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回族历史上的三次文化自觉
本科论文——宁夏回汉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宁夏回汉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ingxia inter-marriage of Han nationality教学单位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姓名买智慧学号200831401009年级08级专业社会工作指导教师袁阳职称研究员摘要前言一、选题背景 (I)二、相关文献综述 (I)1、马戎关于族际通婚的理论 (I)2、其他族际通婚研究情况简介 (I)3、回族通婚相关研究 (II)三、主要概念界定 (II)四、研究方法 (II)五、创新与不足 (III)第一章回族传统文化与回汉通婚的历史状况 (1)一、回族传统文化 (1)1、服饰习俗 (1)2、饮食习惯 (1)3、节日娱乐 (1)4、婚姻习俗 (1)二、回汉通婚的历史 (2)第二章回汉通婚的现状与分析 (2)一、回汉通婚的现状分析 (2)二、宁夏回汉通婚的现状分析 (3)第三章从族内婚与族外婚的比较看回汉通婚的发展前景 (6)一、族内婚 (6)1、男女择偶标准差异 (6)2、男女离婚因素差异 (7)二、族外婚 (7)1、男女择偶标准差异 (7)2、男女离婚现象差异 (8)3、回汉通婚的利与弊 (8)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生活在家庭之中,具有一定的家庭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回汉通婚现象也日益普遍。
但是回汉通婚后婚姻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分析。
因此本文以笔者熟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汉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从普遍趋势、文化程度、性别、宗教民族这几个方面,辅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对宁夏回汉通婚的现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观察回汉通婚现象的前景,并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利与弊。
关键词:家庭回汉通婚现状前景AbstractThe family is society cells,people living in the family in,has some of the family statu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the change of ideology,back to the han intermarriage phenomenon also increasingly common.But back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han intermarriage marriage marriage needed to further explore and analysis.So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amiliar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general trend,education,sex,or religious national these aspects,and with the case interviews,observation,the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s in ningxia way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condition of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analysis,observation back to the prospect of han intermarriage phenomenon,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phenomenon.Key words:family status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present situation prospects前言一、选题背景一直以来,回汉通婚问题就备受关注,而其中又令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当今回汉通婚的现状与前景问题,尤其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家庭是否幸福稳定的问题。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标要求】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其形成过程。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实施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微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背景(1)从历史情况来说,中国长期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2)从民族组成来说,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聚居区域宽广,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3)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4)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
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微点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标志: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文化的内涵、变迁及功能刍议

文化的内涵、变迁及功能刍议[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论题,在不同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随着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不断变化和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的持续展开,文化的具体历史形态也在不断变迁。
从人类发展史及其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一直以追求和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
[关键词]文化;文化形态;文化内涵;文化变迁;文化功能GO:A:1672-8653( 2012 )07-0016-04“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论题,在不同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中具有不同的意蕴。
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本文亦是一种尝试。
从根本上说,要认识和理解文化,就是要弄清楚三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怎么产生、变迁?它怎样发生作用?下面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阐述。
一、文化的内涵在历史上,英国人类学家、文化史和民族学进化学派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原始文化》(1871)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该定义被不同学派所借鉴。
英国社会人类学大师马凌诺夫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在《文化论》(1931)中从功能学的立场上指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构成,即物质设备和精神方面的文化。
物质设备是人创造的工具、改造的环境、建筑的房屋、制作的武器等等器物,它们决定了文化的水平和工作的效率。
精神方面的文化包括种种知识、价值体系、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及语言,它们形成习惯、风俗和社会制度。
美国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怀特( Leslie A.White)于20世纪50年代将文化学从文化人类学之中升华出来,使文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科学。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陈茂荣内容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
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
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体化作者简介:陈茂荣,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北方民族大学教师。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问题在许多地区愈加凸显,导致民族冲突也愈加激烈,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库尔德问题等等。
今天,“由民族问题而产生和引发的民族冲突、民族战争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了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安宁”。
①所以,“近年来,民族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
②学术界也迅速作出反应,并掀起了对民族问题的热烈探讨。
但是,在思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时,却深感困难重重。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一)“民族认同”及其特征民族,英文nation,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种类、种族、人群”。
③从词源学来看,它包括血统、地域、语言和道德等要素,隐有“家庭”的含义,“民族向家庭借其隐喻”。
④那么,民族是什么呢?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⑤认同(identity),指社会成员的一种趋同、相近的心理感受,即“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
专题二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专题二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1.西汉时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1)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解与交往。
(2)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新疆地区管辖,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
2.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先后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时:(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乾隆帝)(2)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区。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管辖。
4.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容分裂1.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交往,双方“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2)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4.新中国成立后:(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2)“一五”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1959年,西藏进行了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民主改革后,废除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党和政府在西藏等地实行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四、台湾问题1.台湾历来就是中国领土(注意台湾名称的变化);(1)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台湾和内地联系。
(2)隋唐时台湾称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今台湾)。
(4)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及原则:(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两岸均应坚持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
(3)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一课。
教材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意蕴隽永的汉字”和“影响深远的汉字”这四个活动主题。
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汉字的特点、深刻的意蕴、发展历史和汉字书法艺术。
3.能力目标: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汉字,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汉字,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民币的图片。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字帖(书法好的同学可以带自己的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人民币上的民族常识导入语:我国是一个多民主的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努力,发展着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民族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吧!二、讲授新课【丰富多样的文字】汉字现状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几十种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他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汉语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际的通用语言。
一个民族内使用多种语言。
双语和多语现象普遍。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女性人类学视角下的回族女性研究综述

女性人类学视角下的回族女性研类 学 的一个 重 要分 支 学科 。文 章从 女 性人 类 学的视 角概 括梳 理 了该 研 究视域 下 回族 女性 研 究的主 要五种 类型 ,思考 在社 会发 展过程 中女 性 问题 的多维 性与女 性发展 的 重要性 。 关键词 :女性人 类 学 ;回族 女性
题 的研 究在 地 域 上 主 要 集 中在 宁 夏 、 甘肃 、青 海 地 区, 认 为 偏 远 地 区贫 困 地 区 女 童 教 育质 量 有 待 提 高 ,并 且 女 性 主 义 思潮 的 扩散 , 女 性主 义 思 潮也 随之 渗透 到 社 会 从 地 理 自然 环 境 、 社 会 环 境 、 城 乡 差 别 、家 庭 环 境 教 科 学 的 各个 领 域 。在 学 术 思潮 上 , 女性 学 与 人类 学 相 结 育质 量 差 别 等 方 面 入 手 分 析 女 童 教 育 问 题 的现 状 、产 合 产 生 一 门新 的 分 支学 科 , 即 女性 人类 学。 回顾 女 性 人 生 的 原 因 , 提 出 了 一 些 对 策 。 在 回 族 女 性 经 堂 教 育 与 雅绍 克 [ 5 】 、 江 波 、 费 翔 类 学 的发 展 历程 ,可 以将 女性人 类 学 的产生 与 2 O世纪 7 O 女 学方 面,水镜君、玛 利亚 ・ I 成 嫒 、杨 文 炯 嘲、 马 燕 [ 9 1 、毛巧晖 D O ] 等 人 进 行 年代 妇 女解 放运 动及 西方 女 l 陛主义 ( f e mi n i s m) 的发展相 联 系起 来 。社 会 性 别 是 女性 人 类 学 的核 心 议 题 ,也 是分 了较 为 深 入 的研 究 。其 中 , 杨 文 炯 、 马 燕 均 采 用 的 是 析 社会 文 化 的 重要 理 论 范 式 。人类 学家 对 社会 性 别 的研 个 案 研 究 的 方 法 , 从 文 化 传 承 与 文 化 自觉 的 角度 思 考 究 为 社会 科 学 提供 了新 视 角 。女 性人 类 学研 究 的核 心概 回族 女 学 的 兴 起 与 发展 ,从 而 引 出 回族 社 会 文 化 的 传 念是 性 别 ,不 同的 社会 文 化 赋 予 了男 性 和 女性 不 同 的社 承 与发 展 方 面 的思 考 。 会性 别特 征 。而 人类 学研 究的关 键 词正 是 “ 文化 ” ,描述 此外 ,水镜 君 与玛利 亚 ・ 雅 绍克所 著 的 《 中国清真 女 并探 究人 类 社会 的多 元 现 象 ,研 究人 类 群 体 的行 为 、观 寺史 》 , 从清 真 女寺这 一 宗教视 角 , 阐述 了中 原 回族 女 性 念及 人与人 、人 与社会 之 间各种 复杂 的关系 。 的宗 教 信 仰 、社 会 地位 、 文化 教 育 等 不 同层 面 的文 化 内 后 现 代 女 性 主义 是 当 代 女性 主 义 流 派之 一 , 该流 派 蕴 ,拓 展 了 回族 女性 研 究 的视 域 由此 也 引发 了对 回族 1 书 中对 清 真 女 认 为 在 女 性主 题 的 建 构方 面 ,人 的主体 性 和 社 会 性别 可 女性 宗 教教 育及 生活 状 况 的广 泛 探讨 。[ 在 话 语 中 实现 建 构 ,而 话 语不 仅 存 在 于 书面 文 本和 口头 寺 文 化 进 行 了深 入 的 关注 与解 读 。 该 书提 到河 南 开 封是 叙 事 文 本 中 ,还 存在 于生 活 实 践 当 中,该 论 点 试 图找 到 中 国最 早 创 办清 真 女寺 的地 方 ,从可 以考 据 的 资料 中得 真正 的 “ 女 性 ”特 征 ,而 不 是 男 性 社会 语 境 下 建构 的女 知 , 在光 绪 年 间 ,开 封就 至 少 有 四座 女寺 ,随 后 陆 续增 性特 征 。 加 ,并 且在嘉 庆年 间演变 为 由女性 阿訇主 持女寺 。 丁宏在 《 中 国妇 女 人 类 学 研 究 管 窥 》一 文 中指 出, ( 二 )宗教 文化及 习俗 研 究 妇 女 人类 学 作 为 文化 人 类 学 的 分支 学 科 ,偏 重 于研 究 妇 高 桂 英 以宁夏 农 村 回族 妇 女 为研 究对 象 ,认 为 宁夏 女 自身发 展 的种 种 问题 及 其 与人 类 文 化 的关 系 ,宗 旨是 回族 妇 女 的地 位 与命 运 是 同整 个 回族 妇 女 乃至 全 中 国所 建立一种 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 共视 的人文视野, 有 的 妇 女地 位 与命 运 联 系在 一 起 ,其 社会 地 位 与生 活 方 进 而 重新 解 释 人类 文 化 。作 者 认 为通 过 回顾 中 国有 关妇 式 明显 受 伊 斯 兰 教 妇 女 价 值 观 的影 响 , 其早 婚、 多 育 、 女 研 究 的成 果 发 现 ,对 性 别 的研 究 往往 只注 重 女性 ,或 离 婚 等 明显 地 显 示 出伊 斯兰 教 文 化 的特 色 。该 文指 出伊 者说是 “ 女性 问题 研 究 ” , 与对 男 性 生 活 的研 究 相 分 离, 斯 兰 教 重视 商 业 的传 统 与 中 国现 实社 会 发展 商 品经 济 的 形成 一个 封 闭 的思 维 圈 ,未 能 全 面揭 示 女 性与 男 性 共生 有 效 结合 ,有 利 于 宁夏 回族 妇 女摆 脱 某些 不 合 时宜 的传 共长 及 其 对 立分 化 过 程 中各 自的特 殊 性 和 作为 人 的 存在 统 意识 与 观 念 。认 为 伊斯 兰 教 内 部为 适应 时代 发展 、社 的 同一 性 。 而且 这 些 研 究 多过 强 调政 治 因 素 ,往 往将 妇 会 需要 正 在 进 行变 革 与调 适 ,这 种 现 象可 与 现 代妇 女 解 J 。 马东 平 以甘 肃 临夏 八坊 回族妇 女 为 女放 在 大 的社会 背 景 下 ,揭 示 其政 治生 活 地 位 ,缺 少对 放 运动 趋 向 一致 2 女性 生活经 历 的分析 】 。女性 人类 学作为 人类 学 的分支学 认 识研 究对 象 ,利 用 文献 ,使用 抽 样 调 查 、个案 访 谈 等 科 ,它 将 女性 视 作 一种 文 化 存 在 ,并 将 女性 的声 音 带入 方 法分 析 研 究她 们 的 社会 劳 动 参 与和 生 活 民俗 状况 ,分 析 了两 者 之 间 的联 系 ,他 指 出 , 。 将 八坊 回 族 妇 女 的参 与 了人类 学 民族志 的文本 之 中 。 通 过伊 斯 兰 教文 化 体 系 中 的媒 介 宣传 来 实现 ,在 传 统 文 二 、回族女性研究视野 从 研 究视 角 上 来看 , 国 内对 于 回族 女性 的研 究 大致 化 的土 壤 中培 育 出让 妇 女积 极 参 与社 会 劳动 的果 实 ,该 文提 出 了促 进实现 八坊 回族 妇女发 展 的途 径 [ 1 3 J o 可 以分 为 以下五类 :
民族与国家的议论文【六篇】

民族与国家的议论文【六篇】【篇1】民族与国家的议论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谁也不陌生。
听着这熟悉而又和谐的旋律,我便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56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很广阔,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团结互助,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就在我们班级中,也有两名哈族的同学,一个叫塔勒哈尔,一个叫马恩孜。
我们之间相处的十分融洽,偶尔会开开玩笑,但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就会表现得十分团结。
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年级进行民族团结拔河比赛,每班选二十人参加。
我们选了二十个同学参加比赛,其中就有我、塔勒哈尔和马恩孜。
先抽签,我们班跟四班比。
我们先上阵了,我们派常国洋在最后压阵,然后其他人依次队,握住绳子,准备开始比赛。
比赛开始,我立刻感到有一股力量把我往前拽,我立刻咬紧牙关,拼命地往后拉,第一局比赛我们班赢了。
交换场地,我们进行第二局比赛,又是一番争斗,我们击败了四班。
接着,我们又顺利地击败了二班和五班。
接下来就是冠军争夺战了,是我们班和三班比。
比赛开始,我一下就被拉过去一步,我拼命咬牙坚持,第一局我们赢了。
第二局我们稍稍有些松懈,没比过三班,现在是1:1.第三局,是最关键的一局,随着一声哨响,我们又开始拔河。
在这次比赛中,我有过几次想要放弃,但看到前面同学的坚持,又在塔勒哈尔和马恩孜的眼中看到了几分坚韧,我就坚持了下来。
虽然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只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但这次比赛让我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团结。
中国没有什么民族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
56个民族没有等级之分,更没有高低贵贱。
只有我们56个民族在一起,和谐共处,和睦相处。
才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强大。
只有56个民族团结,我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回族历史上的三次文化自觉马宗保回族的形成、发展史上出现过诸如创办经堂教育、开展汉文译著活动和近代新文化运动等文化革新思潮,每次思潮的兴起都会把回族社会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夫之先生曾经说过:“所贵乎史者,述古以为来者师也。
”本文试图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这些重要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新的梳理,以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回族社会文化变迁史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回族社会文化的未来。
一、关于“文化自觉”1997年,费孝通教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作了题为《反思·对话·文化自觉》的主旨发言。
此后,“文化自觉”问题就成为人文学术领域的一个鲜活论题。
费孝通教授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①。
根据费孝通教授的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第一,文化自觉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过去”和“现状”的反思,是对文化未来走向的设计和实践,文化自觉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多元文化在特定空间内的并存与互动是文化自觉的重要条件。
文化自觉作为对“我文化”的反思,是在多元文化并存与互动的情景中展开的,并以“他文化”为参照。
第三,文化自觉是多层面的。
如族群层面上的(回族的文化自觉)、民族集团层面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国家层面上的(如美国的文化自觉)以及全人类意义上的文化自觉等。
第四,文化自觉的主体是一般人文领域的知识精英。
第五,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变迁,带动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变迁。
某种文化的发展走向、人们的文化策略以及社会变迁的取向等取决于该民族文化自觉的信度(可靠和理性的程度)和深度(认识所达到的层次)。
二、回族历史上的三次文化自觉回族历史上出现过三次文化自觉。
第一次发生于明朝中后期,主题是经堂教育制度的创建,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以胡登洲为代表;第二次发生于明末清初,主题是汉文译著和“回儒对话”,以王岱舆、刘智、张中、马注等为代表;第三次文化自觉发生于清末至民国时期,主题是改良宗教、发展教育、救国图存,其推动者是由回族宗教界人士和世俗知识分子组成的更大规模的精英团队。
(一)第一次文化自觉:经堂教育制度的创建随着从元代到明代的社会历史演进,回族共同体逐渐形成。
众所周知,回族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作为认同的纽带,以汉语作为族群内部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但早期的伊斯兰教经典主要是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表述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让使用汉语的穆斯林民众知晓伊斯兰教教义?回族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自觉所要思考和解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回族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自觉及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经堂教育的兴起。
用今天的眼光看,经堂教育制度已显得陈旧,但在500年以前,它却是充满活力的新生事物。
经堂教育的兴起是以胡登洲为代表的回族知识分子在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先导性的文化危机意识、文化创新精神和文化实践理性。
胡登洲创设经堂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回族群体中“经文匮乏,学人寥落”的现状,但其实际意义远远超出宗教领域。
从一定意义上说,经堂教育为回族共同体的形成和绵延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阅读历史文献可知,胡登洲生活的时代正是回族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回族社会至少存在以下几个现象:第一,明朝初期推行族群同化政策,在婚姻上“不许本类自相嫁娶”,提倡少数民族用汉姓、着汉服,处在形成过程中的回族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第二,回族先民群体中族源背景不同的个体成员逐渐放弃各自的母语而习得了汉语,汉语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
要想使伊斯兰思想被广大回族民众所了解,阿洪必须把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经典翻译成汉语向人们讲解。
第三,回族社会成员大多接受与汉族成员相同的儒家文化教育,而在伊斯兰文化方面则“经文匮乏,学人寥落”。
胡登洲阿洪顺应回族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转型趋势而创建的经堂教育是一种建立在语言学习基础上的宗教认知实践,经堂教育通过培养和造就为广大回族穆斯林宣讲伊斯兰教教义、提供宗教生活指导的专门人才,强化了伊斯兰教对这个汉语穆斯林群体社会生活的影响,促进了回族穆斯林的文化整合,及时弥补了回族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断裂现象。
经堂教育兴起以前,中国伊斯兰教阿洪,多由阿拉伯、波斯、中亚伊斯兰学者担任②。
经堂教育建立后,逐渐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本土伊斯兰教学者,从而为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和世代绵延奠定了基础。
经堂教育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回回民族在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文化自觉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二)第二次文化自觉:汉文译著与以儒诠经活动的开展回族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自觉就是明末清初兴起的汉文译著和以儒诠经活动。
在胡登洲创建经堂教育之前,已经有回族知识分子开始了“以儒诠经”的尝试。
例如,出身于伊斯兰世家的山东济南人陈思曾撰有《来复铭》一文,在宇宙观、认识论和人性论等方面融会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学说,并以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结构和观点阐述伊斯兰教教义③。
陈思的《来复铭》成文于嘉靖七年(1528),早于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约半个世纪,早于王岱舆、张中、刘智等思想家的汉文译著活动近一个世纪。
可见,陈思也是回族文化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先觉者。
另外,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回族人物志》(明代卷)中对较胡登洲稍晚时期的两位回族知识分子在以儒诠经方面的尝试给予了关注,这两人一个是张忻,另一个是詹应鹏。
张忻和詹应鹏都是明代回回仕宦人物,进士出身,对汉文化和伊斯兰教教义均有造诣。
张忻曾撰写《清真教考序》一文,从哲学角度认识伊斯兰教,以儒道文化中的太极学说会通伊斯兰教真主本体论,成为“汉克塔布”(汉文伊斯兰教译著)的哲学基础。
詹应鹏辑有《群书汇辑释疑》一书,他在该书的跋文中校正了教外中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误读,试论回族历史上的三次文化自觉并用儒家思想解释伊斯兰教,对程朱理学与伊斯兰教教义进行了调和④。
学术界一般将王岱舆、张中、马注、刘智等伊斯兰学者视为汉文译著和以儒诠经活动的倡导者,但从以上记述看,回族历史上第二次文化自觉的时间还可以上推。
第二次文化自觉的出现与经堂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经堂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伊斯兰学者,为后来的汉文译著和以儒诠经活动奠定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堂教育的局限性也日渐显现,从而激发了后辈回族伊斯兰学者自我反省和自我超越的勇气。
经堂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回儒对话”的一种方式———经堂教育中的“讲经”,就是要将阿拉伯文、波斯文经典口头翻译成汉语。
但相对而言,经堂教育更重视“习经”,轻视经生的汉文基础,这种求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阿洪深入理解经典和正确讲解经典的能力。
从社会环境看,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封闭性致使教外民众很难理解其堂奥,甚至对穆斯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存在种种误解,很多关注伊斯兰教的人还提出了一些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
同时,穆斯林中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不懂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但想了解伊斯兰教教义。
于是,关于阐述伊斯兰教教义的汉文著作和翻译就成为必要的了⑤。
回族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自觉是大规模的文化反思和伊斯兰文化自我创新活动,其参与者是一个由较多数量的回族知识分子组成的精英群体,王岱舆、刘智、张中、伍遵契、马注、常志美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基本形式是汉文译著,也即用汉文撰写和表述伊斯兰教思想。
在汉文译著活动中,回族译著家借用以儒释道文化系统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译解阿拉伯文、波斯文典籍,阐释伊斯兰教教理,从而增强了伊斯兰教在汉语语境中的表述能力。
在跨文化比较视野中对儒家文化体系中“天人性命”学说、“三纲五常”学说等所进行的改造和适度吸收,丰富和发展了回族伊斯兰思想文化体系,显示了伊斯兰文化的包容性。
总之,汉文译著和以儒诠经活动,实现了阿拉伯—波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提升了伊斯兰文化的生存能力,在回族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第三次文化自觉:近代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回族历史上的第三次文化自觉是20世纪初叶兴起的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持续了半个世纪。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日益没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革新意识和救亡图存精神。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维新变法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努力失败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
经历了清朝时期深重的民族压迫后,回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出现了严重倒退,受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思潮和文化自觉大环境的影响,回族社会中的先觉者迅速掀起了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是由一批献身于民族与宗教事业,热爱国家,热心教育,主张改革的知名学者和阿洪倡导并付诸实践的,其主题是兴族救国。
在振兴本民族方面,回族中的优秀分子明确提出了改良宗教、发展新式教育的主张并付诸实践。
自1906年童琮在镇江创办穆原学校以后,多种层次、不同规模的新式学校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
这些新式学校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中阿并授”,在以培养宗教人才为主的学校里,除了讲授阿拉伯文、伊斯兰教典籍外,增加汉语、国学、历史、地理、算术等课程;在培养社会公共人才的普通学校里,主要开设修身、国文、历史、地理、几何、代数、绘画等课程,适当加授阿拉伯语等课程。
新式教育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相结合,改变了经堂教育重经学轻汉学的传统,也开了学校教育加授阿拉伯语、宗教知识等课程的先例,从而有效弥合了回族历史上存在的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相脱节的现象。
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在创办新式学校的同时,回族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社团建设。
这一时期,回族民间或社团创办各种回族文化学术刊物多达40余种。
这些刊物关注民生,刊载了大量反映回族社会生存状况的实地调查报告和阐释伊斯兰教教义、学说的文章,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反思意识和寻求民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
在学术研究方面,《古兰经》的汉译活动一时蔚然成风,一批在国内外接受过现代教育和专业学术训练的回族知识分子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回族伊斯兰历史文化研究,如马邻翼的《伊斯兰教概论》、金吉堂的《中国回教史研究》、马以愚的《中国回教史鉴》、傅统先的《中国回教史》、白寿彝的《中国回教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