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医案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眩晕(九)

中医医案——眩晕(九)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眩晕两例病案一:王某,女,80岁。

初诊:1980年10月2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经常感觉头昏,但不甚严重,近3个月来病情有增无已,故来我处求治。

诊查:头晕目眩,尤以夜间为甚,站坐则感天旋地转,两目昏花难睁,只能躺卧;伴耳中鸣响,四肢酸楚,颈项强,烦躁,二便尚调。

脉弦细,沉取乏力,舌苔薄黄。

血压230/100mmHg。

辨证:证属高年精血亏损于下,亢阳逆扰于上。

治法:治宜滋肾抑阳。

处方:杭菊花9g 钩藤9g 桑椹12g 首乌9g 杜仲9g 牛膝9g 当归12g 白芍9g 葛根6g 黄芩9g 草决明12g 石决明24g 上方药服5剂,眩晕即止,视物较清,项强烦躁皆除,耳鸣减轻。

脉细苔薄,血压趋于正常。

继以丸药滋之,饮剂清之,合而为功,以资巩固。

处方:首乌片4瓶,早晚各服1次;杭菊花100g,并水浸泡,代茶饮服。

1按语眩晕之病机,以肝脾肾为要。

故治疗有调肝、健脾、益肾等法。

老年人眩晕总以滋肾为基础,结合诸法合用。

该例八旬高龄,故先予滋肝肾、养精血、抑亢阳之汤剂;眩晕既止,则予有益寿功效的首乌片、菊花茶饮,乃治中有防、防中有治也。

(梁菊生整理)病案二:石某,女,75岁。

初诊:1983年1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3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于1周前复发,曾晕倒1次。

诊查:现症自觉天旋地转,两目畏光,闭目静卧则稍宁,睁眼稍动则加剧,如坐舟车之中,心中漾漾欲呕,甚则呕吐苦水;腹脘痞胀不适,纳食不思,口干不欲饮,头目胀痛,平素大便干燥。

脉滑而细,苔薄黄微腻。

辨证:证属脾运不健,痰浊内阻。

治法:治宜健脾化痰,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 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莱菔子12g 竹茹9g 川朴9g 焦军6g 泽泻9g 甘草6g服5剂药后,大便通畅,眩晕、恶心即止。

按语此例为痰浊中阻,致清气不升;而痰浊之生则由脾虚,故先予化痰为主,兼以健脾。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第一篇: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20 丹参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15 生姜 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仲景方药治眩晕之验案六则

仲景方药治眩晕之验案六则

仲景方药治眩晕之验案六则仲景方药治眩晕之验案六则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眩晕论述颇多,所列方药亦有不少。

笔者临证时,常用仲景方药治疗各类眩晕,常取得满意疗效。

现列举验案如下:案1 术附汤案(低血压)患者蒋某,男,55岁。

初诊时间:1987年6月20日。

眩晕2月,屡治无效。

血压10.7Kp/6.7Kp(80/50mmHg)西医诊为“低血压”转请中医治疗。

证见面色㿠白,畏寒肢凉,呕吐清涎,胸闷脘痞,食欲不佳,(每日仅食粮食100~150克)大便稀溏,每日3~4次,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厚,脉沉细而弱。

此为脾肾阳虚,清阳不升之证。

治以温脾补肾,健运中阳。

予术附汤加味,药用:白术18克,茯苓18克,附片30克(先熬),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克。

服此方3剂,1987年6月26日复诊:自述眩晕减轻,食欲增强。

每日可食250~300克。

大便溏,每日1~2次。

舌淡苔薄白。

前方去半夏,加白蔻仁6克(后下)。

服此方3剂,眩晕及其余症状全部消失,血压升高正常范围(106/74mmHg)病告痊愈。

按语:此案有呕吐清涎,胸闷脘痞,食少便溏等脾阳不足证,更兼畏寒肢冷,故诊为脾肾阳虚。

根据《金匮·中风历节》附《近效方》术附汤所言:“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施以术附汤而获痊愈,证明了术附汤治眩的疗效。

案2 真武汤案(内耳眩晕)患者杨某,男,53岁。

干部。

初诊时间:1982年5月3日。

眩晕反复发作10年,近日又复发。

西医诊断为“内耳眩晕症”,经治疗无效,来我处就诊。

证见形体肥胖,面目虚浮,倦怠乏力,动则昏晕欲倒,心悸呕恶,肢冷肤润,舌质淡而胖嫩,有齿痕。

苔白滑,脉沉细。

此为阳虚水泛挟饮邪上逆之证。

治以温阳利水,化饮降逆,予真武汤加减。

药用:附片(先熬)12克,茯苓18克,白术15克,半夏(姜制)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泽泻16克。

服此方2剂,晕减呕止。

前方去半夏,加补骨脂30克,黄芪30克。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以下是一份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患者,女,45 岁,主诉头晕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 周。

现病史:患者 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未予重视。

1 周前头晕症状加重,伴有头部昏沉,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差,二便调。

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

服法:水煎服,日 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较前减轻,睡眠仍差,舌淡,苔白腻,脉滑。

上方加合欢皮、夜交藤以宁心安神。

三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上方去合欢皮、夜交藤,继服 4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头晕反复发作,伴有头部昏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为痰湿中阻证。

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之功。

请注意,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遵循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调理。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王某,女,44岁。

1992年9月23日初诊。

诉头晕2月。

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

有时胃部不适。

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

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

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弦。

辨证分析:本案X线颈椎片证实颈椎增生,颈椎病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种局部表现。

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

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

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转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

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等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痛。

而局部的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眩晕、麻木等症状。

诊断:眩晕;胃脘痛(西医称为颈椎病;慢性胃炎)。

治则:温阳通络合辛开苦降法。

药用:熟附子12g,桂枝15g,制半夏15g,川连12g,黄芩20g,生姜2片,大枣7枚,党参24g,甘草20g,牡蛎30g。

7剂。

嘱咐注意饮食。

9月30日二诊:头晕减,心悸时作,夜寐欠酣,腰酸足跟痛,大便溏。

舌苔薄脉细。

再守上方为治。

上方加杜仲15g,怀牛膝15g。

7剂。

10月21日三诊:药后头晕腰酸均减,心悸时有,夜寐多梦,胃纳欠馨,舌苔根部微腻,脉细。

仍宗前意化裁。

药用:熟附块12g,桂枝20g,生甘草20g,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党参20g,黄芩24g,干姜15g,生姜4.5g,大枣5枚。

14剂。

1993年1月6日四诊:头晕好转,月经来潮净后,头晕又加重,耳鸣,视物模糊,舌苔薄稍腻脉弦细。

再投前法损益。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20g,龙骨齿(各)24g,左牡蛎30g,熟附块12g,生白术20g,党参20g,川连12g,干姜18g,生姜3片,大枣5枚。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标题:中医治疗头晕的医案
引言: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头晕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医治疗头晕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医案一:张某,女性,30岁。

患者头晕已有半年之久,常伴有头痛、耳鸣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所致。

治疗方案:以清肝泻火、滋阴补肾为主,配合适当的针灸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和耳鸣也减轻了许多。

二、医案二:王某,男性,50岁。

患者头晕已有数年之久,头晕发作时常伴有心慌、出汗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所致。

治疗方案:以益气活血为主,配合适当的按摩和推拿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逐渐减轻,心慌和出汗的情况也明显改善。

三、医案三:李某,女性,40岁。

患者头晕已有数月之久,头晕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所致。

治疗方案:以温中健脾为主,配合适当的中药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和呕吐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结语:中医治疗头晕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缓解
症状。

以上所述的医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治疗头晕时,一定要到正规的中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头晕问题,及时寻求中医的帮助,恢复健康。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 男 75岁,11月5日初诊,
患者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CT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忙趴在桌上,述---晕,查血压125/78mmhg,心率76次/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15 白术15 天麻20 钩藤15 石决明30(先煎)陈皮15 茯苓20 丹参代赭石30(先煎)枸杞15 枳实15 甘草10夏枯草15 蔓荆子15 生姜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30 菊花15 枣皮15 山药15熟地20 茯苓15 泽泻20 丹参陈皮15 半夏12 白术18 天麻20钩藤20 首乌20 寄生20 石决明当归20 蔓荆子15 甘草五剂收功
例一潘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情势颇急,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9克杭菊花9克粉丹皮9克黑栀子9克大白芍9克细生地24克姜川连2.1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黄郁金9克羚羊镑1.2克另煎兑苦丁茶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

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止呕吐。

桑叶9克菊花9克丹皮9克栀子炭9克夏枯草 9克苦丁茶9克细生地18克大白芍9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干苇根15克左金丸4.5克(分二次送服)。

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X 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X X,女,74岁。

初诊日期;1977年5月23日。

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

血压250/160毫米汞柱。

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12克代赭石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6克
二诊;服上方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血压降至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

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9克,丹参、首乌各12克,磁石15克。


三诊:投药3剂,血压降至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血藤各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杨X,女,44岁。

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

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血压达230/135毫米汞柱),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乃吉。

玳瑁片6克(先煎) 姜半夏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 菊花6克竹茹6克薄荷炭3克(后下) 炙僵蚕9 克姜黄连2.4克钩藤9克(后下) 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不斤斤于泻肝也。

北沙参9克竹茹6克竹沥半夏9克陈皮6克白蒺藜9克北秫米9克橹豆衣9克炒枳壳4.5克菊花 6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 钩藤9克(后下) 生苡米9克朱茯苓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 竹茹6克陈皮逆于胆。

法当解热清中,利胆安胃。

鲜竹茹10克赤茯苓10克煅赭石(布包)10克枇杷叶(生姜汁炒)10克旋复花(布包)7克金铃子(酒炒)7克左秦艽7克广陈皮5克酒黄芩5克炒山栀 5克炒枳实5克川黄连(吴萸水炒)2克益元散(布包)10克
[评按]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厥等。

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作汤一剂神效。

三生饮中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

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炽于胃而逆于胆,虽见四肢厥冷,憎寒腹痛,但舌质干赤,呕吐苦水,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茯苓运脾;杷叶和胃。

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