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我们的态度——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是好的东西,对中国的发展有利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加以吸收。即使这些东西来自日本,属于日本的文化。

背景——日本“酷文化”的全球攻略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只不过是表象,认为工业是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撑,事实上,日本音乐、动漫、美食、绘画、娱乐、时装、广告、设计等“软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汽车业,其出口量在过去10年增加了3倍,达到125亿美元。日本“酷文化”(GrossNationalCool,简称GNC,直译为“国民酷总值”,意译为“国民幸福总值”)产业俨然成了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

背景下的结果——日语影响汉语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外来的日本词,在甲午战争以后,主要是科学词汇,多为书面语言;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日常生活新词语。第一、二次日本词热潮中,老中青受众都有,覆盖面广,而现在与以往不同,此次日本词“冲击波”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以动漫语言为主,二是主要停留在口语层面,三是通过网络迅速蹿红。网络和动漫词汇,受众主要是集中在网络上的年轻人。如果加上宅、御姐、萝莉、控、正太、吐槽……我们似乎已置身第三次日词“冲击波”中。

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文字、词汇。中国在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的时候,引入了众多的日本语词汇。据195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研究》所载,当时汉语中外来词有1270个,来自日本的有458个,占35%,而这些词又是中国现在比较常用的其中政治法律类39个、哲学类61个、经济类47个、文教、科技都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词,已经相当“中国化”了:立场、取缔、手续、人口;相对、绝对、积极、消极、哲学;石油、出版、政策;近代化、生产力、人生观、封建社会、无产阶级、生产率、辩证法、民法、宪法……

现代汉语中很多常用词汇都来源于日本汉语,比如:健康、卫生、衬衣、宠儿、乘客、储蓄、反感、化妆品、接吻、紧张、批评、企业、气氛、人格、肉弹、升华、生产、体育、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文明、文学、时间、劳动、服务、白血病、鼻窦、剥离、大气污染、关节炎、抗体、麻醉药、牵引、弱视、色盲、糖尿病、听力、血压……除了词汇之外,还有一些用法,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表达,比如“超”,“超豪华”,“准”,准新娘、准爸爸。这些深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外来词汇,或是日本独创的词,或是改造了中国原有的旧词,独

创了新的含义。比如“博士”,今天大学培养出的博士,就是来自于日本汉语,是日本独创的新意,而并不是传统中文的博士之意。

日本汉语影响现代中国词汇的有四个主要特点:

1.范围大,程度深。70%多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生活用词都是源于日本汉语。如果我们不用这些外来词,就会影响我们的语义表达。包括了法律、经济、文学等等。文艺方面的如∶实力派(歌手)、演技派(演员)、新锐、友情出演、人气等(“新锐”在日语里也可用于其他方面,意思就是“后起之秀”,我不知道当时在汉语里是否也可用于其他方面。体育方面的如:折返点(用于马拉松)、安打(棒球);围棋界尤其明显,如中国流、名人(赛)、段、段位、对战等。经济方面如∶(市场)人气、(企业)业绩、业界、内需、不良(贷款)、开发(当“研制”讲)。

如果我们像“抵制日货”那样,拒绝使用这些日本词语,中文将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取缔、取消、引渡、手续、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大律师、代价、让渡、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法人、重婚罪、经济、条件付之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都将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2.在人文学科之中,大量的日本汉语词汇进入了学科的话语体系,涉及到法律、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大量的概念话语都是日本汉语构造的。“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中国以前叫“资生学”、“智学”和“群学”,一听起来,这倒是像“日文”,但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中文。这些“日”常用语,有些其实是中国古代既有的名词,日本人将之赋予新意使用,遂成规范。而中国拿来,也易如反掌。

3.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在文化层面上,日本汉语的贡献居功至伟,中国知识分子借用日本汉语现成的词汇,能够方便、快捷地展开研究,大大推动了思想启蒙,这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民初,中国本土的知识分子也大量翻译了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名词,可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本土的翻译词汇和日本汉语的词汇一PK,相同的翻译词汇,大都是本土词汇失败。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初始自称“造反”,陈少白拿了一份日本报纸给他看,云“支那革命党孙文”,孙抚掌曰:“好,好!自今以后,但言革命,勿言造反。”还有“经济”一词,原意为治理国家;如今谁还用“经济”来“治理国家”呢?早就专门用“政治”了!

4.从国别上来讲,日本汉语影响中国,当然是日本的汉文化“倒流”中国,近百年来,我们中国人长期使用,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脱口而出的词汇是外来词,大办洋务、以思想开明著称的张之洞,曾在一份文件上批云不要使用新名词,他的幕僚辜鸿铭却告诉他:“不要使用新名词”中的“名词”二字便是一个新名词,来自日本。“时间”这个词,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是外来词呢?日本外来词渐渐地成了当代汉语的“新传统”。

日本外来词的良莠不齐

上述四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日本外来词方便了我们的交流,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因此而坦然接受所谓的第三次冲击波呢?当然不是。因为

在这次中,我们看到不管是萝莉还是宅男/宅女,其实都是反映了日本对于我国年青一代的腐蚀!这些词汇为年青一代不敢长大,不敢面对社会找到了原因……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表面。更为深层的,是我们在经济、政治、法律、医学、地矿学、哲学等等涵盖所有近代人文、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各个方面学习日本的一个形象化的记载。语言中的相互交流是很正常的现象,有时候可能需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净化”,但更多的时候,语言处于一种很自然的新陈代谢和自动筛选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外来词吸收进来,将它们尽快汉语化,以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引进外来词本来没什么不好,不过一定要斟酌、筛选,才可以纳入自己的语言里。日本词“幼稚园”被汉语“幼儿园”取为例,说明日本外来词在中国优胜劣汰的过程。

大国乏词应反省

然而,对于日本词的涌入,看到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深层隐忧——中日文化落差,特别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的落后。检讨日本词的大量涌入,不如检讨中国自己文化的创造力为何走向低迷。

近年来,中国自己创造的新词大多没这么阳光、进取,多是“小三”“打酱油”“俯卧撑”和“神马”之类颇具自嘲和无奈意味的网络语。与词汇创造缓慢相映成趣的,是对一些严肃词汇的歪曲、矮化和贬低,如“小姐”“偶像”和“同志”等。

回到背景——中国该如何应对日本“酷文化”

中国如何应对日本“酷文化”的强烈冲击?显然,良莠不分的惟日即“哈日”和妄自菲薄的杞人忧天或轻狂自大的不屑一顾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冷静。面对日本“酷文化”,我们不应在某些披着文化外衣的“侵略”面前举手投诚,也不应因噎废食、躲避退让而坐失崛起良机。和而不同,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自信与创造才是解决之道。首先,要从大环境建设入手,减少禁区,让文化创造者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有更多的投入;第三,把握住高端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