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考试重点知识

识记部分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

1.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③共同语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④共同文化: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

⑤共同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⑥共同心理认同: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2.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发展包括的内容:

①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③民族的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进步。

④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

4.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①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②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5.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存在于所有多民族的国家中,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问题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波及民族的利益。

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

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与民族的跨国分布有关;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

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6.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

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

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

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中国近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

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改革开放是我国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提出的基本方针,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

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③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④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

⑤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

⑥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⑦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运用部分:

1.民族问题的内容:民族问题至少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①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②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力两个方面。

③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

④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要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

2.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表现:

①民族问题关系到国际的治与乱:民族团结能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国民的自尊与自信。

②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可能会导致社会机制、社会秩序的动荡与混乱,影响社会的进步、发展。

③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国家大治,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处理的不好,则会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

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意识增强。

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意义: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形象。同时有利于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

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充分体现。②意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目标,也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符合人民的愿望。

5.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①背景(时代特点):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打着“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挑战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②主要手段: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

③特点:这种里应外合、内外勾结的状况决定了反渗透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④责任和义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⑤措施:加强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

⑥地位: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以利与共同愿望。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①地位:我国把民族区域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这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治制度。

②内容: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民族区域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区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同居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条件。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③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④目的: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7.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知识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

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

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15民族问题的内涵:(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2)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

17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18民族问题的特征:(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9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20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2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发》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

23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2)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主理论的发展创新。

24陕西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1个相当于县的蒙古自治区等。

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里内蒙古自治政府,这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一个省级自治地方。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三类型(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

地方,(2)在一个行政区较大的地方内,下辖有一个后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3)一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去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民族地方的事务。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的法律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民族工作主题的提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大体可归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我国宪法规定,每个民族都有发展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他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结清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的内容表现出来。民族习惯的社会功能:(1)任何一种民族风俗习惯都成为反映本民族的传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风俗习惯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容的特点及历史文化的窗口。(3)他还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共同的心理感情和文化认同。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尊重少数民族服饰相关的必要性(2)个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3)是坚持民族平等何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中国民族报--介绍金炳镐20150213

中国民族报2015年2月13日第8版 金炳镐:相伴中国民族理论40年 □ 本报记者李翠 金炳镐给学生们授课。 2003年,金炳镐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伴随着诸多“第一”:见证并参与全国第一个民族理论本科专业的诞生,牵头申报并获得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成为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导师。 在中央民族大学从教40年,他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83部,发表学术论文550多篇,编写全国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20多部。 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研究领域,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的观点和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开拓了民族理论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 他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代表性人物—— 熟读经典著书立说 1974年夏天,24岁的朝鲜族大学生金炳镐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系毕业,被分配留在母校工作。考虑到他学习的是政治理论专业,学校将他安排在政治系民族理论教研组做助教。 留校的头3年,金炳镐受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家施正一的悉心教导。3年后,学院干训部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和政治系民族理论教研组共同组建了研究部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金炳镐转入该教研室,又得到了教研室主任白静沅和刘锷、何润等教授的指导。这一时期在协助编纂《民族问题语录》、《民族问题著作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毛主席关于民族问题的部分论述》、《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的过程中,金炳镐埋头苦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经典著作,做了大量的积累。 1980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7年,金炳镐先后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教师进修班、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理论助教进修班在职学习,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民族理论工作者的当面教授。 这段时间,金炳镐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还刻苦钻研、勤奋写作,试图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领域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在前人的基础上,金炳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得到了我国著名民族理论家牙含章等专家学者的肯定,并被推荐至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兼职。 担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的30多年间,金炳镐参与组织了近40次全国性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和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学术座谈会,连续16年编辑学会季刊《民族理论研究》。1989年,此刊物被评为全国17种民族研究核心期刊之一。 “做编辑的16年使我收获颇丰。我从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大量文章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在金炳镐看来,如饥似渴地阅读理论大家的著作和文章为他奠定了理论的根基,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擦出他思想的火花,点燃他研究的激情。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2014修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代码204005 课程类型 A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16 学分1学分 实践学时实践学时比例 适用专业所有在校各专业专科学生 备注信息 二、课程定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从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出发,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不断加强现实民族问题和党的民族政策研究,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有着极端重要性。我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充分发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优势,继续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与研究。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在我们这样的一所民族地区的高职高校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就是出于这一教学目的而专门开列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很强。 本课程内容大体按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逻辑顺序展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2.学时学分:40学时 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总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 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 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

民族理论08试卷A

注意事项: 1.考生将姓名、学号等信息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2.必须使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规定位置答题; 3.注意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A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 9.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 A.44个B.45个C.46个D.47个 10.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民族自治区 A.3个B.4个C.5个D.6个 1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A.80%左右B.64%左右C.45%左右D.27%左右 13.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A.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B.正确执行民族团结政策 C.大力举办民族教育D.各民族一律平等 14.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是我国135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这项工程的名称是 A.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B.兴边富民 C.国防建设工程D.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工程15.克拉玛依油田位于 A.内蒙古自治区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16.旗袍是中国以下民族的传统服饰 A.汉族B.满族C.蒙古族D.瑶族 17.《阿诗玛》是中国以下民族的民间长诗 A.傣族B.苗族C.白族D.彝族 18.好来宝是中国以下民族的民间曲艺

A、哈萨克族 B、朝鲜族 C、撒拉族 D、蒙古族19.泼水节是中国以下民族的传统节日 A.京族B.壮族C.傣族D.苗族20.“那达慕大会”是中国以下民族的节庆活动 A.柯尔克孜族B.俄罗斯族C.塔塔尔族D.蒙古族21.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之一,他的民族成分是 A.汉族 B.蒙古族 C.满族 D.水族 22.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 A.8个B.9 个C.10 个D.12个23.“芦笙会”是中国以下民族的重要节庆 A.苗族B.瑶族C.畲族D.布依族 24.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情节严重的,其处罚为A.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B.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C.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5.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自治州 A.30个B.35个C.25个D.20个 26.、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军事家、战略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的民族成分是 A.蒙古族 B.苗族C.侗族 D.土家族 27.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 A.在逐渐增多B.在逐渐减少C.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D.正在消失28.除特殊情况外,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是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29.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章).do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l)l.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尺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尺族利尺族问题发展的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乂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最一般规律)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D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來,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尺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尺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利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l.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A)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尺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尺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尺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尺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l.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尺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尺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尺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D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总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尺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尺族理论(ABCD)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民族理论作业1答案

新疆历史与民族理论宗教政策第1次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A D C C C B C A C A 二、多项选择题 ABC ABD ABCD ACD ABCD AC BCD ABCD ACD ABCD 三.简答题 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中国”的国民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第三,历史上有汉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学习《教程》的目的和意义? 答:通过对《教程》的学习,要求大家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历史观和文化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3.简述中国民族分部的特点。 答第一,汉族人口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内地各省市;第二,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到10%,但是分布广泛,约占全国面积的60%左右;第三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第四,我国民族分部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的态势。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 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都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行尚书省;清朝1762年在伊犁设伊犁将军府,并与1884年建省。因此,自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无论在祖国统一时期,还是在分裂时期,新疆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军队。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建有行政和军事只能,当时派驻的将士还要进行屯田,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的形式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关于赋税征收权的行使,如唐朝将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征收天赋等;关于最高立法权的行使,如唐代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中的法曹参军即执掌司法实务。在清朝新疆的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 在长期的统一国家内,新疆各族人民都形成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认同。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汉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等。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 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15民族问题的内涵:(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2)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 17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18民族问题的特征:(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9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20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2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发》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 23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

2019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1.【单选题】斯大林在()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2.【单选题】一般来说,最初民族形成于 答案:原始社会崩溃,氏族、部落瓦解时期 3.【单选题】清代的《嘉庆会典》中曾经把全国的民族构成以"户" 的形式分类为 答案:15种 4.【单选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多个,其中仅云南省就达200 多个。 答案:400 5.【单选题】1979 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经识别后得到确认。至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陆续确认了55 个少数民族。 答案:基诺族 6.【多选题】侧重于从民族的社会属性上划分,可以将民族划分为 答案: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多选题】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 答案: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 8.【判断题】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答案:对 9.【判断题】古尔邦节既是伊斯兰教的节日,也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民族节日。 答案:对 10.【判断题】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答案:对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人类远祖最初的群体是()。 答案:原始群 2.【单选题】部落联盟最初都是因()而结成的暂时的军事性组织。 答案:防御与掠夺 3.【单选题】民族同化的类型可分为()。 答案: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 4.【单选题】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被称为()。 答案:民族结构 5.【单选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内部的()一旦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答案:阶级对立 6.【多选题】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哪些基本发展阶段()。 答案:封建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奴隶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形式:从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个人的讨论提纲。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个人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无论自己是什么观点,都要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联系你最了解的民族的历史或现实予以说明。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民族权利的保障和民族发展的促进问题。 民族利益-----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是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和享受上的不合理或差别,有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出现了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上的差别.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将是民族关系发展上的焦点.对合理的民族利益给予满足或照顾,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反之,民族间矛盾和摩擦将增多.

民族权利-------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权利是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民族权利也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治、发展的民主权利的享有和行使的程度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人民的注意力开始向政治上能不能充分实现和行使民放平等自治权利的问题转移,各民族人民的民主素质将会不断提高。自治权的行使程度,一方面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自治民族和汉族、自治民族与该自治地方内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的社会关系问题。 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的主题。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为民族发展服务的。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民族间的关系和民族的发展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实现同步发展。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发展利益。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

一.选择题。 1、民族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为属性。 特征:共同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音、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 2、民族识别的标准,如何识别: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民族差异、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及与之联系的民族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时间:2005年5月18日 二、名词解释。 1、民族同化:指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2、民族平等: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5、民族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中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主智慧的结晶。 6、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7、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三、.简答题。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一)、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二)、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联系:(一)、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二)、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三)、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 答:(一)、民族的存在是长期的。人类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民族隔阂、民族猜疑、民族歧视等心理和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它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 (三)、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使少数民族获得了与大民族在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但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民族中剥削阶级的压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一般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四)、根本改变这种状需要很长时间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同国际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它必然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五)、社会主义时期,在农牧关系、农林关系、农商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民族自治区与一般行政区之间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民族矛盾,出现民族问题。 3、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答: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民族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4、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 答:政策:“中国共产党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为什么:(一)、是由各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产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1、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 2、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3、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二)、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问题的关系。 (三)、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 1、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 2、各民族语言文字存在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马克思关于在语言文字原则的重要科学依据。 3、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5、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 (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6、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7、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四.论述题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和意义 答:一、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也成为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国,受到世界瞩目,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各民族民运联系在了一起,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这是民族的共性之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1

题目: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 1、什么是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什么是民族组合?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 4、什么是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文化上的融合;二是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三是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四是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 二、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一)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2)民族组合中也许会以某一民族的特征为主要部分,再吸收其他民族的特征部分的内容,它毕竟与一民族完全同类化于其他民族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 (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类型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它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在这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首先,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但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论: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 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P1 2.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内容:中央十二条P1 3.中国民族的特点:P2-4 (1)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P3 (3)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 P3 (4).不同的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②封建农奴制③奴隶制④原始公社制 P4 4.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P23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民族的基本特征(填空或名解):①共同历史渊源②共同生产方式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⑤共同风俗习惯⑥共同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相同的心理特质)心理认同—精神纽带 P31-32 二、民族类型的划分: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依据 P35 ①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程度)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发展中的民族; ②从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也是民族划分的基本历史类型 三、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P36-37 区别:①民族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是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②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与宗教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联系:①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②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最后识别的一个民族是:基诺族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P50-51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结合课本P51) 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是形成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6)--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参考书目: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彭英明.民族新论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 6. 6.彭英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7.彭英明,王奎正.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8.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9.龚永辉著.民族意识调控说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10.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1.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2.陈国新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5.彭谦著.中国民族政策法律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6.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 [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17.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8.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业答案 作业1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E 4 BCDE 5 C 6 C 7 A 8 BCDE 9 ABCDE 10 BCDE 二、判断题 1.错。“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换一下位置。 2.错。“必定”改为“不一定” 3.错。“民族消亡”改为“民族同化” 4.错。不一定都是民族问题 5.错。“彼此孤立”改为“相互联系” 三、简答题 1.答:(1)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阶段。 (2)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阶段。 (3)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确立、巩固阶段时期。 说明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 2.答: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有什么差异,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应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相处,携手共进的关系。 (3)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发展和繁荣互相帮助的关系。3.答:(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 (2)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3)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的民族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 4.答:(1)民族与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的概念。 (2)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产生除了阶级根源外,也有其他根源。 (3)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 (4)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民族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我们承认各民族的存在,尊重各民族的存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的产生。从理论上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我们长期不懈地抓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3)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发展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这就必然要求各民族之间必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4)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族和国家的联系。民族的发展强大,都要以国家的强大作为依托和后盾,任何脱离国家,搞民族分离主义的作法都是不符合民族发展规律的。 2.答案要点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 名词解释: 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其本质特征是民族平等(基石)、民族团结(主线)、民族互助(条件)、民族和谐(本质)。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民族互助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4.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是什么? 答: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一方面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其他民族要尊重这种自由和国家保障这种自由。

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课程设置、阅读书目与考核要求 课程一:民族学通论 任课教师:龚志祥(E-mail: enshilg@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087180.html,) 一、阅读书目 1、《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民族与民族主义》,厄内斯特.盖尔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 题目:(任选一题) 1、风俗习惯的特点、分类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 2、关于《民族学通论》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二:中国民族志 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hazhengli@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087180.html,) 一、阅读书目 1、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3。 3、郝时远:《中国民族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 题目:(任选一题) 1、试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任一阅读书目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三:文化人类学 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hazhengli@https://www.360docs.net/doc/de17087180.html,) 一、阅读书目 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 2、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