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结格架(Y或X上部)
现代潮间带叠层石 澳大利亚
叠 层 石
四、威尔逊标准相带模式
威尔逊(1969,1975)综合了古代及现代碳酸盐岩的大量沉积模式, 按照沉积环境的潮汐、波浪、氧化界面、盐度、水深及水循环等因素的控 制,建立了综合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划分出九个标准相带:-盆地相;2- 广海陆棚相;3-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4-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相;5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6-台地边缘浅滩相;7-开阔台地相;8-局限台地 相;9-台地蒸发相。这个模式是欧文、拉波特等的模式的发展,1、2、3 相带相当于X带,4、5、6相带相当于Y带,7、8、9相带相当于Z带。威尔逊 模式在九个相带中划分了24个微相类型,对模式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进入80年代后,人们摆脱了60-70年代静态碳酸盐沉积 模式的束缚,开始了一种动态碳酸盐沉积模式的研究和建立, 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沉积相模式的重要性(Read,1982, 1985;Tucker,1985;Whitaker,1988;Carozzi,1989), 并力图把碳酸盐相模式直接与成岩环境、矿产和油气资源勘 探联系起来。以下简要介绍几个最常用的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第十二章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一节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一.碳酸盐沉积物产生的条件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生物骨胳和藻类繁 盛是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的最主要因素。
碳酸盐颗粒(内碎 屑、鲕粒、藻粒、球 粒 、生物颗粒)
碳酸盐骨架(珊瑚、 层孔虫等)
碳酸盐泥(机械的、 化学的、钙藻、钙质超 微生物)
珊瑚礁灰岩
二.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
1.碳酸盐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热带浅水陆棚和浅滩上 2.碳酸盐颗粒、泥 同陆源碎屑一样,可以遭受水体的搬运和簸选。 3.碳酸盐沉积物有三个沉积区:海岸沉积区、浅水陆棚区和深水盆地区。
潮汐流和风暴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潮坪或海滩上,形成碳酸盐砂和 灰泥沉积。
深度 浅,30-50m, 200m
达200-350m)
形成古代碳酸盐沉积物的海洋并不像现代的许多陆缘海性质, 而是属于陆表海,如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古生代的浅海都属于 陆表海。
关于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 于陆表海内波浪、海流以及潮汐作用对于碳酸盐沉积物的分 异,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沉积相带,即一个高能带、两个低能 带。这一特征首先由肖(Shaw,1964)提出,奠定了碳酸 盐相模式的基础,其后欧文(Irwin,1965)正式命名为X、 Y、Z三个带,之后拉波特(Laport,1967,1969)提出四 个带,一直发展到威尔逊(Wilson,1969,1975)的九个相 带和塔克(Tucker,1981)七个相带,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才 逐渐趋于完善和适用。
Wilson(1975)统计,全新世浅水碳酸盐的沉积速率平均 1.0m/1000a,礁带3m/1000a;
大巴哈马滩和安德罗斯岛潮坪0.7m/1000a; 深水(慢)1cm/1000a甚至无。
四、碳酸盐沉积的基本规律
绝大多数碳酸盐在浅海环境中形成,其沉积作用 过程主要受到化学和生物化学条件的控制。
1、生物在碳酸盐岩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 2、水动力条件对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3、碳酸盐岩沉积基本在原地形成; 4、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形成于温暖、清洁、透光的浅
水环境; 5、碳酸盐岩沉积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控制(抑制)。
第二节 海wenku.baidu.com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认 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几乎全是笼统的“浅海相”化学沉积 概念。从60年代开始,随着对现代碳酸盐沉积作用研究的 深入和对碳酸盐沉积原理的逐渐认识和深化,特别是石油 工业的推动,对古代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解释才取得 突飞猛进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沉积相模式。
二、欧文( Irwin,1965)的陆表海能量带模式 65)
由海向陆分为X、Y、Z三带 X带----深水低能带,波基面以下 灰泥及浮游生物碎屑——有利于生油 Y带----近岸高能带,波浪、潮汐的主要作 用带
礁、滩 ——良好的储集相带 Z带----滨岸低能带,水浅,蒸发量大 泥晶灰岩(白云岩)、蒸发岩、藻叠层构造
风暴回流和重力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深水环境沉积,基质支撑颗粒 沉积层与细粒悬浮物沉积在一起。
留在浅海陆棚区的碳酸盐沉积物,在高能带形成颗粒滩或生物礁。 4.大部分粗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不远。 5.颗粒间灰泥基质的多少、颗粒的填集特点是判断水体能量的标志。 6.常在大面积上垂向加积,侧向加积少。
三.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速率
欧文依据肖对陆表 海水动力能量及沉积物 分布特征研究建立的理 想模式,以不含陆源碎 屑物的浅海碳酸盐沉积 物为条件。在此模式中, 他将自滨岸到广海方向 划分为三个带,并分别 命Z 、Y、 X带。
三、潮汐相带模式--拉波特(Laporte,1967)
拉波特对美国纽约州早泥盆世海德堡群进行沉积相分 析时所建立的模式,基本上承袭了肖及欧文的概念,所不同 的是他在研究该区沉积环境时指出,由于潮汐面频繁变动, 引起潮上-潮间-潮下环境的复杂变换,因而形成各种相的 交替和穿插。他指出潮汐作用的重要性和潮下存在碳酸盐和 陆源碎屑的沉积分带性,较前人进了一步。
1)潮上及潮间带(Z):蒸发作用强。 白云岩、云质灰岩、叠层构造、干裂、鸟眼构造等
2)浅的潮下带(Y):潮汐作用强。 颗粒灰岩、叠层石、泥晶灰岩、冲刷等
3)无陆源碎屑潮下带(X上):浪底之上,高能。 礁、滩 4)有陆源碎屑潮下带(X下):浪底之下,低能。泥晶灰岩
现代局限台地潮坪、珊瑚礁(包括岸礁、堡礁、环礁)
一、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概念(Shaw,1964)
A.陆表海(epeiric sea, epicontinental sea, inland sea, continental sea)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很浅的浅海。
B.陆缘海(pericontinetal sea) 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较深的浅海。
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主要浅海是陆表海,现在浅海多是陆缘海
陆表海的碳酸盐沉积分异主要决定于海水的能量。
陆表海与陆缘海
陆表海
陆缘海
面积
广阔,几百—几千公里,四周多 位于大陆边缘(大陆架), 窄,
被大陆包围(内陆海)
150—500km
坡度 平缓, 1/5000
较陡,1/500-1/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