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之游

合集下载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逍遥游》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者,逍遥之游也"逍遥,谓自由自在"游,谓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欲求自由自在,须先以达观之大智,解除小智之拘束"小智之拘束为何?谓从个己观察一切,而纯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达观之大智为何?谓从大道观察一切,而不为己见及功名之见所拘束也"小智不及大智,故本篇以无己!无功!无名,为精神自由之理想境界,此其大旨也"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

庄子逍遥游赏析庄子《逍遥游》赏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是楚庄王的后裔,原是楚国的贵族,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安徽的蒙城县)。

庄子生活在战国,群雄逐鹿,战争频繁,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庄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后来辞官归隐。

庄子生活贫苦,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打草鞋为业,还经常入不敷出,甚至有时候要靠借贷度日。

庄子他鄙弃荣华、蔑视权贵,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推崇精神的绝对自由。

因此庄子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保持着自己高尚独立的人格,庄子喜好在山水之间,逍遥遨游,怡乐性情。

庄子也是我过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创始人。

庄子在唐朝时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也被封为《南华经》。

二、《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顾名思义,文章的主题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的含义是指不用任何凭借就能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宇宙。

课文通过对四种境界的描述和比较,而得出结论: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在《逍遥游》的开篇第一段,庄子就以一种恢宏阔大的气势,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此,庄子向读者们描绘了一个阔大高远的境界,它带给读者一种广袤无边的感觉。

文章的一开头,庄子就产生了“一鸣惊人”的效果,也是这种气势才有感动人的效果。

庄子接着叙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蝉和斑鸠也嘲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想飞就能够一下子飞起来,遇到榆树、枋树就停歇在上面,偶尔力气不够无法飞到,落到地面就可以了。

何苦要飞到九万里而到那千里迢迢的南海呢?”蜩与学鸠无法理解大鹏所达到的境界和志向因此而嘲笑它。

《逍遥游》全文及赏析

《逍遥游》全文及赏析

背景介绍《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北冥有鱼【作者】庄周【朝代】先秦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情”、“至乐无乐”. ,他从认识论中析出的游的感情色彩是平和冲淡的。认识这几点很重
要,尤其最后者,它还会在我们下文分析中再次被强调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大略知道了庄子从他的认识论中析出的游的幅度以及游戏世界时
1郑世根曾对“气化”和“物化”作了区分,“‘气化’为万物共通的根源,所有万物都化为‘一气
’;‘物化’为‘物’与‘物’
它给自身游的内容提供了巨大的开放空间,这也给后人理解这种游提供了广阔的幅度。说
到底,庄子所追求的自然之真,不是真理的真,也不是客观事实的真,而是率意而真的真,
“真”在他那里既是一种事实的状态,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这种主观的感觉因反世俗各种
1如庄文中多次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畸人”等,他们以遵循自然分际的游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照面,让自身
庄子很喜欢用“游”字来表达他对生存的看法。据笔者统计,《庄子》中“游”字出现多达
百余次。他开篇就以“逍遥游”作为标题说明他对“游”的重视。在该篇中他还两次强调了
“游”所达到的精神境地,“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内七篇中的其他6篇,每篇也都有
“游”字出现,《齐物论》篇强调“游乎尘垢之外”;《养生主》篇讲述厄丁“游刃必有余”的境
蒙(气化所对应的游) ;他所向往的是无待而自化的游(这也是游的最高境界) ;在物化的游
和无待的游中,又可细分为心灵的游和行为的游,心灵的游表现在险恶人世中人的处世艺
术,行为的游表现在人与世界物打交道过程中人的高超技艺,这两者都是庄子生活艺术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庄子从认识论中析出的游强调人的“心斋”、“坐忘”这一环节,追求人的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它启示我们,若我们的行为和心灵达到自化的境界也就
是达到无待的境界,那我们就可以“逍遥游”,“自适其适”,就如《逍遥游》篇中的大鹏鸟,生
活实践中的厄丁、梓庆、拘楼、吕梁丈夫等等o。
在庄子那里,上述几种“游”的类型存在着交叉甚至模糊的倾向,但大体上我们还是可
以简要概括出以下几个结论:他所游的对象是客观物(物化所对应的游)、想象中的宇宙鸿
找和期待静止固定的(事物、价值和秩序)的无效性,他代之以化,以表征(re p re sen ti ng )往复
的、游戏常规化了的现实品格,
(在这个现实里)
,无生命的宇宙、人类以及除人类以外的动
植物生命都没有区别。”〔’](”’
07)由于“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庄子以“游”的方式
与这个世界照面也就可想而知。米切尔
荒诞。
如果一个人感到世界的荒诞,而自身又找不到信仰和价值规范时,他就有可能在“方可
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样两可的心态下走向逍遥和沉沦,前者表现为庄子的逍遥游1 ,后者
表现为庄子的混世之游,尤其后者由于跟游世中的保身相结合,庄子由认识论开辟出来的游
的内涵将因游世中的主体屈服于环境(甚至泯灭自我)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庄子认识论
抗争以听任自然安排。在《至乐》篇中,庄子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支离叔左肘上生了一个
瘤,他本能地厌恶之,但后来一想,世界本是荒诞的,人的生存没有可靠的背景,死生无常,自
己何必斤斤计较,于是他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子桑因饿病了,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沦落到
这种地步,如果天地是代表公正秩序的话,那为什么单单使他贫困呢?他由此感到世界的
论庄子之游
包兆会
(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 1 0 0 9 3 )
摘要: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
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要全面、准确、细腻地把握庄子之游,就有必要对庄子“游”
的基本义
、“

”的幅度及其最向往的
“游”逐一辨析,还庄子之“游”
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游是游戏之游,但徐氏所得出的游因过于强调游的精神自由和自适,以及康德意义上的无目
的性,没有涵纳庄子思想中随波逐流的混世之游,因而,一定程度上化约了《庄子》中游的复
杂性,他对游的基本义的规定还需修正

米切尔
·
克莱代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庄子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的思想理路。
由于万物
处于往返的循环运动,没有事物是永恒固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在这里强调了顽固寻
世,要以“游”的方式与俗世照面并参与俗世的一切活动。
一开始,他还坚持有原则的游。
《人间世》篇“颜回见仲尼”、“颜阖将傅卫灵公”等段说明这一点。颜回之所以向孔子问道,
颜阖之所以向蓬伯玉求教,乃在于他们坚持的有原则的游与保身发生了冲突,在“危吾国”
与“危吾身”之间,他们很难作出选择。
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孔子也只能提出这样的劝告:
(3)气化。
气化是从万物共同起源来说的
。从宇宙发生论角度来说,万物归于“一气”,“通天下一气
耳”
(《知北游》)
,万物只是由道之自化而来之“一气”的流行1。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游
心于物之初,“合气于漠”。( 4 )自化。自化是从存在论角度论述的。自化就是道之生生自
体,物之自本自根,就如《秋水》篇所说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认识论中所析出的游的感情色彩那样简单—充满平和、冲淡,他到底牵挂着这个世界,他
在游世过程中总是抹不去他的一份情感牵挂,这尤其表现在他面对生命无根基状况以及险
恶的人世时。因此,庄子的“游世”呈现出了复杂性。
面对生命的无根基状态,庄子的游世首先表现出了人的荒诞情状。庄子意识到,既然这
个世界充满偶然性,它的存在背景不可靠,那坚持规范性价值和意义是徒劳的,人不如放弃
(外不化)而无法对世
界和人生产生游戏态度,他们因此被痛苦和烦恼所包围,“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
能止.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齐物论》)

(2 )物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知
北游》)在现象层面上万物相分,但只要人以审美的态度与物进行沟通,就能达到物化的境
界,就如“庄周梦蝶”故事中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这就“谓之物化”。
需进一步论证
。我们更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理解遵循自然分际的游,以及它与徐复观对庄
子游的基本义的规定有何不同。
我们认为,庄子的游的基本义是适性而为,他强调以自然的
分际(“自适其适,’)为处世标准。
由于适性而为,社会上无论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只要
不合己性的都可以反对,也就是说,庄子这种游的形式因自身没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方向性,
·
外物》中认为“游”是“胸次洒然”的精
神状态,“游,即下面游于世者,自然胸次洒然,一尘不挂;若不能由之,人未免尘根太重,即欲
离世而立于独,而此心亦不能自胜也”。关锋等突出了《庄子》“游”的混世和游的主体人格
收稿日期二2 0() 2一07一04
作者简介:包兆会(19 72一)
,男,浙江临海人,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子的游主要是出于对世界秩序的怀疑,是一种精神性的游,其内涵的多变表明了庄子自身的矛
盾,其自身的开放性则为后世文人从其身上发展和衍生出吝种游的模式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庄子;游;生存世界
中图分类号: B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X) 7一7 2 7 8 (2(X) 3 )以一的82一08
一、“游”的基本义
游,随波逐流的支离疏混世之游,自适其适的媳与绸之游。但是,在所有研究中,他们大都忽
略和回避了对《庄子》“游”的形式或者说“游”的基本义的研究,他们所侧重研究的是《庄
子》“
游”的具体形态和具体含义

当代有些学人已明确提出《庄子》“游”的形式和基本义,如徐复观认为庄子之游是随风
飘荡而无所束缚之游,是游戏之游,“此为庄子所用游字之基本意义”〔’〕‘p
悠游于藩篱之内而不为名位所动,能够接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接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传统
隐者处世的一大基本思路是如何保全自己,作为隐者传统中一员的庄子,自然也关注这一问
题。o当庄子明确让危世的人们选择保身而有意无意忽略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时,明哲保
身的思想也就呼之欲出
。在《列御寇》篇,伯昏警人就劝列子不要招人欢心而让别人感到他
,
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养生主》)
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但是这仅仅是庄子认识论中的游所提供的视野,作为有着强烈怨恨
情结和虚无意识的庄子,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体验并没有像他认识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那
样的解脱和无哀乐,他从生存论背景出发所呈现出来的游的幅度和境界与认识论中所析出
的游的幅度和境界是有差异的。概括地说,庄子在游戏人世时充满复杂心态,并没有像他在
的丧失。郭象、林希逸等提倡自适其适之游:林希逸曰:“世有达者有不达者也,游,自乐之
意也. .游于世而无所偏倚,不以古今为是非也,虽和光同尘不与世相许,而我所之所存者
自在,故曰:‘顺人而不失己’。”(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卷二十七第十)前人的研究成果大
体上也是可信的—因为每一种游都可以在《庄子》中找到大量例证,如精神飞扬的大鹏之
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识论(思辨)层面上“游”的多样性,二是庄子游世时表现
出来的复杂态度。
庄子不仅从他的认识论中析出了游,而且根据他对世界认识的深浅对游还作了不同层
则分别对应着四种不同
“游”的内涵

(l)内化而外不化。内化而外不化者由于过于“逐物”
中析出的游所强调的精神自由和主体性将随着游世主体的不同生存境遇而发生变化,其所
界定的游的感情色彩也将变化。这种变化在《庄子》那里有个蜕变的过程,即游的主体性不
断丧失、游所包含的自由精神不断弱化、游所蕴藏的感情趋向于麻木和无的过程。
当庄子意识到人是无法回避他所生存的世界这一点后,他给自己处世开出的药方是游
之间的沟通,所有万物因‘一气’可从此‘物’到彼‘物’,从彼‘物,到此‘物, ,愉言之,‘气化,说明所有存有的背后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