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关键词

合集下载

论“钝感力”在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体现

论“钝感力”在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体现

论“钝感力”在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体现[摘要] 钝感力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力量。

钝感力,它可以直译成“迟钝的力量”,是与敏感相对的一种表现,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拥有坚强的钝感力,就是让我们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百折不挠的毅力。

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错综复杂生物社会环境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而这种力量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 钝感力;古代诗词作品;表现特征一、新兴词名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勇敢对抗外界的能力。

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钝感力”为何能颠覆敏感的人比迟钝的人优秀这一传统理念,这是作家渡边淳一给现代人新锐提示。

钝感,常常被社会和传统视为迟缓、迟钝,智商低下,缺少能力的代号,而渡边淳一却把它揭示为一种才能,变成身心保健的武器。

“钝感”绝不是迟钝的感觉力,也并非笨拙无能。

它应该是大智若愚的宽容境界,具有钝感力的人,不会对他人的缺点耿耿于怀,不会草木皆兵,不会拘泥于小节,它可使一个人无论在生活、事业,还是在职场,人际关系到达佳境。

钝感力是一种宽容态势,无惧挫折的坚强心理元素,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心灵的营养剂,具有它,使人更加从容镇定永往直前。

二、“钝感力”的五个表现特征以及在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体现。

(一)具备迅速忘却不如意之事的能力与悟性。

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摘 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同的并应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研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复杂的“所指”的发展演变以及具体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彻底了解一种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蕴,而且,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归类变的迎刃而解。 关键词: 诗歌 古典 登高 意象 Summary : 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need of particular life mood in daily life to ascend a height, often deep culture does not contain. But in the poem , ascend a height and turn from a kind of daily custom into a kind of compound image with multi-layer connotation , one have , mean , take the place of function , emotion function , literature symbol to express the meaning function already. Ascend a height image frequent appearance be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climbing the mountain , stepping on the floor , going up on the stage , stepping on several kinds such as the tower among ancient poetry. No matter step on the floor or mountaineering, in the poem scene of the many times concrete special individual character, emotion it accumulate contain with deep culture whom psychology become one for creator and whom recipient admit together and employ already bearing the weight of abundant carriering of symbolism With the artistic symbol, study image of ascending a height and concrete poetic conception and background like 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and explanation very essential from " can mean " , developing to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that " mean " simple. This not only can make us understand all connotation that a kind of image may include completely , moreover make we to some ancient poetry of lyrical trains of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explains and sort out change easily solved.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沉郁之美——《旅夜书怀》赏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沉郁之美——《旅夜书怀》赏析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研究生创新园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沉郁之美——《旅夜书怀》赏析⊙徐嘉忻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银川 750021]摘 要: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史上里程碑式的诗人,历代评论者以沉郁顿挫为其主要诗风。

《旅夜书怀》是一首结构严整的五言律诗,韵调流转之余,融雄浑壮阔的境界与沉郁悲慨的心境于一体,通篇神气兼备,景象描写壮观、绚丽,实为杜诗壮阔沉郁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杜甫 《旅夜书怀》 壮阔沉郁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学界普遍认为,本诗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间,偶有争议。

a是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五律即为途中所作。

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为唐代律诗的名篇佳作。

从题目着手,“旅夜”二字点明诗作的事件和时间,描写顺流东下中的旅途风景;“书怀”二字意在抒发内心意绪,感慨人生漂泊。

诗题结构明晰、严谨,景中有情、寓情于景,景情浑然一体,同时音韵顿挫和谐,体式格律严谨而流转自然,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

首联描写的是舟中夜景,从近视角描写出发,表达出诗人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

小舟离岸,轻缓漂于江中,深夜的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

春夜小舟逐波,细草于舟中视野慢慢远去,寓目辄书,眼前不过残灯一点,一叶孤舟被无尽的黑夜吞噬,高竖的桅杆立于舟中。

此二句通过倒装手法使句式富于变化,运用炼字技巧以加大字句的内涵容量。

“草”“风”“岸”“樯”“夜”“舟”等名词排列,成为作者传达内心情感的媒介;“细”“微”“危”“独”等形容词,尤以一“独”字,凸显开篇情感,作者漂泊无依的心境一览无余。

首联起诗于安静夜晚的氛围,动荡着一份诗人孤独的情感。

颔联临景远眺,笔端物象由近景转为远景,收发自如。

首颔相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代陆机《文赋》),由近及远,娓娓道来,视角的迅速转化没有显露一丝生硬的痕迹,反而与句中的景物相得益彰。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汉语言文学论文)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山水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 (2)王维 (4)孟浩然 (5)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 (6)结束语 (9)注释 (9)参考文献 (9)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刘攀龙[内容摘要]: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

而山水田园诗却是众多诗歌流派中的一颗奇葩,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关键词]: 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引言: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

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一)、山水诗歌的起源中华泱泱大国,地大物博,多少山水雄奇壮丽,令人惊叹不已!至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由景抒情,多少山水文章令后人仰叹!多少田园诗篇令人神往!对于山水田园的描写早已有了,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关于田园风光的描写,还有《楚辞》中对山水也有所描绘。

但是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山水田园诗,它们只是作为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不过这些对于山水风景描写的诗词,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开创了先词,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田园诗是描绘田园风物的诗歌。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潜,至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诸人。

《诗经》中有若干此类作品,如《豳风·七月》依时序写一年的农村劳动和生活,但此后无人继续下去,一直到魏晋之际的陶渊明。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

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作者:向兰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中国的诗歌向来都是以抒情和言志为主,而情景交融更是其独具的魅力和艺术特色,在整个诗歌发展过程中,古代诗歌对于情景交融的创作实践应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两者交融,以情为主。

这对于当代的学术研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研究意义,同时也让当代的学者体会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意识,这种意识充分地诠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美感,这是一种博大的抒情情怀。

关键词:情景交融;诗歌;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引言情与景是我国古代诗歌抒发情怀的主要借助方式,也是诗歌本身最重要的组成因素,古代诗歌在抒发情感上讲究借助周围的景物来抒发自身的感情,这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情景交融的风格,这种情景交融风格体现在大部分诗歌的实践创造中,一直延续至今,当代的学者也对其作出高度的研究热情,并作出相应的文学性总结,对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以及博大的审美情怀进行了高度的赞扬[1]。

1.情景交融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情景交融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古人所坚持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理念与西方的所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不同,中国古人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相结合,在种种对立中寻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这种思想就已经形成,强调一切道法自然,主张与自然的沟通和互补。

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异常的鼎盛,随着历史长河的进行,出现了很多文学流派,这些流派不论他们的理念有多么的相同以及相悖,都无一例外的结合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得到共同的推举,不过这些流派的主观论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像对我国文学进展影响深刻的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启发了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延续,人们将自然称为“道”,讲究道法结合,这就有种效法自然的感觉在里面,像《易传系辞》中讲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句就充分说明古人心中对于天,也即自然的敬畏,并时刻存折仿效之心。

荑草—蒲苇—木棉从文学作品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成长

荑草—蒲苇—木棉从文学作品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成长

荑草—蒲苇—木棉:从文学作品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成长作者:李中华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概要:本文结合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首诗歌,探讨了诗歌中鲜明女性形象的典型不同,纵向地把握了中国女性的个性成长。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原生态;社会性;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反抗;独立;尊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各种文学典籍浩如烟海。

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接触到的只是烟海中一朵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最为熟悉的也就是收入人教版教材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名篇了。

可是中国古代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我们接触到的这些古文古诗并不因数量少、年代分布杂而消减了一丝一毫的生命力,反而历久弥新,彰显着独特的人文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这些古文古诗中,反映婚恋关系、塑造鲜明女性形象的作品更是引人注目。

如果将《邶风·静女》和《卫风·氓》、《孔雀东南飞》、《致橡树》放在一起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女性的成长和觉醒,更加敬佩女性的坚韧和伟大。

《邶风·静女》被收入人教版第三册课本。

注释上解释静女为“娴静温婉之女” ①。

可在我看来,这个静女可是和“娴静温婉”沾不上边的。

你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在城的角楼等着和男子相会,这个静女是主动的、热情的:还“爱而不现”,故意藏起来,不让男子瞧见,在男子找得心急,“搔首踟蹰”的时候,说不定调皮的静女正掩嘴窃笑呢。

从那个傻头傻脑的小伙子甜蜜的回忆中,我们还知道“静女”“自牧归荑”给男子作为信物②。

整首诗歌展示的是先秦时期青年男女热烈相恋、大胆约会的情景,显示的是一个开放、宽容、允许自由婚恋的社会。

“静女”带有一种原生态的美,在她身上看不到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展示的是一种自然的天性,纯真而又活泼。

《氓》就有所不同了。

这首诗歌通过记叙女主角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经过,深刻地揭露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氓》和《静女》一样同属先秦时期,亦是由自由恋爱开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也要学会鉴赏作品,那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摘要】《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运用比喻、对比、象征、意象和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出了诗人对爱情的思念和痛苦。

比喻手法使诗歌中的琴弦比喻为人的感情,对比手法则对照了琴弦的美丽和脆弱,象征手法则将琴弦与人心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意象手法通过描绘琴弦的形态和声音传达了诗人的心情,而音乐手法则为诗歌增添了动听的音乐感。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感慨和追求,使诗歌富有情感与音乐美感,展现出了深刻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商隐, 《锦瑟》, 艺术手法, 比喻手法, 对比手法, 象征手法, 意象手法, 音乐手法, 文学作品, 引言, 正文, 结论, 背景, 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李商隐《锦瑟》的背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细腻、含蓄而著称。

《锦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离别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对比、象征、意象和音乐等手法,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读者,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锦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感受他那种深沉、含蓄的内心世界。

1.2 阐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载体。

文学作品可以带领读者探索人性的深层次,反映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李商隐的《锦瑟》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深邃的意象和精妙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沉重,引发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反思。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审美享受,更在于它对人类情感、思想的影响与启迪,成为人们心灵的一种精神食粮,滋养着人们内心的丰富与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章关键词1、《诗》《骚》传统——《诗》指《诗经》,《骚》指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

《诗》的传统指:“诗言志”,“志”的内涵包含情志、美刺诸方面;“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后二者非径直陈说,而是委屈婉转,形成了《诗》婉而成章,称名小而取类大的特点。

屈原之作,“寓情草木”“托意男女”的象征,丰富了《诗经》的比兴体系;而其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像、铺陈华丽的语言构成了诗歌发展的又一源头。

2、乐府——“乐府”一词,最初是指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如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

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3、《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4、建安风骨——汉献帝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主要是指内容充实、感情丰富。

5、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一般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6、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7、玄言诗——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其特点是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8、陶渊明与田园诗——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感情真挚朴素,语言自然平淡。

9、谢灵运与山水诗——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之人,他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

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10、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

11、宫体诗——“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

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隋及唐初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

12、歌行——“行”是乐曲的意思,古代诗歌的一体,属乐府诗一类。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提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13、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之一,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14、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等也较著名。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

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

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15、沉郁顿挫——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16、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韩愈、孟郊,还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刘叉等。

他们不想随盛唐诗的后尘亦步亦趋,而要自创新格,另辟蹊径。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

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较少。

17、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18、西昆体——中国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

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

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

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但内容空虚,点缀升平;形式华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19、江西诗派——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江西人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20、诚斋体——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自号诚斋野客,一开始学江西诗派,后转向学习唐代诗人,最后又转而师法自然。

终于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被称为“诚斋体”。

其特点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并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我感受。

21、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当时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售《江湖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为江湖派。

《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份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

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