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意象

合集下载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

论美与意象的关系美与意象:相互映照的镜像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美与意象的关系始终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无数动人的篇章。

那么,美与意象究竟是何关系?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美与意象的基本概念。

美,通常是人们对客体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自然、艺术、科学、哲学等各种形式。

而意象,则是经由文字、艺术等手段所塑造的,具有情感色彩和形象特征的创造性表现。

在审美过程中,美与意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美与意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意象是美的具象化表现。

在艺术作品中,意象通过形状、色彩、声音等元素,将抽象的美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美的存在。

其次,美是意象的内在精神。

意象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这种内在的美,往往需要人们去深入挖掘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美与意象结合的典型例证。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如“白日”、“山”、“黄河”、“海”等,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将美与意象完美结合。

当然,美与意象的关系并非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感受到美与意象的交融。

一次夕阳下的散步,看到天空中彩霞满布,心中自然会涌现出美的感受。

此时,夕阳、彩霞、以及我们自身的感受,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意象。

总结起来,美与意象是一种相互映照、相辅相成的关系。

意象是美的具象化表现,而美则是意象的内在精神。

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意象中感受美的存在,同时也要通过美来领悟意象的深刻内涵。

这种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能够带来美感的意象。

此外,美与意象的关系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学会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1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

从《富春山居图》看“美在意象”《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传世名作,其作者黄公望把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慨融入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之中,通过极富呈现力的绘画手法,将山水人情融为一体,笔墨挥洒之间刻画出具有丰厚意蕴的“象”,以形写神,向我们展现出了笔歌墨舞的意象之美。

标签:《富春山居图》;“美在意象”;黄公望(一)“美在意象”概念的来源“美在意象”是叶朗在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1.中国古典美学《周易·系辞上》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我们要“立象以尽意”。

“意”是思想,被认为是抽象的存在,“象”是物象,是具体的客体。

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描述可以将人抽象的意念表达出来。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意象”之说就是主体在理解和咀嚼客观物象时对其内心情感的释放和表达,画家在塑造客观物象的过程中,将心灵深处真实的感情灌输到画作中,寓“意”以“象”,使单纯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意蕴。

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有提到意象之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

这里所说的意象是指箭靶上所刻画的代表箭者身份的图案,这种用具体的象去表达象征意义的思想是以象表意的意象观念产生的先决条件。

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物象是思想的体现,表达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描绘物象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意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驳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里“意象”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将外部客观的形象和内在主观的情趣融为一体。

“意象”自此成为中国美学艺术史中的一个常见的范畴。

2.西方古典美学传统哲学是主客体之间针锋相对的二元状态,而现象学的产生改变了这一点。

胡塞尔指出意向关系是意向主体在意向性活动中与意向对象联系所产生的,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必定有一个思的对象。

美在意象-最新年精选文档

美在意象-最新年精选文档

美在意象对于“美”,中西方的学者有着相似却又相异的理解,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而中国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相似之处在于其中都说到一个“意”字,可以理解为意识、意味、意趣,都是心灵感悟的延伸,也就是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是对事物本身的美的超脱,体现了审美主题的重要性,而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就颇有差异了,一个是形式,一个是“象”,这种差异是在《易经》中既有体现,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所谓形式是对事物轮廓的描绘,作为器物的实在而存在的,世间的一花一草都有其形,所谓像是郑板桥说的“眼中之竹”,它是对欣赏者的一种呈现,它是生成的,对于不同的观赏者,同一形式的象是不同的,两者相比,后者更具有产生美的特质,“象”比“形”更多了些意蕴,不管如何解释要明确的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与人的美”也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他应该是一个主客观的统一体,相互辉映,彼此彰显。

我们所欣赏的那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无一不是意象的呈现,作者是要把自然、社会中的实体形式幻化到自己的眼中,生成象后再用心灵去观察、去体味,最后呈现给我们美的意象世界,一种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而不仅仅为形式加上意味的外衣,始终形为主意为辅,这可能与中西方的审美指向的差异有关,西方重在审美客体的描绘和刻画,不论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还是罗丹手下的《沉思者》,他们都是对客体真实的描绘,每一种神态甚至肌肉的屈伸都描绘得惟妙惟肖,崇尚写实主义,从这种形式的复写中能够体会到人们当时的情感与精神,而在中国艺术家笔下,那是一个个已被理想化过的形象,充满了韵味,令人无限畅想,诗意的山水,鲜活的花鸟鱼虫,雅而不俗的仕女形象,虽与形似像非像,但是更符合人们对美的追逐和向往,更能体现意蕴与形态的结合,因此还是要说――美在意象,美在情景交融。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

美学原理重点整理1.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 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3. 康德将美学称之为“判断力的批判”。

4.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6. 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7.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8. 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他们两人美学思想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找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9.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10. 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密切的关系)、发展中的学科11.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12. 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

在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文化修养的差别会影响对美的认识,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

13. 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即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没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谁持彩练当空舞——草书意象之美

谁持彩练当空舞——草书意象之美
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 庄子语)的化境 。

中国人花 了五千 年 ,把独 创 的汉 字变成 了 艺术——书法。标准汉字是书法造 型的依据和基 础 ,书写规范标准 的汉字称为 “ 正书” ,不 同时 代正 书形式有所不同 ,如秦篆 、汉隶 、唐楷。由

沉郁 高古的章草
“ 沉郁”的文化 内涵是儒家 的 “ 仁” ,即儒家 中庸 、雄强 、正大气象 。 “ 修身 、齐家 、治国 、
雄强 大气 、温厚平和 的醇美意 象 。所 以沉郁 之
醇厚之美” “ 雄强之美” “ 古朴 书 ( 大草 、狂草) ,特点是字与字之 间相 连 ,使 美 ,又是一种 “
1 0 6
之美” ;二是历史的苍茫感 ,表现作者对人生丰富经历
而笔 画视 隶与楷 皆简 ,平 正 、流速 兼 而有 之 ,j 美
的深刻体验 ,不仅对 当下时势 的深刻感受 ,还包含 对 也 。 ”章草书体沉稳 、以动制静 的独特审美 品格跃 然纸
整个人世沧桑的哲理性感受 。
上。
草书创始于秦末 汉初 ,汉代 已开始 流行 ,原在 民 间使用 ,汉章帝 时允许用 这种书体写奏章 ,于是成 为 通用书体 , 史称 “ 章草” 。它和今草 、狂草可 以说是 草 书的i个 阶段 ,书法家一致认 为 :若 欲今草大成 ,当 学章草 。这是一个时代 的产物 ,但 在书法史上它 的地 位很特殊 ,是因为它特别 的风貌 ,古 雅而深沉 ,丰 富
平天下”的情怀和 “ 仁者爱人”的态度 ,表达对
于实用的需要 ,正书快写 ,就出现 了草书 ( 解散 人世沧桑 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 的深厚 同情 ,
笔法 ,笔划变形 ,点画相连 ,含章草) ,书写 者 有如杜甫 的诗 。沉郁 的审美意象 ,有两个 特点 :

美在意象名词解释

美在意象名词解释

美在意象名词解释
美在意象是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通过视觉或感官体验所产生的美感、印象或情感。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一种与审美相关的主观经验。

美在意象通常存在于艺术作品、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事物中。

美在意象强调的是观者在审美体验中的个人感受和情绪反应。

它不仅仅关注作品的外在表象,更注重作品传达给观者的内在情感和表达的意义。

通过欣赏美在意象,观者可以体验到诸如和谐、美丽、宁静、壮丽、迷人等情感和情绪。

美在意象是一个较为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对于美的看法和感受可能不同。

不同的背景、文化和个人经历也会影响一个人对于美在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美在意象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和多样性的概念。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2020年7月整理).pdf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2020年7月整理).pdf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绪论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

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鲍桑葵《美学史》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柏拉图对美的定义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美是理念是指: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叶朗的美在意象摘要:“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或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

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也一直占主导地位。

现在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才他美学精神在当代重要的价值显现。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研究中国和西方美学,艺术,哲学的结晶。

以“意象”为核心,或本体构建起了“审美感兴,审美意象,审美体验三位一体”的“意象本体论美学体系”。

【1】376关键词:美学,意象,审美叶朗的“美在意象”给我们介绍了意象在论美建构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深入到美学本身作细致的研究和考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美,在生活中更方便,更快捷地运用这些知识。

叶朗的“意象”论美学,在他大量的著作中,最能代表其理论形态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美学史大纲》、《现在美学体系》以及《胸中之竹》等,这三部著作恰好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以“意象”为主体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立足本土文化传统,注重东西文化传统的参较,为建构其现代形态美学体系而寻找了历史渊源,《现在美学体系》则是从横向的维度对“意象”美学作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化论证和描述。

《胸中之竹》则注从的微观角度上对“意象”论美学进行多侧面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深化,其标志是明确提出“美在意象”【5】267 的本体论命题,这一命题是对中国传统意象论美学,尤其是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理论和整体推进和发展。

让我们明白美在意象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利用,发挥。

一﹑对美和意象的理解1﹑什么是美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由这个基本观点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是在有限的显现形式中的观念;美是被视为观念之纯粹表现的个别的感性对象,因此在观念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感性地显现在这个别的对象上,而在个别的感性对象中,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观念的纯粹的表现。

从这方面说,个别的对象就叫形象。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草的东西都是美的。

叶朗认为,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不论是“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中的“美”,或者还是“西施是一位美女”中的“美”和“西湖的景色很美”中的“美”,全是指“美的”说的,都不是“美是什么”中的“美”或者说都不是“美”。

广义的美,上面所引的话中可以看出,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的东西。

不过在我看来,以之为美,就有把“美”当标签乱贴之嫌了,因为把“一切审美对象”都包括在内的东西称为美。

2、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叶朗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

叶朗认为,在中国传学中,“意象”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概念或核心范畴。

“意象”思想的理论资源十分丰富。

他还认为“意象”不只是“意”﹑“情”或“物〝﹑“景”,也不等于“情”和“景”的简单相加内在的﹑欣和的﹑一切流通的东西。

因此,他说:“对于我来说,‘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1】380二、美在意象1﹑胸中之竹郑板桥的《墨竹图》刚劲苍健,生气勃勃,是艺术家性格的显现。

【2】22—23 板桥因此提出了创作墨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其中第二阶段的胸中之竹(意象之竹)的]阶段,这就是艺术构思阶段,在这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形成的对象进一步和艺术家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经过想象,构思,加工和提炼,就产生了审美意象。

意象之美给了他不少灵感,同时也为他的作品添加了不少色彩,也给了我们很多学习的内容,增加我们学习的内涵,让我们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更轻松,更愉快的学习,意象之美,在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他真的挺好的。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

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

它的美在于意象,给我们很美的感受。

三、“意象”论美学建构的依据1、意象与美的理论关系叶朗在建构其美学体系时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同时还融入了西方的现代理论,这些理论都统一于“意象”。

“意象”是叶朗期的美学研究中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资源里提取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范畴。

叶朗以意象作为本体建构起一个富有民族性而具有当代性的美学体系,这与他对美学的理解是有很直接的关系。

叶朗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代的事情,从时间上说不过两百多年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精神追求,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却是历史悠久的,美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

同时他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类所持有的精神活动,什么活动,是对于物质生产活动,实用功利活动的超越,也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超越。

2、意象与美的历史依据就历史依据而言,叶朗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什么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的内容占比重最大。

”[4]3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

同时认为一切什么活动都要离不开意象的创造。

它对艺术的活动和审美活动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围绕‘意象’这个范畴展开的。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美’就是‘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广义的美。

”只有抓住意象才可以把握整个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网络。

叶朗以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论证了这一观点。

3、意象与美的理论研究叶朗通过对西方现当代的研究和反思,认为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都发生转型。

这一点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传变上则是由“主客二分”传变的“天人合一”。

他说:“与此相联系,西方现代美学也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模式走向‘天人合一’式的体验美学。

”“现代西方体验美学是以现象学以及现象学派生出来的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就其主流来说都是把世界割里成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而体验美学就是消灭主客体的分离,也就是扬哲学传统中弃‘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海德格尔就是这一传变的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只是人活动于其中的世界。

人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先,早已与世界万物融合在一起,早已沉侵在他们活动的世界万物之中,人在此是澄明,是世界万物的展示口,世界万物在此被照亮。

”【3】6—7世界万物被‘此在’‘照亮’的过程就是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意象或意象生成过程,这个意象世界不同于物理世界,是“我”与“世界”欣和合漡,一气流通的有意味的“本真状态”世界。

这种人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味世界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它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的四.关于意象的结构,特征,性质等问题1、意象结构就意象结构而言,叶朗认为,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情、景的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在这个统一体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离的,否则就是虚情或虚景,这样是不可能构成审美意象。

同时,一想也不是情、景的简单相加。

意象既不同于情也不同于景的一个新的质,因此,意象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情,也不还原为单纯的景。

只有情景交融一气呵成才构成审美意象。

2、意象特征就意象的特征而言,叶朗在研究和阐释古典型意象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夫之的理论时认为,审美意象具有具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征。

审美意象蕴含的情就不是有限的,确定的,而是宽阔的,带有某种不确定性。

3、意象性质就意象的性质而言,叶朗认为,审美活动是物理世界和功利世界之外建构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广义上的美,而审美意象是审美感性或审美体验的产物。

既不在心也不在物,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意向性之中,在这种意向性关系中,客体主体化了,主体对象化了,从而是感性个体的“我”融浸于生活和世界之中,同生活和世界结为一体,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体味其中的“真味”。

此外,叶朗还对意象进行的分类,他认为从意象的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的关系即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三类,兴象、喻象和抽象并且从意象的构成关系考察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意象,构成特点和方式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

叶朗由对美学的理解和定位,大量借鉴了美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西方美学的精华。

美在意象,无论是作家,画家,艺术家还是什么都可以从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1]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J].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何林军.美学教程[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叶朗.胸中之竹[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