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导语: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 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见于后蜀赵崇祚辑的《花间集》里,共收其词37首。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又收录54首。其词以抒人生哀愁、爱情之怨和描写山乡水色为特点。词牌多用《南乡子》

。著有《琼瑶集》今已遗失。 李舜弦,唐代中国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为李珣之妹。五代十国时前蜀第二主王衍在位时(919—925)选入宫中,立为昭仪。善诗,现存《随驾游青城》、《蜀宫应制》、《钓鱼不得》三首,收入《全唐诗》。其诗情景交融,富于想象。如七绝《钓鱼不得》即蕴含哲理: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铒,知是金钓不肯吞。 萨都刺(1271—1355),元代回族著名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原籍西域(今新疆)。13世纪祖父迁居内地,后定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取进士。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南御史台掾、燕南宪司经历等职。一生著述颇多。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西湖十景词》等诗集留传。其中《雁门集》收其诗808首,不乏佳作。尤以《早发黄河纪事》、《上京杂咏五首》、《过居庸关》、《鬻女谣》、《织女图》、《金陵怀古》等脍炙人口。其文辞雄健,流丽清婉。多写自然景物和边塞风光,同情民间疾苦。 迺贤(1309—1368)元代著名回族诗人。也称“乃贤”,汉姓马,字易易。

试论回族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2011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试论回族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马伟王白中(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830054) 摘要:文化是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也是统领民族精神的灵魂。研究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透过回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的了解,对于我们客观准确地认识回族产生形成的历史及发展过程,理解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Abstract:culture is propped up national spirit is the backbone,and the soul of national spirit.Research with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The Hui nationality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features of understanding,for our object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history 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understand the basic spirit of Hui culture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回族文化和谐社会 Key words:Hui culture in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简介:马伟(1983-),男,(回),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专业方向宗教文化 王白中(1985-),男,(汉),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宗教学研究生宗教史方向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136-02 文化是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也是统领民族精神的灵魂。它既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表现,又是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只要世界上存在民族,文化就必然要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回族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的融合而由多种民族成分重新建立的一个“新民族”。从唐代起,第一批阿拉伯人把自己信仰的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开始定居,直到元明时期回族作为民族而最终确立。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又有汉、蒙、维吾尔等民族成员加入进来。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族成员虽然风俗各异,语言不一,但对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使他们的观念在融合的基础上趋于一致,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1 一、回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回族文化基本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关于回族文化的界定尚无一致的观点,但已经有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学科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兹就有代表性的观点列举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回族文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大量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即融两种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充分体现了回族文化民族性的鲜明特征。2第二种观点是从文化学角度提出“:回族文化是世界两大文化—— —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当恰当,相当充分,相当全面的合和。”3第三种观点从回族史的角度讲“:回族的形成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伊斯兰教在回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她从起源上和本质上决定了回族的命运,决定了回族文化的性质。”“以宗教为纽带和核心将民族穆斯林凝聚在一起,铸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广泛汲取文化并将两者融合起来,酿造了一种新的文化—— —回族文化”。4第四种观点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回族文化基本上是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本土文化通过双向交流,在渗透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文化,在当时以其各自独特的风貌,丰厚的积淀,现实的价值,历史的地位雄踞于世界文化的巅峰。两个高度发展的文化,俱是源远流长,在这个新的社会共同体中,它们融会成一种新的民族文化。”5第五种观点从多维视野的角度提出“:在文化上,回族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含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突厥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等交流、融合,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但回族文化不是以上几种文化的简单堆积和叠加,而是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6 综上所述,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回族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中相互碰撞、交流、渗透、吸收与融合的历史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回族作为民族所形成的四方面条件,不仅决定了回族的民族性格与属性,而且还决定了回族文化的本质及其特征,反映了回族文化的全部内容,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起点、高度发展、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其中,回族文化中有很多和谐理念,它是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和谐理念 (一)饮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思想 回族的饮食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当地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饮食严格遵守伊斯兰教关于饮食方面的规定。所以,饮食文化有利于回族聚居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古兰经》等宗教经典中对穆斯林饮食—— —可食之物与不可食之物有较为明确的界定,一般禁食猪、驴、骡、狗等家畜和狮、虎、狼、豹等野生动物;可食的动物有牛、羊、鸡、鸭、鹅等,其中以牛羊为主。对于可食的植物与不可食的植物,著名的回族学者刘智在其《天方典礼》中写到:“果、谷、瓜、蔬菜之属,均属无论;草木之属,毒甚者不食。”回族更注重从“是否清洁”的角度而不是从“是否有营养”的角度来选择食物,那些通常被很多人视为美味佳肴的山珍海味,在回族家庭的餐桌上很难见到。这种饮食习俗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回族饮食习惯中的可食之物一般处于食物链的较低等级,数量多;不可食之物多处于食物链的较高等级,数量少,是需要加以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这种饮食文化客观上体现了回族人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体现了他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回族人尊崇“孝文化” 孝意识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起点。回族的孝文化是回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回族家庭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授课人:梁志勇(28号) 陈玲(40号) 张春慧(16号) 陈龙弟(27号) 丁莹(3 号) 授课时间:2010年4月7日

教学目标:1、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程; 2、从民族学角度把握回族形成的诸因素并了解宁夏回族历史及回族著名 历史人物; 3、从历史的演变中理解回族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的渊源。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有很多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及发展历史。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的团队带领大家跨越千年历史,去探寻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及它的忠实信徒——回族,特别是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了解一下几位著名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610年穆罕默德创教开始,到他逝世之时的23年间,伊斯兰教终于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宗教。并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而走上了向外传播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文化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不断吸收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进而产生了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群体——回族。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时间是唐朝到宋朝。 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记》称阿拉伯为“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97年,后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西域,行抵安息西境欲渡海往埃及受阻。由于他的报道,国人对条枝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汉书》记载:“条枝国在山上,……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西汉时,我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已相当频繁。中国的丝绸之路、铁器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至罗马帝国及西亚各地;阿拉伯的乳香、珠宝、鸵鸟则输入中国。到了618年,唐王朝的建立。两个大帝国的边境相交于中亚细亚,这为两国的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话表达了阿拉伯穆斯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和他们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的心态。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唐永徽二年。《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永徽二年正值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派使者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向他介绍大食国的建国经过、基本国情、文化习俗和伊斯兰教的基本

回族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汉族民俗风情 一、教学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增长出新知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在适当的时机引出引导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本教学设计的主线。在内容的组织上,则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认识规律。加强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回族民族组成和形成的过程。 2.能够说出回族三大节日的时间以及活动内容。 3.能够知道回族服饰、建筑、饮食的特点以及问候语。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总结回族节日的活动与特点 2.能都在导游词创作中概括回族民族服饰、建筑等特点进行写作与讲述。(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于回族文化习俗的学习了解,能够正视少数名族在中华民族的地位与价值,提高作为一个导游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能够正确的认识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从那个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 在前期《旅游文化》两个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华的历史文化以及汉族的民族特色,对于中华民族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于少数民族的学习奠定基础。 但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形象思维的特征,对于文字,讲授兴趣不大,喜欢大量具体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作为载体的上课形式。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尽量避免“满堂灌”的形式,在内容上注意难度,配合案例,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热烈的良好氛围中传授知识。使同学们自主投入到回族文化的学习

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旅游文化》项目三: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是任务三:回族、维吾尔族民俗风情。该任务对于回族民俗的学习是整个民俗风情项目中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精彩丰呈,对于中国旅游文化的学习必须要了解中华民族的特点与组成,因此本项目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本任务又是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回族节庆习俗活动以及服饰、饮食、问候的独到之处。 (二)教学难点 回族的民族形成、节庆活动、以及服饰、建筑、饮食的特色。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 情景模拟法、问答法、演示法、讲授法。 (二)学法 合作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七、设计思路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温故导新举一反三1.询问同学们上节 课我们学习汉族 的文化都包括哪 些内容? 2.询问同学们回族 在他们心中的印 象,从衣着、外 貌等方面。 1.认真回顾上节课 学习到的汉族文 化习俗并且回 答。 2.回忆自己印象中 的回族文化并且 积极回答。 通过回顾旧知识 增加记忆,并且导 入新课。 环节二以貌取人1.请同学们看一段 视频,请问同学 1.认真观看视频。 2.寻找PPT中的回 1.通过简短视频 能吸引学生注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考试答案20XX年尔雅公选课答案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考试答案20XX年尔雅公选 课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贡布地区的婚姻制度与拉萨地区相同的是()。 A、都有交表婚 B、 都有父系氏族 C、 都有固定的亲属称谓 D、 都有一妻多夫制 我的答案:D 2 洛域地区允许的是()。 A、交表通婚 B、平表通婚 C、亲表通婚 D、从表通婚 我的答案:A 3 ()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向南部迁移、扩散的主要通道。 A、 尼泊尔与西藏接壤处 B、 阿克赛钦地带 C、横断山脉 D、 西藏与新疆相接处 我的答案:C 4

在渗透融合了佛教之后,西藏苯教发展到了()阶段。 A、笃本 B、伽本 C、觉本 D、宗本 我的答案:C 5 文化人类学中,倡导尊重各个种族自身文化,各种文化应该和谐发展的时期是()。 A、种族论时期 B、进化论时期 C、结构论时期 D、相对论时期 我的答案:D 6 康区内部根据语言的不同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其中不包括()。 A、东部方言区 B、南部方言区 C、卓尼土语 D、乌苏土语 我的答案:D 7 努尔人的社会形式是()。 A、 分化、合组模式 B、 裂分、阶层模式 C、 分化、阶层模式 D、 裂分、合组模式 我的答案:D 8 藏民所说的中阴共有()天。

A、 9 B、 36 C、 49 D、 81 我的答案:C 9 下列不属于西藏高原三条地理线划分的是()。 A、 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南/北界线 B、 山脉与平原的东/西界线 C、 半湿润与半干旱的东南/西北界线 D、 寒冷与温凉气候的东/西界线 我的答案:B 10 四条进藏的路线中,由于西藏地形特征而最容易通行的是()。 A、新藏线 B、滇藏线 C、川藏线 D、青藏线 我的答案:D 11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吐蕃小孩衣服上的纹饰是()。 A、对狮纹 B、对马纹 C、对鸟纹 D、对猴纹 我的答案:C 12 在西藏,以登山向导而著名的人群是()。 A、夏尔巴 B、僜人 C、康巴 D、珞巴 我的答案:A 13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6776600.html,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作者:李璐言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进程没有遭受重大破坏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 各民族政权内部稳定和向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文化;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58-02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正是以文化为纽带,以法律为保证,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 一、思想文化方面:丰富儒学思想意蕴与共同缔造大一统 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形成的。每一个民族都对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创造和表现形式丰富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凝聚、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并且作为特殊的思想和文化纽带,维系和托动着各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的发展,使得各民族间长期相互融合、密切交流、长期依存、不可分离。 (一)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儒学的思想意蕴 儒学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是双向的,即儒学对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对儒学的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1. 促进了儒学的流传 纵观儒学思想发展史,它之所以能不断演化、发展,原因有多种,自身的或外在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但各兄弟民族在儒学流传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功不可没。少数民族在儒学流传中的作用是指其传播、提倡儒家文化、崇孔读经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思想家传播、宣扬并阐发儒学思想,如办学授徒宣讲儒家经传,翻译、注释儒家典籍,著书立说阐发儒家思想,乃至将儒学思想融汇于乡规民约、宗谱家训之中;二是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传播、崇尚、提倡,主要是汉朝以后少数民族陆续建立的政权,其存在期间统治阶

回族文化和伊斯兰

回族与伊斯兰之我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目前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满族等56个民族,我国的三大少数民族,为壮族、满族和回族,而我就是则是三大少数民族中回族中的一员。 回族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我国历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为“侨民”或“先民”时期,十三世纪初又有大量西亚、中亚人随元军东迁,来到中国后,一般从事经商、工匠、官吏、学者、军匠、炮手、士兵等职,这些外来者通过和中国境内土著民族通婚,从而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实际上,以宋代回族已发展为几个大的聚居区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条件来衡量,则东南、西北和华北一些地区的回族便已形成。 提及回族想必很多人都会有所耳闻,我国大多数汉族同胞了解少数民族基本上是从了解回族开始的,因为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另外我国现在国务院副总理是回族,所以大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提起回族,很多人第一概念想起的就是伊斯兰教和回族不吃猪肉这两个思想。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我们认造物主即真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所以伊斯兰教在饮食规定以佳美为原则。所谓“佳美”除一般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营养滋补外,更主要的是指该食物的“洁净与性格”穆斯林是讲“卫生与卫性”的,正可谓“食以养性”。举凡食草类动物其性善,其食洁,如牛、羊、驼等。而尖齿、獠牙的食肉类动物或食腐尸、腐食之动物其性贪、恶,其食污,如猪、狗乌鸦

等,再者在我们的圣经《古兰经》的第六章一四五节中提到“血、猪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所以上述是伊斯兰教教民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有的人所说的其他的一些歪曲的理解或者想法。 说起伊斯兰教,现在由于西方国家的舆论的传言把伊斯兰教说成是恐怖主义,其实伊斯兰教是个全面和平的宗教,从伊斯兰教的教义,从崇尚绿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究其为什么会误解我在这里做一分析,做一自己的见解:在以伊斯兰教的观点分析恐怖事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恐怖主义一词的来源,恐怖主义是拉丁文TERROR,它的意思是恐惧与粗暴及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而使用的暴力行为。除此之外,一些政府在境内甚至境外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以恐怖为由将反对者杀害,因此,一般将这种行为称为政府恐怖主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复国主义政权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罪行。 从对恐怖主义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明白,这种粗暴行径与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和平精神格格不入,伊斯兰教是以仁慈、宽容、和平、慈爱为根本的宗教,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不能把这个宗教与恐怖主义相提并论。在古兰经中要求先知要仁慈的对待全人类,真主在古兰经黄牛章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导读: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内容吧!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1 我们美丽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回族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回族,有人口约982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地。回族也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民们非常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不吃猪肉,把猪比作神。 因为回族分布较广,饮食习俗也不完全一样。居住在宁夏的回民喜爱面食,如:面条、面片,而居住在甘肃、青海的回民以小麦、玉米、青稞为主食。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比重很大。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 回族的服装也很有特色,回族的男性爱戴小白帽,回族的姑娘们爱戴红色的头巾,上身穿着花色或浅色衬衫,下身穿着五彩裤子,脚穿绣花布鞋。 我喜欢这个民族,他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是汉族人民的兄弟姐妹,只要我们团结友爱,伟大的祖国会更加美好。 回族的民风民俗作文2 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

大量只有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凡是回族居住地,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宁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窑洞、砖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于清扫。回族不崇拜偶像,家屋内墙上特别是礼拜堂内不贴人像。 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 服饰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 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婚礼

回民的文化

一、回族由来简述 今天,回族遍布中华大地,人数众多,我国无一省无回族。对于回族的渊源,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 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回族的族源比较复杂,就构成的成份来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就迁入我国的时间来看主要有两个时期:早期的是从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间,从海上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商,最后留居在广州、泉州、杨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后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纪中叶被蒙古人先后征服的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中亚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 人、波斯人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这些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随蒙古军从陆上 经过新疆来到中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被蒙古人征调过来的“西域亲军”中的

“回回军”。 元朝建立前后,蒙古人屡次西征,成吉思汉征调大批阿拉伯人、中亚人组成“西域亲军”入侵我国,参加灭宋战争的“多达数十万人”。蒙元百余年间来华的回回人从人数上讲已经远远超过了“土生蕃客”,他们在元代称为“色目人”,在政治地位上优于汉人.据《元史》载,“西域亲军”中的许多工匠、军士,按战争需要,分配全国各地从事屯、垦、牧、养等活动,主要在甘肃、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地,他们是穆民又是伊斯兰教宣传者。这些人娶中国妇女,繁衍后代。《明史.西域传》中谓:“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时居甘肃省尤多。同时,大批回回在蒙元朝廷做官,被派驻到全国各地。周密《癸辛杂积续集》说: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从北方到南方,从内地到边疆,从农村到成镇,到处都有穆斯林,全国各地据估计有200万人。元时穆斯林助蒙灭宋,功劳显赫,在科学、宦、荫叙等方面得以发展,许多穆斯林享受官禄。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況下形成了。 明代回回人仍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土。有的回回“寄住”于甘肃一带后,进而“附籍”于京师、南京、德州、杭州等地。明朝还从甘州(今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迁徙数以百千计的维吾尔人到江南各卫,这些人大部分也成了回族。明永乐年间,东南亚古苏禄国(今菲律宾)东王巴都葛、叭哈刺来华,病卒于德州,其次于安德鲁、三子温哈刺留德州守墓,遂成为德州北营安、温二族回民的先祖。因此,有明一代回族的聚合过程仍然在继续。清代回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回族居住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增加上。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全国无一省份无回族居住,西北回族人口增加尤其明显。乾隆时西安城内回族不下数千家,而陕西回族居住较其他省为多,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甘肃临夏、天水、西宁及河西走廊,远至新疆昌吉、焉耆等地,都是回回居住地;东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导语: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 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见于后蜀赵崇祚辑的《花间集》里,共收其词37首。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又收录54首。其词以抒人生哀愁、爱情之怨和描写山乡水色为特点。词牌多用《南乡子》 。著有《琼瑶集》今已遗失。 李舜弦,唐代中国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为李珣之妹。五代十国时前蜀第二主王衍在位时(919—925)选入宫中,立为昭仪。善诗,现存《随驾游青城》、《蜀宫应制》、《钓鱼不得》三首,收入《全唐诗》。其诗情景交融,富于想象。如七绝《钓鱼不得》即蕴含哲理: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铒,知是金钓不肯吞。 萨都刺(1271—1355),元代回族著名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原籍西域(今新疆)。13世纪祖父迁居内地,后定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取进士。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南御史台掾、燕南宪司经历等职。一生著述颇多。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西湖十景词》等诗集留传。其中《雁门集》收其诗808首,不乏佳作。尤以《早发黄河纪事》、《上京杂咏五首》、《过居庸关》、《鬻女谣》、《织女图》、《金陵怀古》等脍炙人口。其文辞雄健,流丽清婉。多写自然景物和边塞风光,同情民间疾苦。 迺贤(1309—1368)元代著名回族诗人。也称“乃贤”,汉姓马,字易易。

回族经字画有何民族特点 回族文化

回族经字画有何民族特点回族文化 无论在在回族清真寺的殿堂门楣上,或是回族人家屋内、清真饭店的墙上,只要你稍 加留意,就会看到张贴或悬挂在壁间的阿拉伯文书法作品,回族人称之为“经文”或“经 字画”。 这些中国体阿文书法作品,在书写技巧上集阿拉伯书法与伊斯兰装饰于一体,并吸收 了汉字书法的布局、格式、间架、笔法、墨迹、印章等特点,显现出了它独特的艺术效果。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 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 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 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墓前有两块高度相同的石碑,大约有6米左右。西面就是“述圣碑”,这是为唐高宗 李治所立的碑文,主要是歌颂唐高宗的功绩。这是由武则天做撰文,唐中宗书写的。 书写与组编极为丰富多彩,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被创作者精心设计和构思,字 的组合、排列及整体选型以及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运笔的轻重缓急,配合得非常得体,自然浑成,使笔墨浓淡不一,飞白相同,表现出与汉字书法艺术相类似的风格。在装 饰形式方面,又以汉字书法常用的中堂、横幅、匾额、对联、四扇屏等表现。 鼓舞,大致可分为保山、梁河、盈江、耿马的《长鼓舞》(夏格楞东);陇川的《抬鼓舞》;保山的《水鼓舞》(夏格楞娥);镇康的《佛鼓舞》(夏格楞帕);潞西的《短鼓舞》。 现行的布依文是放弃布壮文字联盟方针之后,于1981年至1985年间拟定的。以布依 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 阿文书法艺术品,书写的内容大都是《古兰经》和圣训中的警句、格言,或是伊斯兰 教有关行善止恶、抚危济困之类的话语。有一句话为一幅的,也有几句话为一幅的。 对联的内容也往往是对称的,或是完整的两句名言。排列的顺序或从右至左,或自上 而下。有的用竖写方式草书阿拉伯文,有的用阿拉伯文组成汉字或各种花卉图案。充分体 现出中阿合壁的艺术特点。 贵南地区传统藏绣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全县六个乡镇中沙沟乡、茫曲镇、茫拉乡和 过马营镇四个乡镇是贵南藏绣主要分布地区。全县目前有藏绣艺人约400余人。有丰富的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浅谈回族的形成

以回族形成为例谈对民族形成一般规律的理解 说起民族,不得不说说其形成。因为,民族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形成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但随着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从氏族发展到民族就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以下我将从回族的形成进程中理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相关文献和资料上查得,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回族称为,只有回民称呼。回民泛指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无论昰中国人、外国人,无论你是汉族人、维吾尔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统称为回民。这与伊斯兰教的古时称谓有关。在中国,伊斯兰教称谓回教,信仰回教的人就称为回民。过去是别人这样称呼,慢慢的,穆斯林也就称呼自己昰回民。例如,蒋介石就曾说过“回民昰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民”。观点偏颇,但昰含有一定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十年代,当时的政务院明令行文,认为回教的称谓与世界各国的称谓不同,要改。所以,伊斯兰教在此才成为官方的称谓。还是五十年代,国家在统计民族時,将信仰回教的民众统统划成回族。回族才正式称为所谓56个民族的一员。

回回人随着全国统一的实现而出现大分散、小聚居局面。例如河西地区,包括今宁夏、张掖、酒泉一带,回回人就很密集。因为这里在元代既是重要的镇戍、屯田区域、又是从西域进入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故落籍的回回人便越来越多。忽必烈时虽曾下令签发过这一带的“回回军”,但终元一代并未见减少。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赡思丁长子纳速刺丁晚年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其子孙就有分别落籍宁夏和陕西的。云南昆明、大理一带,也是回回人分布较集中的重要区域。他们大都是蒙哥至忽必烈统治时移入的。及赛典赤·赡思丁供职云南后,又不断增多,后遂蔚为大族。此外,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有较集中的分布。 散居在各地的回回人,因信仰伊斯兰教关系,他们往往自成村落,聚居于礼拜寺附近,形成大量的回回村、回回营、回回屯。在城市中,则逐步出现回回人居住的街区。从而使人口分布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各地回回人正是依靠着这样的格局维持着彼此间的联系。他们实际上仍然有“共同地域”。由于回回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又都共同信仰伊斯兰教,随着岁月的推移,往来更加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不断得到加强,并逐步产生共同的利害关系,形成共同的心理素质。所谓“天下回回是一家”,“回回见面三分亲”,回回“行责居送,千里不持粮”的说法,就是这种心理状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反映。回回

西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青藏高原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而藏族则是青藏高原的最先开拓者。由此可知藏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表现的突出起来。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任何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命题。毫无疑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以有力地推进现代化,是摆在每一位关心、热爱、建设西藏的志士仁人面前的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紧迫问题,要回避是不可能的。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及改进,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即现代化,让西藏文化更具魅力,永久传承。 关键字: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结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建设 正文: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早在5—3万年前,西藏高原已经有土著人活动,他们创造了西藏高原原始土著文化,这就是西藏文化的黎明期。大约距今5—4千年前,西藏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西藏高原原始文化三元格局,奠定了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西藏新石器文化时期是西藏文化的奠基期。约在公元前千年,西藏进入金属时代,此时部落林立,战争连绵,所谓“小邦时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象雄部落联盟形成,象雄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突出标志就是本教兴起。继而,以牧为主的藏北高原的苏毗部落联盟产生。分布在山南的雅隆河流域的雅隆部落联盟崛起,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及至9世纪,西藏文化大规模地、全方位地东向发展,加速度地与中原文化互通融合。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近400年间,西藏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是西藏古文化第二次转型期。这一时期,西藏陷入地方财政权割据和分裂状态,战争连绵,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史上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文化与宋、辽、金、夏等五朝的各方面联系加强,另一个即是藏传佛教在文化撞击和抉择中逐步形成,

谈回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谈回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回族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诸多贡献,回族文化与所有的文化一样,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包括了信仰体系、社会意识、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非常广泛的内容。 【关键词】回族;文化;贡献 回族,从其形成发展至今虽然仅有700多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角色的民族。回族的先民最早可上溯到唐宋时期泛海东来经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元代时,蒙古帝国率军西征中亚地区,大批当地回人随元军进入中国,落籍在华夏大地。回族文化与所有的文化一样,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包括了信仰体系、社会意识、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成就等非常广泛的内容。 一、在自然科学史上的贡献 1.医药学:回族在中国医药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阿拉伯药材、药方、医药知识和书籍的引进、编写及不断发展的医疗实践活动。 2.天文历算:明代“回回科推验西域九执历法”,推出了当时最为精确的“回回历”,所以,清代《历代职官表》指出:《九执历》是中国“回回星学”之始。在元代的《元史·百官志》中,就有回回司天监37人,他们将大批“回回书籍”从西域带到中国。札马剌丁等人不仅带来一批阿拉伯天文仪器,还亲手制造了许多新颖的天文仪器。元代穆斯林修订了较完善的历法。一是札马剌丁的《万年历》,一是可马剌丁的《回回历》。他们的影响延到明清。 3.建筑学:主要表现在唐代以穆斯林宗教建筑及元代穆斯林亦黑迭儿丁对大都(北京)的最早建筑设计。清真寺、教经堂、道堂、穆斯林公墓的建造都显示了回族的建筑造诣。他们在建筑设计、构图原则、工种工程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突破,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宝库,对中国传统建筑曾起到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及砧石建筑的发展。 4.造船、航海术:以郑和这一举世闻名的云南回族航海家为代表的造船术,及他率队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成功之举及“郑和航海图”的绘制,开辟了中国远洋及航运之先河。据《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统计,郑和下西洋走的航道,仅重要的出航点就有20余处,主要航线达42条之多。 5.回回炮:元初,两名穆斯林制炮专家——西域要发里人阿老瓦丁和旭烈人亦思马因,为中国的兵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格外赏识这两位造炮专家,

清真简介

你知道什么叫“清真”吗? 伊斯兰教在我国古称“清真教”,回族穆斯林,也被称为“清真回回”,伊斯兰教主命五功的“念”,叫念“清真言”,礼拜场所叫“清真寺”,穆斯林制做的食品叫“清真食品”等等。“清真”二字已广为沿用,且为社会所公认。现对“清真”二字的含义,作如下浅探。 信仰的清真 真主赋予人类观察思维的能力,并凭藉理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研究,认识真主的实有与大能。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其规律,人们可以去发现并加以利用,但不能创造也无力消灭,只有真主能,除真主外,“一切非主”,这就是“清”。“真”,指真主独一真实。就形体说,真主无所不在;就大能说,真主无所不能。人们用眼睛所看到,用仪器所观测到的一切,都是非原有而是受造的,凡属受造的,都是受支配的。创造者是独一的,任何物不能与之举伴。对此承认与否,是区分信士与非信士最基本的条件。 一个穆斯林如果认真学习和领会了先贤遗留“清真”二字的重大意义,而又力行之,其美好的懿行,就像万紫千红的朵朵鲜花,美化着大好河山,并时时放出宜人的芳香,薰陶着周围人们的身心,使今世逐渐成为互敬互爱、互无亏害的安乐社会,共享真主普慈之宏恩。 行为的清真 建立在信仰清真的基础之上,受信仰清真的指导,这就要遵奉《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古兰经》是真主的启示,而“圣训”是接受真主启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记录。《古兰经》和“圣训”为

穆斯林昭示了对真主、对事物和对人行为上的规范,遵循之即能走上正道而不致迷路。 伊斯兰教是“两世并重”的宗教,且视今世为后世的栽种之所,今世是后世之因,而后世是今世之果。它对人生和社会不持消极态度,而是积极向上、乐观有为、富有理想的。“行善”、“止恶”,是经典所要求。如谨守拜功,孝敬父母,济助贫困,善待孤儿,命人行好,止人干歹,疏财仗义,为正义而出征等等。反对丑、恶、坏、假,反对赌博,要待人以诚,助人为乐,处事公道,排忧解难,节制私欲,以礼待人,不损人,不歹猜、不强取、不豪夺,讲公德等等,以达到行为上的“清”。这与古人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上可说是一样的。对真主的令行、禁止,要出于心诚,不是沽名钓誉,这就是行为的“真”。 达到行为上的清真,遇事就有准则,生活会有理想和方向。智慧和力量就能用在正道上,今世无亏损,后世无忧惧,以期“两世吉庆”。 饮食的清真 伊斯兰对于饮食,有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从食物来源、食物性质、到饮食卫生,从物质营养到精神需要,都是十分讲究的。其中对肉食类尤为重视。如自死的动物、血液、猪肉、不是奉真主之名而宰的、勒死的、跌死的、触死的、兽类吃剩的,均在禁食之列。死在水中的鱼虾以及变质的食物等均不可食用。 牛、羊、驼、鸡、鸭、鹅等畜类和禽类,按教法有关规定与礼仪

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选修课论文 论回族历史文化及现状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回族这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现状,并针对作者家乡的回族生活提出了回族在现代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部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回族历史文化、回族现状、回族风俗、宗教禁忌 正文 一、前言 转眼间这学期的选修课激将结束,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很有感触,因为家乡在山东省,接触的回族人比较多,因此想联系回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以及接触的回族人生活的现状讨论一下回族目前面临的问题,关于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回族历史起源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 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三、回族文化 1 回族各方面成就 文化科技方面,元代,回回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学、医学、建筑学、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而且在学习和传播汉族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国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经回回商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于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叙纬仪、平伟仪、地球仪、方位仪、天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在钦天监里仍设有“回回历”专科。回回人亦黑迭儿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组织者,为以后北京故宫以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先后到过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世纪。航行中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早期海洋地理学的珍贵地图。 医学方面,回回医术在外科和药物使用上都有显著疗效。其医药也有自己的体系,回回医学家收集改订名医药方,著有《瑞竹堂经验方》5卷,“以惠斯世”,流传至今。 才外在文学、哲学、音乐、书画方面,回族也有许多创造。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词人,著有《雁门集》、《萨文锡逸诗》、《西湖十景词》等诗、词集,在当时十分有名。 元代学者赡思不仅通经学、文史,还钻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学等,被当时称为百科式的学者。李贽是明代著名的回族大哲学家、思想家。他在哲学上认为世间都是实在的,宇宙以物质性的阴阳二气为基础·经过无数变化,生出万物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社会伦理道德上,他公开向封建伦理挑战,批评男尊女卑思想,反对道家宣扬的“伪道统”。在文学上还提出“童心说”理论,主张创作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李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家。回回的音乐,在元代十分流行。回回乐与西夏乐、中国乐一起,构成了元代宫廷音乐。在发展中,回回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元代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