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与古地理
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

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自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研究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方法。
一、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的重要性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历史和生态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沉积物的分析,我们可以重构过去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以及陆地拓扑结构的演化过程。
这些信息对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在地球历史上,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并进化。
而沉积物中的化石记录了过去不同生物群落的存在与消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过程、物种的起源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
最后,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还对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物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储层,通过对沉积物的研究可以预测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储量和分布。
另外,沉积环境的研究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了解地球表面的土地利用和污染状况,从而制定适当的保护政策。
二、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的方法1. 岩心样品分析岩心是从地下取出的沉积物的样本,对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是沉积环境与古地理研究的基础。
岩心样品分析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来进行。
物理方法包括取样、仪器分析等;化学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岩心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含量来了解沉积环境;生物方法可以通过寻找和研究岩心中的微生物、孢粉和化石等生物标志物来了解古生态环境。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地表特征的观测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植被分布、水体分布等信息,从而推断过去的沉积环境和陆地变化。
3. 构造地质学方法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演化的学科。
通过对地震地质学、盆地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的运用,可以解释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形和沉积物运输过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阅读笔记

题目: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作者:陈建强等笔记:1、物源区(供给区或陆源区):供给沉积物的地区,即目岩存在的地区。
2、同生作用阶段:沉积物沉积下来后还要与沉积介质(底层水等)保持联系并发生反应;3、成岩作用阶段:沉积物逐渐埋藏而与沉积介质失去联系并固结成岩的过程;4、后生作用阶段:随着进一步的埋深,岩石继续发生变化,一直到遭受变质作用而成为变质岩之前的阶段;5、表生作用阶段:若岩石被抬升到地表附近继续发生变化,一直到再次遭受风化分解之前的阶段;6、同生、成岩、后生、表生几个阶段统称作沉积期后阶段。
7、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发生于沉积圈,即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其间界面相互交错重叠的地球表面带,常称为表生带。
表生带的物理化学条件的特点是低温、低压、富含水、氧和二氧化碳,生物活动强烈。
8、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按作用的性质和因素不同可以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知识造成演示的机械破碎,没有成分上的变化,化学则会使矿物发生分解,分解出来的元素有一部分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走,其余部分则成为在地表条件下稳定的新生矿物。
而生物既有机械的破碎,又有化学的分解,但后者是主要的。
9、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的基本营力是温度的变化,晶体生长(冰劈作用、盐的结晶)、植物的根劈作用,动物的潜穴活动,重力效应,以及水、风、和冰川的机械破坏作用等。
10、化学风化就是富含氧和二氧化碳的水(雨水和土壤水)以及有机酸和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风化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水化、和水解作用、酸的作用、离子交换等方式进行的。
11、生物的化学分解,主要为微生物和藻类作用。
生物不但能产生大量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还有氧化还原机能、吸附、和浓缩元素的机能。
12、“高山岩漆”是什么意思?13、元素的风化分异:各种元素在特定的风化条件下迁移能力是不一样的,亦即各种元素从母岩中析出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造成各种元素按一定的顺序从母岩中分化出来。
沉积学中的古地理重建方法探讨

沉积学中的古地理重建方法探讨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沉积学已经成为了地球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研究的是地球表层沉积物的形成、演化、分布和利用,从而能够深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种信息,为我们探索地球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在沉积学的研究中,古地理的重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在沉积学中,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重建古地理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地理—古气候—沉积环境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利用气候区带和古地形的分布来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
古气候与沉积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气候和古地形会对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某些微小的沉积物颗粒,比如生物化学组成物、微化石等,从而推断出当时的古气候,从而进一步推断出当时的古地形和沉积环境。
而古地形和沉积环境的判断则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大小、深度和水文环境等,都会对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地震勘探在现代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探测手段。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实现对于地下油气和矿藏的探测和定位。
然而,地震勘探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勘探领域,而是可以更大程度上被应用于古地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古代破裂带的研究、地层的变化等因素,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古地形和沉积环境,再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和传播规律的研究,可以了解更多与古地形和古沉积环境相关的信息。
三、古地磁场法自然界中的地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电流所产生的,而古代的地磁场具有不稳定和短暂等特点。
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持下,古地磁场测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古地理重建方法之一。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震源矿物,比如磁铁矿等的研究,可以获得这些矿物形成时所处的古地磁场强度、方向等信息,从而用于重建古地理。
四、同位素法同位素方法是一种比较高新的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它利用元素同位素组成在地质历史上的变化特征,从而推断出古地理中各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过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一、名词解释1.流体:流动的物质为流体,从力学性质则是一种受任何微剪切力都能连续变形的物质2.内摩擦定律:内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相对速度差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成反比3.牛顿流体:凡是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牛顿流体4.非牛顿流体:把不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非牛顿流体5.福劳德数:判别流体流动强度的准则,是一个无量纲数,是用于流体在明渠条件下的流动体制的无量纲数6.雷诺数:将平均流速,管道直径,黏滞系数和密度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无量纲数,是判断层流和紊流的定量准则7.牵引流:是以一定介质动力导致流体运动并带动碎屑颗粒迁移的流体8.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流体,其含有大量沉积物高密度流体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指母岩风化的碎屑物质和黏土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当沉积介质运动速度和运移能力降低时,他们相应的按照颗粒大小,形态,比重在地表发生分异并依次沉积10.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物质因其本身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从溶液中沉淀将按溶解度从小到大的先后顺序依次沉积的现象11.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之比12.瓦尔特相律: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直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互出现的顺序,与他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毗邻顺序是一致的13.沉积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称为相模式14.沉积盆地:指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和叠置的场所,其边界为各种不同性质构造活动带和自然地理障壁15.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16.沉积体系:是与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17.垂向加积作用: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从沉积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18.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营力的作用下沿搬运方向的堆积推移过程,他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列的。
1 绪论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关于“相” 术语的的分歧: (1)指地层的岩石类型,如“海绿石砂岩相”、“灰 岩相”等; (2)指岩石的成因作用类型,如“浊积岩相”、“生 物礁相”等; (3)作为沉积环境的同义语,如“河流相”、“滨海 相”等; (4)认为“相是一定岩层生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及其物 质表现的总和”,包括了沉积物形成条件(环境) 及其沉积特征,如“河流砂岩相”,“浅海灰岩 相”,国内外50年代以来普遍持这种观点;
“岩相”+“生物相”=“沉积相”
生物礁相:简称礁相,是以造礁生物为特征的生
物相。其中,以珊瑚礁为主的礁相,往往反映清
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笔石相:以富含笔石,而很少有底栖生物为特征
的生物相。笔石——海生,多为漂浮生活,少数 固着海底。 壳相:以含丰富的具厚重外壳的底栖生物为特征 的生物相。
三、 沉积体系
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如鲍马层序P168)
3、沉积相模式的表现形式
A. 直观模式(图 示法):以简化的 图式直观地表现 出沉积环境、作 用过程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终产 物之间的复杂关 系。
立体图(P125 图7-11) 剖面图(P136) 平面图(P112 图6-19) 柱状图( P108、P112)
B. 事实模式 (实际模式):以
①“岩(性)相”:反映沉积环境的综合岩石特征,如交 错层理砂岩相、黑色页岩相等。 ②“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综合生物特征,如生物礁 相、笔石相、壳相等。 ③“成因相”:形成特定沉积环境中的沉积相,如河流相、 三角洲相、浊积相等。 在我国地质界,广泛应用“岩相古地理”一词,泛指有关 沉积相及古沉积环境方面的内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形态、结 构、构造 等方面
如漂浮的、 底栖的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沉积环境是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和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沉积相”看作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将“沉积相”理解为一个“沉积环境”中所有的原生沉积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
沉积模式(相模式或沉积相模式)是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
是以图形或文字的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并能有助于了解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作用过程。
垂向层序通常是指某一沉积相内部随时间演化,沉积特征(粒度、沉积构造等)在垂向上的规律变化。
垂向序列通常是指几种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
进积型垂向沉积序列:是指沉积物在不断向沉积盆地中心方向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粗粒的或浅水沉积物覆于细粒的或相对深水沉积物之上的垂向序列。
退积型垂向沉积序列:是伴随沉积盆地水体的不断扩张,形成的细粒的或较深水沉积物覆于粗粒的或相对浅水沉积物之上的垂向序列。
相分析的过程通过察观沉积相寻找相标志得出沉积参数或沉积条件确定沉积环境相标志:存在于沉积岩(物)中对沉积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成因标志。
如水平层理、平行层理。
现实主义原则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也曾以基本相同的强度在整个地质时期发生过,古代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作用加以解释瓦尔特相律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相互出现的次序,与它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顺序是一致的。
母岩:风化前的岩石(先成岩石)。
可以是岩浆岩或变质岩,也可以是先成的沉积岩。
物源区:供给沉积物的地区(母岩所在的地区),称为物源区(也称供给区或陆源区)。
陆源碎屑:母岩经过风化作用后的残余碎屑物质。
包括岩屑和单矿物。
陆源碎屑是分析物源区母岩类型的直接证据。
如在河砂中淘金,下游是多条河流汇集,多物源;上游则容易找到物源区。
风化作用就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运用沉积学方法进行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

运用沉积学方法进行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1前言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配置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重塑盆地在全球古地理中的具体位置、恢复沉积作用与成矿过程的关系,对于资源远景预测评价和勘探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相关的技术进步为推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表明,岩相古地理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组合和油气资源的分布,地层和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古地理条件的改变。
本文主要介绍运用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地区的实例进一步阐述岩相古地理恢复的步骤和过程。
2岩相古地理重建所需的因素运用沉积学理论和统计分析法定量恢复陆源碎屑沉积盆地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所包括的方面较多。
在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条件恢复包括沉积物来源、水体深度及古地形、水动力条件、古气候和水介质物化条件等方面的分析。
2.1沉积物来源分析物源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物源方向、侵蚀区或母岩区位置、搬运距离及母岩性质,最终应落实解决砂层和砂体的分布规律。
2.1.1砂砾岩的成分及其分布查明砂砾岩的粒度、成分、厚度及其百分含量变化,是确定物源方向的基本手段。
砾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接近于物源区,砾石成分可直接反映物源区母岩成分,根据砾石排列规律可恢复搬运介质类型和水流方向。
盆地边缘靠近主要物源区砂岩最发育,向盆地内部变薄减少。
砂岩中碎屑组分及其含量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砂岩中含量其中最多的是石英,次为长石,统计和分析长石和石英的含量变化,对恢复物源方向有一定作用。
综合应用砂岩中的各种组分,编制砂岩类型分区图,有助于恢复母岩性质及物源方向。
近母岩区长石和岩屑增加,石英相对减少,为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类,向盆内渐过渡为石英砂岩类,明显的变化方向即为物源方向。
根据石英的包裹体、消光类型、形态和多晶现象等标志来综合推断其来源,是一个重要途径。
沉积作用与古地理环境重建

沉积作用与古地理环境重建古地理学是地质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对地层沉积物的研究,揭示地球过去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
而沉积作用则是古地理学的基础,它是指天然过程在地球表面上形成沉积岩的过程,对于揭示过去的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球上,形成沉积岩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是地壳物质经历风化、侵蚀、运移、沉积、成岩等多个环节的结果。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重建古地理环境,了解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质历史。
首先,沉积作用与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不同的岩石在地壳之中遭受风化作用时,会产生不同的矿物成分。
例如,辉石在风化作用下容易被破坏,而高岭石则相对稳定。
因此,通过对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地表环境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等。
其次,沉积作用与沉积物的粒度有关。
沉积物的粒度可以反映颗粒在沉积过程中的沉降速度,从而反映海洋或湖泊底部的水流条件和能量。
例如,流速较快的河流会沉积粗砂和砾石,而流速较慢的湖泊或海洋则会沉积细沙和泥沙。
因此,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可以重建古地理环境的河流、湖泊或海洋的类型和过去的水流条件。
此外,沉积作用还与古地理环境中生物活动有关。
生物的活动会对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和沉积速度产生影响。
例如,藻类在湖泊或海洋中繁殖时,会导致大量有机物沉积,从而形成有机质丰富的沉积岩,如石炭或页岩。
通过对这些有机质丰富的沉积岩的分析,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中的生物繁殖活动,推测曾经存在的湖泊或海洋生态系统。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沉积作用还与古地理环境中的构造运动有关。
构造运动会导致地球表面的抬升、沉降、断裂等变形,从而影响沉积物的沉积速度和方向。
例如,当地壳发生抬升时,地表的河流会改变流向,导致河流沉积物的分布出现变化。
因此,通过对沉积物层序和沉积方向的分析,可以推测地壳运动的类型和时代。
总之,沉积作用在古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不同沉积作用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重建地球过去的地理环境,了解不同时期的地质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沉积相标志
3.沉积地球化学标志 应用岩石中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如B、B/Ga、Sr/Ba、Br、 Br/Cl…)、同位素(O、C、S、H等)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来判断沉积环境。 4.地球物理学标志 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自然电位、自然伽玛、视电阻率等)曲线和地震 地层学(地震相)标志。 5.沉积岩层体的形态标志 包括地层厚度、岩体形态、接触关系及剖面结构(即剖面层序)、相 序相模式等方面来判断沉积相。其中,最重要的是剖面结构—它是综合 研究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厚度等在剖面上的变化层序。不同沉积相 在剖面上的变化层序是一样的,如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见于河流相、潮 坪相、河口湾相、浊积岩相、风暴岩相等。而向上变粗的剖面结构见于 三角洲相、湖泊相、无障壁海岸相、海滩亚相等。 应该指出,以上几方面的判别标志,应综合考虑,不能仅据某一点 作结论,因某些不同的相可出现一些相似的特征。
2)粒级划分-伍登-温特沃思标准 3)粒度曲线-直方图、频率图、累积曲线图、概率累积曲线图 4)粒度参数-平均粒度、标准偏差、偏度、峰态 5)粒度参数散点图 6)C-M图 7)粒度参数的环境判别公式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三、沉积岩的结构 4、粒度分析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包括化学成分和矿物成
分。
组成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是母岩(主要是岩 浆岩)的风化产物,因此,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和矿物成分与母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经 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对母岩物质的改造,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
成分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矿物成分标志的研究主要是用显微镜和其它方法对岩石或矿物进行 显微研究,提供环境分析、物源特征等标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陆源碎屑成分、自生矿物、特殊岩石类型等。 1、陆源碎屑成分
根据碎屑成分和矿物标型特征来研究沉积物来源方向及物源区岩石 类型。陆源碎屑成分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岩屑及各种轻重矿物。它们 实质上是岩层物理风化和化学分解作用的残余物,同时也是分析物源区 岩石类型的直接依据。陆源碎屑成分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鉴定分析沉积 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及各种轻、重矿物标型组合特征,研究它们的 含量变化,以确定物源方向、源区的大致位置、搬运距离及母岩类型等。 利用矿物的标型特征分析母岩类型、利用碎屑矿物组合分析母岩类型。
(3)沉积岩的结构 (4)沉积岩层的构造 2.古生物、古生态学标志 3.
4.地球物理学标志
5.沉积体形态标志
第二节 沉积相标志
1.岩性标志(沉积标志) (1)沉积岩的颜色:主要反映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和氧化还原性质。 (2)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如原生的自生矿物可指示沉积环 境,碎屑岩的岩屑可直接看出陆源区的母岩性质,重矿物组合和某些轻 矿物特征也可指示母岩性质。岩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沉积环境, 还可反映陆源区或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状况和古气候条件等。 (3)沉积岩的结构: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结构是有差异的,如 岩石的支撑性、杂基及颗粒的含量、颗粒的分选磨圆、粒度分布特征等, 均可反映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 (4)沉积岩层的构造:主要是原生的层理和层面构造,是不同沉积相 最重要的标志。 2.古生物、古生态学标志 古生物的种类和生态不仅可确定海相与非海相,而且还可指示水域的 深度、盐度、温度和浊度等。近年来不仅重视遗体化石,而且还用遗迹 化石资料来判断沉积环境。
值得指出的是,利用粒度分析资料分析沉积环境的方法,目前还不 够完善,有些问题还存在多解性。因此,必须同其它地质资料,如沉积 构造、剖面成因层序等相配合,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2 2~0.5 0.5~0.25 0.25~0.1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粗砂 中砂 细砂 粒级划分 巨砾 中砾 砾石 卵石 极粗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极细砂 粗粉砂 中粉砂 细粉砂 极细粉砂
• 古生物学、古生态学方法 • 地球物理学方法 • 沉积地球化学方法 但不论哪种方法,首先要获取相标志。
沉积学
第六单元 沉积相研究方法
• 研究思路 沉积相标志 • 古地理重建
• 综合图件编制
第二节 沉积相标志
沉积相的鉴定标志
1.沉积岩的岩性标志(沉积标志) (1)沉积岩的颜色
(2)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一、沉积岩的颜色
次生色:沉积岩形成之后,如果长期暴露在地表环境经受风化,某些 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又称次生矿物),也会导致岩石的颜色发生 改变,这种颜色称为次生色。 在对沉积岩的颜色进行观察时,应该寻找岩石的新鲜断面,这样才能 观察到岩石的原生色。描述岩石的颜色时,如果用—种颜色无法恰当地表 述,则可采用复合色,如灰绿色、灰黄色等,其中后者为岩石的主要颜色 色调。此外还应指出,岩石表面受湿后,其颜色较干燥状态时深得多。
砾
砂
0.1~0.05 0.05~0.01 <0.01
粗粉砂 细粉砂
粉砂
粘土(泥)
粒度十进制与2的几何级数制的关系: φ= -log2h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三、沉积岩的结构
1、粒度分选及粒度结构反映了水动力条件、流体力学性质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三、沉积岩的结构 2、形状、圆度、 球度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2、自生矿物 (1)海绿石:现代海绿石主要形成于远离大河口的陆棚区,其介质条件 为弱咸性(pH=7-8)和弱氧化—弱还原(Eh=0)的正常海水,水温10-15℃左 右,形成深度大于125m,在寒冷地区,水深30m就可形成。大量原生海 绿石的形成主要与海水有密切关系。 (2)鲕绿泥石:据现代沉积学研究,它也属海洋自生矿物,但和海绿石 的形成温度和深度不同,鲕绿泥石形成于较温暖的浅海,水温大于20℃, 其分布深度小于60m。 (3) 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可以反映介质的pH值。高岭石形成于酸性介 质中,一般为大陆环境;伊利石、蒙脱石形成于中性或碱性介质中,多 为海洋环境。
三、沉积岩的结构 4、粒度分析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标准偏差 偏度
84 16 95 5 1 4 6.6
16 84 50 95 5 250 S1 84 16 ) 2(95 5 ) 95 5 G 2.44(75 25 )
二、基本理论 “沃尔特(Walther)相律”——沉积相变
规律:“只有那些相邻发育的相才能重叠地产 出”,即只有顺序发展着的相才能上下重叠;一
定的相在水平飞行上必与有关的相相邻。
第一节 古沉积环境恢复的基本思路
三、基本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获取资料的精度不同,研
究的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 沉积岩石学方法
平纹层的泥晶灰岩形成于静水环境。
(2)红层:一般是大陆沉积物含铁矿物在潮湿—干燥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风化后成赤铁矿而显红色,可通过化石与海相红色页岩相区别。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3、特殊岩石类型
(3) 蒸发盐:是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的化学沉积 物,它们的出现一般反映气候干燥和闭塞环境。内陆盐湖或半封闭的滨 海泻湖是形成蒸发盐的有利环境。 (4) 磷块岩:磷块岩并非是区别海洋与大陆沉积的特征矿物,在大陆地 层中,自生磷酸盐矿物也较常见,但大量的磷质在海洋,大量形成磷酸 盐的环境是浅海。大量磷块盐出现可指示海洋环境,特别是 50-200m 海 区更有利于其形成。 (5) 锰结核:锰结核中微量元素的浓度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 变化,因而其比值具有指示环境的意义。如在湖泊和浅海中形成的铁锰 结核中Co、Ni、Zn、Pb等元素要比大洋中少的多。 (6)礁灰岩:是由固着的造礁生物形成的一种突起的抗浪构造,造礁生 物主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等,是浅海环境的良好标志。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3、特殊岩石类型 (1)碳酸盐岩:尽管在海洋和湖盆中均可产生出,但两者的特征不同, 前者常大量产出,而后者常呈夹层或透镜体产出,生物成因的可依据生 物化石区别海相与陆相沉积,碳酸盐岩沉积反映介质为弱碱性,某些特 殊的碳酸盐岩的岩性可指示环境或介质条件。如:藻叠层石碳酸盐岩一 般形成于潮坪环境,鲕粒灰岩形成于滨海或碳酸盐台地的高能带,具水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三、沉积岩的结构 包括粒度、分选度、形状、圆度、球度、石英 表面结构、支撑类型、结构成熟度等。 1、粒度分选及粒度结构反映了水动力条件、流体力学性质
粒度大小是受流水作用营力强度控制的,与沉积物形成的环境关系 极为密切,碎屑岩的粒度特征是判断自然地理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良好 标志之一。因此,粒度分析的资料广泛地运用来研究沉积岩的成因,作 为研究沉积环境的方法之一。50年代末期以来,应用粒度分析解释成因 环境的方法很多,比较有效的是概率成因图解、CM图、粒度参数离散 图以及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
沉积学与古地理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郭英海
E-mail: gyhai@ guoyh@
沉积学
第二章 沉积相标志
研究思路
• 沉积相标志
• 古地理重建
• 综合图件编制
第一节 古沉积环境恢复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想
“将今论古”“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现实主义原则 “以古论今、论未来”
第三节 岩性(沉积)标志
二、沉积岩的碎屑成分和岩石类型
1、陆源碎屑成分 (1)利用矿物的标型特征分析母岩类型 矿物标型特征是指不同成因的同种矿物,由于形成时物理、化学条 件的不同,因而在化学组成、晶形和物性上就存在差异,其中具明显特 征并可作为成因标志者即为矿物标型特征。如沉积岩中最丰富的矿物石 英,可以据其包裹体、消光类型、晶体形态和多晶现象等标志区分母岩 类型。阴极发光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使原来认为是无标型特征的单晶 石英颗粒,也可确定其成因类型。 (2)利用碎屑矿物组合分析母岩类型 每一类岩石都有其特定的矿物组合,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故在形成的碎屑中,仍然保留其组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