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策略研究赢利周期何时见底[1]
1849点是历史大底

2013年第38期宏观·策略|投资策略Macroeconomy ·Strategy胡语文在1932年道琼斯指数跌到40.60点时,格雷厄姆未曾想到这是美股未来一百年的历史最低点。
置身1987年大股灾,当道琼斯跌破1617点,彼得林奇也没想到指数会在11年之后站上万点大关。
在2013年6月A 股跌破1849点时,谁会先知先觉大胆指出来,这是未来10年的历史最低点。
但市场的转折点注定会通过历史的车轮来刻印,股市各方的着力表现亦会让后人铭记。
各种情况判断告诉我,1849点很可能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性大底,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截至9月13日收盘,沪指已经连续走出8周阳线,反映短期市场已经具备走强的内生动力。
从季度线来看,从2008年10月的1664点到2013年6月的1849点,指数已经运行19个季度,而19这个数字往往被看成是A 股重要的时间周期。
尽管中秋前的半周市场回调,但并不影响整体的运行格局。
金学伟先生研究发现,中国股市有一个19个月的基本周期单位(N 个周期组合则为19的整倍数)。
根据周期可无限扩大的定理,我们可以把2个以上的周期单位合而为一。
如此就变得非常简单,以1999年5月为起点,到2005年9月,为76个月,刚好是4个19月周期的组合。
以1994年7月325点为起点,到2005年8月,为133个月,是7个19月周期的组合。
1849点是历史大底截至9月13日收盘,沪指已经连续走出8周阳线,反映短期市场已经具备走强的内生动力。
从季度线来看,从2008年10月的1664点到2013年6月的1849点,指数已经运行19个季度,而19这个数字往往被看成是A 股重要的时间周期。
尽管中秋前的半周市场回调,但并不影响整体的运行格局。
表一:沪深300成份股股息率超过5%的公司数据来源:wind202013年第38期投资策略|宏观·策略Macroeconomy ·Strategy从2008年10月的1664点到2013年6月份1849点,之间跨度正好19个季度,即19×3=57个月,符合A股以19个月为基准的周期律。
有色金属行业2022年度策略报告:淡化周期,聚焦碳中和受益赛道

有色金属行业2022年度策略报告淡化周期,聚焦碳中和受益赛道行业年度策略报告行业报告有色金属2021年12月8日强于大市(维持)行情走势图证券分析师陈建文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 S1060511020001 **************************************.cn平安观点:⏹回顾:景气高涨,二级市场表现突出:2021年受益经济复苏,大多有色金属价格上涨,产销增长,有色行业景气度较高,前十个月有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利润分别大幅增长52%和163%。
由于业绩显著提升,有色二级市场表现也较为突出,在申万行业涨幅排名第二,多数子行业上涨,其中稀土、锂上涨幅度较大,代表性品种铝和铜子板块分别上涨48%和24%。
⏹2022年展望:工业金属波动增大,看好受益碳中和黄金赛道:我们认为随着经济运行逐步回归常态化,2022年需求和流动性对有色推动将边际减弱,但总体较低的库存、疫情以及我国碳中和政策可能对供给造成一定影响,有色产品价格波动增大,工业金属价格重心可能有所下移。
同时碳中和作为国家战略,将深刻影响有色行业,受碳中和影响较大的电解铝、能源金属和新材料将成为黄金赛道,是重要投资主线。
⏹碳中和下电解铝供给强约束,再生铝迎发展机遇:电解铝耗电量大,是有色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碳中和重点关注的金属品种。
2021年电解铝能效政策密集出台,且产能接近天花板,预计2022年电解铝供给强约束,在原材料价格趋稳后,盈利有望回升到较理想水平。
电解铝产量受控下,再生铝将成为未来供给来源之一,预计2030年我国再生铝份额将由目前的18%提高到30%,再生铝未来增长潜力大。
⏹ 碳中和下能源金属及锂电铜箔需求高增,供需格局良好:能源金属及锂电新材料受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广阔,投资机会值得持续关注。
能源金属锂:预计2022年需求延续较快增长,全球锂矿尽管亦增长,但预计供给仍存缺口,锂行业较高景气有望维持。
趋势股的时间周期

趋势股的时间周期
趋势股的时间周期通常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
1. 短期趋势:短期趋势一般是以日线或周线为周期进行观察,一般持续几天到几个月。
短期趋势是指股票价格在较短的时间内的上涨或下跌趋势,受到市场短期供需关系和资金短期流动的影响。
2. 中期趋势:中期趋势通常以月线为周期进行观察,持续几个月到半年左右。
中期趋势是指股票价格在较长的时间内的上涨或下跌趋势,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影响。
3. 长期趋势:长期趋势以年线或更长时间周期为基准进行观察,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长期趋势是指股票价格在较长时间内的持续上涨或下跌趋势,受到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趋势股的时间周期会受到当前市场环境和个股特点的影响,不同个股的趋势时间周期可能存在差异。
投资者在选择趋势股时,应结合自身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并结合相关技术分析方法来确定合适的时间周期。
股票周期规律

股票周期规律
股票周期规律指的是股票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的价格变动规律。
许多投资者常利用股
票周期规律来进行投资决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股票近期走势,发
现股票价格变动的规律,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提高投资回报。
股票最主要的周期规律包括长、中、短周期。
长周期指的是股票价格在较长时间内的价格走势,它决定着股票未来的发展潜力。
由
于股票未来发展的潜力直接影响了其投资者承受风险程度,因此对长期走势规律有着十分
重要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一般来说,以上证50指数为例,其股价总体呈双曲线上升的
趋势,短期出现低谷时可考虑买入,靠长期投资获取收益。
中周期指的是股票价格在中等时间段内的走势,其跨越时间一般介于一年到三年之间。
从中期来看,一般来说,股票价格会随着技术趋势和行业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动。
投资者要
根据市场中的技术趋势、行业发展变化来买卖股票,适当保留手中股票,以便把握股价变
化的机会,获取收益。
短周期指的是股票价格在短时间内的走势。
从短期来看,一般来说,股票价格会受到
宏观经济、相关行业及政策变化的直接影响,经常会出现价格大幅上下波动的现象。
投资
者要从宏观经济面的变化来观察股票走势,以便快速把握价格变化的机会,获取最大的投
资回报。
股票周期规律是投资者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投资者应该重视对股票周期规律
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回报。
中信建投策略会刷屏!科技周期显现!

中信建投策略会刷屏!科技周期显现!中信建投策略会刷屏!科技周期显现眼下,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即将迈向高质量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初见端倪,资本市场资金也逐步从存量走向增量。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表示,仍对今年的市场继续保持战略乐观。
具体到投资方向上,主要看好三条主线:一是数字经济及大安全,2018年以来,数字经济在智能汽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场景中涌现出很多投资机会;二是消费复苏与升级,中国消费需求离恢复到疫情前仍有较大空间,疫后传统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扩大和新型消费涌现依然是中期确定趋势;三是国企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将进一步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有望真正推动优质国有公司迎来估值重估。
黄文涛:今年A股可能赚小钱,明年赚大钱“2023年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应该都是涅槃重生的一年。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发展部联席负责人黄文涛表示,去年美联储快速加息、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显著下行,共同造成各类资产出现显著负收益。
而这两点在今年却发生巨大的积极变化,使“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共同构成了今年投资的两条逻辑主线。
要实现15年翻一番GDP的宏伟目标,年平均增速要达到4.73%以上,因此增长速度无比重要。
黄文涛预测,今年中国GDP能够达到5.1%左右的目标,最主要的就是靠消费恢复。
在中国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国内经济还有很大的弹性和韧性,主要得益于政策空间充足。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致力于推动经济的脱虚向实,致力于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
因此,他对于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充满希望。
“既然今年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关键一年,最受益的海外投资品种就是美债和黄金。
”转向国内,黄文涛提到,在明年中美经济共振向上大背景中,今年A股可能是赚小钱的一年,明年是赚大钱的一年。
如果今年经济、市场恢复,预计会有4万亿左右的资金流入广义的理财产品中,为中国金融资产重新估值带来大量增量资金。
中信建投上半年报业绩预告点评:高端制造重新登顶 消费有望触底回升

中信建投上半年报业绩预告点评:高端制造重新登顶消费有望触底回升核心摘要截至7月15日,A股共近17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数量占比35%,以预告上下限的算术平均值计,当前披露率下的上市公司2022年半年度盈利增速总量上体现出疫情冲击,结构上分化尤为明显:2022H1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达19.2%,可比口径下相比22Q1下滑6.1pct;剔除金融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达22.5%,可比口径下相比22Q1下滑8.7pct。
考虑到业绩较佳的企业有较强的提前披露动力,因此当前披露率下的盈利相较总体实际情况而言偏乐观。
我们预计22H1总体上市公司实际业绩增速累计同比在-10%左右。
景气结构上,涨价链+新能源引领。
同比增速超100%的个股仍集中在涨价化工品/锂/煤炭/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CXO等板块。
但不同行业间分化差距明显扩大,出行消费及地产链对全A业绩造成大幅拖累。
从风格来看,成长板块盈利重新登顶占优(以高端制造板块的业绩贡献为主,TMT景气疲弱),资源板块维持高位但环比回落,消费触底,地产依旧低迷,银行则偏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从二季报业绩预告看,产业周期变迁对板块业绩的影响在逐步验证和确立,典型如养殖业、半导体、消费电子。
业绩预告披露当月,当季业绩对涨跌幅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而放眼到后期,景气趋势和持续性则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业绩预告均值计,将申万二级板块的业绩增速进行三档归类,展望三季度值得关注的景气方向是:1)第一梯队(业绩>50%)中仍有加速可能性的细分:能源金属/光伏/逆变器/储能/新能源车链/军工,同时CXO/半导体设备/IGBT/新材料预计仍将维持高景气;2)第二梯队(业绩介于-30%~50%间)中有可能实现景气跃升的板块:风电设备/啤酒/白酒/食品;3)第三梯队(业绩<-30%)中的确定性改善线索:汽车零部件/养殖/休闲食品/电力,值得进一步观察的是需求景气弱复苏但盈利有望明显改善的品种如装修建材/航空。
高盛:变革中的中国-聚焦产能周期

高盛:变革中的中国-聚焦产能周期高盛在一年前,就对咱们国家的供应链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评估了相关行业的韧性、发展机遇和潜在风险。
在经历了低迷的一年之后,再次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高盛认为,面对一些制造业的产能过剩,行业盈利能力的走低,和欧美市场准入限制等等,我们国家已经在调整未来新增产能的步伐,预计从现在到2028年,供需会再次平衡,利润也会修复,同时咱们向全球的供应也将大幅放缓。
具体到每个行业,光伏和锂电池行业面临供需不均衡状态,现金利润率为负值且资本支出计划被削减。
然而,这两个行业的需求增长依然稳健,因此它们最接近周期性转折点。
新能源车和功率半导体行业距离转折点较远,主要受到资产负债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共同影响。
这两个行业当前仍处于扩张阶段,但面临着来自供给侧改革、竞争结构以及中国以外产能扩张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1. 为啥说中国产能过剩?根据教科书定义,一个行业的超额产能是指——超出市场需求那部分未被利用的产能。
高盛讨论中国产能过剩的程度时,从国内需求、全球需求、出口增量和未来需求前景等多个视角加以区别。
判断咱们确实存在产能过剩。
2. 目前各行业的超额产能和不均衡状况有多严重?从光伏组件和锂电池的产能看,截至2024年一季度,咱们的产能已经超出全球总需求的200%和150%。
在光伏、新能源车、钢铁和工程机械行业中,超50%的供应,已经是零或负现金利润率运行。
随着供需不均衡状况加剧,大多数行业产品价格与2023年初相比下降了10-55%。
3. 哪些因素能扭转现状?现金利润率和资本支出周期是关键因素。
今年一季度,一些行业就已经不赚钱了,那企业也不傻,也对接下来一两年的资本支出、产能规划等等进行了调整。
例如锂电池平均削减28-41%,功率半导体(IGBT)则上调了100%以上,新能源车根据各家企业供给情况,有增有减。
整体看,从过去12个月的调整规划推测,预计2026年到2028年,光伏组件和锂电池的产能利用率可能会从54-55%提高到69-79%。
证券行业2022年年报综述:市场波动冲击券商盈利,看好23年业绩修复

平安证券研究所非银金融&金融科技研究团队市场波动冲击券商盈利,看好23年业绩修复——证券行业2022年年报综述2023年4月5日行业评级证券强大于市(维持)王维逸S1060520040001(证券投资咨询)李冰婷S1060520040002(证券投资咨询)韦霁雯S1060122070023(一般证券业务)要点总结⏹全年市场交投活跃度下滑,券商业绩持续承压。
2022年以来受国际关系、疫情冲击等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全年权益市场主要指数均震荡下行,叠加上年高基数效应影响,全年日均成交额10149亿元(YoY-10.5%)。
据中证协口径,2022年140家证券公司实现营收3949.7亿元(YoY-21.4%)、净利1423.0亿元(YoY-25.5%),合计平均ROE约5.3%(YoY-2.5pct)。
收入结构变动较大,目前已披露年报的23家上市券商合计经纪/投行/资管/信用/自营净收入占比分别为22%/12%/10%/11%/17%。
其中,自营收入占比同比-8pct,降幅最大;投行收入占比同比+2pct,增幅最大。
⏹头部券商业绩凸显韧性,自营与投行业务为业绩胜负手。
23家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券商中,归母净利CR5、CR10分别55.1%、85.1%,分别同比+6.8pct、+5.7pct 。
十大券商(归母净资产排名前10 )业绩同比降幅略窄于行业,主要系自营、投行两大业务净收入的同比增速领先行业;十大券商合计杠杆倍数4.3倍(YoY-0.2倍)、ROE约7.1%(YoY-3.8pct),均高于上市券商整体。
⏹Q4自营表现环比改善,投行收入高基数下同比下滑。
1)经纪:成交额与佣金率均承压,23家上市券商合计证券经纪净收入同比-19%;新发基金份额大幅下滑,代销金融产品收入同比-25%。
2)投行:IPO承销规模同比+8%、再创新高,23家上市券商合计投行净收入同比-5%。
3)自营:Q4单季度23家上市券商自营收入环比+34%,全年自营收入仍同比-47%;头部券商非方向性转型领先、投资规模与能力占优,自营业绩更为稳健,自营收入前10上市券商收入份额同比+14p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