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端砚展馆讲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500、观众朋友您好,欢迎参观“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本展览展出馆藏端砚精品200多件,分四大部分,介绍了端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人文历史。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而得名,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石品和花纹,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

501、青玉凤字砚

砚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这张照片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品类多样,有砖砚、陶砚、瓷砚、金属砚、玉砚、石砚等。石砚虽起源很早,但唐代以前没有普遍使用,汉代至唐代较为常用的则是陶瓷砚。用玉来制砚虽然好看,但不实用,仅作为把玩之用,或用来研彩墨,因为玉砚虽然质地细腻、坚密,不吸水也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

此外还有用水晶、贝壳、竹、纸及骨等不同的材质制作的砚,丰富了砚的品种,但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和陶砚,而二者相比较,石砚则更胜一筹。

502、箕形砚

在唐代,端砚作为书写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较简单,式样不多。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它的外形似簸箕,所以命名为箕形砚,这方砚器形较小,可能就是专门用来随葬的器物。唐代的端砚主要以箕形较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唐代的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砚的底部都有足支撑。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砚必须有足才比较平稳。这种有足的砚式,在唐末随高桌椅的出现而渐消失。后世的有足砚,仅是一种仿古和装饰而已。

503、抄手砚

到了宋代,除注重砚的实用价值外,还看重它的欣赏价值,一些文人墨客除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送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于是出现了一些研究端砚的专著。宋代端砚形制端正、简洁、大方,比唐代丰富得多,

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抄手砚了,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

抄手砚五代时就有,而到了宋代是最典型的。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因此称之为抄手砚。端砚在宋代已经出现了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还未能成为主流,但却对明清端砚的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4、端石椭圆刻花池砚

明代端砚的砚形砚式更加丰富,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风字砚、荷花长方砚、蝉形砚、琴式砚等。这件端石椭圆刻花池砚不仅砚石雕刻精细,砚盒也十分讲究,盒上还镶钳有雕刻精美的玉石,正所谓“好砚配好盒”,能配有如此飘亮的砚盒,此砚肯定是一方好砚。505、荷叶砚

端砚发展到清代,便从全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大低由康熙至乾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曾主持重开老坑大西洞,出产了一批优质的砚石,俗称“张坑石”。这方荷叶砚可能就是“张坑”的出品,因为它来自老坑石,且石质石色都很好。上面刻的荷花,线条流畅,造型别致。接下来的两块碑的拓片内容刚好相反,一块是关于张之洞以开采端石用来做贡品的名义,重新开采老坑而做的碑,而另一块碑则是当地民众以妨碍风水为理由,不准开采老坑而做的奉禁碑。

506、山外青山楼外楼砚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端溪名坑荒废停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端砚的实用功能逐渐褪化,渐渐远离了社会生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端溪的各坑口才恢复开采。新时期的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端石不仅用于制砚,还被雕刻成圆雕摆件和生活用品,呈现出大型化、立体化的特点。这方山外青山楼外楼砚是由国家级制砚大师刘演良先生制作的。他利用端砚石凹凸起伏的天然面貌作为山形来构图,只在天然砚石之间稍为雕刻几处楼阁亭台和稀疏林木,大部分地方则保留其天然状态,使整个砚面有着浓厚的自然山水意趣。接下来的端石圆之梦砚,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建筑的外形,它就是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而创作的“鸟巢”了。此外还有旁边极具地方特色的岭南佳果荔枝,是否让您垂延浴滴呢?

507、端石桐叶砚

老坑,在宋代已有开采,开采老坑石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老坑洞口地势低,洞底在西江水下百余米深处。雨季江水上涨时能将洞口淹没,干旱的冬季洞内仍然存有积水。采石多在冬季进行,排干积水是采石前必做的一项工程。古时候,数十人排坐在洞内,用竹箕、陶罐将洞内的积水一罐一罐传至洞口,耗时两个月左右才能将水淘干,历史上老坑总共开了不过二十次,90年代时已封坑,不再开采了。这方端石桐叶砚是由老坑的砚石制作的,砚背随形巧雕梧桐叶纹,生动别致。老坑的砚石细滑娇嫩,石品花纹丰富,是最受追捧的名贵砚石,冰纹与朱砂斑是只有老坑石才有的花纹。

508、天蝠云龙砚

除老坑石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坑口如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等等,其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在端溪诸坑中石质最优,俗称“三大名坑”。天蝠云龙砚具备麻子坑石的特点石质细嫩油润,石品花纹丰富,且有石眼,传说乾隆年间高要县有一位名为“陈麻子”的人发现了此坑,并冒险开采,所以将此坑洞命名为“麻子坑”。

不同的坑口出产的石质各不同,每个坑的砚石都有其特有的石质及石色。端石各坑洞石色有所不同,是由各坑洞砚石矿物成分的差异决定的。而由于构成各坑洞砚石矿物的主要成分比较接近,又决定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是以紫色为基本色调。

509、端石夔纹长方砚

在我国品类众多的石砚中,惟有端砚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花纹,石品花纹是各种矿物质在端石中局部聚集。端石夔纹长方砚雕工精细,砚中含有端石中最为名贵的石品花纹之一鱼脑冻,照片显示的就是鱼脑冻,有鱼脑冻的的端石特别细腻、幼嫩,就象“小儿肌肤”一般。鱼脑冻只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中出现,因其名贵,制砚过程中往往被完整保留于砚堂。

510、石眼端石

这组展品都有是带有石眼的端石,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

中可以看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呈青绿或翠绿色最佳。端砚石眼有多种颜色,有翠绿色、黄绿色,有米黄色、黄白色和粉绿色等,石眼大小不一,一般3-5毫米,个别大于7-10毫米,神态各异。

下面让我们听听关于神奇石眼的故事

传说宋朝有个名叫陈公密的人,来端州做官。他得知部下家里有一方云龙砚,龙的双眼就是两颗“鸲鹆(qǘ yǜ)眼”,鸲鹆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哥,这双神奇的眼,可以预知天气。阴雨天时,龙目就变得晦暗;晴天时,龙目就变得明亮。陈公密听说这方砚台如此神奇,顿时心生歹意,命人强行对这个部下抄家。抄到这方砚后,陈公密将它奉献给了皇帝,得到皇帝的恩宠。

511、钟纹红丝砚

我国砚石品种多样,资源分布广泛。以专用石材制砚,始于唐代,而后各地相继开发出多种专用砚材,据《砚史》记载,唐宋时期制砚的材质众多,不同材质达三十多种,而单以石砚来说,全国曾以石为材制砚的有数十种,红丝石产于山东,其纹理为红底黄丝或黄底红丝,非常好看,重量比一般的砚石重。宋代以前,红丝砚一度为“四大名砚”之一,后因砚石枯竭被迫停产,其地位被洮河砚取代。

512、松花石麒麟长方砚

松花石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呈绿色,也有棕色与紫色相间、棕色与绿色相间的,石中有像刷丝一般的条纹。由于松花石产自皇室的故乡,因此在清代松花石仅供皇室专用。与其他名砚相比,松花石独到之处是声音清脆、色彩丰富,有四种不同色调,最特别的是有用石来制造盒子。

513、制砚工具

一方砚从开采砚石到雕琢成砚,凝聚了无数砚工的心血。无论从水岩、石洞中取石,还是从山川沟壑中采石每方砚石都来之不易。唐代诗人李贺就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名句描述端石开采的艰难。一方优质的砚石,还要经过雕砚人的精心设计的雕琢才能成为佳砚。一个好的雕工,能根据砚石的天然开关和石色花纹,雕琢出各种式样的砚,既能突出石质花纹的优美,又能遮掩砚石上的暇疵,甚至可以将暇疵变成图案的点缀,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端砚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采石、维料、雕刻、磨光、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