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音的历史_被忽视的历史!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

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

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

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

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照见影

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穿

浊塞音:并奉定澄神群

鼻音:明微泥娘日疑

边音:来喻四

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

送气清塞擦音:清初

浊塞擦音:从床

清擦音:心山审晓

浊擦音:邪俟禅匣

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

舒音:平声

上声

促音:长入声

短入声

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演变为去声。

汉代音系(前206-220)

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具体的对应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汉代声母尽管与先秦一致,但是韵部的变化却不小。汉代声调:汉代声调基本和先秦一致,共分平声,上声,长入,短入,去声五调。少量长入音已经开始转变为去声。

魏晋南北朝音系(220-581)

魏晋南北朝声母:魏晋南北朝仍然有33个声母。但是,由于处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

合的大高潮期间,首次发现了南北两大地域的语音有别,比如上文的《颜氏家训音辞篇》提到:“南人以‘石’为‘谢’,以‘是’为‘舐’”;以‘钱’为‘涎’,以‘贱’为‘羡’”。而现代吴方言也仍然如此。这也证明了现代吴语保留了相当多的这一时期南迁古汉语的成分。但是,当时南北方言的差异并不大,因为史料记载,南北朝使者可以直接辩论。而今天南北方言差异则极大。也侧面证明了北方方言的融合的发展远比南方方言要迅速。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

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见影

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溪

浊塞音:并奉定澄群

鼻音:明微泥娘日疑

边音:来

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照

送气清塞擦音:清初穿

浊塞擦音:从床神清擦音:心山审晓浊擦音:邪俟禅匣

半元音:喻四字

魏晋南北朝的声母和先秦两汉差别不大,但是,照穿神三母的音值发生了变化,从塞音变成了擦音。喻四字从边音演变成了一个半元音。

魏晋南北朝韵部:共有42个韵部。魏晋南北朝时的韵部有分化,有合并,有转移,比如支脂两部分立,职部和得部分立,蒸登两部分立等等,其他各部的对应字几乎都发生了变化,很多都转移的韵部归类。

魏晋南北朝声调: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去声大量出现,奠定了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此后直到清末。汉语“平上去入”四声都是汉语标准四声规范。直到现代以北京音为标准后,改为“平上去”三声,由于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仍是四声。不过,此四声已经非彼四声,此乃后话。

隋-中唐音系(581-836)

以长安语音为代表的当时汉语音主流

隋-中唐时期的声母:共有33个声母,但是到了天宝年间,知切澄三母出现,变成36声母。但仍未产生轻唇音,也仍然没有产生舌上音(即卷舌音)。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

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知见影

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彻溪

浊塞音:并奉定澄--------澄群

鼻音:明微泥娘日疑

边音:来

闪音(未出现):

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照

送气清塞擦音:清初浊塞擦音:从床神

清擦音:心山审晓

浊擦音:邪俟禅匣(喻三)

半元音:喻四

隋至中唐的声母和魏晋南北朝完全一致,唯一的变化是到了唐天宝年间,知彻澄三母从用舌尖中发音的端定透三母中分化出来,变为舌面前发音。

隋-中唐时期的韵部:由于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刚刚结束,带来了更多的韵部。这一时期的

韵部共有50个。

隋至中唐韵部分化合并都很多,如歌部分化为歌麻两部,肖部分化为肖豪肴三部,耕部分化为庚青两部,冬部分化为冬江两部。反之,之支脂三部合并为脂部,职得两部合并为职部,得部消失

隋-中唐时期的声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大调。但是,具体的清浊,阴阳等,由于资料的缺乏,这个研究要留待后来者了。

晚唐-五代音系(836-960)

对这一时期的音韵研究,主要是反切。晚唐-五代声母:这一时期的声母继承了唐天宝年间发展来的声母,共有声母36个。声部的区别是:非敷,从邪,床禅合一。而中唐时期的照部分为庄照两部,穿分为初穿两部,审分为山审二部。并且明微开始分化,出现了唇齿音。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

不送气清塞音:帮端知见影

送气清塞音:滂透彻溪

浊塞音:并定澄群

鼻音:明微泥娘疑

边音:来

闪音:日

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照

送气清塞擦音:清初穿

浊塞擦音:

清擦音:非敷心山审晓

浊擦音:奉从邪床神禅匣

半元音:喻

晚唐-五代韵部:经过民族融合,这一时期的韵部减少为40个。晚唐韵部的最大改变是东冬钟,屋沃烛这三个韵部跟别合并了。晚唐-五代声调:继续继承了“平上去入”四类,但全浊音上声转变为去声。学术界称之为“浊上变去”,古汉语语音开始逐渐清化。至于其他具体的阴阳清浊,则因为资料缺乏,有待后来者。

宋代音系(960-1279)

宋代声韵母都比五代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入声开始模糊。全浊声母完全消失,并入其他声母。在下面的声母表可以直观的看到,对比前代,所有的带有“浊”字的发音方式全部消失了。俗话说“古音重浊”,从宋代开始,由于全浊声母完全消失,汉语语音的“清化”开始大规模进行。直到今天北方方言完全清化,而南方只有客家方言大部分清化和吴方言部分清化。其他南方方言仍然“重浊”,尤其是闽粤语。从宋代开始,汉语语音发展进入了“由浊变清”的发展阶段。

宋代声母只有21个。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面前舌跟喉

不送气塞音:帮端见

送气塞音:滂透溪

鼻音:明微泥娘疑

边音:来

闪音:日

不送气塞擦音:精知澄照床

送气塞擦音:清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