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 )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2.模型的建立 2.1 假设模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生产总值(Y )这个经济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用总就业人员数(1X )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X )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3X )去代表消费需求。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这里的被解释变量是,Y :国生产总值,

与Y-国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作为模型可能的解释变量,共计3个,它们分别为:

1X 代表社会就业人数, 2X 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3X 代表消费价格指数,

μ代表随机干扰项。

模型的建立大致分为理论模型设置、参数估计、模型检验、模型修正几个步骤。如果模型符合实际经济理论并且通过各级检验,那么模型就可以作为最终模型,可以进行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

国生产总值 经济活动人口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992年 26,923.48 66,782.00 8,080.10 106.4 1993年 35,333.92 67,468.00 13,072.30 114.7 1994年 48,197.86 68,135.00 17,042.10 124.1 1995年 60,793.73 68,855.00 20,019.30 117.1 1996年 71,176.59 69,765.00 22,913.50 108.3 1997年 78,973.03 70,800.00 24,941.10 102.8 1998年 84,402.28 72,087.00 28,406.20 99.2 1999年 89,677.05 72,791.00 29,854.70 98.6 2000年 99,214.55 73,992.00 32,917.70 100.4 2001年 109,655.17 73,884.00 37,213.50 100.7 2002年 120,332.69 74,492.00 43,499.90 99.2 2003年 135,822.76 74,911.00 55,566.61 101.2 2004年 159,878.34 75,290.00 70,477.43 103.9 2005年 184,937.37 76,120.00 88,773.61 101.8 2006年 216,314.43 76,315.00 109,998.16 101.5 2007年 265,810.31 76,531.00 137,323.94 104.8 2008年 314,045.43 77,046.00 172,828.40 105.9 2009年 340,902.81 77,510.00 224,598.77 99.3 2010年 401,512.80 78,388.00 251,683.77 103.3 2011年 473,104.05 78,579.00 311,485.13 105.4 2012年

519,470.10

78,894.00

374,694.74

102.6

假设经济模型为:μββββ++++=3423121X X X y 2.2 建立初始模型——OLS

2.2.1 使用OLS 法进行参数估计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7/14 Time: 20:46 Sample: 1992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713618.8 127520.1 -5.596127 0.0000 X1 9.301372 1.252990 7.423339 0.0000 X2 1.109932 0.036932 30.05337 0.0000 X3

960.6130

455.8173

2.107452

0.0502

R-squared

0.996644 Mean dependent var 182689.5

Adjusted R-squared 0.996051 S.D. dependent var 147531.4 S.E. of regression 9270.792 Akaike info criterion 21.27677 Sum squared resid 1.46E+09 Schwarz criterion 21.47573 Log likelihood -219.4061 Hannan-Quinn criter. 21.31995 F-statistic 1682.612 Durbin-Watson stat 1.682540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得到的初始模型为123713618.89.3013 1.1099960.62Y X X X =-+++

2.2.2 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要对建立的初始模型进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预测检验在的四级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解释变量的系数分别为1β=9.3013、2β=1.1099。两个解释变量系数均为正,符合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符合解释变量增长带动被解释变量增长的经济实际,

3β=960.61,符合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与现实经济意义相符,所以模

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检验

①拟合优度检验:R 2

检验,R-squared=0.996644;Adjusted R-squared=0.996051;可见拟合优度很高,接近于1,方程拟和得很好。

②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 检验,

模型系数显著性检验,t 检验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713618.8 127520.1 -5.596127 0.0000 X1 9.301372 1.252990 7.423339 0.0000 X2 1.109932 0.036932 30.05337 0.0000 X3 960.6130 455.8173 2.107452 0.0502

从检验结果表中看到,包括常数项在的所有解释变量系数的t 检验的伴随概率均小于5%,所以,在5%的显著水平下1X 、2X 、3X 的系数显著不为零,通过显著性检验,常数项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保留在模型之中。

③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 检验,方程总体显著性检验的伴随概率小于0.00000,在5%显著水平下方程显著成立,具有经济意义。

(3)计量经济学检验:

方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下面进行居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核心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