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1)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doc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作者:王红丽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5期[摘要]高校英语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群体,其职业倦怠成因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文章从社会根源、组织根源、学生及教学情景根源三方面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作者简介]王红丽(1976- ),女,河南潢川人,河南工程学院外语系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河南郑州451191)[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8-0053-02“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这个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
第一届关于职业倦怠的专题研讨会于1980年召开。
从此,职业倦怠的研究领域逐渐被扩展到包括教师职业在内的众多助人行业中。
2005年,我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l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排名居于第三位。
这个结果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高校英语教师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公共英语教学任务,在全校的教学任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呈现如下特点,如由于授课任务较繁重,其科研水平相对其他专业教师较低;职称晋升相对较晚,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偏少;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女教师与男教师的比例约为8∶2;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多,35岁以下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约为70%;成就感较其他专业教师低等。
鉴于这些并不乐观的现状,高校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一旦产生,对教师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带来不良影响。
第一,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这种长期压力之下所引发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容易使教师产生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逐渐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导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四川教育学院中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四 职 刘 元秀 川 业 【 要】 摘 据研究, l c ( nu b t 教 倦 我国成人 高校中青年教师都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或重或轻。本文在 Masah职业倦怠,旧uro于) 理 论基 础上 ,基 于四川教 育 学院 实际 ,分析 中青年 “ 英语” 教 师职 业倦 怠的现状 、原 因和提 出相 应 的对策 的在 呼吁本院乃至全国的成人 高校的领导和教职 员工关注中青年英语教师的成长,科 学地推动英语教 育的发展。 育 怠 学院 中青年英 语教 师 职 业倦 怠 现状 成 因 对 策 【 键词】 关 四川教 育 学 问 引 言 希望 自己教的学科与 自己研究方 向吻合 ,选用的教材适合学 17 题 bre 94年 ,Fedn egr最早提 出了职业倦怠 (un u) 生 ,可往往事与愿违 ,担任 的是另一个方向的课程 ,专科 使 rue b ro t 院 这个概念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身心 用的是本科的教材。这样不能实现教师应有 的价值 ,不利 于 疲 劳与衰竭 分 中 的症状。后来 ,Malc s h等人认为职业倦怠是对 个人专业的发展 ,长此 以往 ,科科都教、但科科都不精,没 a 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 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 生的心理综合 有权威感 ,效率低下 ,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另外 ,即将施行 症 。其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 由情绪衰竭 、人格解体和个人 的新的工资制度 ,即绩效制使得原本 安于现状的教师很不适 青析 应 ,彷 徨,无赖 。 成就感 降低 三个 方面构成 ;而且 ,员工 与工作在工作负荷 、 3 环境方面。引起 职业倦怠的最初决定性因素 中不能排 . 年 控制 、报酬 、社交 、公平 和价值观 冲突六个方 面越不匹配 , 除环境 因素 。学校 、 家庭和社会构成 首先 , 学校分配给教师的任务繁重 , 可是教育是服务性行业, 收入并不高 , 加上课酬 没有 因职称不同而不 同, 几乎一刀切 , 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使其积极性遭受一定 的打击 ;学校的 些激励机制也有点滞后 ,教师也 由此渐失热情与激情 ,办 事拖沓 ,少与同事和领导交际 ,对 学生 冷漠 ,甚至出现毕业 时逃课 的学生不认识老师 , 不逃课 的学生老师不认识 的现象 ; 学校的某些部 门似乎事情较多 , 经常让固定 的一部分同学( 常 为班 、校级学生干部 ) 旷课 ,替他们打杂 ,扰乱 了教学 ,教 师有不 被重视感 ;学校处于转 型期 ,好些专业挂靠别的高校 办学 ,教师缺乏归属感 ;学校有了新校 区以来 ,教师在两个 中青年英 语教师职 业倦 怠的表 现 校 区间来 回奔波 ,很是疲惫。其次 ,中青年教师所处的家庭 四川 教育学院是一所历史 悠久 、成绩卓著 的成人 高校 , 通 常是上有老人 、下有小孩的一家 ,生 活压力 、经济压力很 正处 于从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 型时期 。作为这个大家庭 的 大 。最后 ,社会对成人高校的不认 同,或者鄙视的目光使得 员 ,我为之感到 自豪 ,但 同时也为之担忧。因为 ,本应是 教师缺乏优越感 ,凝聚力就无从 可言。 学院脊梁 的部份中青年教 师的工作面貌正发生着消极的变化 , 职业 倦怠的对 策 产生 “ 厌教” 厌学”情绪,表现为低 ( 、“ 情绪低落 ,效率低 综上所述 ,四川教育学院的中青年英语教 师职业倦怠 的 下, 自我成就感低 ) 、浮 ( 性格 浮躁 ) 、冷 ( 对学生 、同事态 原因有好几个方 面,但是主要原因是校情。为此 ,笔者建议 度冷漠而缺乏人性 的温暖 :人格解体 ) 、懒 ( 懒于工作 ,懒于 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应对 :第一 ,全教院人齐心协力 ,实现 进取 ,懒于挑战) 、怕 ( 怕苦累 ,怕体制的革新 ) 、拖 ( 办事 成功转 制,提 高在社会上 的地位 ;第二,虽然在生源方面我 拖沓 ) 、散 ( 涣散而无凝 聚力 ) 。外语系作为学 院的一个最大 们别无选择 ,但我们可 以加强对他们 的思想教育工作 ,规范 的系 ,中青年教师 占绝大部分 ,上述职业倦怠现象在这批教 其行为 ,稳定其情绪 ,提高其精神 面貌 ;第三 ,教 师个人要 师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 保持乐观 的生活 、工作态度 ,认清 自我价值 ,有针对性地对 自己进行心理调控 ,慢 慢地走 出倦怠 ;第 四,学技真正做到 职 业倦怠 的成 因 中青年英语教师存在这样那样 的职业倦怠 ,其原因多种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在条件允许范 围内提高教师待遇 ;明 实行公平 的工作业绩评定体制 , 把员工的优点 、 多样 ,笔者结合 Mal h的职业倦怠及匹配理论 , sc a 总结如下 : 确任务分配 ; 1 学生方面 。首先 。 . 生源复杂 , 使教师忙于、 于应对 。 疲 贡献 、失误 、缺点都要 放在 重要位置 ;另外 ,呼吁社会对成 学生主要来 自四川各 地 ,他们层次不 同、民族不 同 :有普招 人高校及 师生 多一点理解与包容。 笔者坚信 : 在上述积极措施帮助下 ,教师个人 、 教育管 的、有成 招的 ,有专科 的、有本科 的 ,有高考落榜 的差 生 、 有补录进来的高才生 ,主要是汉族的 ,也有彝族 、藏族 、苗 理者 、各职能部门共 同努力 ,最终能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情 族 、土家族、羌族等少数 民族 的。其次 ,他们大 多学力 比较 绪 ,顺利度过低潮 ,重新追求专业发展 ,真正实现上 岗、上 低 ,教师教学吃力 ,并无成就感。最后 ,学生受读书无用论 手和上升 的飞跃 ,推动英语教育健康 、科学地发展 。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摘要]高校辅导员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存在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不是的影响。
本文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出发,分析其成因,积极探索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对策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的一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近年来,随着高校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以及公众较高的期望,使得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凸现。
辅导员若发生职业倦怠,对其自身而言,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而言,会影响其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对学校而言,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性。
因此,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积极探索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及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热情逐渐下降。
许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
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
(2)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
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
(3)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
据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
不良的情绪可导致辅导员身体出现不适、疲乏、失眠等亚健康状态,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心理问题,使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势必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影响,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群体。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个体原因,又有外部原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缓解对策

【 关键词 ] n 17 o: 0 3 6 / s . 6 3—0 9 .0 2 0 . 2 .s 14 2 1 . 10 7
[ 中图分类号]G 5 . [ 4 文献标识码]A 1 2
职 业 倦 怠 问题 不 能 消 除 的话 会 影 响 到 青 年 教 师 的教 学 态 度 和 教 学 质 量 。 会 影 响 到 青 年 教 师本 人 的职 业 发 展 。 也 1 高校 青 年 教 师 职 业倦 怠成 因分 析 11职 业 因 素 .
厌 学 逃课 现 象 严 重 但 是 由 于 网络 信 息 的 发 达 . 生 可 获 取 知 识 学
王景峰
( 内蒙古财 经学院 , 浩特 0 0 5 ) 呼和 1 0 1
[ 摘 要] 着 高校 规 模 的扩 大 , 大批 青年 教 师走 上 了教 学 岗位 , 为 高校 的新 生 力量 。但 是 高校 青年 教 师 中产 生 的职 业 随 一 成 倦 怠影 响 了他 们 的 正 常发 展 . 解 和 解 决 职 业倦 怠 问题 成 为 高校 管 理 中的 一 个 重要 课 题 。 本 文针 对 高校 青年 教 师职 业 倦 缓
断扩大 . 高校 引进 了大 批 高 层次 的青 年 人 才 。这 些 青 年 人 才 经 过 间 , 课 效 果 不好 , 生 不 喜 欢 , 校 评 价不 高 , 此失 彼 , 致 青 上 学 学 顾 导
怠 一 词 最早 出现 在 2 0世 纪 7 年 代 . 由 美 国 临 床 心 理 医 生 0 随着 高 校 规 模 的扩 大 . 收 的学 生 数 量 增 加 . 应 地 学 生 的 招 相 H ret ru eb re 提 出 。 业倦 怠是 指 个 体 在 体 力 、 力 和 能 整 体 素质 下 降 。 社 会 因 素 影 响 , 生也 存 在 着 急 功 近 利 的 思想 . eb rFed n ugr 职 精 受 学 力 上 都 无 法 应 付 外 界 的要 求 而 产 生 的身 心 疲 劳 与 耗 竭 的 状 态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

中 图分 类号 C 1 .6 9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7 — 3 7 (0 0 3— 0 4 0 6 4 5 3 2 1 )0 0 5 — 3
第 2卷 第 3期
21 00年 6月
高 校 辅 导 员 学 刊
囹 心 理 与交 往
高 校 辅 导 员 理 压 力及 其 调 适
肖 晓 哲
( 东 海 洋 大 学 法 学 院 ,广东 湛 江 54 8 ) 广 2 0 8
摘 要 :高校辅 导 员 因任 务 繁 重 、角 色冲 突 、前 途 不 明 、地 位 不 高等普 遍 产 生较 大心 理 压
乏 相应 的职 业生 涯 规 划 , 因此 导致 高校 辅 导员 对 工 作缺 乏认 同感 和归属 感 , 易 出现负 面情 绪 , 容 很
成 就感下 滑 , 感 低 落 。高校 辅 导 员 的 职业 倦 怠 情 不但 影响 了 自身 的生 理 和 心 理健 康 , 而且 影 响 了
大学 生 的健康 成 长与 成 才 , 而 影 响 了学 校 乃 至 进
高校辅 导员 是 高 校 教 师 的一 支 特 殊 的 队伍 ,
他们 与学 生接 触最 紧密 , 担 着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承
要 素之 间的协 调 统 一 、 谐 发展 是 高 校 思 想政 治 和
教育 工作 亟待解 决 的问题 。
育 、 业 规划 指 导 、 理健 康 教 育 、 级事 务 管理 职 心 班 以及 日常生 活管 理等 多种角 色任 务 。社 会经 济 的 发 展和 高等教 育 改 革 的深 入 , 辅 导 员 的 角色 地 对 位 提 出了新 的要求 。辅 导员 已经 从单一 的思 想政 治教 育工 作转 变为 学生 成长成 才提 供全 方位 服务 的工 作 者 ; 工作 职 能 集教 育 者 、 务者 、 服 研究 者 等 诸多 角色 与一 体 。这 么 多 的角 色期 望很 容易 出现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深入剖析,全面探讨思政理论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并针对课程特点从职业心理学角度,找出改进职业倦怠的对策和方法,从而提升教师职业胜任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课职业倦怠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高职院校中,思政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力量,然而近年来,相当数量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造成社会对思政理论课的普遍低评价。
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对策,不仅能增强教师的职业稳定性,而且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职业倦怠的内涵及影响1.1 职业倦怠的内涵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于1973年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惫、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负性症状。
马斯兰琪(maslach)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工作中的长期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的持续反应,表现为耗竭、疏离以及无效能感。
该定义目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1980年,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上召开后,职业倦怠正在被包括教师职业在内的众多助人行业关注。
1.2 职业倦怠的影响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心烦气躁;缺乏耐心、信心;自我评价低,自卑;个人成就感降低。
它们会严重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思政理论课教师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感后,工作就仅限于勉强维持教学,教学方法落后、作风懒散、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对美的体验,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的职业的稳定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员 ,在 高 校 专 业 教 师 心 里 ,辅 导 员就 是 为 教 学 服 务 的 “ 后 勤 兵 ” 。然 而 ,辅 导 员 却是 高校 工 作 中最 辛 苦 、最 关 键 的一 个 岗 位 ,可 是他 们 即便 付 出再 多都 处于 一个 角色尴 尬 的境地 ,社会 对
他 们 的职 业认 可度 不 高 ,导致 了他 们 的成就 感 较低 。 2 高校 辅 导员 职业 倦怠 的解 决 途径
关键 词 高等 院校 辅 导 员 教 师队伍 职 业倦 怠
辅 导 员是 高 校 不 可或 缺 的重 要 教 师 队 伍 ,是 大学 生 陡 康 成
( 3 )高校 制 度 不健 全 、政 策 不 明 朗 ,辅 导 员 出路 不畅 。当 前 ,各高校 相 继 出 台了很 多关 于辅 导 员发 展 的相 关政 策 ,但 是 对 辅 导 员的发 展 都没 有一 条 清晰 的思 路和 明 确 的发展 方 向 ,或者 是 三天 两头政 策 都在 发 生改 变 。当前 ,为 了解 决 眼前 事物 ,很 多高 校 还 限制 辅导 员提 升学 历 ,必 须要 达到 多 少工 作年 限 方能 考取 研 究生 、博 士生 ,甚 至连 考 取方 向 都有 明确 限制 。 加之 辅导 员 的工 作 繁 、杂 、多 ,基 本 上没 有 时间 去进行 学 习 ,这 一 系列 的问题 造
( 1 ) 学 生 群体 复 杂 ,差 异 性 大 ,管理 难 度 大 。 当前 高校 辅 导员绝 大部 分 是 】 9 8 0 后 的年 轻人 ,由 于工作 经验 尚浅 ,加之 大学
生绝 大 多数 都 是独 生子 女 ,1 9 9 ( ) 后居 多 ,性 格 各异 ,思 想独 特 ,
心 工作 主要 是科研 和 教学 ,而思 政工 作往 往 是放 在 各项 工作 的边 缘 ,处在 一个 教 辅 的地位 。当前 高校 辅导 员工作 正处 在 思政 教育 改 革 的初 级 阶 段 ,高 校 对 辅导 员工 作 仅 仅 停 留 在 管理 学 生 的层
试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Vo 1 . 3 O . N o . 1
・
攀枝花学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P a n z h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2月
F e b . 2 0 1 3
教育论 坛 ・
试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与对策
见 的症状有 : 失眠 、 神经 性 厌食 、 消化 性 溃疡 、 紧张 性 头痛 、 神 经衰弱 、 咽 喉炎 等 。这 些 病化 症状 往 往 是 严重 的生理 或 心 理 疾 病 的 征 兆 , 已经 危 害 到 身
示, 女教师的抑郁 因子和焦虑分子均高于男教师 , 且有显著性差异。可见 , 相对男教师来讲, 高校女
朱清云
( 川北医学Βιβλιοθήκη , 四 川南 充 6 3 7 0 0 )
[ 摘要] 当今社会竞争 日益激烈 , 一 t L , 理专家曾说 : “ 我们 已走进一个高心理负荷 的时代 ” 。高校教师面临来 自社 会多方面的矛盾 、 挑战与压力 , 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 凸显 ; 若 未及 时疏导调适 , 将会 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正常工作。
的实 现 。 ( 三) 不 良的个性 心 理
业 认 同感和 工 作 满 意 度 , 甚 至 陷 入 职 业 倦 怠 的 泥 淖。 ” 南 京航空 航天 大 学 公 布 的 5 0 0份 抽样 卷调 查 显示 : 高校教 师面 临诸 多压 力 , “ 职 称评 定 ” 成 为教 师的 “ 压 力之 骨 ” ; 而“ 工资待遇” 是 困扰 高 校教 师 心理健 康 的最 主要 因素 之一 。
6 6
第3 0卷
朱清云 : 试 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问题 与对 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胡海涛 周莹心 宫立冬
摘 要:本研究从高教教师普遍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的情况出发,通过走访不同专业的高校
教师以及研读比较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趋
势,从六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导致高教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不同原因,并绘制了高校教师工作
压力模式图,希望能为日后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高校教师 工作
压力 成因分析
自从“压力”一词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后,它就逐渐开始被用于对人的一些方面的研究。
教师的工作压力指的是教师在工作活动中,由于不能满足某种需要而受到的紧张或焦虑的状
态,从而造成的与其工作要求不符的一系列不良反应[1]。国外较早地关注到了教师工作压力
的问题,大量研究显示教师是名列前茅的“高压”人群,他们比其他职业人群更容易产生工
作压力,而且这些工作压力会严重地危害到教师的工作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高校教师作为
“授道、传业、解惑”的群体,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工作压力经常容易被人们忽视,
正确识别高校教师压力成因,寻求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对策已经刻不容缓。1 高校教师
工作压力的现状近些年来教育研究者加大了对各类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2005年9月,由中
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
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然而这无法有针对性地说明高校教师的工作情况,
其实高校教师的工作状况甚至更令人担忧。如图1所示: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
示[2],总共有94.6%的高校教师感到有工作压力,其中更有35.6%的高校教师表示压力很大。
2005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对19所高校近万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一成人群基本健
康,约七成人群处于亚健康状况[3]。有些研究显示高校教师中有81.7%的人感到心身劳累不
堪,45.4%的人有换工作的想法。还有些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约有61.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
心理障碍,而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0%左右[4]。甚至近些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
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怵目惊心[5]。高校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
压力状况之下势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
隐患。
2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分析目前,研究导致高校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原因已成为教育科学
研究的当务之急。通过走访不同专业的高校教师以及研读比较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影
响高校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综合考虑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当今高
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后,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教师产生工作
压力的原因。2.1 职业特点由于高校教师职业有着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所以高校教师
必须得承受其他职业群体所未有的来自于他们职业上的压力。2.1.1 教师职业倍受瞩目教师
已成为当前受世人普遍尊崇的一项社会职业,其从事的是培育人才的神圣工作,而且高等教
育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高校教师的工作,并给予他
们无限的期望,而且把他们称为“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等等,然而这些过高的期望和赞许的声音在无形中就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不少的压力。
2.1.2 教师职业要求严格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十分严格,
而且要求他们恪守其职业道德,甚而还要求其是“完人”不能有一点瑕疵和过错[6];此外高
校教师还理所应当地被认为就应该是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只讲耕耘、不讲享受。这都是由
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价值里,“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已经成
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和要求[7]。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难免会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工作压
力。2.2 教育体制由于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国家教委一直在努力尝试完善高
等教育体制。在这其间,高等教育体制不断的改革与变化使高校教师摸不找门路,这给他们
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2.2.1 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进步、不停
地进行着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的整合、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
师工作上的相关安排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原本对高等教育得心应手的教师必须要面
对许多新的挑战,他们不得不经常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步伐来适应不停的改革。这给高校教
师带来了不少额外的负担。2.2.2 人事制度目前,大学教师的人事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不少的
争议。北京大学公布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要点,其中“教授终身,副教授、讲师非升即走”
的方案引起了极大社会的震动[8]。还有一些高校借鉴社会上的做法,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
教育体制中来,采用全员聘任、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办法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这些做法目
前已间接或直接地威胁到高校教师的就业,使他们产生过度的危机感。2.2.3 考核晋升制度
高校教育的考核制度一直不完善、不健全,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被用来当作考核指标,而且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夹杂着不少人为的因素,使老师顾应不暇;此外考核结果还又与晋升
情况相挂钩。这不科学的考核结果与不合理的晋升制度使高校教师产生不少的抱怨,极大地
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心情。2.3 组织群体高校教师处于不同的组织群体之中,他们在与各组织
接触时,难免会受到来自不同组织所施加给他们的压力。2.3.1 来自领导的压力有些高校领
导自命不凡、高高在上,只顾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从不体谅下属的疾苦。他们遇到点小事就大
施威风,使得高校教师成天心惊胆寒、如履薄冰,这些领导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就给高校教师
乱下达的任务,使得他们都难以交差、连连叫苦;另外还有些领导管理不力、用人不当导致
高校教师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感。2.3.2 来自同事的压力在高校教师的同事之间同样存在着激
烈的竞争,为了职称、为了荣誉、为了晋升,教师们表面一团和气,而实际却是在暗中勾心
斗角、互不相让,从而导致了同事之间的疏远、冷漠、沟通不畅,使教师之间产生了许多不
必要的隔阂和矛盾,使他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2.3.3 来自学生的压力高校教师无论在课
上、课下都竭尽所能与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但这也未必能触动每个个性十足的大学生,而
且学生的学习状况、行为表现、道德表现以及对教师的评价还都反映着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
效果,许多高校教师辛苦的投入,既劳身又劳心,却往往换不来学生的理解,这使得他们既
伤心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