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半坡博物馆讲解词.doc

合集下载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

馆内现在仍保存着已发掘和末发掘过的部分遗址,通过对遗存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鉴定得知,这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

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

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

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2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样本(3篇)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样本(3篇)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样本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____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____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现存面积约____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____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____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____座,圈栏____座,储藏物品的地窖____多个,成人墓葬____座,小孩瓮棺葬____座,烧陶窑址____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____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____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现有____个陈列室和____个遗址大厅。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

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篇一】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

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

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

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

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

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1954年-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45座、圈栏2处、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

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

还有石制研磨器(包括磨臼和磨石,是研磨颜料的工具),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

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种类有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

在1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系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

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

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篇二】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024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_1

2024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_1

2024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024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1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

它是1953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

而后,又从54年秋到57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

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

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囿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

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游客请看,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处。

哦,对了,这座房屋与别的房屋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积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庄内其它的房屋面积小而且门都是朝南开,构成了一个向心状,将大房子团团围住,这就从形式上反映了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2024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农村遗址,属于俯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闭中区域就收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收电厂施工中奇然收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仄方米,分炊住区、造陶区以及墓葬区3个全数。

收掘面积为1万仄方米,共收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贮备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和大量出产东西以及生活用品。

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出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础上修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专物馆-半坡专物馆。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介绍(精选29篇)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介绍(精选29篇)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介绍(精选29篇)陕西半坡遗址介绍篇1石网坠是用扁平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河卵石块两侧打击出缺口。

使用时系在网底部(网坠也有陶制作的),使鱼网能够沉到河底。

鱼网我们虽未发现,但在发现的彩陶花纹中有索络形的鱼网饰花纹,这从侧面已经证明了半坡人已使用鱼网捕鱼。

当时人们主要是用麻绳来结网,这网虽然简陋,但也会捕到数量可观的鱼,当然半坡人也可能是“竭泽而鱼”。

单纯的靠狩猎和捕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后来在不断采集生活中,半坡的妇女逐渐发现某些草本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随着有意识的加以培养,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把一种类似于野生狗尾草的野生植物制成了粟,于是人们终于有了一种稳定的植物来源,为定居打下了基础。

这个陶罐里所装的就是半坡人培育出来的粟及加工而成的小米。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镰、陶刀,还有加工小米的石磨盘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介绍篇2现代战争中的铁丝网体现了人们对某种外来危险的防卫。

那么在数千年以前的人类社会是否也采用过防御外来侵扰的防卫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这样的防卫措施,而且规模宏大。

在半坡遗址的村庄周围,环绕着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河底宽约千米,而且还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迹。

类似于这种大围沟在其它一些同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落之间氏族成员因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极为有限,人们要生存,就要与大自然作斗争。

大围沟便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劳和勇敢。

计算结果表明,半坡遗址大围沟总出土量为1.1万平方米,如果用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可载装3666辆。

如此艰巨的工程却是我们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迹。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介绍篇3半坡的原始村落我们已经参观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发掘出来的文物。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2篇)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2篇)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各位游客您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____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____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这种文化遗址于____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

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____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现在请大家看,台阶上的那建筑便是遗址大厅,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遗趾”四个醒目的大字了吧,这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如果仔细看,四个字有一个字是错误的,那就是“趾”字。

按理说应该是“土”字旁,但郭老却写成“足”旁。

对于这个,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郭老一时喝多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2)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陕西半坡遗址的景点导游词。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的北部山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遗址建立于距今约6000年前的晚新石器时代,其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远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半坡遗址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分为东、西、南三个区域,东区主要是行政和居住区,西区是工业区,南区则是陵墓群。

遗址保存完整,将新石器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很好地展现出来,是中国考古学家的研究重点之一。

现在,我将带领大家依次参观遗址的各个景点,一起了解半坡遗址的历史和文化。

一、东区(行政和居住区)1. 居民遗址:半坡遗址的东区是当时居民的居住区,这里的建筑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使用的是黄泥夯土,整体结构紧凑而坚固。

在居民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屋的布局、土地的分配情况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信息,这对于我们研究远古时代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2篇)

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2篇)

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各位游客您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____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____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这种文化遗址于____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

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____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现在请大家看,台阶上的那建筑便是遗址大厅,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遗趾”四个醒目的大字了吧,这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如果仔细看,四个字有一个字是错误的,那就是“趾”字。

按理说应该是“土”字旁,但郭老却写成“足”旁。

对于这个,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郭老一时喝多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

遗址大厅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

它是____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

而后,又从____年秋到____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____次发掘,面积为____万平方米。

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____个部分。

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

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____座,囿栏____处,窖穴____多处,陶窑____座,各类墓葬____座。

其中成人墓葬____座,幼儿瓮棺____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2024年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4篇)

2024年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4篇)

2024年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

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____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____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

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____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

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

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

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____年-____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____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____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____座、圈栏____处、____多个窖穴、陶窑遗址____座、墓葬____座(其中成人墓葬____座、幼儿瓮棺____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____万件。

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

还有石制研磨器(包括磨臼和磨石,是研磨颜料的工具),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

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种类有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

在____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系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

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

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____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024年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2)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半坡遗址。

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老遗址。

现在,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半坡遗址的背景和重要性。

陕西半坡遗址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东北部,约距西安市160公里。

这座遗址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华北地区最早的城址之一,也是全国最早的铜冶炼遗址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半坡博物馆导游词半坡博物是中国第一座史前址博物,它是在半坡址考古掘的基上建立的。

内在仍保存着已掘和末掘的部分址,通存物的特点行分析和定得知,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期留下的村落址,距今已6000 多年了。

在我看到的是半坡姑娘雕塑,位高着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6000 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

也您会: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6000 年前的人是怎生活的?他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的婚姻形是怎的?他是天下公?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的确, 6000 年去了,因那是一个没有文字的代,半坡人留了我太多的神秘,太多的解之!幸的是,半坡址的掘,上万件生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土,使我有机会探那遥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撩开那一神秘的面。

在,就我走神秘,去感受 6000 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第一列室半坡人的造明个列室向我展示了半坡人了使自己在的自然境中生存下来,造性地行的一些生活,他的一些造明以及人史展所做的献。

是一幅半坡址自然地理位置复原。

半坡址位于西安郊河岸的二台地上,距在的河河床有 800 米,高于河 9 米。

址前河,后倚白鹿原,南是南山,北面是一望无的渭河川地。

里的地理位置十分越,是一个便于古人定居和生活的好地方。

6000 年前,里的气候比在要温暖和湿,相当江中下游气候。

白鹿原遍布原始森林,年木茂密葱,各种各的禽走如犀牛、鹿、、猪、羊、兔、狐狸、雕等出没其,半坡人就是在里行狩和采集生的;丰富的自然源使半坡人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境定居下来,从事生,造着惊人的原始文化。

半坡址由三个部分成: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

址面有 5 万平方米, 1953 年址后, 1954 年至 1957 年共行了 5 次大模的科学掘,揭露址面达 1 万平方米,目前可供参的大3000 平方米,即上褐色志的部分。

1958 年 4 月 28 日,我国第一座新石器代的址博物——西安半坡博物正式建成开放, 1961 年半坡址被国院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位,半坡博物全国百座国主示范教育基地之一。

半坡人吃什么?是关系到氏族生存和展的等大事。

通掘清理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后,我知道,半坡人了持自身生存,从事了三主要的生活:以生主,兼狩和捕生。

我首先了解的是生的情况。

里我看到的两个小陶罐是半坡人用来保存种子的,一个里面装着菜籽,一个里面装着粮食种子,定后得知,粮食粟,去壳后叫小米,它耐旱早熟,成熟期短,久藏不坏,便于保存,是一种理想的作物,也是北方最早出的作物,在仍是北方居民主要的食粮之一。

菜籽是白菜或芥菜的种子,明半坡人在种粮食之外种植蔬菜。

石器是早期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半坡人当时仍使用少量的打制石器,但磨制石器占绝大多数,说明半坡人已处于新石器时代。

这把磨光钻孔的石斧,是最典型的石器之一,石斧制作规整,孔的位置上下适中,左右对称,安上木柄后,是一件非常得心应手的工具,它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石铲和石锄是翻地的工具,半坡人尚处于锄耕农业时期。

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一步是砍倒烧光,即在一片荒地上用石斧和砍砸器把树木和杂草砍倒,待其干枯后放火烧掉,同时将草木灰翻入地下,然后用石铲、石锄翻地,疏松土壤,再用尖木棒等挖出一个个小坑,把种子撒播下去,叫点穴下种。

庄稼成熟后,用石刀或陶刀收割谷穗,后来出现了石镰,收割谷子更加方便,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用来对谷子进行磨碎和去壳的,也是后来农村碾和磨的前身。

从磨盘中间深凹的陷痕来看,这副磨盘已使用了很长的时间。

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获取食物的方法,它在半坡人的生产活动中仅次于农业生产,处于第二位。

半坡人最主要的狩猎工具是弓箭和石飞索。

弓箭发明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时,仍是半坡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它用树枝做弓,畜筋做弦,用石头或兽骨磨成锋利的箭头,在当时可以说是威力无比。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精辟地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器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石飞索也叫飞球索,以兽筋、绳索或藤条两端系球组成,使用时手执一端举过头顶用力旋转,对准野兽掷出,由于离心力和惯性作用,飞球索在空中继续旋转,遇到障碍物后则自然缠绕,由此捕到逃跑的野兽。

弓箭和石飞索使人和野兽拉开了一段距离,避免了人和兽近距离正面接触,既提高了准确性和杀伤力,也保证了人的安全。

但当时的人们仍需采取群猎的方式围捕野兽,一般是人们从四面呐喊着驱赶野兽,最后围成一圈,用石块、长矛、弓箭等进行射杀,有时候也采用火围、陷井和驱入栅栏等方式捕获猎物。

在半坡遗址发现的 20 多种动物骨骼中,斑鹿的骨骼最多,这大概是当时捕猎最多的动物。

对于捕猎的活物,吃不了时就暂时饲养起来,由此出现了原始的家畜饲养。

半坡遗址发现的类似现在家畜的动物骨骼有 5 种,分别是猪、狗、牛、羊、鸡,这也是最原始的家畜。

半坡人通过饲养家畜,获得乳汁、肉食和皮毛,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需要。

捕鱼生产处于第三位。

浐河为人们的吃水和捕鱼提供了绝佳场所。

捕鱼工具中石网坠最多,也有少量渔钩和渔叉。

尽管没发现渔网实物,但我们还是有理由认为捕鱼方法以渔网为主,叉鱼和钓鱼为辅。

值得注意的是,这枚鱼钩制作得非常精巧,它是用骨头角料磨制而成,上面带一个倒刺,这样钓上的鱼很难逃脱。

它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极富才智的创造,从此以后几千年鱼钩的形状再未改变过,虽然它是骨制的,但大小、形状、作用以至精美程度完全可与今天的钢制鱼钩相媲美。

半坡人是否穿上了衣服?这是许多游客关心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得到肯定的答复。

我们现在看到的陶纺轮、石纺轮、骨梭、骨针都是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工具,这个陶钵底部的布纹则是半坡人织的麻布印上去的。

当时的人们可能割取了大麻、芝麻或葛麻的纤维,用纺轮捻成线或细绳,把线理成很多条经线,然后用骨梭把纬线织上去,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大约各有10 根。

尽管今天看来这样的布还很粗糙,但在当时人们却如获至宝,他们用骨针和线把布片缝在一起,穿在身上,就是最原始的衣服。

既然能布,那席子、筐自然不在下。

址中出土了大量席陶片,席共有 11 种,其中“人”字形最多,也一直沿至今。

工具制造是半坡人很重要的手工生,从当人使用的工具、武器、用具以及随葬品等器物上,都可以看出工制作的痕迹。

石器的制造方法是半坡人主要的手工技,它能准确地体出当工达的程度和技水平。

石器主要采取磨制的方法,同也保持着相当原始的打制技。

在石砧上碰,得到大小适合的石料,然后决定行打制或磨制。

大的磨制石器如斧、、之,一般采取刃部磨光;小型的器物,如、、、及少量的斧和装品,全是通体磨光,做得很。

穿孔是最重要的技,一般用三种方法:琢穿孔法、穿孔法、管筒穿孔法。

而于更小的器物,三种方法都以适用。

枚骨非常精巧致,柄不足 1 毫米,眼 0·4 毫米,半坡人是怎出小的眼的?他用什么和如何固定,到今天仍是一个!尽管有三主要的生活,但仍然不能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肚子仍是常有的事,采集就成一必不可少的活。

根据原始的自然分工法,青壮年男子从事不定的狩和捕生,女从事生,老人和儿童从事采集生。

他起来到森林草原上去采集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到河沼地去拾螺、蚌、卵等以弥食物的不足。

些榛子、栗子、松子和朴子以及螺壳、蚌壳,均是址中出土的。

半坡人在期的生践中,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累、丰富知,不断有所思考、有所造、有所提高,由此推了人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程。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

它小口、短、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半状耳穿,可以系上子,用手提着去打水。

种瓶的造型奇特而美,在自然界中以到。

它不美,而且使用极方便:当它汲水,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倒;水灌到一定程度,瓶的重心下移,恢复原位,瓶身自端正,提出水面,水不洒。

家研究,种自汲水的象,恰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中心法的最早运用形式。

尽管能自汲水且提起不倒的尖底瓶只占极少数,但其他的尖底瓶由于造型和体大小适中,人使用起来是非常得心手,无是大人或小孩,把它背着、抱着、提着都十分方便。

注水尖底可插入沙土放置,系上子也可挂在上;小口便于倒水不致洒,大腹增大了器物容。

可以尖底瓶的一切良特性,都来自它的造型,但半坡人究竟受何事何物的启明了它,至今仍是解之,也正反映了半坡人具有非凡的造才能。

在半坡人的生工具、生活用具、房屋建筑、彩陶中,随可的几何形和数字概念,有形、方形、三角形、矩形、菱形、梯形、平行等,有的状陶上数达30多个;有的陶盆口沿上的恰好将周八等分⋯⋯在我看到的是一个等三角形的刺,外圈每8 个孔,内圈第二每 5 个孔,最里每 2 个孔,三大小不等的等边三角形相套,共36 个孔。

在这个等边三角形旁边,是三条平行线,每条线上等距离有8个孔。

形和数的概念在这个陶片上如此完美的体现,让人不得不叹服,半坡人的抽象思维也许远远高出我们的想像,数学已在萌芽之中。

《古史考》上记载:“黄帝作釜甑”,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实际上,远在黄帝之前,半坡人就发明了陶瓶。

底部钻有孔的陶盆状器物称作甑,为细泥加沙制品,与陶罐、陶盖配套使用。

蒸饭时,在甑里盛粟米或米粉,放在盛水的陶罐上,盖上陶盖,罐下架柴烧火,水烧开后,蒸汽通过甑底部的孔眼上升,可将甑里的食物蒸熟。

其实这正是今天各式各样蒸笼的最早雏形。

但在6000 年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陶甑的发明不仅使人类吃到了蒸熟的食物,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改善了人的消化系统,提高了人的健康,而且能够利用蒸汽原理来为自身服务,这使后来的人类受惠无穷。

第二陈列室半坡彩陶艺术在第二陈列室我们将通过半坡遗址出土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来了解半坡人的陶器制作、彩陶艺术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

半坡人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而生活用具,则以陶器为主,陶器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那么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是一个很难具体回答的问题,但我们从一些古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如距今 1 万年左右的江苏溧水神仙洞、广西桂林甑皮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等,凡是有陶器和陶片出土的遗址,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因此,陶器的出现几乎和农业的产生是相伴而生的,尤其是人类实现了相对定居的生活之后。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借助火的威力,使一种物质通过化学变化,从而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另一种新物质,这种创造的意义是伟大的。

半坡人的陶器种类繁多,器形多样,仍以原始的手工制作为主,基本方法是泥条盘筑法,即先将陶泥和好,用手搓成泥条,由下往上按不同器型一圈圈盘绕而成,晾干后入窑烧成。

烧制的情况我们到了陶窑展区再向大家作详细介绍。

由于陶器需求量大,且制作不易,且陶器质脆易损,因此半坡人对陶器倍加珍惜,破损后也不忍心丢弃,而是在裂纹两边钻出小孔,用绳子系牢再继续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陶盆就是最早的修补器皿留下的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