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体系与储层
Chapter 10滨海与浅海沉积体系

对海底沉积物 影响不大
波长大, 波高近等; 周期短,似正弦波
一)坡度对波形的控制
在陆棚区或深水区,波浪图像呈近正弦曲线,为长而缓、斜率小的波,波浪摆动的直径向下呈指数 函数减小(图 10-3A)。当水深超过浪的半波长时,向前传播的浪成为一系列的脊和槽的正弦图像切面, 因此,陆棚区或深水区底部水的动荡通常是很小的,一般没有沉积物的运动,所以常把水深等于 1/2 波 长处,作为浪基面。故当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沉积物所受到的波浪的扰动已很弱,这就是地质学上
4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第十章
把此深度作为浪基面的理由。 当深水的波浪进入浅水区时,随着波速的减小,除了波浪产生波浪折射现象外,将发生以下的变化:
波长减小,陡度(波高/波长)增大,即波形从对称变为不对称,当深度接近于 4/3 波高时,波浪的破 碎作用就发生了;水的质点运动轨道从圆形变为椭圆形、直到往复的直线运动。只有波浪的一个特征, 即周期保持不变;这就形成了水动力的分带。
根据波浪的起因不同,海洋波浪有风浪、暴风浪和津浪(Tsunami也称海啸)。其中风浪是经常性持 续起作用的波浪,是影响沉积作用和海滩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暴风浪与津浪均为突变性的短暂事件,但 它们的作用巨大。
正常气候时,当风吹过海平面时所形成的海(湖)面波动,由于风的流动带有涡流和阵发性,它以 不规则的切线应力作用于水面,将能量传递给水面。起初在水面上吹起波纹,波纹不断发展成波浪。它 是海岸带向沿岸传送能量的主要形式,不仅本身具有侵蚀海岸和搬运改造沉积物的作用,而且还可派生 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和回流(Rip current)。前者引起沉积物的沿岸漂流,后造成沉积向海迁移。 风浪从其生成区传播到沿岸地带,波谱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海水深度变浅,依次出现风浪、涌浪(Swell)、 升浪(Build—up)、破浪(Breaker)、拍岸浪(碎浪)或激浪(Surf)和冲浪(Swash)(图 10-3)。因
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
能量匹配准则 岩心相准则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 沉积演化匹配准则
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
1。平行与亚平行结构:稳定水体的匀速沉积作用,见于 陆棚、滨浅湖或盆地中心区。
2。发散结构:反映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不均衡沉积或盆 地范围扩大引起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形成的沉积作用。
3。前积结构:
S形前积:低能的富泥河控三角洲沉积,沉积物少,水体 宽;
斜交形前积:强水流河控三角洲;
S形-斜交形复合前积:反映盆地范围和水体变化大,水流 能量强弱交替。
四、振幅
振幅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直接相关。包括反射界 面上、下层岩性,岩层厚度、孔隙度及含流体性 质等信息,可用来预测岩性横向变化和源自接检测 烃类。强度标准和丰度标准。
强度标准:
1。强振幅:时间剖面上相邻地震道振幅值重叠在一 起,无法分辨;
2。中振幅:相邻地震道部分重叠,可用肉眼分辨; 3。弱振幅:相邻地震道互相分离。 丰度标准:
二、外部几何形态
地震剖面上由某种地震反射结构组成的在三 维空间内的分布状况,可提供有关沉积体 的几何形态、水动力、物源、古地理背景 等信息。
席状、楔形、帚状、透镜状、丘状、充填状。
1。席状:具平行结构或发散结构,厚度稳定,反
映稳定的深水沉积区,如深海、陆棚;
2。楔形:具发散结构,滨浅湖、陆坡等环境,指示 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
震反射单元,是特定的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地震相分析:根据一系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
并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将地震相转为相应的沉积相。
地震相与沉积相不是绝对的对应:
1。地震分辨率远远小于地质剖面的岩相观察,不能反映细 微的岩相变化;
2。地震资料中存在非地质因素的干扰; 3。同一沉积相内部岩性和沉积特征不均匀; 4。同一沉积相在不同地区在地震剖面上反映不同。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各专业研究方向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代码:0818)(一)矿产普查与勘探(代码:081801)1.油气成藏与含油气系统研究以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为基础,通过油气成藏静态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过程的综合分析,揭示油气成藏过程与富集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有效烃源岩、储集层、输导层和盖层等地质要素的分布和静态评价,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和圈闭的形成等作用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时空匹配关系,以及关键时刻地质要素和动态作用组合关系,开展油气成藏综合研究与评价,明确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油气资源规模和资源空间分布。
2、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是以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细粒沉积体系形成与分布、微纳米级致密储层特征、连续型油气聚集与产出机理、“甜点区”评价方法与技术等为重点的新兴学科。
研究核心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生油气能力、储油气能力、产油气能力”;研究内容包括成藏体系的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6特性”及匹配关系,研究重点是非常规油气成藏体系的分布范围与“甜点区”的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经济有效开采的方法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
3.盆地和构造分析以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为基础,以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技术为手段,确定含油气盆地成盆演化与沉积充填历史,研究盆地性质、构造样式、类型和分布,明确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成盆区域构造背景与构造动力学机制、构造运动学和几何学特征、区域构造演化、盆地构造解析、构造运动对成盆、成烃、成储、成藏的影响。
4.沉积与储层地质沉积研究是充分运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沉积体系类型,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搬运、沉积演化过程,确定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沉积演化特征,明确有利沉积相带。
储层学研究是以沉积研究为基础,研究储集体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揭示与储集空间(孔、洞、缝)形成有关的成岩作用,阐明成岩历史、孔隙演化历史,构建储层地质模型,开展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确定有利储层分布范围。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
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
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
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
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
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
(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
(图2)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3.1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
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研究进展一、沉积岩概述1.定义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沉积物),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它是地壳中三大岩类之一,具有岩石的共同属性;是地壳中地质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中是稳定的;是矿物的集合体。
2.基本特征①沉积岩(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在地壳表层。
②沉积岩与岩浆岩、变质岩具有相似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但仍有很大差别。
外动力地质作用③生物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④沉积岩具有特殊的复杂多样的结构与构造。
⑤沉积岩形成过程的空间与时间跨度大,阶段性明显,分异作用普遍。
3.分布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分布十分广泛。
具体地说,①面积陆地的大约3/4被沉积物(岩)所覆盖,而海底几乎全被沉积物(岩)所覆盖。
②体积沉积岩约占岩石圈体积的5%,而岩浆岩和变质岩约占95%。
③厚度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各处的具体厚度变化很大。
有的地方可达几十公里,如高加索地区,仅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积厚度就达20~30km;但有的地方则很薄,甚至没有沉积岩的分布,直接出露着岩浆岩和变质岩。
④分布区域现代和古代沉积物大量沉积的场所为: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的拗陷带。
4.分类沉积岩的分类是沉积岩石学研究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①分类的原则A.分类要明确清晰而有系统性,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
B.分类切记要能够便于应用和操作。
②综合分类(冯增昭,1982,1992)首先根据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划分大类和基本类型,然后根据粒度、主要成分特征及是否可燃等细分。
我们采用的分类方案。
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单元。
如山地、高原、冲积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2.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进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塞利,1970年)。
即是说有沉积物堆积并保存的环境区域,如河流、湖泊、三角洲、滨海、浅海、深海等。
塔河油田三叠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收稿日期:2007206202作者简介:邹元荣(19762),女,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沉积储层和规划部署研究. 文章编号:16732064X (2008)0520011204塔河油田三叠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Study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T riassic in T ahe Oilf ield邹元荣,金晓辉,闫相宾(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在分析三叠系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将三叠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并识别出辫状河、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高位体系域以辫状三角洲细砂岩为主,湖侵体系域以湖相泥岩为主,低位体系域发育粗粒的陆上河流沉积.储层主要发育在各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即粗粒的陆上河流沉积体系.三叠系最有利的沉积相带分布在盐边和盐上地区,因此,盐边和盐上的岩性、构造叠置区是三叠系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关键词:塔河油田;三叠系;层序地层;沉积相中图分类号:TE121.2 文献标识码:A 塔河油田主体位于新疆轮台县和库车县交界处,构造位置隶属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南翼阿克库勒凸起,哈拉哈塘凹陷东部及草湖凹陷西部(图1).三叠系是塔河油田碎屑岩的重要勘探层系.已开发的1、2、5、9区以三叠系低幅度构造油气藏为主[124],近期其油气范围逐步扩大到南部的盐上和阿克苏亚地区以及于奇东的岩性圈闭油气的勘探新领域[527].A T1、A T2、THN1和沙4121均在三叠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取得了三叠系非背斜油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目前地震发现的三叠系圈闭资源量约5000×104t.图1 塔河油田位置图1 构造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古大陆,古生代为克拉通内部发育的坳陷和大陆边缘坳陷,中生代以来为陆相断陷、坳陷性盆地.晚泥盆世以前为克拉通边缘拗拉槽阶段,是海相环境;晚泥盆世到二叠纪为克拉通内部坳陷盆地阶段,为海陆交互相环境.晚二叠世南天山裂谷反转,出现了造山期磨拉石沉积,向中新生代陆内成盆阶段过渡.海西晚期塔里木盆2008年9月第23卷第5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Sep.2008Vol.23No.5地在北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结束了东部抬升、西部沉降的不均衡沉积环境,在三叠系底部形成一个凹凸不平的不整合,也结束了本区海相沉积历史,进入陆内盆地的发展阶段[8210](图2).图2 塔里木盆地T LM 2400地震测线(东段)地质演化剖面2 地层与层序划分三叠系包括下统柯吐尔组,中统阿克库勒组和上统哈拉哈塘组及达里亚组.其中哈拉哈塘组厚90~180m ,可分为2个岩性段,哈1段为灰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夹深灰色泥岩、泥质砂岩,哈2段为深灰色、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及黑色炭质泥岩和薄煤层.阿克库勒组厚60~340m ,可分为4个岩性段,由2个自下而上变细的旋回组成,阿一段和阿三段岩性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细—中砂岩夹薄层深灰色泥岩,阿二段和阿四段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根据地震波组特征,三叠系识别出4个地震层序,根据钻、测井资料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其中阿克库勒组和哈拉哈塘组划分5个三级层序,均为Ⅰ型边界所限的Ⅰ型层序(表1).阿克库勒组包括3个三级层序(TSq3,TSq4,TSq5).TSq3为阿一段下部,在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只存在低位的河流砂;TSq4为阿一段上部和阿二段,是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低位域由河流相块状砂岩组成,湖侵和高位域由湖相泥、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部分区域缺失高位域;TSq5由阿三段和阿四段组成,主要由低位和湖侵体系域组成(图3).哈拉哈塘组包括2个三级层序(TSq6、TSq7).表1 塔河油田三叠系地层层序对比统组段层序上统达里亚组哈拉哈塘组哈2段哈1段TSq8TSq7TSq6中统阿克库勒组阿4段阿3段阿2段阿1段TSq5TSq4TSq3下统柯吐尔组TSq2TSq1TSq6为哈一段下部,是一个不完整的三级层序,在区内主要有低位和湖侵体系域.TSq6为哈一段上部和哈二段组成,是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层序的高位体系域最为发育,厚度平均约80m ,湖侵体系域不发育,厚度较小,低位砂体比较发育.研究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框架与经典的被动大陆层序地层模式有很好的对比性,即具有一个平缓的地带和一个坡折带[11213].研究区中北部位于平缓的地带上,南部位于坡折带及以下区域.随着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当湖平面下降到陆架坡折以下时,在研究区的平缓地带,导致河流的回春作用.由于离物源较近及辫状河摆动迅速的特点,在区内广泛发育低位的河道砂体.随着湖平面的快速上升(TST ),湖水漫过研究区,导致大面积的湖相沉积.—21—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图3 YQ4井三叠系阿克库勒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3 沉积相特征及平面展布3.1 沉积相特征塔河油田三叠系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有辫状河、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主要有辫状河道、河漫滩、湖底扇、半深湖、浅湖、滨湖、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8种亚相类型[527].辫状河道:三叠系中、上统辫状河都较发育,且辫状河主要发育辫状河道亚相.岩性主要为绿灰、浅灰色砾岩、砂砾岩、砾质砂岩,粒度粗,成分成熟度差,含大量的岩屑,组成多个由下向上变细的韵律.岩心中含有煤屑、植物碎片和大量泥砾,反映沉积物的近源堆积特点.层理类型以平行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为主,在细、粉砂岩中见沙纹层理.测井相表现为低自然电位箱形、齿化箱形或钟形.低位河流充填还包括河道间沉积,砂体厚度薄,泥质含量高,但河道间沉积多被辫状河道侵蚀掉,所以分布很局限.河漫滩:岩石类型主要为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常呈水平层理,含植物碎片,偶见煤线,厚0.5~10.0m.测井相表现为中值平滑的自然电位曲线,或细弱齿化状.半深湖:三叠系下统柯吐尔组及各湖侵体系域中晚期发育.岩性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主要发育水平纹层.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伽玛、平直的高自然电位值.滨、浅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滨、浅湖砂体多与泥岩互层,所以电测曲线表现出锯齿状,其砂体厚度也较薄.滨浅湖砂体通常尖灭到河道间泥岩或半深湖泥岩中,形成岩性尖灭圈闭,所以滨浅湖砂体是油气有利的储集层.湖底扇:主要发育于柯吐尔组,为低位期产物.岩性主要为灰白色含砾砂岩、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层理主要为平行层理.测井曲线为指状或钟形.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如S114、S11221和S11222井周围.由于湖底扇砂体多尖灭于半深湖的泥岩中,所以也多形成尖灭地层油气藏,也是有利的油气储集层.三角洲前缘: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与河道间微相,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占极大的比重.三角洲前缘有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砂岩和河道间沉积的泥岩构成多个反复叠置的正韵律层.层理类型有水平层理、沙纹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块状层理.测井相为低值的漏斗形或齿化不规则漏斗形.前三角洲:由大段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三叠系是辫状河-湖泊沉积体系.低位期,湖平面的下降以辫状河沉积体系为主.随着湖平面的快速上升,研究区被湖水淹没,具有湖泊沉积体系特点.3.2 沉积相展布本区三叠系高位体系域以辫状三角洲细砂岩为主,湖侵体系域以湖相泥岩为主,低位体系域发育以粗粒的陆上河流沉积为特色[9211].储层主要位于低位体系域的辫状河道,Tsq3、Tsq4的低位体系域相当于下油组,Tsq5的低位体系域相当于中油组, Tsq6、Tsq7的低位体系域相当于上油组(图4).Tsq3层序主要发育低位域,湖侵体系域不发育,缺失高位域.低位域对应三叠系下油组下部的河道砂,根据层序对比结果,研究区中部砂体较厚,往南北向,相对变薄.S99—S103井的西北部为剥蚀区,主体为辫状河道沉积区,S110—S50—J N1, S28—C3井区为河道间沉积,南部S112—S59—S114井区为滨浅湖沉积.Tsq4层序低位域向北逐渐变薄,呈尖灭趋势.该层序在部分地区发育3个体系域,总体以低位和湖侵域为主,低位体系域对应下油组上部河道砂,主体为辫状河道沉积,T K612—L G15井区为河道间沉积,西南部S98—S112井区为滨浅湖.Tsq5层序发育3个体系域,但主要以低位和湖—31—邹元荣等:塔河油田三叠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图4 塔河油田三叠系S112212S1142S107井地层层序对比剖面侵域为主.该低位域对应三叠系中油组,主要有辫状河沉积、湖泊相沉积及湖底扇沉积等.S104—LN26—C3井以北为剥蚀区,S109—S10—J N5井以南为湖相沉积,其中S11222—S114井区为湖底扇.其他区域为辫状河沉积,S99—S30,TK 612—S97—S702B ,S903—S58井发育3条辫状河道(图5).图5 TSQ 5层序低位域沉积相分布图Tsq6层序低位域对应三叠系上油组下部河道砂,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为剥蚀区.主体为辫状河道沉积,东南部S112—S114—LN59井一带为滨浅湖沉积.Tsq7层序低位域对应上油组上部河道砂,在研究区均有分布.相对其他低位域而言,沉积粒度较细,主要为细砂岩,厚度也较稳定.主体为辫状河道沉积,S104—S50井以北为缺失区,J N1—J N4井以南为滨浅湖沉积.塔河油田三叠系是阿克库勒凸起经海西晚期构造运动改造之后,披覆沉积在古凸起之上,又经历了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其中主要有低(微)幅度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复合圈闭3大类.三叠系可以识别出辫状河、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储层主要发育在各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即粗粒的陆上河流沉积体系中.三叠系油气藏为次生调整运聚改造型油气藏,大单斜背景下低幅度背斜、断背斜、断鼻、断层-岩性、岩性上顷尖灭型油气藏类型决定了其单个油气藏规模较小的特征,盐边和盐上的岩性、构造叠置区是三叠系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参考文献:[1] 冯兵,蒋进勇.一体化解释在塔河油田三叠系油藏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2003,42(3):3842388.[2] 王晓东,王玲,张星海.塔河1号三叠系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J ].新疆地质,2003,21(2):2402242.[3] 王洪辉,李德发,刘文碧.塔东北阿克库勒三叠系油气藏特征及流体性质研究[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22(3):30235.[4] 王根长.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基本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2001,23(1):62266.[5] 石玉,李宗杰.塔河油田三叠系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技术[J ].新疆石油地质,2007,28(3):3752378.[6] 丁勇,邱芳强,高玄 .塔河油田三叠系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J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3):2572260.[7] 杨秋来,俞春阳,钱书红.塔河油田深层砂岩油藏描述研究[J ].新疆地质,2003,21(3):3352338.[8] 汤良杰.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16(6):7432754.[9] 赵靖舟.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8220.[10]张希明,王恕一.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辫状三角洲砂体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1997,19(3):2012209.[11]郭建华,朱美衡,刘辰生,等.陆相断陷盆地湖平面变化曲线与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讨论[J ].矿物岩石,2005,25(2):87292.[12]顾家裕.塔里木盆地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演化[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3]朱筱敏.层序地层学[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编辑:王 辉—41—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BSTRACTS OF THE PRESENT ISSUE(JXSY U ISSN16732064X)U niformity of the Milankovitch Cycle developed in the Yanchang Form ation in east G ansu with the Milankovitch C ycle developed in other areas in Ordos B asin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high2resolution base2level cycle and the spectrum analysis of logging curves,it is held that the sedimentary cycles in the Y anchang Formation in east G ansu,Ordos Basin is uniform with Milankovitch cycles.There is the uniformity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cycles and the Milankovitch cycles developed in Jing’an oilfield and the Y anchang Formation in north Shaanxi,Ordos Basin.This shows that the coetaneous sedimentary record of Milankovitch cycles may be found in different areas from long distance.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climate,Milankovitch cycles are developed in the Y anchang Formation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sit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reas,Ordos,which further supports Milankovitch Theory.K ey w ords:Milankovitch cycle;high2resolution base2level cycle;Y ang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L I Feng2jie1,2,ZHEN G Rong2cai1,2,ZHA O J un2xing1,2(1.State K ey Laboratory for Oil and G as Reservoir G eology and Ex2 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Sichuan,China;2.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 eology,Chengdu Uni2 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610059,Sichuan,China)J XSYU2008V.23N.5p.125Appl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analysis method of distributary sand2body in S abei Oilf ieldAbstract:Based on the modern deposition and outcrop,the architecture of SⅡ1+2b sedimentary unit in the west of the second region of Sabei Oilfield is analyzed.Four architecture hierarchies of composite channels,single channels in the composite channels,point bars and lateral accretion bodies in the point bars are identified to analyze t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ir spatial combination mode and quantitative scale using the method of“scale analysis”and“mode fitting”.The32D architectural model of meander distribu2 tary channel for oil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establishe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teral accretion interbeds is reappeared, which can provide more accurate geologic information for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tapping.K ey w ords:reservoir architecture;single channel;point bar;abandoned channel;lateral accretionZHOU Yin2bang1,W U S heng2he1,YU E Da2li1,L IU Jiang2li2,L IU Zhi2peng3(1.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102249,China;2.Hangzhou Institute of G eology,PetroChina,Hangzhou310023,Zhejiang, China;3.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imited Company,Tianjin300459,China)J XSYU2008V.23N.5p.6210Study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T riassic in T ahe Oilf ieldAbstract:The Triassic is a very important clastic rock stratum to the increase of the oil production of Tahe Oilfield.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core and logging data,the Triassic is divided into8third2order sequences,and3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re recognized, which are braided river,lake and braided river delta.The highstand system tract is mainly braided2river delta fine sandstone,the trans2 gressive system tract is mainly lake2facies mudstone,and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is mainly coarse continental fluvial deposition.The favorab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zone is in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of third2grade sequences.K ey w ords:Tahe Oilfield;Triassic;sequence stratigraphy;sedimentary faciesZOU Y uan2rong,J IN Xiao2hui,YA N Xiang2bing(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Sinopec,Bei2 jing100083,China)J XSYU2008V.23N.5p.11214Study on the earth stress f ield in complex fault block22taking Xi23fault block in B eier S ag,H ailaer B asin as an example Abstract:Based on the borehole breakout data and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earth stress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strain analysis (DSA)and circumferential velocity anisotropy,the3D earth stress field in the complex fault2block of Xi23is simulated by finite ele2 ment method,and the influence of complex faults on regional earth stress state and the earth stres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ault blocks are studied.It is shown that the earth stress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faults mainly depends on the scale of the adjacent faults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m.In addition,the longitudinal extension of the faults of different geometric parameters enhanc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arth stress distribution,which is very remarkable in duple2faulted,three2faulted and step2faulted block reservoirs.In the reservoirs of high elastic modulus,the faults have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arth stresses.The discrete earth stress data have not an overall reflection,but three2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the earth stress in fault block reservoirs.K ey w ords:fault block structure;earth stress field;borehole breakout;differential strain analysis;circumferential velocity anisotropy method;32D FEMCHEN G Y uan2f ang,S HEN Hai2chao,ZHA O Yi2z hong,W A N G Jing2yin,ZHA N G Jian2guo(Faculty of Petroleum Engineer2 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Dongying257061,Shandong,China)J XSYU2008V.23N.5p.15220Ⅳ。
地震沉积学

砂岩楔状体合成地震记录(李敏)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3、旁瓣效应
来自于不同地质界面的反射会叠加在一起
子波旁瓣也占据部分能量,因此实际地震 记录上,既有与地质界面相对应的来自于子 波主瓣的反射轴,又有与地质界面无关的来 自于子波旁瓣的反射轴 最终来自不同地质界面的主瓣和旁瓣 反射叠加在一起,往往会掩盖薄层反 射,极大地增加了薄层识别和解释的 难度
汇报纲要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三、地层切片技术
四、分频解释
五、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四、分频解释
1 2
分频解释优势
分频解释原理 应用实例
3 研
四、分频解释
1、分频解释优势
1.能够提供三维地震资料的多尺度信息对储层进行高分辨率 成像
2.能够刻画储层时间厚度和横向分布范围
3.可应用于描述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2、地层切片特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于特定构造和地层状态的一种 切片方法: 假如地层是席状且平卧的 属于席状,但非平卧状态,使用地层切片即可达到等时研究的目的。 时间切片 假如地层是席状但并非平卧状态 沿层切片 假如地层既不是席状也不呈平卧状 必须选用地层切片 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更接近于地质时间界面 地震剖面图
地震沉积学的核心技术与 研究进展
汇报纲要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二、90°相位转换技术 三、地层切片技术
四、分频解释
五、地震沉积学研究进展
一、地震沉积学概述
国外发展历程
1998年曾洪流,Henry,Riola等提出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是利 用沉积体系的空间反射形态和沉积地貌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沉积相、 沉积岩和沉积构造。
东营凹陷的东部牛83井区三角洲浊积岩储层识别
于奇地区三叠系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特征

前人对塔北地区三叠系一侏罗系沉积体系已做
过 较 多研 究 , 认 为塔 北 地 区在 三 叠 纪一侏 罗 纪 主要 发 育粗 粒三 角洲一 湖 泊 沉 积体 系 J , 但 对 于 这 种 粗
粒 三 角洲 的类型 划分 上 有 所 不 同 , 归 结起 来 主 要 有
及 井间沉积相对比研究基础上 , 对于奇地 区中生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 了研究, 大体展示了于 奇地 区三 叠 系在 不 同层段 的沉 积相 演化和 平 面展 布 , 并建 立 了研 究 区沉积模 式 。
关键词 沉积相 于奇地 区 三叠 系 塔 河 油 田于奇地 区位 于新疆 维吾 尔 自治 区轮 台
S e r i a l N o . 5 2 6 F e b r 代
矿
业
总第5 2 6期
2 0 1 3 年 2月 第 2期
MORDE N MI NI N G
于奇 地 区 三叠 系沉 积体 系 与 沉积微 相 特征
李 卓 , 孟 万斌 刘迎 松 ,
YQ 4井测 试 获 工 业 油气 流 。2 0 1 0年 在 该 区部 署 了Y Q1 4 、 Y Q 1 5井 , 在 三 叠 系 上 油 组 试 获 工 业 油 气
流, 进 一步 验证 了于 奇地 区 良好 的勘 探 潜 力 。深 入 研究 该地 区三 叠系 沉 积 微相 特 征 、 展 布 及 其 对储 层 发 育 的控 制 , 确定有 利勘 探 目标 区 , 扩大 三叠 系勘探
( 1 . 成都理 工大学沉积地质研 究院; 2 . 油气藏地质及 开发 工程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摘
要
结合塔里木盆地北部 阿克库勒凸起北部 区域地质背景资料, 对于奇地 区三叠系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