元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 郑人杰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浅析新时代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浅析新时代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37作者简介:徐风姣(1992— ),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

在中国发展民族理论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上的,并立足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处理民族问题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我国民族政策是党理论指导之下的,直接借鉴了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

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发现,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给我们的责任。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种益处。

对于从事民族理论和政策方面研究的学者,其应该在理论上论证好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各种内在逻辑。

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传统范式与新时代范式创新对于最早一批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者,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多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为主,比较重视性质研究。

在进入到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对于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单一范式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和我国社会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学科和人类学科的不断发展,民族理论研究已经不再限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范围,成为很多学科人员的研究对象。

在这个时期,各种外文图书不断进入到了我国,让中国民族理论和政策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范式,量化研究已经成为社会领域研究的方法特色之一,传统性质的研究也出现了争议的情况[1]。

不能否定的是,在研究范式问题上,在开始主要以阐释者和论证式为主,然后随着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不断发展,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学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危机感。

在过去的研究范式中,往往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研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6)--参考书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6)--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参考书目: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彭英明.民族新论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6.彭英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7.彭英明,王奎正.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8.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9.龚永辉著.民族意识调控说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10.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1.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2.陈国新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3.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5.彭谦著.中国民族政策法律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6.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 [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7.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8.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19.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0.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1.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M].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22.熊锡元著.民族理论基础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3.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民族出版社,2002.24.刘先照主编.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25.黄光学主编.新中国的民族关系[M].鹭江出版社,1999.2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龚学增.宗教问题干部读本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28.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与宗教政策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9.龚学增 主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0.金泽,邱永辉主编.宗教白皮书2008年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吴仕民 主编.中国家民族理论新编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2.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3.何星亮.中华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34.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5.牟钟鉴 著.探索宗教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36.徐晓萍,金鑫 著.中国民族问题报告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7.许荣生 主编.民族理论概论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38.郝时远 主编.民族研究文汇(民族理论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9.牟钟鉴、赵学义主编.宗教与民族(第三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40.牟钟鉴、刘宝明.宗教与民族(第四辑)[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41.余敦康.宗教·哲学·伦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2.牟钟鉴.宗教·文艺·民俗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3.张践.宗教·政治·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4.金炳镐 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5.潘志平 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 [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46.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区的民族关系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7.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8.金炳镐.中国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9.吕大吉,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中国宗教卷 [M].民族出版社,2008.50.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M].东方出版社,1996.51.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52.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3.张崇根.中国民族工作历程[M].远方出版社,1999.54.刘锷,何润.民族理论和政策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3.55.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56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57.周恩来选集 [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58.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59.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汇编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 [M].民族出版社,1994.61.周恩来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62.马恩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63.斯大林全集[M]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64.斯大林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7.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1卷).人民出版社,1971.66.列宁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67.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斯大林传略》[M].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印行, 1951.68.刘少奇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69.邓小平文选[M](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70.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5.71.国家民委办公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M].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7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7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4.民族政策文件汇编[M](第一、二编).人民出版社,1958.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7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

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设置、阅读书目与考核要求课程一:民族学通论任课教师:龚志祥(E-mail: ***************)一、阅读书目1、《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民族与民族主义》,厄内斯特.盖尔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风俗习惯的特点、分类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

2、关于《民族学通论》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二:中国民族志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3。

3、郝时远:《中国民族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试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任一阅读书目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三:文化人类学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

2、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3、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英)拉波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

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理论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理论的理解和看法

谈谈对中国少数民族理论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学习中国少数民族理论这门课程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少数民族的理论和知识。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参与的。

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从秦汉至清灭亡,不论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论哪个民族是统治民族,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我国各民族和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历史上的疆域是不断变迁的,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但是我国的疆域大体上还是稳定的。

我国疆界早在汉代,由于匈奴、鲜卑的内附,就包有北至漠北与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由于南粤的臣服,而囊括南至南海的辽阔地区;由于西域各国的归降,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而管辖西域之地;由于夫余、挹娄的内附,使疆界东至于海上;由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将版图扩展到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

历代王朝大体保持了这个疆域。

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国家正是从这个传统发展而成。

中国传统疆域是由南部水田农业区、北方旱地农业区与北部草原游牧区组成的。

我国历史上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自然形成了经常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

正是这个经济基础,促使我国各族共同缔造了多民族的国家。

尽管多次分裂,最终仍归于统一,每次统一的版图大体相近。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有时受间接统治,但各民族间的联系并未因此中断,仍然在相互依存中共同发展。

建国近六十年来,中国的民族关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和谐的。

这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一统国家、广泛的民族混居和族际融合、汉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汉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助与优惠政策)及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关。

新中国60年民族实体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三

新中国60年民族实体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三

作者简介 : (96 )女( 吴敏 17 一 , 满族)黑龙江黑河人 , 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 院讲 师 , , 中央 主要从事 中国共 产党民族政
策研究 ; 秉浩 , ( 男 朝鲜族 ) 中央 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教授、 , 博士 、 博士生导 师 , 主要从事 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 ; 毕跃 光 (9 1一) 男( 17 , 彝族 ) 云南石林人 , , 中央 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 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2 世纪 5 0 O年代末期 , 学术界出现 了一些研 究民族同化 和融合 的文 章…。这些 文章在一定
程度上 为 当时 的 “ 民族 融合 民族 风 ” 造 了理 论 制
依据。

2 0世纪 5 0年 代“ 民族” 理论 的研究
2 纪 5 代 , 国对 “ O世 0年 我 民族 ” 关 问 题 进 相
时期 的民族和 民族 特 点 , 有 重 要 的理论 指 导 意 具
义。
2 世纪 5 0 O年代 , 中国学术界就 民族 形成 在
问题 发生 了一 次大 争论 。15 93年 , 联历 史 学 家 苏
格・ 叶菲莫夫 的《 中国民族 的形成》 论 一文认 为,
中国的汉族是 l 纪才形成 为 民族 的 , 9世 此前 中 国 只存在 “ 族 ” 这个 观 点 遭 到 了一 些 中 国学 者 部 。
在学术界 , 民族特征理论的研究 , 对 一方面围 绕着民族形成问题 的争论而展开 , 另一方 面则 围绕着我国民族工作 的实践来进行 。 J 新 中国建立后 , 针对我 国当时民族成分不清
黑龙 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
21 0 0年第 2期 ( 总第 15期 ) 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于我国社会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与提升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只有深入理解和学习民族理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首先,学习民族理论可以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发展需求,使不同民族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打破彼此的陌生感与隔阂。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差异,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国家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学习民族理论有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发展需求,可以补齐民族发展的差距,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使各民族都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与权益保障。

只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才能够夯实国家的发展基础,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再次,学习民族理论有助于解决民族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中国具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有助于寻求解决之道。

同时,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民族政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融合,减少民族矛盾与冲突,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最后,学习民族理论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繁荣。

中国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服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于我国社会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考试重点知识 识记部分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 1.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③共同语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④共同文化: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 ⑤共同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⑥共同心理认同: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2.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发展包括的内容: ①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③民族的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进步。 ④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4.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①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②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5.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存在于所有多民族的国家中,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问题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波及民族的利益。 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 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与民族的跨国分布有关;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 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6.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 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中国近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 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改革开放是我国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提出的基本方针,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④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 ⑤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 ⑥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⑦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运用部分: 1.民族问题的内容:民族问题至少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①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②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力两个方面。 ③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 ④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要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 2.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表现: ①民族问题关系到国际的治与乱:民族团结能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国民的自尊与自信。 ②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可能会导致社会机制、社会秩序的动荡与混乱,影响社会的进步、发展。 ③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国家大治,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处理的不好,则会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意识增强。 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意义: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形象。同时有利于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充分体现。 ②意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目标,也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符合人民的愿望。 5.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①背景(时代特点):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打着“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挑战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②主要手段: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 ③特点:这种里应外合、内外勾结的状况决定了反渗透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④责任和义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⑤措施:加强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 ⑥地位: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以利与共同愿望。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①地位:我国把民族区域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这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治制度。 ②内容: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民族区域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区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同居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条件。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③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④目的: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7.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