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的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

合集下载

金属热处理,渗碳,渗氮,发黑发蓝等处理

金属热处理,渗碳,渗氮,发黑发蓝等处理

金属热处理,渗碳,渗氮,发黑发蓝等处理金属热处理,渗碳,渗氮,发黑发蓝等处理金属热处理:1.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通过改变金属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工艺。

2.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

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3.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

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4.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

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5.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工序之一。

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

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

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6.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

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7.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

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高温组织。

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

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8.冷却也是热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

T8钢表面W—Mo—Co多元共渗层的组织和性能

T8钢表面W—Mo—Co多元共渗层的组织和性能

摘 要 : 用 双 层 辉 光 离 子 渗 金 属 技 术 在 T8 钢 表 面 进 行 了 W - o Co 多 元 共 渗 , 究 了 表 面 采 M - 研 合金 层 的组 织 、 组成 、 分 、 度 、 性 以 及 与基 体 的 结 合 强度 。 结 果表 明 , 金 层 由 M。 相 成 硬 脆 舍 C+ M C 型 碳 化 物 层 和 w 、 o、 o固 溶 体 扩 散 层 组 成 。 化 物 层 硬 度 很 高 , 金 属 态 HV 硬 度 高 达 M C 碳 渗 12 0 14 0 固 溶 、 效 处 理 后 硬 度 升 高 至 1 4 0 1 6 0 左 右 ; 溶 体 扩 散 层 在 渗 金 属 态 硬 度 较 0 ~ 0 , 时 0 ~ 0 固 低, HV。 硬 度 只 有 4 0 5 0, 溶 、 效 处 理 后 硬 度 升 高 至 8 0 10 0。 碳 化 物 层 与 基 体 之 间 为 . 。 0~ 5 固 时 0 ~ 0
冶金 结 合 , 存 在 膜 基 结 合 问题 。 不
关 键 词 : 层 辉 光 离 子 渗 金 属 ; 面 舍 金 化 ; — oCo 多 元 共 渗 ; 织 ; 能 双 表 W M - 组 性
中图分 类号 : TG1 4 4 5 7 .4 文献标 识 码 : A
双层 辉光 离子 渗金 属技 术是 在 离子 氮化 技术 基
1m×3mm, 用 金 相 砂 纸 打 磨 其 表 面 , 丙 酮 清 T i 采 用
性及 抗 回火 软化 能力 , 且成 本则 大 大 降低 , 有 广 阔 具
的应 用前 景口 ] 。但 由于 以 工业 纯铁 作 为 渗 金 属 基
体 材料 , 强度 太低 , 工业 应 用受 到很 大 的限制 。碳 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渗透机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渗透机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碳酸岩隔水层 硫化物矿山 破坏机理 矿渣粉 矿井水资源化 石墨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 白云石有序度 白云岩储层 病害机理 电阻率 电化学 甲酸氧化 生物气 玉米 特性 热解 热效应 热力学分析 渗透通量 渗透调节 渗透蒸发 渗透胁迫 渗透率 渗透特性 渗透溶蚀 渗透汽化 渗透性能 渗流理论 渗流坡降 混凝土浆体 淤堵 浸润线 海砂 浓差极化 流固耦合 活化过程 洗涤 注浆强化 汽油脱硫 污染防治 水泥改良土 水平渗透系数 水分胁迫 气升 极限浓度 松柏醇-β -d-葡萄糖苷 机理 机械振动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 木质素 有机碳 无侧限抗压强度 数学模型
科研热词 损伤 定向金属氮化法 填埋场 地震 吸附 高阻尼混凝土 高温燃气环境 高效液相色谱 非饱和 非线性吸附 陶瓷基复合材料 阻尼 防渗系统 长苞铁杉幼苗 铝 钢筋锈蚀参数 造林 运移规律 轻集料 质子导体 评估指标 蛋白质分子印迹 苯 自修复 膜渗透机理 膜分离 腐蚀机理 脯氨酸含量 能源 耦合 耐旱机理 耐久性 结缕草 细骨料携带氯离子 细观机理 级配曲线 粘土 粒状铁 管涌 穿透曲线 种质资源 离散单元方法 离子渗透 砂砾石层管涌 矿山环境工程 疏水性 电磁响应 甲苯 生理 玉米 煤矸石 炭膜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信息扩散原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信息扩散原理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高概率节点 飞点 风暴潮灾害 配色方案 边缘 色彩协调 碳储量 生物量 特征线 物理建模 点插值法 激光雷达 湿润布料模拟 渤、黄海沿岸 混合颜色 混合噪声 模糊风险评估 森林参数 树高 无网格法 无线自组网络 扩散矩阵 弹簧质点模型 广义m-j集 对流扩散 各向异性扩散 信息扩散 grover搜索思想
科研热词 高分辨率 风险评估 频域 随机最优控制 间隙水 铅笔滤镜 部分信息 连续波 覆盖度 薄膜扩散平衡技术 蒙特卡洛方法 色彩空间 细胞神经网络 着色算法 溶解磷 混凝土 氯离子 氧原子 柑桔 最大值原理 时域 政策性农业保险 扩散系数 扩散光学成像 扩散 恶意代码 彩色铅笔画 局部活动性 对等计算 密度泛函理论 复杂性 增强指数树 图像加密 吸附 可逆映射 农业气象灾害 光学成像 光学分子影像 光子传输 催化剂 信息扩散 信息光学 保险理赔指数 主动免疫 zno pt皮肤 pt_3ni(111)表面 pd agent
2011年 科研热词 风险分析 非负矩阵分解 遥感图像传输 跳跃扩散市场 误码率 聚焦点 索赔强度 用户兴趣点 物质扩散 点扩散函数 水灾 有效边界 最优投资策略 推荐算法 抗误码 扩散张量 平滑滤波 小波变换 多聚焦图像 复合过程 地震图像 图像降质 图像融合 图像复原 双树复数小波变换 加权 农业 全变分模型 信息扩散 信噪比 保费率 二部分网络 上海市 sphit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不锈钢基体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不锈钢基体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推荐指数 4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zrn tin bi2212 ag 3cr13不锈钢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南航徐重教授讲座策划书

南航徐重教授讲座策划书

南航徐重教授讲座策划书一、活动目的以材料学院为主并对此活动感兴趣的同学了解徐重教授的求学治学的特点,并从中体味和思考深层的双辉知识,增强同学们的文献搜索和实际研究能力。

为了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徐重特聘教授现场讲座与交流的形式为材料学院研究生讲述他的所学所想和所获,此次活动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就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徐重教授将从自身的求学经历出发,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他是如何在实验中探索并发现了“磁场对金属热处理的影响”和“力的磁效应”,发明了“等离子表面渗金属”的工艺方法。

徐教授将通过精辟透彻、幽默风趣语言使同学们了解了科学研究中的辩证法和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的运用。

并鼓励同学们在科学实践中勇于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讲座内容1、讲座时间:6月10日上午9:00—11:00(考虑到下半年教授特别忙,很难抽出时间,所以在这个时间进行)2、讲座地点:材料楼3013、讲座对象:材料学院研究生4、讲座主讲:徐重教授教授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南航特聘教授,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长。

中国离子轰击化学热处理学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山西省学会理事,材料学会山西省学会理事,腐蚀与防护学会山西省学会理事,美国金属学会会员。

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山西省科技功臣”等称号,获“五一”劳动奖章。

三次被评为山西省特等劳动模范。

1974年开始从事离子氮化技术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钛碳氮三元共渗及加钛离子氮化等新工艺,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1980年发明并试验成功“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这是一项我国原始创新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表面合金化技术。

1985年5月获美国专利,是我国大陆学者自1949年以来所取得的第一个美国专利权,后又相继获得加、英、澳、日等多国专利。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到目前为止,已申报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8项。

半导体工艺制造论文

半导体工艺制造论文

请回答以下问题:题目:(1)在离子注入工艺中,有一道工艺是”沟道器件轻掺杂源(漏)区”,其目的是减小电场峰植和热电子效应!请详尽解释其原理!题目:(2)在电极形成或布线工艺中,用到金属Ti,请详尽说明金属Ti的特性、金属Ti 的相关工艺、以及金属Ti在电路中的作用!题目:(3)在化学气相淀积反应中低压会带来什么好处?题目:(4)在光刻胶工艺中要进行,软烘,曝光后烘焙和坚膜烘焙,请详细说明这三步工艺的目的和条件。

题目:(5)请对Si(以一种刻蚀气体为例)和SiO2(以一种刻蚀气体为例)刻蚀工艺进行描述,并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每题20分,满分100分)(1)在离子注入工艺中,有一道工艺是”沟道器件轻掺杂源(漏)区”,其目的是减小电场峰植和热电子效应!请详尽解释其原理!答:轻掺杂漏区(LDD)注入用于定义MOS晶体管的源漏区。

这种区域通常被称为源漏扩展区。

注入使LDD杂质位于栅下紧贴沟道区边缘,为源漏区提供杂质浓度梯度。

LDD在沟道边缘的界面区域产生复杂的横向和纵向杂质剖面。

nMOS和pMOS的LDD 注入需用两次不同的光刻和注入。

在源漏区浅结形成的同时MOSFET的栅也被注入。

LDD结构用栅作为掩膜中低剂量注入形成(n-或p-注入),随后是大剂量的源漏注入(n+或p+注入)。

源漏注入用栅氧化物侧墙作为掩膜。

如果没有形成LDD,在正常的晶体管工作时会在结和沟道区之间形成高电场。

电子在从源区向漏区移动的过程中(对n沟道器件)将受此高电场加速成为高能电子,它碰撞产生电子—空穴对。

热电子从电场获得能量,造成电性能上的问题,如被栅氧化层陷阱捕获,影响器件的阀值电压控制。

随着栅氧厚度、结深、沟道长度的减小,漏端最大电场强度增大,热载流子效应的影响变大,它对器件的寿命、可靠性等有很大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LDD结构通过两条途径来抑制热载流子效应:弱化漏端电场和使得漏端最大电场离开栅极。

增大注入剂量对于提高电流驱动能力有好处,但在剂量达到约132⨯以后,驱动电流的增加110cm-就显得困难。

附录2论文排版格式要求英文标题:12号TimesNewRoman居中

附录2论文排版格式要求英文标题:12号TimesNewRoman居中

附录2 论文排版格式要求一、论文使用WORD文件格式二、论文具体格式要求(一)纸张尺寸:A4标准纸(210mm×297mm);(二)页边距:上边界3.5厘米、下边界3.5厘米左边界 2.5厘米、右边界2.5厘米页眉 2.0厘米、页脚2.5厘米正文行间距固定值15磅(三)详细摘要格式要求标题: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小四号仿宋居中单位:小五号宋体居中摘要正文:五号宋体两端对齐附详细摘要格式样张论文格式要求1)(二号黑体居中,单倍行间距)X X *,2) XXX * X X**(小四号仿宋居中,单倍行间距)*(北京***学院,北京100081)**(上海***学院,上海200030)(小五号宋体居中,单倍行间距;多单位用“*”、“**”、“+”、“++”上标区分)详细摘要篇幅不超过1页A4纸。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日期为2009年4月1日。

摘要将交由大会学术委员会审稿,审稿通过的作者将收到论文录用通知函,并要求在2009年6月15日之前提交论文全文。

届时论文摘要将被收录到论文摘要集附全文光盘。

(五号宋体两端对齐,行间距固定值15磅)关键词(五号黑体)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五号宋体左对齐,行间距固定值15磅,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区分)(四)全文格式要求标题: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小四号仿宋居中单位:小五号宋体居中摘要:标题小五号黑体正文小五号宋体关键词:标题小五号黑体正文小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固定行间距15磅表:表题小五号黑体,表文小五号宋体图:图题、图文均用小五号宋体参考文献:标题四号黑体内容小五号宋体,英文小五号Times New Roman 英文标题:12号Times New Roman 居中作者(英文):10号Times New Roman 居中单位(英文):8号Times New Roman 居中英文摘要:标题10号Times New Roman加粗正文10号Times New Roman 两端对齐关键词:标题10号Times New Roman加粗正文10号Times New Roman 左对齐附全文格式样张基于**型1)(二号黑体,单倍行距)王二*,2)张三*李小四** (小四仿宋居中,单倍行间距)*(北京***学院,北京100081)**(上海***学院,上海200030)(小五宋体居中,单位行间距;多单位用“*”、“**”、“+”、“++”上标区分)摘要(小五黑体)将***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神经网络的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 低周疲劳单胞模型 丁智平,王腾飞,李明,陈吉平 (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412008) 摘要:进行DD3镍基单晶合金在680℃和850℃温度下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试验,试验研究表明等效应变范围△εe、试验温度、等效应力范围△σe对单晶合金的低周疲劳寿命有显着的影响。基于能量耗散理论,引入参量k表征多轴非比例加载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构造循环塑性应变能作为损伤参量,建立镍基单晶合金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参量k与循环寿命之间呈幂函数关系。根据镍基单晶合金的微观尺度结构特征,建立γ/γ’双相单胞有限元模型,进行多轴非比例循环加载应力应变数值模拟。分别利用宏观有限元模型和γ/γ’双相单胞微观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镍基单晶合金680℃和850℃低周疲劳试验数据,对疲劳寿命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微观单胞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精度比宏观有限元模型显着提高,两种温度下的试验数据分别落在倍和倍偏差分布带内。 关键词:疲劳,单胞模型,有限元法,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Low Cycle Fatigue Unit Cell Model for Single Crystal Nickel-base Superalloy under Multiaxial Non-proportional Loading

DING Zhiping,WANG Tengfei,LI Ming,CHEN Jipi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丁智平(1956—),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机

械结构强度、材料的疲劳损伤和机械优化设计的研究。(通讯作者);E-mail: (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Abstract: Low cycle fatigue tests of single crystal nickel-based

superalloy DD3 were conducted under multiaxial non-proportional loading at 680℃ and 850℃, respectivel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many factors affect low cycle fatigue life significantly.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theory, a low cycle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model for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was proposed by using cyclic plasticity strain energy as a parameter. micro structure feature, a γ/γ’ two-phase unit cel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cyclic stress-strain was simulated.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macro and the micro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low cycle fatigue test data at 680℃ and 850℃ were applied to fit the low cycle fatigue life model b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unit cell model is better than the macro model significantly, and all test data of two kinds of temperature fall into the factor of and scatter band, respectively. Key words: fatigue,unit cell model,finite element method,single crystal alloy,multiaxial non-proportional

镍基单晶合金因其良好的高温抗疲劳和蠕变性能,已成为航空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的重要材料。航空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不仅承受高温蠕变损伤,同时还承受因发动机启动、停机产生的交变载荷及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低周疲劳(LCF)破坏。特别是涡轮叶片根部的受力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从而产生多轴低周疲劳损伤。多轴应力 状态下材料的疲劳损伤是较为复杂且非常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对镍基单晶合金各向异性材料在高温多轴应力状态下的低周疲劳性能研究和寿命预测,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亦是前沿性的研究热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3]。 国内关于高温非比例加载多轴低周疲劳试验研究的文献仅限于各向同性材料。文献[4]在室温下对304不锈钢非比例拉-扭低周疲劳试验进行了研究,对常用的几种各向同性材料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文献[5]对GH4169高温合金钢在650℃温度下进行应变控制的非比例循环加载高温拉/扭疲劳试验,研究了加载相位差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文献[6]分别对三种不同晶体取向的DD3单晶合金光滑试样和缺口试样在680℃温度下进行了对称和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高温单轴低周疲劳试验研究,提出由总应变范围、晶体取向函数和非对称循环特征参量构成的循环塑性应变能作为疲劳损伤参量,建立了单晶合金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文献[7,8]对[001]晶体取向的DD3单晶合金缺口试样在620℃温度进行了单轴低周疲劳试验,建立了基于晶体滑移理论的疲劳寿命模型,在预测单晶合金的低周疲劳寿命时精度较高。 文献[9]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对GH4169镍基高温合金在双轴比例与非比例拉/扭应变循环载荷下的光滑薄壁管件和缺口轴类件进行了研究,用KBM法和SWT法预测了缺口件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文献[10]对GH4169缺口试样在650℃下进行了高温拉/扭疲劳断裂实验,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试样缺口周围的应力应变场,确定出试样在各种载荷状态下的应力集中系数。文献[11]则是对[001]取向CMSX-4镍基单晶合金圆柱光滑试样进行了热机械疲劳试验研究,基于单晶合金的γ/γ’双相微观结构,提出了预测单晶合金低周疲劳和热机械疲劳的微观力学模型。文献[12]建立了CMSX-4镍基单晶合金单胞有限元模型,进行850℃和950℃温度下蠕变损伤有限元分析。各向异性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非比例加载下的多轴低周疲劳试验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 由于镍基单晶合金γ和γ’相组成成分不相同,热膨胀系数和力学性能都不同,因此有必要考虑微观结构热不协调性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基于DD3单晶合金微观结构特性,建立了γ/γ’双相微观单胞模型,运用有限元对DD3单晶合金高温拉/扭非比例循环加载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薄壁圆筒宏观试样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损伤参量与镍基单晶合金多轴非比例加载低周疲劳寿命的相关性,研究采用微观单胞模型提高疲劳寿命预测精度的可行性。

1 疲劳试样制备与试验

试验材料选用DD3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其化学成分和常规力学性能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DD3单晶合金成分(质量分数/%) Composition of DD3 single crystal superalloy (mass/%) Cr Co W Mo Al Ti C Ni < Rest

表2 DD3单晶高温合金材料常数

Values of elastic constants of single crystal DD3 Temperature/ ℃ E/GPa G/GPa 610

14mm11mm680℃850℃sm/720025mm63268F Temperature/(℃) Phase angle/(°) Max axial strain/(%) Min axial strain/(%) Shear strain amplitude/(%)

1 680 0 2 680 0 3 850 0 0 4 850 0 5 850 30 6 850 30 7 680 30 0 8 680 30 9 680 60 10 680 60 11 850 60 0 12 850 60 13 850 90 14 850 90 15 680 90 0 16 680 90

图2 应变加载路径 图3 疲劳试验结果

Strain loading path Number of cycle to failure2 实验结果与分析 全部试验数据的记录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疲劳试验结果见图3。表4中的应力范围是当循环次数为总循环次数一半时的值, k值的计算见式(1)。 表4 低周疲劳试验结果 Low cycle fatigue data of specimens Specimen Max stress Mises stress Max strain Mises strain K

Axial Shear Axial Shear

1 1170

2 3 4 5 6 1154 7 8 658 9 738 10 11 12 577 13 504 14 15 16

DD3单晶试样多轴非比例加载疲劳寿命与Mises等效应变范围和Mises等效应力范围的相关性如下表5、6和图4、5所示。 表5 680℃模型表征参量与试验低周疲劳寿命的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