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铜双辉等离子体渗镍层形成及扩散机理分析0

合集下载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对材料性能的日益苛求,Ti2AlNb O相合金因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其性能,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Mo、Cr元素的渗入,以期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本文将针对这一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性能变化。

二、Ti2AlNb O相合金概述Ti2AlNb O相合金是一种新型的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

然而,为了满足某些特殊应用的需求,如提高耐磨性、耐腐蚀性和高温强度等,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双辉等离子渗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表面改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

三、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双辉等离子渗技术是一种利用等离子体的高温、高能量特点,将Mo、Cr等元素渗入金属材料表面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渗入速度快、渗入层均匀、组织致密等优点。

在Ti2AlNb O相合金的表面处理中,通过双辉等离子渗技术渗入Mo、Cr元素,可以提高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四、实验方法与过程1. 实验材料:选用Ti2AlNb O相合金作为基体材料。

2. 实验设备:采用双辉等离子渗设备进行渗入实验。

3. 实验过程:首先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Mo、Cr元素的双辉等离子渗入。

在渗入过程中,控制渗入温度、渗入时间和气氛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渗入效果。

五、结果与讨论1. 表面形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渗入前后Ti2AlNb O相合金的表面形貌,发现渗入Mo、Cr元素后,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渗入层,有效提高了表面的硬度。

2. 力学性能:通过硬度测试和拉伸试验,发现双辉等离子渗入Mo、Cr元素后,Ti2AlNb O相合金的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拉伸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3. 耐腐蚀性能:通过电化学腐蚀试验,发现双辉等离子渗入Mo、Cr元素后,Ti2AlNb O相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铜和镍扩散机制

铜和镍扩散机制

铜和镍扩散机制铜和镍是两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它们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铜和镍的扩散机制,以及它们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性。

一、铜的扩散机制铜是一种良好的导电金属,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电线电缆等领域。

在材料中,铜的扩散是指铜原子在晶体结构中的迁移和扩散过程。

铜的扩散机制主要包括晶体扩散和界面扩散两种形式。

晶体扩散是指铜原子在晶体内部通过空位、间隙等缺陷进行迁移的过程。

晶体扩散的速率受到温度、晶体结构和缺陷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晶体扩散的速率通常符合弗克定律,即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界面扩散是指铜原子在晶界、相界等界面上的迁移过程。

界面扩散的速率受到界面能、晶界角等因素的影响。

界面扩散在材料的相变、晶粒长大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镍的扩散机制镍是一种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的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

镍的扩散机制与铜类似,也包括晶体扩散和界面扩散两种形式。

晶体扩散是指镍原子在晶体内部通过空位、间隙等缺陷进行迁移的过程。

晶体扩散的速率受到温度、晶体结构和缺陷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晶体扩散的速率通常符合弗克定律。

界面扩散是指镍原子在晶界、相界等界面上的迁移过程。

界面扩散的速率受到界面能、晶界角等因素的影响。

界面扩散在材料的相变、晶粒长大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铜和镍的应用铜和镍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铜的良好导电性使其成为电子器件、电线电缆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而镍的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使其在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铜和镍的合金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铜镍合金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腐蚀性,常用于制造弹簧、电池等产品。

总结:铜和镍的扩散机制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铜和镍的扩散机制有助于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制备工艺。

铜和镍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双辉等离子表面Ni-Cr合金渗层的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

双辉等离子表面Ni-Cr合金渗层的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

双辉等离子表面Ni-Cr合金渗层的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黄俊;吴红艳;毕强;张平则;姜云东【摘要】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Ni-Cr合金渗层,对合金渗层的组织特征、成分和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Cr合金渗层与基体呈现良好的冶金结合状态;渗层中Ni,Cr元素含量由表及里逐渐减少,厚度约为30μm,渗层主要物相为Ni2.9Cr0.7Fe0.36.电化学极化试验表明经Ni-Cr共渗处理后试样的耐蚀性明显优于基材,且Ni-Cr合金渗层的保护效率高达99.7468%,而孔隙率仅有0.2%.【期刊名称】《材料工程》【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双层辉光等离子冶金技术;Ni-Cr合金渗层;Q235钢;极化曲线;耐蚀性【作者】黄俊;吴红艳;毕强;张平则;姜云东【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南京,21004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74.445在工业生产中,钢铁零部件的失效多数起源与表面磨损与腐蚀破坏。

钢铁的腐蚀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不利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保护,有些情况下钢铁的腐蚀还危及人身安全[1-3]。

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性覆盖层能够有效地改善碳钢耐蚀性能。

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表面冶金技术,它可以在普通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表面合金层[4-7]。

Q235钢是铁道道钉、油气管道、输电系统、桥梁等户外结构的主要原料,这类零部件的腐蚀情况常常很严重[8-13]。

本工作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对Q235钢进行等离子表面Ni2Cr共渗处理,并研究其合金渗层的微观组织和耐蚀性能。

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纯铜表面纳米化的微观结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研究摘要: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磁性、光学、电学、力学和化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纳米化机制对于纳米材料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纯铜表面的等离子体处理,实现了纯铜表面的纳米化,并研究了纳米化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化和力学性能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纯铜表面,形成了纳米尺度的晶体颗粒,晶体颗粒的尺寸在10~30 nm之间。

同时,纯铜表面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硬度提高了2倍,弹性模量提高了1.5倍。

这种纳米化的铜表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的微观结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纯铜表面,纳米化,等离子体处理,微观结构,力学性能IntroductionExperimental本文采用的样品是通用的优质纯铜片。

首先,利用电解液实现了表面的清洁。

然后,将纯铜片放置于所需等离子体处理区域内,利用放电等离子体技术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为30秒。

处理结束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铜表面的形貌,并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了表面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Result and Discussion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成功实现了纯铜表面的纳米化。

通过SEM观察可以看出,在处理后的铜表面上形成了纳米尺度的晶体颗粒,晶体颗粒的尺寸在10~30 nm之间。

这种纳米化的铜表面具有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和光滑度,且表面形态具有良好的可控性。

研究了纳米化对铜表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SPM测量了纳米化后的铜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发现纳米化后的硬度提高了2倍,弹性模量提高了1.5倍。

这表明,纳米化过程中产生的晶体颗粒可以有效增强铜表面的力学性能,使其硬度和弹性模量得到明显提升。

纯铜加弧辉光离子渗钛的研究

纯铜加弧辉光离子渗钛的研究
维普资讯
纯铜 加 弧辉 光 离子渗钛 的研 究
张跃 飞 , 陈 飞, 苏永安 , 俊德 , 潘 徐 重 ( 厚理工 大学表 面工程斫 究所 山西 太
层台金成分分布 、 渗层 的相组成及其显微硬度分布。 关键 词 : 纯铜 ; 离子渗钛 ; 辉光放 电; 弧光放 电 中图分类号 : G 5 . T 16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46 5 (0 20-0 70 05 -0 12 0 )40 2.2
太厚 002 ) 304
摘要 : 介绍 r加弧辉光 离子 渗钛 新技术 . 用特征 、 渗
St d n Ar - d e o Di c r e I n Tia z n n Co e u f c u y o c a d d Gl w s ha g o t ni i g o pp r S r a e
能。在黑 色金属零件表 面进行 渗钛 处理是 国内外十分重视的
和离子 的轰 击 与扩散渗人工 件内部 . 成均 匀的渗钛层 . 节 形 调
工 艺参数 可 形成渗镀结合层 或镀镘 , 使试样 表面获得 特 殊 的物理 、 化学和力学性能
研究课胚 。渗钍的方法很 多 , 有传 统的 固体渗 、 液体 渗 、 气体 渗、 感应加 热膏剂渗 、 粉末渗等 。近 {几年来叉发展了加孤辉 光离子渗钛 、 双层辉光离子渗钛 、 多弧离子渗钛 等表面合金化
Z HANG Yt .e,: i f【(HEN iS Yo g a , AN u e XU h n e Fe, U n —n P J nd , Z og
( s ac n t ueo u fc gn e ig, iu n Unv r[ f c n lg , iu n S a x 3 0 4, ia Ree rh isi t f ra eEn ie r t S n Tay a iest o h oo y Tay a h n i 0 2 Chn ) y Te 0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Ti2AlNb O相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耐高温的金属间化合物,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其性能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更为严苛的使用环境。

因此,本文研究了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的工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二、Ti2AlNb O相合金概述Ti2AlNb O相合金是一种由钛、铝、铌等元素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等优点。

然而,其表面性能和耐磨性能仍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本文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表面处理。

三、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双辉等离子渗技术是一种表面处理技术,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高耐磨性的合金层,从而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和耐磨性能。

本文采用双辉等离子渗技术,分别在Ti2AlNb O相合金表面渗入Mo和Cr元素。

1. 渗Mo处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通过辉光放电将Mo元素引入Ti2AlNb O相合金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的Mo 合金层。

2. 渗Cr处理:与渗Mo处理类似,通过辉光放电将Cr元素引入Ti2AlNb O相合金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的Cr合金层。

四、性能研究1. 硬度测试: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后,Ti2AlNb O 相合金的表面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中,渗Cr处理的表面硬度更高,达到了XXX HV。

2. 耐磨性测试: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的Ti2AlNb O相合金的耐磨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未处理的样品相比,经过渗Mo和渗Cr处理的样品在磨损试验中的磨损率分别降低了XX%和XX%。

3. 抗高温性能: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的Ti2AlNb O相合金的抗高温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在高温环境下,其强度和硬度均有所提高,表现出更好的高温稳定性。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Ti2AlNb O相合金双辉等离子渗Mo、Cr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对材料性能的日益提高,Ti2AlNb O相合金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备受关注。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表面处理技术,其中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青睐。

本文将针对Ti2AlNb O相合金进行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为Ti2AlNb O相合金。

首先对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包括清洗、抛光等步骤,以获得光滑、无杂质的表面。

2. 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双辉等离子渗Mo、Cr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高能等离子体将Mo、Cr元素渗入材料表面,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实验中,我们采用双辉等离子渗设备,将Ti2AlNb O相合金置于设备中,通入氩气作为工作气体,然后在真空中加入Mo、Cr元素。

通过控制渗入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使Mo、Cr元素充分渗入合金表面。

3. 性能测试为了评估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后Ti2AlNb O相合金的性能,我们进行了以下测试:(1)硬度测试:采用维氏硬度计测量处理前后合金的硬度变化。

(2)耐磨性测试: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处理前后合金的耐磨性能。

(3)组织结构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处理前后合金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1. 硬度测试结果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后,Ti2AlNb O相合金的硬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处理前相比,处理后的合金硬度提高了约XX%,这表明Mo、Cr元素的渗入有效地强化了合金表面。

2. 耐磨性测试结果耐磨性测试结果显示,经过双辉等离子渗Mo、Cr处理的Ti2AlNb O相合金耐磨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处理前相比,处理后合金的磨损率降低了约XX%,这表明Mo、Cr元素的渗入不仅提高了合金的硬度,还改善了其耐磨性能。

焊点失效之铜扩散机理

焊点失效之铜扩散机理

无铅焊点失效之铜扩散机理罗道军 邹雅冰(中国赛宝实验室 广州 510610 luodj@)摘 要本文通过对失效焊点界面的合金层的仔细分析和试验验证,发现了过渡回流以及镍镀层龟裂将使焊盘基材上镀层铜异常地长距离扩散到金属间化物中,导致金属间化物的与镀层之间的强度急速下降,使焊点在正常外力条件下都可能产生早期失效,这种失效机理正常情况难以发觉。

本文一并给出会控制这种早期失效的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焊点失效 铜扩散 失效机理前 言随着全新的无铅制造工艺的导入,以及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发展,导致大量无铅电子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问题产生,其中很大部分是由于无铅焊接工艺或材料造成的不可靠焊点引起的。

尤其当使用无铅的BGA器件以及高熔点的无铅焊料,且在小型电子产品如MP3与移动电话的主板的中通常必须使用ENIG(化学镍金可焊性涂层)的线路板进行组装时,技术难度明显增加,除了容易出现润湿不良、空洞集中、金属化不理想等典型缺陷外,还容易出现这样一种不容易诊断或发现的可靠性问题:外观润湿良好、金相切片结果显示焊点界面上形成了很好的金属间化物,但如果稍受外部的正常的应力作用,焊点就会出现开裂失效。

这种失效往往是在产品出厂后或使用的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制程中并不容易发现,这样就会给厂家带来很大的损失与品牌影响。

本文将对这种可靠性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

1 无铅焊点可靠性问题产生的背景目前无铅SMT组装工艺中,普遍使用锡银铜(SAC)系列的无铅焊料合金,这种合金与传统的锡铅共晶焊料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SAC具有较高的熔点与明显下降的润湿性,这就要求在工艺中使用更高的焊接温度与焊接时间,也就必然导致PCB焊盘或元器件的引线脚上的金属镀层金属化熔解与扩散速度明显加快。

另外,对于小型化的电子产品的无铅主板,在SMT的加工过程中除了要保证PCB焊盘的可焊性以外,还需要有很好的表面平整度,这就必须大量使用ENIG处理的线路板。

ENIG的本身主要问题是容易出现黑焊盘、金镀层薄、镍扩散、表面污染或晶挛结构异常导致的可焊性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17. 1 6. 67 20. 2 8. 26
30 36 42
13. 7 4. 2 2. 8 8. 32 10. 11 12. 69 11. 8 6. 7 3. 8 9. 82 11. 31 13. 27
214 影响铜镍扩散的因素
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中 ,渗层的厚度主 要受温度 、时间和放电条件的控制 。前两者的作用
图 3 为纯 Cu 经 3h 渗 Ni 后由表至里 Ni 元素的 成分分布曲线 。由于来自源极充足的镍原子或原子 团及镍离子被铜表面吸附沉积并扩散 ,这一过程类 似于将 两 根 半 无 限 长 试 样 焊 接 在 一 起 构 成 的 扩 散 偶 。因而 ,可近似采用扩散偶方法求扩散系数 。由 图 3 浓度曲线找出 Matano 平面 ,即图 4 示意中使面 积 A 1 和面积 A 2 相等的平面 。含镍浓度为 C 的扩 散系数根据相关公式 (1) 可求得[5 ] 。
图 4 用扩散偶测量互扩散系数 Fig14 Schematic diagram of t he diffusion couple 表 1 不同工艺渗镍时 Cu 和 Ni 的互扩散系数 Table 1 Mutual diff usion coeff icient of Cu and Ni at
[ 5 ] Kawasski2k. Microstructure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properties obtained by solution treating or aging inβ2richα+β titanium alloy [J ]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9 ,A263 :1322136.
子渗镍具有较高的等温互扩散系数 ,且该等温互扩
散系数随试验温度及表面 Ni 浓度的提高而增大 ,表
层高的空位浓度梯度是加速扩散的主要原因 。
图 2 纯铜渗镍层金相组织 ×400 Fig12 Microstructure of Ni alloyed layer on copper ×400
212 渗层形成机理
Diff usion Mechanism and Formation of Nickel ized Layer by Double Glo w
Discharge Process on Copper Surface
YUAN Qing2long ,CHI Cheng2zhong ,SU Yong2an ,XU Zhong ( Surfac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 ute , Taiyu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Taiyuan Shanxi 030024 ,China)
纯铜双辉等离子体渗镍层形成及扩散机理分析
袁庆龙 ,池承忠 ,苏永安 ,徐 重 (太原理工大学 表面工程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实现了在纯铜表面的渗镍 ,对渗层中镍元素的分布进行了测定 ,用扩散偶 方法计算了铜镍等温互扩散系数 ,并对在辉光放电中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纯铜双层 辉光离子渗镍是一个先吸附沉积再扩散的过程 ,利用扩散偶方法求得的等温互扩散系数随试验温度及表面镍 浓度的提高而增大 。只要合理选择放电条件下的各工艺参数 ,便可以有效控制渗层中的镍含量及分布 。 关键词 :纯铜 ;双层辉光放电 ;渗镍 ;扩散系数 中图分类号 :TG1741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426051( 2003) 1120043203
试件在辉光放电中同样受到 Ar + 离子的轰击 。 对试件进行轰击 ,不仅可除去表面氧化膜而使表面 活化 ,这样的表面溶质原子更容易被吸附 ,而且使试 件在短时间内升至试验温度 。轰击还会使试件表层 一定深度范围内产生较高浓度的点缺陷群[4 ] ,这对 吸附原子加速向内扩散是有利的 。据此 ,试件电压 应尽量高一些 。但是 ,轰击亦会对试件产生溅射作 用 ,使得试件表层的 Ni 浓度下降 ,而对扩散产生“负 作用”。另外 ,铜的溅射系数高于镍的溅射系数[6 ] ,
211 渗层组织特征 用大视野光学显微镜观察渗层组织 。渗层截面
金相组织如图 2 所示 。由图 2 可见 ,渗 Ni 层由沉积 层 (约 5μm~10μm) 和扩散层组成 ,扩散层与 Cu 基 体没有明显的界线 ,均匀过渡 ,结合良好 。凸凹不平 的表面反映出试件轰击溅射对沉积层的影响 。在试 验温度下 ,Cu 基体晶粒粗化严重 。
Abstract :A new surface alloying met hod ,double glow discharge nickelizing process on t he surface of copper ,was
int roduced in t his paper. For t he alloyed layer ,t he dist ribution of Ni content was easured ,t he isot hermal mut ual
尚未见报道 ,本文对其形成机理及扩散影响因素进 面并渗入其中 ,形成铜镍合金 。用 ZDZ22 型低真空
行了分析 。
计 测定气压 。用 WDL23 1型光学测温计测量温度 。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源极采用纯镍板 , 尺寸为 150mm ×150mm ×
7mm 。试 件 材 料 为 冷 轧 紫 铜 板 , 尺 寸 为 30mm ×
用下的热扩散 。当源极施以一定负偏压时 ,在氩离 子轰击下将发生溅射现象 ,将镍原子或原子团从镍 源极表面溅射出来 ,经过气体输运和与氩离子的碰 撞离化 ,一部分镍原子或原子团及镍离子到达试件 表面 。由于试件表面经过离子轰击而活化 ,容易吸 附沉积这些镍粒子 ,在试验温度下与铜基体之间发 生互扩散 。由于试件表面在离子轰击后形成高的空 位浓度和空位浓度梯度[4 ] ,促进了扩散的加速进行 。 213 用扩散偶方法求扩散系数
different nickelizing process
至表面
距离/μm
18
(950~1000) ℃ Ni (wt %) 32. 2
×3h 渗镍 D/ ×10 - 11cm2·s - 14. 71
(1000~1050) ℃ Ni (wt %) 33. 8
×3h 渗镍 D/ ×10 - 11cm2·s - 16. 60
离子表面合金化法[1 ] 在碳钢 、铸铁表面已成功实现 轰击 (5~6) min ,以清除表面氧化膜 ,然后开启源极
了镍铬共渗[2 ,3 ] ,其耐腐蚀性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 , 电源 。在辉光离子轰击下 ,源极和试件迅速被加热
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纯铜表面制备铜镍合金 到高温 。源极的镍元素被溅射出来 ,沉积在试件表
献[2 ,3 ]已做过较为详尽的讨论 ,这里只讨论源极和试 件电压在渗镍过程中对扩散的影响 。
源极电压的主要作用是为被渗试件表面提供较 高的金属势 。而表面金属势则决定于辉光放电条件 和源极溅射能力 。在相同辉光放电条件下 ,镍的溅 射系数低于铜的溅射系数[6 ] 。若提高源极镍的溅射 率 ,必须增大 Ar + 离子的轰击能量 ,而离子的轰击能 量与电压相关 。因此提高源极电压 ,可以使离子在 电场中加速 ,到达源极前具有较高的能量对源极进 行轰击 ,从而产生大量的镍活性溶质原子 ,以便于被 试件吸附并扩散形成渗层 。源极电压除了能产生大 量的溅射原子外 ,还能提供热量使源极产生热蒸发 , 蒸发出的溶质原子和溅射出的原子一样 ,被试件吸 附和扩散 。本试验选用两个电压范围 :980~1000V , 930~950V ,从图 3 试件表层具有高的 Ni 浓度的测 定结果 ,间接反映出试件表面具有高的 Ni 势 。
∫ D
=
1
2t
dC dx
C
xdC
C1
………………… (1)
式中 : t 为渗镍时间 ,单位为秒 。用作图法求出曲线
∫C
在 C 浓度的斜率 (d C/ d x ) C 和 x dC 积分面积 (图 C1
4 中的阴影面积) ,将这些数值代入公式 (1) 求得它们
的互扩散系数列于表 1 。计算结果表明 ,双层辉光离
[ 6 ] 叶卫平 ,宫秀敏 ,孙 伟 ,等. 多弧离子镀 TiN 镀层工艺以及相 结构[J ] . 金属热处理 ,1998 ,23 (10) :528.
《金属热处理》2003 年第 28 卷第 11 期
43
用 L EO438V P 型扫描电镜 (附置能谱扫描仪) 测定 Ni 含量 。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铜中使导电电子散射加剧 ,削弱了纯铜优异的导电 、 炉体 (阳极) 接地 ,源极 (镍元素供给源) 和试件均处
导热性能 。因此 ,利用铜镍合金优良的耐蚀性又保 于负电位 。抽真空至 2Pa 后 ,充入氩气至 (25~35)
持其良好的传导性的研究意义重大 。利用双层辉光 Pa ,即开启阴极 (试件) 直流电源 ,点燃辉光 ,对试件
Key words :pure copper ;double glow discharge ;nickelizing ;diff usion coefficient 铜镍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 ,中等的强度 , 图 1 为试验装置示意图 。其组成部分为 :炉体 、
常被用作处于腐蚀介质中的传导材料 。但由于镍在 阴极和源极控制电源 、真空泵 、真空计 、测温部分等 。
diff usion coefficient was calculated wit h diff usion couple met hod , and t he factors affecting diff usion coefficient
were discussed under double glow discharge condition. The result s indicate t hat double glow discharge nickelizing on t he copper surface is a course of absorption ,deposition and diff usion of Ni. The isot hermal mut ual diff usion 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