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白寿彝

白寿彝(1909—2000),姓白,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
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
从1956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五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六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白寿彝把毕生的心血放在史学领域,他曾受教于冯友兰,师从顾颉刚。
与郭沫若、臧克家、季羡林为好友。
文革惨遭患难,他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
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出版,江泽民、李鹏亲自致信贺书。
该书已印刷30多次,累计印数100余万册,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鲜文、罗马尼亚文等。
[个人贡献:白寿彝对中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以及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质的重大贡献。
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写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和回族史的杰出学者。
]作为一名回族成员,他积极进行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工作,促进了回族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担任众多的社会职务,在这些职位上,他做好本职工作。
白寿彝在高校任教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和教学人才。
他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期间所进行的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白寿彝对回族民间文学资料的记载和使用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其一,注重于历史价值。
他在1952年编《回民起义》时将《陕甘劫余录》收入其中,并加按语说:“这篇记录的内容,都是得之的传闻,难免有口述者记忆错和笔录者听错写错的地方。
但这总是回民自己的材料。
这对回民起义史料说,是难得的。
”这是对自己记录、使用回族民间文学资料目的和意义的概括。
在《回族简史》中多处引用民间歌谣、谚语作为佐证。
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以及作品

古代少数民族作家以及作品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他们的作品不仅记录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还揭示了人性的普遍和共通之处。
以下是几位古代少数民族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简介。
1. 萨嘛喇·凌洛夫《草原上的春天》萨嘛喇·凌洛夫是蒙古族作家,他以散文为主要创作形式,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草原上的春天》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写草原上的春天景色和牧民的生活,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 童祥苓《山海经》童祥苓是壮族作家,他以诗歌为主要创作形式,作品充满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壮族文化的传承。
《山海经》是他的代表作,通过描绘山海之间的壮丽景色和神奇生物,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壮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3. 纳兰性德《纳兰词》纳兰性德是满族作家,他以词为主要创作形式,作品充满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纳兰词》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纳兰性德对人生苦乐的体悟。
4. 郑板桥《郑氏针灸经》郑板桥是回族作家,他以医学著作为主要创作形式,作品充满了对医学和回族传统医药的研究和传承。
《郑氏针灸经》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系统总结了回族针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古代少数民族作家及其作品,都展现了他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精神追求。
他们以自己的创作为世人展示了多元文化的魅力,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白先勇回族家世溯源及文化性格探析

白先勇回族家世溯源及文化性格探析白先勇回族家世溯源及文化性格探析-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中国当代有几位著名的回族作家:张承志、霍达、石舒清。
其中,张承志影响最大,成就主要是中篇小说,如《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等,其中《黑骏马》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心灵史》更是在文学界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7年出版后长销不衰,是中国新时期读者最多的长篇小说之一。
石舒清是所谓“宁夏三棵树”之一,擅长短篇小说写作,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以上三位作家的回族身份几乎无人不知,其文学创作与其回族身份也有不解之缘。
对于这三位作家的研究,往往也涉及其回族身份,甚至主要从回族文化视角展开。
然而,中国当代还有一位作家,其影响力并不弱于以上三位作家,与以上三位作家同样有回族身份,但其文学创作似乎与其回族身份关涉不多。
同时,对于这位作家的研究,很少涉及其族别身份和族别意识。
他就是台湾作家白先勇。
1958年9月,还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二年级就读的白先勇,在《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从此走上文坛。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白先勇主要创作了长篇小说《孽子》以及《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三个系列的短篇小说。
其中,《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谪仙记》《玉卿嫂》《花桥荣记》等篇章为华人世界耳熟能详,成为20世纪华语文学中的重要作品。
总体上看,白先勇的小说主要表现了两个题材或者主题:一是精神病人、同性恋、妓女和艾滋病人等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白先勇通过这个题材表现了深刻的孤独主题,可以借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隐喻,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是被放逐到海外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白先勇通过这个题材传达了深刻的沧桑体验,可以借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来概括,所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燕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少数民族文学家

[转载]+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少数民族文学家元好问(1190—1257),鲜卑族,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韩岩村人。
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
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风格质朴沉郁,多慷慨悲凉之作,有强烈的时代感,“奇崛而少雕刻,巧绮而谢绮丽”;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贯云石(1286-1324),维吾尔族,本名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浮岑及芦花道人,军事家阿里海涯之孙,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元代文学家、戏曲音乐家、诗人、书法家。
自幼善骑射,酷爱汉族文化,学习勤奋,在散曲、诗文方面有很深造诣。
是散曲从草创时期发展到黄金时代的一位过渡作家,在散曲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作品大都豪放洒脱,风格独特,不论何种题材,都透出一股浩然正气;也有偏于清新秀丽、自然质朴之作。
诗歌清新自然,以感情真挚见长。
萨都剌(1305?—1355?),回族(一说蒙古族),字天锡,号直斋,生地为雁门(今山西代县),其先世是大食(今阿拉伯)人,元代诗人。
博学能文,工诗善画,兼善楷书。
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
风格流丽清婉,描写细腻,贴切入微,长于言情,自具风格。
词亦有殊色,后人曾推崇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天风环佩”。
文章雄健苍洽。
著作有《雁门集》14卷,又《武夷诗集序》文1篇。
丁鹤年(1335-1424),回族,字永庚,号友鹤山人,武昌(今湖北武汉)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博学广闻,精通诗律,有《丁鹤年集》传世。
其诗取材广泛,以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风格独特,善于“画龙点睛”,即往往在最后两句中抒发其思想感情,使主题得以深化,以达到发人深思的目的。
穆斯林的葬礼

1
穆斯林的葬礼
2024/10/16
2
作者介绍Σ(・ω・`|||)
霍达,生于1945年11月,回族,女, 北京人。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政协委 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多种 体裁的文学作品约600万字,其中长 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 盾文学奖,作品《补天裂》获 奖,曾 任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其生 平及成就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 《世界名人录》。
而悲剧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 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面对宏大的社会悲剧时,当事人再 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悲剧,作为一种 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后来的人,后来 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2024/10/16
8
2024/10/16
9
人物分析╰(*°▽°*)╯
2024/10/16
11
人物分析-`д´-
楚雁潮: 一个无法解释政治背景的父亲让他从很小就学会沉 默,学会接受。任凭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译文的快乐中,不再 纠葛于现实中的名利场,直到他遇到了新月。眼中是她甜甜的 笑,梦里有她明媚的双眸,虽然宗教背景的差异像一副厚厚的 桎梏阻挠了他们,虽然一段本可以玉成的佳话最终演变成人鬼 殊途的悲剧,但还好他们彼此相遇,眼中的焰色曾燃烧了两颗 年轻的心灵。《梁祝》凄迷的乐曲响起,泪水潸然,呼吸难为, 只因感情厚重。新月墓前燕潮忘情的演绎,因为他懂得,时间 流转,他们最终殊途同归。
2024/10/16
10
人物分析ヽ(o`皿′o)ノ
韩新月 :如此不染人间烟火的美丽女孩。她爱她的 家庭,同样的她不理解她的家庭,她不明白爸爸妈 妈的争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妈妈的 盛气凌人,她更不明白妈妈看到她似的眼里偶尔流 露出的冷冷的光。她是单纯而聪明的,对于自己的 未来有着美丽的憧憬,于是为了美丽的梦而努力而 奋斗。但是生命无法预料,全速前进的路上一个急 刹车,斩断了所有的梦,但至少她收获了一份至诚 的爱情,她带走了所有人的爱,她是幸福的。
历史回族人物介绍

历史回族人物介绍1、穆斯林学者马坚先生: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
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
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专修阿拉伯语及经籍,兼学英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
同年12月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
1939年至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
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
1949年曾作为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前,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马坚先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此外,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马坚先生通晓汉、阿两种语言文化,兼通波、英两种语言,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科研工作。
2、马骏(1895-1928年)字遹泉,号准台。
黑龙江宁安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回族党员,革命烈士。
五四运动中领导天津各界罢课、罢市,举行反帝爱国游行,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与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发起成立“觉悟社”,表现出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
1925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奉调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
在极其危险的条件下,重建和恢复了北京市各级党的组织。
1928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3岁。
3、郑和(1371-1434年):郑和原姓马,赐姓郑,小字三保。
回族诗人马瑞麟的诗歌类型与创作特征

收稿日期:20210317 作者简介:杨晓锐(1996—),男(回族),云南昭通人,教师。
— 117—
兵夜》这些诗一方面再现了家园的苦难,另一方面,表现了农 民的生活不易,真实再现了当时旧社会田园的悲苦。
2乡土悲画 对乡土生活的描写是马瑞麟早期写作的重要部分,诗人 通过对乡村破屋、耕牛、祖母、父亲等的描写,将当时的农村 生活化为一个缩影。这 个 缩 影 是 “灾 难 的 描 写 ”[1]15,是 “惨 痛的哀诉”[1]15,《家书》不从正面说是谁在哀诉,只描绘出当 时耕牛被饿死,种子被吃完,父亲被关的场面,综合在一起, 便描绘出 了 一 幅 立 体 的 无 耕 图———有 地 不 得 耕,有 地 难 得 耕,有地无法耕。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中的男子,即便急 切地想要赶回家去也无计可施。“河” 作 [1]19—20 为时代的见 证者,看到了村里的变化,粮食从山芋到草根,老太从笑容满 面到以泪洗面,姑娘从红衣嫁人到蒙面投河,汉子从辛勤耕 作到双手背绑,一切的转变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河》《破 屋》等一系列诗歌再现了当时的乡土生活,描摹出一幅在社 会重压之下,纵使努力奋斗却无可奈何的悲剧画卷。 3“犯罪”诉诗 认识到悲剧的根本原因之后,马瑞麟渴望转变,期待有 一声春雷炸响,携着希望,带领自己去反抗,去斗争,于是他 发出了《我们 要 去 犯 罪 》的 时 代 强 音。 诗 人 在 诗 中,把 文 字 当作武器,振聋 发 聩,进 行 了 激 烈 的 搏 斗,渴 望 新 时 代 的 到 来。 在艰苦的环境下,马瑞麟早期的诗作,虽然语言朴实无 华,文字清新简约,但是却饱含着他痛苦的童年经历,凝结着 痛苦的泪与血,体现着他的不幸以及对万恶的旧社会深刻的 批判。 (二)中期:幸福、赞美的歌颂诗 1翻身做主赞歌 新中国成立后,马瑞麟深深体会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幸 福感,对此,他尽情讴歌翻身解放、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社 会主义新生活。该阶段马瑞麟的诗,大多是以歌颂光明幸福 为基本内容。如在《我轻轻地吹起芦笛》中写道: 我不知亲爱的北京 能否听到我的笛声 我不知我的歌溪 能否流进金水河去 我的笛声 虽然拙劣但却真挚 它是我和我的民族 献给祖国的心曲[2] 诗人将芦笛化作祝福,身处他乡却挂念颇切,赞美之歌 呼之欲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流蜜 的河》《为解放而歌》《翻身曲》等诗歌,语言之中无不充满了 对新生活的倾心与神往,歌颂了各民族的幸福生活。 2大好河山画卷 马瑞麟的诗歌写作内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占据了重要比 例。祖国多姿多彩的风光,给他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久 居昆明,便写下“昆明风景线”“昆明三读”等系列诗歌;游历 石林,便写下“走进石林"10首诗歌;探访茶马古道,便有了 “赶马人之歌”系 列 诗 歌。 他 将 自 己 走 过 的 名 山 大 川,所 见
遥远的回响——新疆回族作家杨峰访谈录

,
着 重 寻 求各 民 族人 民 的 共 同点 沟 通 不 同 地 域 不 同国 家
。 、 、
不 同 民族人 们的 心 灵
,
,
消除 人
与 人之 间 的 时 空 距 离 增 强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亲 和力
记者 看 得 出 您写 的
《 远 的撒 马 尔罕》 遥
、
但 您 在 着 力 寻 求 共 性 的 同 时 还 是念
, ,
、
文 化 的 总 体 介绍 是 对 生 活在 这个地 区 各族 人 民 的 精 神 世界 和 情 感经 历 经 过体 验 和 观察 后 的 一 种 心 灵 的
感受
。
它与仅 反 映东 干 族 生活 的书 不 同之处
, 。
越 紧密 成 立 五 年 的 上海 经 济合 作组 织把 这 种 联 系 推 向高 潮 随着 这 一 进 程 加快 了 解 中亚 五 国 的 历 史 文化 人文地 貌 已 是 我 国 各 族 人 民 的迫 切愿 望 了
、
,
就 是 面 更 宽广 了 从 一 个 更大 的文 化背 景上 去 了 解 中亚
记者
,
,
、
这 在《 遥远 的 撒 马 尔 罕 》 本 书 里 您
,
。
因 此 为 了 填 补在 文
,
是将 自 己 融 入 到 了一 个 更 加 广 阔 的 空 间 里
,
学领 域 内对 此 的 空 白 满 足 各 族 人 民互 相 交 流 互相 了解 的 愿 望 便 有 了 《 远 的撒 马 尔 遥 罕》 部散文集 这
么 要用
“
《 遥远 的 撒 马 尔 罕 》 请 问 您 为 什
个 城 市 名 称 来做 您 的 书 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导语: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
字德润。
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
生于四川梓州。
擅长诗词,精通医学。
其词作最早 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
字德润。
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
生于四川梓州。
擅长诗词,精通医学。
其词作最早见于后蜀赵崇祚辑的《花间集》里,共收其词37首。
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又收录54首。
其词以抒人生哀愁、爱情之怨和描写山乡水色为特点。
词牌多用《南乡子》。
著有《琼瑶集》今已遗失。
李舜弦,唐代中国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
为李珣之妹。
五代十国时前蜀第二主王衍在位时(919—925)选入宫中,立为昭仪。
善诗,现存《随驾游青城》、《蜀宫应制》、《钓鱼不得》三首,收入《全唐诗》。
其诗情景交融,富于想象。
如七绝《钓鱼不得》即蕴含哲理: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铒,知是金钓不肯吞。
萨都刺(1271—1355),元代回族著名诗人。
字天锡,号直斋。
原籍西域(今新疆)。
13世纪祖父迁居内地,后定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
元泰定四年(1327)取进士。
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南御史台掾、燕南宪司经历等职。
一生著述颇多。
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西湖十景词》等诗集留传。
其中《雁门集》收其诗808首,不乏佳作。
尤以《早发黄河纪事》、《上京杂咏五首》、《过居庸关》、《鬻女谣》、《织女图》、《金陵怀古》等脍炙人口。
其文辞雄健,流丽清婉。
多写自然景物和边塞风光,同情民间疾苦。
迺贤(1309—1368)元代著名回族诗人。
也称“乃贤”,汉姓马,字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