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

合集下载

论庄子的道

论庄子的道

万物者也 , 洋洋乎大哉 !”天地 第十二 ) ( 如果道包容万物的
话, 么, 那 万物都是有道的。由此 , 道存在 于各种差异 的事物 之中, 不管这些事物是不 同的还是对立 的。同时 , 道也存在 于各种具有等级序列的事物之 中, 从高级事物到低级事物。 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具有道 。 这究竟意味着什 么? 如果说
它也就不存在于某种特定 的时 间和空间之 中。道是没有 时 问性和空间性的 , 是超 出时间和空 间的。“ 在太极之上而不
庄子描 述了从道 到物乃 至到人 的演化过程 。“ 泰初有 无, 无有无名 ; 一之所起 , 一而未形 。 有 物得以生 , 谓之德 ; 未 形者有 分 , 然无问 , 且 谓之命 ; 留动而生 物 , 物成 生理 , 谓之 形; 形体保神 , 各有仪则 , 谓之性 。 性修反德 , 德至 同于初。 同 乃虚 , 虚乃大 。合 喙鸣; 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 , 若 愚若 昏, 是谓玄德 , 同于大顺 。 ( ” 天地 第十二 ) 这个过程可以 分解为如下几个 阶段 。 第一 , 。 无 它是道 的虚无性存在形态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3 8 7 ( 0 9 0 - 17 0 10 - 47 2 0 )9 0 1 - 5
作 为老 子思 想的继承和发 展 , 庄子① 的道家思想显得更 加 丰富 和精 细。特别 是他 以逍遥游所 阐释的 自由思想 可谓
以固存。”大 宗师第 六 ) 自身的根据 。这意味着 , ( 道是 道没
湖北 社 会 科 学 2 0 0 9年第 9期
论庄 子的道
彭 富春
(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摘要 : 庄子思想 的根 本主题仍 然是 道 。道是 真 实的存在 , 不是如 同一个物 那样的具 体的存在 者。道是没 但 有 时间性和 空间性 的 , 超 出时间和 空间的 。 是 因为道 不 同于万物的存在 , 以 它是 虚无。 所 虽然道是 存在的 , 而且 作 用于人 , 庄子认 为道 不可知 。 人的 思想和 言说 等都是存 在性 的 , 但 但 而不是 虚无性 的。因此 , 道拒绝走 向人 的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庄子是古代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代表,一直以来,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一直是研究者们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有太多专家学者关注了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庄子是现代伦理思想史中,唯一一位拥有太多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家,常常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实现良性的生态系统。

特别是他的《庄子·大宗师》一书中,他进行了精彩的理解,表达了自然的宇宙精神,指出人应当关注自然的发展状态,融入自然的韵律中,以顺应宇宙规律的事物,从而使自身达到一种和谐和统一的状态。

庄子还深入地论述了人类对自然主体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被列为宇宙主宰者,虽然有此重任,但人类也只是这宇宙中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尊重和崇敬宇宙,以示尊敬。

同时,庄子认为自然也是宇宙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互相尊重,自然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实现良好的生态系统。

庄子非常重视自然的环境,他的理论是从生态工程的角度思考的,他认为人类应当关注自然的发展,需要控制自然的污染物质,保护国家的土地资源,而不能大肆滥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还认为应当通过大自然的方式改变世界,而不是通过人为干预,因为大自然本就拥有完美的和谐状态,必须要让大自然来帮助人们改造世界。

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不仅为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者提供了一种调和宇宙的理念,还为后人的环保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他的思想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与现代环保思潮精益求精,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靠实用的参考。

先秦散文《《庄子》论略》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论略》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论略》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庄子》论略》原文及鉴赏【导语】:庄子人品德性、学问见识,另有一种出人头地处,另有一种折衷至当处。

庄子的气化论

庄子的气化论

庄子的气化论
《庄子的气化论》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事物的生成与变化。

庄子认为,万物皆由气化而来,气是天地之间的力量,可以促成事物的产生和变化。

他提出了“大象无形,气化为形”的观点,认为万物在无形状态下存在,只有经过气的作用,才能转化为具体的形态。

比如,水在无形状态下是气,只有在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后,才能凝结为水。

庄子的气化论还涉及到宇宙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

他认为,阴阳是天地之气的两种相对状态,相互转化才能维持宇宙的平衡;五行则是物质世界中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也会导致事物的变化。

通过研究庄子的气化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认识到事物的生成与变化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同时,也可以借鉴庄子的观点,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

- 1 -。

论庄子的_无知_不知_思想

论庄子的_无知_不知_思想
很显然, 庄子从 本体角 度阐 发的 无 知 思想 来 自于老子, 是 老子 关 于 道 的本 体 思想 和 为学 日 益, 为道日损 的认识论思想之有机融合。但从 思想 的明晰性上看, 庄子已远远超过了老子 。
其次, 从认知活 动中 的客体 即具 体事 物的角 度 看, 人们的认识也面临着种种困难。( 1) 事物存 在的 无限性和人生存在的 有限性 之间 的矛 盾, 决定人 对 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穷尽。庄子说: 物, 量无穷, 时 无止, 分 无 常, 终 始无 故。 ∀ 所 谓 量 无 穷 、 时 无 止 即指 事物 在空 间 和时 间上 存 在的 两种 无 限性。 与此相对, 人的生 命却 是有限 的, 在人 生之前、之 后 都是无尽的永恒: 其生之时, 不若未生之 时; 以 其至 小求穷其至大之域, 是 故迷乱 而不 能自得 也。归 结 到知识方面, 就是: 计人之所知, 不若 其所不知 #。
难怪庄子感叹道: 吾生 也有涯, 而 知也 无涯。以 有 涯随无涯, 殆已。 ∃ 面对 着事 物不 可尽 知的 客观 境 况, 正确的选择应 当是 知 不可奈 何, 而安 之所命 , 即安顺 于 此困 境, 不 强 行 求 知, 庄 子 认 为 唯 有 德 者 % 和 达命 情者 & 才能 如此。 面对 着莫 可奈 何 的定命, 更进一步 的选择 是: 既然 求知不 尽, 则莫 如 放弃求知, 专务养生而 尽年 、保 身 、 全生 ∋ , 庄 子认为此举方是顺应 自然 之道。( 2) 事物存 在的 变 易性和事物间关系的 相对性, 使 人们 不可能 确切 地 认识事物。关于事物的变易性, 庄子说万物 都是 方 生方死, 方死方生 () 的。事物不断生 成和毁坏的 流 变特性, 使人们难以获得对事物的确定认 识: 今日 所 是则明日可能为非, 今日 所非又 焉能 保证明 日不 为 是? 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相对性, 庄子认 为: 事物 是 互为彼此的, 即 彼出 于是, 是亦 因彼 ; 事物 之间 的 是非关系也是相对的, 即 因是因非, 因非 因是 。这 两方面结合 起来 导 致的 必 然结 果就 是: 彼亦 一 是 非, 此亦一 是 非。 ( 这 样, 万事 万 物 就只 有 自 是 其 是, 自非其非, 而没 有什 么共 同的标 准了。毛 嫱、西 施, 人以为美, 但鱼见而潜, 鸟见而飞, 鹿见而遁, 四 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 可见, 事物 之间关系的 相 对性, 使得人们不 能获 得对 事物的 确切 认识。面 对 事物不 可确 知的 难题, 庄子 的解 决方 法是 照之 以 天 (!, 即顺应物 之本 然, 以 齐物 的眼 光看 待万 事 万物, 如此, 则事物 莫不 皆然 皆可。笔者 以为, 这 实 质上是放弃 了对事物 的以 分辨为 前提 的认知 活动, 但 齐物 在庄 子 看来 却 是最 高明 的 智慧, 可 谓 大 知 。( 3) 由于宇宙初始时有一 个万物未曾形成的 阶 段, 这决定了人们 对事 物的 认识是 有极 限的。庄 子 说: 古之 人, 其知有 所至 矣。恶乎 至? 有以 为未 始 有物者, 至矣, 尽矣, 不可以加 矣。(∀ 既然 知有极限, 明智的做法则是不要超越极限去探知其外的未知 世 界, 而是要将知止于不可知之处, 这与 六 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论 (# 的道理是一样的。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论庄子的生命观——以《庄子》的内七篇为例

论庄子的生命观——以《庄子》的内七篇为例
世界。 因为无论怎样去世 、 遁世 , 都无法摆脱作为
2 、不得 已之 苦
生而为人 , 本身就是“ 不得已” 的选择 。 既作为
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 :欲洁其身而 人 , “ 就要体现作为人 的价值 , 以人的身上所背负 所 父子之亲 、 兄弟 乱大伦。 [ 如果放弃大伦——君臣、 ”】 2 人 父子关系就 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 、
在庄子看来 , 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 , 反对 :而强 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 , “ 是

类是血缘关系 , 另一类是政治关系 , 这是生而为 以人恶有其美也 , 命之 日菖人者 , 茁人者 , 人必反
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 , 其一义也 。 蕾之。不仅救不 了他人 , ” 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 子之事亲 , 命也 , 不可解于心 ; 臣之事君 , 义也 , 无 的黑暗 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 , 人们生存的艰难 适 而非君 。 所逃于天地之 间” 【 无 。l 】 庄子正 因为正视 可想 而知 。 了人的命运 , 才没有选择像伯夷 , 叔齐那样去逃避
意味着不配做人, 从而与鸟兽同类 了。 庄子接受人 之情等。 但其 中最难的莫过于处理君臣关系了。 伴 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 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 君如伴虎 , 事君虽险 , 因职责所在却又不得不去 但
而 为之 。 子则 认 为在 一个无 道 的世 界里 , 庄 一个 人 履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f 就是“ “ 。j 5 这 不得
, 两喜必多溢美之言 , 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 提 的。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鼠饮河 , “ 偃 不 “ 事若不成, 则必有人道之患 , 事若成 , 则必有阴阳 过满 腹 。”】 泽 雉 十步 一 啄 , 步一 饮 , l 1 百 不蕲 畜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却不知道是《庄子·大宗师》
中的一句话。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早已看透人生世事,早已将这些大道理告于世人,
但愚昧无知,被金钱利益迷昏了头脑的人们何曾参透过。世人也许早将这些大贤大圣之人抛
于脑后,仍沉迷于是是非非的牵绊,该珍惜时不知道珍惜,该放手时不知道放手,作茧自缚,
痛苦一生。如若早就参透《庄子》其中的奥妙所在,又何尝走这么多弯路,让自己的人生如
此不堪。
泉水干涸了,鱼都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嘘吸着湿气,用唾沫互相湿润彼此的身体。与其
如此,不如悠游于江湖,彼此相忘。
庄子借助一篇又一篇的寓言故事向我们阐释人生的真谛,每一篇都发人深思,振聋发聩。
当读到这篇故事的时候,连日来堵于心口的郁闷之气,霎时间烟消云散,心境豁然开朗,是
是非非,恩恩怨怨,原来如此,何必太过执着。苦了自己,绊了他人。有些事太过执着,就
变成了错。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困境中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朋友之间的感情固然
难能可贵,可是如果可以选择,游鱼还是会选择在江湖中自由自在的遨游,忘记和自己相濡
以沫的朋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感情太深的眷恋与依靠,只会束缚人的手脚,让人沉迷于
欢喜悲痛,无法自拔,更无法抬起头来更美好的明天迈进。该放手的东西,自要放手,有些
东西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你握得越紧,沙子就会流得越快。
从庄子的一句话,似乎参透了人生的许多道理,譬如生死。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
有夜旦之常,天也。”【1】生死有命,就像黑夜白昼一样,是自然的规律。自然初始为无,
人生始于无,死后又归于无,从无中来,自无中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运动周期的自然规律
罢了。所以,生时不必欢喜,死后不必悲伤。人生在世有很多东西是无可奈何的,譬如生死,
就是你无法掌握的,你不知道你何时会来到这个世界,也不知道何时会离开。既然如此,何
必太过执着。顺应自然天道的变化,该来的东西既然无法逃避,就勇敢的接受;该去的东西,
无法挽留,何必放手。就像两个深交的朋友,因时间、距离的变化,两人的思想观念早已发
生变化曾经亲密的感情也早已变质,再见面也只是不尴不尬的问声“你好吗”,这样的友情
还不如及早放手,还彼此一个清静的世界,不正应了庄子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吗?
丽姬刚被晋国擒获时,泪湿衣襟,痛苦不堪。可是当她到了晋献公的王宫,与君王睡在
安逸的床上,吃着美味的肉食,又后悔当初的哭泣了。就像也许死去了的人后悔死之前的痛
不欲生诚惶诚恐呢。如果看透了生死的轮回,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即使下一刻就死去又能怎
么样呢?世界不会因谁死了,就停止转动,就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秦失吊唁老聃之时,仅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子桑户死时,他最亲密的两个朋友孟子反、
子琴张却在旁边编曲弹琴,相互唱和;庄子妻死之时庄子敲瓦缶唱歌。秦失、孟子反、子琴
张、庄子他们都是超然物外,脱离世外之人,他们以“无”为头颅,以“生”为脊梁,以“死”
为屁股,将生死看作一体,从无而来,从无而终,逍遥尘世,安然自得。参透人生,没有恩
恩怨怨,情思苦旅的羁绊,坦坦荡荡,畅意人生。命运给与什么就坦然接受什么,不管它是
痛苦,折磨,还是死亡,有谁能知道死后是不是一种重负的解脱呢。
女偊以圣人之道指导卜梁倚。三日,置之天下于脑后;七日,置之人事于度外;九日,
直至生死,浑然忘我,心窍彻悟。不受古今时间束缚,进入无生无死的永恒境地。“古之真
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欣然于自然赋予的生命,忘记生死轮回
复归于自然,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之力改变天命之常。如若世人皆能于此,
又怎么会有忧愁苦闷,怎么会自怜自叹。
庄子《至乐》篇中托骷髅头之口告诉世人“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
从容洒脱,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世人往往陷于物欲的牢笼,
心被外物牵扯,双眼被利益金钱迷惑,奋力追求更舒适的人生,更富有的生活,更豪华的别
墅与轿车,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将欲
望的沟壑填满,再大的别墅也无法承载日益膨胀的野心。于是,追求与忙碌的脚步一刻也不
得停息,身心俱疲,最终失去了所有的快乐。人若能从物欲中解脱出来,超然物外,超越生
死顺应天时,又何苦白白增加自己的痛苦呢?当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提着一把斧头,走向瓦尔
登湖的,开始惬意人生的时候,又有谁比他更快乐呢,在宁静与安然的境界中梭罗享受到了
人世间无法享受到的闲适与乐趣。没有金钱,没有豪华别墅,只有林中的一个小木屋,你又
怎么能说他不快乐呢?其实,可以说那是梭罗最幸福开心,内心最平静的岁月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死前的法庭申辩中说“怕死只是不聪明而以为自己聪明,不
知道而自以为知道的另一种形式。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否真的是一种最大的幸福,但
是人们害怕死亡,就好像他们可以肯定死亡是最大的邪恶一样,这种无知,肯定是最应受到
惩罚的无知。”【2】这就是苏格拉底胜过世上所有其他人的地方,也是他的聪明之处。他能
够坦然的面对死亡,并把它当成一件最大的幸福。在得知自己将被判处死刑时,苏格拉底平
静地对周围的陪审团说:“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
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答案不言而喻,无论是生是死,苏格拉底都坦坦荡荡坚持着自
己的哲学观点,不管他是不是被世人所接受。他把自己当作一只蚊子,是神的旨意把他派来
唤醒、劝导、指责世人。如果世人不肯从昏昏入睡中清醒过来,就算一巴掌把他打死,他也
无所畏惧。
来自东方的庄子与来自西方的苏格拉底有着太多不同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他们不曾相
识,对待生死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苏格拉底把死亡看作神的旨意,庄子把死亡看作自然的规
律,考究起来,神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同一的呢。
人生就像一列单向的火车,一旦启程,就绝无后路可退,如果你因留恋某一地的风景而
迟疑不前,那么你将错过前面无限多更加美好的风景。不要怕最后的终点,勇敢的向前,也
许在终点你能彻底明白这一趟长途跋涉的真正意义,找到最终安然的归宿。“人生如梦,人
死如觉。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大梦太长,人不到死的时,是不会明白自己所做的这场大
梦的。死如大梦初醒,死后方有大觉。”【3】立于人世看人生,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苦辣
酸甜的牵扯,谁也无法躲过名利、是非、荣辱、贵贱的纠缠。于是,痛苦难免,烦恼无边。
庄子能够立于世人之上,脱于俗情之外,看透生死轮回,人生若梦,超然物外,逍遥自
得。庄子梦蝶,醒来不知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其实不管他是蝴蝶还是庄周都只不过是
自然界的一物罢了,梦里梦外,清醒昏睡,谁又说得清呢。物我交融,精神与肉体契合出一
个真实的自我。有些人在梦中比在现实中还要精彩万分。
庄子死时选择天葬,在我看来是一种最残忍的方式。把尸首抛于荒野,任乌鸦老鹰啄食,
他以天地为棺木,以日月为双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这又岂不是天下最为丰厚
的陪葬吗?这不像有些人死时,非得拉上几千人陪葬,绫罗绸缎,珠宝玉器不胜枚举,活着
受权势钱财所累,死后仍不得安宁,这些人到死也没有看透人生,岂不可悲可叹!庄子的肉
体虽复化于万物之中,但庄子博大,旷达的思想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光芒永不消减,
与日月同明,与天地同归。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执着于苦痛,不如逍遥自得一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
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淡看生死,人生就没有那么多的纠结苦恼,不必担
心2012世界到底会不会毁灭,不必担心下一刻是不是会有地震,也不必害怕哪一天死亡会
降临。每活一分钟就要有一分钟的精彩,别浪费时间在杞人忧天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