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眩晕这事儿啊,就像脑袋里突然闯进了一群调皮的小怪兽,天旋地转的,可难受了。
您知道吗,名中医在治疗眩晕这方面啊,可有不少厉害的法子呢。
我给您讲个医案的事儿吧。
有个患者啊,老是觉得头晕目眩的,就像在船上晃悠似的,脚底下就没个踏实的时候。
他去看了好多医生,做了一堆检查,药也吃了不少,可这眩晕就像个甩不掉的小尾巴,一直跟着他。
后来啊,他就找了一位名中医。
这中医一搭脉,就跟能看透他身体里的小秘密似的。
您想啊,中医看病就像是一场探秘之旅,每一个脉象、每一个症状都是解开谜题的小线索。
这位名中医发现这个患者的眩晕啊,是体内气血在捣乱。
气血就像是身体里的河流,本来应该顺畅地流淌,可他这儿呢,就像是河流里堵了些石头,水流不顺畅了,气血上不去脑袋,可不就晕了嘛。
那名中医开的方子啊,就像是给这堵塞的河流派去了一队疏通工。
这里面有各种药材,每一味药材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有的就像是大力士,把堵塞的东西搬走;有的像是小指挥,指挥着气血该往哪儿走。
这患者按照方子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嘿,您猜怎么着?就像乌云散去见太阳了一样,眩晕的感觉越来越轻,最后啊,就像那小怪兽被赶跑了,他再也不晕了。
还有一个例子呢。
有个女患者,眩晕起来就感觉自己像在一个大漩涡里,周围的东西都在打转。
她还心烦气躁的,晚上也睡不好觉。
这名中医一看,发现她是肝肾阴虚了。
这肝肾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两棵大树,给身体提供滋养。
现在这两棵大树缺水了,身体就像干涸的土地,出现各种问题。
那怎么让这两棵大树重新茂盛起来呢?中医的方子就像是一场及时雨。
通过各种滋补肝肾的药材,慢慢地,这两棵大树又有了生机。
女患者吃了药之后,眩晕也减轻了,心烦气躁也没了,晚上睡觉也香了。
这就好比是把一个乱了套的小花园重新打理得井井有条。
从这些医案里啊,我们能看出名中医治疗眩晕有几个小窍门呢。
第一啊,得找到眩晕的根源,就像找到病根儿这个小坏蛋。
不能只看到眩晕这个表面现象,要像侦探一样,从各个症状里去寻找线索。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

胡希恕治眩晕医案胡希恕(1936年-2017年)是一位中国中医药界的著名专家,擅长中医内科和中医骨伤科。
他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胡希恕治疗眩晕的一些医案和相关参考内容(不包含链接)。
1. 病案1患者:女性,60岁,眩晕症状已有1年多,伴随着头晕、恶心、呕吐,常常丧失平衡感。
治疗方案:胡希恕采用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该患者。
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如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同时结合中药煎汤,使用了葛根、防风、川芎、柴胡等药物。
效果: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头晕、恶心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2. 治疗原则胡希恕治疗眩晕的原则是“以眩晕的病机为主,辅以局部症状的病机,并重视辨证施治。
”他认为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半规管功能紊乱、颈椎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眩晕的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 针灸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广泛应用针灸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畅所引发的眩晕症状。
他常用的一些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肩井穴等。
4. 中药治疗胡希恕在治疗眩晕中也常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进行综合治疗。
他认为,中药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的病理过程。
他常使用的一些中药有葛根、防风、川芎、菊花、柴胡等。
5. 调理饮食胡希恕认为,饮食习惯的调整对于眩晕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姜蒜等。
同时,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6. 身体锻炼胡希恕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
他建议患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跳绳、游泳等。
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颈椎保健操,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总之,胡希恕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调理饮食和身体锻炼等。
他的治疗经验丰富,注重综合施治,以病因为导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中医眩晕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医案——眩晕(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愈眩晕病案:荆某,42岁,男。
初诊:1970年3月10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来身体健康,唯近来每隔2~3月出现突然眩晕一次。
其诱因不自知,偶与体位变动有关。
每发目不敢开,卧不敢动,不欲言语,如在天旋地转风云之中;继之出现恶心呕吐,始为痰涎唾液、食物,直至胃内容物全部吐尽,最后甚至呕出胆汁。
此时患者面色苍白,通身冷汗,四肢冰冷。
三五日始见好转恢复。
曾诊断为慢性胃炎,又曾诊断为美尼尔病,经治均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追溯其病史,知患者于1969年遇车祸外伤,损伤头部、脊椎。
颈椎及腰椎有小关节骨折,颈椎有挥鞭性损伤,头部有轻度脑震荡。
伤后很快恢复。
因伤情不重,患者未予介意,亦未以为与眩晕呕吐有关。
诊查:见患者面苍神疲,因恶心呕吐而通身出汗,蜷卧不敢转侧,不敢开目,动则欲呕,眼球瞤动,微呈水平震颤,稍有耳鸣。
小便短少而大便溏薄,舌质淡而胖,苔白而滑,脉沉而缓。
辨证:予思此证与东垣“痰厥头痛”之典型描述几乎完全相1当,辨证当为痰湿内阻所作之眩晕也。
其病因可能来自脑脊椎损伤。
治法:宗东垣法,治以祛湿、豁痰、利水,方用白术半夏天麻汤加减。
处方:法夏9g 白术9g 天麻6g 茯苓15g 泽泻12g 党参9g黄芪15g 陈皮6g 神曲9g 黄柏6g 干姜3g 麦芽9g 鲜茅根30g 取4剂,煎2次,日1剂频饮。
二诊:患者服药后未再呕吐,眩晕耳鸣明显减轻,已能起床活动。
舌脉同前。
乃在前方中去黄柏、干姜,续服药4剂。
三诊:患者已完全恢复健康,诸症消退,体力如常。
为求巩固疗效,乃将前方简化,用半夏六君加减。
处方:法夏9g 白术9g 茯苓12g 党参12g 泽泻12g 天麻6g 白茅根24g续服药3个月,以求巩固。
按语眩晕一证,原因至为复杂,不可不具体分析。
《灵枢·口问》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以下是一份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患者,女,45 岁,主诉头晕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 周。
现病史:患者 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未予重视。
1 周前头晕症状加重,伴有头部昏沉,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差,二便调。
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
服法:水煎服,日 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较前减轻,睡眠仍差,舌淡,苔白腻,脉滑。
上方加合欢皮、夜交藤以宁心安神。
三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上方去合欢皮、夜交藤,继服 4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头晕反复发作,伴有头部昏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为痰湿中阻证。
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之功。
请注意,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遵循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调理。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中医头晕医案分析(头昏沉不适4年)
11.张某,女,80岁。
初诊:202*年3月19日。
主诉:头昏沉不适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头昏沉不适,时有站立不稳欲倒,身乏力,心烦,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心慌,胃脘部烧灼感,现有口腔溃疡,纳呆,眠可,多梦,大便排解困难(质不干),小便可。
舌质红,舌边有溃疡,苔薄白,脉滑。
辨证:气血不足,虚火上扰。
治则: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处方:四物汤加减。
方药: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黄柏10g,砂仁15g,钩藤30g,百合15g,黄芪60g,炙甘草15g,浮小麦30g,大枣10枚,木香10g。
7剂,水煎服。
静脉输液:1.生理盐水250ml+芬司汀针20mg ivgtt.qd。
2. 生理盐水250ml+脑苷肌肽针20mg ivgtt.qd。
二诊:服前方后头晕消失,悲伤欲哭症状基本消失,舌体麻木溃疡减轻,停药后反复,身乏力,舌体溃疡,胃脘部烧灼感,纳食一般,眠可,大便质软但排解困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
方药:中药前方加夏枯草12g余药同前。
7剂,水煎服。
按语:病机:气血不足为本,气不足则乏力。
心主血脉,肝藏血,阴血不足心失所养,阴不足则虚火旺而化风上扰。
方药:七物降下汤养血益气,平肝清热。
封髓丹清相火
甘麦大枣汤养心缓肝。
百合润肺清心。
金匮百合病用。
医案眩晕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摘要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血管、内分泌、耳科等疾病。
本报告通过对五则眩晕医案的总结,分析了眩晕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医案概述1. 医案一:患者刘某,女,72岁,因反复眩晕乏力3月就诊。
诊断为气血两虚证,给予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好转,随访痊愈。
2. 医案二:患者陈某,女,31岁,因反复眩晕伴乏力气短3月就诊。
诊断为气阴两虚证,给予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好转,随访痊愈。
3. 医案三:患者女,42岁,头晕20余年,诊断为风湿束表、气虚血瘀、痰浊中阻,给予双活除痹汤、桂枝加葛根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症状明显好转。
4. 医案四:患者刘某,女,64岁,因胸闷头晕伴下肢麻木1月就诊。
诊断为上盛下虚兼气滞血瘀证,给予天麻钩藤饮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随访1月未见复发。
5. 医案五:患者张某,男,47岁,因间断性眩晕1月就诊。
诊断为上盛下虚证,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好转,随访痊愈。
三、病因分析1.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2. 耳科疾病:如美尼尔病、前庭神经元炎、耳石症等。
3. 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4.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
5. 药物因素: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等。
四、诊断要点1.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
2.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神经系统、耳科等检查。
3. 辅助检查:头颅MIR、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血液检查等。
五、治疗方案1. 中医治疗:根据病因和证型,采用中药治疗,如补中益气汤、天麻钩藤饮等。
2. 西医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等。
3. 其他治疗:如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六、预后1. 病因明确,治疗及时,预后良好。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
患者张女士,女,45岁,因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来诊。
经询问得知,患者于两个月前突然出现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伴有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轻则数秒钟,重则持续数分钟,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患者曾前往多家医院就诊,但效果不佳,头晕、眩晕症状仍然存在。
经检查发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不够、颈动脉搏动减弱、头颈部肌肉紧张等问题。
结合患者症状,初步诊断为颈椎性眩晕。
治疗方案:采用刘渡舟治疗颈椎性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和推拿。
针灸:选取百会、风池、大椎、肩井、天柱、睛明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推拿:以颈部为主要治疗区域,通过推拿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问题,每次30分钟,每周2次,连续治疗4周。
治疗效果:经过4周的治疗,张女士头晕、眩晕等症状大为减轻,生活和工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复发。
结论:刘渡舟治疗颈椎性眩晕的方法疗效显著,对于头晕、眩晕等症状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1 -。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标题:中医治疗头晕的医案
引言: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头晕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医治疗头晕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医案一:张某,女性,30岁。
患者头晕已有半年之久,常伴有头痛、耳鸣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所致。
治疗方案:以清肝泻火、滋阴补肾为主,配合适当的针灸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和耳鸣也减轻了许多。
二、医案二:王某,男性,50岁。
患者头晕已有数年之久,头晕发作时常伴有心慌、出汗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所致。
治疗方案:以益气活血为主,配合适当的按摩和推拿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逐渐减轻,心慌和出汗的情况也明显改善。
三、医案三:李某,女性,40岁。
患者头晕已有数月之久,头晕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所致。
治疗方案:以温中健脾为主,配合适当的中药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和呕吐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结语:中医治疗头晕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缓解
症状。
以上所述的医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治疗头晕时,一定要到正规的中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头晕问题,及时寻求中医的帮助,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 恶心,
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 尔氏综合
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
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 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 ---晕, 查血
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 半夏白术
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 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 代赭 石
30(先煎 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 五剂 令以清 淡饮食,平
卧。
二诊:11月 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 天独
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 手拍我肩膀,
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 示感谢,经过检查,
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 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
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 陈皮 15 半夏 12 白
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 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 五剂收功
例一 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
木上升而 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 便不利,舌 绛苔薄, 情
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 9克 杭菊花 9克 粉 丹皮 9克 黑
栀子 9克 大 白芍 9克 细生地 24克 姜川连 2. 1克 法夏 6克 姜竹茹 12 克 黄郁金 9克
羚羊镑 1. 2克另煎兑 苦丁茶 9克 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 见宣,眩晕立止,唯 呕
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 止 呕吐。 桑叶 9克 菊花 9克
丹皮 9克 栀子炭 9克 夏枯草 9克 苦丁茶 9克 细生地 18克 大白芍 9克 法夏 6克 姜竹
茹 12克 干苇根 15克 左金丸 4. 5克 (分二次送服 。 上 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
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 魏 X X,男, 60岁。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 屡治
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 下有饮,上
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
邪。方药;泽泻 24克 白术 10克 此方服 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 五剂,则头晕、目眩、
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 伍 X X,女, 74岁。初诊日期; 1977年 5月 23日。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 无
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血压 250/160毫米汞
柱。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 12克 代赭石 24克 生
龙骨、生牡蛎各 15克 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 6克
二诊;服上方 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 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
心悸胸闷,脉弦细。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 女贞
子、茺蔚子各 9克,丹参、首乌各 12克,磁石 15克。、
三诊:投药 3剂,血压降至 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 肿
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 血藤各
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 杨 X ,女, 44岁。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 情
非轻 (血压达 230/135毫米汞柱 ,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 乃吉。玳
瑁片 6克 (先煎 姜半夏 9克 生石决明 15克 (先 煎 菊花 6克 竹茹 6克 薄 荷炭 3克 (后
下 炙僵蚕 9 克 姜黄连 2. 4克 钩藤 9克 (后下 牛黄清心丸 1粒 (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 失运
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
也。北沙参 9克 竹茹 6克 竹沥半夏 9克 陈皮 6克 白蒺藜 9克 北秫米 9克 橹豆衣 9克
炒枳壳 4. 5克 菊花 6克 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 钩藤 9克 (后下 生 苡米 9克 朱茯苓 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 止,然
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 9克 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 竹茹 6克 陈皮逆于
胆。 法当解热清中, 利胆安胃。 鲜竹茹 10克 赤茯苓 10克 煅赭石 (布包 10克 枇杷叶
(生姜汁炒 10克 旋复花 (布包 7克 金铃子 (酒 炒 7克 左秦艽 7克 广陈皮 5克 酒黄芩 5
克 炒山栀 5克 炒枳实 5克 川黄连 (吴萸水炒 2克 益元散 (布包 10克
[评按 ]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
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
厥等。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 作汤一剂神效。三生饮中 均为
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 以化险为
夷。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 炽于胃而
逆于胆, 虽见四肢厥冷, 憎寒 腹痛, 但舌质干赤, 呕吐苦水, 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
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 茯苓运脾;杷叶和
胃。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