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2009-6-13 12:08:13104

“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黔东南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苗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巧妙地融合成绚丽多姿、神秘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圈,成为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为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地区丰厚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黔东南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祥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发展战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其搞好旅游开发,构建和谐黔东南,促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建设,值得我们思考。

一、丰富多彩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融山、水、洞、林为一体,国家级风景区舞阳河和神奇峻秀的云台山、雷公山、杉木河是贵州省东线旅游的主要景区。州内苗族古歌、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丰富多彩、享誉国内外,更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

州内丰富独有的一些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开展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印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8项,涉及758个保护单位。黔东南被列入的共计16项,涉及7个县,9项为黔东南独有。民间文学类有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施秉县的刻道;民间音乐类有黎平县的侗族大歌,榕江县、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民间舞蹈类有:丹寨县的苗族芦笙舞(锦鸡舞)、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黎平侗戏;民间美术类有雷山苗绣、剑河苗绣;传统手工技艺类有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雷山县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雷山县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丹寨县皮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鼓藏节、台江县苗族姊妹节、榕江县侗族萨玛节。2007年 6月9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正式出炉,州内又有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名列其中。

二、独特的黔东南地理区位

黔东南地处九万大山和武陵山脉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历为有名的“蛮荒之地”,交通相

对闭塞,直至1929年才开始修筑公路,建国前的1949年,黔东南地区仅修成了勉强能通汽车的公路548公里,内河航运为天然航道,也只能通行木船,虽有旧州等机场也只是战时军事使用。但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至2006年全州森林覆盖率仍达53%。长期交通闭塞、山区与外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隔绝,使区内众多民族文化遗存得到了相对保护。

全州现总面积30302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等33个民族。2006年总人口444.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入口的81.9%,州辖1市15个县,205个乡(镇)。自治州属中国西部“老、少、边、贫”区位,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圈定的开发地区,黔东南依靠贵州腹地,面向西南出海门户广西、广东,邻近柳州、桂林、南宁等旅游热点城市,集中开发可在已形成旅游大气候的林城贵阳、黄果树瀑布至桂林、至湘西张家界、长沙之间形成一点,将其连为一线,联动开发,容易吸引国内外游客,符合大西南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

大交通区位优势为开发民族旅游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黔桂、湘黔铁路穿境而过,贵广快速铁路即将动工。贵新、凯麻、凯玉等高速公路及320、32l国道公路、县乡支线公路四通八达,厦蓉高速公路(黔东南段)即将开建,“一环二横四连线”内畅外联的公路建设网正在形成。州境主要河流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三大河流流域面积2.5万平方公里,年流量225亿立方米,水运便利。已通航的黎平机场,更为黔东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集中的民族村寨,至今乡村公路仍然不便,相对欠发达的小交通、山区民族村寨与外界的相对隔绝,无形中仍为区内民族文化遗存提供了保护条件。区内通讯、水电、旅馆、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初具规模,这些都构筑了区域内具备旅游开发的必备基础条件。黔东南民族文化只有在开放和开发中,才能得到保护,也才越来越多地走出山门、为世人所了解。

三、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6月,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范畴,温总理的理解应是我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理解。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我州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一员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苗、侗、汉、布依、水等少数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

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我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黔东南、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必然要求。民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全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州民族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文物流失。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民族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州内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应从对国家、民族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四、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做好旅游开发

黔东南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集聚的富矿,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给州内旅游业带来了丰厚回报。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86.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为102.54%。应该说,黔东南旅游的最大魅力在于丰富、独特、多彩、保护完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民风淳朴,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怡人,是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区、民族歌舞之乡,保留着中原已消失的农耕文明,是名副其实的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做好旅游开发,一直是州县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们思考探究的一大课题。

如何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关键在于下几点:1、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2、政府领导部门方面要做到: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各部门职责,组织各方参与;二是制定相关法规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规范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三是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宣传;三是组织民族、文化、旅游等职能部门开展区内原生态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掌握情况,以利实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

3、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到:宣传文化组织媒体造势、名家论评、明星捧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应;民族文化部门拟制部门法规、规划,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组织文化、文艺工作者做好编创、培训等工作,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保护、传承、展演,组织编写民族文化典籍及民族文化乡土教材,评定民间艺人职称等;旅游部门编制旅游规划,拟制法规,立足保护的前提实施有序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成立民族文艺演出队,设置民族文化特色班,培训学生学会苗侗歌舞表演;

4、社会组织和个人:苗侗学会、民族文化研究部门、民族旅游公司等社会组织应在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中起积极推动促进作用。各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组织号召民族学者,人类学家、文化工作者、会员等对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投资出力、献计献策,通过举办研讨会、调研等形式,追溯、探讨、认识、发掘本民族浓厚的原生态历史文化,向外宣传推介,多形式、多渠道努力,全面促进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还需

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群众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其民族自豪感,使其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使本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5、认真总结经验,借鉴成功开展模式。民族村寨和民族博物馆等是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浓缩民族文化精华的地方,它的成功经营与运作,不仅为民族地区制造经济效益,而且能为民族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如雷山西江、郎德民族博物馆,黎平肇兴、堂安民族生态博物馆、从江岜沙苗族村、凯里南花苗族村等都是范例。它们将苗侗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民族风情溶为一体,让旅游者通过与居民共同吃住,饱览自然生态景观,欣赏独特浓郁民族风情的游娱形式,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使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让群众经济条件得以改善,实现保护传承与开发双赢,符合民族文化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

总的来说,有效利用我州丰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做好旅游开发,既要强调政府行为,重视资源保护和市场的培育及引导,又要重视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建设,强化市场管理和市场运作,减少过多的政府越位和接待型旅游。同时还要在社会和个人当中增强市场意识和文化自觉行为,减少因经济效益而破坏本民族化文化资源的自残行为。营造浓郁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人人自觉的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我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处理保护与开发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好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的关系,存在重开发、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理性开发以及轻保护、保护滞后及“伪民俗”现象等;二是在保护上政府行为不到位,全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市场意识,加上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原已自发形成的文化保护体系受到削弱和冲击;三是由于缺乏资金,保护条件差,开发水平低,艺术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区内许多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侵蚀而逐渐消失,乡土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大量流失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要求,结合我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发展战略的实际,要使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利用其进行旅游开发并取得实效,促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试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加大我州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理性开发。加强资源调查研究,登记、建档,摸清底数,分类制定保护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设立保护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避免和纠正过度开发利用。

二、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域的保护。对州内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抓紧抢救和保护濒危的苗侗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民族、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制定民族、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把保护规划纳入城乡总体建设规划,

严格执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统一管理,落实审批和监督责任。

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一步做好调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州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州、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抓紧制定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选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四、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领导。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相应机构,统一协调保护与开发工作。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加快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我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民族村镇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破坏民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流失等责任人的法律责任。3、落实专项资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将必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保护工作水平。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鼓楼文化艺术节、侗族大歌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民族文化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及时曝光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民族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贵州省黔东南周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民俗风情艺术考察报告 (2)

贵州省黔东南周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民俗风情艺术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0年2月10—18日 考察地点: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唐东村、瑶光村(仰阿沙湖上游周围自然村)。指导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李炅老师。 考察者:姜崇桂 报告人:姜崇桂 报告撰写:姜崇桂 一、考察内容与预期目标 此次考察是回到自己的家乡,那是我生养我的地方。从小学到中学,都没有离开那里半步。以前放假在家都没有像这一次放假在家收获那么大!这次寒假放假回家,我带着李炅老师安排的课题,再加上对民间美术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故对家乡的民间美术做一次理性的认识。那里是我我成长的摇篮,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人文风情感触都很深。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一下五项考察内容。希望此次的考察对家乡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一)、考察地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由于我出生在大山里,大山阻挡了我的视野,我只好用心去才外面的世界。于是我努力读书,走出大山。这是我的梦想,今天我的梦想基本实现了。我的家乡是我梦看开始的地方,于是此次考查的地方,我选择了我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周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锦屏县河口乡概况 河口乡位于锦屏县西南部,清水江畔,东邻平略镇,南抵启蒙镇、

固本乡,西与剑河县南加镇毗邻,北与彦洞乡接壤。距黎平机场70多公里,距隆里古城50多公里,距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大坝坝址40公里。三板溪电站蓄水后,河口乡是仰阿莎湖库区第一个民族生态旅游乡镇。水陆交通发达,是锦、剑、黎三县的交通枢纽。全乡辖19个行政村,53个自然寨,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618人,主要由苗、侗、汉三个民族构成。全乡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25亩,森林覆盖率达65%。 河口乡抢抓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本板溪水电站建设机遇,“三个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32万元,较上年增长11.32%;全乡农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1062.43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1105.05万元,增长4.2%;财政总收入完成63.82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12.95%。 河口乡是一个以绿色为特征、良好多样生态环境系统为优势的民族风情、好山好水、历史文化三位一体组成的绿色生态旅游乡。民族环保第一村——文斗、人间仙境——青山界的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是河口乡旅游休闲的一个亮点。置身于河口乡生态旅游园,旖旎的水色山光、浓郁古朴的苗族风情、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和谐而统一,妙不可言,使人留连忘返。 河口乡境内有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动物和闻名全国的十八杉等,有风味独特的土特产——裕和腌鱼。“青山界”山泉水己打入省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金、银、铜、砷等地下矿产储量丰富。(二)、民俗活动(过年的一些活动) 此次考察正逢春节前后,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赶年厂,杀年猪,打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 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 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 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 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西江千户苗寨、

直航贵州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风情五天游 第一天:揭阳—贵阳–荔波中晚餐自理宿:荔波集中后乘Cz3857(07:45/09:40)揭阳飞贵阳,抵达后乘车前往乘车前往游览以险、奇、壮著称的【大七孔景区】(游约2H)。它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劲磅礴,景区地下有湖,洞中有瀑、湖上有天窗,尤以地俄宫,恐怖峡、风神洞为代表,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晚赴荔波县城入住酒店休息 第二天:小七孔—西江早中晚宿:西江早餐后早餐后前往贵州第一个世界级自然遗产保护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喀斯特奇观的精华、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色宝石——荔波游览喀斯特精华幽、静、奇、古特色的【小七孔景区】(游3H)——涵碧潭小七孔古桥、秀美的拉雅瀑布、人间美景68级响水河瀑布群、奇特的龟背山原始森林、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森林(拖鞋、短裤自备),浪漫神奇的鸳鸯湖、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卧龙潭。中餐后乘车前往世界最大最美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车程3.5H左右),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晚餐品尝苗家长桌宴风味餐(听苗家敬酒歌,品苗家自酿米酒)。 第三天:西江—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上睡到自然醒,或者清晨前往观景台欣赏炊烟袅袅的西江晨景,薄雾笼罩着苗寨,第一缕阳光将木头房子渡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俯视苗寨群山、欣赏苗寨旖旎风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也可跟随导游步入西江博物馆了解苗族的迁徙、发展历史和节庆习俗等。11:30欣赏原生态的苗族歌舞表演(表演费用包含在门票中,如因恶劣天气或政府行为取消表演,不退补任何费用),中餐后乘车赴贵阳 (晚可前往贵阳陕西路、二七路、青云路夜市小吃街,品尝贵阳特色夜市小吃,贵阳的士起步价8元,晚22时以后起步价10元。住宿酒店前往夜市的士车价一般在10到15元。) 第四天:贵阳——黄果树——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餐后前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游览亚州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之后游览瀑顶最宽的【陡坡塘瀑布】(游0.5H),它也是《西游记》片尾曲瀑布的拍摄点。中餐后游览【天星桥景区】(游2H),天星桥以瘦骨嶙峋奇形怪状的水上石林为主要看点。加上石头上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树,俨然一个巨大的天然盘景园。后乘车前往贵阳,晚餐后入住酒店。 第五天:贵阳—揭阳早中 早餐后游览【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乘车贵阳机场乘CZ3857(14: 10/16:00)返揭阳机场,结束贵州愉快之旅! 服务标准: 行:揭阳/贵阳/揭阳、含机票及机建税、空调旅游车 住:三星酒店或同级(补350、退230) 食:4早8正,餐标25/餐 游:行程所列门票(费用不含:黄果树野外观光大扶梯单程30元/人,往返50元/人) 购:全程无购物 贵州旅游注意事项: 1.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证件。 2.贵州属云贵高原地区,海拔1100米左右,紫外线幅射较强,请自备防晒霜,以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晒黑晒伤皮肤。 3.贵阳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注意增加保暖衣物。 4.贵阳小吃众多,黔菜口味以辣为主,如:丝娃娃,花江狗肉,乌江鱼,酸汤鱼,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黔式烘烤等 等,小吃一条街位于陕西路,合群路,青云路、以夜市大排档为主,通宵营业。

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分析

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除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引言 (1) 一、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现状与作用 (1) (一)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简要概述 (1) 1.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资源 (1) 2.过去五年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1) (二)贵州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对经济的作用 (2) 1.增加贵州的经济收入 (2) 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二、贵州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2) (一)宣传力度不够 (2) 1.营销手段落后 (2) 2.经费不够 (2)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 (三)观念缺乏 (3) (四)制度无法突破 (3) 三、贵州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建议 (3) (一)转变思路,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3)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三)转变观念 (4) (四)加大民族保护力度 (4) 结论 (4) 致谢 (6) 参考文献 (5)

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分析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贵州居住着18个少数民族,贵州民族人口占贵州总人口的39%,土地面积占据着贵州总面积的55%,各民族的文化交汇形成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给贵州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是一个内陆省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条件严重的限制了贵州的经济发展。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贵州无法像沿海城市那样走外贸形势的经济发展道路,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设施不完备,这是贵州经济的发展现状,也是制约着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第三产业占经济发展的比重越来越大,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贵州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也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本文着重研究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优势与制约的条件。 [关键词]民族特色文化现代化服务业经济发展民族特色优势旅游产业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贵州黔东南苗侗建筑

————————————————————————————————作者:————————————————————————————————日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以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黔东南苗侗特色建筑保护和发展 摘要: 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苗族侗族在与汉文化的不断交汇融合中,吸收了大量汉族的建筑艺术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璀璨夺目的苗侗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并屹立于中国民族建筑艺术之林。侗族传统建筑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当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趋同与民族特色消失,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被压抑,文化的多样性被破坏,在建筑方面表现出建筑风格与形式单一、雷同,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消失,因此,有选择、有意识地传承与保护民族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尤为重要。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侗族建筑 一、黔东南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凯里经济开发区、1个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现在有苗族,侗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二、苗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 苗,侗村寨多坐落在群山环保之中,依山傍水与地形相结合,村落连地成片,村寨毗邻相依,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2016年旅游文化活动方案

2016旅游文化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